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双榆树地区散居儿童佝偻病发病调查

    作者:武蕴梅;王雅玲;刘淑英;王艳春

    佝偻病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四大常见病之一,全国城乡婴幼儿平均患病率为26.7%.了解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提高早期诊断率以及加强防治工作是降低佝偻病患病率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采用北京协和医学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试剂盒连续三年对双榆树地区散居儿童进行了佝偻病筛查,结合佝偻病患者的体征、既往病史以及喂养方式等对本地区佝偻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 湖南省攸县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方式的调查分析

    作者:陶香娣;宋应同;郑庆斯;黄德健;欧秋英;刘宗恩;谭裕强;王恒龙

    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UNICEF)新推荐的指标来评价我国农村母乳喂养的状况.结果表明,攸县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母乳喂养率为47.5%;4个月以下的纯母乳喂养率为61.6%,优势母乳喂养率为76.7%;6~9个月婴幼儿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为73.7%;1岁以下婴幼儿奶瓶喂养率为3.0%.建议母乳喂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母乳喂养率.

  • 婴儿喂养方式对两个月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康会霞;邵美玲;吕芳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两月龄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北京市某些社区儿童保健手册中两月龄婴儿喂养记录及体检了解婴儿的喂养情况。结果:三种喂养方式下的两月龄婴儿体重、身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工喂养的两个月婴儿体重大于母乳喂养的,母乳喂养的两个月婴儿身长大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P<0.05。三种喂养方式对两月龄婴儿贫血的发病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母乳喂养下两个月龄婴儿的精细动作-适应性通过率高于其他两种喂养方式。结论:母乳喂养对两月龄婴儿生长发育某些方面的影响优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 不同喂养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

    作者:王汇云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 ~ 2010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206对,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 SPRI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儿童HBV感染的影响.结果 206名儿童中母乳喂养100人,阳性3人,阳性率3.00%;人工喂养106人,阳性2人,阳性率1.89%.母亲在双阳性(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均阳性)或单阳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情况下,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儿童HBsAg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母乳喂养未增加儿童感染乙肝的风险.

  • 喂养方式对8月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的影响

    作者:苏红芳;李美琴;孙小丽;侯晓丽

    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长、体重发育的影响,为提高中关村地区的婴幼儿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将中关村社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724名8月龄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以x2检验方法分析两组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将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的婴儿分别按性别分组,以x2检验方法分析每组男女婴儿间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结果 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喂养组男婴身长增长率小于人工喂养组女婴身长增长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9,P=0.003).纯母乳喂养组男婴和女婴身长、体重增长率,人工喂养组男婴和女婴体重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无明显差异,但母乳喂养在提高婴儿免疫力,增加母婴交流等方面是人工喂养无法比拟的,仍应大力提倡和促进母乳喂养.若母亲患有不能喂养的疾病或无母乳时,才可考虑人工喂养.

    关键词: 婴儿 喂养方式 发育
  • 母乳喂养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李子傲

    大量研究表明,人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生长发育期会决定其一生的健康情况,新生儿期则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胎儿肠道内是无菌的,但出生后不久,大量的菌群开始在肠道内定植,出生1天后,新生儿体内就可检测到少量的肠道菌群,初定植在新生儿肠道内的是兼性厌氧菌,如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在出生后的4~7天,专性厌氧菌开始在肠道内定植,如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许多因素均可影响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如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胎龄、卫生状况、地理环境和抗生素的应用。本文主要阐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和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探讨6月龄儿童贫血发生与辅食添加的关系

    作者:徐雅琴;刘敬敬;张锦明;李爱国

    目的:探讨6月龄婴儿贫血与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的关系,为探讨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浦东新区常规儿童保健中年龄6个月有血红蛋白记录的正常足月出生儿童3491人,对他们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不添加辅食儿童的贫血发生率高于已添加辅食的儿童,辅食添加类别数为1项的儿童患贫血风险是辅食添加类别数为2项及以上的1.5倍以上,三组喂养方式间贫血发生也有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对有贫血发生危险因素的儿童及时添加多样性的辅食,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以降低6月龄儿童患贫血的风险.

  • 不同喂养方式和经济收入对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董彩霞;格鹏飞;张丑吉;任晓岚;范浩强;张静;张永瑞;席金恩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农村6 ~23月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以及出生后0~6个月的喂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6 ~ 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58.2%,男童贫血患病率(61.0%)趋势高于女童(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 =5.206,P<0.01),6月龄开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到12月龄时低,从15月龄开始血红蛋白水平随月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贫血患病率是一致的,6~月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高,12~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到高,12~月龄后随月龄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差异(x2=9.245,P<0.05),人工喂养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喂养儿和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x2=8.529和7.173,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x2=0.637,P值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贫血患病率趋于较低(x2=1.666,P>0.05).结论 婴儿12月龄~时血红蛋白含量低和贫血率高,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家庭经济状况对贫血患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提示应关注和改善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和贫血问题.

  • 喂养方式与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兴黎;赵芸;宋泽凤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影响,支持母乳喂养,降低婴儿患病的机会.方法 对辖区内系统保健管理的6-8个月的婴儿,按其不同喂养方式分成3组: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回顾性调查其6个月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纯母乳喂养组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患感染性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响,母乳对婴儿有着明显的保护作用.

  • 变形链球菌在儿童口腔内的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研究

    作者:吕碧波

    目的 研究变形链球菌在儿童口腔内的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儿童口腔科收治的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进行收集,并对所有患儿进行变形链球菌检测,对比变形链球菌阳性与阴性对象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差异情况,分析变形链球菌在儿童口腔内的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所选取调查对象中共有56例儿童口腔内检查出变形链球菌,占56.00%.在断奶时间、喂养方式、辅食种类、饮食规律、零食次数、夜间进食次数、入睡习惯上,变形链球菌阳性与阴性对象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上诉情况均是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过早定居的影响因素.结论 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过早定居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指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变形链球菌过早定居,减少龋病的发生率.

  • 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状况分析

    作者:陈凌霄

    目的 分析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状况.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儿保科就诊的300名2岁以内的婴幼儿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取统一性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并探讨婴幼儿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男童占60.0%,城市户口婴幼儿占70.7%.婴幼儿的喂养人为母亲占55.7%,喂养人为隔辈(祖父母)占40.0%.母乳喂养方式(4个月内)当中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占比分别为15.0%、50.3%和34.7%.断奶时间主要集中在5~9个月.在辅食添加方面,豆类、动物内脏及果蔬的添加时间较晚,配方奶早,存在较高的随意性.结论 当前婴幼儿母乳喂养率较低,辅食添加情况不合理现象也比较普遍,其他乳类摄入较少,因此临床应加大母乳喂养相关宣传教育,以便提高婴幼儿喂养的健康性与科学性.

  • 不同喂养方式对0~24月龄婴幼儿生长速率、生长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佳;刘丽;吴晶;杨春玲;蒋艳红;于得澧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婴幼儿喂养方式,建立前瞻性队列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纵向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哈尔滨市2009年7月1日-2010年7月1日出生的婴儿593例,监测婴幼儿0~24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喂养情况、家庭基本信息等.测量次数:共测查20次,包括出生3d内、1岁内每月1次、1~2岁每3月1次.结果 59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93例(49.41%),女性300例(50.59%);男、女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267例(45.03%),混合喂养组132例(22.26%),人工喂养组194例(32.71%).方差分析显示婴幼儿不同喂养方式对0~ 24月龄婴幼儿体重、身长、头围有不同影响.1月时体重均值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7~24月龄体重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3组均值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24月龄时身长有影响,7~ 24月龄体重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时头围均值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月龄、9 ~ 24月龄时头围均值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是婴幼儿生命早期佳的天然食品,为婴幼儿提供了生命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喂养方式对6个月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作者:李晶;刘惠娟;戴艳;魏春雷

    目的:了解喂养方式对6个月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个街道和3个乡镇,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在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系统检查的婴儿父母或主要抚养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3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儿的体重增长较混合及人工喂养儿快,而身长、头围在6个月以下的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母乳是婴儿早期佳的食物.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影响的规律有助于给家长正确的指导.

  • 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关系的分析

    作者:徐洪昌;余晓燕

    目的:了解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和分类的相关性,并提出喂养方式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卫生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过程中筛查出来的0~3岁婴幼儿营养性疾病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结果:婴幼儿的喂养方式是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喂养方式将导致不同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结论:加强婴幼儿营养监测,提高对婴幼儿喂养技术的干预,是预防和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 构建我国母乳喂养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章瑶;徐鑫芬

    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全力倡导的佳的科学喂养方式,而目前全球纯母乳喂养率低下,混合喂养现象普遍,出生6个月的婴儿中只有34.8%获得了纯母乳喂养[1].

  • 婴幼儿贫血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孟晶;焦喜涛

    目的:探讨导致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选择6个月~3岁婴幼儿儿童系统保健体检资料,按照WHO制定的贫血筛查标准,筛选出婴幼儿贫血患儿60例,同时收集同期同乡镇非贫血婴幼儿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贫血组孕妇胎次(2.9±1.5)次,晚期贫血22例(36.7%),孕妇年龄>30岁16例(26.7%),Apgar 评分>7分16例(26.7%),早产儿19例(31.7%),低体重儿21例(35.0%),喂养方式:奶粉喂养24例(40.0%),母乳喂养9例(18.3%),混合喂养27例(45.0%),反复感染、生病22例(36.7%)。对照组孕妇胎次(1.6±1.2)次,晚期贫血1例(1.7%),孕妇年龄>30岁5例(8.3%),Apgar 评分>7分45例(75.0%),早产儿2例(8.3%),低体重儿1例(1.7%),喂养方式:奶粉喂养8例(13.3%),母乳喂养22例(36.7%),混合喂养30例(50.0%),反复感染、生病1例(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年龄偏大、产次较多、孕妇晚期贫血、胎儿低体重、胎儿易发生感染或患病及喂养方式不当是导致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因素。

  • 出生2个月内小儿喂养方式及围生期保健对其体重增长的影响观察

    作者:何周梅

    目的:探讨出生2个月内小儿喂养方式及围生期保健对婴幼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生产婴幼儿630例,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全母乳喂养,B组采用人工喂养,C组采用混合喂养.结果:3组婴幼儿体重正常比例分别为87.1%、85.7%、86.2%(P>0.05);A组超重婴幼儿占比10.0%,显著高于B组(P<0.05);B组偏轻婴幼儿占比13.8%,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婴幼儿2个月内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6~60 g占比94.8%,显著高于B组和C组的66.0%和72.9%(P<0.05).结论:对于2个月以内的小儿经全母乳喂养能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 广州市海幢街2007~2009年新生儿访视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晓林;朱翔;王虾仔

    目的:探讨掌握婴儿患病率、患病疾病分类和母乳喂养情况,提高访视质量,促进母婴健康.方法:对广州市海幢街辖区内2007~2009年0~28天新生儿进行访视保健指导,回顾性统计分析婴儿患病情况、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喂养方式.结果:3年来新生儿患病率逐年降低,统计结果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除母乳喂养知晓率外)逐年升高,统计结果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3年纯母乳喂养(5.2%、7.4%、9.2%)和混合喂养(84.4%、84.2%、86.8%)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工喂养方式(10.4%、8.4%、4.1%)逐年降低,统计结果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访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存在的健康隐患,有效降低新生儿患病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促进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率虽然逐年升高,但占有比例少,2007~2009年分别为5.2%、7.4%、9.2%.促进母乳喂养仍然是重要的健康教育内容.

  • 母乳喂养健康指导的体会

    作者:和金棣

    母乳是婴儿发育理想的天然食品.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为佳的喂养方式.大多数妇女母乳喂养要比想像困难得多.由于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不足;人工喂养的意识、条件以及生活方式、观念改变;一些医护人员缺乏说服力的母乳喂养建议等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母乳喂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已成为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母乳喂养健康指导,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幼儿健康是妇幼保健工作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笔者有一些体会交流如下.

  • 婴儿早期湿疹发病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郭纯全;佟小龙;武一萍

    目的 调查引起婴儿早期湿疹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婴儿早期湿疹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体检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l 283例1~4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儿童的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以及母亲怀孕年龄、教育程度、父母过敏体质、妊娠期间吸烟暴露、分娩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由儿科医生负责湿疹诊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婴儿早期湿疹的发病率为44.8%,湿疹和无湿疹婴儿的母亲在怀孕年龄、文化程度、父母过敏体质、妊娠期间吸烟暴露、喂养方式、分娩方式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怀孕年龄在25岁以下、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父母过敏体质、妊娠期间吸烟暴露、人工喂养方式、剖宫产等因素是婴儿早期湿疹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影响湿疹危险因素分析,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加强对孕期母亲过敏相关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培训,减少孕晚期和婴儿早期对不良环境的接触,减少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发生.对于父母有过敏史的母乳喂养婴儿一定要注意乳母围产期和哺乳期的食物选择,减少高危过敏食物的摄入.

580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