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眉弓眶上锁孔人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黄成;秦尚振;徐国政;龚杰;胡军民;黄河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人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 眶上"锁孔"入路的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雷波;岳树源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近年发展迅速.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以到达鞍前、鞍上和鞍后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颅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疾病的治疗中.眶上"锁孔"入路与传统经额颞入路相比较,具有损伤小而暴露范围却几乎相同的明显优势;但是该入路对手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其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 神经导航辅助眉弓锁孔入路量化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苗增利;兰青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及分支、视神经长度.结果:眉弓锁孔入路对5间隙结构有很好暴露,通过第Ⅱ间隙打开Liliequist膜后可见基底动脉(BA)分叉,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SCA)及其穿通血管和动眼神经出脑干处及其行程,各间隙面积Ⅰ(85.64±6.87 mm2)、Ⅱ(46.62±5.34 mm2)、Ⅲ(18.97±2.78 mm2)、Ⅳ(49.27±4.86 mm2)、Ⅴ(35.95±3.41 mm2);颈内动脉眼段长(6.64±1.45 mm),交通段长(3.35±0.46 mm),脉络膜段长(3.75±0.67 mm),仔细分离切断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游离血管及其分支,在视交叉后上方可充分显露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Heubner返支,A1长(22.12±3.65 mm).左侧视神经为(15.15±2.54 mm),右(14.42±1.89 mm).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可对鞍区结构很好暴露,第Ⅰ间隙面积大,Ⅰ、Ⅳ与入路方向一致,显露更为满意,通过Ⅱ间隙可观察Willis后环周围结构;处理鞍区肿瘤,以鞍区4个常规解剖间隙为主,联合第Ⅴ间隙可获得满意效果.

  •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1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李毅毅;刘克君;吕一帆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侧外伤性额叶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结果 术后CT复查示血肿消失11例,少量血肿残留1例,1周后复查血肿消失.随访12例,时间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安全有效.

  • 内镜经眶上锁孔入路视神经管减压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晓东;张恒柱;严正村;吴巍;兰青

    目的 在尸头标本上,探讨经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行神经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直径4mm的0°和30°硬质神经内镜对10例(共20侧)成人尸头标本,行眶上锁孔硬膜外视神经管减压术,记录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通过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神经内镜可清晰显露蝶骨嵴、前床突、视神经管内口与镰状韧带,并完成对视神经管外壁及上壁的磨除减压.经测量,额骨颧突至视神经管内口距离为(59.32±2.27) mm,视神经管内口上壁中点至颈内动脉距离为(3.80±0.93) mm.结论 神经内镜经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可对视神经管上壁与外侧壁进行充分减压,具有安全、微创与有效的特点.

  • 眶上锁孔入路内窥镜辅助切除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

    作者:苑玉清;游潮;蔡博文

    目的探索眶上入路、内窥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2001年2月~2003年3月,对9例鞍上蔓延性垂体瘤患者行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直视肿瘤部分,再辅用神经内窥镜经1、2间隙切除残余肿瘤.小骨瓣复位后用一枚钛钉固定. 结果常规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经神经内窥镜探查时发现7例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瘤,辅用内镜进一步切除,6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1周7例视力改善,2例无变化,无手术致残及死亡.6例随访6~22个月,半年后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正常工作,视力提高0.3~0.5,3例激素恢复正常.6例复查MRI显示鞍区结构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骨窗修复稳固,且无切口并发症. 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提供足够的颅内外操作空间;内窥镜辅助微创术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及成功率,且有利于神经功能保护和减少并发症.用钛钉固定小骨瓣安全可靠,骨窗修复良好.

  • 眶上锁孔入路术中侧脑室穿刺的研究

    作者:孟凯;窦以河;胥建;伦鹏;吴泽玉;赵彦

    目的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经常出现术中脑肿胀的情况,影响手术进一步操作,通过术中侧脑室穿刺释放脑脊液可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正常人的磁共振图像(MRI),尝试对眶上锁孔入路术中侧脑室穿刺的位点和穿刺角度、深度进行研究,提高侧脑室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手术创伤.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48名无颅内疾病和脑室异常者的MRI图像.采用关键孔上方沿颞上线1 cm处作为穿刺点,利用GEMedical Systems的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 3.O软件分别测量以下极值:水平面中穿刺道与中线夹角的角度;矢状面中穿刺道与下眶听线夹角的角度;穿刺道的长度;实际穿刺长度的确定.结果 以关键孔上方沿颞上线1 cm处脑皮质作为穿刺点,穿刺道与中线夹角平均值为45.3°(44.2° ~46.5°),与下眶听线夹角平均值为14.5°(11.9°~17.1°),穿刺深度距脑皮质少3.5 cm,大不超过6.8 cm.修正后的实际穿刺道长度为3.6~7.0 cm.结论 在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术中需进行侧脑室穿刺时,术者往往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脑室穿刺,且选取穿刺点不一,误差难免较高,以本研究所采用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进行穿刺是简易、可行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