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胫神经运动支部分切断治疗脑瘫踝部痉挛46例

    作者:杨飞;章雪松;郭建;李强

    2000年3月~2006年3月,我们采用胫神经运动支部分切断术治疗46例62只脑瘫踝部痉挛足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应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武勇;王岩;赖良鹏;杨磊

    目的 探讨应用斯堪的纳维亚踝关节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术(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STAR治疗的35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调查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影像学检查和多项影像学测量指标评价人工踝关节假体的位置、力线以及异位骨化和邻近关节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为(60.0±9.0)岁,BMI为(25.3±1.5)kg/m2.术后随访(107.5±30.6)个月.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46.8±3.8)分和(77.0±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8±0.7)分和(3.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ROM分别为(33.7±7.3)°和(42.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1.4%(32/35).结论 应用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踝部骨折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

    作者:孙西虎;孙月芹;庞德仁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60例踝部骨折脱位患者,依据骨折复位与否,分别给予石膏外固定和手术复位内固定,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骨折 外科手术
  • 数字化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吕永革;谭永良;莫金潮;郑锐标;叶定开;吴冬;罗帝林;彭洒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足踝部骨折及脱位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15~49岁)的DR及MSCT资料,并与手术或出院诊断对比,比较两者诊断骨折数量、关节脱位的区别,采用R统计软件Wilcoxon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MSCT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MSCT诊断骨折172处,DR诊断骨折98处,两者在骨折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 081,P<0.05);MSCT诊断关节脱位24例,DR诊断关节脱位16例,两者在关节脱位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1,P<0.05).MSCT纠正DR骨折诊断定位6例.结论:MSCT对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诊断优于DR.DR应首选2个部位的检查.当DR诊断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选择MSCT及多平面重建(MPR)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黏弹性补充治疗踝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畅;施新革;刘玉杰;王志刚;魏民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黏弹性补充对踝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保守治疗无效,踝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30例,行踝关节镜治疗,术后按计划行踝关节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平均随访(2.5±0.6)年,2例失访.男19例,女9例;年龄28~56岁,平均(40.0±5.9)岁.排除先天发育异常;创伤引起的骨折畸形愈合;曾经发生过感染;以往有关节镜手术史;半年内行关节内皮质激素注射史;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及严重内科病;妊娠;除外类风湿、痛风、结核等疾病所致关节炎.由同一术者对关节软骨损伤用Outerbridge分级,对患者在局麻下行关节镜下滑膜清除,软骨修整,骨赘磨削.所有病例未实施微骨折术,术后按治疗计划行踝关节腔透明质酸钠注射.术后采用Ogilvie-Harris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Ogilvie-Harris标准,本组优10例,良14例,一般3例,差1例.主观疼痛评分(VAS)由术前7.5±1.3改善至术后2.4±2.3(P=0.00);踝背伸活动度(ROM-D)术前(27.0±7.3)°,术后(29.0±5.6)°,无显著改善(P=0.26);Tegner运动水平评分术前2.7±1.3,术后5.6±2.2,评分提高(P=0.00).结论:推荐在治疗踝退行性骨关节病时应用关节镜下滑膜清除,骨赘磨削,软骨修整术和术后按计划行关节内透明质酸钠注射.

  • 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永东;覃茂林;黎绍杰;邱盛春

    目的:评价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利用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皮肤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8岁,平均37.5岁。足背软组织缺损10例,踝部软组织缺损2例。缺损面积大11 cm×9 cm,小8 cm×5 cm。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3个月。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皮瓣除轻度肿胀外,无溃疡等发生。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具有血供可靠、切取简单安全、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等优点。

  • 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卓巍;秦骥

    严重的小腿创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局部血循环差,周围软组织较少,修复困难.采用游离皮瓣移植需牺牲1条主要血管,是一种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且风险相对较大的手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1].自1997年4月-2006年2月我院采用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谭斌;陆文林

    严重的小腿外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软组织较少,修复比较困难.传统采用胫后动脉岛状瓣或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但两种皮瓣各有优缺点[1].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作者:胡联英;贾其余;郑曙翘;曹溢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 ~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 中药外敷加改良"U"形石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作者:张帆;张益;吴惠明;王庆来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改良"U"形石膏制动配合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9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贾新路;张云飞;程国良;李海清;马金柱;王大伟

    近年来,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区、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已成为临床上常用术式,效果良好.但常存在蒂部臃肿、卡压致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切取面积大时,在皮瓣蒂部的远端常出现静脉危象导致皮瓣部分坏死.

  • 足踝部肌腱损伤的MSCT诊断

    作者:俞冠民;张玲红;吕冬亮;祝莹;李惠民;黄求理

    目的:探讨足踝部肌腱损伤的MSCT诊断价值,提高对足踝部肌腱损伤的认识,避免漏诊.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疑诊足踝部肌腱损伤的3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岁;外伤后局部均出现疼痛、压痛、软组织肿胀及功能障碍或伴有骨折.所有病例经手术、MRI、双侧对照或随访证实.外伤后7d内完成MSCT检查,2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在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分别评估肌腱的异常,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确定.结果:失访5例,纳入研究27例,终证实肌腱损伤23例(31处),4例未见异常.按肌腱数(总243条)计算,CT共诊断35处异常,其中误诊4处,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8.8%(31/35)、98.1%(208/212)和98.4%(239/243).其中肌腱脱位11处,表现为肌腱部分或全部离开肌腱沟;肌腱卡压13处,横断面显示肌腱1/2及以上横断面嵌插于骨折缝内,7处VR显示肌腱位于骨折缝内,走形迂曲,6处表现为骨折缝较宽,肌腱仍可显示但与骨折缝关系密切(2处误诊);骨片嵌插4处,横断面表现为骨片部分位于肌腱内,VR显示骨片嵌入肌腱,局部较模糊(1处误诊);肌腱完全断裂4处,横断面表现为断裂处肌腱缺如或伴有周围脂肪间隙模糊,VR显示肌腱连续性中断,长轴方向上肌腱短缩(1处误诊);肌腱损伤3处,横断面表现为肌腱增粗,密度减低,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VR显示肌腱增粗,密度减低,结构模糊.结论:足踝部MSCT检查(薄层横断面结合VR评价)能很好地诊断肌腱脱位、肌腱卡压、骨片嵌插、肌腱完全断裂、肌腱损伤等外伤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微创治疗三踝骨折

    作者:张卫红;孙勇;刘明勋;张军波;邓邦瑾

    三踝骨折根据分型治疗方法很多,其中移位明显、尤其是分离移位者多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普通螺钉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远端骨块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及Ⅱ期手术、切开取钉导致的创伤等并发症较常见[1].2002年8月-2004年9月,采用治疗微创经皮钢针治疗三踝骨折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全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亚星;张晖

    全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一项可行性手术方案.失败的早期假体设计使得这一技术被放弃,然而,随着近年来假体设计的完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全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极大进展,其适应人群的范围也有所拓展.研究表明全踝关节置换术的中长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前景值得期待.与踝关节融合术相比,这一技术本身的优点显著,即保留或改善关节功能、较好步态活动以及避免邻近关节退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全踝关节置换术必将取代踝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金标准.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包括:经济花费高、生存率低、翻修率高等.

  • 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周一飞;卢晓郎;赖红燕;左海强;叶超;洪建军

    目的:测试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术后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采集18具冰冻下肢标本,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9.3±11.2)岁,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Evans术式组(B组)和Chrisman-Snook术式组(C组),每组6只标本.解冻后在B、C组中切断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造成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并采用Evans术式和Chrisman-Snook术式重建外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侧方应力加载下的位移情况.结果:①胫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对外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 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距下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术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 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造成踝关节不稳,在其修复术式中Chrisman-Snook术式比Evans术式在重建踝关节术后初期稳定性上优于Evans术式,Chrisman-Snook术式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作者:周晓波;陈忠义;梁军波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 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昊;解冰;薛海鹏;杨超;刘兵;马鑫;田竞;周大鹏;项良碧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

    作者:李嘉;孙晋客;王晨霖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5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2h~10d,平均5d.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于术后10~18周(平均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Burwell-Cham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0例,复位可3例.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总分93.8±5.4,其中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对术者闭合整复技术手法要求较高;骨折端粉碎严重及关节面压缩骨折不适用于该术式.

  • 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颜瑞健;张晓文;马苟平;郭峭峰;张春

    目的:探讨Lauge-HansenⅣ度踝关节骨折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2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法:旋后外旋型Ⅳ度26例,女11例,男15例,平均年龄(36.8±11.7)岁;旋前外旋型Ⅳ度16例,女6例,男10例,平均年龄(37.6±11.2)岁.所有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镜下观察韧带及软骨损伤情况,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下胫排联合螺钉固定,软骨损伤按Cheng-Ferkel分期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采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术后AOFAS评分为(92.00±9.32)分,临床疗效优28例,良11例,可3例,其中3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无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软骨损伤患者,C级以下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C级以上软骨损伤患者,无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C级以上软骨损伤患者.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AOFAS评分低于未固定组患者.结论:Lauge-HansenⅣ度踝关节骨折常合并有关节内软骨及周围韧带损伤,其中下胫腓联合损伤及C级以上的软骨损伤是导致踝关节功能恢复欠佳的重要因素,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仅利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同时可以对合并的软骨和韧带损伤进行更好的诊治,从而提高手术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骨折 软骨 关节镜
  • 小切口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磊;李智尧;刘劲松;孙晋;马佳;张晟;刘晓华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查体时29例均有踝关节的内翻增加以及距骨前移增加,内翻活动度比健侧平均增加(12.5±3.2)°.术中先在踝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移植物为自体股薄肌腱,距骨止点以锚钉在骨表面固定,移植物通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跟骨止点以挤压钉在骨隧道内固定.术后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距骨内翻和前移的程度改变以及影像学变化来评价疗效,并以AOFAS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骨折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终末随访时无踝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受限.术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对侧增加值为(2.5±0.8)°,低于术前(t=12.3,P=0.012);距骨前移距离(3.5±0.8)mm,较术前(16.3±4.0)mm下降(t=18.6,P=0.002);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17.5±3.6)°下降(t=9.7,P=0.035);AOFAS后足功能评分(92.8±6.2)分,较术前(48.0±6.7)分升高(t=25.3,P=0.001).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自体股薄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重建理念,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该手术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263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