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HBsAg定量分析

    作者:张梦阳;叶素素;刘晓清;许少侠;周宝桐;侍效春;徐虹;韩扬;张丽帆;邓国华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30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检测的CHB患者资料,分析随访192周过程中每24周的qHBsAg、HBV DNA和HBeAg的数据.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qHBsAg和HBeAg,采用PCR和COBAS Amplicor检测HBV DNA.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高于阴性组(P<0.05),在48周后均降至检测下限以下.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qHBsAg分别为(3.43±0.73)log10 IU/mL,(3.08±0.47)log10 IU/mL.除48周外,所有随访时间点HBeAg阳性组qHBsAg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在抗病毒治疗后,HBeAg定量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CHB患者在接受长期NAs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转阴这一临床治愈目标较为困难,长期应用NAs治疗十分必要.

  • 核苷(酸)类似物在经肝动脉介入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作者:闫东;姚雪松;高钦宗;刘德忠;曾辉英;李忱瑞;史仲华;郭彦君;李槐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例.对两组进行常规TAIT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A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初始治疗药物选择:恩替卡韦14例,拉米夫定8例,阿德福韦酯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经加用另一核苷(酸)类似物后实现病毒持续抑制.B组中,13例(13/30,43.33%)患者分别在第1~9次TAIT后发生病毒学突破,中位突破时间为5.52个月(4次TAIT后).两组共死亡48例,其中A组20例,B组28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63、14.77个月(x2=7.51,P=0.01).A组和B组中BCLC分期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63、8.07个月(x2=7.1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分级、肝癌BCLC分期影响患者预后.未发生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TAIT治疗HBV相关HCC时联合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有效.

  • 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的异质性分析

    作者:马军;胡爱荣;蒋素文;陆佳林;孟依娜;陈凯;胡耀仁;张增增;练祥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核苷(酸)类药物(NAs)HBV逆转录酶区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的异质性,为规范抗病毒治疗和耐药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8年3月宁波市第二医院及宁波市第四医院慢性HBV感染者NAs治疗发生病毒学突破或应答不佳2765例的血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分析测序结果.根据用药情况分为拉米夫定(LAM)单药耐药组(n=603)、替比夫定(LdT)单药耐药组(n=147)、阿德福韦酯(ADV)单药耐药组(n=68)、恩替卡韦(ETV)单药耐药组(n=10)和NAs序贯或联合耐药组(n=365),分析各组耐药突变位点及耐药模式(通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2765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s相关HBV-RT区耐药突变1193例,总突变率为43.15%.LAM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62.62%(603/963),共19种突变类型,以单位点突变rtM204I/V多见(40.30%,243/603).LdT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5.51%(147/323),共3种突变类型,以单位点突变rtM204I/V多见(59.86%,88/147).ADV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17.80%(68/382),主要为rtA181T单点突变(64.71%,44/68).ETV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06%(10/246),以rtT184A/G/S/I/L/F单点突变多见(80.00%,8/10).序贯或联合治疗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1.91%(365/871),其中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序贯ADV组突变率为63.39%(142/224),以rtA181V/T多见(35.21%,50/142);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联合ADV组突变率为42.19%(54/128),以rtA181V/T多见(46.30%,25/54);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后序贯ETV 1.0 mg组突变率为44.66%(117/262),以rtL180M+M204I/V+S202G/I多见(31.62%,37/117);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ETV联合ADV组突变率为7.14%(5/70),均为多位点突变;ADV应答不佳或耐药序贯ETV 0.5 mg组突变率为28.14%(47/167),均为多位点突变.rtV173L、rtL180M、rtV214A等次要(补偿)位点及rtV207I/L/G、rtS213T、rtN238T等尚未完全明确位点的单位点突变均被检测出.NAs单药治疗的耐药模式(通路)较为单一,NAs经治患者(序贯或联合治疗组)的耐药模式(通路)复杂多样,存在多个耐药模式(通路),并随着NAs种类的增加而增加.非一线NAs相关耐药模式(通路)的构成比基本呈总体下降趋势,而ETV相关耐药的构成比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结论 NAs相关HBV耐药突变位点(模式)复杂多样,特别是多位点突变、难治性耐药突变、多药耐药突变和交叉耐药突变.因此,优选、优化抗病毒治疗策略和耐药管理观念需不断更新.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期间新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柳青;林国莉;吴元凯;李向永;熊庭婷;高志良;崇雨田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期间新发肝癌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4月-2011年6月门诊随访的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1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其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指标,包括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等,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治疗期间新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32.5个月(6.4 ~87.6个月),1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肝癌15例,肝癌的年平均发病率为3.8%.统计学分析显示,基线HBeAg阳性和有肝癌家族史者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期间新发肝癌的风险显著升高(RR=4.524和3.858,P<0.05),是新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仍有发生肝癌的风险,基线HBeAg阳性和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较高.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耐药分析

    作者:孟忠吉;李新宇;张永红;刘莉;万松;贺昱霖;陈悦

    自从1998年拉米夫定(LAM)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以来,核苷(酸)类药物(NAs)的抗病毒作用和重要地位逐步得到认可[1].目前我国大陆上市的NAs除LAM外,还有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这些NAs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CHB的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NAs长期使用导致耐药突变株产生的风险也日益突显.目前临床上HBV对NAs的耐药已成为CHB治疗的一大难点,因此,及时监测NAs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NAs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CHB患者体内HBV基因型耐药情况.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在慢性 HBV 感染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张岩;甄真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耐药变异位点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梁佳佳;张振华;李旭

    随着核苷(酸)类药物使用时间延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出现临床耐药的概率逐渐增大.据文献报道,单用相关药物5年的累积耐药率分别为:(1)拉米夫定:1年为24%,2年为38%,3年为49%,4年为67%,5年为70%;(2)阿德福韦酯:1年为0,2年为2%,3年为11%,4年为18%,5年为28%;(3)恩替卡韦:1年为0.2%,2年为0.5%,3年为1.2%,4年为1.2%,5年为1.2%;(4)替比夫定:1年为4%,2年为22%(仅有两年结果);(5)替诺福韦:暂无相关数据[1].一项138例临床观察显示,拉米夫定治疗CHB的耐药从治疗6个月后开始出现,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2],可见早.期耐药的诊断对临床指导用药意义重大.由于检测技术、经济以及认识差异等因素,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前后没有进行耐药位点监测.随着临床耐药日渐凸显,需要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价格适中的检测手段,本文主要从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人手,结合其原理及技术发展,对耐药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

    作者:李兰娟;侯金林

    随着核苷(酸)类药物(NA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深人研究,各级临床医师意识到NAs单药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主要表现在出现应答不佳、耐药及难以通过短期治疗实现停药和获得持久应答等.

  • HBV垂直传播儿童免疫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方芳;易为;张丽菊;白玉青;刘敏;曾慧慧;蔡皓东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5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本院妇产科和儿科门诊所收治的母婴阻断失败的患儿38例,随访其母亲的年龄、孕期情况、产前HBeAg和HBV DNA情况、核苷(酸)类药物应用,分娩方式及产后哺乳情况.结果 38例患儿母亲中HBeAg阳性37例(97.4%),HBV DNA载量为(6~7)log10拷贝/ml者35例(92.1%);38例母亲中有24例(63.15%)为剖宫产,14例(36.84%)为自然分娩;2例母亲全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其中1例产生拉米夫定耐药,另1例发展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导致母婴阻断失败;随访到36例母亲的喂养方式,其中人工喂养者32例(88.9%),母乳喂养者4例(11.1%).结论 HBV DNA高载量的HBeAg阳性母亲是HBV感染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HBV-S基因变异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是疫苗免疫失败的罕见因素;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均不能降低HBV感染的母婴传播的几率.

  • 回顾性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方案调整分析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

    作者:张炳权;陈占国;方伟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发生耐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P区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97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及基因分型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9种,其中单个位点突变37例占38.1%,联合位点突变为60例占61.8%;B基因型22例占22.7%,C基因型74例占76.3%,B和C混合基因型有1例占1.0%,C基因以rtM204I+ rtL180M 突变为主,占32.4%,B基因以rtM204I突变模式为主,占54.6%;以rtM204I和 rtM204I+ rtL180M 突变模式的B和C基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引起的HBV P区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与耐药相关变异出现模式。

  • HBV感染及耐药性的研究

    作者:王宇萍;赵立勋

    HBV感染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HBV感染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耐药性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 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作者:蔡皓东

    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可导致潜伏或静止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再激活,出现肝炎症状,伴随HBV DNA水平高于基线10倍以上或绝对值大于20 000 IU/ml.HBV再激活可致4.5% ~8.1%的患者死于肝病,23.3% ~71.0%的患者中断或改变肿瘤化疗方案.肿瘤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机制可能是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对HBV起免疫作用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导致HBV大量复制.肿瘤患者HBV再激活与患者的HBV感染状况、肿瘤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关.拉米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的HBV再激活.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前应常规进行HBV筛查,对高风险患者预防性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可明显降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200例乙型肝炎感染者的HBV耐药分析

    作者:赵轲

    目的 研究分析医院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耐药位点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分别对100例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和100例未使用过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HBV携带者进行HBV-DNA P基因区9个NAS相关耐药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其耐药变异检出率并回顾性分析不同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突变形式,分析HBV逆转录酶基因变异的发生率.结果 100例HBV携带患者中检出5例出现耐药变异,占5%;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52例耐药变异,占52%,检测结果 显示乙型肝炎患者的耐药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HBV携带患者(P<0.05).所检测出的耐药图表位点有rtM250V/L、rtN236T、rtA181V/T、rtM/V207I、rtS202G、rtM204I/V、rtT184A/L、rtL180M.所检出的57例耐药变异当中,其中有8个位点上的耐药变异检出率各不相同,重要的原发性耐药位点的rtM204的检出率高,高达60%,剩下位点的检出率分别为rtL180(23/57),rtA181(18/57),rtN236(2/57),rtT184(1/57),rtS202(1/57),rtM250(1/57),rtM/V207(11/57).结论 随着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HBV耐药又越来越高的情况,52例HBV基因耐药变异的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均无明显相关.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 合理应用核苷(酸)类药物.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术后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作者:柯阳;钟鉴宏;游雪梅;马良;向邦德(综述);黎乐群(审校)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核苷(酸)类药物( NAs)治疗已取得良好抗病毒效果,并降低了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风险,故研究人员推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HCC 患者术后应用 NAs亦有可能获益。2004年来有关HBV相关性HCC根治性手术后应用NAs疗效的研究不断增多,这些研究的气泡图系统汇总结果显示:HBV相关性 HCC 术后应用NAs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HBV相关性HCC患者HBV-DNA阳性,应给予 NAs 治疗;初始治疗者优先选用强效高耐药屏障药物,且应密切监测HBV耐药情况;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可加用阿德福韦酯或换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

  • 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珍朋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2002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sAg流行率为9.09%[1],所以,中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研究证实,10%~20%的慢性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的慢性患者可进一步演变为肝细胞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福元;姜荣龙;冯筱榕;郭亚兵;侯金林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照组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只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和病死率.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PTA高于治疗前,但2组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2组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6例(9.2%),对照组死亡6例(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PT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8例(12.3%),对照组死亡17例(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个月后,可以明显降低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 HBsAg定量检测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华;赵有为;赖清谊;周红辉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HBsAg定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在治疗的第0、12、24、48周各随访1次,每次随访检查ALT、AST、HBsAg定量以及HBV DNA定量;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是否降至检测线以下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组(A组)及疗效欠佳组(B组),观察两组中HBsAg定量水平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在基线水平,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具有相关性(r=0.807, P<0.01);经过抗病毒治疗,两组HBsAg定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组在24、48周与基线比较,HBsAg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BsAg定量水平在0、12、24、48周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定量与HBV DNA具有一致性;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监测HBsAg定量水平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

  •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机制及其对策

    作者:邓俊;张欣欣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药物可以分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两大类.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

  •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陈怡;朱咏梅;胡正翠;毛燕君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1-3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住院宣教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管理能力和服药依从性、复查率、出院12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及观察组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药物管理还是服药依从性上均出现随着出院时间的推移,差异度明显扩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12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9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12个月中的再次入院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院12个月时对延续性护理的评价高.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管理能力,减少再次入院率,节约了卫生服务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