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肝脏病

实用肝脏病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실용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069
  • 国内刊号: 34-127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20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周天仇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注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苏煜;周志鸿;王强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经肝动脉灌注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例),仅予以TACE治疗,和观察组(n=34例),在行TACE治疗时,同时经肝动脉注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直径、KPS评分及AFP变化,分析两组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4.7%)明显高于对照组(4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4.0±1.2) cm和(4.9±1.3) cm]较治疗前[(6.7±2.0) cm和(6.6±2.2) cm]明显缩小(P<0.05),KPS评分明显升高[(92.5±9.8)对(76.1±4.5)和(84.8±8.6)对(75.2±3.4),P<0.05],AFP明显降低[(547.2±160.7)μg/L对(1275.3±316.8)μg/L和(558.5±176.4)μg/L 对(1218.8±337.9)μg/L,P<0.05],且观察组肿瘤直径[(4.0±1.2) cm、KPS评分(92.5±9.8)较对照组缩小(4.9±1.3) cm或升高(84.8±8.6)更为显著,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病死率(5.9%)和肝外转移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7%和26.7%, P<0.05)。结论在行TACE治疗时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缩小肿瘤直径和改善KPS评分,且不会加重毒副反应。

  • 多种肝功能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探讨

    作者:曹力;徐海峰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3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MELD-Na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判断患者在观察3个月期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患者生存145例,死亡93例(39.1%);生存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INR、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钠和肌酐水平分别为(19.6±3.7)秒、(1.6±2.2)、(199.8±50.6)μmol/L、(137.6±7.7) mmol/L和(127.3±10.8)μmol/L,与死亡患者比[分别为(25.3±5.8)秒、(2.3±1.5)、(332.7±120.9)μmol/L、(127.0±14.6) mmol/L和(210.7±75.3)μmol/L],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生存患者MELD、MELD-Na和Child-Pugh计分分别为(19.3±6.9)、(21.1±4.6)和(11.4±2.3),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分别为(29.2±13.4)、(32.4±5.7)和(15.2±6.7),P<0.05];MELD-Na和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肝衰竭近期病死率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计分。结论MELD、MELD-Na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系统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均有较好的价值,但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耐药恶性疟疾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段文斌;严志刚;段惠春;周小平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刚果耐药恶性疟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青蒿琥酯。给药前和给药后每6 h涂厚、薄血片各1张,在第7d、14d和28d采血检查疟原虫,观察原虫转阴时间及28d复燃情况。结果在治疗7d后,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6.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退热时间分别为(24.25±2.78) h和(48.68±3.46,P<0.05)h,血疟原虫清除时间分别为(29.38±3.56) h和(59.65±4.29) h,P<0.01);联合组在治疗后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疗效优于青蒿琥酯单药治疗。

  • 两种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王全楚;岳玮;张凌云;贾战生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组,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柯伟民评分系统包括肝性脑病、总胆红素、腹水、PTA、血清肌酐、肝脏斜径或厚度和感染等指标进行计分。在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计分分别为(10.8±6.7)和(27.3±9.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柯伟民评分<10分42例,死亡3例(7.1%),10分≤评分<20分26例,死亡12例(46.2%),20分≤评分2例,死亡2例(100%)。柯伟民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标准误为0.041,P<0.000,95%置信区间为(0.796,0.958)。应用该模型判断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94%(16/17),特异性为68%(36/53),准确性为74%。结论 MELD模型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均可以用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但后者计算更为简便。

  • 先天性肝纤维化如何诊断*--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郭涛;袁农;邢枫;刘成海

    目的:通过1例可疑先天性肝纤维化(CHF)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总结,来分析该病的诊断要领。方法1例男性57岁有长期脂肪肝病史患者,肝活检资料经两家医院病理学检查,给出不同的诊断,通过复习文献,分析不能确诊的原因。结果因反复乏力纳差4个月于2012年3月24日入院。2007年体检发现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ALT 30.5 U/L,AST 23.8 U/L,TBIL 17.2μmol/L;PT 12.2s,INR 0.89。HBV、HCV、HIV标记物阴性。胃镜示胃体胃窦粘膜糜烂,食管静脉中上段显露伴下段轻度曲张。上腹部MRI检查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肝脏多发性小囊肿,肾脏多发性小囊肿。肝脏活检见肝组织结构尚清晰,小叶部分肝细胞疏松水肿,散在少量点灶状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大泡型为主,约占20%),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向小叶内延伸,纤维间隔呈渐成趋势。结论综合评判,该患者应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3 S3),先天性肝纤维化诊断无依据。

  • 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红;乔晓斐;荚卫东;张玲;李建生

    目的:探讨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行肝部分切除术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73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观察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 h和1 d疼痛评分分别为(4.35±1.41)和(3.41±1.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9±0.99)和(2.67±0.74,P<0.05);睡眠时长分别为(5.40±0.47)h和(6.00±0.39)h,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4.10±0.85)和(4.60±0.81,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32例(8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例(58.0%,P<0.01)。结论在肝癌术后患者给予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能降低其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和舒适度。

  • 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时机与疗效观察

    作者:朱萍;邓国炯;陈建新;翁锡定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GC)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肝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在起病2周内使用GC治疗,对照组在起病2周后使用GC。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炎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有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在治疗4 w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68.5±46.7)μmol/L和(118.6±61.3)μmol/L,白蛋白分别为(42.8±4.7) g/L和(38.4±5.1) g/L,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3±3.2)秒和(17.5±4.7)秒,MELD评分分别为(17.6±4.5)和(22.4±5.1),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病死率分别为10.5%和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衰竭患者早期给予GC干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MUM-1表达的差异

    作者:蒋丽琳;陆忠华;顾娟;冯云霞;陈宏;冯一中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在浆细胞和浆母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18例AIH和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取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半定量法评估MUM-1表达的差异。结果 MUM-1阳性颗粒主要分布在界面型肝炎区的浆细胞/浆母细胞核中,20例AIH患者肝组织MUM-1均阳性,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仅1例(5%)阳性;AIH患者肝组织浆细胞/浆母细胞MUM-1表达强度为(1.94±1.056)。结论 MUM-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内浆细胞/浆母细胞表达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郑文凯(综述);汪茂荣(审校)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问题是影响其预后及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营养评价方法包括体内能量和物质代谢评估、人体测量学、生化免疫指标、影像学和模型评估等。本文就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方法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以为临床医生在应用时提供参考。

  •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明雅南(综述);刘晓琳;茅益民(审校)

    药物的肝脏毒性是欧美国家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Kaplowitz提出的以特异性“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下游”事件为基础的DILI(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展DILI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知,DILI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DILI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补体异常与肝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周新人(综述);王方(审校)

    免疫炎症损伤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许多免疫炎症因子及补体成分已成为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补体异常与各种导致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均密切相关,同时还参与了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Toll样受体在肝衰竭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薛源(综述);韩悦;张欣欣(审校)

    肝衰竭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功能失代偿,其发病机制涉及肝细胞的坏死、凋亡、再生、肝脏纤维化等。Toll样受体(TLR)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固有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在肝衰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证实TLR与肝细胞的坏死有关。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lN)、刀豆素A(ConA)、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 I:C)和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的肝损伤需要不同的TLR通路参与。TLR3、TLR4、TLR9参与了肝细胞的凋亡。TLR7对肝纤维化有保护作用。TLR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以从宿主方面揭示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 PD-1/PD-L1信号通路与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万和荷(综述);刘丽丽;侯勇;张国梁(审校)

    目的: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PD-1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与肝脏炎症程度、ALT及病毒载量等密切相关。通过不同途径阻断PD-1/PD-L1通路可以使耗竭的T淋巴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可能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方向之一。

  • 2014年美国药物性肝损伤会议内容简介

    作者:王菲;杨长青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目前国际肝病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美国定期举办的全球性DILI研讨会至今已经有15年的历史。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关键路径研究所(C-Path)以及医药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共同主办的第14届DILI研讨会于2014年3月19日~20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召开,会议同时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药物肝损伤研究网络(DILIN)以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专家的支持,专家们就DILI的学术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积极并深入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现将本次会议中的几个亮点和热点内容向大家介绍如下。

  • 药物诱导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于乐成;何长伦;侯金林

    药物诱导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在全球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1,2],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DILI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导致其诊断的可靠性、及时性和随后的处理均面临着诸多困惑。因此,寻找新的DILI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具有药物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近年来有关DILI临床和实验诊断研究的一大热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与DILI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组学(gen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蛋白组学(proteomics)及免疫学等方面展开[1,3],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发现,同时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特对DILI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作一述评。

  •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的因果评分系统

    作者:傅青春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尚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临床诊断依赖排除法,通过收集完整的病史、全面的血液检测、肝胆影像和肝活检等资料,排除其它病因,评估DILI 的病因学证据强度,以推断 DILI 的诊断[1,2]。因此,要求高质量地搜集基本的诊断要素(表1)。其中,准确的药物暴露史、起病和肝功能异常的病程非常重要。通常,DILI 在服药后6月内发生,但呋喃妥因、米诺环素和他汀类药潜伏期更长;常见和罕见引起DILI 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抗生素和抗癫痫药常见,共占DILI 发病数的60%以上,而抗高血压药和降糖药则非常少见。植物药和膳食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s,HDS)引起DILI 的报告日渐增多,必须引起重视。临床医生很难全面掌握罕见的或新报告的引起DILI 的药物。2007年至2011年美国FDA 每年批准的新药达90个,发表的DILI 病例散布于各个领域的杂志上,文献质量也参差不齐。为解决此问题,美国LiverTox 网站收录的肝损伤相关药物有近700种,详尽收集了它们的肝损伤报道,并不断更新,每月点击量达240万次[3~5]。新建立的中国 HepaTox 网站(www.hepatox.org)上收录的药物也有400余种,对DILI 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腹水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郑俊福;张鑫;赵文敏;李鹏;范春蕾;李冰;李磊;董培玲;丁惠国

    目的:观察高度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39例终末期肝病(20例肝硬化、19例肝硬化合并肝癌)引起的顽固性腹水患者,常规给予利尿剂(呋塞米80 mg/d;螺内酯160 mg/d)及白蛋白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托伐普坦15 mg/d口服,治疗5~14 d。观察尿量、腹水消退、双下肢水肿改善及血清钠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托伐普坦治疗结束后24 h,患者平均尿量为(3533.3±154.65)ml/d,明显高于治疗前(1851.3±167.12) ml/d(P<0.01);82.5%(32/39)患者腹水改善,2例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对托伐普坦治疗无明显效果;在21例低钠血症患者中,血清钠较治疗前[(128.1±4.25) mmol/L]明显上升[(132.9±4.1) mmol/l,P<0.01];治疗前后患者MELD评分[(37.5±5.6)对(38.1±5.7)]、血钾水平[(4.1±0.5) mmol/L对(4.2±0.6) mmol/L]无明显变化;该药的不良反应以口干、口渴为主,发生率为15.4%。结论托伐普坦对终末期肝病引起的顽固性腹水患者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同时纠正低钠血症,短期应用托伐普坦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 外周血DNT细胞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杜振华;鲍布和;王仁杰;任党利;张明华;刘冀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DNT)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33例无症状携带者、2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人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健康人群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NT细胞比例分别为(4.82±3.43)%和(4.75±2.71)%,显著低于无症状携带者[(5.43±3.31)%,P<0.05]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7.97±4.12)%,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36±5.01)%,P<0.05];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8.41±4.93)%,也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健康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外周血 CD3+、CD3+CD4+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CD3+CD4-CD8+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 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继红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确诊为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使用ADV治疗,治疗组40例使用ADV联合苦参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2 m;在治疗3、6、9、12 m后,观察临床表现、血生化、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6、9和12 m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为(3.97±1.15) lg copies/ml、(3.38±1.24) lg copies/ml和(3.09±1.19)l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4.61±1.32)lg copies/ml、(4.17±1.12) lg copies/ml和(3.81±1.26)lg copies/ml,P<0.05];在3、6、9 m两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在12 m时治疗组ALT为(30.1±15.4) U/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9.9±14.5)U/L,P<0.05];在治疗3 m时,两组间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治疗6、9、12 m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55.0%、65.0%和77.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42.5%和57.5%,P<0.05)];在治疗9和12 m时,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为8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60.0%和75.0%,P<0.05];在治疗12 m时,治疗组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7.5%和42.5%,显著高于对照组[25.0%和20.0%,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ADV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好。

  • 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Meta分析

    作者:李媚;唐保东;杨琛;徐雅;谭妙莲;钟碧慧

    目的:比较干扰素-α联合恩替卡韦及干扰素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查阅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3年2月10日之前发表的文献,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5.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合格文献4篇,包括2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115例接受干扰素-α联合恩替卡韦治疗,144例为干扰素-α单药治疗。纳入文献漏斗图分析表明,研究以真值为中心呈对称性分布;在24 w时,联合治疗患者HBV DNA 阴转率为78.3%(90/11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42.4%(61/144),RR=1.89,95% CI 1.52~2.36,P<0.00001];在48 w时,联合治疗组HBV DNA 阴转率为92.6%(88/9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63.7%(79/124),RR =1.46,95% CI 1.26~1.70,P<0.00001];在24 w时,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37.4%(43/11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27.1%(39/144),RR =1.46,95% CI 1.03~2.08,P=0.03];在48 w时,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64.2%(61/95),显著高于INF-α单药治疗组[39.5%(49/124),RR=1.55,95% CI 1.19~2.01, P=0.001];在24 w时,联合治疗组 ALT复常率为75.7%(87/11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45.8%(66/144), RR=1.71,95% CI 1.39~2.11,P<0.00001)];在48 w时,联合治疗组ALT 复常率为93.7%(89/95),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66.1%(82/124),RR=1.41,95% CI 1.23~1.61,P<0.00001]。结论干扰素-α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干扰素-α单药治疗。

  •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诊断路径探讨

    作者:彭景;郭艳;何长龙;徐宝艳;胡亚君;毛青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制定不明原因肝炎的诊断路径。方法收集2010年~2013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患者,经过逐次筛查、甄别、随访三个阶段,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高敏度方法检测病毒核酸以及基因位点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相关疾病评分系统等诊断方法,总结不明原因肝炎的临床特征,制定规范的针对不明原因肝炎的诊断路径。结果在筛查阶段,1000例血清ALT升高患者中仍有143例(14.3%)不能明确病因;在甄别阶段和随访阶段,又确诊21例(HBV感染3例,病毒性肝炎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3例,药物性肝损伤1例),终仍有122例(12.2%)病因不明;122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640.01±596.67) IU/L和(118.41±142.64)μmol/L;在这些患者中,53.3%(65/122)有乏力、71.3%(87/122)有消化道症状和50.0%(61/122)有黄疸;87.5%(70/80)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轻、中度损害,91.3%(73/80)以慢性改变为主;72.1%(88/122)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尽管有详尽的筛查流程和采用高敏度的检测手段,仍有一些血清ALT升高患者在现阶段得不到明确的诊断。

  • 1571例肝活检患者病因与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桑伟;王玻玮;陈兰;何方平;古丽米拉·巴依坦;张巍;哈德提·别克米托夫

    目的:探讨肝活检患者的病因分布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2013年我科行肝脏穿刺活检诊断的非肿瘤性病变1571例,分析疾病的病因构成及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结果本组肝脏穿刺活检组织诊断的非肿瘤性病变前五位的病因构成依次为病因不能明确(73.6%)、乙型肝炎(10.0%)、脂肪肝(7.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1%)和慢性丙型肝炎(1.6%);在病因不能明确的患者通常为其它脏器的病损而导致的肝脏非特异性病损;乙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肝细胞毛玻璃样改变、水肿和点灶状坏死等;多种病因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诊断脂肪肝要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同时需结合易感因素进行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表现为小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破坏;丙型肝炎大多无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主要为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等。结论病因不能明确、乙型肝炎、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慢性丙型肝炎是肝穿刺后主要的病理学诊断,其临床和肝组织学表现各有其特征可供参考。

  • 17例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苏少慧;胡义亭;侯洪涛;刘娜;王玉珍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7例感染人微小病毒B19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17例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均有发热(100%),有全身乏力14例(82.4%)、关节、肌肉痛9例(52.9%)、咽痛6例(35.3%)、食欲减退11例(64.7%)、皮疹5例(29.4%)、脾肿大12例(70.6%),肝肿大7例(41.2%)、淋巴结肿大3例(17.6%)、黄疸5例(29.4%);除血ALT和AST升高外,伴有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升高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但多呈急性自限性过程,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较好。结论对不明原因肝损害同时伴有上述特征者,除常规筛查常见的嗜肝病毒外,及时检测血清抗人微小病毒B19抗体IgM,能帮助明确一部分患者的病因。

  • 过表达富组氨酸糖蛋白质粒在体外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增殖

    作者:胡晓云;陈锦章;廖毓菁;黄静;郭亚兵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富组氨酸糖蛋白(HRG)的表达,及其在体外研究过表达富组氨酸糖蛋白质粒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例肝癌组织HRG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1例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RG表达的差异;在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中转染稳定过表达HRG质粒,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8例原发性肝癌组织HRG表达量较非肿瘤组织明显减少;另11例癌组织HRG表达量为(0.14±0.17),癌旁组织HRG相对表达量为(1.39±2.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过表达HRG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增殖比例为(1.72±1.19)%,显著低于对照组[(14.3±2.99)%,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癌组织HRG表达明显减少,过表达HRG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 模拟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对肝损伤小鼠肝组织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徐正婕;李楠;何崇信;范建高

    目的:观察持续4 w的模拟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和4型Toll样受体(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内毒素组(n=10),均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组(n=10),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内毒素组小鼠同时经腹部皮下植入的微泵注入内毒素300μg·kg-1·d-1,连续4 w,正常组小鼠皮下微泵持续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 w后测定小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对肝组织切片行HE染色后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评分(NAS),采样Real time PCR法测定小鼠肝组织TLR4及其下游的MyD88和TRIF-related adaptor molecule (TRAM) mRNA水平。结果内毒素组小鼠血清内毒素水平(0.62±0.04 EU/ml)显著高于正常组(0.50±0.06 EU/ml,P<0.05)和高脂组(0.49±0.05 EU/ml,P<0.05);内毒素组小鼠肝组织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脂肪变性,NAS积分为(2.30±0.49),高脂组小鼠肝组织炎症较明显,NAS积分为(4.20±1.61),显著高于内毒素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内毒素组小鼠肝组织TLR4 mRNA 水平上调5.12倍(P<0.01),TRAM mRNA水平上调3.46倍(P<0.01),而MyD88 mRNA水平与正常组比,无显著差别。结论持续4 w的模拟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可诱导小鼠肝脏单纯性脂肪变性,TLR4 mRNA 和TRAM mRNA水平上调,而MyD88 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

  • 聚肌胞苷酸诱导的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郭晓霞;李良学;武玉鹏;贾丽莉;刘改萍;白崇智

    目的:探讨应用聚肌胞苷酸建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方法30只雌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聚肌胞苷酸(5 mg.kg-1),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均2次/w,于8 w、16 w和24 w分别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外周血CD4+CD25+Foxp3+计数,以及肝组织CK19表达情况。结果在24 w末,模型组AMA-M2阳性率为100%(5/5),显著高于对照组(0/5);在8 w、16 w和24 w,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计数分别为(3.48±0.95)%、(3.30±1.55)%和(2.67±0.97)%,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水平[(7.25±1.63)%、(6.33±1.06)%和(5.58±1.52)%,P<0.05];两组肝组织CK19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汇管区和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呈进行性加重,细小胆管增生,出现胆汁性碎屑样坏死和桥接纤维化,但未出现肝硬化。结论聚肌胞苷酸注射可成功建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CD4+CD25+Foxp3+T细胞可能在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委会峰会在沪召开

    作者: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委会峰会于2014年9月2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总编辑范建高教授主持,周天仇、袁平戈、陈从新、陈宗炳和参加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的部分编委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2015年《实用肝脏病杂志》出版计划及各期重点号的内容。会议确定2015年重点号内容分别是:第一期将由贾继东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介绍2014年肝脏疾病防治研究进展回顾;第二期将由荚卫东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为肝细胞癌防治研究新进展;第三期将由陈东风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为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第四期将由张文宏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为抗生素与肝病;第五期将由刘玉兰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为肝硬化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第六期为王炳元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重点介绍老年肝病的临床特点。热枕欢迎广大从事肝脏疾病防治研究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稿,对应各重点号的高水平论文将优先发表。

  • 融中西医术铸至诚人生--悼念王宝恩教授

    作者:

    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消化分会、肝病学分会原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名誉院长、原院长、《实用肝脏病杂志》原名誉总编辑王宝恩教授,于2014年10月11日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茅益民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可引起几乎目前已知所有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类型。其临床表型复杂,轻者仅表现为轻中度的血清肝酶升高,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由于涉及的药物、植物药和膳食添加剂种类繁多,而即使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应用导致肝损伤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复杂的药物种类导致的不同肝损伤类型和人群的异质性,决定了针对DILI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 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与护理观察

    作者:李墨奇;寿玉立;蒲林娟;王琴;柏晓鑫;张月莎;黄唯麟;王代红

    目的:探讨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n=32)和序贯血浆吸附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n=44)肝衰竭患者,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护理工作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治疗7 d时,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治疗组总胆红素为(161.1±45.1)μmol/L,胆汁酸为(135.0±60.5)μmol/L,谷草转氨酶为(152.4±96.3) IU/L,谷丙转氨酶为(147.2±72.6) IU/L,INR为(1.6±0.4),显著优于序贯血浆吸附联合CRRT治疗组患者[总胆红素(218.9±58.5)μmol/L,胆汁酸(198.6±49.6)μmol/L,谷草转氨酶(252.4±169.1) IU/L,谷丙转氨酶(220.1±110.3) IU/L,INR(2.0±0.5),P<0.05];在护理工作量方面,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治疗准备时间为(1.0±0.1) h,治疗时间(7.2±0.5)h,治疗费用为(1.1±0.1)万元,显著优于序贯血浆吸附联合CRRT治疗组[分别为(1.3±0.1) h、(11.1±0.7) h和(1.3±0.1)万元,P<0.05];两种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结论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浆滤过-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序贯血浆吸附联合CRRT治疗,能有效降低护理工作量和治疗成本。

  •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疗效Meta分析

    作者:张冬琴;张海月;吴吉圆;王鲁文;龚作炯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TV)和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4月1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研究,共1383例患者(ETV组622例,LAM组761例)。结果显示,在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12 w和24 w,ETV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清ALT及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4或z=2.26,P<0.02;z=1.92或z=2.23,P<0.03);在治疗12 w时,相比LAM治疗,ETV显著提高PT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9,P=0.04),但在24 w时,两组无明显差异(z=1.76, P=0.08);在治疗12 w和24 w时,ETV组HBeAg血清学转阴率分别为18.2%和49.5%,与LAM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13.6%和52.1%);在治疗12 w和24 w时,ETV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7.5%和77.5%,显著高于LAM组的23.0%(P=0.04)和52.0%(P=0.002);在治疗12 w和24 w时,ETV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8.2%和12.8%,显著低于LAM组的18.6%(P=0.02)和19.6%(P=0.0001)。结论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能更有效改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并且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郭秀丽;姚士伟;张峻;朱东;徐有青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化疗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给予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和对照组35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w,观察血ALT、AST水平变化。结果在治疗2 w结束时,对照组患者血ALT和AST分别为(88±45) U/L和(98±53) U/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分别为(130±60) U/L和(138±70) U/L,P<0.05],而联合治疗组ALT和AST分别为(55±38) U/L和(56±43) U/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125±47) U/L和(158±68) U/L,P<0.05],后者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在小于60岁患者,27例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5±23) U/L和(40±35) U/L,与20例对照组[(60±30) U/L和AST(65±34) U/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在>60岁患者,18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03±45) U/L和(99±50) U/L,明显低于15例对照组水平[(145±80) U/L和AST(151±65) 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显著降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ALT和AST水平。

  • 腹腔镜下行去顶开窗术治疗多囊肾合并多囊肝临床价值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海波;李超志;沈群山;梁宇;冯鹏程;孟杰;程红涛;张珺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去顶开窗术治疗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肝、肾囊肿去顶开窗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肾囊肿去顶开窗术,手术顺利,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为70~120 min,平均(96.31±14.26) min;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4~6 d,平均(4.89±0.76) d;术后随访时间为8~24 m,平均随访(18.52±5.03) m;8例患者腰腹部胀痛程度和高血压均降低,5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 C 明显降低,3例患者肾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去顶开窗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实用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