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肝脏病

实用肝脏病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실용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069
  • 国内刊号: 34-127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20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周天仇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作者:韦明;徐长春;程红波;李宏;李越;郑帮林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作者:张秀英;杭双熊;濮翔科;申红玉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 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 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 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异甘草酸镁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45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蓉;李灵丰;张兵;邱露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脓毒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在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45例接受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71.2±56.4U/L、292.5±77.4U/L和83.2±22.6μ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283.1±62.3U/L、297.5±83.3U/L和90.3±27.3μmol/L(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9±16.5U/L、41.3±14.5U/L和14.7±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4±20.5U/L、70.2±18.8U/L和21.2±10.3μmol/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HIV合并HCV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生;韩志启;程琰;买风云;兰云

    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的同时,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 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

  •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因素分析

    作者:张泽波;江应安

    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例,观察6年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的5.36%和小于50岁组患者的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3.82%(P<0.05);HBV 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 DNA≤1×102copies/ml患者的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的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的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 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和对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 Abernethy畸形并发下消化道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章福彬;朱斌;刘嵬;赵成功;张厚安

    目的了解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Abernethy畸形)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Abernethy畸形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男性,20岁。反复间歇性便血20年。重度贫血貌,外周血WBC 2.0×109/L,RBC 2.6×1012/L,HB41g/L,PLT 125×109/L;粪红色软便,OB(+++),血液(++);经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部血管彩超、腹部CT血管重建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行结直肠周围血管离断和直肠下段曲张静脉缝扎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年,生活质量好。结论 Abernethy畸形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患者肝外门静脉广泛扩张并导致门腔静脉分流,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张云静(综述);宓余强(审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肠道内环境与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与NAFLD发病机制的关系。

  • 医学论文中讨论内容的写法

    作者:

    讨论是结果逻辑的延伸,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研究中的例外和相反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讨论要从以下方面撰写:

  • TP53通路分子遗传学改变与肝细胞癌

    作者:王岩(综述);黄坚(审校)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TP53突变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陆地区,约有50% HCC患者携带TP53突变,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导致的R249S突变。MDM2和p14ARF是TP53通路的两个重要调节因子,近来研究显示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也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TP53通路改变在HCC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本文重点介绍了TP53通路分子遗传学改变(包括TP53突变、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关键词: 肝细胞癌 TP53 Mdm2 p14AR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耐药变异研究进展

    作者:常静霞;汪茂荣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广泛、长期应用,HBV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导致耐药基因突变的问题亦日益凸显。本文重点介绍了核苷(酸)类似物在抗HBV治疗过程中病毒耐药的产生机制、耐药率及耐药检测的方法。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陈漪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梭形细胞,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显著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癌或其他肝脏少见的恶性肿瘤等也较难鉴别,因此较容易被误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因属低度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尚可,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为75%。

  • 磁共振功能成像定性和定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

    作者:许永华;丁爽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性地提高肝脏病灶的检出率,可在分子水平定量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并可检测肿瘤组织对治疗的效果;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应用于临床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变化,其灌注参数可以作为监测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定量指标;应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的功能成像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同样显示出潜在的优势。由此可见,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 原发性小肝癌超声诊断新进展

    作者:孟繁坤

    小肝癌的二维图像特征不能提供定性诊断指标,且部分图像不典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能够快速评价血流信号、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空间分布,但在评价深部肿瘤或血流速度较慢的肿瘤和少血管肿瘤方面还需要能量多普勒的进一步检查;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能全面地显示肝肿瘤增强后的整个变化过程,显示出不同肝肿瘤的表现特征,并且能客观地显示肝肿瘤的灌注情况,对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三维超声和弹性超声成像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图像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方便和无创的定性方法,有助于良、恶性肝肿瘤的鉴别及肿瘤类型的初步判断。

  • 肝细胞恶性转化与监测分子标志*

    作者:姚登福;顾星

    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的唯一途径。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的进展,愈来愈多的肝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分子标志被发现,并有望成为肝癌发生的预警监测及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吸毒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作者:田瑞霞;韦克诚;陈训;王金萍;吴红云;罗元霞;陈永超;王璨

    目的研究吸毒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吸毒年限和吸毒方式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方法根据吸毒年限将213例吸毒者分为吸毒少于1年、1~3年和超过3年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3例作对照。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门静脉左支矢状部(LPV)、门静脉右支(RPV)和脾门处脾静脉(SPV)血流速度(V,cm/s)和管腔内径(D,mm)。结果本组正常人LPV、RPV和SPV内径分别为8.4±1.2mm、8.5±1.2mm和6.1±1.2mm,血流速度分别为19.1±1.8cm/s、19.9±2.7cm/s和17.2±2.5cm/s;吸毒超过3年者两指标分别为9.3±0.9mm(P<0.01)、9.6±0.8m(P<0.01)和6.3±0.8mm,和15.2±2.5cm/s(P<0.01)、16.2±2.2 cm/s(P<0.01)和14.2±2.4cm/s(P<0.01),与正常人相差显著;吸毒1~3年者两指标亦有一些变化,而吸毒低于1年者两指标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毒年限越长、采用静脉注射吸毒方式和存在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反复活动可致吸毒者肝损害严重,终可能加速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

  • 内镜套扎与普萘洛尔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效能的Meta分析

    作者:张海月;王鲁文;龚作炯

    目的比较内镜下套扎术(EVL)和普萘洛尔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9至2012年12月31日PubMed、EBMBASE、万方数据库中关于EVL和普萘洛尔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使用RevMan 5.1专业Meta分析软件对治疗后首次出血率,出血病死率,总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EVL组280例和普萘洛尔组301例患者。文献的Cochrane质量评价均为B级,属于较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EVL在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首次出血率、出血病死率、总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4.3%、22.5%和25.0%,与普萘洛尔组的21.6%(P=0.07)、6.3%(P=0.27)、20.9%(P=0.56)和31.9%(P=0.33)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漏斗图存在不对称的现象,提示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纳入研究具有稳定性。结论EVL与普萘洛尔在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效能无显著性差异。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文献分析

    作者:张宁;宫嫚;周双男;冯松;孙永强;景婧;杜宁;张帆;罗生强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 不同组织学分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孙颖;滕光菊;常彬霞;张伟;赵军;邹正升;李保森

    目的比较不同组织学分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组织学分期为早期和55例为进展期的PBC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预后指标(Mayo 风险评分、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早期与进展期患者年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以40~59岁居多;两组患者平均年龄、ALB、CHE、TBIL、PT、PLT、TC、IgG、MRS、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腹水、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早期患者仍可出现门脉高压的表现,出现腹水及食道静脉曲张的比例为7.7%;早期与进展期PBC患者乏力和瘙痒的发生率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分期与MRS、MELD及Child-Pugh评分均具有相关性。结论早期PBC患者的预后优于进展期患者,但在PBC早期仍可出现门脉高压的表现,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向阳;丁友宏;邱亮;严士光;闫坤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贲门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管理和近期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30例无肝硬化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喷门癌患者术前血清ALT水平高于,白蛋白水平低于喷门癌患者;术后1周血清ALT、ALB和TBIL水平分别为88.8±22.5u/L、29.3±4.8g/L和31.2±13.4μmol/L,而喷门癌组则为29.1±6.1u/L、33.6±3.7u/L和14.6±4.6μmol/L(P<0.05);肝硬化组根治性癌肿切除、出血量、住院天数、医疗花费和疗效满意度分别为79.2%、656±567毫升、21.1±5.4天、31100±9108元和83.3%,而喷门癌组则为93.3%、298±156毫升(P<0.05)、13.9±1.4天(P<0.05)、26000±9870元(P<0.05)和70.0%。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证、优化手术方式、加强术中止血和重视围手术期管理。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陈天宝;任永强;曹建彪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86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回顾性分析AST、ALT、ALP和GGT等生化指标与自身抗体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在186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检出自身抗体阳性66例(35.5%);在60例HBV携带者、74例慢性肝炎和52例肝硬化患者肝特异性抗核抗体(ANA)检出率分别为25.0%、24.3%和21.2%,明显高于30例健康对照人群(6.6%,P<0.05);自身抗体阳性者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以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为主,免疫荧光模式以“均质型”和“颗粒型”为主;66例自身抗体阳性的HBV感染者血清ALT、AST、ALP和GGT分别为268.4±213.6u/L、241.5±21.3.0u/L、287.2±175.0u/L和168.9±54.7u/L,均显著高于120例自身抗体阴性者(分别为130.8±29.0u/L、118.2±27.3u/L、142.0±63.5u/L和36.5±17.2 u/L,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而有可能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后者的检出率与肝功能指标显著相关,可能是感染HBV后肝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IL-12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郜玉峰;汤磊;戴金津;邹桂舟;李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与临床表现和肝脏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正常肝脏组织、18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相关肝癌患者肝组织IL-12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特点和病理分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肝组织IL-12以弱阳性表达为主,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的比例仅为26.8%,而肝硬化和肝癌患者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36.6%和48.6%,均显著高于CHB患者(P<0.05);HBeAg阴转且HBV DNA阴转的CHB患者肝内IL-12阳性表达比例为64.3%,显著高于HBeAg阳性伴肝功能异常者(30.0%)和肝功能正常者(20.4%)(P<0.05);未发现IL-12表达与肝脏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 IL-12可能参与HBV感染后的疾病进展与转归。

  •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价值

    作者:李国云;傅茂英;黄小平;甘建和;吴旭东

    目的通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探讨肝衰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8例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肝衰竭患者进行SOFA评分,比较存活与死亡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评判其对肝衰竭合并MODS死亡的判断能力。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呼吸系统SOFA得分分别为0.78±0.91和0.13±0.34(P<0.01),循环系统为0.55±0.85和0.0±0.0(P<0.05),肾脏得分1.43±1.12和0.38±0.81(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SOFA总得分分别为10.93±2.21和8.31±1.2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标准误0.040,渐进显著性水平P<0.01),渐进95%可信区间为0.778~0.936。当截断点为8分、9分和10分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92.9%和9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45.0%和30.2%。结论 MODS患者呼吸、循环和肾脏功能障碍是肝衰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对肝衰竭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 253例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作者:李芳;叶珺;郜玉峰;魏艳艳;夏国美;金蕾;邹桂舟

    目的观察在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不同ALT水平感染者临床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差异。方法根据ALT水平不同,将253例ALT小于2倍ULN患者分为三组,A 组为男性 ALT≤30U/L 和女性 ALT≤19U/L (n=74),B 组为男性30U/L0.05)。结论在ALT<2倍ULN的HBV感染者中,不同ALT水平者血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区别处理。

  • 二次栓塞急诊治疗巨大型假性肝动脉瘤伴出血1例

    作者:王志利;徐丹凤;张跃伟;李闯;于颖

    肝假性动脉瘤(hepatic artery pseudo-aneurysm,HAP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因不同原因导致肝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大突起,呈囊袋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黑便。如救治不及时,动脉瘤可破裂、致死。我院收治1例HAPA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书讯

    作者:

    由池肇春教授等主编的《消化系统疾病癌前病变与肿瘤》一书现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消化系统癌前病变为中心,为了使读者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了解,本书用较大的篇幅对癌前病变和肿瘤的分子学、免疫学、遗传学作了概略阐述。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除介绍上述基础知识外,还就癌前病变的诊断、治疗总则、祖国医学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作了详尽的介绍。下篇为各论,分别介绍消化道、肝胆胰的癌前病变与癌的相关性、致癌机制、防治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本书由国内相关的知名专家教授共同完成,内容新颖实用,是一部简明的肿瘤防治丛书,可供消化内科、腹部和肝胆外科、肿瘤科及相关专业医师参考、使用。全书62万字,每册定价78元,全国新华书店销售,也可从出版社发行部直购。联系电话(010)66931051,66931049。

  •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肝脏病杂志 征稿
  • 聚焦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启明星杯”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评审结果

    作者:

    由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以及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主办,北京协和药厂协办的百赛诺“启明星杯”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自2011年3月拉开帷幕,到2013年3月底闭幕,历经两年时光,2013年6月1日下午,征文专家评审会在西安召开,陈成伟教授、范建高教授、王炳元教授、施军平教授等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出席了此次评审会议,经过各位专家认真的评审和讨论,终评选出获奖论文17篇。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临床 肝胆病 征稿
  • 重视影像学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地位

    作者:王阁;李建

    肝占位性病变指在肝脏影像学检查中肝实质内出现的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包括实体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腺瘤,也包括囊性病变或假性占位,如肝囊肿、肝脓肿和肝棘球蚴病等。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及时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对患者肝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不同检查手段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获得肝占位性病变的佳诊断路径和发展方向,为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借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郭晓燕;史海涛;师阿盟;王婷;董蕾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方法在946例NAFLD患者和3725例健康对照人群,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结果在男性中,NAFLD和对照组人群Hp感染率分别为21.3%和21.6%(P>0.05),在女性分别为14.9%和16.6%(P>0.05);在男性中,轻、中和重度NAFLD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21.9%、20.8%和17.4%(P>0.05),在女性分别为16.4%、16.7%和15.0%(P>0.05);Hp阳性与Hp阴性人群体重指数、肝功能和血脂水平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对NAFLD发病、肝功能指标、血糖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

  •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诊断肝细胞癌价值探讨

    作者:郑联坵;魏开鹏;潘兴南;魏梅娟;张小曼;王崇国

    目的评价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0例HCC、100例肝硬化(LC)、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HC),分别采用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GP7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ROC)评估两者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 HCC、CHB和LC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243.6±163.1ng/ml、85.6±35.3ng/ml和81.9±36.4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8.2±33.9ng/ml,P<0.05),但在CHB和LC组及H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P73和AFP的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50.7ng/ml和19.7ng/ml,GP73的AUROC为0.846,灵敏性为69.2%,特异度为90.5%,均显著优于AFP(AUROC为0.828,灵敏性为57.6%,特异度为88.1%,P<0.05);GP73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HCC的诊断准确性(AUROC为0.887,灵敏性为73.5%,特异度为88.0%);在AFP阴性与阳性的两组HCC患者中,GP73灵敏性和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GP73对HCC的诊断效能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规范化疼痛管理在肝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娜;黄家丽;荚卫东;乔晓斐;张玲;李建生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对患者疼痛控制与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肝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予以规范化疼痛管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通气时间、夜间平均睡眠时长、术后住院天数、疼痛控制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2.8±0.4天、1.8±0.3天和6.00±0.9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0.8天、3.9±0.6天和7.9±0.8天,P<0.05);观察组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为7.50±0.8小时,优于对照组(5.8±0.7小时,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和2.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 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

    作者:邓俊;陈卫;陆忠华;周颜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RFA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人群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CTL细胞及NK细胞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TL细胞、NK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比值分别为61.9±13.8%、33.3±5.0%、10.3±4.9%、4.4±1.3%和1.4±0.6,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75.7±12.3%、41.1±10.1%、19.7±5.8%、16.7±8.2%、1.7±0.6,P<0.05);CD8+T细胞的比例为25.5±5.1%,高于健康人(21.7±6.7%,P<0.05);RFA治疗后1周和2周,CD3+T细胞(72.1±9.8%、73.3±7.3%)、CD4+T细胞(39.6±10.9%、39.0±10.0%)、CTL细胞(14.8±9.6%、12.3±7.4%)、NK细胞(11.1±4.9%、12.8±8.1%)均较治疗前上升,而CD8+T 细胞(22.6±5.8%、22.0±9.6%)比例下降,CD4+/CD8+比值(1.7±0.8、1.9±0.4)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多处于免疫抑制状态,RFA治疗可调节其T细胞亚群的平衡,升高NK细胞水平。

  • CT能谱成像鉴别肝癌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盛;唐映梅;杨晋辉;尤丽英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肝癌32例,FNH14例)行64层CT双期能谱扫描结果。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对比分析两种占位性病变间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及病灶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碘浓度的差异(ICD)等。结果除部分能量点外,肝癌和FNH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CNR随着单光子能量的增加而减小。肝癌和FNH的动脉期佳CNR分别为3.6±1.1和8.3±2.7,门静脉期佳CNR分别为1.8±0.3和1.1±0.2;肝癌和FNH动脉期NIC分别为0.3±0.1和0.4±0.1,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0.1和0.9±0.2;动脉期LNR分别为3.0±0.5和6.2±1.0,门静脉期LNR分别为1.0±0.1和1.2±0.3;动脉期和门静脉期ICD值分别为0.4±0.1g/L和1.2±0.3g/L。肝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NIC、LNR和ICD值均低于FN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C比较,t值分别为-3.196、-6.518;LNR比较,t值分别为-12.911、-3.260;ICD比较,t值为-2.754,P均<0.05)。动脉期LNR鉴别肝癌和FN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均为100%。结论 CT能谱成像分析对肝癌和FNH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能提高检出效能和诊断准确性。

  • GPC-3特异性短发夹型RNA干预基因转录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邰伯军;姚敏;蔚丹丹;陈洁;时运;顾星;张洁;邱历伟;姚登福

    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GPC)-3基因特异性短发夹型RNA(shRNA)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和筛选GPC-3特异的高抑制率shRNA并构建质粒;观察shRNA沉默GPC-3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4种GPC-3 shRNA干扰质粒,以脂质体介导分别转染HepG2细胞后,筛选出的shRNA干扰质粒抑制率高达89.3%;以该高效GPC-3 shRNA质粒转染HepG2细胞24h、48h和72h后,细胞增殖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3.2%、56.0%和71.1%(P<0.05),细胞多被阻滞在G1期;HepG2细胞凋亡率达65.6%,显著高于对照组(约为5%,P<0.05)。结论 GPC-3特异性的shRNA可有效降低HepG2细胞中GPC-3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因此,GPC-3可望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靶目标。

  • 肝癌组织中Muc-1和Survivin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岳竹君;孟令佳;王欣欣;任锋;谢棒祥;李宁;朴正福

    目的探讨Muc-1和Surviv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 Muc-1和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两者与肝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Muc-1和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和88%,且其表达程度越强,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肝癌细胞越趋向于低分化时,Muc-1和Survivin双表达率越高。结论 Muc-1和Survivin可能作为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分析指标。

  • 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暨第五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曹海霞;范建高

    “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和《实用肝脏病杂志》具体协办,该会2013年7月18日至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天元大酒店成功召开。同期举办了国家级脂肪性肝病(FLD)诊疗新进展学习班(2013-03-03-63)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疗进展学习班(2013-03-03-07),教材选用范建高和曾民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再版的《脂肪性肝病》。

  • 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评价作用*

    作者:毛静怡;李鑫;王晨;徐有青

    目的探讨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试验在急性肝损伤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D-氨基半乳糖(200mg.kg-1、700mg.kg-1或1200mg. kg-1)诱导急性肝损伤,于造模后24h测定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肝脏病理学积分及两者的相关性。另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腹腔注射450mg.kg-1D-氨基半乳糖,于0h和造模后6h、12h、24h、48h和72h分别测定ICGR15、肝脏病理学积分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不同浓度D-氨基半乳糖组病理学积分分别为2.71±0.04、18.40±5.05、79.71±16.98和102.50±18.69分,ICGR15分别为3.8±0.5%、4.0±0.6%、17.3±4.3%和21.5±3.4%,ICGR15与肝脏病理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102,P<0.001);在D-氨基半乳糖(450mg.kg-1)处理前(0h)和处理后6~72h肝脏病理学积分分别为0.40±0.07、2.86±1.85、5.90±0.95、8.01±0.43、3.66±0.34和2.17±0.40分,其中处理后6h和72h组病理学积分显著高于处理前(P<0.05),而12h、24h和48h组病理学积分显著高于6h组(P<0.01)。ICGR15分别为4.8±0.6%、6.1±1.2%、6.9±1.6%、17.0±1.3%、12.5±7.3%和5.6±2.8%,其中12h组、24h组和48h组ICGR15显著高于6h组(P<0.05);不同时间处理组ICGR15与肝组织病理学积分也呈正相关(r=0.6970,P<0.001)。结论 ICGR15可以动态和准确地反映急性肝损伤时肝脏的贮备功能。

实用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