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打篮球,怎样才能不受伤

    作者:蒋科卫

    在篮球运动的损伤部位中,占首位的是膝部、其次依次是踝部和手指、足跟.膝关节在半蹲位发力时,关节周围几乎没有肌肉的保护,只能依靠内侧和外侧韧带、十字韧带及髌骨来维持关节的稳定,因此,关节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脱位的活动而受伤.踝关节的距骨上关节面前大后小,外侧韧带弱于内侧韧带,因此踝关节在跖屈时容易引起足内翻,造成胫腓前韧带的拉伤.临床上因为打篮球引起的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病例不在少数,所以根据不同运动的特点预防损伤更重要.

  • 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赵琳;王璐;刘伯锋;白忠学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LN )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RL N损伤引起的声音嘶哑及双侧RL N 损伤引起的呼吸不畅甚至窒息。确诊RL N损伤应尽早行再次手术[1],因此预防RLN 损伤非常重要。本文就甲状腺手术中RL N的分支特点及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外侧韧带(Berry韧带)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甲状腺手术中 RL N 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

  • 踢球健身需防“足球踝”

    作者:程方

    张辰,平日足球健身,自己组织球队,每周比赛2次,近半年却每在运动中射门不敢发力,因为踝关节疼痛,运动后疼痛加重,有时会走路跛行,上下楼梯不方便,也不敢深蹲,来医院就诊时问其病史,2年运动中曾多次踝扭伤,临床检查右踝前外侧明显压痛,核磁共振像显示踝关节囊及外侧韧带陈旧性损伤,损伤组织增生肥厚嵌顿于外踝关节间隙,诊断踝关节软组织撞击征,又名"足球踝".

  • 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作者:胡联英;贾其余;郑曙翘;曹溢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 ~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 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周一飞;卢晓郎;赖红燕;左海强;叶超;洪建军

    目的:测试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术后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采集18具冰冻下肢标本,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9.3±11.2)岁,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Evans术式组(B组)和Chrisman-Snook术式组(C组),每组6只标本.解冻后在B、C组中切断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造成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并采用Evans术式和Chrisman-Snook术式重建外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侧方应力加载下的位移情况.结果:①胫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对外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 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距下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术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 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造成踝关节不稳,在其修复术式中Chrisman-Snook术式比Evans术式在重建踝关节术后初期稳定性上优于Evans术式,Chrisman-Snook术式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作者:周晓波;陈忠义;梁军波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 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昊;解冰;薛海鹏;杨超;刘兵;马鑫;田竞;周大鹏;项良碧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 小切口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磊;李智尧;刘劲松;孙晋;马佳;张晟;刘晓华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查体时29例均有踝关节的内翻增加以及距骨前移增加,内翻活动度比健侧平均增加(12.5±3.2)°.术中先在踝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移植物为自体股薄肌腱,距骨止点以锚钉在骨表面固定,移植物通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跟骨止点以挤压钉在骨隧道内固定.术后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距骨内翻和前移的程度改变以及影像学变化来评价疗效,并以AOFAS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骨折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终末随访时无踝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受限.术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对侧增加值为(2.5±0.8)°,低于术前(t=12.3,P=0.012);距骨前移距离(3.5±0.8)mm,较术前(16.3±4.0)mm下降(t=18.6,P=0.002);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17.5±3.6)°下降(t=9.7,P=0.035);AOFAS后足功能评分(92.8±6.2)分,较术前(48.0±6.7)分升高(t=25.3,P=0.001).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自体股薄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重建理念,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该手术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 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对照观察

    作者:魏北星;金春兰;陈文琴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健侧太溪穴,对照组患处外用关节止痛膏、正骨水.结果:针刺组治愈30例,占81.1%,平均治疗时间2.1±0.8天;对照组治愈15例,占50.0%,平均治疗时间7.5±2.3天.疼痛消失时间针刺组2.5±1.5天,对照组8.3±2.1天.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疗效确切.

  •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误诊72例分析

    作者:习平山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0例,女22例,年龄14~65(平均34)岁.病程2个月~18 a,平均10.2个月.合并外踝前下方撕脱骨折10例,合并外踝尖部撕脱骨折5例.外踝反复扭伤20例,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者4例.受伤后未就诊或就诊后未治疗48例,单纯内服或外敷药物20例,曾作短时外固定4例.

  • 改良Elmslie手术重建踝关节Ⅲ度外侧韧带损伤

    作者:张旭辉;曹飞;魏宽海

    笔者自1997年3月~2003年3月对49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采用改良Elmslie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改良Brost?m-Gould术单纯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中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张言;梁晓军;李毅;鹿军;赵宏谋;杨杰

    背景:Brost?m-Gould术解剖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CLAI)的效果满意,但尚无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的国内报道.目的:探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Brost?m-Gould术,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韧带治疗CLAI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7例(27足)CLAI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19~37岁,平均(28.4±6.4)岁;症状持续时间6~36个月,平均(17.4±10.1)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带线锚钉结合Brost?m-Gould术单纯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CLAI.术后定期随访,记录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距骨倾斜角、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正常行走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7例患者中26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43个月,平均(31.8±9.4)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外侧韧带再次断裂或不稳复发.末次随访时26例患者的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2.38°±2.35°降低至3.25°±1.33°;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0.04±13.48)分上升至(85.46±9.05)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93±1.12)分降低至(1.85±1.65)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平均(51.77±12.58)分上升至(84.23±9.08)分;各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带线锚钉结合Brost?m-Gould术单纯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是治疗CLAI安全、有效的方法.

  • 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徐人杰;王天兵;姜保国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良好预后取决于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本文探讨踝关节骨折及其伴发的周围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加以展望.

  • 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修复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王毳;李新春;司全明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1994年6月至2007年7月采用Watson-Jones手术和改进的Chrisman-Snook手术治疗踝关节不稳24例(踝),其中11例采用Watson-Jones手术,13例采用Chrisman-Snook手术.结果 除8例失访外,余16例获平均5年9个月(2.5~9年)随访,踝关节功能采用踝关节稳定度(50分)、踝关节内翻试验(25分)和踝关节抽屉试验(25分)等来评价,疗效优(85~100分)14例,良2例(70~84分),无失败(<69分).还比较了Watson-Jones法与改进的Chrisman-Snook法疗效.术前、术后稳定度、踝内翻试验和抽屉试验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意义.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踝关节外侧不稳采用Watson-Jones手术和改进的Chrisman-Snook手术修复踝关节外侧韧带有良好疗效.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价值

    作者:张春礼;丁明;杜天舒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1],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隧道位置错误,特别是股骨隧道错误,当然还有例如移植物张力不足、康复不当等其他方面原因,另外还有7%没有任何已知技术错误的病例逐渐发展出现残余轴移现象[2~5]。传统单束重建后对旋转控制存在不足[6],因此,改良为双束重建意图减少旋转不稳定,但没有很强临床和生物力学证据显示其优越性[7]。 Mcguire等[8]建议关节外重建治疗前外侧不稳定。有学者[9,10]采用三维MRI研究显示,ACL重建后膝关节由伸至屈时内旋较ACL 正常膝增大。这种现象显示单纯重建ACL并没有完全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学,推测增大的屈膝内旋可能是由于损伤的膝关节前外侧韧带( anterolateral ligament of the knee ,ALL)未获得诊断和治疗。由于关节内ACL重建不能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旋转稳定,近,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掀起ALL的研究热潮,对于ACL研究陷入迷茫的今天,似乎出现一线曙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以便对未来的走向做出客观判断。

  • 甲状腺韧带解剖的再认识以及甲状腺手术新路径的研究

    作者:汤治平;梁志宏;赵象文;梁志成;陈建安;丁纪伟;刘书强;华伟

    目的 探讨气管前筋膜、外侧韧带(Berry韧带)、悬韧带在甲状腺固定中的作用,以及易于解除甲状腺固定的中间入路新手术路径的效果.方法 采取甲状腺中间入路的手术方法完成甲状腺手术326例.术中常规切断游离气管前筋膜、外侧韧带、悬韧带,解除甲状腺固定(即甲状腺松动).结果 本组术中甲状腺松动的完成率为98.5%(321/326).手术平均时间75(45~1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3(5~126)ml. 2例再次甲状腺手术和3例甲状腺癌手术出现轻度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分别于1、3、6个月后恢复,无永久损伤.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3~6)d.结论 中间入路新手术路径的目的 是首先解除气管前筋膜、外侧韧带、悬韧带对甲状腺的固定,甲状腺得以松动后再进行血管游离以及其他手术步骤,使甲状腺的切除手术变得容易操作,同时使手术并发症减少.

  • 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何伟华;原林;黄昌林;胡书鸿

    目的探讨应力位片在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意义,提出影像学的定量诊断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外踝关节不稳的陆军士兵40人共42侧患踝,正常对照组40人共80侧踝.拍摄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及内翻应力正位片,分别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及距骨斜角(TT).结果患侧ATT平均7.8mm,TT平均9.1°,而健侧分别为5.4mm及5.4°,对照组为6.1mm及4.9°,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患侧与健侧距骨前移距离差值(△ATT)平均2.4mm,距骨斜角差值(△TT)平均3.7°,而对照组分别为0.9mm及1.1°,与慢性外踝关节不稳的40例比较差异显著(P<0.01).118例正常踝关节ATT、TT的P95分别为8mm及9°.结论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及内翻应力正位片对于慢性外踝不稳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前抽屉试验侧位片中ATT≥8mm、△ATT≥2mm,内翻应力正位片中TT≥9°、△ATT≥3°可作为衡量踝关节不稳定的标准.

  • 伞降着陆环境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吴迪;伍骥;郑超;黄蓉蓉;卜伟平;柳松杨

    目的 模拟空降兵着陆瞬间踝关节由跖屈位到内翻位的变化,测定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时的负荷,并分析其在受力过程中所表现的特性,为研制新式伞兵护踝及伞靴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人体踝关节标本6具,通过自制夹具固定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机上,施加轴向力,轴向压缩范围10 cm,当负荷曲线出现峰值时停止.记录负荷峰值及达到峰值的时间,绘制负荷-时间曲线. 结果 模拟空降兵着陆瞬间踝关节由跖屈位到内翻位试验中,标本踝关节负荷在达到峰值前随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负荷峰值约2207.18 N,达到峰值时间约9.76s.当负荷达到峰值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主要呈现钝性断裂损伤,断端极不整齐.全部标本经C型臂摄X线片,均无骨性损伤. 结论 模拟空降兵跳伞着陆瞬间踝关节由跖屈状态到内翻状态下,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纤维组织在负荷-时间曲线中表现出“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特性.本试验为改进护踝或伞靴设计,以更好地防止外侧副韧带及相关软组织损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踝关节外侧韧带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白露;张文涛;黄伟;张新涛;江长青;李伟

    目的:测量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 例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度,插入角度,止点宽度及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标本距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20.08±2.16) mm,腓骨侧止点宽为(8.75±1.8) mm,距骨侧止点宽度为(9.26±1.34) mm;影像学测量距腓前韧带的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与腓骨长轴成角81°±11°,正位与腓骨长轴成角67°±7°.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距腓前韧带在距骨止点与距骨颈上缘的垂直距离为(12.92±0.93) mm,距腓前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11.44±0.61) mm.跟腓韧带平均长度为(32.72±9.17) mm,跟骨侧止点宽为(5.08±0.77) mm,腓骨侧止点宽为(4.76±0.62) mm.影像学的韧带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上与腓骨长轴成角47°±16°.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跟腓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3.74±0.55) mm;跟腓韧带跟骨侧止点与距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12.62±2.08) mm.结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长度及止点处宽度较为恒定,跟腓韧带插入角度变异较大.在进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时,需考虑其解剖学特点.

  • 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

    作者:钱占华;刘悦;白荣杰;詹惠荔;张恒;李亚雄;吴伯栋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磁共振(MR)表现及MR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10名健康志愿者,北京积水潭医院26例经手术治疗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健康志愿者包括男5名、女5名,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4.4±2.2)岁;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包括男16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8.6±12.8)岁.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行踝关节MR检查,将外侧韧带损伤患者与正常志愿者的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损伤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10名正常踝关节外侧韧带MRI表现为T1WI和质子密度压脂(PD-FS)序列均为条带状均匀低信号.正常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至少可在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韧带的全长.跟腓韧带至少在3个层面上清晰显示,但不能在1个层面完整显示韧带全程,需三个层面结合,观察韧带全长.26例外侧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单纯距腓前韧带损伤19例,单纯跟腓韧带损伤1例,距腓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损伤3例,距腓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损伤3例)主要表现为损伤韧带T1WI序列信号不清晰、纤维连续性中断,PD压脂序列韧带信号不均匀增高,肌纤维连续性中断,形态异常,腱鞘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 MR检查是明确踝关节外侧韧带正常结构及损伤的有效方法,在踝关节韧带外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