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중국림상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5X
  • 国内刊号: 44-11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8
  • 曾用名: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临床解剖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达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颈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分布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华;梁晓燕;王明华;王耕

    目的 探讨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颈部中央区及各亚区淋巴结的数目.结果 双侧中央区淋巴结(9.86±3.36)枚(4~20枚).左侧中央区淋巴结(6.24±2.23)枚(2~14枚).右侧中央区淋巴结(7.77±2.79)枚(2~15枚).喉前区淋巴结(1.29±0.75)枚(0~4枚),气管前区(2.62±1.26)枚(0~7枚),左侧气管旁区(2.38±1.34)枚(0~6枚),右侧气管旁区(3.97±1.97)枚(0~10枚).四个亚区淋巴结比例分别为:12.69%,24.47%,24.15%,38.47%.其中右侧气管旁区的两个亚区右侧喉返神经外侧区(1.35±1.27)枚(0~6枚),右侧喉返神经内侧区(2.64±1.75)枚(0~9枚).结论 本研究报道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结果 ,可为外科医生在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时提供解剖学依据.

  •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临床解剖学

    作者:杨小华;陈伟;李国平;王建吉;赵海涛;石利涛;曹向宇;张英泽

    目的 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肘前侧解剖结构.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向内、外侧的分支,测量分支到桡、尺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支管径;观察正中神经及分支走行情况,测量神经与血管伴行无相互交叉分支距离.结果 血管神经无互相交叉分支伴行长度平均为6.04 cm,两者之间无重要分支相交叉,易于向两侧分开,能够清楚地提供肘关节相应部位的暴露.动脉向内侧分支较向外侧分支少且细,易于向外侧牵拉.神经肌支,基本上向内侧发出,以极小的锐角从主干发出,几乎与主干平行,易于向内侧牵拉.结论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可保护血管神经,能清楚显露肘关节前侧解剖结构,易于操作.

  •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

    作者:张英琪;张世民;熊文峰;马卓;杜守超;胡孙君

    目的 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 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

    作者:梅傲冰;邱剑光;贾本忠;孙发;孙旭;陈梅;梁显泉;何翔;康婷;侯建全

    目的 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Inter-prerenal-fascia planes in urological laparoscopic operations,IpULO).方法 采用尸体解剖、320排CT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病例活体腹腔镜手术研究,对IpULO手术中肾前筋膜间平面相关解剖标志在腹腔镜下的形态特点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肾前筋膜间平面是肾前间隙多层次的无血管筋膜结构,层面间充满蜘蛛丝网格状白色纤维组织,在IpULO手术过程中存在7个重要的外科平面:Told't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胰十二指肠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胰十二指肠后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前叶间平面、肾筋膜前叶肾脂肪囊外平面、肾前肾筋膜前叶下平面.结论 IpULO手术是基于层面外科的精准解剖入路,肾前筋膜间平面是IpULO手术的重要解剖层面,术中能推窗见景,避免解剖迷失.

  • S2横形螺钉固定变异骶骨Ⅲ区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

    目的 探讨S1椎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时,置入S2横形螺钉的安全参数.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96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横形置入S1、S2螺钉,根据能否横形置入S1螺钉将骶骨病例分为正常组与变异组.重建骨盆周围软组织,确定S2横形螺钉进钉点B、髂前上棘顶点M、髂嵴上点N的体表投影点B1、M1、N1,并测量各点间的长度.结果 正常组男、女B1M1长度分别为(140.94±16.64)mm、(143.95±16.27)mm,均明显大于变异组男、女B1M1的长度(129.37±14.93)mm、(132.07±16.84)mm(P男<0.05,P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B1N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69.92±6.73)mm、(72.64±7.46)mm,女性分别为(60.80±7.05)mm、(58.85±7.81)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男>0.05,P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M1N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157.58±16.83)mm、(150.48±13.21)mm,女性分别为(156.79±15.84)mm、(151.49±16.58)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男>0.05,P女>0.05).结论 当S1椎为腰骶移行椎、高位骶骨或骶骨翼斜坡陡峭变异时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可经S2横形置入直径7.0 mm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术者在透视监视下可通过触摸髂前上棘及髂嵴来确定S2螺钉的体表进钉点.

  • 基于离体猪肾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作者:张辉见;胡正飞;彭鹏;孔祥雪;党强;杜冰冉;魏强;李鉴轶

    目的 应用离体猪肾构建模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培训模型,并对培训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将新鲜猪肾在肾纤维囊外去除脂肪等组织,在猪肾表面盖两个同心圆圈,小圈内径约28 mm,大圈32 mm,随后操作时将猪肾固定在人体塑料模型内.高级组6名、中级组6名、初级组8名进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的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随后高级职称医师对模型进行Likert评分表评分,对离体猪肾解剖结构条件、操作质感、外观及颜色、模型总体的逼真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Likert评分中,模型解剖条件为5.00±0.00;操作质感为4.33±0.52;外观及颜色为4.33±0.52;模型总体逼真情况为4.67±0.52.初、中、高级组人员在第一次肾部分切除术的肾脏部分切除时间、缝合时间、内外圈损伤数、缝合后切缘间隙距离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此培训模型具有简便、经济、手术模拟逼真度高等优点,可用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的高级培训.

  •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解压后pEGFR的表达变化

    作者:龚睿;孙善全;钟源;张威;赵琪;牟科杰;薛军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解压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hosphorylat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EGFR)、pAkt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变化的相关性,为CSCI解压后治疗策略的制定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 制作SD大鼠C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解压.运用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观察动物解压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检测解压后1、7、14、21 d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变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Double-labeling immunoflurescence)、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EGFR、pAkt1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解压后,BBB评分和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与此同时,pEGFR、pAkt1表达亦上调且与BBB评分、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趋势一致.结论 CSCI解压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有一定增加,这些变化与pEGFR表达上调有关,提示EGFR的活化参与了CSCI解压后的内源性修复.

  • 独活寄生汤熏洗对膝骨关节炎关节液成分的影响

    作者:王关杰;张磊;谢俪君;周鑫;刘刚;郭晓光;扶世杰

    目的 探讨中药熏洗对食蟹猴膝骨关节炎(KOA)模型的关节液中IL-1β、TGF-β1细胞因子表达和WBC计数的影响.方法 老年型食蟹猴9只和青年型食蟹猴6只,老年型食蟹猴根据症状作为自发性KOA模型,随机分为熏洗组(n=3)、传统组(n=3)和对照组(n=3),青年型食蟹猴为健康组(n=6).熏洗组、传统组左侧膝关节分别接受中药熏洗或中药热敷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6周时分别测定关节液内WBC计数、IL-1β和TGF-β水平,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老年食蟹猴膝关节软骨HE染色可见关节软骨退变;(2)治疗前,熏洗组、传统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液内的WBC计数、IL-1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TGF-β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3)相比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和6周后,熏洗组和传统组关节液内WBC计数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4)治疗2周、4周和6周时,熏洗组和传统组关节液内WBC计数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熏洗组比传统组两者的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5)治疗2周和4周后,熏洗组和传统组关节液内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6)治疗2周、4周时,熏洗组和传统组关节液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熏洗组比传统组升高关节液内TGF-β1作用更显著.结论 食蟹猴KOA模型的膝关节液内IL-1β和TGF-β1细胞因子表达异常、WBC计数明显升高,中药熏洗和中药热敷等治疗可下调膝关节液内IL-1β和上调TGF-β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WBC计数,有助于治疗KOA,且熏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中药热敷.

  • 髓样细胞特异性SETD4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黄梦怡;钟玙沄;黄穗;孙江;李月;王娟;姜勇;刘靖华

    目的 利用FLP/FRT、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并鉴定髓样细胞特异性SETD4基因敲除小鼠,为深入研究SETD4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将引进的Setd4flox/+小鼠自交,筛选出子代基因型为Setd4flox/flox的小鼠;与FLP小鼠交配,得到Setd4fl/+/flp小鼠;然后分别与C57BL/6小鼠交配去除FLP酶,筛选出Setd4fl/+小鼠;与Lyz2-Cre小鼠交配,筛选出Setd4fl/+/Lyz2-Cre小鼠;将得到的Setd4fl/+和Setd4fl/+/Lyz2-Cre小鼠交配,筛选出Setd4-/-/Lyz2-Cre小鼠,即髓样细胞特异性SETD4基因敲除小鼠.利用PCR技术鉴定小鼠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肝组织中SETD4的mRNA表达水平验证敲除情况.结果 髓样细胞特异性SETD4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SETD4 mRNA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而在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利用FLP/FRT、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髓样细胞特异性SETD4基因敲除小鼠,为后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钮红岺;黄晓萍;刘晓珑;李香芝;肖刚;刘立新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未经干预的MCF-7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不同浓度(0.5、2.0 mmol/L)的阿司匹林、花生四烯酸激活的血小板及不同浓度阿司匹林预处理花生四烯酸激活的血小板分别干预MCF-7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记蛋白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结果 活化的血小板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MCF-7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Western Blot显示E-cadherin表达显著减少(P<0.01),Vimentin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阿司匹林预处理血小板活化后干预MCF-7细胞,其迁移侵袭能力较活化血小板组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显著增高(P<0.01),Vimentin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阿司匹林单独处理后的MCF-7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亦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体外实验结果 表明,阿司匹林可通过抗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能力.

  • 不同应激条件下分化抑制因子Id2在成肌细胞C2C12中的表达与分布

    作者:赖桂华;胡晓芳;张翔;卢兴浩;俞鹏;余磊

    目的 观察在不同应激条件下成肌细胞C2C12中Id2的表达与细胞分布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分布变化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C2C12细胞,分别采用不同浓度H2O2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增殖或凋亡,不同浓度的促炎症信号LPS诱导细胞增殖,以及2%马血清诱导细胞分化.利用RT-PCR比较不同应激条件下Id2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检测Id2蛋白的表达强度和细胞分布.结果 25μmol/l和50μmol/l的H2O2诱导下,Id2 mRNA表达比对照组分别增高80.5%和55.5%,荧光显著增强,Id2呈现细胞核与细胞质均匀分布.100 ng/ml和500 ng/ml的LPS亦诱导Id2 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高21.7%和40.2%,荧光增强,但此时Id2以细胞核分布为主,细胞质少量分布.在2%马血清诱导成肌细胞分化后,Id2 mRNA表达显著降低,荧光显著减弱,并以细胞质分布为主.结论 不同应激条件下Id2在成肌细胞中呈现不同的表达和分布,与其对骨骼肌损伤后再生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表明Id2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的重要调控分子.

  •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杨曦;徐永清;何晓清;王腾;李国栋

    目的 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对SD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切取面积约3cm×10cm的背部跨区皮瓣.实验组皮下注射NGF溶液(10 nmol·ml-1·kg-1);对照组同法注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1 ml/kg).术后第3、7天局部取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检测VEGF及CD34蛋白含量;显微CT微血管三维重建,析因设计分析血管容积及总长度的形态学变化.后术第7天统计皮瓣存活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测血管生长因子受体(KDR)及NGF受体(TrkA)的表达.结果 第3天,VEGF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88);实验组CD3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第7天,两种蛋白分子表达,实验组显著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形态学分析示NGF和时间因相互作用增加血管容积(F=33.304,P<0.05)及总长度(F=8.493,P=0.01);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实验组KDR阳性表达较为明显.结论 NGF可促进跨区供血穿支皮瓣的成活.

  • 6-羟多巴损伤黑质导致室旁核离子钙接头蛋白表达变化

    作者:张毅敏;连辉;付升旗;任同明;蔡君艳;王志勇

    目的 观察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损伤大鼠黑质损伤后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PVN)中离子钙接头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的含量变化.方法 3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6-OHDA大鼠组和对照组各15只.6-OHDA大鼠组双侧黑质内注射6-羟多巴,对照组双侧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6周后断头取脑,Nissl染色、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方法 鉴定成模,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RT-PCR检测室旁核Iba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6-OHDA大鼠组SN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细胞数量从(58±5)个减少到(10±2)个(P<0.05),蛋白表达水平从(0.71±0.12)降低至(0.28±0.12)(P<0.05),室旁核中Iba1阳性细胞数量从(7±2)个增加到(14±3)个(P<0.05),蛋白表达水平从(0.1±0.08)增加到(0.19±0.06)(P<0.05).结论 6-OHDA大鼠PVN中Iba1的表达变化有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

  • 带股方肌蒂骨瓣移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张健;殷富裕;彭吾训

    目的 研究分析带股方肌蒂骨瓣移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3个分期,并分别研究对比3个分期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 3个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均要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合速度呈明显的延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临床分期的加深,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不同分期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无明显差异,证明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较为安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股方肌蒂骨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患者恢复时间较快,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手术方法.

  • 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矫形器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丹;刘四文;邓小倩;廖麟荣;杨振辉;杨幸华;黄国志

    目的 观察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矫形器(AGO)后对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GO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SCI常规康复训练和处理,AG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装配AGO及进行步行训练.两组分别在入院时、装配AGO前、装配AGO后8周进行步行能力评定、ADL评定和生存质量评定.结果 经4个月的治疗前后,进行组间比较,AGO及训练后,均可借助肘拐或步行器步行,患者10 m步行时间平均87.27s,6 min步行距离平均46.35 m;ADL能力在装配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O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改善胸腰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生存质量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髂腹股沟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顾荣;王海文;江新民;梅雄军;钟达强

    目的 总结应用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或骨缺损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髂腹股沟穿支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其中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采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嵌合髂骨穿支皮瓣修复3例;采用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修复6例.皮瓣小面积5.0 cm×6.0 cm,大面积35.0 cm×15.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2例发生皮瓣皮下血肿压迫出现动脉供血障碍,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恢复,1例发生静脉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血运.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平坦,两点分辨觉10.0~20.0 mm.受区移植髂骨均生长良好,骨折完全愈合.供区见2例瘢痕稍增生,余均呈线状瘢痕愈合良好.结论 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具有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不损伤主干动脉等传统优点,且具有可灵活修复骨缺损,可切取大面积联体(嵌合)穿支皮瓣及可修薄等特点,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处理策略及疗效

    作者:黄媛霞;段永壮;王利民;徐海斌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2月,对52例58膝TKA术中出现髌骨向外侧脱位倾向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患者,针对发生原因,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位置等方法 ,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进行纠正.结果 术中无拇指试验髌股关节轨迹恢复正常,术后髌骨未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因外翻明显,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范围较大,术后出现关节积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47个月,平均32个月.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4例残留5-10°(平均8°)左右的屈曲畸形.随访末期KSS评分78-89分,平均84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为82-91分,平均86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无松动及感染迹象.结论 TKA术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等方法 ,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等进行调整,是处理髌股轨迹不良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 应用眶隔筋膜瓣与额肌瓣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美容学意义探讨

    作者:傅福仁;谢义德

    目的 探讨一种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美容有效方法.方法 术中制作一蒂在眶隔筋膜与提上睑肌结合部之上的眶隔筋膜瓣,在眉区分离额肌筋膜瓣,将额肌筋膜瓣插入眶隔筋膜与提上睑肌之间,三瓣重叠牢固缝合,悬吊上睑矫正上睑下垂.结果 采用此法对12例12侧重度上睑下垂进行治疗,随访6~18个月,平均1年,其中,10只眼睛满意,1只好转,1只眼睛上睑外侧偏低重新修复后正常.结论 利用眶隔筋膜、额肌、提上睑肌腱膜三瓣吻合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上睑悬吊牢靠,眼部上提接近生理,睑缘弧度自然,达到美容治疗双重功效,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美容方法.

  • 中结肠动脉3条及右侧卵巢静脉变异1例

    作者:伍德喜;彭晓春;易冰倩;刘丽媛;罗小凤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女尸过程中,发现其有3条中结肠动脉.此外,该标本还存在右侧双支卵巢静脉变异,其中一支注入下腔静脉,另一支注入右肾静脉,左侧正常.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本例中结肠的血供来自3条不同来源的动脉(图1).由右向左分别是:(1)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中右结肠动脉干(起始部横径3.9 mm,长1.1 cm),此动脉干再分出中结肠动脉和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起始部横径 2.6 mm,至横结肠系膜缘长度为12.0 cm),沿胰头表面向右上行,于横结肠右、中1/3交界处入横结肠系膜内,至横结肠系膜缘处分为左、右支.(2)副中结肠动脉Ⅰ,在胰颈后方由肝总动脉根部发出.副中结肠动脉Ⅰ(起始部横径 2.4 mm,至横结肠系膜缘长度为12.5 cm)在距其根部0.3 cm处分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始部横径2.2 mm),本干继续行于胰颈下缘,由横结肠中部进入横结肠系膜内,行至横结肠系膜缘处分为左、右支.(3)副中结肠动脉Ⅱ,由左结肠动脉根部发出.副中结肠动脉Ⅱ(起始部横径1.6 mm,至横结肠系膜缘长度为19.5 cm)行于左肠系膜窦腹膜壁层深面,沿腰大肌内缘上行,再经左肾静脉前方上升,从胰腺下缘行至横结肠左、中1/3交界处进入横结肠系膜内,至横结肠系膜缘处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结肠动脉升支及副中结肠动脉Ⅰ左支吻合,构成Riolan氏动脉弓.三条中结肠动脉的相邻分支在横结肠系膜缘处互相吻合参与构成边缘动脉.

    关键词:
  • 成年男性Meckel憩室1例

    作者:范光碧;汤华军

    Meckel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 MD)是胚胎时期卵黄囊在退化、吸收过程中,近端退化不全,残留未完全闭合的畸形管道.MD的发生率为2%~4%,多数为无症状型,常在放射学检查、腹部手术或尸体解剖时偶然被发现.

    关键词:
  • 小肠并结肠异位1例

    作者:洪绍昆;杨声坪;江翰;张思宇

    在结肠肿瘤诊治过程发现小肠、结肠异位1例,为解剖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以期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现针对其解剖变异,报道如下.患者蔡某,男,68岁,反复腹部胀痛3个月,发作时上腹部可扪及约拳头大小肿物,自行揉搓后肿物可消退,伴大便量减少,排便不畅.外院腹部CT提示结肠肝曲占位合并不全性肠梗阻;盲肠及回肠末段转位.肠镜进镜至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患者肠腔固定、扭曲明显,无法顺利进镜.入住我院后查全腹部CT提示升结肠位置左侧移位;肠壁明显弥漫性增厚,肠腔变窄,远端肠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肠镜见一菜花状肿块突向肠腔,无法明确定位,肠腔狭窄,镜子无法通过,活检报告中分化腺癌.诊断:结肠癌并梗阻,予行腹腔镜中转开腹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小肠位于右侧腹,Treitz韧带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图1);盲肠、升结肠位于左侧腹,与左侧腹的降结肠、乙状结肠相邻,部分粘连,阑尾位于盲肠后位亦随着盲肠的异位而位于左侧腹(图2).由于小肠及结肠的异位,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亦随之发生改变.术后诊断:(1)结肠肝曲癌并肠梗阻;(2)小肠异位(右侧腹);(3)结肠异位(左侧腹).

    关键词:
  • 双侧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1例

    作者:何焱;国承彩;郭依璇;崔舒珲;姜文阳;李振中

    作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时,在一成年男性尸体见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虽然小隐静脉的变异已有报道,但本例小隐静脉变异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为双侧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现详细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软组织重建术治疗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兰万利;黄东;邝艺臻;左洁仪;陈智颖;蔡慧;刘晓春

    目的 比较2种软组织重建术式重建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8具成人上肢标本,通过制作损伤模型、模拟手术方式,比较正常组、损伤组、掌长肌腱组、桡侧腕屈肌组分别在腕背伸30°位、腕中立位、腕掌屈30°位时旋前、旋后时扭矩的变化.结果 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长肌腱组和正常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侧腕屈肌组在腕关节背伸30°、腕中立位时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腕关节掌屈30°时的扭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尺韧带损伤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不稳,通过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后可恢复关节稳定性,而经过部分桡侧腕屈肌重建后,其在腕背伸30°和腕中立位时的稳定性得到恢复,但在腕掌屈30°时仍存在关节不稳.

  • 牙体牙髓治疗材料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

    作者:易思;吴补领;唐雷;李鉴轶;徐稳安;陈佳婧;宋颖;徐楚;徐迪威

    目的 探究Biodentine和MTA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40颗中华田园犬尖牙,截冠、去除牙骨质并截去根尖,随机等分为5组.分别在根管内充填不同药物,3个月后行力学测试,得到标本3点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结果 各组标本3点弯曲强度分别:(154.77±16.51)MPa;(125.00±15.72)MPa;(140.81±11.99)MPa;(139.26±16.09)MPa;(120.17±14.21)MPa,单因素方差分析,F=6.74(P<0.05).各组标本弯曲模量分别为:(19.50±1.03)GPa;(9.62±1.34)GPa;(17.08±1.14)GPa;(15.73±2.14)GPa;(7.63±1.11)GPa;单因素方差分析,F=102.94(P<0.05).Biodentine和MTA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与阳性对照组相比,Biodentine和MTA并不能提高牙本质抗折性能;与空白对照组和Vitapex相比,Biodentine和MTA能明显增加牙本质抗折性能.结论 作为新兴生物性牙本质替代材料,与传统硅酸钙盐材料MTA相比,Biodentine在提高无髓牙牙本质抗折性能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 伴有颅颈交界结构畸形的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策略进展

    作者:刘瑞端

    颅颈交界区域包括枕骨至C2~3间盘水平,该区域可伴有相关结构畸形,包括颅底凹陷、寰椎枕骨化、游离齿突、C2~3先天融合、寰椎前弓和(或)后弓先天性分裂等骨性结构畸形,而骨性结构的畸形往往合并有椎动脉的畸形[1].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和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经过前路松解、减压都需要后路融合内固定术[2].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可分为六类,Gallie、Brooks技术、椎板夹技术、Magerl经关节螺钉技术、钉板技术(Goel技术)、钉棒技术(Harms-Melcher技术).Gallie、Brooks技术和椎板夹技术因其诸多局限性逐渐退出临床,Magerl经关节螺钉技术仍是寰枢椎融合的金标准,钉棒系统中寰椎侧块(椎弓根)螺钉技术+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为目前常用的技术[3].如颅颈交界不稳合并相应结构畸形,将给外科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对伴有不同结构畸形的寰枢椎不稳后路手术的治疗策略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嵌合(穿支)皮瓣的定义分类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莉

    颌面部和四肢常因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应用单一的组织瓣修复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同期进行两个或多个独立皮瓣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分期进行延迟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嵌合皮瓣"的概念是Hallock[1]在1991年首次提出,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和股直肌瓣的复合组织瓣,并认为嵌合皮瓣为复合皮瓣类型的一种."穿支皮瓣"概念出现前,嵌合皮瓣的设计切取困难,临床应用受限.1989年Koshima等[2]首次提出"穿支皮瓣"概念,后于1993年[3]报道了嵌合穿支骨皮瓣,将股前外侧皮瓣和髂骨复合移植修复头颈部缺损.随着显微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成熟促进了穿支皮瓣的飞速发展,嵌合穿支皮瓣也迎来了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成功的修复了口腔颌面部及四肢多类型的复合组织缺损,其中Huang[4]和Zheng等[5]以旋股外侧动脉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分别重建修复9例面颊部洞穿性复合缺损和22例四肢复合软组织缺损;Brown[6]和Tachi等[7]以肩胛下动脉为蒂构建多类型嵌合穿支皮瓣分别成功修复46例颌面部复合缺损和10例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吴洁[8]和Zheng等[9]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分别成功修复6例下颌骨复合性缺损和5例四肢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均获得满意修复效果.

    关键词:
  • 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的应用研究

    作者:严斌;孙永建;欧阳汉斌;杨洋;吴毅;凌钦杰;黄华军;黄文华

    目的 将腰椎个体化导航模块应用于临床,评价导航模块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选取2例成年腰椎压缩型骨折患者,通过三维重建腰椎模型、数字化设计导航模块和3D打印,制造12个腰椎个体化导航模块,术中应用个体化导航模块辅助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12枚,通过术后X线和CT检查,评价螺钉植入效果.结果 共植入12枚腰椎椎弓根螺钉,全部12枚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植入准确率为100%.结论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3D打印导航模块,可实现个体化的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

  • 颈椎弓根置钉植入的新型3D打印导板有效性研究

    作者:张昊;胡亚威;刘阳;王建华;李学仕;马立敏;周建华;菅新民;陈少初;张弦;卢学有

    目的 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的特异性反向模板,3D打印出颈椎的导航模块,保证进钉通道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个体化的3D导板技术,6例标本植入84枚钉,X线片和CT图像评价术前设计的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和宽度与术后实际符合程度.结果 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印的个体化3D导板与颈椎椎板吻合程度高度一致,可以控制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采用此导板植入的84枚螺钉中,79枚螺钉位于椎体内,5例穿破椎弓根外出骨皮质,无椎板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符合率达到100%,椎弓根钉进入的宽度符合率达到94.05%.结论 新型3D打印导板使颈椎椎弓根植入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良好的可控性,并且提高了颈椎椎弓根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李鹏;彭文标;李鉴轶;林钢;黄旭科;孙向华;彭国瑞;张廷帅;王文松

    目的 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V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