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周围血管损伤56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韩锋;段红永;张云峰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周围血管损伤的患者56例,经积极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例;年龄12~65岁.开放性损伤49例,闭合性损伤7例;伤后就诊时间0.5h至2周,平均7 h;单纯血管损伤42例,合并重要神经损伤8例,合并骨折6例;损伤血管分别为:颈外动脉5例,肱动脉5例,桡动脉3例,尺动脉3例,股动脉21例,下腔静脉1例,髂外静脉1例,股静脉7例,腘静脉2例,股动脉合并股静脉5例,腘动脉合并腘静脉3例(其中5例动静脉瘘).

  • 周围血管损伤56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韩锋;段红永;张云峰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周围血管损伤的患者56例,经积极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例;年龄12~65岁.开放性损伤49例,闭合性损伤7例;伤后就诊时间0.5h至2周,平均7 h;单纯血管损伤42例,合并重要神经损伤8例,合并骨折6例;损伤血管分别为:颈外动脉5例,肱动脉5例,桡动脉3例,尺动脉3例,股动脉21例,下腔静脉1例,髂外静脉1例,股静脉7例,腘静脉2例,股动脉合并股静脉5例,腘动脉合并腘静脉3例(其中5例动静脉瘘).

  • 缬沙坦与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前臂动脉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咏梅;侯瑞;董果雄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美托洛尔长期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进行治疗6个月,采用肱动脉超声和上臂反应性充血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接受缬沙坦或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但缬沙坦组的肱动脉管径(P<0.01),血流速度(P<0.05),血流量(P<0.05)和扩张性(P<0.05)增加,血流阻力(P<0.01)减小;而美托尔组的肱动脉管径(P>0.05),血流速度(P<0.05),血流量(P>0.05)和扩张性(P>0.05)有所下降或无明显改变.结论缬沙坦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前臂动脉功能.

  • 人体肱动脉物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马天宁;徐磊;郝丽玲;齐林;徐礼胜;张长帅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实验成本高、风险大,并且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人体肱动脉的体外模拟实验平台,帮助提高科研效率.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上臂皮脂厚度对血压无创测量的影响以及袖带压对肱动脉脉搏波无创采集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均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人体肱动脉的脉搏波,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研究的平台.

  • PICC导管疑似误入肱动脉1例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坤秀

    PICC置管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有创操作,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PICC置管的操作较为复杂,常发生一些不良事件.本文分析PICC导管疑似误入肱动脉1例的护理体会,供临床探讨.

  • 颈动脉支架术的特殊入路

    作者:王迁;唐锋;胡畅;龙安妮;李雷

    股动脉入路是目前颈动脉支架术常用的入路,但是在主动脉弓异常、动脉明显扭曲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手术不成功,而胸主动脉夹层、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及腹股沟区感染等同样不适于应用股动脉入路。本文介绍颈动脉支架术的一些特殊入路,主要包括颈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肱动脉入路、左侧心室入路、颞动脉入路及尺动脉入路等。这些入路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各自有其适应证,可以在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择。目前颈动脉介入器材主要参照股动脉入路为标准设计,限制了其他入路CAS的发展。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及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这些问题将逐渐解决。

  • 经肱动脉入路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价值

    作者:楼善杰;钟吉芳

    目的 探讨肱动脉入路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3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经肾动脉CTA检查确诊严重肾动脉狭窄(狭窄≥75%)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均为单侧肾动脉狭窄,其中右侧肾动脉狭窄8例,左侧肾动脉狭窄5例,经术前影像学评估,7例采用股动脉入路置入,6例采用肱动脉入路置入,术中均行Pig导管腹主动脉造影确诊肾动脉狭窄.股动脉组采用长鞘定位技术,肱动脉组采用JR Guiding导管定位技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量、肾功能肌酐变化、血压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肾动脉支架,股动脉组手术时间(44.7±6.9)min,肱动脉组手术时间(49.0±9.2)min(P=0.36);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5.1±1.9)min,肱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4.7±1.0)min(P=0.67);股动脉组造影剂量(90.0±16.3)ml,肱动脉组造影剂量(91.7±18.3)ml(P=0.87);股动脉组血肌酐术后72 h升高(15.4±15.7)μmol/L,肱动脉组血肌酐术后72 h升高(18.8±17.2)μmol/L(P=0.72);股动脉组术前收缩压(188.3±15.8)mm Hg,肱动脉组术前收缩压(184.3±6.6)mm Hg(P=0.61);股动脉组术前舒张压(110.4±9.3)mm Hg,肱动脉组术前舒张压(106.0±3.8)mm Hg(P=0.30);股动脉组术后收缩压下降(30.0±4.6)mm Hg,肱动脉组术后收缩压下降(17.7±4.6)mm Hg(P=0.25);股动脉组术后舒张压下降(14.4±5.3)mm Hg,肱动脉组术后舒张压下降(11.7±2.0)mm Hg(P=0.26),2组皆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股动脉组3例发生迷走反射,经静脉推注阿托品针1 mg后好转,1例腹股沟区小血肿,肱动脉组1例皮下小血肿.结论 肾动脉狭窄经肱动脉入路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严重髂、股动脉病变、腹主动脉扭曲经股动脉入路困难及导管操作难度高的患者,经肱动脉入路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法.

  • 糖耐量异常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智斌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IG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68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和50例正常人(NC)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糖耐量异常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对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造成损伤.

  • 手术治疗严重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价

    作者:何升华;陈先进;戴俭华;陈达山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对严重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处理困难,我院自1990年1月~1999年1月,对严重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并发症少、功能好,外观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7例,男70例,女27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5岁;伸直型95例,屈曲型2例;尺偏型90例,桡偏型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均为骨折端刺破皮肤);桡神经损伤7例,正中神经损伤5例;肱动脉受压痉挛4例.

  • 四肢闭合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治

    作者:周广明;田东;袁秀云

    本文就作者诊治的26例闭合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23例,女3例;年龄8~43岁,平均26岁。骨折部位及血管损伤类型:锁骨骨折致锁骨下动脉部分破裂2例,肱骨髁上骨折致肱动脉痉挛2例、受压1例,股骨髁上骨折致动脉挫伤9例、部分破裂2例、痉挛1例,胫腓骨上段骨折致胫前动脉受压5例、挫伤4例。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4例血管破裂,骨折部迅速出现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血肿,肢体剧痛、麻木,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消失,伤肢末端颜色苍白,毛细血管反应不良,血肿区可闻及与心率一致的搏动性杂音;肱动脉受压表现为骨折后尺桡动脉搏动消失,肢体远端缺血症状,骨折近端向前明显移位,肘部肿胀轻微,复位后缺血症状迅速消失;胫前动脉受压表现为早期无血流障碍,骨折复位固定后数小时出现胫前区高度肿胀,肢体疼痛剧烈,足趾运动、感觉障碍,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消失;血管痉挛症状和血管受压相似,但致压源解除后缺血症状无改善;血管挫伤表现为骨折端移位明显,骨折区肿胀轻微,早期无或轻度血循环障碍,数小时后出现肢体进行性疼痛加重及血循环、运动、感觉障碍。血管损伤的处理时间:6小时内得到处理的有血管破裂4例、受压1例、痉挛1例,12小时内得到处理血管受压4例、挫伤8例、痉挛2例,12小时后处理血管挫伤5例、受压1例。2 治疗方法  对血管部分破裂迅速手术探查、修补破裂血管,复位、固定骨折;肱动脉受压行骨折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解除压迫;胫前动脉受压给去除外固定,切开胫前筋膜减压,用外固定架或内固定固定骨折;血管痉挛行血管内液压扩张解痉;血管挫伤行自体静脉移植修复9例、挫伤血管切除后直接端端吻合2例,移植血管失败后截肢4例;因血管挫伤后肢体已坏死直接截肢2例。3 治疗结果  对26例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截肢6例,缺血性肌挛缩2例,部分足趾或肌肉缺血性坏死6例,总致残率53.8%,肢体运动、感觉正常12例,占46.2%。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

    作者:甄平;刘兴炎;李旭升;高秋明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受伤机制、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收治9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不同类型的肱动脉损伤病人,肱动脉完全性断裂4例;肱动脉被肱骨近端前下缘尖利之骨端刺破1例;肱动脉节段性血栓栓塞1例;肱动脉痉挛3例.所有病人在解除血管压迫,探明血管损伤情况后进行骨折牵引复位.结果术后4~6周内骨折愈合,8例前臂血运得以良好的恢复,仅1例因伤后时间长,术后仍发生晚期前臂缺血性挛缩.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造成肱动脉损伤,动脉损伤程度不一,若诊断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的前臂缺血并发症.应对可疑病人的前臂血循环进行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宜早期进行.

  • 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丁振江;王虹;马静;辛红菊;顾华;詹艳平;阎晶;刘俊英

    目的:了解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有否不同.方法:对150例无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时的血压.结果: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8.13±18.97mmHg,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7.31±19.60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13.66±17.69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02±12.30mmHg,右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7.67±12.15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61.85±12.21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时,右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显著低于仰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收缩压平均低14.47mmHg,舒张压平均低14.17mmHg.

  • 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玉霞;刘运芳;杨竞

    1999年10月~2001年10月,我们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31例痰瘀互阻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祛瘀消斑胶囊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16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高位桡动脉1例

    作者:洪虹;唐洗敏;潘开超;刘志坚

    女尸1具,年龄约30余岁.在手术解剖其右上肢时,发现桡动脉从肱动脉高位分出,现报道如下.腋动脉行于腋窝深处,于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4.2mm.该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正中神经的内侧下行,至肱二头肌中上1/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1. 5cm处分为外侧的桡动脉和内侧的尺动脉(见图1).

  • 右侧高位尺动脉变异1例

    作者:余崇林;范光碧;汤华军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右侧高位尺动脉1例,现报道如下:男性,约70岁,消瘦,外观四肢无明显病变和畸形.左侧尺动脉起点、行程、分支及分布无异常.右侧尺动脉起于肱动脉外侧壁,距肱动脉起点1.42cm,全长42.51cm.肱深动脉在尺动脉起点上方0.43cm发自肱动脉内侧壁.右侧尺动脉起端直径为0.19cm,中间部直径0.18cm.发出后于正中神经内侧与之伴行下降,向内下越过起自肱骨内上髁的前壁屈肌表面,再潜入尺侧腕屈肌深面,与尺神经伴行下降,至腕前,经腕横韧带浅面,豌豆骨外侧入手掌.右侧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直径0.21cm)和骨间总动脉(长3.67cm,直径0.17cm),后者向内下入旋前圆肌深头深面,分为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及尺侧返动脉(直径为0.11cm),同侧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直径为0.14cm.

  • 左上肢血管神经肌腱变异1例

    作者:马常青;王龙海

    在局部解剖学操作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左上肢(该部位无手术、外伤及疤痕)同时出现桡动脉、桡神经浅支和拇短伸肌腱变异,现报道如下.左桡动脉在大圆肌下缘下5.5cm即从肱动脉分出(取上肢外展90°位测量,下同),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3.8cm从肱动脉分出.桡动脉在距桡骨茎突上4.3cm分出1支跨肱桡肌肌腱表面到前臂背侧,沿桡骨背侧向下走行,而后进入第1掌骨间隙后,穿第1骨间背侧肌人手掌参与掌深弓的组成,见其发出第1掌背动脉,"鼻烟窝"处未发出桡动脉茎突返支和桡动脉腕背支;桡动脉本干仍向下走行,分出掌浅支参与掌浅弓,深支绕桡骨茎突进"鼻烟窝",随后分出许多分支,包括桡动脉腕背支、桡动脉茎突返支等,未发出第一掌背动脉,也不参与掌深弓的组成.

  • 肱动脉变异1例

    作者:郑威楠;姚建勇;李山泉

    解剖10%甲醛固定男性尸体标本1具,年龄约50岁.发现其上肢血管变异,报道如下.该标本左上肢腋动脉胸小肌第2段处分出内、外2支肱动脉,2支肱动脉被臂丛的各束及其主要分支包绕,其内侧有腋静脉与之伴行.肱动脉内支较粗,外径约6.0 mm, 起始段为正常的腋动脉本干,下行至背阔肌下后壁发出胸背动脉,在上臂分出旋前动脉、旋后动脉.肱动脉外支较细,外径约4.0 mm,行走约30.0 mm处分出肩胛上动脉,约50.0 mm处分出肱深动脉.内、外2支肱动脉共同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浅筋膜内下行至肘窝,两者之间无交通支;向下行与旋前圆肌表面,内、外支肱动脉分别移行为尺动脉(外径约3 mm)及桡动脉(外径约2.5 mm).

  • 患者右侧桡动脉与肱动脉无创血压值的关系

    作者:李文媛;汪小海;郑曼;陆利冲;李浩

    目的 研究患者右侧桡动脉(B)与肱动脉无创血压值(R)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全麻下手术前的患者295例,年龄(47±16)岁,男:女比例为149∶146,身高(163 ±8) cm,体质量(61.2±7.8)kg.排除主动脉或外周血管疾病、右臂外伤或感染等情况者.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分别采用成人袖带及儿童袖带测量其右上肢肱动脉与桡动脉血压无创血压值,并记录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压(MAP).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肱、桡动脉血压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法,各区间的桡、肱动脉差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区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结果 成人袖带所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明显低于儿童袖带所测右前臂桡动脉血压,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0.841 (SBP)、0.808 (DBP)、0.833 (MAP),均P<0.01].肱、桡SBP、DBP和MBP之间的差值为13~18 mm Hg(1 mmHg=0.133 kPa).结论 选择儿童袖带测量患者桡动脉血压可较好的反映肱动脉血压值的变化.

  • 混合型大动脉炎致急性肱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申磊;夏豪;江洪;曲哲;姚园

    患者,男,39岁,因"突发右上肢疼痛9 d,胸痛3 d"于2008年9月3日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8月24日因"突发右上肢疼痛10 h"外院右上肢动脉造影诊断"右肱动脉栓塞"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8月31日夜间突发胸骨后疼痛,持续时间长约30min.

  • 不同体位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

    作者:马静;俞晓微;丁振江;张一达

    目的 了解不同体位对动态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对120例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时的血压,比较不同体位动态血压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比较,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低17.0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平均低13.3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低1.22mm Hg,舒张压平均低0.24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右上肢肱动脉动态血压监测时,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时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低于仰卧位时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

559 条记录 1/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