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ROPELLER FSE 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超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

    作者:陈自谦;倪萍;肖慧;钱根年;许尚文

    目的 比较 PROPELLER FSE 和 EPI两种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探讨 PROPELLER技术在诊断超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67例临床疑诊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分别行常规 T1WI,T2WI,T2WI FLAIR序列检查和 PROPELLER FSE 扩散加权成像、 EPI扩散加权成像,比较两种不同的弥散加权成像序列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和对病变的显示程度. 结果 两个序列均可分辩出所有非颅底区域梗塞灶,对 12个颅底病灶 PROPELLER FSE DWI序列检出率达 100%,而 EPI DWI序列可检出率达 58.3%.结论 PROPELLER FSE扩散加权成像能提高图像信噪比,并有效消除颅底磁化率伪影 ,改善图像质量,提高颅底病变的检出率.

  • 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作者:顾奕

    坐在米-17宽敞的机舱内,螺旋桨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将我的思绪渐渐地带回到了十多天前的5.12.又是一个大家期盼的护士节.下午2点28分,一声巨响,震动了全中国,也震撼了全中国人民的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霎时间,无数英勇的人们在第一时间奔赴了汶川.医院迅速组织医疗队以备支援,作为一名白衣天使,又是一名骨科护士,更是一名党员,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救援的队伍,成为了光荣的一员.

  •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

    作者:唐举玉;俞芳;吴攀峰;周征兵;肖勇兵;庞晓阳;曾磊;潘丁;卿黎明;刘睿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6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1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3 cm~8 cm×3 cm,合并跟腱外露4例、跟腱部分缺损8例、部分跟骨缺损6例,跟腱缺损长度2~5 cm,平均3.2 cm,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4.0 cm~ 12.5 cm×4.0 cm,6例携带筋膜瓣填充足跟腔隙,供区直接缝合11例、植皮1例.结果 12例皮瓣全部存活,无感染,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8.5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耐磨擦,无溃疡发生,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外观良好、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的理想方法.

  • 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手术设计和临床应用

    作者:李杉珊;臧梦青;朱珊;陈博;薛兵建;韩婷璐;刘元波

    目的 探讨应用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技术要点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7月至2017年12月,对56例患者应用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埋置扩张器时采用3种策略.策略Ⅰ:在肌肉下埋置扩张器;策略Ⅱ:对于穿支源血管位置相对固定的穿支皮瓣,在远离源血管浅出点的位置埋置扩张器;策略Ⅲ:对于自由设计的穿支皮瓣,在扩张器埋置时先显露并明确穿支血管的位置,再决定扩张器的埋置位置.结果 56例皮瓣中,2例采用策略Ⅰ,42例采用策略Ⅱ,12例采用策略Ⅲ.皮瓣大小平均为9.38 cm×21.22 cm,血管蒂平均长度5.03 cm.皮瓣旋转角度44例为180°、6例为150°、6例为120°.所有患者二期手术时都发现了口径合适的穿支血管蒂.53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例发生部分坏死,1例出现静脉回流不畅.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结论 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确保供瓣区关闭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用于修复缺损的组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作者:

    关键词:
  • 超声空化效应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重庆;尹立雪;王志刚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及器质性病变.超声治疗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生物效应来治疗某些疾病,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等,其中超声空化(ultrasonic cavitation)在超声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缺血性心脏病中超声治疗的空化作用进行系统性综述.一、超声空化及其生物学效应1894年,英国海军发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随即又在水的压力作用下收缩内爆,致使螺旋桨产生剧烈振动,这是历史上首次对空化效应的物理本质进行描述.1917年,Rayleigh发表了名为"液体中球形空腔崩溃时产生的压力"的论著,为近百年来的空化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上世纪50年代,Noltingk和Neppiras建立了空化泡运动的力学模型.80年代,Gaitan和Crum首先采用了声悬浮技术进行了单泡空化的测量,使之接近于真实的空化条件.2002年3月,美俄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联合发表"气泡核聚变"实验的报告,初步验证了超声空化可能引发核聚变的推测[1].

  • 术前多普勒定位的自由式穿支螺旋桨皮瓣设计

    作者:王扬剑;李学渊;王胜伟;刘林海;周晓玲;尹峰

    目的 研究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自由式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42例四肢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自由式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穿支动脉分别来源于胫后动脉12例,拇指桡侧指动脉11例,尺动脉及腓动脉各5例,桡动脉及腓肠内侧动脉各3例,第一足背动脉2例,旋股外侧动脉1例.皮瓣面积2 cm×5 cm~7 cm ×25 cm.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共检测出创缘附近穿支血管67条.临床手术中发现的穿支血管内径及其分布范围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大致相符.术后40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无皮瓣淤紫及水泡;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对症治疗后愈合.24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18例供区植皮完全存活,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随访皮瓣颜色红润,质地优良,外观臃肿不明显,弹性良好.结论 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自由式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操作简单、设计科学、血流符合生理、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临床实用性较强,有推广价值.

  • 螺旋桨皮瓣的概念与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赵遵江

    各种外伤常常导致体表软组织缺损,如何得到大限度的生理性修复,给临床医生带来巨大挑战.螺旋桨穿支皮瓣可以选择不同穿支血管,克服了传统的皮瓣只有一个穿支可选的缺点;可以一次修复多个复杂程度的软组织缺损创面,有更好的美容效果和供区瘢痕隐蔽的优势.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血管技术日益成熟,必将为螺旋桨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本研究就螺旋桨皮瓣的概念、分类、设计等相关基础与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作者:陶友伦;张世民

    以穿过深筋膜后口径≥0.5 mm为标准,Taylor等[1]解剖发现,每个人体平均有374个皮肤穿支血管.杨大平、唐茂林等[2]报道的数据为442个.任何存在穿支血管的部位均有可能形成穿支皮瓣,几乎人体任何部位的创面均可能采用邻近的穿支皮瓣带蒂修复.再者,如果所需的穿支皮瓣面积不大,穿支血管蒂的口径再细些也无妨碍,因此在人体可切取的穿支蒂皮瓣数量众多.将穿支皮瓣的理念与带蒂皮瓣的转移技术相结合,临床开发出了穿支血管蒂V-Y推进皮瓣、穿支血管蒂岛状旋转皮瓣等新技术.尤其可旋转180°的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覆盖范围广,临床使用灵活,国外称其为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有3个特点(图1):(1)仅以穿支血管为蒂,穿支血管为螺旋桨的旋转轴杆,(2)皮瓣为岛状,以穿支血管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用于覆盖受区创面),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用于闭合供区),(3)皮瓣旋转可达180°,在肢端创面的修复重建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 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涛;袁智丽;王进;张波

    目的 探讨不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应用不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足跟部及外踝处、足外侧创面4例,足内侧及内踝创面5例,足背创面3例;创面大小为3.0 cm×3.0 cm ~ 8.0 cm×10.0cm;皮瓣分别选择为腓动脉后穿支皮瓣,腓动脉前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及胫前动脉前踝上穿支皮瓣,皮瓣设计均为改良型螺旋桨皮瓣.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12例患者均获得12~15个月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及厚薄合适,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其中4例皮瓣吻合皮神经后感觉恢复至S3. 结论 小腿区域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对比游离皮瓣操作简单,术后皮瓣外形良好,无需二期行皮瓣整形,患肢功能恢复良好,能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临床疗效.

  •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俞芳;唐举玉;吴攀峰;周征兵;潘丁;肖勇兵;庞晓阳;曾磊;卿黎明;刘睿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皮瓣切取面积8.0 cm×4.0 cm~24.0 cm×9.0 cm,其中5例携带筋膜瓣填塞腔隙,8例携带小腿深筋膜,6例携带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皮瓣旋转160°~180°修复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27例,植皮1例,接力皮瓣修复2例,术后回院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 本组有2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良好,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例皮瓣完全坏死,换药治疗2.5个月后瘢痰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4.5年(平均1.7年),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董凯旋;周娅;徐永清;何晓清;范新宇;罗浩天;王波;李国栋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 ~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5 cm×5.0 cm~4.0 cm ×15.0 cm;病程3 h~35 d.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初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穿支血管点定位及螺旋桨皮瓣设计,并模拟皮瓣切取转移.术中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 ×7.0 cm~5.0 cm×20.5 cm.穿支血管来源:腓动脉终末支穿支14例、胫后动脉穿支4例.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经Mimics 15.0软件重建后可以明确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口径、可切取的长度,并可术前模拟皮瓣旋转的方向,与术中观察的相一致.术后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d有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按摩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6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螺旋桨皮瓣个性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

  • 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高顺红;符健松;张净宇;胡宏宇;于志亮;于俊;周彤;倪玉龙

    目的 探讨以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科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2 ~ 51岁,其中左侧3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5例为车祸伤,7例为重物砸伤,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合并骨折、神经、血管、肌肉损伤10例.创面面积9.0 cm×5.0 cm ~ 22.0cm×9.0 cm,术中切取大小为11.0 cm×7.0 cm ~ 24.0 cm×11.0 cm、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24个月.质地柔软,外形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术后8个月,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感觉恢复至S2~S+3,供区无瘢痕挛缩及色素沉着.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是修复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应用

    作者:刘勇;穆广态;俞玮;马杰;冯福成;陈国川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价值.方法 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8例,腓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4例,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成活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2例全部成活,大桨面积5 cm×8 cm~6 cm×17 cm,小桨面积2 cm×3 cm~4 cm×4 cm;1例出现皮瓣小部分坏死,1例出现表浅水泡,1例出现短暂的静脉淤血,在大的螺旋桨皮瓣患者中出现短暂一过性的小腿水肿.获随访7~26个月,创面治愈,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不牺牲主干血管,修复缺损范围较大,成功率高.当创面特征适合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覆盖时,这种技术应该被考虑作为外科修复重建的适宜方法 之一.

  • 鼻唇沟螺旋桨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陈国威;胡发明;周国海;关志广

    目的 探讨鼻唇沟螺旋桨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台山市人民医院就诊因肿瘤、创伤等原因导致的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3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29~67岁,平均47岁.平均面部缺损面积2.0cm×3.0cm;缺损部位包括面部、鼻部、唇部、脸颊部,采用鼻唇沟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及皮瓣成活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30 例患者肿瘤未见复发,皮瓣生存良好,成活率达97.1%;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无面瘫、鼻通气功能及咀嚼功能障碍,外观形态满意,总体满意度达到9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鼻唇沟螺旋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好,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