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심뇌혈관병방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816X
  • 国内刊号: 33-125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编辑部自办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脑血管病防冶杂志编辑委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严静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脏介入患者辐射剂量和早期外周血细胞变化观察

    作者:

    目的了解心脏介入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X射线剂量及外周血液细胞成分的变化.方法选择接受心脏起搏器安装、选择性冠脉造影和选择性冠脉造影加PTCA、支架植入治疗病人62例,检测患者接受辐射有关部位射线剂量,以及各类心脏介入患者接受射线剂量;观察心脏介入手术前和手术后3天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心脏介入患者以左胸部辐射剂量大,下肢少,心脏介入以冠脉造影加PTCA和支架术辐射剂量大,单独安装心脏起搏器少.心脏介入后3天血液白细胞总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和比例增加(P<0.05),术后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血红蛋白量较术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心脏介入的患者,血液细胞成分受X辐射影响,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血红蛋白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引起高度重视,心脏介入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X辐射剂量.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利钠肽及低钠血症的关系

    作者: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30例SAH病人发病后0~3d,4~6d,7~9d及10~12d 4个时段测定血浆BNP浓度和血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无CVS组与无症状CVS组及有症状CVS组病人BNP浓度比较,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BNP浓度比较,与16名健康对照组BNP浓度比较.结果SAH病人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CVS组和无症状CVS组BNP浓度逐渐下降,有症状CVS组第三时段BNP浓度明显高于第一时段(P<0.01),也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低钠血症组中第三时段BNP浓度明显高于第一时段(P<0.01)及非低钠血症组,而非低钠血症组BNP浓度呈下降趋势.结论BNP浓度升高可诱导低钠血症,引起有症状CVS及迟发性脑梗死,BNP可作为预测SAH后出现症状性CVS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 2型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B型钠尿肽的变化

    作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25例2型糖尿病合并AMI病人(观察组)及27例非糖尿病AMI病人(对照组)血浆BNP的水平,并用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数值,以了解左心室功能,然后对两组数据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更高.结论观察组的BNP与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死亡率更高.因此,对2型糖尿病合并AMI病人,可以通过血浆BNP水平的测定,早期准确地诊断心力衰竭,以利于临床上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尽早纠正心衰,减少病死率.

  • 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作者: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变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6例,按照其造影结果分为阴性组106例,单支病变组49例,双支病变组32例和三支病变组9例,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白细胞计数采用CELL-DYN7100血球计数仪,观察hs-CRP、WBC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阴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中其hs-CRP度依次升高,单支病变组较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较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WBC计数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中hs-CRP浓度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未见白细胞计数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关系.

  • 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于住院的7~10天行颈动脉超声和DSA.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无显著差异.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别.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

  • 辛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和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以及对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18例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62)和对照组(n=56),对照组常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d)和波立维片(75mg/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晚加用辛伐他汀片40mg,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随即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的差别,以及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论是普通支架亚组还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亚组(DES)均有相似的结果(P均<0.01),术后6月,治疗组血清TC、LDL-C、TG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0.05),而HDL-C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辛伐他汀(40mg/d)可明显降低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同时具有良好的调脂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安全性良好.

  • 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3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分别用药14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d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维脑颅通注射液对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的恢复作用(P<0.01),且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且银杏达莫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维脑颅通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较用药前也有显著改善(P<0.05~<0.01).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未发现不良反应.

  •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有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的40例病人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40例病人中超声检测颈动脉发现粥样斑块者26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25例;双侧颈动脉有粥样斑块21例,其中16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为三支病变;超声未发现颈动脉斑块14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6例.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特殊心房起搏算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房颤疗效的观察

    作者:

    目的评价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预防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28例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2周内为稳定期,主要调整、优化感知和起搏参数;稳定期后1月为监测期,打开起搏器的房颤监测功能,观察房颤发生情况;其后根据监测阶段记录到的房颤可能的发生机制,启动相应的房颤预防性起搏算式.结果15例患者启动房早抑制;18例启动房早后反应;22例启动起搏调控;2例启动动运后频率控制;1例启动频率修整;2例启动房颤后反应.房颤预防阶段期与监测期相比,房颤负荷(11.4±6.8 vs 14.2±8.3)、阵发房颤数(112.1±87.6 vs130.6±98.5)均降低(P<0.5).结论特殊心房起搏算式能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发作次数,但要有效控制房颤,仍然需要配合药物等治疗.

  • IABP在心脏外科术后泵衰竭中的应用11例报告

    作者: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外科手术后泵衰竭的疗效评估.方法对ICU中11例心脏术后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后2例.结果6例患者心功能迅速改善,渡过泵衰竭,撤离IABP后转入普通病房.结论IABP是心脏外科术后泵衰竭治疗中的一个有效手段,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 静脉吸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340例分析

    作者:

    目的了解静脉注射海洛因与心肌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分次采集某戒毒所340例初入院静脉吸毒人群及310例同期厂矿机关健康体检人员血清,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用心肌酶谱,根据不同吸毒年限、吸毒剂量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吸毒人群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肌酸激酶CK 23.8%,谷草转氨酶AST 19.4%,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14.4%,α-羟丁酸脱氢酶α-HDB12.6%,乳酸脱氢酶LD-L 11.2%,随着吸毒年限延长,静脉吸毒者剂量加大,心肌酶谱异常率进一步增大.结论静脉注射海洛因可造成心肌损害,AST、CK、CK-Mb、a-HDB、LD-L异常率显著增大(P<0.01),吸毒年限延长,剂量加大对心肌危害更大.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工作记忆时的脑电图功率谱变化

    作者: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在工作记忆时脑电图功率谱变化与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对13例MCI患者(患者组)和1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脑电图(安静状态和工作记忆状态)检查.选取左右额叶、中央、顶叶、颞叶和枕叶10个位点进行功率值分析.结果MCI组在各状态各频段的功率值均比对照组高.工作记忆时δ频段、θ频段各位点功率值增加,而α1频段各位点功率值降低.MCI组随着工作记忆难度增加,有更多位点的功率值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结论δ频段、θ频段和α1频段与工作记忆相关;MCI患者在工作记忆状态存在代偿机制.

  • 脑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1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T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G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给与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舒张功能障碍明显增加.治疗后,非杓型组昼夜节律恢复,心室质量、心脏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可以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减轻心肌重塑,改善舒张功能.

  • 希氏束旁旁路的射频消融

    作者: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旁路射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希氏束旁旁路患者,其中显性旁路3例,隐性旁路7例.窦律下采用能量滴定法温控消融,从小功率(10W)短时间(5s)开始.结果10例患者除2例担心手术风险拒绝消融治疗外,余8例全部行射频消融治疗并获得成功.温度55~60℃,功率平均26.7±11.9W,消融时间60s,重复诱发无心动过速,术后随访3~6月无复发.结论窦律下消融希氏束旁旁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从小功率短时间开始,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

  • 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的探讨

    作者:

    目的评价中小骨窗开颅术,去大骨瓣减压术及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通过对37例去大骨瓣减压开颅和68例早期显微镜下斜切口中小骨窗开颅术以及42例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比较各组死亡率.结果发现去大骨瓣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24.3%,植物生存4例,中小骨窗组死亡11例,死亡率为16.4%.锥颅组死亡22例,死亡率为52.1%.中小骨窗组与去大骨瓣组在血肿清除程度、死亡率和早期预后等方面相差无显著差异,而与锥颅组差异明显.结论显微镜下超早期中小骨窗开颅手术能满足在直视下清除血肿的需要,又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是当前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选择.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 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冷冻消融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

    作者:

    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58例的FG和DD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1例,三支病变组29例进行PG和DD比较.结果AMI、UA组DD、FG含量明显高于SA和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SA组与对照组DD、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 氟伐他汀降脂疗效分析

    作者: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主要表现为血脂升高.多项研究证明血脂能否降低到理想水平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意义很大,本文报告氟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

  • 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中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

    胺碘酮是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心房颤动(房颤)有较好疗效,且较少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但其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ispersion QTd)的影响各家报告很不一致,至今尚无定论[1、2].我们使用胺碘酮治疗房颤患者78例,分析其治疗前后QTd并与健康对照组70例作对比,以探讨胺碘酮对房颤患者心肌复极的影响.

  • 桥脑梗死的临床及MRI表现

    作者:

    随着MRI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脑干梗死的诊断水平已大大提高,以往临床不能准确定位的桥脑梗死可得到确诊.现就22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分析如下.

  • 改良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45例体会

    作者:

    大隐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应用改良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笛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剥脱术
  • 迷走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

    通常认为,迷走神经是心脏的减速神经,交感神经是心脏的加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反常"现象鲜被人注意.近我们收治一名胃粘膜脱垂反复呕吐的患者却出现顽固的窦性心动过速.现报告于下.

  •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必要补充.我科自2001年12月开展经TEE检查以来,共完成66例70人次的检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初步应用报道如下.

    关键词: TEE TTE 心脏
  •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的护理

    作者: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少、痛苦少、易于被病人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CAS 10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急诊护理

    作者:

    主动脉夹层分离(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循环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血肿,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大动脉疾病,未经治疗的病人约在开始24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率为1%~2%,65~73%于2周内死亡,90%于3个月内死亡[1].基本病变为主动脉壁中层变性坏死,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及血肿在壁层中蔓延,并将中层撕开,向内外两侧膨出而形成局灶性夹层血肿,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持续性撕裂样或搏动性疼痛.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氏综合征、外伤和手术等.现将我科对近年来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重型颅脑损伤不同穿刺部位输液效果观察

    作者:

    颅脑损伤危及生命,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极高.保证用药及时、准确是神经外科护士一份重要的护理工作.鉴于病人病情变化快,常有意识障碍,常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静脉炎发生率高,外周静脉易变硬.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因颈部不能过度前屈及时性后伸而又不宜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

  • 住院老年冠心病人失眠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

    作者:

    失眠是指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1],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失眠状况直接影响病情,目前较多的还是采用催眠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睡眠状况,但由此也带来了由于治疗药物及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本文总结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失眠状况及对应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冠心病 失眠 护理
  • 绍兴市马山镇社区防治高血压系统管理体会

    作者: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1].国内外人群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防治高血压可使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0%,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58%[2].绍兴市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5年起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系统管理,改善和提高人群遵医行为和自我保健意识,落实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基本做法和体会扼要介绍如下.

  • 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调查分析

    作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心血管疾病已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线索,本文对2005年度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与性别、年龄、血压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报告如下:

  • 1647例中青年男性体检者静息心率与血压测定分析

    作者:

    近年来,有关静息心率(RHR)增快在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意义已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对1647例中青年男性健康体检者RHR、血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RHR与血压的关系.

  •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血管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脉瘤.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Sing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IA)相比,MIA破裂机会更多,诊断治疗更加复杂,且预后更差.本文综述近年来MIA的研究进展.

  • 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进展

    作者:

    药物洗脱支架(DES)通过包被于金属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携带药物,在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后,缓慢释放至局部血管壁而发挥持续高效的生物学效应.根据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药物洗脱支架不但能够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还能明显降低再狭窄率[1],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至今相关的临床试验规模均较小,临床结局均列为第二终点,只有较少的临床试验反映了远期临床预后.本文归纳DES的分类及特点,并对DES及裸金属支架(BMS)的重要的临床试验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DES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 前列腺素E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 NO和eNOS的影响

    作者: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I(prostaglandin EI,PGEI)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表达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对象,检测不同浓度PGEI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中NO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eNOS活性的改变.结果(1)随着PGEI浓度的升高,eNOS的活性和NO的含量均逐渐增加(P<0.05);(2)短时间PGEI的干预对eNOS和NO的影响均不明显,24h后细胞中eNOS活性明显升高(P<0.05),NO的含量自12h起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3)用不同PGEI浓度预处理,使TNF-α对eNOS活动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PGEI可能通过诱导eNOS的表达,促进NO的释放,且可以重新激活被TNF-α抑制的eNOS活性.

  • 经皮介入治疗心脏病的进展和疑惑

    作者:

    近20多年来,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心脏病的技术发展迅速.上一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经静脉通过房间隔穿刺进左房的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技术等开始临床应用.90年代以后,由于介入治疗装置的材料及设计的进展,介入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在冠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的基础上,为解决再狭窄开展了冠脉内支架装置术,由裸支架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至今几乎替代了开胸的冠脉血运重建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方法如应用放射能源消融处理冠脉狭窄、粥样斑块法等,经过临床使用效果不好,被自然淘汰.介入治疗的另一热门领域是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道及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肯定,但房颤射频消融获益甚少.另外诸如大血管的动脉瘤、夹层动脉等支架成形术,大静脉的滤网装置术等则由血管外科手术改为介入.

心脑血管病防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