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

    作者:周伟;薛博瑜

    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乙肝后并发症,如肝硬化及肝癌等,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本文将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抗病毒的治疗作一点展望.

  • 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求明;尧晨光;郭晓红;胡康洪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根治是完全清除肝脏乙肝病毒,但是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等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乙肝病毒cccDNA持续潜伏在肝细胞核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也不能将其清除.目前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非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但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研发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显得极为迫切.鉴于近年来乙肝病毒cccDNA和宿主免疫治疗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新型乙肝病毒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靶向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

  • 核苷(酸)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乳酸性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作者:应若素;李粤平;戴朝霞;刘惠媛;林路平;肖蕾;石裕明;杨湛;许敏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乳酸性酸中毒(LA)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2至2013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发生LA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PCR法测定2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 2例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乳酸均升高,例1患者血乳酸为4.0 mmol/L、例2患者血乳酸高达31.8 mmol/L.例1患者停用替比夫定2个月后血乳酸恢复正常,例2患者及时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后病情改善.2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测定显示DNA拷贝数较正常对照均减少,例2患者恢复期线粒体DNA拷贝数较急性期增加.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引起LA与线粒体损伤有关,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高度警惕LA的发生.

  •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曹振环;陈新月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单一药物的疗效不令人满意,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以及两种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耐药发生、提高抗病毒疗效,因而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是控制乙肝的有效策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宿主免疫因子水平的研究

    作者:付丽娟;张怡;张亚男;高巍;陈岩

    目的 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慢乙肝患者宿主固有免疫因子IFN-α、IFN-γ、Mov10和TRIM22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oirus,HBV)感染状态下宿主的固有免疫状态,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HBV多重耐药的宿主免疫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感染内科门诊及病房确定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28例,其中多重耐药者18例,交叉耐药者10例,选择健康对照者20例,采集外周血.应用RT-RCR方法检测耐药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PBMC中固有免疫因子IFN-α、IFN-γ、Mov10和TRIM22的m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这些固有免疫因子表达水平高低的意义.结果 耐药组外周血PBMC中固有免疫因子Mov10和TRIM22的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药组TRIM22 mRNA与其余三个因子IFN-α、IFN-γ、Mov10的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Mov10与TRIM22、IFN-α 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IFN-α 与IFN-γ、Mov10、TRIM22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多重耐药组与交叉耐药组固有免疫因子IFN-α、IFN-γ、Mov10和TRIM22的mRNA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耐药组Mov10和TRIM22的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HBV感染状态下,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中IFN-α、IFN-γ、Mov10、TRIM22等固有免疫因子间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高媛娇;申戈;路遥;张璐;吴淑玲;郝红晓;常敏;胡蕾苹;华文浩;李明慧;谢尧

    目的 研究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 (t) ide analogs,NA)序贯干扰素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向PEG-IFNα-2α转换(序贯治疗),二者联合应用3个月后单独应用PEG-IFNα-2a治疗,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监测患者序贯治疗前(基线)及序贯治疗的第12、24、36、48、72及96周的HBsAg含量和HBV DNA载量.结果 共有26例HBeAg阴性CHB患者人组,有6例(23.1%)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组和未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组这两组比较显示,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组基线HBsAg含量为2.210log10IU/ml,显著低于(t=-4.252,P=0.000)非HBsAg消失患者的基线HBsAg含量(3.385log10IU/ml);序贯治疗72、96周以后两组HBsAg下降幅度均有显著性差异(3.511vs0.723log10IU/ml,4.291vs0.737log10 IU/ml)(t=6.712,P=0.000,t=13.391,P=0.000、0.000).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NA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2例(46.2%)获得SVR.获得SVR和未获得SVR组这两组比较显示,获得SVR组基线HBsAg含量为2.575log10 IU/ml,显著低于(t=-4.319,P=0.000)非SVR患者(3.576log10IU/ml);序贯治疗的各时间点两组HBsAg下降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12vs0.088,1.192vs0.107,1.566vs0.167,1.817vs0.176,2.424vs0.193,2.188vs-0.014,log10 IU/ml)(t=3.109、4.717、4.500、4.544、5.560、4.265,P=0.008、0.010、0.001、0.001、0.000、0.003).两组之间的性别、NA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vs39.9岁)(t=-2.747,P=0.011).9例患者基线HBV DNA为阳性,序贯治疗后5例(55.6%) HBV DNA被抑制,HBV DNA被抑制的患者均在第12周时伴随HBsAg下降,但对随后HBsAg是否继续下降及转阴无影响.HBV DNA被抑制与未被抑制患者的年龄、性别、NA治疗时间、HBsAg基线含量,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HBeAg阴性的CHB患者来说,基线HBsAg较低(2log10 IU/ml水平)及其早期滴度大幅下降的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治疗患者较容易获得SVR;其中延长干扰素疗程更容易达到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郭如意;余雪平;黄绿叶;苏密龙;明德松;邓勇;林振忠;苏智军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NA治疗12周的CHB患者外周血Treg(CD4+ CD25high CD127low)和Th17(CD3+ CD8-IL-17+)细胞频率.ELISA检测血清IL-10、TGF-β1、IL-17及IL-23水平.各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采用Wilcoxon配对T检验.结果 完全应答的14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2.691,-2.417,-2.237,-2.291,-2.291,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部分应答的11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1.988,-2.934,-2.756,-2.803,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Treg/Th 17比率略有下降.无应答的15例患者的Treg和Th17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无明显变化.HBV DNA下降≥2 log拷贝/ml及ALT恢复正常时,Treg细胞频率与细胞因子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Treg细胞频率与HBV DNA及ALT水平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NA抗病毒治疗前后,CHB患者Treg和Th17细胞频率及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均发生变化;治疗后获得满意应答的CHB患者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明显下降,Th17细胞及IL-17水平继续上升;且以上变化与病毒学应答及生化学应答有关.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叶云;郭琴芳;谭友文

    目的:了解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连续住院患者,采用电话回访、病历查询、问卷调查和门诊随访形式采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人口资料、病史资料以及乙型肝炎知识问卷调查。结果随访采集到依从性资料患者共327例,其中依从性好的患者149例,依从性差的患者178例,依从性比例为45.57%;依从性好的患者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医保种类和乙型肝炎知识知晓状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72、67.488、4.592、42.071;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高经济收入层次、乙型肝炎知识知晓优良者等是依从性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较差,加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其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

  • 血清HBeAg定量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e抗原血清转换的预测作用

    作者:郝迎迎;夏娟;刘勇;张俊;黄睿;张云;邓小昭;吴超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HBeAg血清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2年,分别于抗病毒治疗的基线、12周、24周、48周和96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 抗病毒治疗2年后,7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15例患者HBeAg仍为阳性.两组在基线状态下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12周HBV DNA和12周、24周、48周HBeAg滴度的下降率均高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12周达到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后期仍有36.4%的概率不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12周、24周和48周HBeAg水平小于0.976、1.059和0.369(log10 S/CO)以及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45.3%、48周较基线下降大于82.1%,均可预测2年后e抗原的血清转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59,0.962,0.872和0.910(P<0.05),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分别为92.3%,92.3%,100%,92.3%和100%.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定量的快速下降,可作为预测后期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

  •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敏;朱世殊

    对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肝脏炎症、纤维化的进展,部分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应选择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进行治疗,出现疾病进展、严重并发症时也应治疗.目前儿童可及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其中,干扰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二线用药,联合使用效果值得期待.合理选择适应证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使患儿获益大化.

  • 监测核苷(酸)类抗HBV药物治疗CHB的停药指标

    作者:刘璐洁;刘妍;刘新光;徐东平

    抗HBV感染的治疗难点之一是安全停药或治疗终点的确定,目前主要依靠血清HBV DNA、HBeAg/抗-HBe、HBsAg/抗-HBs和抗-HBc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并以持久的HBsAg清除作为停药标准.但血清HBsAg阴转率很低且难以实现"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因此,近年来提出了许多新的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的指标,如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HBcrAg和血清HBV RNA.本文就以上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宇;邱隆敏;姚新生;庄勤建;吕红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大样本的调查显示我国慢性HBV感染者高达1.2亿人之多,由于持续HBV感染及复制激发的免疫应答失调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病情进展的根本原因,要阻止疾病进展,应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抗HBV的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通过抑制DNA聚合酶的复制从而发挥抗HBV作用.其在有效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何影响.本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作者:张莉;张福奎

    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可快速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并且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被美国、欧洲和亚太等各大国际肝病学会和我国肝病学会指南推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一线药物.本文对TDF治疗CHB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用于一线和二线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应重视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程书权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迄今依然是分别居于我国法定病毒性传染病和细菌性传染病榜首的重大疾患.由此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及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随着HBV和MTB感染的持续流行及慢性化病例的不断增加,CHB合并PTB正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合并感染后其疾病过程、机体伤害、治疗药物选择、治疗效果、耐药状态与药物不良反应等均有别于二者之一的单纯感染,尤其对临床预后、病原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LI)甚至诱发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TB)等方面的负性影响,正成为临床新的棘手难题,本文就二者合并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发现、不良后果、目前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合并感染的抗痨治疗、抗HBV与护肝治疗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目前的诊疗现状,就如何提高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提出进一步建议.

  • 恩替卡韦联合或序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作者:顾生旺;吴德平;李荣清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16年,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抑制病毒复制,而是经过有限疗程抗病毒、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与干扰素是治疗CHB的两大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各自单一治疗只能使部分CHB患者达到理想治疗目标,两者联合、序贯治疗是近年CHB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对于NAs经治患者可换用或联用有限疗程干扰素,对干扰素效果不好者可加用或换用NAs长期治疗,对高病毒载量患者,初始联合治疗可能获益更大;根据基线与应答指导治疗原则,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强调保养、治疗与检查依从性与慢性病管理,确保HBV DNA在检测线以下,对治疗中HBeAg和HBsAg水平持续下降者,延长疗程或配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治疗、免疫治疗,可能争取更大程度、更持久的免疫控制.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作者:张莉;张福奎

    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可快速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并且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被美国、欧洲和亚太等各大国际肝病学会和我国肝病学会指南推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一线药物,本文对ETV治疗CHB的研究进展,包括ETV的治疗依从性、ETV对各种类型CHB患者的疗效、对ETV部分应答、治疗失败或耐药的管理、ETV的停药时机、ETV和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序贯方案以及对ETV治疗患者肝细胞癌的监测进行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位点多变性分析

    作者:张怡青;常静霞;王洁;汪茂荣

    目的:了解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变异位点的变化新特点。方法对590例PCR产物测序结果为耐药变异位点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区与核苷(酸)类似物相关的耐药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取患者血清200μl,提取HBV模板。PCR扩增HBV逆转录酶区。PCR反应液5μl以1.5%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产物经纯化后直接用于测序,Sequence Scanner分析软件进行耐药位点分析。结果590例患者血清中检出的1354个变异位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分别为L180M、M204I、M204V、A181T、L80I、N236T和A181V,分别占45.3%、42.7%、29.7%、26.6%、24.4%、17.3%和16.9%。耐药位点变异出现的形式以联合变异为主,其中2个及2个以上位点同时出现变异者占70.8%,单个位点变异仅占29.2%。涉及LAM、FTC、ETV、ADV、LdT、TDF耐药的例数分别为909、729、524、359、252、4例,分别占32.7%、26.3%、18.9%、12.9%、9.1%、0.1%。2种药物同时耐药的有283例,占47.9%,主要为LAM和LdT同时耐药以及LAM和ETV同时耐药,分别占37.6%和7.1%;涉及3种以上药物耐药的有33例,占5.6%,主要为LAM、LdT和ADV同时耐药。符合3个位点联合变异的ETV临床耐药意义的病例为50例,占8.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日益普及,耐药位点呈现更加复杂的变化,多位点变异和多药耐药的情况有增加趋势,在临床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如何选用合适的核苷(酸)类药物,预防和控制耐药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 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单独及二者序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比较

    作者:刘洁;漆俊;胥富波;陈立宇

    目的 探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单独及序贯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收治的120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A、B、C3组,各40例.其中A组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方案,B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方案,C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序贯PegIFNα-2a治疗方案.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比对3组患者随访末次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转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差异,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随访末次3组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结果差异.结果 ①随访末次时,3组患者除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65、1.250、1.867,P分别为0.799、0.264、0.172)外,C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抗-HBs阳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为3组高(P均<0.01);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转换率均略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581、0.457、0.208、0.157、0.238,P分别为0.108、0.499、0.648、0.692、0.626);②治疗后,3组患者ALT、TBil及ALB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0),其中C组肝功能指标为3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A、B两组降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46、0.143、1.226,P分别为0.235、0.854、0.382);③随访末次时,C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为组间低且A级率为55.0%,显著高于A、B两组(P均< 0.05);A、B两组Child-Pugh评分及分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结论 对HBeAg阳性CHB患者予以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HBsAg水平,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HBsAg、HBeAg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勤英

    目的:探讨HBsAg、HBeAg定量检测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CHB患者152例,应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前、12周、24周、52周定量检测HBsAg、HBeAg、HBV DNA定量,观察HBsAg、HBeAg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干扰素治疗组12周HBeAg的变化及24周HBsAg变化与治疗远期效果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核苷类似物治疗组HBsAg定量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12周、24周HBeAg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可做为预测耐药风险的参考指标。结论HBsAg、HBeAg是两个稳定、可靠的生物学标志,两者定量检测可以直观地分析患者病情变化,预测治疗应答情况,帮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肝硬化患者HBV rtA181T突变与肝癌发生相关分析

    作者:高歌;徐永红;张凤娟;韩冬梅;边城

    目的:研究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过程中,HCC发生与HBV 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患者治疗方案的关系,为评估HCC发生风险,指导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9例基线(治疗前)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既往服用NUCs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此次住院采用焦磷酸测序检测到HBV P区耐药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进展为HCC将病例分为肝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基线肝硬化水平(代偿期/失代偿期)、基线HBV DNA、基线ALT、基线AST、性别、年龄、HBsAg、HBeAg、AFP及耐药突变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既往初始用药,分析初始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与初始服用拉米夫定(LAM)患者在HCC发生和病毒突变模式上的差异。结果79例患者中,有10例进展为HCC。肝癌组患者平均年龄[(58.30±6.40)岁]大于对照组[(51.64±7.69)岁](t=2.609,P=0.011);肝癌组患者平均AFP水平[(566.24±563.79)ng/ml]大于对照组[(17.32±77.04)ng/ml](t=-7.879,P=0.000);肝癌组出现rtA181T突变的比例(70.0%)、年龄>50岁患者的比例(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6%、52.2%)(χ2=6.488,P=0.011;χ2=6.365, P=0.012)。初始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HCC发生率(23.7%)显著大于初始服用LAM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2.8%)(χ2=5.240,P=0.022)。结论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NUCs治疗过程中,HBV rtA181T突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年龄>50岁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需进行HBV P区耐药突变检测,并密切监测HCC发生;肝硬化患者初始服用ADV发生耐药突变较初始服用LAM发生耐药突变可能更容易进展为HCC。

272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