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作者:于海涛;李国新;张策;丁自海;黄祥成;余江;钟世镇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作者:刘会仁;刘德群;刘小坡;王国强;项力源;刘志旺;于占勇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 极外侧经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解剖学

    作者:缪国专;杜长生;周定标;杜心如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 肱骨近端解剖测量在人工肩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作者:赵春明;范卫民;王青;王道新

    目的:为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数值.方法:对68例成人干燥肱骨标本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肱骨头横径:左侧(40.67±1.90)mm,右侧(40.49±1.36)mm;肱骨头纵径:左侧(44.54±1.31)mm,右侧(43.45±1.48)mm;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头结节距(肱骨头高点至大结节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颈干角:左侧(134.320±3.49)°,右侧(135.58±1.50)°.结论:(1)假体头直径在(40~45)mm,后倾角30°左右,假体高度应该高于大肱骨结节6~8 mm;(2)人工肩关节置换应该考虑选择适合的假体高度、后倾角度、假体头的大小等,这与患者肩关节功能重建、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 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屈髋伸膝功能的应用解剖

    作者:吕占辉;王树锋;孙今占;王学丽;蔡长马;高鹏飞

    目的:为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1阶段椎管内L1~4神绛前根排列及纤维数、C7神经转移路径距离及坐骨神经可切取长度及远端纤维数.结果:一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跨越椎体中线的长度为(2.4±0.58)cm.可与对侧C7神经编织成束.在L1节段,L1~4神经前支可辨认并能编织成束供吻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可切取长度(52.35±2.60)cm,(48.20±2.37)cm能够满足C7至L1段椎管的距离(48.35±3.36)cm.一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纤维数(26856±112).(25700±156)大于一侧腰L1~4神经前支纤维数(20766±354).结论:坐骨神经可选择为颈7神经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桥接神经,双侧C7神经可经椎体前通路编织成束作为动力神经源,在L1阶段椎管内吻合L1~4腰神经前根的具有可行性.

  •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学观测及在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患的意义

    作者:何晓武;张卫民;刘钊;郭天剑;贾玮;吴必嘉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1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解剖标志观察

    作者:王守森;魏梁锋;张进朝;赵鹏飞;吕剑;高进喜;陈宏颉;王如密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 胸腰段脊柱结构走行过程的断层观察

    作者:巩腾;杨慧;李云生;冯世庆

    目的:明确胸腰段脊柱在冠状、矢状和水平断面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薄层断层解剖学技术在观测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根走行过程中各相关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成人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经改良火棉胶技术包埋后分别在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行250 μ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胸腰段中央椎管、侧椎管及椎间管内各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毗邻关系,并同时测量相关结构指标.结果:可详细描述胸腰段各典型结构在不同方位标本切片上表现,借助三维重建软件可测量分析椎体和椎板等结构参数.结论:三个方位的断层解剖切片均可较好地显示腰骶膨大、脊神经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正确辨认其在手术视野中表现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脊髓源性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 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段满生;曹凯;王进华;舒勇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形态学特征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而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的观察.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 cm(平均2.6 cm)范围内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呈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2~3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本文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脊柱侧凸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作者:肖进;尹庆水;张美超;赵卫东;马向阳;李鉴轶

    目的:建立精确的脊柱侧凸病人的脊柱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6例脊柱侧凸病例,进行脊柱CT连续断层扫描,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模型指导临床.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得到病变脊柱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脊柱畸形情况,测量有关的数据;还可以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模拟内固定器械植入操作等.术中发现数字化模型与脊柱实际畸形情况完全一致.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脊柱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了脊柱病变的三维市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

  • 正中神经返支"握拳三点法"体表定位

    作者:林泉;路来金;刘志刚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简单实用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的正中神经返支进行解剖,观测返支的走行,测量起点,高点,入肌点,根据解剖学观测制定体表定位.结果:(1)返支起点变化较大,多起源于腕管外,正中神经返支高点,距远侧腕横纹距离为(36.80±2.82)mm(33.98~39.62 mm),距屈肌支持带远侧缘(5.35±2.25)mm(3.1~7.6mm),返支入肌点在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上距拇指基底桡侧缘(135.5±1.86)mm(33.64~37.36 mm);(2)握拳三点定位法:①返支起点A点定位:握拳时中环指间线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豌豆骨连线交点.②返支高点B点定位法:握拳时中指指尖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钩骨钩连线交点.③返支入肌点C点定位法:握拳时示中指间线与拇指近节基底桡侧,豌豆骨连线(此线为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的体表线)交点.结论:握拳定位法既可以给返支定位,又可以体现返支走行及常见变异.

  • 足月宫内胎儿脑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孔凡镇;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尹群生;孙博;樊令仲;孟庆成;张忠和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而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 经骶后孔骶管阻滞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陈忠孝;余汝堂;杨新东;郑建武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为X1轴,以通过两骶角连线为X2轴,以骶后正中嵴垂线为Y轴进行定位.结果:①第2、3骶后孔的精确定位X1轴坐标分别为:男(68.45±5.78)、(86.91±6.14)mm,女(60.44±6.30)、(78.60±7.23)mm,X2轴坐标分别为:男(52.46±5.24)、(31.00±4.62)mm,女(48.26±4.32)、(30.20±4.27)mm,Y轴坐标分别为:男(20.76±2.53)、(19.20±2.50)mm,女(19.58±2.10)、(17.45±2.32)mm.②硬膜囊下端一般平对第2骶椎,与第2骶后孔上缘水平的距离为(13.07±5.50)mm.结论:第2、3骶后孔均可作为经骶后孔进针骶管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推荐采用倒"工"形双重坐标法定位,穿刺角度宜向内、下偏斜矢状轴30°~40°,进针深度分别为9.3mm、6.4mm为宜.

  • 损伤脊髓组织提取液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彪;梅晰凡;刘福强;秦书俭

    目的:探讨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在损伤脊髓组织提取液中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及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从大鼠乳鼠骨骼肌中分离培养肌源性干细胞,将正常、伤后1d,伤后1周及伤后3周脊髓提取液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SE特异性标志物.结果:加入脊髓提取液诱导后24h,部分细胞的形态已发牛改变,3 d后大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特征,而且NSE等特异性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损伤脊髓组织液能将肌源性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

  • 侧支血管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及细胞外基质对其表达的调节

    作者:朱武;伍校琼;罗明英;黄良;李明波;蔡维君;罗学港

    目的:研究侧支血管生成过程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及细胞外基质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结扎大鼠股动脉,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检测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对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结果:侧支血管整合素αvβ3表达明显增强,为正常血管的3.47倍;种植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高,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上次之,三维Matrigel基膜成分胶里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相对于正常血管,侧支血管生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显著上调;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不同.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害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戎利民;蔡道章;吴金浪

    目的:对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短毛豚鼠12只,8只用于模型制备,4只为正常对照.建立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对实验动物进行运动功能及电生理评价,并分批处死动物取样切片,以日本东芝H-600型透射电镜(每次动物4只),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4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排列尚规则,核糖体仅部分脱落,部分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清晰.白质前索呈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髓鞘变薄排列松散,胶质细胞水肿,部分有脱髓鞘改变,轴索结构基本正常.脊髓内毛细血管腔变细,内皮细胞肿胀.术后8周脊髓前角神经元胞体缩小或固缩,核内染色质成团块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线粒体广泛肿胀,嵴模糊.白质侧索髓鞘排列松散,出现原发性脱髓鞘改变,前索广泛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索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脊髓内毛细血管腔闭塞,内皮细胞凋亡变性.结论:来自前方的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害,早期主要引起脊髓前索的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随着压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脊髓内血供障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变、前索轴突变性等不可逆性改变.

  • 鼻内镜下扩大Caldwell-lu进路切除侵及翼腭窝肿物

    作者:陈合新;张湘民;文卫平;史剑波;许庚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采用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处理鼻腔及向翼腭窝侵袭肿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5例翼腭窝合并有鼻腔病变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的手术方式,对肿物进行切除.结果:25例患者中,有21例1次性手术成功,4例复发患者经过第2次手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在处理翼腭窝病变时,不仅面部无瘢痕,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翼腭窝 肿物 进路
  •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切取方法探讨

    作者:于立新;叶俊生;徐健;付绍杰;杜传福;邓文锋;王亦斌;余玉明;魏强;李川江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的切取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2006年共行肝肾联合移植18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6例,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于小肠系膜根部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肝门静脉,整块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结果: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6.0±3.0)min,热缺血时间(3±1.2)min,所有供器官、血管无损伤,灌注良好.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顺利,无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发生,无严重胆道并发症发生.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为(8±3.2)d.Scr恢复正常时间为(6±2.8)d).肝胰联合移植患者1周内ALT恢复正常并脱离胰岛素治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周内脱离胰岛素治疗,2周内Scr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1~7年,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动脉损伤,提高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存活.

  • 修复重建外科技术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邓国三;邝石峰;匡斌;赵成利;连继洪;谢文斌;黄广香;陈云瀛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2000年2月到2005年2月,应用广泛切除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治疗了26例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60个月,15例无瘤生存(54%),8例发生局部复发(31%),5例出现远处转移(15%).所有切除和修复手术都获得成功.结论: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既能保存有功能的肢体,又能降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

  • 侧前路减压固定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朱文雄;周雪明;何仲佳;郭昭庆;莫新发;李艳红;张世锋;梁皓华;江铭;王智

    目的:报道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侧前路减压,钉板或钉棒固定加椎间钛网融合器植骨融合固定.结果:1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分级)提高1~3级.2例术中损伤胸膜并给予修补,5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未发牛其他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 限制性和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陈立言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矢状位曲度、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比较其术后即刻及随访末期参数的变化.连续骨小梁通过融合区、X线动态侧位片显示融合节段棘突顶点间距离无变化判定为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6.9个月,C、D组融合率分别为91.6%、97.3%.C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单节段为1.17°(0~2.9°)、双节段为1.83°(0~3.5°),D组单节段2.57°(0.5°~4.9°)、双节段3.59°(1°~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01).C、D两组全颈椎矢状而曲度术后和随访末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融合节段前柱高度丢失单节段为1.39 mm(0.4~2.9 mm)、双节段2.37 mm(0.6~4.7 mm);D组单节段高度丢失为1.77 mm(0.7~3.1 mm)、双节段为3.54 mm(0.9~5.5 mm),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与限制性钢板相比,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和前柱高度丢失虽然较大,但不影响整个颈椎的前凸角度.

  • 高龄颈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顾洪生;周文钰;曾腾辉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双开门+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 尺神经与桡神经共干起自后束1例

    作者:司道文;张廷才;张志勇;王永生;刘江;田清友;张子明;张宇新

    在标本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左侧尺神经起自臂丛后束并与桡神经共干(图1),现报道如下:

  • 双侧罕见距骨嘴舟骨唇1例

    作者:王培信;谢逸波;李培浩;周玉刚

    距骨嘴舟骨唇为罕见发育变异,家族性及双侧发育变异更为少见.本例55岁,女性,以不明原因的踝部"酸痛"尤以行走、站立时明显.主要体征:踝部软组织轻度肿胀、压痛,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稍受限.踝部正侧位x线片示双侧整个距骨形态呈三角状向前突出的"鸟嘴"状,并具有有正常的骨结构,距骨颈短甚至消失,距骨头部与舟状骨关节接触面变小而呈嘴状改变,并舟骨形态改变.实验室检查:BRE、ESR、ASO、RF均正常.入院后行距骨嘴舟骨唇切除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正常(图1).

  • 60例上中切牙间多生畸形临床分析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杜艳锋

    正常成年人恒牙32个,有的成年人上下第三磨牙未萌出,只有28个牙,超过32个属于多生牙.在临床上多生牙常见,上中切牙间多生畸形牙较多见.近年来将60例上中切牙间多生牙畸形作一分析.

  • 寰枕关节完全骨化2例伴先天脊柱裂1例

    作者:李佳林;胡滨;姜常勇

    笔者在整理100余套散骨标本时,发现有两例寰枕关节完全骨化、愈合,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脊柱裂,此类标本实属罕见,现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 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赵丽瑛;熊军;史潇

    腋动脉分支变异较多,我们在解剖1具成人男尸时发现其存在一罕见变异(图1),特此报道,以期为临床外科手术注意特例情况提供解剖学依据.

  • 成人先天性膈肌缺如1例

    作者:王天斌;邹云东

    女性,20岁,未婚,住院号:33786;自幼反复出现胸闷,进食后反酸、暖气及左侧胸部不适等症状,因症状不重,并能自行缓解,未给予处理.近4年来症状淅加重,两天前再次发作伴有呕吐而入院.无外伤史.

  • 双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附3例报道

    作者:周颖奇;王承;单培佳;周建光;王施

    报道经血管造影证实的3例双椎动脉变异病例:2例为颅外段的椎动脉开窗畸形,其中1例伴有大脑中动脉分义处动脉瘤,1例左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变异;另1例为右侧椎动脉双起源变异,伴旁路血管内血栓形成.结合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胚胎成因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 胆总管变异1例

    作者: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董建江

    胆道系统是指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的管道.一般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两者之间没有确切的分界.

  • 经鼻内镜切除腺样体手术后引起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1例

    作者:陈合新;蒋爱云;雷文斌;文卫平

    患儿,男,13岁.因睡眠打鼾3年入院.体检: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ECG、胸部X线片均正常.

  • 头臂干走行异常1例

    作者:唐景志;陶伟;崔英健

    笔者在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解剖一老年男尸标本时,发现头臂干走行异常(图1),并测量记录.现报道如下:

  • 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失1例

    作者:代慧珍;李才友

    张某,男,9岁,学生.主因:下前牙缺失就诊,要求治疗.检查:张口度正常,全口恒乳牙交替期,下颌双侧前磨牙,上颌双侧尖牙及右侧前磨牙未替换.未见下颌双侧切牙,尖牙已萌出.切牙及尖牙冠发育正常,切牙及尖牙间隙不大.拍片显示:下颌内切牙及尖牙之间无侧切牙牙胚.其它已萌出牙数目及形态正常,未萌出牙牙胚数目及形态正常.诊断: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尖.先天性各部位牙缺失多见,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失少见,故作报道(图1).

  • 腓骨不同部位切除对胫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张廷才;司道文;张宇新

    目的:探讨腓骨截取的佳部位,为临床科学合理的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具172~176 cm成人男性防腐尸体,制作20例成人小腿-足踝标本,分别测量、分析腓骨完整时和在腓骨下1/6、下1/4、下1/3、1/2点处分别向近侧切除10 cm长腓骨情况下对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的改变.结果:腓骨完整时,胫距关节接触总面积为(311.4±19.8)mm2,在腓骨下1/6点处向近侧切除10 cm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为(259.9±23.1)mm2,平均应力值增高;在腓骨1/2点处向近侧切除同样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变化不明显.为(306.4±20.3)mm2,平均应力无显著变化.结论:腓骨佳截取部位在腓骨1/2点处的近侧段.

  • 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尹东;刘斌;王巧民;肖丹;王义生;张美超;赵卫东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 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 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 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 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 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崔新刚;孙建民;蒋振松;丁自海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方法及椎弓根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14个;随机分为2组(A组:螺钉D=5.5 mm,L=40mm;B组:螺钉D=6.5 mm,L=50 mm),7种固定状态模型.分别测试各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并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A组,前屈后伸稳定性排列顺序:M2>M3>M4>M1,左右侧弯:M2>M3>M4>M1,轴向运动:M2>M3>M4>M1,其中M2,M3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屈后伸稳定性顺序:M6>M7>M5>M1,左右侧弯:M6>M7>M5>M1,左右旋转:M7>M6>M5>M1,其中M6,M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较粗较长的螺钉固定时,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腰大肌作用力与脊柱伸展应力关系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韦以宗;谢冰;谭树生;高腾;周学龙

    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力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上段股骨.不损伤脊柱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保留脊柱背侧的竖脊肌、棘上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的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 N/mm2:78.7167 N/mm2;胸腰段为680.8417 N/mm2:373.0375 N/mm2;腰段为1990.7944 N/mm2:523.0608 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作用力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颈胸腰段占74.33%、胸腰段占45.21%,腰段占73.73%的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腰椎向腹部的弯曲.

  • rhBMP-2增强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张力;靳安民;李松建

    目的:探讨rhBMP-2增强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愈合能力.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7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一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大载荷在2、4、8周较对照组分别增强13.53%、82.13%、93.23%.实验组刚度在4、8周较对照组分别增强71.91%、121.99%,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5).结论: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腱骨界面的大载荷和刚度,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促进腱骨界面愈合.

  • 腕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国奋;史占军

    腕舟骨骨折是常见的腕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和腕关节不稳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损伤导致的腕舟骨骨折呈增多趋势,需引起重视,更新治疗观念.本文从腕舟骨的解剖学、骨折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对国外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副神经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寅;陈尧;李龙江

    副神经(spinal accessory nerve(SAN))为第Ⅺ对脑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它在手术或创伤中损伤而引起其支配区的功能障碍不可忽视,牢固掌握SAN的解剖对于颌而外科和普外科临床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SAN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 大鼠动脉三维模型的构建和显示动脉精度的测量

    作者:王骏;芮永军;杨莹;奚彬

    目的:寻求快捷方便的动脉系统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并测量其所能显示细动脉管径,为穿支动脉的空间解剖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导入Mimics软件构建大鼠动脉系统三维模型.根据动脉三维模型,定位所能显示的动脉远端,测量其直径,计算其平均值.结果:建立精确的大鼠动脉系统的三维模型,模型所能显示细动脉直径为(0.65±0.16)mm.结论:通过氧化铅.明胶灌注、CT扫描和Mimics软件处理可精确、快捷的建立大鼠动脉系统的三维模型.该方法能够显示直径0.5~1 mm左右的小动脉,为人体穿支动脉的空间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 脏器铸型标本快速腐蚀法的实验研究

    作者:石小田;易西南;罗刚;张雨生;陈敏;黄奕弟;张显芳;李泽宇;王兴海;李忠华

    目的:在综合分析多种脏器铸型腐蚀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找出一种快速、安全的腐蚀方法.方法:以50%KOH、50%NaOH、25%HCl、25%HCOOH、25%H2SO4等常规腐蚀剂分别对采用70%酒精、15%福尔马林、酒精:福尔马林为2∶1、1∶1、1∶2等混合液固定的及未经防腐固定的共30个肝脏标本进行腐蚀,求得各标本的腐蚀时间.结果:采用酒精固定的标本组腐蚀快;福尔马林及混有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组腐蚀慢;采用KOH或NaOH作腐蚀剂的腐蚀效果佳、腐蚀[0]时间快,通常约需20~23 h.结论:采用酒精防腐,以KOH或NaOH作腐蚀剂是制作脏器铸型标本优化的组合.

  • 胎儿动脉导管的超声观测及其意义

    作者:付俊峰;张荣和;徐云峰;赵夏;王玲;陈宝国;张源祥

    目的:了解胎儿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DA)的发育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其异常改变时是否与某些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存在相关性积累资料.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仪对1100例20~40孕周胎儿DA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内径,统计不同孕周DA内径正常值范围.结果:1100例观察结果DA显示956例,显示率为86.91%.根据DA开口部位可分为独立型占68.59%(190/277)和共干型占31.41%(87/277);根据DA是否发出左肺动脉分支又可分为有分支型占15.16%(42/277)和无分支型84.84%(235/277).随孕周增大DA内径逐渐增大,并且其数值离散度也相应增大.结论:高分辨率彩超对中晚孕胎儿DA大多数可以显示其形态结构及内径大小,可作为评估DA发育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

  • 胰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作者:贾洪顺;许乙凯;全显跃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PDA)、胰十二脂肠下前动脉(AIPDA)、胰十二脂肠下后动脉(PIPDA)、胰背动脉(DPA)、胰横动脉(TPA)、胰大动脉(PMA)、胰前动脉弓(AAA)、胰后动脉弓(PAA)在MIP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0例)、100%(80例)、98%(78例)、95%(76例)、95%(76例)、83%(60例)、90%(72例)、43%(34例)、35%(28例).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动脉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MIP多角度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胰腺供血动脉解剖与变异.

  • 大脑中央沟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

    作者:曹建书;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

    目的:探讨在MRI矢状图像上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随机采用30例国人成年头部标本,先行MRI矢状扫描,然后开颅取脑,将蕈要的大脑沟、回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脑切片仪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对照观察断层标本与相应MR图像,研究中央沟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结果:①在正中矢状面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扣带沟缘支之前为中央后回,其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②在扣带沟缘支消失之后的矢状断面上,海马出现,由海马前端向下做海马长轴的垂直线,取该线与颞叶下缘的交点与枕极连线作为基线,经海马后端再做该基线的垂线,此垂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88.3%.③在海马消失后,颞横回出现,沿其中心点做颞叶下缘(后2/3)的垂线,该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96.7%.④在颞横回消失后,外侧沟后支出现,环绕其周围的脑回为缘上回,缘上回前方为中央后回,再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结论:扣带沟缘支、海马、颞横回、外侧沟后支是识别中央沟的重要标志.

  •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

    作者:李若坤;强金伟;廖治河;刘伟;张飚;袁海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