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肝脏病

实用肝脏病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실용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069
  • 国内刊号: 34-127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20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周天仇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小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喻昊;俞花;李晓欢;周鸿鲲;谢琦;徐鹿平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s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至2006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切除肿瘤的sHCC患者75例。选取20项临床和病理学参数,以2年为早期复发的时限,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75例sHCC患者经手术切除肿瘤后,1~5 a累积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7%、46.7%、76.0%、86.7%和92.0%;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术前AFP>400μg/L(HR=2.477,95% CI=1.100~5.576,P=0.029)和肿瘤分布超过半肝(HR=5.801,95% CI=1.831~18.379,P=0.003)是s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AFP>400μg/L和肿瘤分布超过半肝的sHCC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及早发现复发肿瘤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18和IL-18BP检测的意义

    作者:叶明

    目的: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18(IL-18)和IL-18结合蛋白(IL-18B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诊断、临床分期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43例PLC患者(包括I期12例、II期16例和III期15例)、24例良性肝肿瘤患者、23例肝硬化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8和IL-18BP水平。结果 PLC患者血清IL-6水平为(144.4±7.8) 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41.9±4.5)pg/ml,P<0.05]、肝硬化患者[(67.8±5.3)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72.0±5.8)pg/ml,P<0.05];PLC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47.7±4.8)pg/ml,显著低于正常人[(80.8±5.7)pg/ml,P<0.05]、肝硬化患者[(107.8±6.8)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120.0±7.5)pg/ml,P<0.05];PLC患者血清IL-18BP水平为(235.7±13.7)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76.5±7.4)pg/ml,P<0.05]、肝硬化患者[(147.848.5) pg/ml,P<0.05]和良性肝肿瘤患者[(163.4±11.0)pg/ml,P<0.05];III期PLC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II期和I期(P<0.05),III期PLC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II期和I期(P<0.0),III期PLC患者血清IL-18BP水平显著高于II期和I期(P<0.05);PLC患者手术后IL-6和IL-18BP水平降低,IL-18水平升高(P<0.05)。结论血清IL-6、IL-18和IL-18B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分期及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内镜套扎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汪佩文;姜海琼;吴坚炯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预后和转归。方法对28例食管静脉曲张(EV)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GV)伴出血的患者采用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4例急性出血患者止血率为100%;1 m、3 m、6 m再出血率分别为17.9%(5/28)、7.1%(2/28)、3.6%(1/28);术后6 m复查胃镜发现EV改善总有效率为85.7%,GV改善总有效率为77.7%;术后并发症有胸痛5例(17.9%)、发热4例(14.3%)、咽痛8例(28.6%);20例(71.4%)无再出血,8例(28.6%)术后出血,7例经积极治疗后未再出血;2例死亡,1例行肝移植术。结论 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出血患者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 拉米夫定联合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奥敦托娅

    目的:探究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拉米夫定联合中草药:茵陈32 g、赤芍16 g、贝母14 g、射干13 g、黄芩30 g、藿香12 g、薄荷10 g、木通14 g、丹参16 g、石宫蒲17 g、连翘12 g、白豆蔻12 g、滑石43 g,煎服,1剂/d;对照组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90天。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ELIAS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在治疗90 d时,观察组患者血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34.46±10.35) U/L、(28.32±8.76) U/L和(12.27±3.7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25±40.22) U/L、(92.48±28.61) U/L和(30.82±10.46)μmol /L,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6.25%和23.33%(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与生存分析

    作者:陈飞;贺露露;王闪;鲍瑞玲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近期疗效和2 a生存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PLC患者76例,排除远处转移患者。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1~3次,44例同时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按照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考核疗效,应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结果在完成TACE治疗6月后,在44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中,死亡2例,在32例只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中,死亡3例。在生存的接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4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8.1%、50.0%、4.8%和7.1%,而在只接受TACE治疗的29例生存者中,则分别为27.6%、41.4%、13.8%和17.2%,两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68.2%和43.2%,而只接受TACE治疗组则分别为50.0%和31.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未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在进行TACE治疗的同时或以后给予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 9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郝建宏;郝海燕;胡忆玲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BC患者94例,常规进行血生化、血清IgG、IgA和IgM检测和肝活检组织学检查。52例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42例只接受UDCA治疗。结果本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以出现黄疸(90.4%)、皮肤瘙痒(72.3%)和肝区痛(71.4%)为主;在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血IgG由治疗前的(20.3±3.7)g/L降至(17.3±2.4) g/L,IgM由(7.2±2.7)g/L降至(4.2±1.3)g/L,明显优于UDCA治疗组【分别由(21.3±3.1)g/L降至(19.2±2.3)g/L和(6.3±3.4)g/L降至(5.3±2.8)g/L,P<0.05】;在平均随访20个月,失访8例,因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死亡3例,因肝性脑病死亡3例,因腹腔感染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78例症状减轻,病情缓解。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ALP、AST、GGT明显升高者,需考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应进一步进行血清AMA、AMA-M2和免疫球蛋白检查。UDCA治疗有效,加用免疫抑制剂可明显降低血清IgG和IgM水平。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景玲;叶文雄;丘明宇;童杰;赵燕;陈金军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探讨影响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存在脂肪肝将2382例健康体检者分为NAFLD组和无NAFLD组,分析各年龄段两组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特点。以baPWV≥1400 cm/s为动脉僵硬度增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僵硬度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382例体检者中,发现NAFLD患者935例(39.3%),在1595例男性中,检出NAFLD 患者726例(45.5%),在787例女性中,检出NAFLD患者209例(26.6%,P<0.001);在616例20~39岁、1463例40~59岁和303例>60岁人群中,分别发现NAFLD188例(30.5%)、623例(42.6%)和124例(40.9%);20~39岁年龄段NAFLD组baPWV水平为(1340.0±180.7) cm/s,显著高于无NAFLD组[(1203.9±155.2) cm/s,P<0.001],40~59岁年龄段NAFLD组baPWV水平为(1437.1±232.6) cm/s,显著高于无NAFLD组[(1355.8±217.9) cm/s,P<0.001],大于60岁年龄段NAFLD组baPWV水平为(1885.8±404.0) cm/s,与无NAFLD组的baPWV水平[(1830.2±430.6) cm/s]无统计学差别(P>0.05);在1643例血压正常者,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NAFLD、血清总胆固醇为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AFLD患者较无NAFLD人群动脉僵硬度增高,以青中年NAFLD患者增高更为明显。NAFLD为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作者:张国范;王芳芳;郭春霞;杨振浩;王琪;刘婉君

    目的:探讨应用递增剂量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给予6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α2b 2 MU皮下注射,1次/d,利巴韦林600~1000 mg / d ,1~4 w后将干扰素的剂量逐渐提高到4 MU,1次/d,连续2 w,随后将其改为6 MU,1次/2 d。所有患者治疗120 w,随访24 w。采用基因测序法对 HCV 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60例患者基线血清HCV RNA为(4.3±2.1)lg IU/ml,在治疗24 w和96 w时分别降至(2.1±0.2)lg IU/ml和(1.8±0.3)lg IU/ml(P<0.05);52例1b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0.8%、75.0%、78.8%和73.1%,而8例2a型感染者则分别为62.5%(P<0.05)、75.0%、87.5%和87.5%。结论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但本组非1b型感染者较少,研究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艾月梅(综述);严玉娟;邢益平(审校)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检出和诊断率逐年提高,并已成为肝脏炎症性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归纳了近年来AILD诊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较为确切的诊断方法、难治性AILD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与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的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 Nrf2信号通路与肝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作者:崔丹(综述);杨宝山(审校)

    肝细胞凋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当肝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或是凋亡过度时,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活性氧是诱导细胞内源性凋亡的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转录因NF-E2相关因子2(Nrf2)在机体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Nrf2的相关通路及其在肝细胞受到氧化应激时发挥抗凋亡作用的研究进展。

  • 替诺福韦酯挽救治疗对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卢婷(综述);李成忠(审校)

    核苷(酸)类似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中替诺福韦酯(TDF)具有安全性高和耐药率低的特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经治患者,甚至是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成为经治耐药患者补救治疗的佳选择。本文综述了TDF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或其他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

  • miRNAs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毅(综述);杨振华(审校)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它可以导致组织细胞发生癌变。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为重要的危险因素,miRNAs在此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miRNAs在HBV感染及在肝癌发病中扮演的角色做逐一阐述。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慢性肾病研究进展

    作者:雷婷(综述);李良平(审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该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有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与慢性肾病越来越高的患病率有关。本文将重点阐述这两个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发生机制,比如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高凝状态、胎球蛋白-A和脂联素等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为更全面管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提供有用的建议。

  •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庆玲;黄亚雄(综述);谢元林(审校)

    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于慢性肝功能损伤后发生的糖尿病。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肝源性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了解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本文阐述了胰岛素分泌与代谢障碍、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引起的肝脏损害、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和游离脂肪酸等体液因子代谢紊乱、瘦素和脂联素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新研究发现。

  • 干扰素信号通路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作者:吴文煜;韩梅芳

    干扰素作用于干扰素受体,通过信号途径的激活,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临床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分为α型、β型和γ型,在体内分别由白细胞、层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

  • 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概念及自然史

    作者:郭威;李维纳;宁琴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重型肝炎一直以来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重大课题。乙型肝炎重症化是指乙型肝炎从轻症(轻、中度炎症)发展至重症(肝衰竭)的过程。我国自2007年以来,启动了“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对乙型肝炎重症化的自然病史、发病机制、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介绍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概念和自然史。

  • 肝衰竭若干诊治要点探讨

    作者:陈永平;许烂漫

    关于肝衰竭的诊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建立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方案,将重型乙型肝炎病死率由“十一五”期间的45%左右下降至35%[1]。尽管如此,肝衰竭的诊治仍是临床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 肝衰竭 诊断 治疗
  • 肝硬化患者病情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变化关系探讨

    作者:魏新朋;韩际奥;高晓;杨丽;马英杰

    目的: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小肠细菌生长与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本科收治的47例肝硬化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受试者接受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采用自评表形式对肝硬化组患者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在15名健康志愿者中检出1例(6.6%)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47例肝硬化患者中检出22例(46.8%)患者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肝硬化患者LHBT集值为(157.81±98.32)ppm,显著高于健康人[(38.87±16.05)ppm,P<0.01],血清胆红素为(93.31±55.15)μ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14.78±8.12)μmol/L,P<0.01],白蛋白为(31.74±10.37)g/L,显著低于健康人[(43.90±7.63) g/L, P<0.01],球蛋白为(39.09±5.07)g/L,高于健康人[(35.94±2.31) g/L,P>0.05],降钙素原为(0.10±0.07)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0.03±0.01) ng/ml,P<0.01];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与LHBT集值具有相关性(r=0.895、P<0.005,r=0.907、P<0.005,r=-0.810、P<0.005,r=0.755,P<0.005)。结论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肝硬化SIBO患者腹胀及食欲不振更明显。降钙素原、胆红素和球蛋白分别与SIBO呈正相关,血浆白蛋白与SIBO呈负相关。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急性加重100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静;苏菲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100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00例,使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摆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由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20例(73.3%),其他诱因引起者80例(26.7%);肝硬化组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分别为(27.2±4.2)g/l和130.5(90.1,143.8) mmol/l,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9.5±4.5)g/l和134.2(78.7,143.0)mmol/l(P<0.05);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6.0%、57.0%、75.0%,均显著高于肝衰竭组的13.0%、42.0%、53.0%(P<0.05);肝硬化组好转率为10.0%,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5.5%(P<0.05)。结论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因某种诱因导致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具有与ACLF患者相似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同时也存在门脉高压为主的表现,其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尚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8周疗效Meta分析

    作者:陈邦涛;冯旭娇;宋少娟;刘明社;赵中夫;张芸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8 w的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5月的资料,纳入ETV与LAM联合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8 w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包括联合组311例,ETV组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48 w时,联合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未见明显优于ETV治疗组,其白蛋白升高、胆红素下降、PT缩短、Child-Pugh评分下降幅度的标准化均差(SMD)分别为-0.10(95%CI-0.31~0.12,P=0.39)、-0.00(95%CI -0.58~0.57,P=1.0)、0.19(95%CI -0.01~0.40,P=0.07)、-0.03(95%CI -0.24~0.18,P=0.76);在治疗48 w时,联合治疗组病死率、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和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5.3%、68.8%、24.1%和5.0%,与ETV治疗组的4.5%、74.8%、23.4%和2.8%比,无统计学差异(P=0.83、P=0.19、P=0.96、P=0.39)。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具有相似的短期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如何尚需大样本长疗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观察。

  •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

    作者:安永德;郭亚民;范龙鑫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诊治的结肠癌肝转移接受结肠癌根治术和肝内肿瘤灶切除治疗的17例和结肠癌根治术后对肝内肿瘤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单纯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均于术后20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3.412±0.912)月,而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12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8.496±2.139)月(P<0.05);RFA治疗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胸闷、右上腹痛、发热,血清ALT和AST轻度升高。结论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CIK细胞输注联合TACE治疗延缓原发性肝癌患者门静脉癌栓的形成

    作者:宋海燕;刘波;张骏飞;董静;郭远;刘利伟;陈从新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延缓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22例接受TACE联合CIK细胞输注治疗,另22例只接受TACE治疗。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FN-γ、抗CD3单克隆抗体和 IL-2诱导,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抗原表达鉴定CIK细胞培养成功,常规行TACE治疗,在TACE治疗半月后输注CIK细胞悬液3次,细胞总数为1.0×109。治疗前后行腹部CT检查,确定门静脉栓子形成情况。结果治疗后1 m、3 m和6 m,联合组患者门静脉癌栓发生率分别为4.5%、13.6%和27.2%,而TACE组则分别为9.0%、45.5%和63.6%(P<0.05);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肿瘤大小为(4.77±1.27)cm,显著低于TACE组[(5.54±1.14)cm,P<0.05];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83.14±31.91) ng/ml,也显著低于TACE组[(139.24±98.76) ng/ml,P<0.05];两组肺部、颅脑和骨骼等远处转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K细胞输注联合TACE可明显减缓原发性肝癌患者门静脉栓子形成的时间,改善肝功能,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 血清可溶性Endogin对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张自然;郭世民;赵和平

    目的:探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in(sEng)水平差异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HCC患者54例和健康人3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Eng;sEng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Eng及其联合AFP检测诊断HCC的价值;观察不同sEng水平的HCC患者3 a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为19.71(15.16~23.56) ng/L,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6.42(4.23~9.89) ng/L]和健康人[2.83(2.28~3.30) ng/L,P<0.05];HCC患者sEng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0.660,P<0.001);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健康人的AUC分别为0.912(95%CI:0.851~0.973)和0.951(95%CI:0.911~0.992);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49(95%CI:0.778~0.920)和0.920(95%CI:0.867~0.972);高血清 sEng水平(≥20.0ng/L)的 HCC 患者3 a 生存率(24.0%)显著低于低血清sEng水平(<20.0 ng/L)者(41.4%,P<0.05)。结论肝硬化与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存在差异,可作为HCC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

  • 甘丙肽体外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促炎功能研究

    作者:何玲楠;李兵航;周达;梁灿灿;丁永年;陈源文;范建高

    目的:探讨甘丙肽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处理组和LPS联合甘丙肽处理组。给予后两组细胞LPS(1μg/ml)刺激2h,使细胞激活,其中一组再加入甘丙肽1000nmol/L继续处理24h,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IL-6和IL-1β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PS处理组IL-6、IL-1β和TNF-αmRNA分别较对照组升高(7083±432.5)倍、(3106±104.3)倍和(108.0±47.58)倍,而甘丙肽处理组三者水平较LPS处理组下降(1.2±0.2)倍、(0.3±0.08)倍和(19±1.3)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iNOS蛋白较对照组升高(19.5±1.964)倍,Arg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1.6±0.3)倍,而给予甘丙肽混合处理后,iNOS蛋白水平较LPS处理组降低(1.7±0.32)倍,而Arg1蛋白升高(2.31±0.1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丙肽可抑制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促炎反应。

  • 大鼠肾周脂肪组织趋化因子样受体1过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作者:安秀琴;郭巧利;刘近春;郭峰涛;郭亚荣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在大鼠肾周脂肪组织中过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转染组各12只和空转染组6只。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喂养,给予其余组高脂饮食喂养。在造模开始时给予各组经尾静脉注射溶媒和真病毒或空病毒。在实验第8 w和12 w,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凯莫瑞和脂联素水平;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肾周脂肪组织CMKLR1和脂联素mRNA和它们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炎症程度明显于对照组和转染组;在实验8 w和12 w,模型组血清凯莫瑞水平分别为(4.65±0.48) mmol/L和(4.47±0.37)mmol/L,与对照组水平无明显差异[(4.38±0.43)mmol/L和(4.16±0.27)mmol/L],但均显著低于转染组水平[(7.66±0.53)mmol/L和(6.74±0.59)mmol/L,P<0.05];在8 w时,模型组脂肪组织CMKLR1 mRNA及其蛋白相对量分别为(0.235±0.008)和(0.206±0.005),与对照组水平无显著差异[(0.226±0.008)和(0.21±0.117)],但显著低于转染组水平[(0.579±0.016)和(0.504±0.121),P<0.05];第12 w时,脂肪组织CMKLR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第8 w时结果相似;在8 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脂肪组织脂联素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1.82±1.51)mmol/L、(0.126±0.005)和(0.14±0.008)],显著低于对照组[(37.92±4.09)mmol/L、(0.262±0.007)和(0.35±0.016),P<0.05]和转染组水平[(36.50±2.43)mmol/L、(0.193±0.058)和(0.232±0.012),P<0.05];在12 w时,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脂肪组织脂联素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第8 w时结果相似。结论慢病毒介导的大鼠脂肪组织内过表达CMKLR1可显著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肝组织病理学损害。

  • 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IL-25和IL-17受体mRNA水平变化

    作者:刘子云;田德英;吴亮

    目的:探讨白介素-25(IL-25)在急性肝衰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混合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IL-25及其受体白介素17受体B(IL-17RB)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匀浆上清IL-25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衰竭小鼠肝组织 IL-25和IL-17RB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18.05±2.46)和(1.89±0.4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匀浆上清IL-25蛋白表达水平为(26.17±14.00) pg/mg,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2.50±4.68)pg/mg,P<0.05】。结论IL-25可能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g、RANTES和IL-9水平与HBV前C/BCP区变异的关系及其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

    作者:单奔;孔歌;李彦;王霞;傅涓涓;李丽;潘修成

    目的:研究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Mig)、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和IL-9水平与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之间关系及其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接受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PCR技术扩增治疗前患者血清HBV前C区和BCP区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技术检测血清Mig、RANTES和IL-9水平。结果在43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检测到HBV前C区和(或)BCP区野生型(WT)24例(55.8%)和突变型(MT)19例(44.2%);野生组血清RANTES和IL-9基线水平分别为(3274.24±814.79) pg/mL和(9.40±0.89) pg/mL,突变组则为(2742.40±764.24) pg/mL和(10.78±2.73) pg/m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 w时,突变组患者获得CR者9例(47.4%),野生组患者4例(1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组和野生组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实现完全应答的 CHB 患者 IL-9、Mig和RANTES基线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突变组中治疗24 w时HBsAg下降幅度>1 log10的CHB患者血清Mig基线水平为(138.17±96.57) pg/mL,而HBsAg下降<1 log10的CHB患者为(89.74±78.25) 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突变组血清IL-9基线水平为(10.78±2.73) pg/mL,治疗12 w 和24 w时分别为(8.83±1.94) pg/mL和(8.91±1.97) pg/mL,均明显低于基线水平(P<0.05),而野生组中未发现有类似的变化。结论 HBV前C或(和)BCP区变异与IL-9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但是IL-9水平与聚乙二醇α-干扰素抗病毒的疗效无关。Mig基线高水平可能有利于突变组CHB患者在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的清除。

  • 科学监测与随访,为防治慢性乙肝护航

    作者:

    近日,在重庆举办的“科学监测与随访,为防治慢性乙肝护航”媒体专访会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庄辉院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围绕《慢性乙型肝炎(CHB)防治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临床检测与治疗监测在CHB诊疗和监测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何获得临床治愈

    作者:陈新月;柳雅立

    全球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长期迁延不愈是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α-干扰素(IFN-α),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是目前用于CHB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尽管总体疗效尚难满意,但在临床实践中,以IFN和NAs联合或序贯治疗的个体化方案仍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并积累了众多成功清除HBsAg的案例和经验。2015年在土耳其召开的亚太肝病会议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概念,我国新近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3]也明确定义乙型肝炎“临床治愈(clinical cure)是指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同时提出“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CHB的临床治愈”,但何为“适合的患者”、如何“应尽可能追求CHB的临床治愈”仍缺乏具体的内容和指导意见。本文拟就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问题作一些探讨。

  •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清M30和M65水平预测预后价值探讨

    作者:黄小平;吴云辉;王艳;甘建和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患者血清M30和M65水平在早期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pre-ACLF患者(痊愈20例、进展15例)、40例 HBV 相关ACLF 患者(生存20例,死亡20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30和M65水平,分析其对pre-ACLF及ACLF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ACLF组和pre-ACLF组血清M30和M65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或CHB患者,ACLF组显著高于pre-ACLF组(P<0.05);pre-ACLF进展组血清M30和M65[分别为(493.80±143.85)U/L和(712.47±305.67)U/L],与痊愈组[分别为(351.40±127.78)U/L和(448.15±165.14)U/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ACLF进展组与ACLF患者比,血清M30和M65水平[分别为(503.29±184.43) U/L和(746.99±275.19)U/L],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血清M30和M65水平鉴别诊断Pre-ACLF临床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和0.867;当M30≥453.70 U/L时,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和0.850;当M65≥626.71 U/L时,其早期预测ACL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和0.850。死亡的ACLF患者血清M30和M65水平虽高于ACLF好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30和M65是反应肝衰竭及肝衰竭前期患者肝细胞坏死或凋亡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ACLF。

  • 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龙云;刘云华;邓兰;杨莉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给予对照组保肝、拉米夫定抗病毒、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 mg·kg-1·d-1静脉滴注,并根据临床病情改善情况递减激素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消化道改善时间分别为[(3.8±1.3)d和(15.5±1.8)d,P<0.01],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28.2±9.3)d和(41.5±10.3)d,P<0.05];住院日分别为[(41.5±4.3) d和(52.2±4.7)d,P<0.05];观察组PTA和ALB较对照组升高显著,ALT和TBIL水平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2±1.5)lg cps/ml和(3.3±1.3)lg cps/m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9.4%和21.9%(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不同病理学类型肺癌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率调查

    作者:朱婵艳;瞿冀琛;曹海霞;陈光榆;朱佩;章瑞楠;陈一铭;孙婉璐;杨蕊旭;颜士岩;范建高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代谢综合征(Met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海市肺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日立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美国GE公司高档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或美国西门子公司SONOLINE G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NAFLD。结果在675例肺癌患者中,男性391例(57.9%),女性284例(42.1%),平均年龄(59.7±9.71)岁。其中165例(24.4%)患者合并MetS;在148例鳞癌、456例腺癌、11例小细胞肺癌、60例其他病理类型患者中,分别有33例(22.3%)、117例(25.7%)、2例(18.2%)、13例(21.7%)患者合并MetS,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之间MetS患病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x2=1.244,P=0.743);148例鳞癌与456例腺癌患者合并肥胖症、低HDL血症、高血糖和高血压百分比无显著性相差,仅腺癌患者合并高TG血症百分比显著高于鳞癌患者(25.4%对17.4%,P=0.046);456例腺癌与219例非腺癌患者合并MetS或NAFLD百分比均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高TG血症和NAFLD可能与肺腺癌的发生相关。

  •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胆管结石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魏志力;耿智敏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92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5.32±11.67) min、(11.73±6.59) h和(5.7±2.3) d,短于67例对照组[分别为(92.80±13.55) min、(32.86±8.29) h和(9.6±1.9)d,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4.62±10.85) ml和(17.25±5.34) ml,少于对照组的(62.31±13.76)ml和(36.87±6.04)ml(均P<0.05);观察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6320.5±775.0)元对(4971.4±896.3)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出血、切口感染、胆总管结石、肝源性胰腺炎、胆漏和胆管损伤,其中观察组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和肝源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26%、2.17%和2.17%,低于对照组的13.43%、10.45%和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胆漏和胆管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特点,临床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鲁德斌;刘西平;胡林忠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LC和57例行O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LC组术中出血量为(66.4±17.6) ml,显著低于OC组[(103.5±15.5)ml,P<0.05],术后通气时间为(1.5±0.5) d,显著低于OC组[(3.0±1.0)d,P<0.05],住院时间为(5.0±1.0)d,显著低于[(8.0±2.0)d,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外周血CD3+淋巴细胞分别为(29.4±5.6)%、(38.9±6.3)%和(52.1±7.7)%,均显著低于LC组[分别为(36.0±6.1)%、(46.5±7.5)%和(63.8±8.8)%,P<0.05],CD4+淋巴细胞分别为(21.9±4.2)%、(28.8±4.4)%和(36.0±8.3)%,均显著低于LC组[(27.7±6.4)%、(34.9±8.0)%和(44.9±8.0)%,P<0.05],CD8+淋巴细胞分别为(37.1±6.8)%、(32.3±7.0)%和(29.5±7.4)%,均显著高于LC组[(32.4±7.4)%、(29.5±6.9)%和(25.3±7.0)%,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95.9±10.1) pg/L、(58.4±8.1) pg/L和(33.8±4.6) pg/L,显著高于LC组[(72.0±9.4) pg/L、(35.9±5.2) pg/L和(19.0±3.4) pg/L,P<0.05],血清TNF-α为(49.0±10.2) ng/L、(65.8±14.1 ng/L)和(41.5±8.8) ng/L,均显著高于LC组[(34.0±9.9) ng/L、(40.7±10.6) ng/L和(19.8±7.7) ng/L,P<0.05],血清CRP为(32.4±3.6) mg/L、(25.8±2.7) mg/L和(15.4±4.2) mg/L,均显著高于LC组[(20.5±3.0) mg/L、(12.4±2.0) mg/L和(6.6±1.1) mg/L,P<0.05];术后LC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OC组的31.6%(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抑制轻,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综合疗效优。

  • 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患者饮酒特点和疾病发生的关系

    作者:张龙玉;闫亮;郝书理;叶文华;张纪元;李保森;黄昂;田辉;刘西秦;邹正升

    目的:分析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ALD)患者饮酒特点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对无血缘关系的296例健康对照者(HC)以及221例ALD患者进行ALDH2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与ALD患者饮酒特征和疾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ALDH2在健康人中突变频率为31.1%(92/296),远高于欧美、非洲等国家(几乎为零),稍高于亚洲平均水平(22%);ALDH2*1/*1基因型频率, ALD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人[93.7%(207/221) Vs 69.0%(204/296),OR=6.668,P<0.0001],ALDH2*1等位基因的频率,ALD患者组亦明显高于健康人[96.8%(428/442) Vs 82.9%(491/592),OR=6.289,P<0.0001];ALDH2*1/*2基因型频率,ALD患者组明显低于健康人[6.3%(14/221) Vs 28.0%(83/296),OR=0.174,P<0.0001],ALDH2*2/*2基因型频率,ALD患者组亦明显低于健康人[0%(0/221) Vs 3.0%(9/296),OR=0.13,P<0.05]。ALDH2*2等位基因频率,ALD患者组亦明显低于健康人[3.2%(14/442) Vs 17.1%(101/592),OR=0.159,P<0.01];ALDH2基因多态性在ALD患者疾病进程的各个阶段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ALDH2*1/*1基因型相比,拥有ALDH2*2携带者基因型饮酒者在较少的总饮酒量情况下即可发生ALD(P均<0.05)。结论 ALDH2*1等位基因是饮酒者发生ALD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较多饮酒量和较长时间饮酒的情况下才发生ALD;ALDH2*2等位基因可“保护”机体避免发生ALD,但饮酒者在较少饮酒量和较短饮酒时间的情况下即可发生ALD。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订,涉及CHB其他治疗方法和策略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 《2015年EASL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摘译

    作者:周霞(译);刘鸿凌(审校)

    本文介绍了欧洲肝病协会(EASL)发布的《2015年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全文发表在 http://dx.doi.org/10.1016/j. jhep.2015.10006。新指南大量引用了近年来肝病、肿瘤、免疫等领域的诊治新进展,从患者选择、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免疫抑制剂、并发症和长期随访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推荐多项意见,可为肝移植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 84例外伤性肝破裂诊疗经验分析

    作者:王松平;袁中旭;刘书先;梁山;许榕生;吴文周;李建生

    目的:总结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84例患者中,男55例,女29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35±5)岁;腹部闭合伤75例,腹部开放性损伤9例;按美国创伤协会分级标准,Ⅰ级24例,Ⅱ级25例,Ⅲ级17例,Ⅳ级10例,Ⅴ级7例,Ⅵ级1例;35例行非手术治疗,均为Ⅰ~Ⅱ级损伤,12例行腹腔镜探查,其中电刀喷凝止血3例,缝合止血4例,术中探查已止血3例,仅行肝周引流,2例中转剖腹;29例行开腹探查;急诊行DSA下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治疗10例;非手术治疗35例均治愈,无并发症;开腹手术27例,治愈23例,1例术后二次手术止血,5例并发胆瘘,2例并发肝周脓肿,2例肝内血肿,脓肿及血肿较小,均经穿刺或放置引流管引流后痊愈;开腹手术中死亡1例,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难以逆转,1例肝叶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右三叶切除术后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准确快速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实用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