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创面

    作者:梁志刚;刘巍;张先锋

    足部特别是足底跟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我们通过对旋股外侧动脉及股前外侧皮神经的解剖研究,设计带股前外侧皮神经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底或多叶组织瓣同时修复足底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效果优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1~65岁.

  • 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叶斌;苗华;于光生;薛惠祥;周建生;张长春

    目的:为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及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股外侧皮神经干80%斜跨切口线下部;第一分支阔筋膜浅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6.2±2.5)cm,主干阔筋膜深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1.6±1.2)cm,此段主干位于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周围充满脂肪组织.(2)股直肌直头呈圆柱形,其前内侧是股三角,后外侧是髋关节囊,仅遮挡髋关节囊前内侧1/6部分.(3)股神经股外侧肌支从前内上行向下外斜跨切口延长线,分数支人股外侧肌,其上支与切口延长线交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12.4±2.6)cm,结论:(1)此入路浅层分离时应先在髂前上棘下5.0cm以内的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脂肪组织中寻找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然后再分离切口下部浅筋膜.(2)在深层分离时应沿股直肌直头外侧深入至髋关节囊,切匆误人其前内侧的股三角.股直肌直头如果没有挛缩,可不必切断,以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3)切口如需向下延长时,不宜超过髂前上棘下9.0cm;如果必须再延长应向外侧偏斜,以免伤及股神经股外侧肌支.

  • CT血管造影显示旋股外侧动脉穿支

    作者:朱洪章;杨旭峰;杨有优;翟凤仪;朱庆棠;李子平;杨建勇

    目的 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 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小内径.结果 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足踝部非负重区创面

    作者:孙广峰;邓呈亮;吴必华;吴祥奎;聂开瑜;祁建平;金文虎;魏在荣;王达利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足踝部非负重区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28例内外踝、足背、踝后侧等足踝部非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其中车祸伤16例,机器绞伤8例,摔伤4例;伴跟腱外露10例,伴足背肌腱外露16例,伴骨外露12例,创面大小10 cm×8 cm~16 cm×13 cm.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于对侧大腿前外侧探查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穿出点,选择2个超声动脉搏动声响较强的穿出点予以标记,将相应穿支作为皮瓣的血管蒂.设计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每叶皮瓣的宽度均须小于8 cm,以确保供瓣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先整体切取皮瓣,夹蒂试验判断穿支血管供血良好后裁剪分叶,将分叶重新组合对创面进行修复,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随访观察6 ~28个月.结果 本组28例中,切取分叶皮瓣每叶大小9.0 cm ×4.5 cm~17.0 cm ×7.0 cm,1例皮瓣的1个分叶因术后皮瓣远端受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2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无臃肿,外观满意.供瓣区创面均一期愈合,对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分叶皮瓣,可以提高分叶皮瓣的成功率,减少供瓣区并发症,是修复足踝部非负重区的理想皮瓣之一.

  • 以旋股外侧动脉不同分支为蒂的大腿反流灌注皮瓣的分型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强;刘元波;臧梦青;朱珊;陈博;李杉珊;张健华;王偲;彭涛;刘龙灿;蒋丽雅

    目的 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不同分支为蒂的大腿反流灌注皮瓣的分型、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方法 根据膝关节周围缺损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和分布情况,选择为恰当的大腿反流灌注皮瓣,修复缺损.结果 2010年11月至2016年12月,共为23例患者实施大腿反流灌注皮瓣手术.依据皮瓣穿支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或横支,而将皮瓣分为Ⅰ,Ⅱ,Ⅲ和Ⅳ共4种类型.本组病例中,Ⅰ型皮瓣7例,Ⅱ型皮瓣10例,Ⅲ型皮瓣5例,Ⅳ型皮瓣1例.将反流灌注的股直肌支包括在皮瓣血管蒂内,形成双蒂皮瓣5例.皮瓣面积8 cm×7cm~24 cm×12 cm,皮瓣血管蒂穿支血管中肌间隔穿支7例,肌皮穿支16例,血管蒂长度8.5 cm~25 cm,平均17 cm;旋转点至髌骨外上缘距离5 cm~16 cm,平均11.48 cm.其中,5例患者实施供瓣区预扩张.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18例,植皮修复4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不畅,经保守处理后,皮瓣成活.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8个月,体表恶性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瘢痕患者功能、外观改善,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基于旋股外侧动脉不同分支的大腿反流灌注皮瓣分型方法,可以为外科医生在修复膝关节周围缺损时,提供更多的皮瓣选择,选择为恰当的皮瓣修复缺损.

  • 颈胸部预构扩张皮瓣在颜面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李青峰;昝涛;顾斌;刘凯;沈国雄;谢芸;翁瑞

    目的 探讨建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以颈胸区皮肤为扩张对象的预构皮瓣技术用于重建颜面.方法 选择严重颜面部烧伤的患者为治疗对象.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筋膜瓣,与面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吻合,植入颈胸部皮下,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预构岛状超薄皮瓣,用于面颈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术后随访重建颜面的肤色、质地、表情恢复情况.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者.术中切取筋膜瓣的面积平均为6.3×11.2 cm,经过平均16.7周扩张后,扩张器平均注液1670 ml,预构皮瓣的面积为12 cm x 15 cm~15×32 cm.所有病例面颈部创面均有效覆盖,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二期术后皮瓣出现不同的程度静脉回流障碍,2例发生皮瓣远端边缘小部分坏死,3例行蒂部修整.术后随访,转移皮瓣与修复部位周围的皮肤色泽、质地接近,面部表情、形态恢复自然.供区大腿未出现肌力减弱或感觉异常现象.结论 以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筋膜瓣为血管载体,结合组织扩张技术,于颈胸部形成的预构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 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作者:易德保;张大顺;郭兴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经束的长度为315±6.8mm,额前上棘水平至腹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股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体.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曾坤青;刘悦;郭华春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2010-06~2012-06对5例小腿下段、踝关节周围、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病例,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大面积22cm×11cm,小面积8cm×5cm.结果:5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边沿少许坏死.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完全可用于游离修复小腿、踝及足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 股直肌近端肌皮瓣内旋转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陆进;陈士文;俞鹏;陶恒;刘宏升

    目的 为股直肌近端肌皮瓣向内旋转应用于临床腹股沟区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和提出新术式.方法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42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进入股直肌的部位和在股直肌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 股直肌近端由旋股外侧动脉提供血供,以降支为主.股直肌全长13.4 ±3.8cm,起止点直径为3.1±0.4mm、1.9 ±0.8mm;降支到股直肌有肌皮支2支以上,平均2.5支;股直肌的上支动脉(61.3±6.8)%和下支(91.0±5.6)%来自降支,且下支为股直肌的主要营养血管,下支起始处的外径及长度为2.4±0.4mm、7.6 ±2.3cm.结论 股直肌近端带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可以形成具有血管蒂长肌皮瓣;在股直肌近端离断髂前下棘的肌肉附着处并向下内旋转,临床可用于腹股沟部软组织缺损的填充.

  • 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孟凡洁;李一帆;杨茂有;尚云龙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供解剖学和临床参考.右侧股动脉(外径为0.90 c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4.1 cm处的后壁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2 cm.同时,在此处由股动脉外侧壁发出1条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5 cm,旋股外侧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2.85 cm后,随即发出5条终支,即1条升支(外径为0.36 cm)、2条横支(外径均为0.40 cm)和2条降支(外径分别为0.20 cm和0.40 cm).股深动脉主干下行4.30 cm处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30 c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 股动脉分支变异标本一例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黄大元;熊键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尸时,发现股动脉分支存在多处变异,现报告如下.本例变异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0 cm.通过解剖暴露股三角,分离股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动脉走行,游标卡尺(精度0.05 mm)动脉管径,照相记录.本例标本右侧股动脉(外径10 m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5 cm处的内侧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mm,股深动脉发出后随即跨过股神经转向外下,然后走行于股前群肌之间,分布于股四头肌深层.股动脉本干下行4 cm处发出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 mm(而在该部位的股动脉外径为7 mm),随即发出2支升支(外径为3 mm)、1支横支(外径为2 mm)和2支降支(外径为3.5m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 股深动脉变异二例

    作者:张亮;孟庆玲;庞刚;张媛媛

    笔者在解剖2具标本时,发现股深动脉变异,查阅文献,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变异1:40~50岁女性标本.右侧股深动脉缺如.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8.14mm,旋股内侧、外侧动脉平腹股沟韧带高度直接发自股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00mm,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深面分为升、横和降支;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36mm,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向后走行.右侧穿动脉直接发自于股动脉后壁.对侧同名结构无任何异常.变异2:30~45岁男性标本.

  • 股深动脉高位起点一例

    作者:盛珺;杨向群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粗大的分支,通常情况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7.40±8.60)mm 处发出[1],起点处在股动脉的外侧壁或后壁,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下行,其主要分支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穿动脉.

  • 髋部病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

    作者:方彩琼;马森

    随着显微外科及修复外科的发展,利用带血管蒂的肌骨瓣、骨膜瓣修复髋部病损的新方法开始用于临床[1].我院近3年来采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髂骨与骨膜瓣转位治疗髋部病损15例,术后配合系统的功能锻炼,有效预防了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静脉血栓、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 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

    作者:孙明;于胜军;杨志勇;李京宁;刘万军;于文革;付胜强;徐林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1999年5月-2004年2月,对8例手掌严重损伤致掌浅弓缺损的患者,切取上述血管移植重建掌浅动脉弓,血管切取长度为9~15cm.结果术后患者手指及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功能恢复满意,血管供区血液循环无影响,肌力正常.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与掌浅弓有十分相似的解剖学结构,且解剖位置恒定,切取方便.该血管佳适应证是修复掌浅弓缺损和同时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

  • 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晓峰;陈宏;柴益铜;费建荣;章伟文

    目的 研究游离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10侧成人大腿标本经股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股前外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游离的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83例.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从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发出后,分出横支和降支,降支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8~12cm,外径平均为2.5 mm,皮穿支外径为(0.8±0.2)mm;横支血管蒂的长度6~8cm,横支的平均外径为2.89 mm,皮穿支外径约为(0.80±0.1) mm;本组患者179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部分成活,随访6~48个月,移植皮瓣外形及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区皮瓣具有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血管蒂长等优点,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带血管大转子骨瓣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手术后护理

    作者:李钦

    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目前在国内外是具有先进水平的新技术.不仅改善坏死骨的血液供应,而且使再造的股骨头承重能力和关节面逐渐向关节成分转化,为髋关节长时间应用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中青年患者,解除了人工假体置换的弊端.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开展带血管蒂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手术12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性7例,女5例;年龄14~49岁.经过18个月随访,对手术前后疼痛、生活能力、髋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距离四项指标评价的比较,髋关节功能明显提高,总评价优良率达90%.

  • 按Angiosomes原理设计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

    作者:杨大平;韩雪峰;郭铁芳;方冬云

    目的详细了解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带骨膜的骨块)三维血管解剖分布,并分析应用此复合组织瓣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在10例新鲜尸体和10例福尔马林尸体中的40例成人双侧股动脉内灌注改良氧化铅-明胶混合液,详细解剖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游离复合组织瓣,获得此血管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的分布数据.在传统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切取此皮瓣时凿取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或降支支配的骨膜和骨,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结果本组40例股外侧肌标本均属Ⅱ型,即接1个优势血管和2~3个次要血管.其中优势动脉蒂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和降支,横支供应肌肉的上1/3部分,降支节段性地发出4~10个分支,供应肌肉下1/2的内侧部分,同时也发出3~5个肌皮穿支,供应肌肉表面的皮肤.肌肉下2/3的后侧部分则由起自股深动脉的第2~3穿动脉供应.优势动脉和次要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降支均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骨膜上.应用此复合组织瓣修复的6例足踝部骨缺损,随访6~12个月,复合组织瓣弹性良好,耐磨性好.术后3个月X线摄片显示,骨质缺损处已愈合.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分布情况为临床切取此复合组织瓣提供指导.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降支有骨膜支分布于股骨骨膜上,以此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具有良好效果.

  • 带血管肌骨瓣转移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

    作者:李静东;赵德伟;崔旭;王惠先

    [目的]为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股骨中下段骨不连.[结果]临床应用18例,经过平均1年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较好,愈合时间为4~5.5个月,膝关节功能未受影响.[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效果

    作者:潘希贵;田万成;管同勋;李亮

    四肢火器伤造成的皮肤和组织损伤及缺损,如不能及时进行修复与重建,将造成肢体的功能障碍或缺失.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明显的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皮瓣[1].笔者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对股前外侧皮瓣解剖、临床应用时手术方法及技巧进行系列研究,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