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李敏;窦文广;马会强;欧阳钧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 腓骨下段的骨性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振光;郑晓晖;陶圣祥;杨玉华;林海涛;孔劲松

    目的:为加深对腓骨下段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成人标本上(左42,右31)对腓骨全长及其下段进行观测.结果:腓骨全长为(34.1±2.5)cm,其前缘分叉点和下段内侧面三角粗隆顶端至外踝尖的距离分别为(8.5±1.2)cm和(5.9±0.8)cm.外踝的外倾角为(153.1±5.7)°.结论:(1)从腓骨下1/4段的结构特点上考虑似可将之视为广义上的外踝,该段骨质缺损极难以获得满意的修复;(2)作为供区,腓骨瓣下界不应超越其下1/4段.(3)腓骨瓣切取后期常引发外踝上移,尤其对儿童有较大影响;(4)经腓骨下段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具有方法简便,效果可靠等优点.

  • 直肠阴道隔(RVS)区域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瑾;翟丽东;李云生

    目的:了解直肠阴道隔周围区域的断层形态结构,为妇产科、肛肠外科的相关区域病变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盆腔部标本10例,制成0.5mm厚的水平位火棉胶连续切片.结果:①直肠阴道隔的前面与阴道后壁紧贴而与直肠间空隙较大,从而导致直肠前壁的空虚,可视为直肠阴道间隙的前界.②通过在阴道后穹平面,官颈口平而及阴道口平面的形态观察,发现直肠阴道隔呈上宽下窄,纤维组织逐渐致密的特点.直肠阴道隔的上端起自直肠子宫陷凹的底部,与阴道后壁紧贴,下端与会阴中心腱相融合.故直肠突出好发于直肠阴道隔上端.结论:直肠阴道隔是支持和悬吊直肠、阴道的关键性结构,也是维持盆腔稳定的关键囚素.其上端为薄弱,也是直肠前突易好发的部位.修补直肠阴道隔时,也要修补松弛的会阴中心腱和周围的韧带结构等.

  • 髋臼前柱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

    作者:刘照华;王大平;熊建义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5具,以骨盆界线及相关骨性标志为参考予髋臼前柱切片,结合解剖标志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前柱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横切面为变化的近似三角形,此段距界线10 mm点到髋臼的切线与前柱上面的夹角由(72.6±4.8)°变小为(44.6±4.7)°,再增大为(82.4±3.2)°,髂耻隆起处切线角度小.结论: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髋臼前柱应分段处理,对切面按变化的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欧阳振波;余艳红;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目的:探讨研究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15%的过氯乙烯填充剂对一例宫颈癌离体子宫标本行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分色灌注并铸型.分别于灌注前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以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行三维重建.结果:(1)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均可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的血管供应及分布情况、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以及与卵巢动脉的关系;(2)利用CT薄层扫描重建的可视化模型可以从多方面清楚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结论:应用血管铸型和CT薄层扫描技术可成功构建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并可了解宫颈癌病灶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特点等,对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研究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蔡学见;朱军;杨理坤;冯毅;金东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A2段与额极动脉的关系,同时测量鼻根部与胼缘动脉起点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间的距离,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占55%和45%,对于胼下型者,获得载瘤动脉的近端控制较为困难.在尸头标本和T2RMRI正中矢状位上,从鼻根部到PC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3 1.52 mm和34.64 mm.通过前纵裂入路接近PC点下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胼下动脉瘤并建立有效的控制仪有一有限的操作空间.结论:当在PC点上方入路时,在解剖和夹闭动脉瘤前要想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切开胼胝体前端是必要的.PC点是计划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 肘后血管网与组织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罗滨

    目的:研究肘后血管网对肘后组织瓣的供血作用,为临床设计新的组织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6例新鲜上肢标本和2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的解剖,观察肘后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肘后组织瓣的供血关系.结果:肘后血管网分为肘后内侧血管网和肘后外侧血管网,分别发出骨膜支和肌皮穿支到肘后相关组织瓣区,肘后内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1.8±0.3)mm;肘后外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0.9±0.4)mm.肘后内、外侧血管网之间吻合处外径在0.3~0.9 mm.结论:根据肘后血管网吻合特点,可为临床设计出不带桡侧副动脉背侧支的外侧筋膜骨膜瓣、不带尺侧返动脉背侧支的内侧筋膜骨膜瓣和骨间返动脉骨膜支的鹰嘴骨膜皮瓣等组织瓣.

  • 下颈椎椎动脉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测

    作者:廖旭昱;杨庆国;华兴一;张银顺;韩春;叶杨林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_(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结果:(1)C_(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_(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C_(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C_(3~6)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C_(3~5)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_(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改良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单建林;姜恒;李放;孙天胜;时述山

    目的:根据颈筋膜解剖特点,改进传统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颈部无肉眼病变的成人尸体标本12具.沿锁骨切开皮肤、颈阔肌,向上在颈筋膜浅层浅面(封套筋膜)进行仔细分离,观察封套筋膜和颈阔肌的相互关系,粘连程度.以锁骨上方1.5 cm水平为中心,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内侧0.5 cm纵行剪开封套筋膜约3 cm,在胸锁乳突肌后鞘深而进行分离达胸锁乳突肌外侧,感觉分离的难易程度,观察封套筋膜和颈动脉鞘的完整性.结果:封套筋膜在颈前完整、致密,将胸锁乳突肌完整套封,颈阔肌与封套筋膜可以轻易地完整分离;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鞘与颈动脉鞘也无粘连,各自独立,很容易完整分离.结论: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筋膜鞘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先天性肌性斜颈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提高疗效.

  • 神经导航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量化研究

    作者:苗增利;蔺玉昌;鲁晓杰;徐幸;殷力维;汪璟;江力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I(64.96±5.43)mm~2、Ⅳ(26±5.85)mm~2、Ⅴ(16.64±2.97)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人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 胎儿胰胆管解剖研究

    作者:陈风;吕毅;汪健;黄顺根;王兴东

    目的:探讨胎儿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及十二指肠乳头的形状和位置.方法:选取经水囊引产死后6h内的新鲜胎儿36例,胎龄4月~9月.切取包括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胰腺的标本,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形状.再置于福尔马林中24h,脱水、透明、浸腊、包埋.组织块以乳头为中心,横行连续切片,厚6μm,每隔5张选1张,作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胰胆管合流的类型.结果:(1)十二指肠大乳头半球形58.1%(21例),圆柱形25%(9例),扁平形16.9%(6例)3种形态.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部8.3%(3例),中1/3部69.4%(25例),下1/3部19.4%(7例),远部2.9%(1例).(2)存在U、V、Y和异常合流4种胰胆管合流方式,其巾以Y型66.7%(24例),V型19.4%(7例),U形11.1%(4例),APBDU2.8%(1例).结论:乳头形态位置及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变化较多,了解这一解剖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 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应用解剖

    作者:祝宗华;郭涛;徐文联;李华杰;张发惠;郑和平

    目的:为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体表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30侧成人臀区标本,以同侧股骨大转子外侧缘突出点(A点)与髂后上棘沿髂嵴向前3.0 cm处(C点)作连线,A点与C点连线的中点处为B点,A、B两点连线即为所设计的长8.0 cm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外侧入路切口.了解臀上动、静脉、神经与臀下动、静脉、神经及坐骨神经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臀上神经及臀上动、静脉在梨状肌上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3.69±0.79)cm,臀下神经及臀下动、静脉在梨状肌下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5.83±1.21)cm,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以下距切口近距离为(4.09±0.66)cm.结论: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解剖学骨性标志定位简捷.

  • 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勇;朱立新;田京;黄锐;于博;李志浩;付国建;刘登军;冯庆玲;黄智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度为10mm节段性缺损,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对照组,于第4、8、12周末,分别行大体、X线检查、组织学、电镜检测,观察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①大体观察、X线检查提示:实验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②组织形态学: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少量新生骨形成,部分纤维组织填充③电镜检查:12周实验组材料基本降解,被新生骨组织替代.结论: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单纯羟基磷灰石好,具有确实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 标准型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s)鼻息肉发病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倪炳华

    目的:研究CD44s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鼻息肉组织20例、正常下鼻甲粘膜组织15例(对照组).HE染色观察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s和EGF的表达.结果:①鼻息肉粘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炎症细胞CD44s表达(0.24±0.07,0.28±0.05,0.36±0.08)较下鼻甲粘膜(0.11±0.02,0.13±0.03,0.22±0.04)显著升高(P<0.05);②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CD44s蛋白表达和浸润Eos数目正相关(r=0.56,P<0.05);③EGF在鼻息肉上皮表达(0.22±0.05)高于下鼻甲粘膜上皮(0.08±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进炎症细胞浸润、上皮损伤修复及疝出固有层的上皮化过程中,CD44s可能扮有重要的角色.

  • 人SYNOVIO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陈钢;张正治

    目的:构建携EGFP的人SYNOVIO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根据人SYNOVIOLIN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pIRES2-EGFP质粒上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对含有SYNOVIOLIN基因的质粒pCDNA3-syno扩增,得到约1900 bp的日的片段,进行T-A克隆.Sal Ⅰ/BamH Ⅰ双酶切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回收SYNOVIOLIN cDNA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IRES2-EGFP载体的多克降位点内得到质粒pIRES2-EGFP-syno.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榆测EGFP和SYNOVIOLIN在HEK293细胞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显示EGFP和SYNOVIOLIN蛋白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表达,为抗肌腱粘连的SYNOVIOLIN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明新;阚世廉;张建国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15例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或血管外露,急诊手术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患者的踝关节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所有骨折愈合.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切取面积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 甲沟解剖重建术治疗(母)趾嵌甲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小弟;王利;张鹏;李文庆;宫云霞;杨涛;陈传煌;姚海波

    目的:探讨甲皱襞和甲床楔形切除甲沟解剖重建治疗跗趾嵌甲症的疗效及(母)趾嵌甲症与甲沟解剖的关系.方法: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部分甲皱襞和甲床楔形切除,缝合甲皱襞与甲床重建甲沟的方法治疗(母)趾嵌甲症126例.同时测量40例甲沟深度.结果:术后伤口甲级愈合占87.3%(110例),乙级愈合占9.5%(12例),丙级愈合占3.2%(4例),趾甲生长良好,解除了(母)趾疼痛,甲沟炎无复发.嵌甲症(母)趾甲沟深度:男性(5.73±0.49)mm,女性(4.99±0.63)mm.甲沟深度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趾甲沟的深度与嵌甲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甲沟解剖重建术是治疗跗趾嵌甲症的有效方法.

  • 复杂肾结石CT三维成像与PCNL通道选择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宏华;王共先

    目的:探讨复杂肾结石CT三维成像与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操作通道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1例复杂肾结石和29例单纯肾结石患者,PCNL术前行双肾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方法.观察复杂结石的位置及其与肾脏周围结构的关系,规划PCNL佳操作通道.三维成像复杂肾结石,观察结石的分布情况.术前、术后测量结石面积、残留碎石,计算肾结石清除率和残留碎石率,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肾结石在肾盂肾盏中的分布、经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2)经第11肋间与第12肋下建立操作通道.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单纯肾结石组两位置间无统计学差异;复杂肾结石组两位置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经上盏或中盏穿刺建立操作通道,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单纯肾结石组两盏间无统计学差异;复杂肾结石组两盏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于复杂肾结石,根据CT三维成像和体表标志选择在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及影像学定位选择后组上盏或中盏穿刺,建立PCNL操作通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PCNL的结石清除率满意,残留碎石率明显减少,提高选择及建市PCNL操作通道的成功率,可明显降低PCNL并发症的发生.

  •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临床应用

    作者:欧阳侃;王大平;陆伟;张洪;彭亮权

    目的:介绍掌侧入路在腕关节镜中的应用,并对IB、ID型的TFCC及桡腕背侧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5~2008年我们通过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缝合技术共治疗腕关节IB犁、ID型的TFCC损伤患者13例,桡腕背侧韧带损伤患者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采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偶有轻度疼痛,无需使用止痛药物;关节功能评定优13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3.3%.结论:关节镜下治疗TFCC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在观察和处理腕背侧结构时,掌侧人路在手术技术上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的优点.

  • 改良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祥翊;万圣祥;肖颖锋;李进淼;江长青;彭艳斌;周喆刚

    目的:为带血供改良跖趾关节全关节及半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总结该改良关节置换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测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结构及血供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改良全关节及半关节重建修复掌指关节14例,其中全关节8例,半关节6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第2跖趾关节的血供丰富,血管、神经位置恒定.临床应用14例,其中12例于术后5个月~3年2个月得到随访,第2掌指关节均获得较良好的功能恢复,带关节囊半关节移植效果佳,全关节移植次之.结论: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第2掌指关节的不同术式,能有效地恢复第2掌指关节的功能.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改良的手术方案、神经关节支的修复及全面的关节结构功能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 单纯腰椎平片漏诊完全型骶椎腰化2例报道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史丽静;崔洪鹏;林井付;何勃;张燕群;季伟;李威;惠战强;徐成

    一般认为,单纯腰椎平片难以鉴别腰椎骶化(sacralization,SZ)与骶椎腰化(lumbarization,LZ),但不会漏诊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LSTV).1984年Castellvi依据腰椎平片将LSTV分为Ⅳ类,现临床仍广泛采用~([1]).

    关键词:
  • 改良带掌长肌腱静脉动脉化皮瓣移植修复指背皮肤肌腱缺损

    作者:张军;刘学贵;杨俊贵;郑胜;潘其波;毕镜铭;李德平

    目的:报道改良带掌长肌腱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指背肌腱、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同侧前臂远端以掌长肌腱为中心寻找到两条并行的静脉,以此设计皮瓣,切断结扎静脉之间交通支,保护腱周血管网.复合组织皮瓣均采用顺行移植.结果:术后6例皮瓣均成活,经4~14个月半均8.5个月的随访,按TAM法疗效评定,5指均达优良.皮瓣柔软,弹性好.结论:改良带掌长肌腱静脉动脉化皮瓣移植,成活稳定,肌腱有血液供应,愈合良好,粘连轻.

  • 马蹄肾1例

    作者:李佳丹;王霞;王双辉

    我们在局部解剖学的实习课中,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为马蹄肾并血管变异,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手部桡动脉变异合并桡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1例

    作者:郭成林;马建军;王见雪;李焕焕;潘萌萌;周志帅;王凤革;刘鹏飞

    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对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进行解剖时,发现其手部桡动脉变异合并桡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现报告如下.本例标本的桡动脉主干在"鼻烟窝"处穿第1骨间背侧肌进入手掌深部的同时,发出一桡动脉变异支(图1).

    关键词:
  • 颈外动脉缺如1例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郑玉丽;李小梅

    颈部血管解剖变异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发出位置的变异及分支血管发出位置、分支多少的变异较多,可是颈外动脉缺如未见报道.近日在为一位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发现其左侧颈总动脉远端未分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两大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直接由颈总动脉分出,颈总动脉的远端入颅分出颅内血管分支.

    关键词:
  • 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1例

    作者:冯善权;赵森林;陆昌龙;卫梦婷;杨柳;陶伟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同时股深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而旋股外侧动脉也起自髂外动脉.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双拇长伸肌1例

    作者:陶伟;林镪;杨振东;王慧;牛婷;崔英健;孟镔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前臂后群有两块拇长伸肌(图1),止点及走行一致,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新生儿体外心1例

    作者:唐俊海;熊高洁;刘漫君;夏春波

    胎儿体外心极为罕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孕妇29岁,妊娠40周娩出一体重3670 g、心脏暴露于剑突前下方的男婴(图1).胎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呼吸平稳,无紫绀.头颅、四肢、脊柱未见异常.心脏暴露于胸壁外,剑突前下方,心脏能搏动自如,不影响血液循环.

    关键词:
  • 双侧不对称性正中动脉1例

    作者:陈敏;石小田;张显芳;黄奕弟

    明胶氧化铅动脉灌注,X线造影时,发现1例双侧前臂正中动脉(女),右侧正中动脉于肘关节下方起源于前臂骨间总动脉,终止于掌深弓,并分支参与第3、4掌心动脉的构成(图1).左正中动脉于肘关节处起源于肱动脉,终止于掌深弓后发出拇主要动脉和第4指掌心动脉(图1).

    关键词:
  • 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1例

    作者:薛巧俊

    患者女性,26岁,海南人.因婚前医学检查前来体检.体格检查:身高154 cm、体重55 kg、Bp 110/80mmHg,营养发育、智力正常、自动体位,平素体健,生活工作正常.心脏听诊于常规心脏听诊区不能闻及,改变位置到对侧相应位置听诊可闻及正常心音,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季肋缘可触及肝脏下缘,右季肋缘未触及脾脏.胸部透视示:右位心.心电图示:右位心.腹部彩超示:肝脏大部分位于腹部左侧,胆囊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胰尾位于右侧脾门处.诊断为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

    关键词:
  • 双侧小隐静脉变异1例

    作者:陶伟;高瑶;高净净;胡明明;常红军;王青;肖富丽;孟镔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下肢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1例单只型奇静脉的变异

    作者:胡成俊;卓儒红;雷岳山;王勇;陈锡昌

    对于所有的物种来说,他们的脉管系统可以有变异,但是,发现只有单只奇静脉的情况及其罕见.一般来说,左侧副半奇静脉注入右侧的奇静脉.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标本解剖中,发现没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只有奇静脉;奇静脉从右侧转向左侧,在其全长中,奇静脉的绝大部分是位于脊柱的左侧,这种奇静脉的变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关键词:
  • 新型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姚女兆;张忠民;周荣平;梁栋柱;赵卫东;金大地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及新型人工髓核CoPP植入三种状态下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在中立位轴向加载下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髓核摘除后,L_(4/5)椎间屈伸、旋转、侧弯的ROM和NZ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植入CoPP人工髓核后,L_(4/5)椎间屈伸、侧弯、旋转的ROM和NZ与完整椎间盘无明显差异,除右侧弯外其他方向的ROM和NZ较髓核摘除组明显下降(P<0.05).髓核摘除组在0和500N的负荷下椎间隙高度较相同情况下正常组平均下降1.08 mm和1.77mm;CoPP人工髓核植入组较相同情况下髓核摘除组分别增加1.23 mm和1.95 mm.结论: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维持腰椎节段正常的二维运动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望进入临床应用.

  • 腰椎管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良;陈其昕;庞清江;张前法;张美超;赵卫东

    目的:研究单个椎板腰椎椎管成形术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L1~5)标本(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采用不同的椎管成形椎板回植技术分为6组:即A正常对照组,B椎板回植后微型钛板固定组,C椎板回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组,D椎板回植后双股丝线固定组,E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组,F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管减压组,形成6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L3/4节段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六种状态下脊柱的屈伸活动分别为(7.03±2.24)°,(7.16±2.95)°,(7.4±2.47)°,(8.55±3.31)°,(11.1±2.81)°,(10.82±2.8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8.8±2.68)°,(8.81±2.42)°,(8.76±1.81)°,(9.55±3.15)°,(9.12±1.97)°,(9.49±2.78)°,左右旋转活动范围(3.96±2.03)°,(5.04±2.82)°,(4.99±2.60)°,(5.56±2.47)°,(6.03±2.62)°,(6.03±2.73)°保留后部韧带结构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及椎管减压组组相比能够显著增加脊柱稳定性,尤其在屈伸活动状态下(P<0.05).其中丝线固定同其他两种固定方式相比对脊柱三维稳定性影响大(P<0.05),微形钛板成形及克氏针固定组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结论:椎管成形后固定效果较为可靠的是微型钛板及克氏针固定,单纯骨性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均显著降底脊柱初期稳定性,椎管成形术需可靠修复后部韧带复合体.

  • 直肠及其系膜神经染色研究进展

    作者:王凤燕;廖华;姚学清

    肠神经(分布)异常(NIM/Dysganglionosis)~([1])如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等疾病,涉及肠神经系统中多种结构成分质与量的变化,因此对肠神经系统的充分认识非常必要.此外先天性无肛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需要正确显示直肠神经.

    关键词: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手术治疗

    作者:李忱;李英普;王金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T-OPLL)是引起胸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一经发现常呈进行性发展,可导致严重脊髓压迫共至截瘫,且保守治疗无效,需选择手术治疗~([1]).

    关键词:
  • 改良式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煦勇;刘小友;文宁;秦科;赖彦华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关键词: 大鼠 肾移植 模型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活体肝动脉的研究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杨新文;吕发金;张本斯;张琳;杜赵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而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Ⅰ型,占80.4%(123例);②Ⅱ型,占2.0%(3例);③Ⅲ型,占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Ⅴ型,占4.0%(6例);⑥Ⅵ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Ⅸ型,占2.6%(4例);⑩Ⅹ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视神经管CT影像学测量和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钦泰;李鹏;邹艳;康庄;蔡伟伟;刘贤;张革化;李源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一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⑧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 64层螺旋CT对肺静脉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形态学评价

    作者:陈光祥;漆军;唐光才;何小鹏;黄新文;高礼明;兰永树

    目的:研究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大小、形状.方法:收集103例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的影像资料,分析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类型,测量肺静脉孔长短径,计算肺静脉孔指数.结果:标准4支肺静脉占78.6%(81例),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下肺静脉孔,右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上肺静脉孔,右下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下肺静脉孔(P<0.05);右肺静脉孔指数大于左肺静脉孔,左上、下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0.05),其余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肺静脉孔较女性大,男女性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解剖变异较大,各肺静脉孔大小、形状不同;64层螺旋CT能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及胸外科手术提供肺静脉解剖学基础.

  • MSCT后处理技术在左肺上叶肺段划分中的应用

    作者:王守安;张兆明;刘树伟;孙博

    目的:探讨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左肺上叶肺段及亚段静脉的属支数目类型、配布特点,并依此探寻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结果:1.V_(1+2)存在率约为71.2%,V_(2+3)出现率约为28.8%;V_4和V_5共干形成V_(4+5),占61.2%,38.8%的V_4与V_5单独汇入左肺上静脉.2.V_(1+2)干、V_1、V_2外支、低位V_2支、V_2上支及V_2尖支都可成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_3下部前支、中支、后支、前内支和前外支为上舌段与前段的段间支;V_3尖支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问支;V_4和V_(4+5)干为上、下舌段的段间支.结论:利崩MSCT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辨识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配布情况,该技术可为肺段的划分提供帮助.

  • 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作者:陈永超;邓雪飞;韩卉;罗福成;连娟;陈训;章仁品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1年的患者,经术后骨窗彩超观测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结果:桥静脉呈节段性集中分布,分为前段组和后段组两组.前段组桥静脉数目为(3.1±1.4)支,直径为(2.7±0.7)mm,注入角度为(96±33)°,平均血流速度为(10.0±2.8)cm/s.后段组桥静脉数目为(5.8±1.0)支,直径为(3.2±1.2)mm,注入角度为(41±24)°,平均血流速度为(11.4±2.8)cm/s.与前段组相比较,后段组桥静脉的数目较多,直径较大,注入角度较小,血流速度较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术后骨窗能够观测到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形态和血流速度,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并为神经外科术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 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义

    作者:殷小平;李彩英;田笑;梁广路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23例、6.5%(13例)、0.5%(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 正常成人活体肾脏肾实质体积CT-测量

    作者:张喜旺;武志峰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活体肾脏的肾实质体积(Renal Parenchyma Volume,RPV)95%的参考值范围,并探讨RPV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建立预测RPV的简单方程.方法:收集无肾脏病史并行腹部CT平扫的成人患者200例,应用CT图像和体积测量软件测量RPV.结果:左侧、右侧和双侧RPV的95%的参考值范围女性成人分别为(81.80,166.66)cm~3,(75.50,168.64)cm~3和(160.57,332.03)cm~3;男性成人分别为(102.57,193.71)cm~3,(102.57,188.31)cm~3和(208.01,379.15)cm~3.无论男女左侧RPV与右侧RPV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同侧RPV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及女性不同年龄组双侧RPV均尢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成人RPV与身高和体重有线性回归关系,而与年龄和性别无线性回归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成人双侧RPV(cm3)=3.264×身高(cm)+1.060×体重(kg)-335.909.结论:(1)无论男女,成人左侧RPV与右侧RPV无统计学差异;(2)正常成人RPV主要与身高和体重相关,且受身高影响较大;(3)以身高和体重为变量可预测成人RPV.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