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颞骨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开荣;兰永树;吕亚萍;胡兴宇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 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欧阳林志;钱久荣;徐厚高;唐天驷

    目的:为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方法:对50个正常成人的T1~10肋横突结合区进行CT扫描,测量肋横突结合区人路的长度、宽度、高度、内倾角度及下倾角度,并与椎弓根入路对比,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椎体入路穿钉参数,在3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T1~10共30个胸椎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穿钉后CT扫描.结果:肋横突结合区入路进钉长度(59.05±0.83)mm、宽度(15.03±0.73)mm、高度(10.36±1.28)mm、内倾角度(34.53±0.21)°及下倾角度(12.95±1.58)°均大于椎弓根入路进钉长度(45.51±0.56)mm、宽度(5.98±0.78)mm、高度(5.35±0.61)mm、内倾角度(12.31±2.05)°及下倾角度(2.8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进钉入路参数,30个胸椎体60枚螺钉均位于肋横突结合区,未见穿入椎管、椎间孔和胸腔.结论:胸椎肋横突结合区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尤其对椎弓根发育畸形和狭窄者,具有安全、可靠、容易定位等优点,为胸椎后路螺钉固定的选位提供参考.

  • 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标志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韩伟峰;林欣;李小光;崔维;熊英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值在C2,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 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结构与影像显示

    作者:张卫萍;谭文;李凤飞;姜鹏君;吴解万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头颅扫描,获取MSCT与MR影像表现,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侧颈静脉孔中,有18侧(90%)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纤维性硬膜,颞突比较恒定,枕突少见,3侧(15%)有完整骨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都有很多根丝,迷走神经根丝可多达13条;右侧颈静脉球高度高于左侧,P<0.05.MSCT颅底层面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大小、形态及其内颞突、枕突、骨桥等骨性结构;MR3D-TOF法可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血管影像.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 翼腭窝手术入路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郑海宁;吴樾;吕杨波;于涌;刘庚辰;王平;李云生;翟丽东

    目的: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翼腭窝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80侧干燥骨进行测量.结果:翼腭窝形态多样,除有三角形外,还有弧形、横置"S"形、楔形、"L"形、哑铃形、短棒状或斜向外上的窄长条形.翼腭窝在中鼻道处内侧壁厚度为(1.95±0.66)mmm(左),(1.97±0.74)mm(右).在中鼻道处上颌窦口后缘至翼腭窝距离(11.25±1.95)mm(左),(11.22±1.96)mm(右).结论:新型手术入路不经过上颌窦,运用器械从中鼻道深入至翼腭窝的内侧壁深度,打开薄骨板,直接进入翼腭窝,由此处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并发症少.

  •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解剖学基础及MRI表现

    作者:吴永峻;林民辉;欧伟;陈武标;田国强;郑桂英

    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解剖学基础和MR表现,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同顾性分析32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病人的MR资料(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并观察12例尸体脑部断层解剖标本.结果:32例均表现为脉络膜裂内类圆形、卵圆形或纺锤形脑脊液信号灶(增强扫描无强化),6例解剖标本脉络膜裂区可见多发小间隙,其中1例可见脉络膜裂囊肿.结论:(1)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脉络膜裂区组织结构较疏松,可能与脉络膜裂囊肿形成有关.(2)利用MR的多种序列及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

  • 直肠阴道隔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翟丽东;刘瑾;袁武;刘万祥;黄三合;何路;李云生

    目的:为直肠癌切除术,阴道塌陷及影像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盆腔标本,14例行正中失状切,在体式镜下观察,11例制成250~750μm厚的水平和矢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直肠阴道隔由前后两层组成.前层是Denonvilliers' fascia,后层是直肠同有筋膜.二者紧贴在一起,向上在直肠子宫陷凹处的腹膜折返下方分开,向下在会阴体上方分开,两侧在阴道后外侧分开.Denonvilliers' fascia在不同水平其两侧的止点不同:在宫颈平面止于宫旁组织,在阴道上部止于阴道旁组织,在阴道中部止于盆筋膜腱弓,在阴道下部止于肛提肌出口的外侧.结论:直肠阴道隔由前方的Denonvilliers' fascia和后方的直肠同有筋膜组成.

  • 膝内侧稳定结构的解剖特征与软组织平衡的关系

    作者:余正红;蔡胥;李鉴轶;钟世镇

    目的:观测国人膝内侧结构解剖学特点,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结构软组织平衡的松解策略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例固定及2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解剖观察内侧结构的组成及其位置与形态学特点.结果:膝关节内侧面支持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半膜肌复合体等结构,可分为3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深、浅两层,可分为前纵部和后斜部两部分.MCL前纵部以间接止点形式融入胫骨平台关节面下50~60 mm,鹅足深方的胫骨内侧骨面骨膜,长约92mm,中部宽约15mm后斜部纤维以腱板起于股骨内卜髁后侧,下止点弥散;在关节间隙处,后斜部纤维与其深方第3层(内侧关节囊)愈着,被半月板、冠状韧带固定.MCL深层实际上为膝内侧关节囊增厚,自股骨内上髁下半周缘骨面垂直向下走行,连接内侧半月板,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中点关节面下0.8~1.5cm骨面,并与半膜肌腱横臂融合.膝关节后内侧区域为半膜肌腱鞘和半膜肌腱的9处附丽所加强,维持膝关节后内侧角稳定.结论:基于膝关节内侧结构解剖特点,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可以做到微创化、选择性的松解.尽量保护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术后功能有重要意义.

  • 腰椎侧隐窝和脊神经根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开明;陆保刚;骆文斌;张万

    目的:研究腰椎侧隐窝的形态特点及脊神经根占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35套腰椎骨性标本、23例脊柱腰段断层标本和50例腰椎CT片,观察侧隐窝的形态特点,测量侧隐窝矢径及脊神经根直径,骨性标本和断层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CT片用"eFilm workstation TM 2.0"软件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L3-5形成明显的侧隐窝,其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入口矢径D1分别为:(8.92±0.86)、(8.55±1.25)、(8.23±1.14)mm,下部上缘入口矢径D2分别为:(11.29±1.34)、(10.18±1.31)、(9.84±1.11)mm;(2)断层标本L3~5侧隐窝入口矢径d1分别为:(5.73±1.89)、(5.34±1.18)、(5.08±0.81)mm,脊神经直径d2为(4.17±0.41)、(4.43±0.47)、(4.62±0.56)mm;(3)CT测量L3~5侧隐窝入口矢径分别为:(5.69±1.36)、(5.42±0.89)、(5.18±1.07)mm,脊神经直径分别为:(4.02±0.74)、(4.36±0.78)、(4.61±0.56)mm.结论:L3~5腰椎侧隐窝由上至下逐渐明显,侧隐窝矢径逐渐减小,脊神经根直径逐渐增大.L3~5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下部的构成特点易因病理改变而引起狭窄.

  • 计算机导航中髋臼杯角度设定的可行方法及其精确性验证

    作者:马若凡;许杰;董彬;丁悦;李登;刘尚礼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对人工髋关节臼杯置入角度设定的可行性方法并评估其精确性.方法:将CT扫描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并进行虚拟像与真实骨盆间匹配对应,在虚拟空间中,确立骨盆冠状、矢状、水平及前倾平面,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多角度设定的臼杯置入,由角度测量仪对臼杯置入角度的精确性进行测量验证.结果:导航辅助臼杯外展角置入,设定值与真实值间差异(0.46±1,53)°;对于臼杯前倾角,差异(0.79±1.37)°.两次独立操作所得结果作配对t检验,臼杯外展及前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t外展=1.15,t前倾=1.14,P>0.05).结论:研制的基于CT影像资料的计算机导航可有效的设定臼杯假体置入角度,精确地引导臼杯置入.

  • 直肠表面动脉分布与微血管构筑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苏雪莹;赵振富;王军;余惠旻;孟玲欣;钟震亚;韩淑云

    目的:研究直肠与肛管器官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成人标本行巨微解剖观察表面动脉分支分布特点;20例胎儿尸体,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及揭层透明铺片,光镜观察器官内微血管的构筑情况,测量各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结果:器官表面动脉在直肠和肛管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存在"无血管吻合区".微血管测量结果显示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毛细血管密度均低于同层其他部位.结论:直肠与肛管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存在对应关系,临床可根据肉眼所见表面动脉分布来评估直肠和肛管血供.

  • 家猪心房室结区的血管构筑及其意义

    作者:雒国胜;郭志坤;申彪;马建军;毛会丽;徐晶

    目的:研究家猪心房室结区血管的来源、分布和构筑特征,为房室结功能异常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用血管铸型技术观察家猪房室结区血管的大体解剖结构;②用墨汁灌注法,取房室结区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染色,光镜观察房室结区微血管构筑;③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房室结区血管的亚微结构.结果:①铸型标本显示家猪房室结区的动脉多来源于右冠状动脉U型弯曲、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分支和结上方的房间隔动脉,彼此吻合丰富,明显多于普通心肌;②家猪房室结区内微血管密度高于普通心肌组织.微血管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多沿细胞长轴走行.③家猪房室结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微小的单层细胞膜小区,类似有孔毛细血管.膜区较薄,外为基膜.一个血管切面上存在1-3个膜区,膜区的大小差别很大.结论:家猪房室结区的血供具有多来源性,血管密度比一般心肌大,毛细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其通透性较高.

  • 椎间失稳致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斌;戎利民;曾春;瞿东滨;金大地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并行软骨终板蛋白多糖及胶原检测.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随软骨终板退变进程,HE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潮标明显前移,血管芽周嗣钙化;甲苯胺蓝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染色逐渐变淡,细胞层数明显变少;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椎间失稳可导致软骨终板形态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造成软骨终板退变,为进一步研究其退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兔股动脉结扎诱导动脉生成过程中iNOS和eNOS的表达

    作者:黄庆红;王岐本;谢应桂;罗明英;伍校琼;蔡维君

    目的:研究兔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特征.方法:将兔一侧股动脉结扎,另一侧设为对照组.1周后动物被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iNOS及eNOS的表达.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iNOS的表达很低,在生长的侧支血管iNOS的表达显著上调,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8倍.其表达在血管壁的各层可见.正常小动脉血管eNOS的表达呈现一定基础水平,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呈强阳性,集中在内皮细胞,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2倍.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iNOS的表达上调,上调的iNOS和eNOS可能通过生成NO,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炎症的形成,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动脉生成 eNOs iNOS
  • CGRP肽能神经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作者:颜玲;陈合新;邵正仁

    目的:了解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e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ORP)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超微定位,以探讨其在皮肤中功能影响.方法:采用ABC-GND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透射电镜方法观察CGRP在正常皮肤分布和超微结构情况.结果:CGRP分布在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真皮、皮下以及小血管壁周围,其中以小动脉壁阳性纤维密度大.可见粗、细两种纤维,前者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后者位于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四肢较胸背皮肤CGRP分布相对多而明显.结论:CGRP可能作为神经调节或神经递质参与皮肤各种生理功能调节.尤其在血管周围分布,可能作为CGRP调节皮肤的机制研究和可能的药物治疗的研究基础.

  • c-myc、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目的:研究c-myc蛋白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初步探讨静脉受压后血管重塑的分子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1只)和实验组(每时间点各3只,共21只),用5#注射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造模.分别在0.5、12、24、48、72h、7和14d取材,明胶液包埋后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和MMP-9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切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结果:对照组和正常静脉管壁均未见c-myc蛋白、MMP-9表达,实验组c-myc蛋白从12 h开始表达,MMP-9从24 h开始表达上调,并逐渐增强,IOD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7 d时两者表达同时达到高峰.c-myc蛋白与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32,P<0.05)结论:c-myc基因产物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表达增强,两者在受压静脉管壁重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c-myc基因和MMP-9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 脊髓内NMDA受体NR2B在胍丁胺拮抗吗啡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李建平;郭瑞鲜;廖新学;赵春梅;胡芬;陈培熹;冯鉴强

    目的:探讨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胍丁胺抗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Bid)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NR2B蛋白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吗啡的第9 d,大鼠对吗啡镇痛已产生明显的耐受.此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NMDA受体NR2B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胍丁胺(10 mg/kg)不仅拮抗吗啡耐受,而且明显地抑制脊髓NR2B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抑制慢性吗啡注射引起脊髓NMDA受体NR2B亚单位增多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复方丹参滴丸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苏开鑫;谢华;石小华;张婉虹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DSP)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与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屯大鼠原发性骨质疏松模型.予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干预90天后,测大鼠血清的钙、磷、锌、镁、铁、雌二醇、骨钙素浓度,测定股骨中钙、磷、锌、镁、铁含量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尼尔雌醇组大鼠血清钙、磷、骨钙素含量明显减少(P<0.05);股骨中的钙、磷、镁含量明显增加(P<0.05);股骨的大载荷、大挠度、大应力、弹性模量均明显增强(P<0.05),以高剂量复方丹参滴丸组的作用为明显.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纠正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紊乱,维持正常的骨生物力学性能,提示复方丹参滴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防治作用.

  • 腓动脉穿支远端蒂保留腓肠神经的筋膜皮瓣临床应用

    作者:莫茅;叶劲;邓永高;陈伟明;万松;吴锋;陈桂全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其中保留腓肠神经主干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l例.结果:18例皮瓣面积9 cm×6cm~18 cm×10 cm.远修复达足中部皮肤缺损创面.17例随访8个月~27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坏死2.5 cm×2.5 cm~1.7 cm×3 cm游离植皮修复.6例水疱经换药后其余完全成活.足底承重受压后未见异常.10例患者诉外踝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缺失.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刨面的较好方法.如能实现保留腓肠神经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可有积极意义.

  •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改进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作者:侯之启;陈铭;杨运发;王新亮;邝炯祥;戈涛;覃健;徐中和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改进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设计保留旋前方肌的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旋前方肌的桡尺侧以腱膜与骨膜相移行,肌腹深面直接与桡尺骨骨面和骨间膜结合,支配肌肉的血管神经束来自骨间前血管和神经,于肌肉上缘穿入,行于其深而,腕背支血管穿过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交通.在旋前方肌上缘的平面,血管神经束距桡骨尺侧缘的距离为(6.10±0.86)mm;肌肉下缘与桡腕关节面的距离为(9.30±2.11)mm.临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入路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5例,方法可行.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人路中保留旋前方肌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

  • 主动脉弓手术停循环与脑灌注期间脑区域氧饱和度监测

    作者:范小平;范瑞新;吴若彬;郑少忆;马少鸿;田中国义

    目的:明确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脑灌注相结合进行主动脉弓手术期间脑区域氧饱和度监测(rSO2)的价值.方法:28位病人的rSO2被监控,数据被统计分析.结果:DHCA的平均停循环时间是(59±17.1)min,外科手术的结果比较满意,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5.6%).虽然全部病人兼有脑灌注支持,rSO2在DHCA期间仍然逐渐下降,平均降到(47±9.7)%,在复温末期又恢复到它的初水平.有2位病人rSO2降低明显,在长达83和88min的DHCA之后rSO2分别从57%和56%下降到27%和29%,这2位病人终发展永久的神经系统损害.我们同时考察了End-rSO2和△-rSO2两个参数,在DHCA期间,脑灌注的灌注流速和这两个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结论:(1)尽管DHCA和一定方式脑灌注的结合能提供大脑更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措施仍然有一个安全的时限;(2)NIRS能实时监控脑rSO2,可用于监测大脑保护是否充分,有利于DHCA下脑灌注参数的凋整.

  • 小隐静脉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活体观察在远端蒂皮瓣的意义

    作者:刘军廷;赵劲民;李智贤;苏伟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 3~4 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锄,外径(1.2±0.5)mm;彩超检杳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 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 多针张力带加髌前网状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及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史群伟;谢楚海;李菊根;杨进顺

    目的:探讨重度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术式和疗效.方法:多针张力带加髌前网状缝合治疗22例重度髌骨粉碎性骨折,平均随访10个月,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胥少汀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3例,良8例,中1例.结论:该方法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昌耘冰;王义生;柯雨洪;詹世强;曾时兴;肖丹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的变化、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81.1±4.9)min(55~125 min),术中出血量(70±9.2)ml(30~200 m1).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0±0.41.术前、术后2周内和术后6个月PDH:(10.01±0.43)、(11.99±0.39)和(10.44±0.36)mm.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的PDH有明显差别(P<0.05)、与术后6个月PDH则无显著差异(P=0.209 ).术前、术后ROM值分别为:(23.69±2.58)°、(18.35+1.39)°,术后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allis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罕见正中动脉变异1例

    作者:焦介;杨华夏;庞萍;张丕军;王海生;石小田

    在解剖一具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左前臂正中动脉走行异常,此动脉还参与掌浅弓和掌深弓构成(图1,2),现报道如下:肱动脉在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直径为4.2 mm,尺动脉直径为5.2 mm,尺动脉向下走形3.4cm处发出骨间总动脉,其直径为4.2 mm.

  • 双侧腹股沟脂肪疝1例

    作者:努尔买买提·马哈夏尔;董建江;魏东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易于误诊.腹股沟脂肪疝是指腹膜肪经腹股沟深环(内口)突出,甚至进入阴囊,形成"脂肪疝",有的可与斜疝共存.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胡孔和;吴强;李康华;席新华;卢海波;李雄;陈立科;王斌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 颈椎前路不同方式减压固定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世敬;袁国栋;余正红;赵卫东;梁栋柱;钟世镇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 腰椎弹性内固定与刚性内固定的应力对比研究

    作者:于博;靳安民;方国芳;闵少雄;刘成龙;田京;敖俊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 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1、Simpleware和有限元软件Abaqus 6.51软件,建立L4~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力学参数,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结果:两种内固定器的椎弓根螺钉前、中部的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固定的椎弓根螺钉与棒连接处是应立集中的部位,该部位的应力远大于弹性固定器,而弹性内固定应力集中的部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U型连接棒上,两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棒的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刚性内固定器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与棒交界处,容易易发生螺钉断裂,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均匀分布在U型连接棒上,可以减少断钉的现象发生.

  • 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的研制及应用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文军;蔡斌;宋西正;赵延胜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C1~3获得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40套正常成人干燥寰枢椎骨标本及50例正常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C1~3的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据此设计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并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钩状钛板置入并植骨术.结果:寰椎前弓宽度(AW)为(20.06±1.16)mm、前弓高度(AH)(10.61±1.04)him、前弓厚度(AT)(4.09±0.66)mnl;齿突横径(DW)(9.80±0.83)mm、齿突前后径(DD)(10.13±0.63)mm;寰枢椎体前缘高(VAH)(22.03±1.99)nHn、前缘横径(TD)(16.80±1.26)mm、前后径(AP)(16.14±1.06)mm;寰枢椎前缘总高度(AAOH)(37.44±3.2)mm、C2/3椎间盘前缘高(C2/3IVDHA)(4.55±0.64)mm、C3椎体前缘高(C3BHA)(13.31±1.39)mm.前路钩状钛板由一对钩形钛板和配套螺钉构成,其中钛板分为C1~2和C1~3两种型号.结论:颈椎前路钩状钛板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其能在颈前侧咽后入路下安装,既能够避免进口咽入路的并发症又能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具有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特点.

  •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吴焯鹏;白波;余楠生;尹知训;刘琦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4种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特征,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将32个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8组,骨折复位后分别予交叉克氏针加螺钉(A1、A2组)、解剖钢板(B1、B2组)、Ender氏针加张力带(C1、C2组)、近端锁定钢板(D1、D2组)固定,对A1、B1、C1、D1组标本进行压缩试验,A2、B2、C2、D2组进行拉伸试验.结果:B1、C1、D1组的极限压缩载荷明显高于A1组(P<0.05),D1组与B1组的刚度分别和C1组与A1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C2组与D2组的极限拉伸载荷分别和A2组与B2组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C2组与D2组的刚度分别和B2组与A2组比较,则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内固定力学强度大,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

  • 脂肪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卡娜;颜玲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和重建外科手术的重要部分,这些缺损可能来自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缺陷等,然而,至今没有一种理想的填充物能完美地适用于各种缺损.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其来源丰富、取材简单、无排斥反应等优点,备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因其成活率不理想、脂肪吸收等问题而一直困扰着整形外科医生[1].其主要原因是移植的脂肪组织耐缺血能力差,血液循环建立慢,

  • 基于CT技术胰腺及其周围血管三维重建研究进展

    作者:陶文强;黄文华;徐达传

    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第二大消化腺.兼具内、外分泌功能,在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表现为全球性现象,在癌症引起的相关死亡中占第4位[1],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可以治愈患者的唯一手段[2].

  •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作者:曾忠友;江春宇;宋永兴;张建乔;王斌;金才益;龙德云;吴鹏;王云峰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 CT仿真内镜与多平面重建对垂体瘤患者蝶窦显示情况的比较

    作者:蔡梅钦;胡冰;王辉;李文胜;石德金;何海勇;陈少琼;郭英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 3D DCE MRP在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血管解剖及侧支循环的价值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高强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DCE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患者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患者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 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DCE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活体肝静脉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新文;王剑华;周庭永;吕发金;洪永华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重建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其中153例肝静脉的分型结果如下:①3分支型,占35.3%(54例);②中左共干型,占41.8%(64例);③中左合干型,占20.9%(32例);④中右共干型,占2.0%(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静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静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发现变异,而且图像清晰,对于活体肝静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胆道系统CT扫描的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范立新;刘建滨;任家武;周小兵;李严斌

    目的:通过CT扫描获取胆道系统容积数据,确立人体胆道系统三维重建的方法.方法: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肝,以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氧化铅(leadoxide,LO)混合物、牙托粉和明胶分别对应经胆道、门静脉和肝静脉灌注显影和固形,16排CT机扫描获取断层数据,在工作站用Mimics软件处理,建立胆系三维图像并进行评估.结果:7例标本6例灌注满意;6例满意者胆管连续、光滑、无伪影,空间感强烈、可任意度旋转;肝脏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各段胆管显示级数分别为5.8±0.75,10.1±1.05,10.2±0.98,7.8±0.75,11.8±0.75,11.7±0.82,13.2±0.75,11.7±1.63,相应各肝段胆管三维图像质量平均优秀率依次为98.14、97.78、97.82、98.68、97.05、96.22、95.02和95.31%;6例肝胆道图像平均优秀率(97.01±1.35%).结论:本法建立的人体胆道系统三三维模型胆道连续性好、图像空间感强烈,胆管显示级数多,图像质量高,是一种优秀的胆系=三维重建方法.

  • 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之间距离的MSCT测量

    作者:吕亚萍;唐光健;兰永树;胡兴宇;唐光才;辛页;张富强

    目的:提供面神经管乖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正常值并分析其变异情况.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链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右侧(4.75±2.33)mm,左侧(6.06±2.52)mm,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小于左侧.男性(5.54±2.58)mm,女性(5.29±2.44)mm,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