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肝脏病

实用肝脏病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실용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069
  • 国内刊号: 34-127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20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周天仇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依从性行为调查

    作者:叶丽华;胡兆琴;李正莲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现状.方法 应用一般行为调查表对940例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940例患者中,83.3%在1年内能够至少一次按照医嘱就诊;分层分析发现,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患者医嘱依从率较高;在3个月内按照医嘱坚持用药者占66.1%,在3月~6月能坚持者为50.9%,在6月~1年能坚持者为33.9%,在1年以上能坚持者占18.8%;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医嘱依从时间为10月,大专学历者为11月;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医嘱依从时间为9月.结论 年青、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较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属于治疗依从性差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干预.

  •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王灿;苏良;朱成宝;张惠芸;吕卉

    目的 观察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5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其中A组(20例)患者治疗24~48周,B组(33例)患者治疗疗程大于48周采用酶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和HBeAg/抗-HBe.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A组HBsAg阴转率为10.0%,显著低于B组的39.4%(P=0.023);在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A组HBV DNA阴转率为50.0%,显著低于 B组的78.8%(P=0.031),A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35.0%,显著低于B组的63.6%(P=0.045),A组HBsAg阴转率为10.0%,显著低于 B组的36.4%(P=0.037),A组ALT复常率为70.0%,低于B组的90.9%(P=0.052).结论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程可以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率,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终点.

  • 不同方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作者:兰运彤;高正兰;袁洪胜

    目的 观察经胰管和针状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解决胆管插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在ERCP过程中出现胆管插管困难而行EST术的患者64例,32例采用经胰管EST,另32例采用针状刀EST,比较两种术式在ERCP中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针状刀EST成功实施ERCP30例(93.8%);另32例患者经胰管EST成功实施ERCP 24例(75.0%,c2=4.267,P=0.042).经胰管EST失败的8例患者,有5例改为针状刀EST后,成功插管并完成了ERCP检查;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穿孔、术中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ERCP过程中插管困难时可通过EST手术扩大切口,以提高插管成功率.

  • 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作者:黄春洋;廖慧钰;刘燕敏;黄云丽;王淑珍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淤胆型戊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7例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被分为UDCA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UDCA组在常规保肝基础上给予UDCA治疗.结果 本研究中,UDCA组患者年龄为61.9±1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50.8±11.2岁,P<0.05);治疗前UDCA组总胆红素水平为234.2±128.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6.9±105.3μmol/L,P<0.05),白蛋白水平为34.3±4.6g/L,显著低于对照组(37.9±4.9g/L,P<0.05);UDCA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30.8±13.9天对24.9±11.5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年龄大、胆红素水平高的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患者可考虑给予UDCA治疗,能够加快病情恢复.

  • 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黄海滨;陈建荣;俞智华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糖尿病发生情况、血糖检测结果、观察临床表现及糖尿病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糖尿病发生率为16.7%,患者平均年龄为47.9±13.3岁,大于未发生糖尿病组(41.1±10.4)岁;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60%,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33.3%)、酒精性肝硬化(6.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0.0%)及原因不明肝硬化(20.0%,P<0.05);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32.7%,显著高于A级(6.7%)和B级(10.5%,P<0.05);具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者为10.0%,无糖尿病症状者为76.7%;入院时空腹血糖≥6.0mmol/L者为26.7%,餐后2小时血糖≥8.00mmol/L者为86.7%;糖化血红蛋白≥7.0%者为93.3%;随访2.0±0.8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者为80.0%,死亡26.7%,显著高于无糖尿病组(30.7%和4.7%,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糖检测不典型,对预后有不良影响,临床诊治中需要常规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 血清HBsAg水平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复发

    作者:吴玉卓;张怀宏

    目的 探讨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高低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后病毒学反弹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筛选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34.5岁,男27例,女23例.患者均经Peg-IFNα-2a(180μg/周)治疗1年,达到HBV DNA< 5.00×102拷贝/毫升,ALT正常,符合停药指针后停用干扰素治疗.然后根据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分成两组:1组(HBsAg定量<500IU/ml)27例和2组(HBsAg定量≥500IU/ml)23例.分别在停药后12、24、36、48周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HBsAg定量及ALT水平.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①停药后12周时,两组患者均无复发者.②停药后24、36、48周时.1组27例患者中,HBV DNA反弹的分别为2、1例和0例,共3例,总复发率为3/27(11.1%);2组23例患者中,HBV DNA反弹的分别为8、5例和2例,共15例,总复发率15/23 (65.2%);1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2组患者,P值均<0.05.③对于HBV DNA再次升高的患者,重新给予Peg-IFN α-2a(180μg/周)治疗1年,1组3例复发患者的HBV DNA均再次转阴,2组15例复发患者中,HBV DNA再次阴转的只有4例,阴转率26.7%(4/15).复发后干扰素再治疗有效率1组患者显著高于2组患者,P<0.05.结论 HBsAg定量水平可以很好的预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停药后的复发率和再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水平越低,停药后复发率越低;复发后再次使用Peg-IFNα-2a治疗的有效率越高.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生化应答标准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杨梦晗;尤红

    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唯一公认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药物,经UDCA治疗1年生化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应答标准包括巴塞罗那标准、巴黎Ⅰ标准和巴黎Ⅱ标准等.尽管这些标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尚无统一的意见.对于UDCA治疗不应答者,目前临床上较多推荐联合应用三类药物治疗,即糖皮质激素、贝特类药物和法尼酯受体激动剂.本文将重点介绍各种UDCA治疗的生化应答标准,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白细胞介素18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汤磊

    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节NK细胞分泌功能,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h1细胞/Th2细胞的平衡调节、上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大量研究发现,IL-18与HBV感染后的不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

  • HBV感染与NK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王瑞雪;张振华;李旭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NKTT细胞的来源和分类,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何艳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基础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黄志鹏;苏智军;蒋建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非基础治疗.非基础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因而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全球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本文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基础治疗中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 植物神经递质与肝纤维化

    作者:刘婷婷

    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实验证明,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而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可使肝纤维化发生逆转.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显示,植物神经系统参与对肝脏功能的调控,可影响肝纤维化的形成.其中,肝星状细胞可能是植物神经递质的作用靶点.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作者:姚定康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累及中年女性,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和皮肤瘙痒,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尤其是M2亚型(AMA-M2)阳性对诊断具有特异性.本文就PBC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以及有关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论述.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及自然病程研究进展

    作者:何方平;陈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报道的PBC的发病例数逐渐增加,原因可能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检测手段不断提高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PBC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

    作者:韩英;朱疆依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熊去氧胆酸(UDCA)是各种指南推荐且唯一经FDA批准的治疗PBC安全有效的药物.UDCA治疗对PBC患者的肝硬化进展、远期预后和生存率密切相关.对UDCA治疗无效患者应如何处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对乏力和瘙痒等症状的改善有助于提高PBC患者的生活质量.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有效,肝移植仍是治疗终末期PBC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 原发性肝癌颈静脉孔区转移1例报道

    作者:刘海燕;陈东风

    原发性肝癌容易发生肝内及远处转移,但肝癌颈静脉孔区转移罕见.我院收治肝癌颈静脉孔转移患者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3岁.因"右侧面瘫2月,伴咽痛、声嘶和饮水呛咳1月"于2011年4月14口入院.查体: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右眼闭合正常,口角左侧偏斜,鼓腮时右侧口角漏气.右外耳道深部下壁明显膨隆,表面皮肤稍红、光滑,轻微触痛,右耳鼓膜未能窥及.双侧乳突区无压痛.左耳鼓膜未见穿孔.颅底CT检查示右侧颈静脉孔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颈静脉孔扩大,约44×30mm大小.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临近骨质浸蚀破坏,幕上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改变或异常强化.右侧上颌窦粘膜增厚.右侧颈静脉孔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肿瘤,颈静脉球瘤可能性大(图1).

  • 长期超量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1例

    作者:王全楚;常慧;王东琳

    阿德福韦酯(ADV)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临床应用中引起肾损害的情况偶有发生[1].我们报道1例长期超量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FS)患者.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下肢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3年,行走困难5个月于2011年3月3日入院.患者被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20年.缘于2003年患者开始出现ALT轻度升高,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抗病毒治疗.2006年出现"耐药变异",改为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20mg/日治疗,2008年开始感觉右侧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发展到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肋骨疼痛不适,未处理.2010年11月上述关节疼痛加剧,不能下地行走,在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遂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4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对疗效的预测价值

    作者:徐静;李宜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8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治疗52周,观察4周、12周和24周病毒学应答与不应答患者52周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52周时,82例患者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5.1%、95.1% 、56.1%和32.9%;在治疗4周时HBV DNA转阴45例,未转阴37例.两组52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00.0%对89.2%(P<0.05)、100.0%对89.2%(P<0.05)、64.4%对45.9%和37.8%对27.0%;在治疗12周时HBV DNA转阴67例,未转阴15例.两组52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00.0%对73.3%(P<0.05)、100.0%对73.3%(P<0.05)、67.2%对6.7%(P<0.05)和40.3%对0.0%(P<0.05);在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78例,未转阴4例.两组52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8.7%对25.0%(P<0.05)、98.7%对25.0%(P<0.05) 、59.0%对0.0%(P<0.05)和34.6%对0.0%.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对疗效有预测作用,早期对治疗应答的患者可以继续接受该治疗方案.

  • 血清HBeAg滴度及其早期下降幅度预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郭如意;余雪平;苏智军;林成祖;林琪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3年的疗效,筛选早期预测疗效的指标.方法 58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LdT治疗3年.结果 在治疗12月时,血清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4.8%和84.5%,而在治疗3月时分别为68.9%和65.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均明显升高,至36月时分别达50.0%、43.1%和29.3%,而在治疗3月时分别为20.7%、17.2%和0.0%,6月时分别为25.9%、22.4%和1.7%;患者基线HBeAg滴度及疗程3月时HBeAg滴度下降幅度与治疗36月时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明显相关;基线HBeAg≥300S/CO时预测dT治疗3年后出现耐药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78.0%.结论 LdT能有效恢复肝功能,抑制HBV复制和提高HBeAg血清转换,但长时间使用后则耐药率较高;HBeAg基线水平及其下降幅度可早期预测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及耐药发生率.

  • 阿德福韦酯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调整原因及疗效分析

    作者:杨玥;张振华;张亚飞;周琴;靳艳艳;李旭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的原因及调整后治疗疗效.方法 在109例ADV初始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42例(38.5%)因故调整了治疗方案,其中30例加用拉米夫定(LAM)或替比夫定(LDT),10例换用LAM或LDT或恩替卡韦(ETV),2例改为干扰素-α (IFN-α)继续治疗.结果 在治疗12周内,因原发性无应答调整者4例(9.5%)和不明原因调整1例(2.4%),在24周内因部分病毒学应答调整者6例(14.3%),在48周内因病毒学突破调整者10例(23.8%)和生化学突破1例(2.4%),在96周内因病毒学突破调整者12例(28.6%)、生化学突破调整者4例(9.6%)、准备怀孕2例(4.8%)、血清Cr升高1例(2.4%)和不明原因1例(2.4%);42例调整治疗者男性占95.2%,而67例未调整者男性占79.1%(P<0.05),HBeAg阳性率为78.6%,而后者为52.2%(P<0.05);在治疗48周,67例未调整治疗患者ALT复常率为68.7%,明显高于调整组(47.6%,P<0.01),HBV DNA转阴率为95.5%,明显高于调整组(57.1%,P<0.01);在治疗96周,两组患者ALT复常、HBeAg转阴和HBV DNA转阴率均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男性和HBeAg阳性患者在ADV初治期间可能更需要变更治疗方案.对于已经选择ADV初始治疗的CHB患者,在换药治疗后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3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作者:艾香英;符林春;范慧敏;谢敏;雷燕;谭行华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与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 在35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行肝穿刺活检术和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和ALT.结果 在35例HBeAg阴性CHB患者中,肝组织学检查示G1SO者1例,G1S1者6例,G1S2者7例,G1S3者1例,G2S1者1例,G2S2者8例,G2S3者3例,G3S2者4例,G3S3者4例;G1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3.2±2.3lgcopies/ml)较G2/G3者低(分别为5.4±1.5lgcopies/ml和5.0±1.4lgcopies/ml,P<0.05);S0-2患者血清ALT水平为161.0±251.5U/L,显著高于S3者(45.6±23.4U/L,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543,P<0.01);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462,P<0.01),而与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r=0.083,P>0.05);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8和-0.213,P>0.05).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高度正相关,但两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HBsAg/抗-HBs血清转换后病情复发

    作者:张黄醒;张振华;张礼周;袁敏;张亚飞;苏倩;李旭;尹华发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后再现HBsAg阳性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HBV DNA和HBeAg等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时间为3~15个月,在治疗开始后3 ~18个月发生HBsAg转阴;3例HBeAg阳性患者在HBsAg转阴之前或同时出现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5例患者HBsAb持续存在6~18个月后消失,且HBsAg在同时或之后复阳;1例患者在治疗后30个月时HBV DNA为3.36×106copies/ml,ALT为98u/L,开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例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白癜风.结论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可能与患者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时间不够长或肝内存在HBV cccDNA等有关.

  • 黄连素灌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曹毅;徐雷鸣;潘勤;王晓颖;沈峰;陈光榆;范建高

    目的 了解黄连素调节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 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干预组(n=15).采用高脂饮食法制备脂肪肝模型,自第5周起,给予干预组小鼠黄连素(200mg.kg1)灌胃至第13周结束.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相对定量检测CD14、IL-6、IL-1、TNF-α及进行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计数.结果 在13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明显的脂肪变和炎症改变,NAFLD活动度计分(NAS)为4.60±1.07,明显高于对照组(0.44±0.53,P<0.01);模型组血清ALT为346.00±142.01U/L,显著高于对照组(120.00±10.22U/L,P<0.01);肝组织IL-1mRNA为1.539±0.437、IL-6为0.580±0.083和TNF-α为4.482±0.82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21±0.083、0.258±0.084和1.336±0.156,P均<0.01);模型组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数量为0.495±0.082,乳酸菌数量为0.010±0.00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4±0.709和94.682±64.089,P均<0.05);与模型组比,干预组肝组织小叶内炎症明显减轻,NAS为2.73±0.90,显著低于模型组(4.60±1.07,P<0.01),生化指标较模型组改善,其中ALT为175.00±20.14U/L,显著低于模型组(346.00±142.01U/L,P<0.01),肝组织CD14为0.045±0.006、IL-1为0.243±0.067、IL-6为0.249±0.046和TNF-α为0.553±0.553,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321±0.106、1.539±0.437、0.580±0.083和4.482±0.820,P均<0.01),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其中双歧杆菌(2.160±0.629)显著高于模型组(0.495±0.082,P<0.01).结论 高脂饮食喂养的Babl/c小鼠灌胃黄连素后,可能因为调整了肠道菌群,使肝内脂肪性炎症明显减轻.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变化

    作者:宋新文;申保生;王宏伟

    目的 研究血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6例NAFLD患者和42例健康人血清脂联素、瘦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poA、ApoB、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量指数.结果 对照组和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分别为12.4±3.2mg/L和6.1±1.9mg/L (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2±0.3mmol/L和1.0±0.3mmol/L(P<0.05),瘦素为5.3±1.4μg/L和9.2±2.1μg/L(P<0.01),胰岛素为9.4±4.2IU/L和18.5±7.8IU/L(P<0.01),甘油三酯为1.0±0.5mmol/L和2.4±1.2mmol/L (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2±0.6mmol/L和2.8±0.7mmol/L(P<0.05),体质量指数为21.5±2.1 kg/m2和28.3±3.2kg/m2(P<0.0),胰岛素抵抗为1.1±0.4IU/mmol和3.8±2.21u/mmol(P<0.0l);脂联素水平与瘦素、体质量指数和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r=-0.552,-0.497,-0.513,P均<0.01).结论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瘦素水平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作者:何年安;章生龙;叶显俊;康冰飞;陈育华;刘力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9例HAML患者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9例HAML均为单发,男/女比=1/2;肿瘤大直径28mm~ 115mm,平均74.9±30.5mm;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7个肿块主要为高回声,2个主要为低回声.超声报告仅1例诊断完全正确,4例仅作实性占位提示,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右肾上腺肿瘤,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对7例肿块进行了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肿块内部呈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丰富2例.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增强,门脉期与延迟期与肝实质呈等回声.结论 HAML的超声表现具有多样性,以高回声表现为主,多数CDFI及超声造影表现为富血供表现.

  • 经皮穿刺表阿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疗效观察

    作者:娜仁图戈;刘影;赵广生;张跃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药物注射治疗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11例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15个病灶)患者,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碘化油表阿霉素乳剂治疗.肿瘤位于右侧肾上腺4例,左侧肾上腺3例,双侧肾上腺4例.肿瘤大小为3.3 ~11cm,平均直径6.6cm,其中11个病灶肿瘤直径小于5cm,4个病灶肿瘤直径大于5cm.结果 对单个转移瘤治疗平均2.8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按照RE-CIST评价标准,在直径小于5cm的11个肿瘤,获得部分应答、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分别为7个、3个和1个;在直径大于5cm的4个病灶中,则分别为1个、2个和1个;15个病灶客观有效率为53.3%.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碘化油表阿霉素乳剂治疗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是微创、安全、有效和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

  • 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一、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

    作者:陈阳述;欧阳石;程涛;刘树人;李灼亮;孔祥平;周赤龙

    目的 观察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33例和基础治疗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无菌抽取白体骨髓65~95ml,分离纯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扩增至3.0×106~5.0×106个,然后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和24周观察疗效.结果 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分别为49.8±31.3U/L和64.4±39.7U/L(P<0.05),PTA为38.48%±7.2%和37.48%±6.9%(P>0.05),CHE为2025±127U/L和2012±321U/L(P>0.05);在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分别为41.8±17.9U/L和43.6±21.8U/L(P>0.05),TBIL为23.2±9.5μmol/L和27.5±13.2μmol/L(P<0.05),ALB为27.3±6.7g/L和26.8±6.8g/L,PTA为44.3%±9.4%和37.5%±6.9% (P<0.05),CHE为3018±243U/L和2098±431U/L(P<0.05);在治疗后第2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分别为32.2±12.1U/L和35.6±18.2U/L,TBIL为20.9±8.8μmol/L和24.9±10.7μmol/L(P<0.05),ALB为29.2±6.3g/L和28.9±7.5g/L,PTA为48.2%±6.7%和46.2%±7.8%,CHE为5012±213U/L和4089±278U/L(P<0.05);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9.8±2.3和28.8±10.3,显著低于对照组(10.3±3.4和29.8±10.3,P<0.05);在治疗12周,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8.8±3.5和25.6±10.0,显著低于对照组(9.0±4.5和27.5±13.2,P<0.05);在治疗24周,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7.9±4.5和24.0±8.9,显著低于对照组(8.2±3.6和27.0±10.7,P<0.05).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手术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于淙;王鲁文;龚作炯

    目的 评价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及Google(TM)Scholar databases,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4月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在47篇文献中纳入4篇文献,包括了234例HRS患者.文献的Cochrane质量评价均为B级,均属于较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特利加压素治疗HRS的有效率为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9%(P<0.00001).结论 特利加压素可显著提高HRS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肌酐水平,改善肾脏功能.

  • 46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姚定康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方法 分析462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作一系统分析.结果 在462例PBC患者中,女性418例(90.5%),平均年龄为46.4±9.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和右上腹痛,主要体征包括肝脾肿大、腹水,血清碱性磷酸酶(ALP)、y-谷胺酰转肽酶(GGT)、胆红素和球蛋白升高,420例(90.9%)AMA及M2阳性;81%患者经过熊去氧胆酸治疗,3个月后ALP及总胆红素下降达50%以上者有374例(80.9%);激素及熊去氧胆酸对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效,而布地奈德效果好,不良反应少;10例行肝移植患者均生存;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肝癌.结论 PBC在中年女性多发,以乏力、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和右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ALP和GGT升高为主,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AMA及M2亚型阳性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以UCD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部分肝功能异常指标,终末期患者采用肝移植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 超声多普勒测定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参数与Fibroscan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小飞;梁雄波;熊晓红;李紫平;高丽意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和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观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意义.方法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8例和健康人46例,使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检测门静脉主干内径(PVD)、脾静脉主干内径(SVD)、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PVVmean)、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SVVmean)、门静脉血流量(PVQ)和脾静脉血流量(SVQ);同时进行Fibroscan检测.结果 肝硬化患者PVD、SVD、PVQ、SVQ和Fioroscan值分别为1.45±0.06、0.95±0.14、1127.35±131.23、729±136.13和19.28±3.2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6±0.07、0.61±0.07、863.26±153.41、318±73.21和7.33±3.15,P<0.05);肝硬化患者PVVmean和SVVmean分别为10.35±1.61和11.35±1.1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6.28±0.86和13.13±1.28,P<0.01);Fi-broscan值与肝硬化患者PVVmean和SVVmean呈负相关(r=-0.68和r=-0.65,P<0.05),而与PVD、SVD、PVQ和SVQ无相关.结论 运用Fibroscan测量肝脏硬度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早期应答预测1年疗效

    作者:李红艺;杨梦晗;孟霄;佟小非;孙亚朦;赵文珊;杨爱婷;马红;贾继东

    目的 探讨早期预测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疗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他们接受常规剂量的UDCA治疗,分别在3个月、6个月和9个月观察疗效,以血清ALP降低>40%为应答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和Bland-Altman图分析一致性来预测1年时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3个月应答者9例(34.6%),6个月应答者9例(34.6%),9个月应答者14例(53.8%),1年应答者15例(57.7%);3个月内应答者ROC曲线下面积(0.83,p=0.004,95%CI 0.66~1.01)能较好判断患者1年的疗效,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发现3个月应答者和12个月应答者ALP降低百分比的差值较好地分布在95%一致性界限内;3个月应答者与不应答者的年龄和入组时生化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BC患者服用UDCA 3个月时血清ALP的下降水平可判断1年后的疗效.

  • 进口与国产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观察

    作者:彭微微;赵守松

    目的 探讨进口与国产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出血量是否超过1000ml,将197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4组,61例(A组)接受国产生长抑素250μg/h 、48例(B组)接受480μg/h,而43例(C组)接受进口生长抑素250μg/h和45例(D组)接受500μg/h持续静脉泵入,直至出血停止,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在出血量超过1000ml的情况下,国产生长抑素正常剂量和大剂量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4.3%和24.0%,再出血率分别为71.4%和32.0%(P<0.05),而进口生长抑素则分别为5.0%和9.5%,和50.0%和28.6%(P<0.05);在出血量小于1000ml的情况下,国产生长抑素正常剂量和大剂量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5%和0.0%,再出血率分别为22.5%和13.0%,而进口生长抑素则分别为4.3%和4.2%,和21.7%和12.5%.结论 加倍应用生长抑素的止血效果优于普通剂量,在出血量较大时更显示出增加剂量的重要性.

  • 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HSP27表达的变化

    作者:乔伟强;李三强;孙永健;贾志强;贾岩岩;丁腾腾;周洁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HSP)27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10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0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CCl4腹腔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在3h、6h、12h、24h、30h、36h、42h、48h和54h及正常对照小鼠分别眼球取血或取肝脏制备10%肝匀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HSP27表达的变化.结果 小鼠注射CCl4后,血清AST和ALT活性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54h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肝组织HSP27在注射CCl4后3h表达量略有增高,在24h表达量达到高峰,此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HSP27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可能在肝损伤的修复和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软脂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朱迎春;潘晓辉;俞力;吴汉军;陈岳祥

    目的 研究软脂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酶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SD大鼠肝星状细胞,体外给予不同浓度亚油酸或软脂酸(100、200、300、400、500、600μM)和不同比例亚油酸/软脂酸混合物刺激培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HSC增殖.结果 400μM、500μM和600 μ M亚油酸刺激细胞的OD值分别为0.577±0.04、0.522±0.04和0.47±0.07,显著低于对照组(0.734±0.04,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100μM到600μM浓度软脂酸刺激细胞的OD值分别0.425±0.01、0.433±0.02、0.432±0.04、0.431±0.05、0.472±0.08和0.462±0.06,显著低于对照组(0.644±0.05,P<0.01),但无剂量依赖性;400μM+400μM、400μM+200μM、200μM+400μM、200μM+200μM、200μM+100μM、100μ M+200μM、100μM+100uM的亚油酸与软脂酸混合物培养细胞的OD值分别为0.957±0.190.983±0.670.959±0.13、1.013±0.07、1.056±0.12、1.065±0.16、1.09±0.12,显著高于对照组(0.622±0.09,P<0.01).结论 单用亚油酸或软脂酸能抑制HSC增殖,但两者合用时则能促进HSC增殖.

实用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