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视神经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津平;靳颖;李云生

    目的:为视神经的影像检查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3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视神经进行测量.结果:视神经分颅内段、管内段、眶内段和球内段四部分.管内段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逐渐变细,眶内段中点细.结论:视神经的测量可在冠状面上进行,眶内段中点可作为测量标准.

    关键词: 视神经 断层解剖
  •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邵岩;顾立强;李绍光

    目的: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83%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至5/16平面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1/2以上.(2)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5.3±0.7 cm.结论:.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以选择在前臂远端(或以远)直接修复为宜.

  • 与颈部手术相关的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作者:冉建华;孙善全;赵俊;彭雪华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87%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13%的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有2%的双喉返神经和1%的非返喉下神经.(3)94%的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16.9±7.6) 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4~70.4 mm范围内发出.(4)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5)喉返神经与颈部食管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复杂.结论: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 下腰椎椎管容积螺旋CT与铸型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若凡;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刘尚礼

    目的: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例,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 3/4、L 4/5、 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 结果:L3/4、 L4/5、 L5/S1椎管容积,3D法分别为:(6.7±2.0)、( 8.2±2.4)、(13.4±3.2)cm3;铸型法分别为:(7.2±2.2)、(8.4±2.5)、(14.1±3.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2)相比较而言,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3)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椎管 容积 测量 螺旋CT
  • 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应用解剖

    作者:姜华东;姚友生;姚作宾;任国良;朱晞;沈良华

    目的:研究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局部解剖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的毗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2例成人尸体心脏标本中,经冠状窦及其属支逆行灌注墨汁明胶溶液,固定后存放10%福尔马林.结果:前、后室间静脉的吻合管径约1 mm,此二静脉与左冠状静脉和冠状窦共同连成环绕左心室的静脉环占15.4%.静脉肌桥被覆前室间静脉或左冠状静脉属支占3.8%.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分叉支组成Brocq和Mouchet血管三角占80.8%和形成心大静脉角(角静脉)占19.2%.在血管三角区,心大静脉位于动脉支浅表占40.4%.一例残存左上腔静脉与双冠状窦.结论:了解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和局部解剖,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指背腱膜的功能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廖进民;古纪欢;张家俊;林冷;周可;陈泽华;卓浩;庄加川

    目的:进一步探讨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在30只成人手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指背腱膜的构成复杂,其中的外侧腱束、外侧束、外侧腱和中央束在手指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外侧腱束主要形成伸近节指间关节的功能解剖机制;其与外侧束形成的密切纤维联系而具有协同外侧腱的功能;该腱束与屈肌腱鞘有联系又使其具有平衡屈肌和伸肌肌力的作用.中央束在指背腱膜的整体协调、畸形的发生及矫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结论:通过对指背腱膜的解剖研究,可用以解释因指屈、伸肌腱平衡被破坏后所形成的畸形,并可进一步探讨畸形的发生机理和解决这些畸形的新术式.

  • 经直肠穿刺注射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解剖

    作者:程军平;戴景兴;关艳冰;洪辉文;梁慕兰;许文华

    目的: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16~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5.8±0.7)mm,可进针范围为(15.4±1.4)mm,可进针深度为(15.7±0.9)mm,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大值和小值分别为(47.6±2.4)mm和(35.8±1.9)mm.结论: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作者:陈世忠;吴增晖;马向阳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 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 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 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 mm.

  • 咽旁间隙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邓晓慧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9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经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后对照观察,并在咽隐窝层面横断标本上分别测量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的面积为:(447.6±2.18)mm2(左)和(446.4±2.10)mm2(右).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后四对脑神经等.腭帆提肌的宽度和面积为:(14.24±0.66)mm(左)、(13.88±0.72)mm(右), (76.0±1.56)mm2(左)、(75.2±1.60)mm2(右);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23.60±0.84)mm(左)、(22.16±0.90)mm(右),(45.8±1.36)mm2(左)、(45.0±1.42)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结论: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片曲度比较及意义

    作者: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李健;肖祥池;陈灼;詹百良;杨辉

    目的:比较站立位、侧卧位状况下腰椎X线片的曲度情况,为临床上选择腰椎X线的正确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X线腰椎前凸度(L1~S1 Cobb角),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腰椎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 站立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②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X线资料分别作统计学分析,在中立位和屈曲位显示的结果相同.结论:①站立位、侧卧位下腰椎X线的表现是不一致,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及腰椎滑脱等许多病变其症状的发生与体位或活动有关;②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可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帮助.

  • 心肌局部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目的:研究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初步探讨冷冻阻滞心脏传导的机理.方法:采用液氮对心肌局部冷冻,温生理盐水复温,冷冻前后测定心肌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以及冷冻前加L-精氨酸和美兰,观察药物的保护及抑制作用.结果:心肌冷冻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均下降,冷冻前加L-精氨酸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保护作用,而冷冻前加美兰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阻滞作用.冷冻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的含量未见改变.结论:心肌冷冻后心肌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减少,而一氧化氮减少,会对心肌细胞的传导产生影响.

  •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大鼠动物模型

    作者:夏平光;顾立强;黄继锋;陈庄洪;林敬明

    目的:建立合理的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前入路,将C6神经根从脊髓上撕脱,咬除同侧C5椎体下外部分,显露脊髓;切断肌皮神经,切取长约30 mm尺神经桥接肌皮神经与脊髓间的缺损,并将神经近端植入脊髓.术后观察手术侧前后肢的一般情况;6个月后,观察神经的解剖与组织学的连续性.结果:大鼠存活良好,手术侧前肢无坏死、溃疡、脱落,后肢无瘫痪;从脊髓到肱二头肌,神经的连续性完整;组织学检查见桥接神经段内有神经纤维再生.结论:该模型显露脊髓和切取桥接用神经方便,再植位置准确,便于直接观察神经根再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的脊髓损伤并发症,较好模拟了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前根的回植.

  • 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作者: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探索高血压与脑动脉NPY能神经分布的年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法,对12只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6周龄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壁上均见黑色NPY纤维,较细,曲线状,以纵行分布为主;在15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密度较高,纤维走行以环行为主;在30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走行以网状为主,纤维密度较6周龄和15周龄鼠增高,三个年龄组纤维密度依次为:30周龄鼠>15周龄鼠>6周龄鼠.结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纤维走行由纵行转变成环行、网状分布.提示高血压鼠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血压可能与高血压鼠脑血管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NPY能神经相关.

  • 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作者:董红让;徐永年;黄继锋;万涛;李德中;程文俊

    目的:观察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缓释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性能、降解过程.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DLLA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加导管内一次性给药组(C组),缓释导管组(D组),每组15只.制作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用自体神经移植、单纯PDLLA导管、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于第1、2、3月后行大体观察、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和图象分析对比.结果:同时间段组间比较,除三头肌恢复率低以外,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比B组和C组恢复好.结论: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 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1例

    作者:任志勇;魏长月;黄东平;王辉

    足背动脉走行变异和跖背动脉解剖变异有文献报道,我们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中,遇到一例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的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 中叶支气管变异1例

    作者:刘震;李强;唐东军

    患者女性,64岁,入院前一个月始出现发热、咳嗽、咳少量白痰,抗炎治疗2周无效,即先后行胸片和CT 检查发现右上叶空洞性占位,以右上叶肺癌收入院.既往不嗜烟酒.近一月体重下降5 kg.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胸、腹部未见异常.胸片:右上肺圆形占位,边缘不规则,内有空洞形成.CT:右上叶约5 cm×5 cm×4 cm 薄壁偏心空洞,内壁不光滑,呈结节状改变,内有液平.肺功能:通气正常.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血尿及生化检查均正常.

  • 肩胛上神经穿肩胛上横韧带1例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姜蕾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 多囊肝多囊肾2例

    作者:蒋国斌;邱大学;曹文建;施建辉

    1.患者张某,女,江苏南京人,1954年8月出生,干部,因头昏、头痛、血压高、血尿、蛋白尿1周,于2003年5月28日来院门诊就医.

  • 桡动脉起自腋动脉1例

    作者:陈胜华;欧阳四新;向宇燕;彭田红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276侧统计,高位桡动脉占6.15%(17侧),其中14侧起自肱动脉,3侧起自腋动脉.作者在教学中遇到1侧桡动脉发自腋动脉,报道如下:

  • 颈椎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尹庆水;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目的: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分正常组和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ROM的影响不明显.

  • 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余斌;靳安民;杨建成;钟世镇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 改良"叉"形钢板固定股骨髁部C1型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江振华;赵卫东;樊仕才;赵有春;苏和平

    目的:评价改良"叉"形钢板对股骨髁部C1型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8具新鲜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标本随机分成3组,均制成股骨髁部C1型骨折模型,A组:用改良"叉"形钢板固定;B组:用股骨塑形钢板固定;C组:用GSH钉固定.分别在MTS试验机上进行纵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测量标本的纵向压缩位移、横向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改良"叉"形钢板、GSH钉、股骨塑形钢板固定组的纵向压缩位移分别为 (0.41±0.03)、(0.38±0.01)、(0.81±0.10)mm;横向分离位移分别为(0.20±0.01)、(0.19±0.01)、(0.30±0.01)mm;扭转角度为1.62°±0.07°,1.69°±0.06°,4.26°±0.72°.改良"叉"形钢板和GSH钉固定明显优于股骨塑形钢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叉"形钢板用于固定股骨髁部C1型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治疗股骨髁部C1型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 寰椎不同类型骨折对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夏虹;赵卫东;黄文华;李鉴轶;尹庆水;刘景发;钟世镇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寰椎骨折后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成人新鲜上颈椎标本12例,模拟临床建立5种寰椎骨折类型的模型,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C0~1及C1~2的运动范围(ROM),并比较各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单纯寰椎后弓骨折后,除C0~1间在旋转上有增加(P<0.05)外,在其他方向上与正常无区别;C1~2间在屈伸上有所增加,余方向与正常无区别;②后弓骨折同时伴有前弓的骨折,C0~1间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较正常增大(P<0.05);C1~2间除旋转变化不明显外,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均较正常有明显差异(P<0.05);③前后弓四部分骨折(Jefferson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明显变化(P<0.05),此时C1~2间的旋转是明显的减小;④单纯一侧侧块骨折及一侧侧块骨折合并同侧前弓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与正常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寰椎骨折后,除后弓骨折外,其他类型的骨折均会对上颈锥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 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曹正霖;黄华扬;赵卫东

    目的:对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骨-髌韧带-骨(B-PT-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正常和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 PT B移植重建ACL术后状态的6例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膝关节屈曲15°、30°、90°胫骨前移刚度和屈膝90°胫骨前移强度测试.结果: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膝关节成屈曲状态时胫骨前移刚度明显大于正常状态;强度则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约为其32%.结论: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可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肌力锻炼以闭链训练为宜.

  • 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谢伟坚;黄雄飞;罗新乐;李晓林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方法: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摘除卵巢,3个月后制作左股骨中段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模型.术后鲑鱼降钙素(密盖息)组每天皮下注射密盖息2IU/㎏.雌激素组每隔2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 0.1mg/㎏.另设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组对照.8周后处死大鼠,左股骨行扭转实验;第4腰椎行凹入实验.结果:降钙素组,雌激素组股骨的大扭矩,扭转刚度和腰椎的大载荷,松质骨刚度都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似(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和雌激素能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提高骨质量,增强抗骨折能力.

  • 枕颈融合术进展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

  • 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吕健;朱贤立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以自体三面皮质骨块作为融合介质的传统融合技术存在着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不能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和达到满意的融合率.为寻找理想的椎间融合方法设计了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以下简称cage).cage按其外形功能主要分为螺纹状融合器(以BAK,TFC为代表);箱形融合器(以Brantigan 1/F cage为代表)和垂直环状融合器(以Harm-mesh钛笼为代表)3种.本文就其设计与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为一较全面的综述.

  • 人体骨骼有限元几何模型的重建

    作者:张美超;夏虹;樊继宏

    目的:研究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寰椎骨性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为数字化虚拟人体仿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建模方法.

  • 一种简便的可杜绝污染的脐带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作者:潘春华;罗荣城

    随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因而内皮细胞的培养便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工作.由于该细胞培养较困难,特别是操作过程中极易污染,因而成活率较低.作者经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既简便且可杜绝污染的方法,特别是当实验室条件较简陋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 Calot三角解剖与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作者:陈小伍;剧永乐;戎祯祥

    目的:探讨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997~2002年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8例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处理要点. 结果:178例患者中170例顺利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8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4.5%,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掌握Calot三角的解剖及其变异,严重粘连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带监测皮岛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任平;郑木平;郭奇峰

    目的:探讨监测皮岛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 方法: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结合AO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结果:11例中1例监测皮岛于术后监测过程中准确地提示移植腓骨血管危象,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复通血供.11例监测皮岛全部成活,随访1~3年,股骨颈骨折端骨愈合,股骨头无坏死. 结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可靠,监测皮岛是腓骨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

  • 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目的: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铸型标本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8例,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远分支,血管边缘清晰光滑,肝实质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明确.②病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门静脉5级分支,肝静脉隐约显影,肿瘤内无门静脉分支血管,腹腔镜手术证实三维重建诊断,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空间位置及与周围血管关系,镜下所见与重建图像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 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因肿瘤或创伤致肱骨头缺损病例,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并重建肩关节. 结果:3~10年随访,13例监测皮岛存活,移植腓骨头增大塑形,形似受区肱骨头,移植腓骨与肱骨的口径相当,肩关节活动度:前屈64.6°±8.3°,后伸27.7°±5.3°,外展72.3°±7.8°,内收17.3°±4.4°,上举138.8°±12.8°.结论:带监测皮岛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缺损重建肩关节疗效可靠.

  •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器材的选择与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张耀光;周敏;刘一帆

    目的:对胫腓骨骨干骨折内固定器材进行选择与分析.方法:对256例各类型不同部位胫腓骨骨干骨折,分别采用AO加压钢板32例,Ender钉68例,矩形弹性髓内钉125例,交锁髓内钉31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经3~24个月随访,本组256例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内31例,4~6个月188例,6~8个月35例,延期愈合与再骨折2例,踝﹑膝关节功能正常240例,部分受限8例,负重疼痛8例,内固定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4例.结论: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应当是其力学性能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之间的良好结合,这种力学的平衡应当维持整个骨折愈合的全过程.矩形弹性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基本上可以达此要求,因此两种内固定器材都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胫骨 腓骨 骨折 内固定
  • 腋下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解剖与动脉导管结扎术

    作者:徐长宪;郭兰敏;张延安;王维;王须健;霍玉峰;信鸿雁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 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及意义

    作者:吴立平;王立;张利华;邓景阳;阿尔泰;陈亚德;梁宇迪

    目的: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及总结30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不切断舌骨下肌群、保留颈前静脉.250例经颈白线,50例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新的手术入路.结果:全组病例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甲状腺危象,抽搐,甲低等并发症.新的手术切口Ⅰ期愈合,随访4月至5年无复发,术后切口平整,颈部活动无牵扯感.结论:(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径路的改进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且术野显露満意,术后颈部活动无障碍,切口愈合好.(2)颈白线入路适应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入路适宜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关键词: 外科 放射解剖学
  •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作者:丁学华;王志潮;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鞍膈高度(5.5±0.6)㎜,鞍膈孔前后径(6.2±1.3)㎜, 鞍膈孔左右径(6.5±1.5)㎜,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3.4±1.3)㎜,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2.5±1.1)㎜;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0±0.4)㎜,两侧内缘间距 (13.7±2.3)㎜,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6.8±1.3)㎜,视交叉宽 (11.5±1.4)㎜.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并对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30.5±2.4)㎜、(9.9±2.1)㎜,室间孔长、宽径为(5.4±1.2)㎜、(2.7±0.9)㎜,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18.7±3.1)㎜、(15.1±3.5)㎜、(24.0±4.6)㎜和 (16.0±1.8)㎜、(14.0±1.9)㎜、(23.1±2.5)㎜以及 (12.1±1.7)㎜、(8.9±1.3)㎜、(15.2±1.6)㎜,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5±2.5)㎜、(55.3±2.6)㎜和(28.4±2.8)㎜、(54.4±3.0)㎜.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 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对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距离分别为(86.0±6.9)mm、(59.5±6.7)mm、(57.3±5.4)mm,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球到室间孔距离为(40.5±2.3)mm,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弓形隆起的高度为(9.9±1.6)mm,三角部的大宽度(9.1±2.1)mm,三角部上、下方宽度分别为(8.5±2.0)mm、(9.3±1.8)mm.神经内窥镜进行侧脑室后角入路手术时,硬镜下可看清侧脑室三角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而软镜甚至可看清室间孔及前角结构,颞角结构硬镜下观察困难,软镜可看清局部结构.结论:内窥镜下后角入路侧脑室手术可有一个理想的侧脑室后半部分的操作空间.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学华;秦时强;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 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 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 (7.0~100.8 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 颞骨岩部后骨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秦时强;王志潮

    目的: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4.61±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63.07±9.30)°.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17.5%.结论: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乙状窦位置更靠前,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鼻柱根部到蝶窦口(65.3±3.1)㎜,鼻根到蝶窦口(45.4±2.4)㎜,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7.1±3.4)㎜,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12.1±2.0)㎜,蝶窦口长径(3.3±1.5)㎜,蝶窦口宽(1.3±0.5)㎜,蝶窦口上端距中线(3.0±1.0)㎜,蝶窦口下端距中线(3.9±1.2)㎜.结论: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目的: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在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61.5±1.7)mm、(92.1±3.6)mm、(33.5±3.1)mm、(73.6±1.1)mm、(95.6±1.7)mm、(52.3±2.2)mm;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36.6±1.2)°、(8.5±2.3)°、(82.6±3.0)°、(45.1±3.0)°、(30.5±3.4)°、(83.5±4.0)°.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显露良好,照明充分,操作空间充分.结论: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室间孔长径、宽径为(5.4±1.2)㎜、(2.7±0.9)㎜,中间块长径、宽径为(6.8±2.3)㎜、(3.8±1.0)㎜,前后联合间距(21.8±2.1)㎜,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6.3±0.8)㎜、(8.8±1.3)㎜,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13.8±1.4)㎜,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6.3±2.2)㎜、(4.9±1.8)㎜、(3.4±1.6)㎜和(4.3±1.8)㎜,中间块上、下小高度为(4.4±1.3)㎜和(4.3±1.3)㎜.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目的: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在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45.2±3.3)mm和(20.1±2.3)mm、(32.6±2.1)mm和(23.7±1.2)mm、(28.9±1.1)mm和(31.2±3.1)mm、(40.1±1.2)mm和(15.6±2.7)mm、(25.0±2.7)mm和(33.8±0.9)mm、(26.7±2.3)mm和(29.6±0.8)mm,Kawase三角各边长度: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8.6±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19.6±1.5)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Day菱形区各边长度: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21.7±2.5)mm 、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7.2±1.3)mm 、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12.5±2.1)mm ;颞下锁孔入路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的良好手术入路.

  •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53±2.64)mm,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13.89±2.34)mm,至内淋巴管距离为(10.62±2.09)mm;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13.89mm,下底为10.62mm,高为9.5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为(5.27±1.60)mm,乙状窦宽度为(11.97±2.10)mm,上下膝长度为(24.78±4.21)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13.59±3.03)mm,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4.07±1.26)mm和(5.58±1.49)mm,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这样的角度便于观察和操作,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63.87±9.31)°.结论: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需要,前移、宽大和深位乙状窦对手术影响较大,该术式对内听道内的病变不适宜.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