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

中国误诊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중국오진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647
  • 国内刊号: 11-451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wzxzz.periodicals.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经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作者:李树东

    文献报道[1],在医院感染的基础疾病中,恶性肿瘤占首位,而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与①住院天数;②机体免疫力降低;③手术,放、化疗;④插入性操作等方面有关。本文通过分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旨在提高人们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医院感染的认识,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来自我院肿瘤科1997-07/1999-06住院确诊肿瘤患者,共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平均年龄,男62.63岁±8.56岁,女55.52±11.84岁,所有患者生存期均超过3个月,均接受化疗和生物治疗。1.2 观察方法1.2.1 患者中确诊的医院感染者,其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学》[2]。1.2.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依据国内评分标准[3]。1.2.3 患者分组根据(QOL)将患者分为A组(QOL≥41分)、B组(QOL21分~40分)、C组(QOL≤20分),观测日期截止为患者出院或死亡。1.3 检验方法 方差分析。

  • 新生儿检测抗-HIV出现错误结果分析

    作者:姚丽英;白郁仙;温晋毅

    艾滋病,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严重逆转录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来感染者呈上升漫延趋势,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病率,我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规范把血清抗-HIV检测列入献血者、手术者必检项目在医院开展。我院按卫生部检验中心规定,对本院住院者、手术患者必检抗-HIV项目。近年来我们共检测了1022例患儿样本,出现结果误差者共19例,我们发现出现错误结果者全部是新生儿,其原因现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来自1998-04/2000-07间本院住院待手术患儿,共1022例,年龄分别在3日龄~7岁。1.2 试剂 由上海科华生物公司、北京金豪制药公司供给。1.3 仪器 使用Opsyo mp CB 372型全自动洗板机、酶标测量仪。1.4 方法 ELISA法:试验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HIV特异性抗原gp41和gp36包被酶联反应板,检测待测血清中HIV-1/2,当特异性抗体结合到抗原上,再加入免抗人IgG(γ链)HRP,以TMB显色与否指示血清中是否有抗-HIV的存在,从显色深浅判断其OD值,可测得出抗-HIV的含量。2 结果2.1 我们共检测患儿标本1022例,出现可疑阳性者19例,按操作要求再用另一种试剂做为对照组,双孔、双试剂、重复测检,后统计出结果,另一种试剂出现12份可疑阳性、7份阴性,从两种试剂比较出,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相符者12例,不符者7例,我们将一致的12份可疑样本送往艾滋病确认中心监定,待回报结果全部阴性。说明我们初筛试验室检测的抗-HIV结果是假阳性,证明我们报告的错误。分析讨论以下几点原因。

  • 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军朝;褚奇星;李培

    丙戊酸(Vaproic acid,VAP)是治疗癫痫失神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及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物,疗效较好[1]。由于癫痫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难以控制用药剂量和对治疗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此,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及分析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与试剂 ①仪器:日本岛津公司液相色谱系统。②试剂:丙戊酸对照品(纯度99.8%,河南省人民医院提供),W-溴苯乙酮(中国青浦合成试剂厂提供),甲醇为色谱纯;正已烷、三乙胺均为分析纯;重蒸馏水。③标准贮备液:丙戊酸1mg/ml的甲醇液,W-溴苯乙酮0.5 mg/ml的乙腈液。1.2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①采血时间 患者服药2~4wk达稳态后静脉抽血。②样品处理 将静脉血离心,取200 μl血清,加1 mol/L硫酸0.2 ml,正已烷2 ml旋涡混旋后离心15min,取有机层100 μl,入具塞锥形试管中,加2 g/L三乙胺应用液40 μl,再加W-溴苯乙酮液40 μl密塞,55℃~60℃水浴衍生化20min去塞,55℃~60℃水浴氮气流吹干,100 μl甲醇重溶,取10 μl~20 μl进样。③色谱条件 150mmODS×4.6mmODS柱。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漏误诊探讨

    作者:马继东;程爱萍;吴绍祖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复习1992-01/1998-01我院住院65例老年(年龄>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诊疗中漏误诊17例(占26.15%)。其中误为脑血管病3例(占17.64%),误为消化道疾病4例(占23.53%),误为呼吸道疾病2例(占11.76%),以急性心力衰竭收治而漏诊5例(占29.41%),治疗中漏诊心功能不全3例(占17.64%)。2 结果2.1 因心源性呼吸道症状而误诊为呼吸道疾病 老年常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特别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咳嗽、咳痰更为常见,此症常为就医主诉之一。而老年AMI时,易并发心排血量下降,心脏舒张末期压升高,造成肺静脉淤血,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生或加重,就诊时经因胸痛不明显而误诊。本组因之误诊2例,其中1例为慢性咳嗽过程中突发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粘白痰增加而就诊,误认慢支急发收治;另1例因既往有支气管哮喘,无明确诱因而以之再发收治。但2例有一个明显特点均在病程中难以寻找出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加重的原因。以下几点有助于心源性呼吸道症状的判定:病情重,且多为症状重于体征,发展迅速,平卧时加重明显;肺部体征短期内变化大;肺部X线可以表现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心脏听诊闻及奔马律。2.2 因心源性消化道症状而误为消化道疾病 AMI时引起消化道症状主要有以下原因: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几乎起源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之,常是心脏后下壁梗死时产生腹痛、恶心、呕吐的原因[1],另心肌梗死时心衰使肝淤血,消化道淤血、平滑肌痉挛,常因肺淤血缓慢而掩盖心衰症状[2]。本组2例下壁AMI因表现为消化道症状,钡餐提示胃炎而误诊;另有2例广泛前壁AMI因表现腹胀、腹痛、恶心而误为胆囊炎。2.3 因心源性脑缺血缺氧而误为脑血管病 老年AMI者,多原有脑动脉硬化,在心梗时心排量下降情况下,易引起心源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昏、乏力或抑郁状态。亦有人推测[3]心脑血管病有共同的病理特征的病因,易因心排量下降时发生脑血管病。本组因其误诊3例,其中1例同时伴发脑梗塞。

  • 超声检查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丽英;郭丽焱

    原发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为人们所熟知。本文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主动脉检查结果分析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  正常人选自年龄≥40岁的健康人80例,平均年龄52岁±8岁,其中男48例,女32例。病史、体检、血压均正常。高血压组选自我院门诊病例,已知血压病史持续1a以上,收缩压≥160 mmHg及/或舒张压≥95 mm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共80例,平均年龄60岁±18岁,其中男50例,女30例。使用HP-77030A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局部涂以耦合剂,于正中线左侧约1.0 cm处纵切显示腹主动脉长轴。于上腹部相当于十二指肠胸椎处横切扫查,显示腹主动脉的横切图像[1]。在二维图像上仔细观察血管内侧壁,光滑为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侧面粗糙、有强光点、光团或光条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检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软斑区表现为局部彩色血流缺损及管腔有较明显狭窄,局部可见五彩缤纷的湍流色彩,脉冲多普勒探查血流速度,正常腹主动脉大血流速约为56 cm/s[3]。2 结果  80例正常人检查,仅有3例表现为腹主动脉内膜面粗糙,未见明显光点、光团及光条,检出率3.7%。80例高血压患者共检查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例,检出率25%,与正常组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异常发现为腹主动脉内侧壁粗糙及探及强光点、光团或光条。大直径3 mm~8 mm,其后方部分伴声影,紧贴血管内侧壁。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为斑块界限更为分明,对游离表面观察更为清晰,斑块区表现为局部彩色血流缺损 ,其中8例管腔有较明显狭窄,局部可见五彩缤纷的湍流色彩,脉冲多普勒测血流速增快,>56cm/s[3]。

  • 复合性肝外伤的诊疗探讨

    作者:陈士远;李英亮;徐振敏

    自1992-04/2000-09,我院共收治肝脏外伤213例,其中早期诊断162例,早期正确诊断率为77.8%,遗漏或未及时诊断肝外伤48例,占22.5%。单纯肝外伤65例,占30.5%,复合伤148例,占69.5%。手术治疗162例,占76.1%,保守治疗51例,占23.9%。本文就我们处理复合性肝外伤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213例,男122例,女91例,年龄7岁~72岁,平均35.2岁。车祸伤163例,坠落伤14例,刀刺伤17例,撞击伤9例,挤压伤6例,踢伤4例。手术治疗162例,其中肝左叶损伤34例,肝右 叶损伤131例,肝左右叶同时损伤31例,右叶及尾状叶损伤7例,合并伤148例,合并颅脑损伤35例,胸外伤66例,四肢、脊柱及骨盆骨折15例,其他腹腔脏器损伤32例。参照Moor的肝外伤五度分法及Ceppani改良分法,此组患者的肝脏外伤损伤程度的分级为:Ⅰ度67例,Ⅱ度107例,Ⅲ度39例。1.2 诊断 ①明显的外伤史,特别是右上腹部或右下胸部外伤;②不同程度的失血或失血性休克的表现;③明显的腹膜炎体征;④腹穿或腹腔灌洗阳性;⑤若病情允许,可结合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本组采用上述方法早期正确诊断率为77.8%。1.3 治疗 本组采用手术治疗162例,保守治疗62例,其中11例病情加重,改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卧床、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吸氧、输血、输液、止血、抗感染、镇静止痛及加强支持疗法等。若患者突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明显的腹膜炎体征时,立即手术治疗,本组11例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肝内血管结扎+大网膜填塞术、肝脏缝合术、肝脏缝合+大网膜填塞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切除术和包括清创性肝切除、肝填塞术、肝脏缝合+胆道引流术、腔静脉及门静脉修补术。合并伤的种类及处理见表1。

    关键词: 肝/损伤 肝/外科学
  • 新生儿经产道感染致霉菌性结膜炎误诊1例

    作者:陈淑端;王凤;林永坤

    1 病例报告  女,6月龄。患儿因出生后数日出现双眼分泌物增多在外院多次求诊,疑为新生儿泪囊炎,给予抗生素、激素眼药水滴眼(药名不详)和按摩泪囊区,症状未见好转到我院门诊治疗。门诊检查: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发育正常,同同月份婴儿,营养良好。眼科情况:双结膜未见明显充血,结膜囊可见分泌物,分泌物呈黄白色,量不多,结膜未见伪膜。角膜透明,未见混浊、水肿。当日即行泪道冲洗及取分泌物涂片检查。泪道冲洗双泪道通畅。分泌物涂片检查发现菌丝。诊断为真菌性结膜炎。嘱其停用抗生素、激素眼药水,并予抗霉菌治疗,15d后复查,双眼未见分泌物,随访0.5a未见异常。追问病史,其母在妊娠期间患霉菌性阴道炎,无系统治疗,至今未愈。

  • 幼年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1例

    作者:王映坤;王腾方

    1 病例报告  女,6岁。因食少、腹胀3个月余,于1996-05-12就诊,要求服中药调理脾胃。追问病史,0.5a前因发热,有幻听幻视伴抽搐住院拟诊为脑炎。但阅其有关资料脑炎依据不足,虽上述症状已消失,近3个月来无诱因出现明显食少、腹胀,大小便均正常。查体:T36℃,P56 次/min,BP13.2/8.6 kPa,R20 次/min,身高106 cm,体重21 kg,表情呆滞,皮肤萎黄,眼睑及面部虚肿,额部无指压痕,甲状腺不肿大。两肺阴性,心脏叩诊心界不大,HR56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膨隆明显,腹围67 cm,未见肠型及腹壁静脉怒张,肝脾触诊不满意,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查腹部B超、肝、肾功能、腹透及胸片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谷丙转氨酶正常,ESR28 mm/h,ASO210 U/L。基础代谢率-33%,T4<7.08 mmol/L,T30.12 mmol/L,甲状腺吸131Ⅰ碘试验2h 5.6%,6h 8.4%。诊断:幼年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骨成纤维性纤维瘤误诊1例

    作者:张正廉;熊敏;宋旗

    1 病例报告  女,21岁。右髋部间歇性疼痛1a余,为钝痛。0.5a前因骑自行车摔倒,站起时感到髋部痛甚且有跛行。在当地医院就诊,进行X线平片、CT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随来东风公司总医院检查: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界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骨盆皮肤正常有轻度叩痛,走路跛行。B超显示肝脾胆囊表现正常。X线平片及CT显示病损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晰,内有分隔,骨皮质变薄,髋臼顶塌陷,血象正常。入院拟诊为骨巨细胞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损探查术。术中发现右髂骨内壁脆薄,为一大约12 cm×16 cm的骨腔,内含有数块灰白色的组织块,坚韧有弹性。并进行彻底刮除,术后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刮除物送病理检查,诊断为骨成纤维性纤维瘤,患者出院进行随访2a,除左腿跛行外,无其他异常现象。

    关键词: 纤维瘤/诊断 误诊
  • 急性附子中毒伴胆碱酯酶活性抑制1例

    作者:乐永宏

    1 病例报告  男,44岁。因误服附子50 g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心悸2h,于1997-08-14T10-30急诊入院。2h前误服附子50 g后出现恶心,频繁呕吐,腹部不适,0.5h后全身发麻、大量出汗,头昏、头晕,双眼发黑、视物不清,心悸、心慌。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36.8℃,R20 次/min,P140 次/min,BP13/9 kPa。神志清楚,急性重病面容,颜面苍白,全身皮肤温冷,口唇轻度紫绀,双侧瞳孔轻度缩小,直径为1.8 mm,两肺无异常,HR140 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血WBC10.27×109/L,N0.818,L0.182,RBC4.22×1012/L,Hb112 g/L,PLT273×109/L;尿粪常规、血生化均正常;ESR31 mm/h,血胆碱酯酶(chE)13 U/L(参考值30 U/L~50 U/L);ECG: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短阵发性室性过速。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品5 mg、利多卡因50 mg静脉注射,并用利多卡因维持、心肌极化及大剂量阿托品治疗,1h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血chE15 U/L,2h后早搏完全消失,转为窦性心律,出汗、头晕、头昏、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失,达到轻度阿托品化,24h后血chE恢复正常,症状消失,瞳孔扩大。

  • 重复癌漏误诊2例

    作者:孟春林;刘淑芬;周江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5岁。因进食梗噎感伴胸骨后不适渐加重3个月,于1998-10-09入院。3个月前进食固体食物时出现梗噎感,后渐加重,需水送服或进流质饮食,入院时只能进少量清流饮食,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报告为食管癌。进一步作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1.0 cm处可见不规则肿块,质硬较脆,表面溃烂,管腔狭窄,侵及全周,内镜不能通过。咬检病理报告:食管鳞状细胞癌。胸部CT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转移病灶。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术中可见食管中、下段有一长约7.0 cm,直径3.5 cm肿块,质较硬,形态不规则,尚未侵犯周围组织。区域淋巴结直径<1.0 cm,切开膈肌进入腹腔时发现,贲门胃底部可触及约4.0 cm×5.0 c×5.5 cm大小肿块,呈不规则形,其前下方胃壁还可触及直径约2.9 cm似溃疡型病灶,性质不能确定。贲门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直径>1.0 cm。遂改变手术方案,行食管、贲门胃底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①食管中、下段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②多发性溃疡型胃腺癌侵及全层;③区域淋巴结转移7/18。术后给予化疗,存活22个月。  例2 女,64岁。以右上肺癌切除术后18a、左胸间断隐痛0.5a,于1999-09-27入院。18a前体检时发现右上肺肿物并行右中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右上肺)鳞状细胞癌。近0.5a,自觉左胸间断隐痛,时轻时重。遂于入院前15d拍胸部X线平片,发现左肺下叶背段有一直径约2.0 cm的肿块影,CT检查报告左肺下叶背段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转移癌。进一步做全身检查,未发现其他转移病灶,遂行手术治疗,切除左肺下叶。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下肺)细支气管肺泡癌。此与18a前的右上肺鳞癌无相关性。术后诊断为左下肺的异时性重复癌。因肺功能较差,术后未做化疗。至今存活9个月,现仍健在。

  • 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感染放线菌病1例

    作者:郭树檀;冀丽彬;陈沐群

    1 病例报告    男,11岁。3a前因患先天性左耳前瘘管住院手术。术后左耳前时有红肿疼痛,经消炎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3a来,左耳前时常红肿、无发热,自服消炎药未能彻底治愈,因出现病情持续加重,为求根治来我院,门诊以左耳后感染收入院。查体:T36.0℃,P104次/min,R28次/min,BP12/8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语明。周身皮肤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构均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104次/min,音纯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情况:左耳后沟下部、耳垂下方、下颌角后方、耳垂前、耳屏前呈大面积红肿、压痛。肿胀范围约7.0 cm×7.0 cm,周围呈炎性增生的硬性浸润块,中心区软化,皮肤青紫形成软化灶,无明显波动感。试穿皮下1.5 cm可抽吸出浅黄色脓汁,并有硫磺样颗粒(Sulphurgranules),遂行脓肿切开,见有大量浅黄色粘稠脓液不断溢出,且见大量浅黄色颗粒,创腔深达肌层,几个散在的小脓腔互相通连,形成迂回曲折的瘘道。双外耳道洁,鼓膜完整,标志清,运动佳,左乳突区压痛(+)。鼻、咽、喉未见检出异常情况。辅助检查:超声报告,左耳后探查可见2.1 cm×1.47 cm范围低回声,周边轮廓欠清,其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探头加压后可见流动,距皮肤表面近处0.4 cm。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耳后液性病变。送检脓液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无细菌生长。血WBC19.3×109/L,L0.08,M0.14,N0.873,RBC4.29×1012/L,肝功、三对半、尿常规检查均为正常值。下颌骨正侧位片未见骨质破坏。脓液涂片发现革兰氏阳性呈放射状菌丝。经口腔科会诊,临床诊断为:放线菌病。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误诊1例

    作者:张隆基

    1 病例报告  女,30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皮肤瘙痒3个月于1992-12-25收治,患者于3个月前发现左颈部有肿物如蚕豆大小,伴有午后低热、乏力、心悸,1个月前开始全身瘙痒,后又发现颈前部肿大,盗汗、消瘦、手抖,在外院查T3、T4增高诊为甲亢,颈部淋巴结活检诊为淋巴结炎,近月来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增多来诊,查体:T37.5℃,P108次/min,BP120/70mmHg,R24次/min,消瘦,头颅五官无异常,甲状腺Ⅰ°肿大,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如黄豆到蚕豆大,活动有触痛,手震颤(+),双肺无异常,HR100次/min,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可触及,全身皮肤散在粟粒样皮疹,有多处抓痕,余无异常。血Hb109g/L,RBC3.92×1012/L,WBC4.7×109/L,PLT146×109/L,网织红计数0.9,嗜酸细胞计数0.20×109/L,乙肝两对半阴性,肝功能ALT96 u,ALP68.9 g/L,ALB34 g/L,GLB34.9 g/L,ESR36 mm/h,血钾4.5mmol/L,钠135 mmol/L,氯99 mmol/L,BUN5.2mmol/L,Cr37.4μmol/L,CO2CP26 mmol/L,血糖5.02mmol/L,CRP(+),TG0.11mmol/L,TC3.21mmol/L,HOL0.98mmol/L,LOL2.21mmol/L,蛋白电泳A49%,α19%、α26.5%、β13.3%、γ22.3%,LDH279 u,CPK11 U/L,AST51 U/L,IgG8.7mg/ml,IgM1.52mg/ml,IgA1.75mg/ml,T33.1ng/ml,T4169ng/ml,γT30.8ng/ml,TSH1.4μmol/ml,FT37.88pg/ml,FT43.76ng/ml,TGAb(-),TMAb(-),TSHR(-),ECG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B超示肝脾稍增大,UCG示左室舒张功能稍差。  诊断:甲亢;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治疗给予他巴唑、氯酰心安、维生素等治疗,仍有低热,全身瘙痒加剧,于1992-12-29取淋巴结作病理检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同一标本送医科大学总院会诊结果为:淋巴结弥漫性增生,含多量免疫母细胞和组织细胞,较多见核分裂,考虑为反应性增生,建议复查。1993-01-08再取淋巴结送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给予强的松、消炎痛后热退,颈淋巴结肿痛及皮肤瘙痒减轻,临床症状缓解,于1993-01-18出院。0.5a后甲亢症状基本缓解,强的松治疗后热退淋巴结消肿,强的松减量后停用。于1994年和1996年随访,抗甲状腺治疗已停,体重增加,原有症状未复发,恢复正常工作生活,1998年及1999年随访,原有症状无复发,血常规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

  • 米索前列醇致足月妊娠子宫破裂1例

    作者:聂培贞;石瑛

    1 病例报告    女,28岁。因第1胎孕39wk,头位胎膜早破2h无宫缩,于1999-08-13T10入院。孕期在我院行产前检查,无异常所见。既往健康,无流产史及子宫手术史。查体:T36.5℃,P86次/min,BP14/10 kPa,心肺肝脾无异常,足月妊娠腹型,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宫高36 cm,腹围96 cm,胎位LOA,先露浅定,骨盆内侧量及软产道无异常,胎心156次/min,无宫缩,宫体无压痛,于1999-08-13T15,舌下含用米索前列醇100 μg,3h后有轻微宫缩,于1999-08-14T8,消毒内诊检查:宫颈较硬,宫口未开,无宫缩,随即阴道放入米索前列醇100 μg,2h后有不规律宫缩,于1999-08-14T12再次内诊检查宫颈仍未消,宫口未开,阴道又放米索前列醇100 μg,0.5h后,宫缩加强加频,肌注杜冷丁100 mg未能缓解,于1999-08-14T15-05分娩一男活婴,体重3000 g,总产程2h35min。产后阴道持续有新鲜血液流出约400 ml,子宫收缩好,检查见宫口未开,阴道后穹窿有不规则裂口,有活动出血,与宫腔相通,考虑因宫缩过强,子宫下段后壁破裂、后穹窿裂伤而分娩,用肠线经阴道缝合子宫下段及后穹窿裂口,出血停止,术后用洁霉素、灭滴灵控制感染,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产后恢复良好,住院6d出院。

  • Pickwickian综合征误诊1例

    作者:张红梅

    1 病例报告    男,58岁。因发作性嗜睡1wk于1999-10-20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情主要表现为嗜睡, 白天尤为明显,睡眠时伴不均匀的鼾声,醒时觉头昏、乏力、下肢水肿,无胸痛、胸闷,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平素有打鼾的病史。查体:BP175/100 mmHg,体胖,身高158 cm,体重100 kg,体重指数40 kg/m2桶状胸,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罗音,HR7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头部CT: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ECG:窦性心率,正常ECG。血RBC5.5×1012/L,Hb170 g/L,Hct50VoL%,血Ch6.235 mmol/L,TG1.21mmol/L,血糖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诊断:脑梗塞;高血压病Ⅲ期;高脂血症,经降压(洛活喜5 mg,1次/d)护脑(活脑灵)降脂(氟伐他汀)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家属仍诉其夜间反复憋醒,呼吸困难,故请呼吸科会诊,急查血气分析:PH7.35,HCO-322 mmol/L,PaO250 mmHg,PaCO260 mmHg,当晚行睡眠监测检查,结果:呼吸暂停指数(即每晚平均每小时睡眠的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为110次/h,属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睡眠低氧,低血氧饱和度达55%,并可见矛盾呼吸运动,结合病史诊断:Pickwickian综合征,行CPAP呼吸机治疗1wk后嗜睡症状明显缓解,复查睡眠监测,呼吸暂停指数降为20次/min,带机出院。

  • 婴儿脊膜修补术后发作性窒息抢救成功1例

    作者:武玉良;张荣伟;陈世文

    1 病例报告  男,3月龄。出生后发现腰部包块,以脊髓脊膜膨出入院。查体:体重6 kg,神志清,腰部见约5 cm×5 cm囊性包块,质软,壁薄,按压时囟门无明显隆起,按压腹部包块无明显增大,透光试验阳性,肛门反射存在,双下肢能自主活动,MRI示L4、L5处有巨大囊性膨出,脊髓扭曲膨出,诊断脊髓脊膜膨出,于2000-03-06T08在全麻下行硬脊膜修补椎管探查术,手术顺利,术中补50 g/L葡萄糖750 ml,出血约60 ml,补血50 ml,2000-03-06T12送回病房,当时能哭闹,术后2.5h突然出现眨眼、吸吮动作,随即呼吸停止,全身紫绀,心率明显减慢,立即给吸痰、口对口呼吸,体外心脏按摩,吸氧,抢救约5min后呼吸、心跳恢复,给吸氧,又补血50ml,并严密观察及心电监护,1h后再发窒息,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HR降至30 次/min,考虑可能是癫痫发作,给静滴安定抗癫痫及补钙治疗,抽血急查血生化,首次发作后8h内共有类似发作9次,后几次发作出现双上肢的屈曲抽动,持续时间较前延长,静滴安定仍不能控制发作。血生化结果:血钠117 mmol/L,氯89 mmol/L,余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给100 g/L盐水10 ml+9 g/L生理盐水30 ml输液治疗,输液期间发作1次,之后未再发作,次日继续补100 g/L生理盐水5 ml+9 g/L生理盐水15 ml及常规治疗,患儿生命体征逐渐正常,10d后拆线,痊愈出院。

  • 症状不典型Wilson氏病1例

    作者:徐强

    1 病例报告  女,11岁。因感上腹部饱胀1个月余入院。患者系在校学生,学习良好,无精神及神经症状。查体:T36.8℃,P92 次/min,R20 次/min,BP110/70 mmHg,神志清,轻度贫血貌,回答切题,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充盈,浅表淋巴结不大。胸廓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未及,剑下1指,质中等,脾脏平脐,下肢不肿,神经系统体检未见阳性体征。血WBC2.6×109/L,L0.14,M0.02,N0.10,RBC3.11×1012/L,PLT40×109/L,Hb89 g/L。血糖、血脂、乙肝五项、血AFP、肾功能均正常。网织红细胞0.014。钩虫、疟原虫、血吸虫检查均阴性。肝功能:AST42 U/L,AKP124 U/L,ALT12 U/L,总胆红素17.0 μmol/L,直接胆红素3.4 μmol/L,间接胆红素13.6 μmol/L,总蛋白65 g/L,白蛋白39 g/L,球蛋白26 g/L,白球比为1.5。腹部CT示巨脾,B超示脾肿大(脾脏厚76 mm,肋下88 mm),门静脉宽10 mm,腹水征(-)。钡餐未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骨穿示粒巨两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分布,红系增生明显活跃。诊为巨脾,脾亢,予以升血小板等对症处理,症状无改善。后经多科会诊,眼底检查发现KF环,血清铜氧化酶活力及血清铜蛋白检查确诊为Wilson氏病,转神经内科治疗,好转出院。

    关键词: Wilson病/诊断 治疗
  • 伤寒致重症肝炎误诊为病毒性肝炎1例

    作者:冯红萍;钟基大;杜亚平;郭西萍

    1 病例报告  女,49岁。因乏力、纳差10d于2000-03-16入院,既往体健。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TB19 μmol/L,ALT759 IU/L,AST702 IU/L,Chol3.9 mmol/L,A40 g/L,A/G 1.4/l。诊断: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给予常规护肝治疗。入院1周,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加重,腹胀,巩膜黄染,且出现低热,午后为主(体温高38℃),次日晨起自行降至正常。无畏寒、咳嗽、咽痛,无腹痛、腹泻等。复查肝功能TB96 μmol/L,ALT234 IU/L,AST219 IU/L,Chol2.6 mmol/L,A28 g/L,A/G 0.7/1,PT延长7s,B超提示下腹少量腹水,修正诊断为重症肝炎。予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思美泰,间断应用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乏力、纳差、腹胀持续加重,每日仍出现低热,午后为主,复查肝功能TB上升为124 μmol/L,Chol下降2.3 mmol/L,A26 g/L,A/G 0.6/1。此时血、尿、粪培养回报均阴性,PPD试验及结核抗体阴性,甲、乙、丙、丁、戊、庚肝抗体多次检查均阴性。骨髓培养:伤寒杆菌生长。加用菌必治2 g静推,2 次/d,同时口服环丙沙星0.2,3 次/d抗感染。3d后体温正常,应用1周后停菌必治,继予环丙沙星口服1周,同时仍积极行护肝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黄疸消退,腹水消失,住院50d,复查肝功能正常,A38 g/L,A/G 1.2/1,骨髓培养阴性,痊愈出院。出院诊断:伤寒并发重症肝炎。

    关键词: 肝疾病/诊断 误诊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

    作者:陈健;陈治卿;余玲玲

    1 病例报告  男,67岁。全身酸痛、口干0.5a,加剧15d。于2000-07-16入院。患者于0.5a前因全身疼痛、口干,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等,经治未愈。近15d来,疼痛、口干加剧,体重减轻,而来我院。查体:T38.1℃,消瘦外观,轻度贫血貌,双下肢皮肤干燥如鱼鳞病样,紫癜,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检查:WBC5.23×109/L,N0.418,L0.41,M0.113,ESR88 mm/h,类风湿因子131 IU/ml(正常值0 IU/ml~20 IU/ml),ENA多肽抗体谱、抗干燥综合征抗体(SSA)52KD(+),蛋白电泳A48%,α12.8%、α29.3%,β11%、γ28.9%,血K轻链20.6 g/L,λ轻链4.5 g/L,血补体C30.56 g/L,C40.11 g/L,IgG25.10 g/L,IgA5.01 g/L,白/球0.69/1。滤纸放上眼角膜5min,湿纸长度小于8 mm,Schirmer试验阳性,甲状腺、颌下腺、腮腺ECT示:符合干燥综合征表现。胸部X线示慢支并感染。2000-07-29送检左下唇粘膜,唇腺活检病理报告:符合SJOGRON氏综合征。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糖尿病。

  • 同侧股骨颈、干骨折漏诊2例

    作者:樊大海;郭爱义;冯海元

    1 病例报告  例1 男,27岁。因车祸致伤右下肢,来我院就诊。门诊经拍X线片以右股骨干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收住院。查体:右下肢呈外旋畸型,大腿中、下段肿胀、压痛,并有异常活动,诊断为右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于住院3d后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单髋人字石膏外固定。4个月后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因右髋关节疼痛摄X线片示右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已缺血坏死。2次住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愈合出院。  例2 男,32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来我院就诊。门诊经X线摄片,示:左股骨干中段横断型骨折而收住院。查体:左下肢呈外旋成角畸型,大腿中段肿胀、压痛,并有异常活动。诊断为左股骨干中段横断型骨折。1周后行左股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长腿石膏托外固定。2周后切口拆线时患者自述左髋部疼痛,而摄片,示左股骨颈骨折。即刻在电视X线下行复位,经皮穿针骨圆针固定术。术后继续石膏外固定。2个月后摄片复查,固定针退出,骨折移位。2次行切开复位三刃钉内固定,旋髂深动脉带血管蒂骨移植,植骨术。1a后复查,股骨颈畸型愈合。髋内翻、跛行,并髋关节疼痛,股骨头早期缺血坏死,非手术观察治疗。

  • 喉淀粉样变合并喉癌2例

    作者:陈军;许建峰;刘光艳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8岁。因声音嘶哑0.5a,呼吸困难10d,于1996-11-23入院治疗。0.5a前不明原因出现声音嘶哑就诊,发现声带、室带暗红色,充血肿胀,表面光滑,未见新生物,声门闭合欠佳,声带活动正常。曾按炎症治疗,效果不佳。10d前开始出现憋气,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无吞咽障碍。查体: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喉体无肿大,会厌无异常,右侧会厌襞肿胀明显,粘膜尚光滑,左侧梨状窝正常。于右侧杓状会厌襞处取检,病理报告为:部分上皮增生,上皮下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后去山东医科大学会诊,诊断为喉淀粉样变。转我院治疗,1wk后,自动离院。出院4个月后因进行性呼吸困难Ⅲ°入院行气管切开术后,于1997-03-17在全麻下行喉裂开手术,术中见会厌喉面及右侧杓状会厌裂增生明显,表面光整,声门下区未见异常,快速病理为(喉)鳞癌,改行近全喉切除术,术后随诊0.5a未见有颈部及远处转移,后失访。  例2 男,53岁。因声音嘶哑8a,加重伴阵发性呼吸困难3个月,于1997-08-13入院。查体:右侧声带充血,左侧声带肿胀较轻,动度差,左侧梨状窝较饱满,粘膜光滑,无增生。于病变处取检,报告为:慢性炎症。后去山东医科大学会诊并重新取检,病理报告为:声带息肉样改变,鳞状上皮粘膜增生呈慢性炎改变,间质淀粉样变,未见癌。经气管切开术后行放射治疗,治疗2wk后,效果不佳。于1997-08-27在全麻下行喉裂开手术,术中见双侧声门下区环形增生,暗红色,表面粗糙不平,无坏死,快速病理报告为:(喉)鳞癌,即行近全喉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符合术中诊断。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误诊为大隐静脉曲张1例

    作者:王保进;侯良伦

    1 病例报告  女,18岁。因自幼发现左足背部淡紫色质软包块,后包块渐大,近4~5a间包块溃破形成溃疡,时愈时溃,且左下肢外侧出现浅静脉曲张,以小腿为甚。经中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欠佳。多家医院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建议手术治疗,我院亦以此收入院拟治术疗。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颈部无畸形,五官端正,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脏听诊各瓣膜区未闻及各种杂音,腹部无异常,脊柱正常生理弯曲。专科所见:左下肢后外侧浅静脉曲张,以小腿为著,呈足靴样色素沉着,足背可见一约5 cm×5 cm大小的溃疡面,表面结痂,其周可见迂曲怒张的浅小静脉,大隐静脉无明显曲张,测量双下肢长度:左98 cm,右97 cm,周径(膑上10 cm):左23 cm,右21 cm,小腿中段周径:左33 cm,右31 cm;踝上周径:左23 cm,右21 cm,综合上述症状大隐静脉曲张诊断不符。行左下肢静脉造影,示左足背静脉迂曲怒张呈蜘蛛网状,小腿浅静脉怒张,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见造影剂明显回流;再行左下肢动脉DSA检查,示左胫前动脉缺如,左足有弥散的小动脉静脉瘘,致此确诊为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简称KTS)。遂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股静脉瓣膜环缩术+左足背血管畸形栓塞术,栓塞剂使用平阳霉素。后溃疡面愈合,左下肢浅静脉曲张减轻,效果尚可,患者满意出院。

  • B超检出宫腔内节育器自然断裂误诊1例

    作者:吕金杰;孙秀桂;苗祖凤

    1 病例报告  女,32岁。因下腹部持续隐痛4a,于1999-09就诊。无发热、无腹痛、无腹泻及尿频尿急。查体:腹平、柔软,双侧附件区压痛,未触及包块,膀胱区无扣击痛。检查血、尿常规正常。经追问病史,患者1995-08在某市级医院行人工流产术和放环术。术后即感下腹疼痛,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无痛经。4a中曾多次到几家医疗单位求医(均未作B超检查)以附件炎、泌尿系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随即行B超检查。B超示:子宫体前位,大小形态正常,肌壁均质,内膜线显示清晰,于宫底部偏右侧处,探及一字行强光条,后方见慧星尾征之节育器回声,宫腔中下段未见节育器回声。超声提示:宫内节育器向宫底移位、变形。随既经常规消毒后行取环术。手术顺利取出一金属节育器,形状已成一字型,长5.5 mm断端陈旧、整齐,无伸拉痕迹。术后又行B超检查,证实宫腔内无残端残留,给予抗生素防感染3d。随访2个月,患者无下腹疼痛症状出现。

  • 妥布霉素致小儿血尿2例

    作者:郭文

    1 病例报告  例1 男,11月龄。因咳嗽4d,加重伴喘气1d于1996-10-06入院。查体:T37.2℃,P126 次/min,R50 次/min,体重8 kg,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大量中细湿罗音及少许哮鸣音,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Hb120 g/L,WBC15×109/L,RBC4.19×1012/L,L0.41,N0.58,M0.01,尿常规正常,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给予妥布霉素24 mg/d和头孢拉啶2.0 g/d分2次静滴抗感染及止咳、平喘、改善肺循环等治疗。用药5d后患儿出现全程血尿,尿色鲜红。急查尿常规示红细胞满视野,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正常,考虑为药物性血尿(妥布霉素所致)。立即停用妥布霉素,其他治疗不变,第2天早晨血尿消失。  例2 男,1(3)/(12)岁。因腹泻6d,呕吐1d于1998-08-04以婴幼儿腹泻入院。查体:T37.8℃,P130 次/min,R38 次/min,体重10 kg。呈中度脱水貌,腹泻蛋花水样便10 次/d,量中等,含少许粘液,无脓血,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Hb126 g/L,WBC6.8×109/L,RBC4.7×1012/L,L0.40,N0.56,M0.04,尿常规正常。给予补液、纠酸、平衡电解质,用妥布霉素40 mg/d分2次静滴抗感染等处理。治疗7d后患儿出现全程无痛性血尿。查尿蛋白(+),RBC()。作尿三杯试验均为全程血尿,肾功能检查正常,初步考虑为药物性血尿(妥布霉素所致)。停用妥布霉素,未作任何处理,2d后血尿即消失。

  • 安痛定致过敏性休克、ARDS及罕见大咯血1例

    作者:刁同进;李又林;赵晓东

    1 病例报告  男,22岁。因发热伴咽痛2d,突发寒战、咯血伴呼吸困难14h于1999-11-15T10-30急症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始出现发冷、发热、全身不适伴咽痛,无咳嗽、咳痰及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次日晚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急症科就诊。测T39℃,予以静滴头孢唑啉钠及病毒唑等药物治疗,肌注安痛定10min后,突然出现胸闷、气急、全身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立即予以静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治疗,病情曾一度好转,但后又出现血压下降及咯血,呈淡红色水样,又予以止血、升压、输血等治疗,效果不佳,仍间断咯血,血压靠升压药维持,且渐出现躁动不安,呼吸困难、神志恍惚,为进一步抢救治疗于1999-11-15T10-30收入院。查体:T37.2℃,P112 次/min,R35 次/min,BP15/9.5 kPa。浅昏迷状态,呼吸急促规则,皮肤粘膜无黄疸、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面色苍白,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直径4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紫绀,口腔呼出气味呈大蒜味,口腔内有少许血性分泌物。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减少,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布满中、小水肺泡音:心界无扩大,R112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异常。四肢末梢皮肤湿冷、紫绀,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急症科:血气分析PH7.34,PCO246.4 mmHg,PO236.9 mmHg,SO265.6%,BE0.5 mmol/L,SBC23.2 mmol/L,3P试验(-)。血Hb151.0 g/L,WBC7.6×109/L,N0.83,L0.13,ECG:窦性心动过速,ST-T波改变。入院诊断:过敏性休克;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辅助治疗、抗炎、止血、抗休克、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仍反复咯血,顽固性休克难以纠正,且反复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进一步化验检查血气分析:PH7.296,PCO248.6 mmHg,PO240.4 mmHg,SO270%,SBE2.6 mmol/L,HCO323.0 mmol/L,3P试验(+),BT90s,2min,AKP75 U/L,ALT84I U/L,AST33I U/L,CPK2034.1 IU/L,LDH377 IU/L,BUN9.2 mmol/L,Cr115 mmol/L,血K+3.99 mmol/L,CL102 mmol/L,Na+136 mmol/L,CO2CP19.6 mmol/L,EHF抗体(-),胃内引流物OB(),胸片(床边):双肺透光度差,散在斑片状影,边缘模糊不清。虽经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纠正酸碱紊乱、成份输血及抗DIC等积极抢救治疗,但病情仍进行性恶化,出院后共咯血约7000+ ml,终抢救无效于1999-11-15T20-30临床死亡。尸体解剖病理检验报告:心脏:重量290 g,体积14 cm×11 cm×7 cm,右室壁厚0.6 cm,左室壁厚2 cm,室间隔厚1.8 cm,三尖瓣周径9.5 cm,二尖瓣周径8 cm,肺动脉瓣周径6 cm,主动脉瓣周径6 cm。左右心室未见明显扩张。主动脉根部光滑,管壁弹性好。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未见狭窄。右旋支一处管壁内见灰黄斑块,约米粒大。镜下观察: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心肌间质水肿,可见灶状出血,心肌间质和心外膜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右冠状动脉旋支内膜层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多,粥样斑块形成。肺:左肺重量895 g,体积23 cm×16 cm×13 cm,右肺重量930 g,体积23 cm×16 cm×6 cm,双肺表面见肋骨压迹,切面呈灰褐色,质地韧。镜下观察:肺泡壁增厚,弥漫性肺泡腔内见大量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肺泡腔内可见蛋白样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部分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并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部分剥脱。甲苯氨蓝染色未见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PAS染色示附着于肺泡壁的透明膜样物呈阳性反应。肝脏:重量1230 g,体积22 cm×16 cm×8 cm,切面呈灰红、灰褐色,质地韧。镜下:肝血窦扩张淤血,部分区域肝细胞脂肪变性,间质血管扩张淤血,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并淋巴细胞等浸润。脾脏:重量225 g,体积14 cm×10 cm×4.5 cm,切面呈灰红色,质地韧。镜下示脾脏组织淤血。肾脏:左肾重量165 g,体积11.5 cm×7 cm×2.8 cm,右肾重量170 g,体积12 cm×6.5 cm×4 cm。切面呈灰红色,质地韧。镜下观察:肾组织内个别肾小球球囊壁增厚,个别肾小管管腔内可见透明管型及红细胞管型,肾间质小血管扩张淤血,可见小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脑:重量1590 g,体积17 cm×14 cm×10 cm,脑回无增宽,脑沟无变浅,切面灰白,质地软,双侧侧脑室对称,未见出血及软化灶。镜下观察:脑组织轻度水肿,小血管扩张淤血,小胶质细胞轻度增生。  尸检病理诊断:①急性出血性肺炎:肺泡腔内见大量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蛋白样渗出物,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剥脱;②继发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透明膜形成,急性呼吸衰竭,肺淤血,肺水肿;③心肌纤维断裂;④急性肾脏衰竭;⑤脑水肿;⑥肝脏淤血,脾脏淤血。

  • 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误诊1例

    作者:吴宁

    1 病例报告  男,72岁。因上腹部间歇性隐痛9个月入院。患者于9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给予护胃,助消化治疗,效果不好。1998-04院外钡餐检查诊为食道下段平滑肌瘤。以后一直食欲不好,体重下降。查体:一般情况好,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躯干,四肢软组织未发现肿块。心、肺、神经系统无异常。入院后钡餐示:食道下段充盈缺损约9 cm×4 cm大小,境界清晰,边缘光整,与院外相比增大明显。于1999-10-20行左侧开胸术,切除肿块,作食道—胃弓吻合术。病理诊断为: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化疗多次,目前正在随诊中。

  • 颅外假性颈内动脉瘤误诊1例

    作者:隋宝绪;王雪峰;李瑞平

    1 病例报告  男,7岁。以发热、口咽部疼痛2周,左耳后下方肿物2d入院。患者于2wk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口咽部疼痛,以左侧为著,进食时加重,发热呈高热。在当地医院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发热咽痛减轻,近2d左耳后下方出现肿物,有压痛且逐渐增大。有轻度呼吸困难,语言含糊不清,口咽部急性充血,左侧壁隆起,扁桃体Ⅱ度肿大,悬雍垂过中线,咽腔狭。左耳鼓膜呈兰色,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左耳后下方可见约7 cm×8 cm的圆形肿物,有波动感,质软,无明显的搏动感,表面肤色正常。口咽部CT报告为咽侧肿物,有液化。彩超报告为咽侧间隙脓肿。入院后经口咽部穿刺抽出为淡黄色脓性液体。临床诊断为左扁桃体周围脓肿合并咽侧间隙脓肿。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全麻下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斜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现腮腺内侧有暗红色凝血性肿物,且有暗红色液体流出,吸出液体剥离肿物时突然有大量鲜血外涌,立即用纱布加压填塞上血,考虑肿物可能为假性颈内动脉瘤,立即给予输血,准备血管外科器械。准备充分后,在原切口上端向前后横行切开约长6 cm,向下延长至锁骨下缘,分离皮瓣,切断胸锁乳突肌胸锁端,循颈总动脉向上到颈动脉分叉处,利用血量夹夹住颈外动脉后仍有出血,关闭颈内动脉后血止,分离清除暗红色凝血块,自颈动脉分叉处向上循颈由动脉可见在距颅底1.5 cm处向下有1 cm的楔形裂口,缝合裂口,再利用周围组织加固缝合,去除动脉夹后无血渗出,阻断颈内动脉28min,恢复皮瓣,缝合切口。术中输血1000 ml,术后控制感染,对症治疗,7d拆线,术后患者有轻度的左侧面瘫,1个月后恢复,随访0.5a无复发。

    关键词: 动脉瘤/诊断 误诊
  • 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血栓误诊1例

    作者:宋凡

    1 病例报告  男,56岁。因头痛8d,伴精神异常3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d在工作中出现右侧头痛、眼痛,呈持续性胀痛,疼痛渐重并扩展为全头痛,伴发热,T37.7℃,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曾行2次头CT检查未见异常,疑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头痛缓解,入院前3d头痛加剧,有时出现思维及言语紊乱。查体:T38.3℃,嗜睡,烦躁不安,问答合理,颅神经及四肢未见阳性体征,颈强三横指,克氏征(+)。入院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第2天出现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偏瘫,第3天开始频繁癫痫大发作。血WBC5.4×109/L,N0.58,L0.40,E0.02,血纤维蛋白原9.62 g/L,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400 mmH2O,常规及生化正常。入院后第3天头部MRI示:上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右侧颞叶出血性梗塞。诊断:上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症状性癫痫。予脱水降颅压、东菱克栓酶降纤、抗癫痫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继续恶化,于入院后第6天死亡。

  • 干燥综合征误诊为过敏性紫癜1例

    作者:宋熔;张兴凯;郭刚

    1 病例报告  女,37岁。主因反复出现紫癜5a,加重0.5a入院。患者于5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紫癜,不伴发热、腰痛、腹痛及关节肿痛。呈间断发作,每次持续7~10d可自行缓解,多于月经前2d出现。一直在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紫癜给予对症治疗。近0.5a症状加重,伴月经量增多,齿龈出血,间断口服强的松、安络血等后病情有所缓解。今为进一步就诊来我院,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入院。查体:BP18/14 kPa,双下肢散在分布点片状出血点,无压痛,间隔皮肤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左肾区有轻度叩击痛。入院后查血Hb94 g/L,RBC3.03×109/L,WBC3.03×1012/L,N0.64,L0.33,PLT167×109/L。尿PH7.0,SG1.005,蛋白(+)。尿本周氏蛋白(-)。血BUN14.0 mmol/L,Cr428.1 μmol/L。血GLB54.7 g/L,ALB39.5 g/L。血Ca2+2.34 mmol/L,P2.08 mmol/L。24h尿蛋白0.4 g/24h。补体C30.77 g/L,C40.25 g/L。血T3、T4、TSH正常。血IgG21.16 g/L,IgA3.49 g/L,IgM2.62 g/L。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B超提示双肾缩小回声增强。骨髓穿刺未见异常。初步诊断: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但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近年来有口干、眼干、多饮、碎牙、猖厥性龋齿。进一步检查肾图:双肾GFR明显减低,双肾小球滤过功能重度受损。抗核抗体阳性,核型:斑点型,滴度:1∶640。抗SSA(+),抗SSB(+)。ESR115 mm/h。血RF(+)。滤纸试验阳性。唾液腺SPECT:腮腺、颌下腺显影不良,干燥综合征可能性大。后诊断:干燥综合征。

  • 蛎壳状梅毒疹1例

    作者:金贵和;吕成焕;徐岩;付树岺

    1 病例报告  男,40岁。因鼻唇部脓疱50d来科就诊。患者于50d前在鼻部及上唇皮肤先后出现多个豆粒大小脓疱、微痒,脓疱渐破溃形成明显厚痂,不易脱落,曾在外院诊断为脓疱疮,外涂红霉素眼膏、百多邦膏未愈。于1999-09-09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初诊为鼻硬结症、皮肤疣,并于鼻前庭处切取一梭形皮损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镜下所见:表皮不规则增厚,白细胞外渗,其皮内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有大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部分血管周围形成袖口状(病理号74061)。上述病理改变不支持鼻硬结症和皮肤疣的诊断,但提示梅毒不能除外。为明确诊断,以便尽快得到有效治疗,患者于1999-09-14转至我科门诊。查体: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所见:双侧鼻前庭及上唇皮肤见多处豆大至甲大黑褐色厚痂性皮损,痂皮厚积状如蛎壳,基底红晕,如除去厚痂其下为表浅溃疡,皮损孤立或融合。梅毒血清学检查:血TPHA(+),RPR1∶32(+),抗HIV(-)。临床诊断:二期梅毒(蛎壳状梅毒疹)。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滴,1次/d,连15d,同时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3次。经上述驱梅治疗后皮损迅速消退,未留明显痕迹。治疗结束后于2000-01-20和2000-05-10 2次复查未见皮损复发,血清RPR分别为1∶8(+)和1∶4(+)。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误诊1例

    作者:刘兆生

    1 病例报告  女,12岁。因复发性腹痛、便血5a,面色苍白3个月于2000-03-22入院。患儿自7岁始经常复发性腹痛,多在感冒后诱发,有时便血,大便呈柏油样或暗红色,便血量和次数多少不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肠痉挛、寄生虫病、消化性溃疡,经相应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3个月前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腹痛及便血较以往加重。其母口唇粘膜有黑色素斑点,无自觉症状。查体:精神略差,贫血貌,BP12/8 kPa。口唇、牙龈、颊粘膜、双手掌、趾底、手指、足趾见多量黑色素痣,呈圆形或椭圆形1 mm~2 mm大小不等的斑点,有的融合,以下唇为著。心肺正常,肝右肋缘下2 cm,脾未触及,脐周轻压痛。血RBC2.43×1012/L,Hb44 g/L,白细胞、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大便呈黑色,潜血试验()。尿常规及肝功正常。消化道钡餐检查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小肠息肉3个。纤维结肠镜示结肠息肉2个。诊断: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失血性贫血(重度)。给予输血、止血及对症治疗14d,症状好转,拒绝手术出院。

  • 牙源性皮瘘误诊为皮脂腺囊肿2例

    作者:杨向红;杨永莉;刘挝

    1 病例报告  例1 女,24岁。主诉:右下颌反复肿块1a余,流脓3个月余。在当地县医院以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进行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右下颌有一约0.4 cm溃口,周围无红肿,表面皮肤暗,沿溃口用镊子向后、内探入很深,有少量脓液流出。—|7残冠、死随,叩(-)。从窦口牙胶尖探入底摄片。X线片示:牙胶尖与根尖相连,根尖有一直径为1.2 cm弥散性暗影。诊断:慢性根尖周炎并皮瘘,收入住院。处理:拔除患牙,行瘘道刮治术,抗炎及换药治疗,痊愈出院。  例2 男,16岁。主诉:颏部肿块1个月余,流脓1wk。曾到私人诊所以皮脂腺囊肿脓肿行切开引流,效果不佳。查体:颏部瘘道,直径0.3 cm,有少量脓性分泌物。—|2冠折、变色、死随、叩(+),X线片示—|2根尖暗影、直径约1cm弥散暗影,从瘘口插入的牙胶尖与根尖相连。诊断:—|2慢性根尖炎并皮瘘。处理:—|2300 g/L碘酚窦管通过、搔刮窦管、完善的根管治疗、瘘口换药,痊愈。

    关键词: 皮瘘/诊断 误诊
  • 会阴疝误诊1例

    作者:万大华

    1 病例报告  女,34岁。5a前无意中发现右侧大阴唇后有一指头大包块,因无症状未介意。入院前1a觉包块渐增大,且在快速行走、劳动时包块胀痛,性生活有不适感。曾先后在当地多次就医,均诊断为会阴部囊肿。于1995-05-01以前庭大腺囊肿收住我院妇产科。妇检:右侧大阴唇下段有一3 cm×3 cm大小包块,质软,无压痛 ,平卧时按压包块可消失,用力咳嗽包块出现,阴道、附件正常。经会诊考虑为疝而转外科。在硬膜外麻醉下经右大阴唇作U形切口拟行修补术。切开后见皮下脂肪层有一囊袋状包块,切开囊壁见内膜光滑,内有大网膜与之部分粘连,用探条沿囊腔向上可探至腹腔,故加作下腹正中切口进腹,见子宫直肠陷凹右侧有1.5 cm×1.5 cm内口与会阴部囊腔贯通,内容物为大网膜,由此确诊为会阴疝。还纳内容物后修补内口,关闭腹部及会阴部切口。术后10d痊愈出院,随访3a,会阴部包块未再发。

    关键词: 会阴疝/诊断 误诊
  • 鼻咽癌放疗后致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1例

    作者:陈世文;张荣伟;张洪俊;赵振伟

    1 病例报告  男,55岁。5a前因涕中带血,右耳鸣、听力下降,在本院耳鼻喉科穿刺活检,诊断为鼻咽癌,而后在外院以直线加速器行外放疗一疗程,共20d余,放疗总剂量40Gy,治疗后无不良反应,能从事正常工作。近2个月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入院。查体:右耳听力下降,气导小于骨导,伸舌略左偏,左下肢肌力Ⅳ级,膝腱反射活跃,余查体无异常。颅脑CT平扫示右颞叶大片低密度水肿区。MRI示右颞、顶、额叶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于右颞叶见一约4.3 cm×3.2 cm×3.1 cm异常不规则对比增强灶,边缘不清,右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稍向左移位。诊断考虑为脑转移瘤或胶质瘤。术中见病变位于右颞叶前部,外观呈灰白色,内有红色实质性组织,血供一般,内侧达海马沟回,约5 cm×3.5 cm×3.5 cm大小。病理为脑组织水肿伴片状变性、坏死及出血炎细胞渗出。后诊断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

  • 口服乙烯利水剂致死1例

    作者:刘会贞;常素月

    1 病例报告  女,26岁。2000-06-07T13,因生气,空腹吞服乙烯利水剂250ml后,自感口腔、咽、上腹部烧灼样,剧烈疼痛,吞咽及言语困难,伴恶心、呕吐1h后,急诊入科。查体:R27 次/min,P110 次/min,BP75/50 mmHg,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湿冷,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口唇水肿,舌及口腔粘膜糜烂呈灰白色,流涎,涎水呈透明粘液带血丝,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光反射迟钝,两肺布满水泡音,HR110 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腹部压痛,余无特殊发现,立即高浓度吸氧、抗休克等治疗,因患者吞咽困难,口服牛奶、蛋清、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粘膜保护剂无法进行,于2000-06-07T13-20患者极度呼吸困难,家属拒绝行气管切开术,于2000-06-07T13-40,呼吸、心跳停止。

  •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致过敏反应1例

    作者:窦乐功;张伟;秦永娟

    1 病例报告    男,24岁。因发热、皮肤出现斑丘疹伴瘙痒2d来诊。患者2d前接种第2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疫苗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90609),之后出现发热、畏寒,并发现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皮疹进行性增多,伴皮肤瘙痒,后颜面水肿。无咳嗽、乏力,亦无腹痛、呕吐,未做治疗来诊。患者平日身体尚健康,近期未用过其他药物。1个月前(即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曾有类似病史,但当时皮疹少,无皮肤瘙痒及颜面水肿,4d后不治自愈。查体:T38.3℃,一般情况尚可,全身皮肤可见较密集的红色米粒大小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颜面水肿,眼结合膜无充血,颊粘膜未见Koplik斑。咽不红,颈无抵抗感,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血RBC426×1012/L,WBC13.2×109/L,N0.742,Hb146g/L,PLT168×109/L,综合考虑患者病史、症状与体征,诊断为药疹(乙肝疫苗所致)。治疗经过: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药物排泄。给维生素C及赛特赞口服,同时将100 g/L葡萄糖酸钙20ml、氟美松5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1次/d。5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颜面水肿,皮疹颜色变淡并逐渐消退,后皮肤呈糠样脱屑。嘱其停止乙肝疫苗接种,随访6个月无复发。

  • 麻风误诊5例

    作者:王向东;陈俊帆;王宏雁

    1 病例报告  例1 女,44岁。全身皮肤红斑、瘙痒0.5a,于1995-03入院,0.5a前全身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微痒,诊断慢性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无好转,全身无系统性病史。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鸡蛋大小红斑,边界尚清,压之褪色,痛觉、温觉试验有不同程度下降,右下肢皮肤感觉迟钝,发汗试验(+)。病理切片示:神经末梢炎,查麻风杆菌(),确诊麻风。  例2 男,23岁。四肢多发性结节1a,于1996-06入院。1a前,双侧大腿皮肤出现多个结节,黄豆大小,无痛痒,渐增大增多,破溃后结痂,诊断结节性痒疹,予抗过敏治疗后无好转,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多发性大小不等皮色结节,部分呈囊状排列,部分结节糜烂,表面结痂,皮肤病理切片示:呈瘤型麻风病理改变,抗酸染色在浸润灶内有集簇抗酸杆菌。  例3 女,41岁。因全身皮肤红斑1a余,于1997-09入院。1a前大腿处出现黄豆大淡红斑,渐增大,增多,诊断体癣等,经抗真菌、抗过敏治疗后无好转。查体:全身无系统性病变,皮肤科情况:面、腹部、背部、四肢皮肤大小不等暗红色斑,上有细小鳞屑,部分红斑呈环形,中心消退,有苍白区萎缩,四肢散在黄豆大小结节,红斑及苍白区痛觉、触觉、温觉减退。病理切片:界线类麻风病理改变。  例4 女,23岁。面部、四肢皮肤红斑6a,下肢溃烂,脱毛3a于1998-12收住院,6a前,面部、四肢出现红斑,曾诊断鱼鳞病,经治疗无好转,2a前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予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查体:全身无系统性病变,皮肤科情况:颜面、四肢皮肤见大小不等暗红色斑点,绿豆大小结节、面部皮肤肿胀,毛细血管扩张,小腿、足部皮肤见多处溃疡,眉毛、睫毛脱落,腋毛稀疏,病理切片符合瘤型麻风,抗酸染色检到大量抗酸杆菌。  例5 女,35岁。因躯干、四肢皮肤红斑4a伴右上肢畸形于1999-06入院。4a前双下肢、躯干皮肤出现片状红斑,渐呈环形,色素减退,渐有面颈部红斑,眉毛脱落,右上肢畸形,右手指呈钩爪状。诊断:尺神经损伤,经手术治疗后无好转。查体:皮肤科情况:面颈部红斑,眉毛脱落,躯干、四肢散在红斑,右手背骨间肌萎缩,右手呈爪状,双上肢温觉、触觉减退,以右前臂明显,病理切片: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抗酸染色找到少数抗酸杆菌。

    关键词: 麻风/诊断 误诊
  • 卵巢脓肿阴道超声误诊2例

    作者:胡波

    1 病例报告  例1 女,42岁。主述下腹部胀痛2个月余,加重10d余伴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偶有发热就诊。妇检时发现左下腹部有一儿头大小肿块,无压痛,活动受限。临床诊断:左卵巢囊肿伴扭转。阴道超声检查所见:左侧附件探及一大小为12.7 cm×12.2 cm×10.2 cm囊性低回声占位,有包膜,内可见较多点状光点及细网状分隔回声。彩色多普勒见周边少许血流,盆腔积液阴性。超声诊断:左卵巢较大囊性占位,考虑粘液性腺瘤。手术所见左卵巢囊性增大,周围粘连,内约500ml血样粘稠液体。病理快切报告:左卵巢脓肿。  例2 女,39岁。因劳累后感下腹部胀痛2个月余,呈持续性,行经时加重,疼痛时伴有发热,当地医院B超诊断:右卵巢囊肿(18.0 cm×17.0 cm×10.0 cm)伴感染。给予抗炎治疗1周后,自觉体温下降,疼痛缓解,但劳累后仍感下腹部酸胀不适,来院就诊。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大小正常,于右侧附件触及一较大囊性肿块,不活动,无压痛。阴道超声发现:子宫右侧探及一较大囊性低回声占位,大小为17.4 cm×13.2 cm×14.0 cm,内见较多点状光点回声,包膜回声较厚,边界不清,周围粘连。盆腔积液阴性。超声诊断:右卵巢较大囊性占位,内液稠,考虑巧克力囊肿。手术中所见,右卵巢呈囊性增大,内为黄绿色稠厚液体,约700 ml左右,病理快切报告:右卵巢脓肿。

  •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1例

    作者:李群义;马秀红;赵秀华

    1 病例报告  男,42岁。因右侧鼻腔流脓涕4个月,鼻阻及涕中带血3个半月,在外院体检及CT检查发现右鼻腔及鼻窦肿物。于1998-10-21来我院就诊。在门诊取病理,结果为横纹肌肉瘤。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牙齿无松动,咽部不充血,软腭对称,扁桃体不大,外鼻无畸形,右鼻腔不通畅,右下鼻甲肿大,与中隔相接,麻黄素收缩不良,鼻道狭窄,仅见中鼻道少许灰白色分泌物;左鼻腔通气可,鼻甲不大,鼻中隔无偏曲,间接鼻咽镜检见右后鼻孔有肿物堵塞,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覆盖,双侧咽鼓管口、圆枕对称,未见新生物。右侧筛、上颌窦区轻微叩痛。双眼运动正常,无视力下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诊疗经过: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后于1998-11-02于全麻下行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右)。术中见上颌窦前、后、上、外侧壁、眶下壁破坏。切开鼻腔粘膜见鼻腔内充满黄白色肿物,质脆,不易出血,上壁病变至眶尖,眶筋膜无破坏,后壁至翼腭窝,外侧壁骨质变薄,无穿破。缝合关闭术腔。术后给抗生素静脉滴注。7d拆线,8d抽出全部纱条。病理证实为右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出院后建议放疗。

  • 空肠平滑肌肉瘤误诊卵巢肿瘤1例

    作者:姚宇

    1 病例报告  女,60岁。因下腹部疼痛伴腰痛10d余而入院。初诊右侧卵巢肿瘤。患者在15d前举手取物时,突然感到下腹部疼痛伴腰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无放射,伴恶心、呕吐,卧床休息后诸症减轻。绝经10a,绝育术22a。查体:T36.8℃,P80 次/min,R18 次/min,BP18/10 kPa,一般状况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子宫平位略小,子宫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约5.0 cm×4.0 cm的包块,质硬,活动差,与子宫关系密切,压痛(±)。左附件正常。B超:子宫体积略小,内膜可见,右侧附件区可探及4.4 cm×4.0 cm的低回声实性团块,边缘尚清楚,似有被膜,呈轻度分叶状,左附件正常。术前诊断:右卵巢肿瘤,于1999-03-08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均正常,空肠中段距屈氏韧带下方约100 cm处,肠管系膜侧有一肿瘤5.0 cm×4.0 cm大小,向肠腔外生长,实性,质中等,肿瘤与近肿瘤部肠管粘连成角,且下移至右下腹及盆腔处与膀胱底部及腹膜前壁粘连,即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术中顺利,8d拆线痊愈出院。病检:巨检:切除小肠14 cm,距切端7 cm处见一6.0 cm×4.0 cm×3.0 cm的肿物,突出肠壁,切面灰白色,质硬,有出血、坏死及其变性。肠径6.0 cm,粘膜完好。镜检:瘤组织呈束状旋涡状排列,瘤细胞长梭形或短梭形大小不一,有异型呈分裂相少于5个,细胞丰富伴出血坏死。病理诊断:空肠平滑肌肉瘤分化尚好;肠粘膜慢性炎症。

  • 高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血栓形成2例

    作者:杨莲荣;刘春和;朱慧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8岁。平素身体健康。因夜间睡眠时室内有煤炉,至次日清晨7时被家人发现不省人事,呼之不应,枕边留有呕吐之胃内容物,急送本院诊治。查体:BP14/9kPa,呈深度昏迷状态,呼吸深大,双瞳等大,如针尖大小,光反应弱。口唇略绀,颈略抵抗。双肺呼吸音粗糙,未及水泡音。HR88次/min,律整,无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左臀部见15cm×10cm大小皮肤红肿,质硬,四肢肌张力高,双膝反射亢进,病理征阴性。急测COHb为40%。诊断: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左臀部挤压伤。急行高压氧治疗。使用大型多人舱,空气加压至0.28 Mpa,按吸纯氧20min,继减压至0.19 Mpa,再吸纯氧57min方案治疗。当第1阶段吸氧18min时,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考虑脑血栓形成发生,继续治疗至患者出舱,行CT检查示左基底节梗塞灶。后继续行高压氧和临床综合治疗,患者意识恢复,住院47d,肢体基本恢复,基本痊愈出院。  例2 女,75岁。平素健康。被家人发现不省人事,呼之不应,嘴角有呕吐物,带有暗红色液体,急送本院治疗。查体:BP15/10 kPa,呈重度昏迷状态,呼吸深大,口唇轻樱红色,压眶上神经无反应,双瞳缩小如针尖大,对光反应消失,颈略抵抗,余未见明显异常,COHb50%。诊断: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给予200 g/L甘露醇250 ml静脉点滴,静注速尿40 mg,同时给予纳络酮等药物后急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方法同例1,当第2阶段吸氧10min时,患者出现双瞳不等大,口角歪斜,考虑脑血栓形成发生,继续治疗至出舱,行CT检查为双基底节脑梗塞灶,继续行高压氧和临床综合治疗36d,神志转清,病情好转出院。

  • 表现为淀粉酶升高的腹主动脉瘤1例

    作者:张克俭;刘颖;马安林

    1 病例报告  男,45岁。因突发持续性上腹痛入院。1周前于少量饮酒后诱发腹痛,向背部放射。当地医院化验谷丙转氨酶偏高,血淀粉酶明显升高(具体不详)。腹部B超、CT检查:肝胆胰未见异常。拟诊胰腺炎,给予输液、消炎治疗腹痛无缓解来院。查体:BP20/11 kPa。痛苦面容,皮肤粘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腹部未触及包块,未闻及血管性杂音。既往有高血压史,高达28/17 kPa,入院后多次化验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肝功化验:ALT116 U/L~451 U/L(正常<40 U/L)、BIL(总胆红素):27 μmol/L(正常1.7 μmol/L~17.1 μmol/L),无尿胆原、尿胆素,肾功能正常,血脂不高。入院间曾有一过性肉眼及镜下血尿,血压逐渐升高,高达29/18 kPa,腹痛随血压升高而加剧,腹痛时急诊B超:可疑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腹部CT:主动脉弓以下的降主动脉全程、髂总动脉分界以上的腹主动脉血管内见宽0.2 mm,呈曲线状的低密度灶,并在轴面将该血管分割为右前四分之一与左后四分之三两部分。CT诊断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全层夹层动脉瘤。经降压治疗后,腹痛有所缓解。

  • 维生素B12缺乏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误诊1例

    作者:金云晔;吴礼坤

    1 病例报告    女,26岁。因四肢麻木、乏力3个月,行走障碍1个月,双小腿抽搐20d而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肘及双膝关节以下麻木,以手、趾为甚,灼热刺痛感,乏力,持物不稳,双小腿僵直感,踏地如踩棉花样,行走不稳,容易跌倒,症状逐渐加重。近一个月来出现行走困难,需旁人扶助下双下肢向外划圈样向前移动,步伐小。20d来出现双小腿肌肉阵发性抽搐,每次数秒至2~3min不等,日轻夜重,次数逐渐转频伴肌肉酸痛,T38℃上下,排尿困难而入他院。先后拟诊为脊髓病变、多发性硬化及脊髓蛛网膜炎,给予强的松片、卡马西平片、尼可林针等治疗后因体温突然升高达40℃,昏迷、频繁四肢阵发性抽搐,尿失禁,病危而自动出院。回家后体温渐降,神志转清而入我院。病后乏力明显,情绪不稳,易激动、烦躁、多凝多想,记忆力减退,无头痛、呕吐及视物模糊。患者自幼偏食、易倦怠、乏力、舌炎。15岁、20岁时各患巨幼细胞性贫血均用维生素B12治疗好转。查体:T38.3℃,BP16/10kPa,贫血貌,神志清,平卧位,对答迟缓切题,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及,颈软,克、布氏征(-)、双巴氏征(+),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胸6以下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消失。血WBC5.0×109/L,N0.74,RBC2.12×1012/L,Hb72 g/L,MCV112.4 μm3,PLT97×109/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150 mmH2O,压颈试验椎管通畅,脑脊液无色透明,常规正常,氯化物130.3 mmol/L,糖3.6 mmol/L,蛋白0.12 g/L,IgG45 mg/L,EEG轻、中度异常,颈、胸髓MRI无异常信号,头颅CT、胸片、ECG正常。入院后诊断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给予维生素B121 mg肌注1次/d治疗,3d后小腿抽搐渐好转,1wk后无发热。踝阵挛渐好转,能下床扶助行走,小便如常。网织红细胞升高达6.9%。3wk后精神、行走恢复如常,体征消失,治愈出院。

  •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作者:王彦芹

    1 病例报告  男,32岁。因咳嗽、咳痰、咯血20d于1998-02-15入院。入院前1wk在外院诊为肺结核并咯血,给予抗结核及止血药物治疗,无任何疗效。查体:T37.2℃,P86次/min,R20次/min,BP130/90mmHg(1 kPa=7.5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不良,体型瘦长,精神差,中度贫血貌。双肺底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脏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化验检查:血WBC9.2×109/L,N0.76,L0.22,Hb85 g/L。PLT150×109/L,ESR18 mm/h。X线胸片示:两肺中下野可见散在边缘模糊的细小结节,个别融合成片状,病灶之间有小透亮区。考虑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肺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肺泡内充满颗粒状,絮状酸性物质,PAS染色强阳性,肺泡隔及周围结构基本完好。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给予碘化钾口服,胰蛋白酶雾化吸入及其他对症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自动要求出院。随访至今,身体状态尚可。

  • 肾上腺结核2例

    作者:郑杰;王彤;贾东升;杨国红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5岁。右腰背部胀痛、皮肤变黑3个月入院。7岁时曾患过肺结核。入院时血压稳定,全身皮肤黑,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胸部X线平片及肺CT检查正常。B超提示:右肾上腺区有一2.5 cm×3.0 cm不均匀回声。腹部CT显示右肾上腺部位2.6 cm×2.6 cm低密度占位病变,并有小点状分散的钙化。BUN7.3 mmol/L,尿儿茶酚胺、血糖、血浆皮质醇、血浆醛固酮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诊断:右肾上腺皮质肿瘤,可疑皮质醇增多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探查右肾上腺,发现腺体增厚,质地变硬,有结节,与下腔静脉及膈肌粘连,触之血压无变化。切除右肾上腺,术中、术后血压稳定。3周痊愈出院。病理报告:右肾上腺结核,TB-DNA试验阳性。0.5a后CT发现,左肾上腺区有1.5 cm×2.0 cm低密度肿块,无结核病症状,经抗痨治疗0.5a,肿块消失,皮肤颜色变浅。随访至今健在。  例2 男,56岁。因皮肤变黑0.5a而入院。无盗汗、乏力、低热症状。幼年曾有肺结核病史。入院时BP16/10 kPa(120/75 mmHg),全身皮肤黝黑,胸部X线片示左肺上叶有钙化灶。B超提示左肾上腺3.5 cm×4.0 cm不均匀回声。CT显示左肾上腺区有3.5 cm×4.0 cm低密度病灶,有钙化,与周围界限不清,CT值为35 Hu~45 Hu,右肾上腺增大。IVP检查提示:左肾上极有压迹,双肾排泄正常。血浆皮质醇88 nmol/L,尿素氮、血糖、尿儿茶酚胺、血浆醛固酮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诊断:左肾上腺皮质肿瘤。在全身麻醉下切除左肾上腺,术中血压稳定,左肾上腺变硬、变脆,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病理报告:左肾上腺结核,TB-DNA试验阳性。术后经抗痨治疗,患者皮肤颜色明显变浅,血浆皮质醇仍较正常偏低,原增大的右肾上腺较前缩小。随访至今患者良好。

  • 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综合征1例

    作者:吕霞;吕洪;李忠义

    1 病例报告  女,62岁。主因皮肤变黑,乏力、怕冷15a,多饮、多尿、消瘦0.5a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5a前,无何诱因发现皮肤颜色加深,渐变黑。乏力、怕冷伴恶心、呕吐、嗜睡,BP85/60 mmHg。曾诊断为阿狄森病。给予醋酸可的松替代治疗,以每日50 mg维持。近0.5a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明显消瘦。近1个月症状加重并有视力下降,尿中有泡沫。查血糖10.8 mmol/L,体重下降4kg,以阿狄森病、糖尿病收入院。查体:T36.2℃,P72 次/min,R18 次/min,BP90/60 mmHg,身高164 cm,体重66 kg,BMI25。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全身肤色黑暗,口唇、腋窝、双手掌纹、乳晕更重,腋毛、阴毛脱落,眉毛稀少,双侧甲状腺Ⅰ度~Ⅱ度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初步诊断为:阿狄森病、糖尿病分型待定,甲状腺肿大待查,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综合征?入院后继续给醋酸可的松50mg,1次/d,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血糖不能被有效控制。查胰岛素释放试验示曲线低平,考虑Ⅰ型糖尿病可能性大,改用胰岛素治疗,血糖逐渐控制在理想水平。虽然以后查GAD-AB正常(<32 μg/ml),仍不能排除Ⅰ型糖尿病。针对甲状腺肿大,查TG-Ab128 IU/ml(正常<40 IU/ml),TPO-1Ab,1000 IU/ml(正常<35 Iu/ml),故符合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患者拒绝甲状腺穿刺,故未查。甲功4项均正常。结合病史及以上检查,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综合征诊断可以成立。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结核菌L型感染误诊探讨

    作者:许涛;钱琛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与结核菌L型感染的关系,初步分析临床及病理误诊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组织切片改良抗酸染色及牛型结核菌卡介苗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对56例病理学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例重新切片检查。结果:56例中有24例(60.7%)抗酸染色检出结核菌L型;41例(73.2%)免疫组织染色阳性。结核菌L型主要分布于炎症灶内、肉芽组织中及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形态多样,有巨形体、圆球体、原生小体等常可聚集成堆。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结核菌L型的感染有关或可能为乳腺结核的亚型,为减少误诊和漏诊应加作抗酸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 雪卡毒素中毒25例分析

    作者:廖清高;隋敏生;陈纪平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方法:分析25例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结果:雪卡毒素广泛存在热带、亚热带深海鱼中,其中石斑鱼、鲈鱼常见,是鱼类通过食物链获得。中毒后经2~10h潜伏期,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消化道症状和心血管症状,2~3d后伴有特征性、较持久的温度感觉倒错。结论:中毒后以温度感觉倒错为特征,预后良好,病程2~3wk,为避免中毒,建议勿食用重1.5kg以上的深海鱼,特别是鱼头和内脏。

  • 167例(191例次)慢性肺心病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林英翔;张洪玉;王辰;崔瑷;郭伟

    目的:探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病原学、抗生素的选择、酸碱失衡类型、机械通气以及死亡原因等问题。方法:对1999-01-01/1999-12-31收治的住院肺心病患者167例(191例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肺功能以中、重度损害为主;院外社区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多见,而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则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肠杆菌属为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黄单胞菌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酸碱失衡类型中,呼吸性酸中毒占首位;抗生素的选择以左旋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为多见;死亡原因中呼吸衰竭占首位。讨论: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并进行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研究

    作者:刘跃武;高维生

    目的:分析我院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和误诊情况。方法:回顾1983-01/2000-04我院12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情况,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等。结果:①128例患者中,64例以肝功能受损为首发症状,5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P>0.05)。其他12例为肾脏、骨骼或其他系统表现;②肝脏受累的患者较为年轻(平均13岁),而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岁(P<0.05);③角膜凯氏环阳性率为96.8%(124/128)。114例患者铜氧化酶吸光度的平均值为0.051±0.024,阳性率为93%(106/114);④本病总误诊率较高,128例中有55例首诊误诊(42.9%)。1990年以前的误诊率为42.3%(22/52),而1990年以后的误诊率为43.4%(33/76),两个时间段的误诊率相似;⑤128例中,年龄>18岁者43例,<18岁者85例。两个年龄组患者的误诊率分别是39.5%(17/43)和44.7%(38/85),年龄<18岁组患者的误诊率稍高,但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了肝脏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外,还可以单纯累及肾脏或骨骼系统等。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对可疑患者进行角膜凯氏环和酮氧化酶吸光度检查将有助于降低本病的误诊率。

  •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研究

    作者:张文;严晓伟;郭丽琳;朱文玲;王爱民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a收治的IE 69例。结果:误诊63例,误诊率为91.3%。常见误诊病种为上感。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及瓣膜退行性变的漏诊为导致IE误诊的常见原因。UCG在诊断的确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是对IE的认识不足。常见误诊治疗为不正规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愈38例(55.1%),需手术21例(30.4%),死亡10例(14.5%)。结论:IE为误诊率很高的疾病,误诊原因有多方面。需提高认识,早发现、早治疗,终提高IE的诊治水平。

  •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肾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宏向;张纪云;孙念政;郑楠;常向秀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G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肾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聚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分布宽度(PDW),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GMP-140)和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结果:文中显示LMWH对各型肾炎患者PLT、MPV、PDW无显著性影响,可使血小板GMP-140和GPⅡb-Ⅲa表达水平上调,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GH可使GS、MN、PGN患者PLT减少,MPV增大(P<0.01),PDW超过正常值,且5.1%患者PLT降至100×109/L以下,使血小板GMP-140和GPⅡb-Ⅲa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P<0.01),且显著高于LMWH治疗后的同病理类型患者(P<0.01)。结论:LMWH对肾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功能无显著性影响,GH可显著提高GS、MN、PGN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功能。

  • 67Ga、210TL与99mTC-MiBi肺肿瘤阳性显像的诊断分析

    作者:潘惠忠;王火强;刘进军;吴吉勇;沈毅;苗积生

    目的:对比分析67Ga、201TL与99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肺肿瘤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4例使用67Ga201,25例使用201TL与48例使用99mTC-MiBi进行肺肿瘤显像,患者均经穿刺活组织检查,手术切除或其他方法获得病理结果,其中肺癌174例,肺良性病变83例。结果:67Ga对肺癌显像的灵敏度为79.5%,特异性79.9%,准确率79.3%。201TL的灵敏度为66.7%,特异性85%,准确率72%,99mTC-MiBi的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为75%。结论:67Ga、201TL以及99mTC用于肺肿瘤阳性显像对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其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腹腔积液的原因分析

    作者:张培瑞;许红兵;邹一平;李为民;萧荫祺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腹腔积液(HA)的发生率、发生原因、致病因素,以进一步防治LC术后HA。方法:回顾性分析1478例择期LC患者,研究其年龄、性别、年度、手术时间、术者经验、术中胆汁污染、术中戊二醛污染对术后HA发病率的影响。结果:LC术后HA共169例,发病率为11.4%。HA的发病率与受术者的年龄、性别无关。1996年以后HA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手术时间长HA发病率高。手术者1例~25例和76例~100例LC的HA发病率有明显差别。术中的胆汁污染、戊二醛污染导致HA发病率增加。结论:LC术后HA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胆汁污染和戊二醛污染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可以据此对LC术后HA进行有效地预防。

  • 综合性医院不典型抑郁障碍74例分析

    作者:曹红;雷征霖;孙秀兰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不典型抑郁障碍的特点,避免误诊及漏诊。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诊断标准,Zung评分≥40,HAMD(17项)评分≥17分的77例患者进行临床及量表分析。结果: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述者占98.65%,其中头痛、头晕者占43.24%。2/3以上的患者存在多种抑郁常见症状,其中兴趣减退及情绪低落存在于所有患者,前者较后者更重。无自杀行为的病例。Zung平均总组分50.55分,HAMD平均分19.55分。HAD-A评分≥9分者明显多于<9分者,前者的Zung评分明显高于后者。结论: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不典型抑郁患者多以躯休症状为第一主述就诊,多数患者存在多种抑郁常见症状,患者多为轻度抑郁。多伴有焦虑,伴焦虑者的抑郁程度较重。

    关键词: 抑郁障碍 治疗
  • 致死性紧张综合征的误诊与误治研究

    作者:赵玉萍;冯永平;韩春美

    目的:探讨致死性紧张综合征误诊和误治的有关因素。方法:作者依有关文献的症状群病因诊断标准为依据,将会诊所见其他科和精神科的致死性紧张综合征15例误诊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提示15例中10例综合医院病例皆未确定致死性紧张综合征的诊断,病因学互为误诊率为100%。专科医院误诊病例5例中有2例精神分裂症、2例恶性综合征均误诊为散发性脑炎,另1例将中毒性肺炎误诊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15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13.3%。结论:致死性紧张综合征为跨学科的错综复杂的综合征,且为多因学说,而人为因素成为误诊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专科医生而且综合医院医生也需要掌握,以防误诊。

  • 心肌桥误诊因素分析

    作者:谢晓华;谢映伟;武旭东;盖鲁粤

    目的:分析有症状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肌桥误诊原因。方法:收集1993-01/2000-05 98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15例心肌桥病例,对比其出入院诊断、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心肌桥的初诊误诊率为93.3%,误诊为冠心病者1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者3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9例,冠心病陈旧下壁心肌梗塞者1例。前降支近中段心肌桥患者12例,前壁缺血占3/12,前侧+下壁缺血占6/12,侧壁缺血占1/12,下壁缺血占2/12。右冠心肌桥患者3例,侧壁缺血占2/3,下壁缺血占1/3。15例心肌桥患者中有14例硝酸酯类治疗无效。结论:心肌桥患者常在中年以后出现酷似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及ECG表现,临床确诊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 老年人退行性心肌瓣膜病的误诊研究

    作者:陆红;周盾;王冰

    目的:明确老年人的心瓣膜病因诊断,减少误诊。方法:收集资料较完整的老年人心瓣膜病变患者3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人退行性心瓣膜病多易误诊为风湿性、先天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乳头肌功能不全等疾病。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不同,治疗原则有所不同,正确诊断,防止误诊,提高治愈率。

  • 诺维苯在晚期NSCLC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福才;杨卫华;郭沁香;郭伟;周华;朱海波

    目的:观察诺维苯在晚期NSCLC化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情况。方法:收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6例,以诺维苯作为一个主要化疗药物并联合应用既往被证实对NSCLC有确切疗效的顺铂组方进行化疗,NVB25 mg/m2~3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第8天;PDD25 mg/m2~30 mg/m2静脉滴注,第3天~第5天,每2~3wk为一个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随访缓解期和生存期。结果:本组46例NSCLC中,总有效率为39.1%,其中初治病例为40.7%,复治病例为36.8%,初复治病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缓解期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尤其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较为明显,另外静脉炎和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也较高。结论:诺维苯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的抗癌新药,患者的中位缓解期和中位生存期相对较长,毒性反应能够耐受,如辅以G-CSF防治重度的骨髓抑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误认青霉素皮试阳性原因分析

    作者:毕秀莲

    青霉素G钠自4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某些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螺旋体以及放射线菌感染均有效,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常用抗生素,其疗效高、造价低、毒性小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因其阳性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是值得注意的。值得强调的是,青霉素的某些假阳性反应往往使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给临床工作带来损失,就我院所使用的情况和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如下。1 轻信患者自述过敏史  对于患者自述的过敏史不去详细的追问,而采取轻信的态度,在没做皮试之前就判为阳性,致使一些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治疗。因此,在询问患者青霉素过敏史时,一定要详细询问是皮试过敏,还是注射后有过敏症状表现,再认真分析。2 怕担风险  个别护理人员,思想观念有问题,认为现在抗生素种类繁多,没有必要再去担风险,只要患者说家人有过敏史或皮丘稍有红晕,就判为阳性,特别是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临床经验不足,在做青霉素皮试时皮丘略大或稍红,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患者又无其他不适,为了安全,怕担风险谎报阳性,致使阳性率较高,给临床工作带来损失,使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治疗。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正确掌握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判断。

  •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及保证合理用药的措施

    作者:赵逢平;苗运明

    近几十年来,新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给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保障人类正常、健康生活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带给人类很大益处;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医疗人员(医师、药师)在药物正确使用上的难度。由于药物滥用、误用(如抗生素的滥用、超剂量给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轻则使用药者增加痛苦,重则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造成个人和社会的的经济损失。以患者为中心,保证药品质量,加强合理用药研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不懈的努力来对付它。1 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1.1 概况 20世纪磺胺、青霉素等药物的陆续问世,开辟了化学药物治疗的新纪元,人类终于找到了征服传染病、流行病、鼠疫、猩红热、肺炎、肺结核、淋病等的有效武器。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从盲目探索和经验主义办法寻找新药,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投资、有多学科合作,严格管理地研究开发新药,取得辉煌成就[1]。为人们防治疾病提供了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有效地保障了人们健康长寿,在这半个世纪,各国人均期望寿命从30多岁分别增至60多岁、70多岁、80多岁,反映出药物和药物治疗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2 国际上不合理用药状况 随着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称之为药源性危害或药害。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新药研究开发达高潮,英美等国生产上市药物达数万种,合并用药和长疗法不断增加,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60年代西欧发生的轰动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日本发生的氯碘喹事件均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引起医药界的广泛重视[2]。70年代,WHO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便采取多种方法监测,解决不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问题。在美国,80年代仍有10%的入院者是由于药害所致,12%的住院患者是处方用药不合理。1.3 国内不合理用药现象 50年代~70年代,我国药物疗法较简单,药物品种、数量均不多,不合理、不适当用药问题不突出,但也存在四环素牙、链毒素所致聋哑药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药工业的产值、利润、销售额以空前速度增长,国产药、三资企业产药、进口药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医药市场十分繁荣,缺医少药现象在城市已不复存在。1984年,首届全国合理用药学术讨论会上,医学、药学专家一致认为: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存在。不合理、不适当用药主要表现为:①用药无适当指征或所用药无功效;②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③多药并用,注射液配伍禁忌发生率高;④功效更好、毒性更小的药物未选用,或功效相同但价格便宜的药物未选用等。近10a国内公开报道的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表明:不合理、不适当用药涉及的药物,以抗生素、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为主,普遍存在用药过多,指征过宽的错误。并过多使用静脉滴注这种给药途径。从回顾性药历分析所得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约为住院患者人次的10%~20%,其中5%的患者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死亡[3]。1991年有人报道说,据推算,每年在住院患者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人数为19.2万人,是19种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1倍。不合理、不适当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在我国也相当严重和普遍,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逾20万人[4]。

  • 老年患者的用药问题

    作者:田玲;吕晓峰;燕莉

    老年人由于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排泄、代谢、分布及其作用均与青壮年迥然不同。同时,老年人又往往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不良反应也较青壮年多2倍~3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几个问题。1 药物动力学的特点1.1 药物的吸收 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减少,胃内酸度增高,消化道运动降低和内脏血流量减少,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而影响疗效。1.2 药物的分布 随着老年人体重的降低,体内水份的减少,脂肪增加,如按体重和体表面积计算剂量,会导致老年人血药浓度过高,其次老年人血浆蛋白随增龄而降低,因而蛋白结合药物减少,具有药理活性的非结合部分药物浓度相对增加。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和次数均应低于青壮年。1.3 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老年人蛋白合成功能下降,肝血流量减少,因此老年人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例如利多卡因、安替比林、心得安、保太松,戊巴比妥等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都应减量。1.4 药物的排泄 老年人肾功能减低,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可在体内积蓄,产生毒性反应,故氨基甙类抗生素、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甲氰咪胍、氨甲喋啶以及某些头孢菌素等,老年人用药应减量。

  • 端粒酶与恶性血液病

    作者:戴文奕;张惠芳

    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密切相关,表现为细胞生长失控。因此,人们注意到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在肿瘤形成中的改变。而端粒、着丝粒和DNA复制原点是染色体DNA复制的结构三要素。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人恶性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不同于正常细胞,揭示端粒酶可能是一广泛的肿瘤标志,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早在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Muller首先提出端粒这一概念,随后Mclinto研究表明,染色体的断端十分活跃而极不稳定,易同其他断端发生断断融合,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环状染色体等不稳定形式的染色体。相反,染色体的末端却相当稳定,极少发生端端融合,表明染色体末端具有某种特殊结构将染色体末端封住,使之不能与其他断端融合,这种结构被称为端粒1,2]。端粒是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端粒的结构特点:①由富含鸟嘌呤碱基G/胞嘧啶碱基C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组成,长达数kb(碱基对),人的端粒DNA重复序列为TTAGGG3];②端粒的末端并非为平端的双螺旋结构,而是由一条富含G12-16碱基的单链3'端突出[4,5]。端粒的功能:①防止DNA末端降解[6];②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功能。2 端粒酶的发现和功能  DNA聚合酶必须在RNA引物参与下按5'-3'方向合成DNA,当RNA引物去除后,即会在新合成的DNA链5'末端留下一个空隙,使端粒缩短,这样势必会导致端粒越来越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者之一Waston于1972年将其称为末段复制问题提了出来[7]。总之,正常情况下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其端粒应该逐渐缩短。但Larson和Spangler等在四膜虫的研究中发现其端粒不见缩短,甚至有所延长,针对这一矛盾,Greider1985年撰文指出,四膜虫DNA端粒的延长不可能是常规DNA聚合酶作用的结果,一定另有原因。后来果然在四膜虫的细胞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酶的活性成份,能往富含G的合成寡核苷酸上添加重复序列TTAGGG。这种酶称为末端转移酶或端粒酶[8]。现在我们知道端粒酶是负责染色体末端(端粒)复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蛋白,其中的RNA成份是端粒复制的模板,因此端粒酶又是逆转录酶。人端粒其RNA成份已克隆成功,约含450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CUAACCCUAAC-3'能指导端粒的合成[9]。端粒酶的功能:①维持端粒长度;②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细胞生理状态(衰老、恶性生长)有关。

  • 性早熟

    作者:杨曙明;隋杰

    性早熟属内分泌疾病,由于性发育早晚个体差异很大,诊断标准不一致[1],化验检查技术复杂,正常范围波动大,与异常有交叉[2],且因引起性早熟的原因复杂,不易确定,有效治疗方法少,所以儿科医生对性早熟诊断甚感困难,为此将近年来国内外对性早熟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作一综述。1 定义  性早熟的定义书籍记载很不一致[3],多数认为:①8岁前乳房增大;②10岁前有月经;③9岁前有腋毛;④阴蒂或阴茎肥大超过正常;⑤第二性征过早出现。有上述任何一条者,均应认为有性早熟。但由于性发育早晚本身有很大差别,又受遗传因素[4]、营养、疾病、经济、气候、个体差异、性知识等因素的影响[5]。如营养情况好、身体健壮、热带气候、经济情况好、性知识多等均可使性发育提前。近年来,我国人民营养状况迅速提高,疾病减少、性知识普及,因此性发育的年龄显著提前。因此对一个身高、体重、体态均已接近成年人,即使其性发育(乳房、月经、腋毛)比上述标准略有提前,不应轻易定为性早熟,而应继续观察其发展过程,再下肯定结论。2 影响性发育的器官  性发育受靶腺体(睾丸、卵巢)、脑下垂体、下丘脑和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高级神经中枢控制下丘脑。下丘脑有分泌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HRH)和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GHIR),泌乳激素释放因子(PRF)和泌乳激素释放因子抑制因子(PIF)等垂体的调节系统。垂体分泌:①促卵泡刺激素(FSH),为卵泡成长所必需,对男性生殖细胞也有刺激作用,能刺激睾丸使之产生精子;②黄体形成素(LH)又称促睾丸间质细胞刺激素(IGSH),对性腺起刺激作用;③促黄体激素(LTH)即催乳腺素(Prolactin)对成熟的乳腺促进其乳汁分泌。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酮,参与女性生殖器官的成熟排卵与月经循环,雌激素不促进乳腺导管的生长及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孕酮还促进乳腺腺胞及腺小叶的成长,为分泌乳汁作准备。睾丸分泌睾丸酮(来自睾丸间质细胞)。  此外肾上腺皮质第3层网状带所产生的去氢雄酮和雄烷二酮,与睾丸酮共同刺激男性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在女性则产生腋毛及阴毛的生长。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产生性激素都能对丘脑起反馈作用,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产生性激素过多起负反馈作用,使丘脑产生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性激素产生过少时起正反馈作用,使丘脑产生性激素释放因子。上述四种器官异常都可产生性早熟。有些肿瘤如肝细胞瘤等也可分泌性激素。

  • 妇产科临床特点与思维方法

    作者:张秋英;刘海凤

    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推理、判断,无不集中体现为医师对具体疾病的客观思维。其方法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诊断、处置关系极大。如何正确运用和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临床活动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或错诊、错治的发生,把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医德很好结合起来。实践中尽量做到全面、细致、果断、合理地处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做好临床服务,确保医疗安全。本文仅就妇产科临床特点与思维方法重点加以探讨。  妇产科由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组成,其工作范围和服务明显有别于其他临床科室,形成自身特点。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做好妇产科工作的基础。1 妇产科一般临床特点  妇产科按工作性质,服务内容的不同分为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科3个部分,三部分各有自身特点,不尽相同,如妇科工作重点主要是患内外生殖器疾病的妇女(包括女性新生儿、幼女、少女、女性青年、生育期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妇女),特点是年龄范围大,疾病种类多,某些疾病还有着某些共同的临床症状。经常遇到一些似这象那的临床表现,需要医师全面分析,严谨思维,妥善处置。产科工作重点是孕期、产期和产褥期妇女。特别是三期妇女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服务比较单纯,但若出现某些病理情况(如孕期妇女发生的病理性妊娠或妊娠合并症;产期妇女发生的难产或分娩并发症;产褥期妇女发生的感染、出血等),情况就会变得复杂,稍有不周或疏忽,处置不慎或延误,常招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母婴生命。因而,有人比喻产科服务是妇产科临床的雷区,需要医师百倍警惕,敏捷思维,果断处置。计划生育重点虽然主要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健康人,但若遇到患有某种疾病而需做人工流产、中期或晚期引产、输卵管结扎等手术者,情况也就不同于单纯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健康人。往往需要医师区分利弊,综合思维,妥善处理。

  • 用体外震波碎石方法对肾盂癌实施体外震波冲击能否造成转移扩散

    作者:刘国清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近,我遇到1例患者,对其用体外震波碎石方法对肾盂癌实施体外震波冲击是否造成转移扩散这个问题提出了2种意见,而对第2种意见论证的正确与否,请有关专家商榷。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男,62岁。左腰区疼痛1a多,且伴有尿频,1999-06到某市医疗碎石中心诊治,经该院B超检查诊断为左肾0.5cm结石,并对其实施了50min 2000次的体外震波冲击,震波后一直没有排石,却发现2次肉眼血尿,多次高热不退,1999-08下旬左锁骨淋巴结肿大,1999-09-11又到医疗碎石中心复查,该中心复查认为左肾盂内结石仍在,并第2次实施了50min 2000次的体外震波,震波后患者病情急剧加重,遂于1999-09-13到省级医院诊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断层检查显示:左肾增大,大小80sqcm肾盂内见53 mm恶性肿瘤,经CT进一步诊断确认:左肾盂癌淋巴结内转移,双肺转移;经ECT检查诊断为骨关节多处转移。  针对上述病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震波碎石能否造成肾癌转移扩散,目前尚无依据,所以不能确认肾癌转移是震波所致。另一种意见认为:患者盂肾癌的快速发展和提前、加速转移、扩散是震波冲击直接造成的。理由如下:①患者在碎石中心就诊前,没有肾盂癌转移扩散的证据;②对肾盂癌灶实施体外震波冲击必然导致提前、加速扩散转移。

  • 从人类认识过程谈误诊概念

    作者:陈道纯

    1 两种误诊概念误诊,字面含义是错误或延误的诊断。从表面看,只要病历上书写的诊断与实际病情不符,就是误诊。以此作为判断标准,简明而直观,容易为非医学界人士所接受。在医院的病例讨论中,以及为数众多的误诊案例分析文章中,常见到以这种标准来判断误诊。这种误诊概念反映了误诊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可称为表面误诊。  而多数研究误诊的专家们则给误诊以更严格的限定。例如陶正德提出:误诊是指在当时所具有的全部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应能确定为某一疾病,但却要被确定为另一疾病的那种情况,以及虽然由于当时客观资料不全,不能确定为该疾病但又不注意积极收集客观资料,或进行必要的会诊和转诊或密切的随访,以致造成了延误。斯可哉提出:误诊是医生在规定的环境中诊病时,对病情作出错误的判断,而施以无效或错误的治疗,导致病情延误或恶化,造成不良后果者,(失去救治时机致残死亡)。刘振华等提出:误诊是指患者在就诊时,所具有的全部客观资料已能够确诊为某一疾病,或者由于当时的客观资料不全,暂时无法确诊为该病,而接诊者未积极收集,全面分析各项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会诊观察随访,而盲目诊断并投以无效治疗而使病情延误的现象。这就是说,虽然病历上写的诊断与实际病情不符,但医生确诊的努力仍在继续,或者未造成病情延误的,不算误诊。这种误诊概念反映了误诊的某种实质内容,可以称为实质误诊。两种误诊概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别,是由于人类认识过程与现有医学模式的矛盾而产生的。

  • 我国误诊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张经建

    1 误诊学概述  什么是误诊学?误诊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误诊是个古老的医学话题,事实上自有了诊断学就存在着误诊学的问题,两者相生相伴,并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常在其编著的医案中突出误诊教训以警示后人。如清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的《医家误》以及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这些文献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早的误诊学医学专著。误诊是医学工作中的普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误诊与“失误”、“不负责任”、“不光彩”等同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误诊学研究常常持敏感回避的态度。长期以来,人们对误诊学研究没有象对医学中其他学科那样重视,特别是与诊断学相比,误诊学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人们往往热衷于总结成功的经验,报喜而避忧,较少涉及误诊和教训。  过去的千年,人类医学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克隆”技术及“多利”羊的出现,B超、CT、磁共振、数字减影技术,医学检验领域不断拓宽,检查项目猛增,手段日益先进,然而,有研究表明,误诊率并没有因此而下降。据粗略的统计,患者生前误诊率迄今仍在30%左右。仅以直肠癌为例,山西省肿瘤医院从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共做直肠癌手术486例,其中340例在外院,误诊为其他良性疾病,误诊率为70%。北京医科大学毛一羽中教授调查1976年已随访到的128例直肠癌(均经病理证实)在出现症状后即确诊的仅5例,误诊率为96.1%。  刘振华、陈晓红编著的《误诊学》中统计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在1973年~1980年报告的200例临床病理讨论资料,误诊率高达48%。李甘地等统计华西医科大学1952年~1987年的6668例尸体解剖资料,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者占31.1%。  虽然也有统计资料显示出误诊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各种先进的检查措施和化验方法的出现,实际上也带来了新的误诊因素。事实证明,诊断手段的提高与误诊率的下降不成正比,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严峻的。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许多疾病,只要能早期确诊,就完全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见,研究误诊学已成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新病种的出现、疾病的难易程度、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临床思维方法、知识广度、经验积累和客观医疗条件、患者与医生的配合程度、提供病史的准确性、可靠性等。  误诊虽然不是我们医疗工作的主流,但应高度重视。对误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是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医学巨星、著名的内科学家张孝骞教授到84岁高龄时仍说他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戒、慎、恐惧”四个字求诸已,说明他即使晚年已富有经验仍慎勿误诊的意思。医务工作者只有认真总结前人及自己的失误和教训,方能大限度的减少误诊。

  •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09例分析

    作者:尹桂珍

    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治水平,现将我院近10a来收治EHF误诊109例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确诊EHF 1188例,其中误诊109例,误诊率9.2%。院外误诊72例,门诊误诊37例,男104例,女5例,年龄17岁~66岁,平均49岁。发热期误诊92例,低血压休克期误诊2例,少尿期误诊7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三期重叠误诊8例。3月份~6月份误诊56例,10月份~12月份误诊32例,其他季节散发病例误诊21例。经治疗痊愈96例,死亡13例,死亡率为11.9%。1.2 误诊病种 上呼吸道感染80例,占73.3%;急性胃肠炎6例,占5.5%;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占3.7%;肺炎3例,占2.7%;阑尾炎3例,占2.7%;急腹症3例,占2.7%;急性肾炎2例,占1.8%;流脑2例,占1.8%;败血症2例,占1.8%;感染性休克1例,占0.9%;子宫功能性出血1例,占0.9%;重症肝炎1例,占0.9%;渗出性胸膜炎1例,占0.9%。1.3 误诊原因分析1.3.1 本文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占73.3%,EHF早期是以发热伴三痛症状、三红体征为主要起病特征,酷似上感,接诊医师如果不详细询问病史及系统查体,如流行病学资料、尿量改变、外渗及出血体征等会被忽视,而盲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一般处理而延误治疗。1.3.2 EHF早期表现毒血症症状 恶心、呕吐、周身不适,还可因毒素作用肠道粘膜,致使粘膜充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出现呕吐、腹泻甚至痢疾样大便,首诊医师只注重吐泄局限症状,而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并非罕见。

  • 青年人胃癌误诊39例分析

    作者:吕振海

    我院1980-01/2000-01,共收治青年胃癌48例,误诊误治39例,现将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4例,女15例,男女之比1.5∶1,年龄小者17岁,以26岁~30岁居多,平均26.4岁。病程6个月以内者6例,6个月~1a 11例,1~2a者17例,2a以上5例。1.2 主要临床表现 上腹隐痛31例,食欲下降26例,全身乏力24例,体重下降25例(下降多者达15kg),上腹饱胀、呕吐15例,黑便24例,贫血12例(血红蛋白低者为38g/L),上腹触及包块8例,上腹压痛2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3例。1.3 误诊情况 39例在外院分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18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胆囊炎、胃炎、腹部包块性质待查各3例。并按上述诊断治疗时间长者达18个月,治疗中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曾一度好转。1.4 确诊经过及治疗 本组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发现便潜血试验阳性24例,Hb<100g/L者12例,胃镜检查33例,直接诊断为胃癌者30例;36例曾作上消化道造影,均疑有胃内占位性病变。全部病例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胃窦癌30例,胃体胃底癌9例。病理组织学检查:低分化腺癌27例,粘液腺癌6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3例。30例行病灶切除,其中全胃切除3例,远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8例,近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2例,姑息性病灶切除7例,余9例癌灶已不能切除仅行胃空肠吻合术。全部病例术后均行化疗;术后全部获得随访,3个月、0.5a、1a、2a内死亡者分别为5、8、6、10例,生存3a者7例,生存7a者3例(目前仍健在)。

  • 桥本病误诊26例分析

    作者:张书亭;李新国;宋德余;尹长恒;杨胜义

    桥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应用药物治疗,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性,术前误诊率高达75%~100%,平均85%[1],造成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本文总结我院1990-01/2000-01,手术治疗各类甲状腺疾病310例,其中桥本病误诊26例,占8.4%,均因误诊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22例,男4例,男女比例1∶5.5,年龄28岁~52岁,其中40岁以上者18例,占69%。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有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者10例,甲状腺肿大呈结节样者6例,伴有甲亢表现者6例,单侧腺叶肿大者4例,其中有压迫感、呼吸憋闷者13例。甲状腺触诊质韧,无压痛。1.3 实验室检查1.3.1 B超检查 提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多发甲状腺瘤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1.3.2 血清学检查 16例患者出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或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阳性,双阳性者8例,双阴性者2例。1.3.3 6例伴甲亢表现者,T3、T4测定均有增高,占23%。1.3.4 全部病例均未经针吸活检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而由术后病理证实。1.4 治疗 本组病例均误诊其他疾病而手术治疗,22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术后20例患者随诊6个月~10a,无甲状腺癌发生,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a内出现怕冷、乏力、食欲差、嗜睡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T3、T4测定降低,TSH增高,从而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维持。

  • 肾性高血压误诊57例分析

    作者:张鹏;倪晓慧;倪宁

    我们对1999-01/1999-12我科所收治的57例在院内或院外均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肾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39.5岁±4.6岁;女25例,年龄16岁~77岁,平均37.8岁±4.3岁。全部病例均无高血压病家族史,既往有肾脏疾病史者23例,有糖尿病史者7例。所有病例临床分类如下: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慢性肾盂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7例,肾病综合征5例,狼疮性肾炎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2例,先天性多囊肾2例,肾动脉狭窄1例,多发性骨髓瘤致肾损害1例。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肾脏疾病及肾性高血压诊断和分类标准。1.2 症状体征 全部病例收缩压范围150 mmHg~255 mmHg,舒张压95 mmHg~155 mmHg。头痛、头晕、全身乏力27例,双下肢水肿、少尿15例,夜尿增多12例,恶心、呕吐21例,肾区叩痛26例,全身骨骼疼痛、行走困难1例,颜面红斑、口腔溃疡1例,腹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者1例。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30 g/L~60 g/L 3例,60 g/L~90 g/L 41例,90 g/L~110 g/L 13例;尿常规:蛋白(+)3例,()14例,()21例,()19例;尿糖()5例,()6例,()3例,WBC≥5/HP 26例,RBC≥3/HP 32例,管型37例;尿本周氏蛋白阳性1例;BUN7.1 mmol/L~17.9 mmol/L 7例,17.9 mmol/L~28.6 mmol/L 13例,>28.6 mmol/L 5例;Cr133 μmol/L~177 μmol/L 5例,178 μmol/L~442 μmol/L 14例,>442 μmol/L 6例;血浆TP≤60 g/L 31例,ALB≤30 g/L 13例,ALB≤37 g/L 15例;血脂CHOC≥6.5 mmol/L 7例,TG≥1.8 mmol/L 11例;ESR≥20 mm/h 8例;自身抗体系列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2例;眼底检查示:眼底小动脉硬化、痉挛15例,视网膜出血、渗出11例;ECG示:T波低平、ST-T段下移16例,左心室肥厚18例,QT间期延长13例;X线胸片示:主动脉迂曲,主动脉弓硬化突出38例,左心室增大22例,左右心室均增大6例;头颅及骨盆X线示:透光度增加,呈穿凿样改变1例;肾脏B超示:双肾萎缩,肾盂结构紊乱,肾脏皮质变薄,回声增强33例;肾影增大,呈多囊肾改变者2例;肾影增大,形态饱满,皮质回声增强2例 ;肾动脉狭窄、管径细,肾血流不足1例。

    关键词: 高血压/诊断 误诊
  • 原发性甲状腺癌误诊15例分析

    作者:白铁成;呼延青;王长印

    1989-01/2000-06我们手术治疗甲状腺癌38例,15例误诊为甲状腺良性肿瘤,其中3例行2次手术。我们将误诊原因及对减少误诊,避免再次手术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例,女13例,年龄40岁以上4例,17岁~38岁11例。病程2个月~9a,1a以下9例。原发性肿瘤直径1 cm~13 cm,单发性14例,多发性1例。手术方法:甲状腺次全切除及甲状腺腺叶切除12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1例。单纯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行2次手术3例,其中2例有不同程度神经损伤。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9例,滤泡性腺癌3例,髓样癌2例,未分化癌1例。2 讨论2.1 误诊原因 ①对甲状腺癌的发病状况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本病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一样,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事实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本组38岁以下11例,占73.3%,女性10例;②错误地把病史短,进展快这一恶性肿瘤一般发展特点应用于甲状腺癌,因而误诊为良性肿瘤。本组6例病史2~9a,包块3 cm~13 cm,术前检查及手术证实并无全身及局部转移征象;③错误地把实质性肿块,生长迅速,表面不光滑,活动性差,这种常见癌瘤的局部特征,认为也是甲状腺癌的特异征象,照搬于本病临床诊断。本组15例,颈前包块均随吞咽上下移动,有8例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结节感,其中有3例为囊性包块;④仅满足一般的物理检查,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或辅助检查资料残缺不全,以致临床无法分析,导致误诊。

  • 急性带状疱疹误诊32例分析

    作者:唐洲平;项红兵

    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一种具痛性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其疼痛程度之剧烈往往使多数患者难以忍受,一般在疱疹出现后诊断即可确立,但由于老年人患此病往往在神经痛发生3~5d后才出现皮疹,甚至有极少数AHZ患者无典型的疱疹出现(此类病例称之为无疱型带状疱疹)或仅在受累区或较隐蔽区出现微小疱疹(此类病例称之为微皮损型或/和微疱型带状疱疹)[1],因而容易出现误诊。现将笔者遇到的患带状疱疹而误诊的5例患者结合文献合计3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2岁~82岁(<50岁8例)。先发生神经痛后出现疱疹的20例,无疱型带状疱疹(Zostersine herpete,ZSH)5例,微疱型带状疱疹(Mini-hwepes Zoster,MHZ)7例,误诊为心绞痛6例,胃溃疡4例,胆道及胰腺疾病10例,肾绞痛2例,椎间盘突出症7例,三叉神经痛1例,不宁腿综合征2例。1.2 临床表现1.2.1 误诊为心绞痛 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均有左侧胸部阵发性绞痛1d,查ECG有2例心肌缺血,4例基本正常,按心绞痛处理,效果不明显,有1例因左侧胸痛明显,难以忍受,昼夜不得休息,使心绞痛频繁发生而诱发心室颤动,经抢救复苏成功,6例患者分别在2~6d中左侧胸部及背部出现群集簇的豆大的疱疹。1.2.2 误诊为胃溃疡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左上腹疼痛1~2d,恶心无呕吐感,疼痛可牵拉到侧背部,既往有大量饮酒史,体检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内科以胃溃疡收治,第2~3d后4例患者左上腹分别出现集簇的丘疱疹。1.2.3 误诊为胆道及胰腺疾病 10例患者男3例,女7例,体形偏胖,右上腹及中上腹隐痛2d,剧烈疼痛1d,向后背放射,伴恶心、食欲不振,无呕吐,体检右上腹中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部分患者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内科的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收住住院观察治疗,2~6d后,右上腹、中上腹及右侧肋部出现群簇粟粒大小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其中有1例79岁患者带状疱疹出现后第3天感到腹胀、腹痛,疼痛阵发性加重,局部肠鸣音亢进,肛门不排气,腹部平片示肠腔广泛胀气,可见液平面,诊断为肠梗阻,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决定剖腹探查,术中检查是由于结肠蠕动差,而小肠功能正常,形成盲袢,从而出现假性肠梗阻,此时方考虑为带状疱疹病毒影响结肠功能造成结肠功能差。1.2.4 误诊为肾结石 2例男性患者,左下腹及右下腹剧烈疼痛,牵涉下腰部疼痛2d,无排尿困难,查体左下腹或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诊断为肾结石,给予解痉治疗,2d后左下腹或右下腹出现集簇的半粒大小丘疱疹。

  • 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54例分析

    作者:贾庆伟;逯彦平;郭彬子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简称ANFH)为骨科常见病。作者自1996年以来收治的228例ANFH病例中有54例曾先后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误诊率23.7%,本文作回顾性总结,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防止误诊要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4例均为本部收治患者,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26岁~57岁,平均37.6岁。病程3个月~58个月,确诊时间3个月~58个月,平均9.7个月。主要以患肢髋、膝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而就诊。54例均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牵引、按摩、骶疗、中药等治疗效果欠佳。其中5例手术摘除腰椎间盘,4例无效,1例疼痛有所缓解。54例均摄有腰椎X线平片,39例有CT片,其中7例报告为腰椎间盘突出,31例为腰椎间盘膨出。经详细问诊、查体及双髋关节X线检查确诊为ANFH而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缓解,功能改善出院。典型病例  例1 男,57岁。因双下肢疼痛、活动困难5a于1997-11-10入院。患者于5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臀部及双膝关节前内侧疼痛,在当地拟诊风湿行针灸、按摩及中药治疗效果欠佳。1996-05于某县医院求治。查体:双髋关节畸形,压痛明显,大粗隆叩击痛阳性,髋关节总活动度双侧均为15°,X线片示:双侧股骨头碎裂、塌陷,关节间隙消失。收入院经4次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功能有所改善出院。  例2 男,43岁。患者1999年春感双膝关节前内侧疼痛,在当地医院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骶管冲击、理疗,针灸及口服药物治疗2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于2000-03-20来本院求治。查体:双髋关节压痛、叩击痛阳性,双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双侧4字征阳性。摄X线片示:双侧股骨头塌陷,头内密度不均,有囊性改变,关节间隙正常。拟诊双侧ANFH。经行4次介入治疗,症状消失,功能改善出院。

  • 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增高误诊7例分析

    作者:魏华毅;郭臻

    在正常人血清内仅含少量肌酸磷酸激酶(CK),在某些疾病时其含量可增多,尤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因此,我们也称其为心肌酶。作者近3a在临床工作中遇到7例患者CK显著增高而并不是AMI,特分析如下,以引起同行们的注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3例,年龄54岁~76岁,平均64.9岁。7例在首诊时被误诊为AMI收入心内科。误诊时间3d~3个月。1.2 临床表现 7例均有疲乏、无力。其中经常反复发作胸闷、心慌者5例,胸痛2例,劳力性呼吸困难3例,发作性黑朦、晕厥1例,意识模糊,抽搐2例。查体有心界扩大3例,双下肢水肿4例,贫血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3例,性格改变3例。1.3 ECG 7例均有ECG异常改变。其中5例存在ST-T改变:ST段压低0.05 mv~0.10 mv者4例,病理性T波低平或倒置者5例,常同时伴有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等改变。6例存在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心房颤动1例,多发多源性室性早搏2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1.4 实验室检查 7例初诊时查血CK均明显增高,800 U/L~2300 U/L(正常值<40 U/L),持续高于正常3d~3个月。2例存在低钠低氯血症,3例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4例血T3、T4减低,TSH增高。T30.29 nmol/L~1.2 nmol/L(正常值1.4 nmol/L~4.4 nmol/L),T45 nmol/L~57.5 nmol/L(40 nmol/L~120 nmol/L),TSH105 nmol/L~102 nmol/L(0~3 nmol/L)。1.5 病因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合并粘液水肿性昏迷1例,因20a前患甲状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所致继发性甲减1例,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行131Ⅰ治疗后10a继发甲减1例,甲状腺炎并原发性甲减1例,多发性肌炎1例。不明原因1例,席汉氏综合征1例,反复询问病史,患者41岁末次分娩后出现闭经,无乳,未予注意。1.6 预后 1例原发性甲减合并粘液水肿昏迷患者抢救无效于入院3d后死亡,死后确诊。余4例甲减和1例席汉氏综合征经激素替代治疗症状逐渐好转,CK在3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1例多发肌炎经免疫抑制剂治疗胸痛及肩背痛有好转,CK值有下降。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后CK仍然在600 U/L~800 U/L范围内波动,检查有关内分泌和免疫学指标均正常,建议动态观察。住院1个月出院后失访。

  • 不典型肺结核误诊164例分析

    作者:陈红;秦宝龙;吴彤彤

    近20a来由于化疗的广泛开展,造成结核菌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也越来越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了困难甚至误诊。我院近5a共收治了164例不典型肺结核,现将其误诊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6例,女58例。年龄8岁~78岁。外院误诊138例(84%),我院误诊26例(16%),误诊时间15d~3个月。  首发症状:发热36例,咳嗽44例,无明显症状30例,关节痛12例,声音嘶哑10例,闭经8例,胸背痛10例,咳脓痰或痰中带血14例。  误诊疾病:上感36例,气管炎42例,关节炎12例,肺癌20例,纵隔肿瘤6例,肺化脓症32例,妇科病10例,肺炎6例。  确诊方式:反复查痰结核杆菌(包括纤支镜刷检)阳性118例,结核菌素、结核抗体试验强阳性2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6例,淋巴结穿刺4例,抗结核试验治疗有效12例。2 讨论2.1 误诊原因2.1.1 临床症状不典型 大部分肺结核患者缺乏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而以其他症状代替或掩盖了肺结核的临床症状,甚至无症状。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就诊时医生往往把它按慢性炎症治疗,未作进一步检查,直至治疗无效病情趋于恶化才想到肺结核。这常是误诊的主要原因。2.1.2 X线不典型 不典型肺结核病变在X线上几乎可以出现任何影像、块影、球形影易被误诊为肺癌,下野片影易被误诊为肺炎,结核性支气管扩张易被误诊为支扩,伴有液平的空洞型肺结核易被当作肺化脓症,上叶前段、舌叶、中叶病变更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1.3 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对本病认识不够 非专科医生往往只想到本科疾病而忽视了肺结核病,因而未能做全面检查,满足于某一疾病的诊断,或因条件限制未能做全面系统检查。138例在外院误诊者无1例查痰,摄肺片或胸透也仅有40例。2.1.4 老年肺结核更易误诊 因为老年肺结核合并症多,常掩盖或混淆了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即使有肺结核的某些症状,也常诊断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忽视了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近年来老年肺结核有逐年增高趋势,有呼吸疾病的老年患者要多考虑肺结核的可能。

    关键词: 结核 肺/诊断 误诊
  • 糖尿病漏诊563例分析

    作者:杨景旭;孔文波;侯福成;张静;赛娅尔;李融

    目前住院患者中糖尿病(DM)漏诊的现象比较多见 ,即使在大中型医院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我院1998-01/1999-12期间以其他疾病收入院而于住院1~2wk后仅经专科会诊确诊合并DM者共563例,占同期DM总住院数的49%。1 临床资料1.1 病种分布 本组患者在初诊主要疾病中的分布见表1。表1 563例漏诊DM患者在初诊主要病种中的分布主要病种n%备  注泌尿系结石14926.5与内分泌专业同一病区白内障及眼底病变8715.5眼科展开床位120张胆囊炎及胆石症7313.0消化、内分泌同一病区慢性胃炎和溃疡病7012.4消化、内分泌同一病区高血压和冠心病427.5骨折和颈肩腰腿痛366.4肾功能不全346.0多为血透和肾移植患者脑卒中274.8恶性肿瘤244.3包括白血病其他213.8

  • 带状疱疹早期神经痛误诊30例分析

    作者:张起律

    带状疱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在临床中不难诊断。但因其早期症状有的仅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不适,在基层医院临床各科中易被误诊。现将近2a来收集的首诊误诊的带状疱疹早期神经痛3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院外临床各科诊治无效后伴发皮疹时来我院门诊就诊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大68岁,小15岁,病程4~15d,从误诊到确诊时间5~12d,多见于春秋两季22例,发病部位颜面头部5例,胸、腰、背部17例,颈部上肢5例,下肢3例。1.2 误诊情况 三叉神经分布区4例,眶上神经分布区1例,颈丛神经分布区3例,臂丛神经分布区2例,胸丛神经分布区12例,腰丛神经分布区5例,骶丛神经分布区3例。分别误诊为:偏头痛2例,头痛原因不明2例,青光眼1例,颈椎病2例,肩周炎2例,心绞痛1例,肋间神经痛5例,阑尾炎1例,肝胆疾病1例,胃炎2例,疼痛原因不明2例,腰肌劳损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软组织损伤2例,坐骨神经痛2例,接触性皮炎(外贴伤湿止痛膏)1例。

  • 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误诊16例分析

    作者:卢益中;张玲晓

    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和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简称SDVHD)的检出率逐渐增高。由于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病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常易误诊为其他心脏病。本文收集我院SDVHD误诊病例1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系入院前或入院时误诊,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62岁~80岁,平均68.5岁。1.2 误诊情况 本组16例中误诊为冠心病8例,风心病4例,心肌病2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误诊时间短为10个月,长为6a,平均3.8a。1.3 临床特征 瓣膜受累情况:单纯主动脉瓣病变12例,二尖瓣病变2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病变2例。症状:心绞痛3例,心衰5例,胸闷、心悸6例,无明显症状以其他病就诊2例。体征:主动脉瓣区杂音8例,其中收缩期杂音7例,舒张期杂音1例。二尖瓣区杂音3例,其中收缩期杂音2例,舒张期杂音1例。主动脉瓣区及二尖瓣区均有杂音2例,无杂音3例。ECG示心律失常10例,其中房颤2例,室早4例,房早2例,AVB 2例;非特异性ST-T改变6例。心脏超声检查(采用美国百胜Au 5型彩超诊断仪)12例有主动脉瓣钙化,2例有二尖瓣钙化,既有主动脉瓣钙化又有二尖瓣钙化2例。合并症:糖尿病2例,高血压6例,高脂血症6例。1.4 诊断依据 ①扇形扫描主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环钙化,主动脉瓣伴有或不伴有返流;②二尖瓣环钙化阴影;③临床除风心病、二叶式主动脉瓣、梅毒性心脏病、胶原系统疾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病变引起的瓣膜钙化;④年龄为60岁以上。

  •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例分析

    作者:张莉莉;杨家伦;张炳翔;俞慧

    组织胞浆菌病系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为主的深部霉菌病[1]。本病可从呼吸道,皮肤粘膜及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肺组织胞浆菌病病程短,症状轻,常自愈。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常发生肝脾淋巴结肿大、腹水等,病程长,预后较差。组织胞浆菌病呈世界性分布,为北美的一种地方病。在非洲等国家亦有流行。我国自1995年在广州的归桥中首次发现,以后各地陆续有少数病例报道[2]。本病在我省未见记录。1999-01作者在鉴定本省传染病标本时发现组织胞浆菌误诊黑热病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男,33岁。农民,汉族,云南省蒙自县人,无外出史。因不规则发热、乏力0.5a,腹胀、水肿2个月,于1998-10-21入院。查体:T38.8℃,P98次/min,R25次/min,BP14/16kPa,神志清合作,贫血貌。巩膜皮肤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5cm,脾肋下2cm,肾区无扣痛。RBC2.84×1012/L,WBC284×109/L,Hb84g/L,N0.50,L0.25,M0.06,PLT92×109/L,骨髓增生活跃,内皮网状细胞增高。痰及血培养(-),骨穿涂片(-),血检未查出疟原虫,腹穿未查出癌细胞及抗酸杆菌。大便隐血(),尿常规(-)。诊断:肝脾肿大与贫血原因待查。入院2个月经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在38.8℃~39.8℃之间波动。腹水增多,进行性消瘦,再次复查骨髓与血片发现利杜体诊为黑热病。其血片与骨髓片经我站鉴定原查出的利杜体实为荚膜组织胞浆菌。见图(1~3)。该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未能及早检查确诊抗真菌治疗,终致病情恶化、全身衰竭于1999-01-05抢救无效死亡。

  • 手外伤后功能障碍49例分析

    作者:王会才

    手是人类劳动的器官,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损伤的机会也多,占外科急诊总数的20%以上,占骨科急症的40%[1]。手部解剖精细,损伤后如果治疗不当,易出现功能障碍,甚至畸形,严重影响劳动与生活质量。现就1a内笔者所接触的49例患者,手外伤所出现的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对其原因作一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8例,大年龄58岁,小14岁,平均年龄29岁。损伤后功能障碍时间长达8a,短21d,平均为9个月。致伤原因包括切割伤18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7例,电化学物质烧伤4例,挤压伤11例,摔伤3例。伤部情况包括离断伤3例,神经、肌腱损伤21例,皮肤撕脱伤8例,烧伤4例,前臂、手部骨折13例。开放性损伤44例,占89.8%,闭合性损伤5例,占10.2%。1.2 急诊治疗方法及结果 断指再植术后指屈伸功能障碍3例,合并关节强直1例;神经吻合8例,其中术后部分功能恢复6例,完全未恢复2例;肌腱吻合17例,其中术后肌腱断裂4例,肌腱粘连13例,合并关节强直1例;游离植皮术后瘢痕挛缩6例,合并关节强直2例;皮瓣移植坏死2例;骨折内固定4例,其中关节强直3例,指屈伸障碍1例;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后关节强直9例。

  • 肺吸虫误诊为肺结核24例分析

    作者:高蓓兰;王丽;方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8-10/2000-10的住院病例。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5岁~72岁,平均年龄42岁。2例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22例均有生食炝虾、螃蟹及生鱼片史。病程短15d,长8个月。18例曾正规抗痨2个月~6个月,4例未接受治疗。1.2 主要临床表现 咳嗽(以干咳为主)19例,痰血(量较少呈暗红色)8例,双侧胸水7例,单侧胸水右侧8例,左侧3例,低热5例,消瘦3例,盗汗1例,头痛伴呕吐1例,皮下结节2例。1.3 误诊情况1.3.1 临床误诊 在外院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9例,浸润型肺结核18例,疑结脑1例,均在院外服结核药2个月~6个月,胸膜炎患者均抽液及强的松治疗1个月以上,疗效欠佳。1.3.2 胸部X线片误诊 胸部肺吸虫表现呈多变性,游走性,多呈渗出性病变,单侧或双侧胸膜增厚伴胸水,个别呈团块状影。1.4 确诊方法 24例患者血循环抗体(+),4例浓集法查晨痰虫卵(+),18例胸水循环抗体(+),6例胸水查虫卵(+)。

  • 头颅CT表现为多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型脑囊虫病误诊24例分析

    作者:赵海红;张万森;李志军

    脑囊虫病按CT表现分为8种类型[1],其中多发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型脑囊虫病不论临床及CT表现都很复杂,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误诊的24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3例,年龄小15岁,大54岁,平均38.16岁,22例来自塞北农村,2例为城镇居民,病史中7例有食米猪肉史,17例否认绦虫感染史。1.2 临床表现 24例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其中部分运动型发作13例,部分感觉型发作6例,强直-阵挛型发作5例,癫痫发作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者7例,感觉障碍者9例,癫痫发作间期出现意识障碍者12例,头痛者17例。检体时6例视神经乳头边界不清,3例单侧出现巴氏征,2例胸部皮下发现囊虫结节,1例低热,T37.7℃1.3 辅助检查 24例入院后1wk内均行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高于1.96 kPa者14例;脑脊液常规化验,17例正常,7例出现8×106/L~20×106/L WBC,以单核为主;脑脊液生化检查,糖、氯化物正常,蛋白高于正常者11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H)24例阳性。头颅CT检查病变位于额叶11例,顶叶13例,单侧病灶者17例,双侧病灶者7例。CT特点:平扫在脑白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影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后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EEG 8例呈局限性慢波,其余正常。1.4 入院当天误诊疾病及理由 本组病例入院时全部误诊,有的延误诊断10d之久。其中误诊为散发性脑炎11例,理由是:发病呈亚急性,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间歇期有意识障碍,年龄较小(11例均在30岁以下);头颅CT平扫为脑局限性水肿所致低密度影,EEG有局限性慢波。误诊为颅内占位7例,理由是:首发症状为局限性癫痫发作,眼底视神经乳头边界不清,头颅CT增强后出现环状或结节状强化病灶。误诊为脑梗塞6例,理由是:发病年龄偏大48岁~52岁间,发病较急,有局限性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头颅CT于相对应区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影。1.5 治疗转归 入院后前3d均按误诊后的诊断进行治疗,病情无特殊变化,当所有辅助检查结果出来后修改诊断进行驱虫治疗,给予吡喹酮总量为200mg/kg,分6d服完,同时配合降颅压、抗过敏、抗癫痫药物,6d后改服丙硫咪唑200mg,3次/d,共服10d,此为第1疗程。隔3个月用同样方法进行第2疗程。22例于2个疗程后头颅CT转为正常,临床症状消失,2例经4个疗程治疗痊愈。

  • 髌骨骨折内固定失败19例分析

    作者:胡春林

    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较为简单,方法多样,但如果操作不合理,材料选择、固定方式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等,术后容易失败,出现并发症。我们自1992-02/1999-12,收治此疾患19例,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18人,男15例,女4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41岁。原骨折类型:横行骨折4例,星形粉碎骨折5例,下极骨折10例,其中6例下极粉碎。内固定方式:张力带12例,钢丝环扎5例,下极切除2例。术后发生此病时间:短3wk,长8个月。1.2 治疗及结果 张力带松脱5例,4例再次行张力带内固定术,1例因分离不明显,行保守治疗,石膏固定6wk;张力带去除过早3例和钢丝断裂6例,均重新张力带固定;张力带撕脱3例改用钢丝环扎,术后石膏外固定4wk;下极切除髌韧带撕脱2例,改用钢丝穿过骨块固定髋韧带后,用爱惜良尼龙线ETHILOW NYLON双十字缝合髌韧带环扎于骨块上加固,术后石膏外固定4wk。全部获得随访,重新张力带组功能恢复效果好,其他两组功能恢复较差,按陆氏[1]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4.21%。2 讨论  通过病史资料的回顾,X线片的分析和2次治疗术中所见,发现失败原因大部分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仅少部分是由单一因素所致,且不同因素在本病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失效类型与原因分布见表1。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误诊282例分析

    作者:许宏吉;陈满咚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当部分患者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时则往往被误诊,有资料表明,误诊率达50.3%[1]。笔者收集国内有关本病的误诊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1 临床资料  笔者统计国内27位作者[2-14]1994年/2000年报告的甲亢误诊病例282例,男87例,女195例,男女比例为1∶2.2,年龄17岁~83岁,其中明确标注老年患者误诊者85例(29.7%);误诊时间5d~15a,2个月~3个月占多数。误诊的疾病有:①循环系统疾病128例(45.4%):冠心病79例,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17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其他包括高血压、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病窦综合征、特发性房颤;②精神疾病67例(23.8%):神经症33例,更年期综合征17例,抑郁症15例,其他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待查等;③消化系统疾病34例(12.6%);慢性结肠炎17例,消化道肿瘤8例,其他包括胆道系统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④神经系统疾病13例(4.6%):周期性麻痹7例,脑动脉硬化2例,其他包括重症肌无力、颈椎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⑤传染病11例(3.9%):病毒性肝炎9例,肺结核2例;⑥造血系统疾病5例(1.8%):包括造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病;⑦其他疾病24例(8.5%):糖尿病4例,低血钾症3例,风湿性关节炎、甲减、肿瘤、左股骨颈骨折、原因待查等17例。以上资料表明,误诊疾病的范围广泛,涉及多系统、多学科。

  • 儿童有机磷中毒误诊16例分析

    作者:张岩伟;党福全;张志伟

    我科自1990-12/1999-12,共收治有机磷中毒患者372例,其中有16例儿童误诊,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同行的重视。1 临床资料  本组误诊儿童中,男7例,女9例,年龄3岁~14岁,平均8岁。经皮肤吸收中毒12例,经口服中毒4例,误诊时间短2h,长8h。所有病例均因昏迷、呼吸困难收住,病史不详。2 讨论2.1 误诊为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左心衰11例 例1 女,4岁。因意识不清、呼吸困难1h急诊入院。查体:昏迷,皮肤潮红,口唇发绀,瞳孔缩小约0.1 mm,光反射消失,口腔有大量泡沫样分泌物,呼吸急促,34次/min,两肺布满细湿性罗音,HR110次/min,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于肋下可触及1.5 cm。诊断:重症肺炎并急性左心衰。立行吸氧、吸痰、抗炎、强心、利尿综合抢救治疗2h,无效。患者出现寒战,疑有机磷中毒,追问病史,患儿家长为灭羊虱,给羊身上喷洒敌敌畏,而患儿又与羊玩耍。即刻给予阿托品、解磷定治疗,1h后症状明显减轻,8h后患者清醒。治疗1wk,痊愈出院。

  • 老年低血糖昏迷误诊23例分析

    作者:关国跃;杨静

    Ⅱ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为主,老年人长期服用磺脲类药物,易发生低血糖症。近4a来,我院共收治老年低血糖昏迷24例,仅1例就诊后立刻确诊,其余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误,现将资料整理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7例,女7例,年龄61岁~79岁(68.13岁±5.43岁)。全部为Ⅱ型糖尿病,病史10a以上18例,5~10a 4例,5a以下2例。合并冠心病8例,全部病例口服优降糖、降糖灵、释糖平、消渴丸等药物。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在昏迷后就诊,昏迷时间20min~5h。表现为全身多汗、血压早期正常,11例存在偏瘫体征,1例ECG示室上速,2例心动过缓。血糖值0.16 mmol/L~2.20 mmol/L,2例血Cr>2.3mg/dl。1.3 抢救过程 根据入院时症状、体征进行头部CT、ECG、血液生化等检查,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确定诊断后静脉注射500 g/L葡萄糖50 ml,对高龄、昏迷时间过长,500 g/L葡萄糖可加倍注射至100 ml,用以迅速纠正低血糖,使临床症状消退,维持静脉滴注,50 g/L葡萄糖以逐渐恢复肝糖原的储备。依据年龄、肝肾功能、昏迷时间、降糖药物剂量、进食情况,每4~6h测定血糖值,决定静注葡萄糖时间,一般3~6d,血糖控制在正常偏高,无明显波动为好,正常进食后停药。合并心脑肾系统疾病,给予相应治疗。1.4 预后 抢救成功18例,9例偏瘫者,意识转清后,偏瘫消失。2例合并脑梗塞,2例昏迷时间过长,出现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并发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死亡,死亡率25%(4/24)。

  • 阑尾切口感染178例分析

    作者:邓光木

    我院1994-02/1999-02 5a间共施行阑尾切除术178例,现加以分析研究,以期找出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1例,女87例,年龄12岁~68岁,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2.8%,无1例死亡,经统计学处理,性别和年龄在切口感染方面无明显差异。1.2 阑尾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1.2.1 阑尾的病理改变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穿孔性阑尾炎20例,切口感染4例,未穿孔的为158例,切口感染1例,P<0.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1.2.2 病程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发病至手术时间≤24h 103例,切口感染3例,>24h 25例,切口感染7例。1.2.3 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手术操作时间≤60min 142例,切口感染2例,>60min 36例,切口感染3例。1.2.4 阑尾切除术式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病例中顺行切除阑尾155例,感染2例,逆行切除阑尾23例,切口感染3例。1.2.5 是否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与切口感染 本组应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75例,感染1例,常规护皮法103例,感染4例。1.2.6 腹腔引流物从腹壁引出的部位与切口感染 本组经原切口引出引流物10例,切口感染4例,另戳孔引出流物13例,切口感染1例。1.2.7 本组应用甲硝唑、庆大盐水冲洗切口76例,感染1例,常规缝合未行切口冲洗者102例,感染5例,其差别有显著意义。1.2.8 术前术后用甲硝唑127例,感染5例,未用甲硝唑51例,感染4例,P<0.005,其差别有显著意义。

  • 颌下淋巴结核误诊39例分析

    作者:张俊生;孟彦;夏志卿;赵敏;南杰

    颌下淋巴结核常与颌下腺其他疾病相混淆,误诊率高。自1977年/1996年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颌下淋巴结核68例,其中误诊39例,误诊率55.3%,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时有效地治疗,现就39例颌下淋巴结核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本组中女25例,男14例,女性多于男性(1∶1.7),年龄5岁~69岁,21岁~30岁年龄组多见。病程短2wk,长6a,误诊时间6个月以上者18例,占46%。误诊为颌下腺混合瘤12例,淋巴肉瘤8例,颌下腺癌6例,蜂窝织炎或化脓性淋巴结炎6例,舌下腺囊肿3例,脂肪瘤2例,转移癌2例。1.2 本组病例无明显结核病接触史及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渐进增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其中以表现为单个光滑无粘连的肿块多见共29例,占74%。也可表现为多个融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粘连的肿块,肿物生长缓慢,初期一般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少数局部伴有疼痛,干酪样坏死后形成囊性样变,可及波动感。破溃或继发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化脓性炎症,用青链霉素无明显疗效,胸透、血常规正常。

  • 恙虫病误诊32例分析

    作者:林炳善

    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氏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但临床上的误诊率很高。1998-09-08/2000-08-31,我科共收治3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28例为住院患者,4例为门诊患者。男7例,女25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48岁。职业中农民15例,干部职工5例,大多数有野外活动或草地接触史。发病季节:1998-09-08发现我区第1例恙虫病,1999-07-16为当年首例,1999-08-17/1999~09-22为高峰期,共11例;迟的1例为1999-12-29入院。分布地区:南日岛2例,庄边镇1例,城区5例,其余大部分为国欢镇村民,少数为涵东村村民。1.2 临床表现1.2.1 发热 全部病例均有高热,T高为41℃,多数为39℃~40℃,以驰张热居多,少数为稽留热,热程5~23d。1.2.2 焦痂或溃疡 焦痂22例,溃疡2例,阳性率69%,直径0.2cm~2.2cm,出现部位除腋窝及腹股沟等常见部位外,有7例颇为特殊,分别位于右颈部近锁骨上窝处、左髂后上棘、左下腹部、右肩胛骨上方、左小腿内侧、左肘弯、右前臂、左鼠溪部淡红色溃疡疤痕。1.2.3 淋巴结肿大 浅表淋巴结肿大12例,占60%,全身2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以邻近焦痂溃疡处的淋巴结肿大为明显,多数为黄豆或花生米大小,质韧有压痛。1.2.4 皮疹 仅1例在胸腹部发现充血性斑丘疹,发生于病程的4~6d,呈鲜红色,压之褪色,无痛痒。1.2.5 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者11例,占34%,脾肿大4例,占12%,质地软,表面光滑,无触痛。1.2.6 结膜充血 双眼球结膜充血11例,占31%,呈对称性、无分泌物。酒醉貌及颈胸部充血者未见,与流行性出血热者有区别。1.2.7 其他症状 高热伴畏寒、头痛、呕吐者10例,伴肾区叩击痛、少尿、肾功不全6例,尿蛋白(+~),有红、白细胞(+~)8例,伴肺部炎性改变、肺部湿性罗音10例。1.2.8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3例,正常20例,中性白细胞增高3例,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3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者9例,外裴氏反应20例均阳性,OXK1∶80~1∶320。1.3 治疗及转归 大多数在入院后3~6d内确诊,所有病例均首选氯霉素1.5g/d,加入50g/L葡萄糖500ml中静滴,用药后24~48h内体温降至正常。一般连续用药3~7d,其中8例加用强力霉素0.2g/d,巩固治疗3~5d,32例均痊愈。1.4 误诊 ①院外误诊:当地医疗单位先后误诊为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尿道炎、肝炎等,误诊时间3~18d;②院内误诊:入院时误诊为上感11例,急性肺炎10例,肾盂肾炎8例,颈部淋巴结炎、败血症1例。

    关键词: 恙虫病/诊断 误诊
  • 护士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与检验质量控制

    作者:何光晏

    随着医学检验的迅猛发展,检验项目日益繁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检验的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要。检验质量控制包括:医生申请、患者准备、采取标本、转送标本、处理标本、测定标本、登记和填发报告,八道程序任何一道发生紊乱,都将影响检验质量[1]。而在这八道程序中患者准备、采取标本、转运标本三个环节是由护士来完成,因此护士的这一部分工作也成了检验质量全面控制的一个重点,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根据护士工作的特点,下面分别阐述护士标本采集在检验质控中的意义。1 标本的溶血  护士在采集血标本时经常会遇到溶血问题,研究表明[2],溶血对血液组分有影响,在LDH(乳酸脱氢酶)、ACP(酸性磷酸酶)、钾离子(K+)等测定时会明显升高,转氨酶测定有轻微的影响,胆红素测定时溶血会造成空白值的增加,造成胆红素测定值被压低,另外[3]血浆T3、T4在明显溶血时会被稀释。所以标本的溶血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护士在抽血过程要十分注意操作,避免溶血的发生。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有[4]:①操作不当,特别在重度脱水患者、低血溶量休克患者、肿瘤恶异质患者,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的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同时抽血混有泡潮水沫,注射器混有水份,注入试管的速度过快;②抽血器具不合格,不合格的塑料制品因聚合不完全具有毒性[5],会造成溶血的发生;③标本放置时间过长。2 患者准备  护士执行医嘱时须看清检查项目,充分了解各种检查项目标本留取方法,告诉患者正确留取标本。如在检查肝功、肾功、血脂全套、血糖等与饮食有影响的项目,则抽血前需要空腹,在留取尿液标本时要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告知留取尿液的方法,肾病要留取晨尿,疑糖尿病时留取晨尿或饭后2h尿,一般疾病随查随留,尿路感染尿三杯试验、1h尿沉渣计数等,不要用药瓶装尿液,尿液中不得混有粪便。大便标本要取有粘液、脓血等病理成份,量指头大小,液状粪便取2ml,粪便中不要混有尿液,做潜血试验时要注意饮食影响。痰检时要深咳痰。以及在做各种特殊检查时需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如腰穿、胸腹水、骨穿检查等。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需进一步认识

    作者:李霖;戴建溪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来势凶猛,病情凶险变化快,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在我国对于AOPP的救治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至今仍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从而说明AOPP治疗仍需深入研究,其中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认识。1 如何正确理解AOPP的标本兼治含意  AOPP主要是农药抑制了神经系统胆碱酯酶(ChE)活性,使乙酰胆碱(Ach)大量蓄积,导致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其实ChE活力降低是因,Ach增多是果,如果把ChE活力降低看作本,那么Ach增多就是标。为了既治标又治本,人们便把恢复降低的ChE活力和对抗过多Ach作用的治疗,借用中医术语标本兼治加以强调。然而,标本兼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含意,也许是受此含意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上重治标轻治本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阿托品的用量不当现象屡见不鲜[1],而忽视复能剂氯磷定的应用,以致大大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正确理解标本兼治的含意,实际上应该是标本同治。强调标本同治,就是强调复能剂与抗胆碱药联合使用,双管齐下,无先后之别,更无缓急之分,特别是对中、重度AOPP患者尤应如此,并抢在洗胃之前或与洗胃同时给于首次剂量。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作者:朱孟铸;冉令军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有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30min以上,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结合ECG病理性Q波或QS波及ECG的动态演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诊断多无困难,但非典型AMI则可能引起诊断失误,以致治疗失当或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引起患者生命危险。为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重视,减少非典型AMI的误诊误治,本文收集近几年国内部分医药期刊的有关报道,现综述如下。1 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刁兰萍等[1]报道3例以急性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AMI,1例伴恶心、呕吐,3例中2例误诊,分别为急性胃肠炎、胃病,明确诊断后2例为下壁AMI,1例为前间壁AMI。张瑞芝[2]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误诊达24h,确诊亦为下壁AMI。陈国伟等[3]亦报道1例20岁男性以剧烈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下壁AMI。李庆云[4]报道1例82岁女性患者,上腹痛、恶心、呕吐4h入院,以急性胃肠炎治疗,5h后出现休克症状,查ECG诊为右室AMI;心内膜下AMI,虽经抗休克等综合治疗,仍无效死亡。  AMI尤其下壁AMI,表现为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并不少见,但往往心梗症状被消化道症状所掩盖,若再忽视ECG检查,则可漏诊、误诊,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而对于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尤其45岁以上中老年人,应及时作 ECG检查,以证实或排除AMI,必要时结合心肌酶学检查。2 以心衰为主要表现  朱国英[5]报道1例心衰伴双侧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肺内炎症,治疗无好转,曾予穿刺抽液,后ECG复查,诊为前壁AMI并全心衰,心肌酶学检查支持诊断,治疗后痊愈。  不少老年人AMI前心肌常由于长期供血不足,有不同程度心肌萎缩、纤维化或硬化,收缩和舒张功能已有障碍或下降,一旦发生AMI,可以心力衰竭为主要症状。3 以牙痛为主要表现  魏俊香[6]报道1例表现为牙痛1wk伴胸闷2d,就诊于五官科,诊为牙周炎,治疗无好转,ECG检查后诊断为下壁AMI,由于经济拮据,回家输用复方丹参等痊愈。冯希乐等[7]报道1例突发牙痛伴心悸2h,就诊于口腔科,3h后胸闷不适、大汗、四肢湿冷,ECG检查后诊断为前间壁AMI。

  • 心肌梗塞在急诊门诊的误诊及预防措施

    作者:高峰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AIM)的住院病死率在8%~12%。Dewood等[1]对126例AMI患者在发病0~4h内行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完全阻塞者占87.3%。AMI早期坏死心肌心电不稳定及心搏传导系统的缺血坏死,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疗效和转归取决于年龄、梗塞部位、梗塞面积、并发症、溶栓至起病的时间等诸多因素。但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后6h内心肌的组织学改变是可逆的,闭塞的血管如能重新开通,使受损心肌再灌注,可缩小梗塞面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有研究[3-5]表明,溶栓开始的时间与AMI面积、左心室功能及死亡率具有相关性,AMI初期100min是佳治疗时间。同时尽早进行镇静、止痛、扩张冠状动脉及防治心律失常,避免出现低血压和心功能不全是有效的[6-7]。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功能。但急诊门诊患者以夜间为多,值班医护人员相对年轻,患者及家属多情绪紧张,造成一种紧张气氛,加上部分心肌梗塞患者症状不典型,没有及时作ECG或ECG不典型,造成心肌梗塞的误诊漏诊,错过了溶栓及其他治疗的佳时期,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损失。作者就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及对策进行剖析,做到防患于未然。

  • 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治误区

    作者:石映兰;朱亦堃;王素平

    咳嗽变异性哮喘,属哮喘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刺激性咳嗽,如不高度警惕本病的存在,很容易误诊、漏诊。笔者总结我院门诊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治情况,分析其诊治中存在的误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04/1998-10在我院门诊首次接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共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1岁6例,1岁~3岁10例,3岁~5岁12例,5岁~9岁7例,咳嗽是唯一症状,病程短20d,长5个月。本组患者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组所订诊断标准,故患者确诊无疑。1.2 诊治情况 35例均有1次以上就诊记录。乡级医院就诊者11例,县级医院就诊者13例,市内厂矿医院就诊者7例,市级医院就诊者4例。其中有12例诊断为急慢性支气管炎,7例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5例诊断为百日咳,3例为肺结核,1例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误诊率达77.1%。病程中全部患儿应用过抗生素、止咳剂,且抗生素不断升级,其中18例曾由口服途径发展到静脉用药。3例抗结核治疗0.5a余,1例曾应用免疫增强剂,4例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者在发作期应用氨茶碱和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缓解期自行停药无1例应用峰流速仪检测病情,指导用药。

  • AgNOR和染色体检查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喜英;刘怀深;张秀琴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手段,50%以上的恶性胸腔积液可经此而确诊,但这种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研究,往往因胸水中肿瘤细胞过少、组织变异及形态上的不典型增生受到限制,若配合细胞核内核仁结构及染色体的检查,可使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所提高。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  细胞的核糖体是由核仁合成和组装的,核糖体基因rDNA盘聚在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3、14、15、21与22号染色体)短臂的次缢痕区域,构成核仁组成区(NOR)。在核酸到蛋白质的转移过程中,NOR是一个重要的结构;细胞中的NOR合成的数量取决于核仁的数量。NOR数目能反映rRNA合成的水平,而银既不与rDNA结合,也不与rRNA结合,而与NOR相关蛋白(NORAPS)结合,形成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AgNOR数目、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NOR的变化所致,并非rDNA量的变化。AgNOR直接参与核糖体前RNA的转录、加工和装配[1]。AgNOR数目的多少与下列因素有关2]:①核仁内rDNA转录活动水平;②在染色体组中NOR染色体的数目;③所处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阶段。  AgNOR于1984年由国外学者Ploton研究证实,在细胞核有丝分裂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1986年Ploton[3]应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方面,Crocker[4]应用于淋巴瘤及良、恶性黑色素细胞病变等,结果均显示肿瘤细胞的AgNOR明显增多。于1989年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进行许多肿瘤组织(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等)AgNOR的研究,但尚未成熟,鉴于AgNOR检测是一种简便、迅速、可重复的方法,对肿瘤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于1993年由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讨论并制定了国内研究工作的标准化方案[5],使AgNOR的检测在肿瘤研究方面得到了推广应用。  AgNOR在胸腔积液细胞学中的应用研究甚少,而1994年由Huang[6]等发现恶性胸腔积液细胞AgNOR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且AgNOR点分布不规则,大小变异差别很大,若以恶性细胞的AgNOR≥8计算,则其敏感性96%,特异性97%。国内1998年江山平[7]等统计,AgNOR检测作为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的一项指标,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细胞中AgNOR颗粒增多,Crocker[4]认为可能是:①细胞增殖活跃,以致许多细胞核内核仁分解,AgNOR分散于细胞核内;②核仁融合有缺陷,使AgNOR分散;③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增加,导致含NOR染色体的数目增多;④rDNA转录活动增加,使本来不明显的AgNOR重现。

  • 麻风病的误诊与鉴别诊断

    作者:张永华;郑承斌;许伟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神经、内脏等处。进入90年代,各地麻风病患病率陆续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中晚期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 ,早期麻风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与皮肤病、神经科等疾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象较多。现结合有关麻风病例误诊报道与鉴别诊断要点浅谈如下。1 TT(结核样)型麻风误诊的病类1.1 体癣、汗斑 薛伟[1]1997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体癣,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的麻风中有3例是体癣,6例是汗斑。体癣与TT型麻风相同之处是境界清楚,但体癣边缘有丘疹或水疱围绕成环状损害,表面有鳞屑,汗斑则呈糠皮样鳞屑,皮损查真菌阳性,TT型麻风的皮屑查菌则阴性。1.2 趾骨骨髓炎 郝耀武[3]1994年报道3例TT型麻风误诊为趾骨骨髓炎。该病易与麻风复杂性溃疡相鉴别。1.3 面瘫、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 陈淮军[4]1994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面瘫达1a余,因延误治疗而致残。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麻风病患者中1草药例是面瘫。罗燕群[5]1996年报道的6例误诊麻风中1例是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麻风性面瘫起病较慢,常先有面部的感觉障碍,伴有浅神经粗大,下眼睑瘫痪常较上眼睑为重。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黄雄辉[6]1996年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为TT型麻风病1例。该病无周围神经粗大,无感觉障碍,亦无皮疹。1.5 结节病 王载明[7]1987年,李雪梅[8]1992年报道结节病误诊为TT型麻风各1例。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全身性疾病,两者皮肤科均见慢性无痛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中均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病容易和TT型麻风混淆,病理上可见到神经组织有炎症组织浸润。1.6 臂丛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症。罗燕群[5]1996年报道6例误诊麻风病中1例是臂丛神经损伤,1例是肘关节脱位后遗症。该两病是由外伤后引起的症状,该臂尺神经无胀大压痛,感觉障碍等是鉴别要点。

  • 基层医院开展小儿液体疗法容易遇到的几个误区与对策

    作者:王炳辉

    我们与基层医院同道交流小儿液体疗法有关问题,发现在这一疗法的某些环节上普遍存在一些误区,现加以总结,愿与同道共同探讨。1 混合溶液无现货,变通配制并不难  有些基层医院很想开展小儿液体疗法,但因当地医药市场购买不到现成的混合溶液,从而妨碍了这一重要的儿科疗法的开展。还有的因为买不到教科书上介绍的配制混合溶液用的100 g/L盐水,亦使液体疗法难以实施。其实,开展小儿液体疗法常用的混合溶液,一般基层医院均可自行配制。只要有50 g/L或100 g/L葡萄糖、9 g/L盐水、50 g/L碳酸氢钠、100 g/L氯化钾溶液,几乎所有用于小儿液体疗法的混合溶液都可以配制了,而以上四种原装溶液各地均很容易买到。现以配制100ml混合溶液为一个输液单位,列表(见表1)说明用上述四种原装溶液配制常用混合溶液的比例和方法。

  • 粘连性肠梗致病因素与手术时机选择

    作者:马满盈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常为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因为粘连是疾病过度愈合的一个过程,因此,是不可能消除的。形成肠粘连的因素很多,由腹部手术后致者约占70%,并且 ,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预防办法,再次手术往往招致更广泛的粘连,故此在临床工作中,常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有些肠梗阻约10%~25%,迟早会发生绞窄,病情急剧变化伴有肠坏死,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死亡率很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及时中转手术,积极治疗,发现手术指征,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问题。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8年/1998年 10a间,共收治此类患者183例,其中手术治疗56例,占30.6%。有腹部手术史者121例,其中手术治疗22例,占18.1%。无腹部手术史者62例,手术34例,占54.9%。通过上述资料,粘连性肠梗阻,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比例30.6%较低,而且在其中有手术史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率更高。手术率低、无外伤史之患者往往其原因复杂而临床医生尺度不一。故此,手术率较高,而保守治疗的倾向小。虽然上述资料不能完全地给我们提供一个与梗阻致病因素有关的手术时机的标准,但如何掌握手术时机,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 麻风病的误诊与鉴别诊断

    作者:张永华;郑承斌;许伟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神经、内脏等处。进入90年代,各地麻风病患病率陆续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中晚期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 ,早期麻风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与皮肤病、神经科等疾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象较多。现结合有关麻风病例误诊报道与鉴别诊断要点浅谈如下。1 TT(结核样)型麻风误诊的病类1.1 体癣、汗斑 薛伟[1]1997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体癣,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的麻风中有3例是体癣,6例是汗斑。体癣与TT型麻风相同之处是境界清楚,但体癣边缘有丘疹或水疱围绕成环状损害,表面有鳞屑,汗斑则呈糠皮样鳞屑,皮损查真菌阳性,TT型麻风的皮屑查菌则阴性。1.2 趾骨骨髓炎 郝耀武[3]1994年报道3例TT型麻风误诊为趾骨骨髓炎。该病易与麻风复杂性溃疡相鉴别。1.3 面瘫、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 陈淮军[4]1994年报道1例BT型麻风误诊为面瘫达1a余,因延误治疗而致残。黄金锋[2]1994年报道40例误诊麻风病患者中1草药例是面瘫。罗燕群[5]1996年报道的6例误诊麻风中1例是单侧颌面肌张力减退。麻风性面瘫起病较慢,常先有面部的感觉障碍,伴有浅神经粗大,下眼睑瘫痪常较上眼睑为重。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黄雄辉[6]1996年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为TT型麻风病1例。该病无周围神经粗大,无感觉障碍,亦无皮疹。1.5 结节病 王载明[7]1987年,李雪梅[8]1992年报道结节病误诊为TT型麻风各1例。结节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全身性疾病,两者皮肤科均见慢性无痛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中均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病容易和TT型麻风混淆,病理上可见到神经组织有炎症组织浸润。1.6 臂丛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症。罗燕群[5]1996年报道6例误诊麻风病中1例是臂丛神经损伤,1例是肘关节脱位后遗症。该两病是由外伤后引起的症状,该臂尺神经无胀大压痛,感觉障碍等是鉴别要点。

  • CT诊断常见误诊原因

    作者:任庆云;董玉龙;何杰;王大军;李敬玉

    CT诊断已进入了普及应用阶段,CT诊断方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临床检查程序,替代或部分替代了某些创伤性检查方法,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是CT只是一种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会导致误诊漏诊,本文仅对CT诊断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1 机器分辨率  由于CT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图像,但也有其限度,且不同机器之间也有差异,目前高档CT机大约可分辨0.2%~0.3%密度差。因此,当病变的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差<0.2%时,则不能显示病灶,例如,等密度的脑肿瘤、轻度脑水肿平扫容易漏诊,在一组病例研究中CT对外伤性非出血性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敏感性仅为17.7%,而MRI为93%,对脑干损伤CT敏感性为9.1%,而MRI为81.8%[1]。由于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普通X线。因此,<5mm脑内病变(如腔隙性脑梗死)往往不易被发现,<2mm的肺内小转移结节普通CT不能被发现2]。位于后颅窝的小脑及脑干病变(尤其是脑梗死)由于周围颅骨结构的干扰也容易被漏诊。2 技术因素2.1 窗技术应用不当 窗技术是CT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及窗位。欲显示某一组织结构的细节时,应选择合适的窗宽与窗位,以获得佳显示。窗技术应用不当是CT误诊的一个常见原因,例如,肝癌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较小,必须用窄窗宽80 Hu~150 Hu,甚至40 Hu的窗宽才能显示病变,如果用常规腹部窗宽150 Hu~250 Hu则出现漏诊[3]。检查副鼻窦病变时,应用3000 Hu窗宽技术,能清晰地显示轻微的粘膜增厚,而普通窗宽400 Hu则不能显示粘膜增厚。有人发现[4]在诊断少量硬膜下出血时,用常规窗宽窗位易漏诊,而用120 Hu窗宽、60 Hu窗位能很好的显示病变。2.2 平扫与增强扫描应用不当 肝脏与胰腺等实质性器官的等密度病灶,单纯用平扫易漏诊。CT平扫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仅为50%~67%[5],造影增强增加了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而增加了病灶的检出率。Alpen等[6]报告肝脏增强扫描发现的病灶中有20%平扫阴性,在一组报告中[7]使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使肝脏病变的检出率提高10%~15%;某些原发性肝癌及来自乳腺、甲状腺、肾脏的肝转移癌的肝脏病灶在增强后变为等密度。因此,对于肝脏检查,人们推荐的方法是:先做平扫,然后做增强扫描。2.3 扫描层厚 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5mm薄层扫描,如仍采用10mm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

  • 咯血的监护

    作者:韩坤雪;蔡晓明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任何部位的出血,并经口排出。咯血是内科常见急症,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可造成致命的严重后果。因此,咯血的监护显得尤为重要。1 咯血的病因  引起咯血的疾病很多,呼吸系统疾病以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脓肿、肺炎等为常见。出血原因与炎症、肿瘤、物理损伤等引起支气管粘膜受损、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破裂等有关。二尖瓣狭窄、急性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亦可引发咯血。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咯血较少见。2 咯血量与预后评估  咯血量的分类尚无公认标准,一般认为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下者为少量,100ml~500ml者为中量,超过500ml者为大咯血。必须警惕的是,有时咯血量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并非一致,咯血的临床过程有时难以预料,有时,初始仅少量痰中带血,却可以是大量致死 性咯血的先兆。大咯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死者比较少见,更常见的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血淹溺肺,尤其是淹溺健侧肺,阻塞大气道,造成窒息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而致命。咯血致死的危险与咯血量、出血速度、肺内潴留的血量、患者基础肺功能储备相关,而与咯血的病因无关。年老体弱、久病无力、咳嗽乏力、基础肺功能差者,即使仅咯几口血,也可窒息死亡。

  • 股骨干骨折的漏诊问题

    作者:孙锋;梁淑文;高新华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股骨干骨折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股骨干骨折的合并症仍很容易被漏诊,往往是在股骨干骨折得以治疗后合并症才被发现,延误治疗的同时也给患者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我们通过对108例股骨干骨折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发现,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膝关节损伤和髋关节脱位者并不少见,因而总结如下,供广大同行们参考。1 股骨干骨折常见的漏诊  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常常会发生这种事情,在股骨干骨折得以适当固定患者病情稳定后却发现患者出现髋关节或膝关节活动受限或障碍,经临床及X线检查证实为髋关节或膝关节有合并损伤。常见的就是Michael W.Chapman称之为股骨干骨折三联征的同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和膝关节损伤[1]。据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早期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率为30%,同侧膝关节损伤的漏诊率为28%[2],Casey等报道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率为31%,膝关节损伤的漏诊率为27%[3]。

  • 呼吸道的湿化和雾化治疗

    作者:陈杭薇

    呼吸道的湿化及雾化疗法系用湿化或雾化的装置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气道、湿化气道、局部治疗(解痉、消炎、祛痰等)及全身治疗的目的。由于其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临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此将本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进展做一综述[1]。1 湿化和雾化治疗的意义  为了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呼吸道内必须处于体温饱和湿度状态(即在37℃时气道内的湿度为100%,即44mg/L)。1.1 吸入气湿化不足对气道的影响1.1.1 损伤粘液—纤毛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可在20~30min内将气管隆突部位的分泌物送到声带。当气管内相对湿度仅有70%时(约30mg/L)即可使纤毛运动明显受损。干燥的气体可使纤毛输送分泌物时间延长到3~5h。1.1.2 肺功能下降 动物实验证明吸入干燥气体可降低肺的顺应性。当吸入20℃水蒸气饱和的气体(仅相当于体温饱和水蒸气18%时),仅1.5h内即可见肺顺应性进行性下降。其原因是粘液栓造成气道阻塞,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使肺小叶或肺不张所致。1.1.3 引起呼吸道炎症 干燥气体的吸入,使气管和支气管粘液干燥,分泌物粘稠,继而细菌繁殖,引起炎症甚至形成粘膜溃疡,坏死粘膜组织脱落,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或窒息。1.2 雾化及湿化对气道局部病变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主要病变在大小气道,表现为支气管粘膜炎症、水肿、增殖、腺体分泌亢进,气道阻塞加重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肺和各级支气管的纤维化病变导致血管床减少,是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形成的重要原因。支气管的雾化治疗,药物直接在局部起到稀释分泌物,抗感染和解痉作用,减轻了炎症的发展[2~6]。

  • 护理缺陷、差错常见原因与对策

    作者:董维娜;李玲

    本文总结近6a我们两家医院发生的护理小缺陷、小差错,下面将每年发生的例数与护士毕业的年限例表如下(见表1,表2)。1 常见原因表1 6a的小差错原因分类内 容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服务态度865653查对制度8128532技术不熟练221410责任心不强210000

  • 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

    作者:赵云

    沟通是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是指在社会环境下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它包括所有的被人们用来给予和接受信息的符号和线索[1]。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欲达到预期目的,均离不开与患者的接触、配合与协调,而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便是心理的沟通和联系。其目标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情感、态度上的沟通与理解。因此,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做好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1 语言沟通的类型及其应用  语言沟通即谈话,与人交谈,就其本质上讲既是人际交往,又是一种信息交流。通过交谈,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反馈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措施的看法、意见、态度和评价,以便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1 角色语言 包括三方面基本要求:①必须说的话;②允许说的话;③禁止说的话。在与患者交往中,譬如称谓、问候、招呼、介绍、交谈问题等,都必须格守角色语言的要求。称谓患者,知道职位者,一定按职称呼,年老者可称阿姨、叔叔,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禁止叫床号称呼。护士要体现自我角色,有一种分寸感、责任感,在与患者交谈中不要随便给患者许愿,若患者提出治疗上的问题,“我将该问题一定转告医生”。既阐明护士不直接处理治疗上的问题,也给患者留下诚实可信赖的印象。1.2 说话的场合 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说话,应当出言审慎,事先有所准备。如患者病危要告知其家属时,患者初入院时,应条理清晰地将有关内容进行介绍。非正式场合说话,象拉家常一样,无拘无束,可与患者谈一些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也可谈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可缩短与患者的距离,说话还应注意与场合气氛相协调,如当患者痛苦时,应说同情、安慰的话,切不可逗乐取笑,以免引起反感。

  • 浅谈急诊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作者:王惠玲;王志明;刘洪泉;王丽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技术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由于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因而,导致了医疗纠纷在逐年增加。为了杜绝或减少急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结合临床实践,就急诊科特点、发生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逐一进行粗略分析供大家参考。1 急诊科的特点1.1 急诊科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综合学科,几乎涉及医学多个领域。1.2 急诊科是窗口单位,接触各阶层的人,说话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及处理方式,以减少矛盾冲突。1.3 急诊科患者体现了一个急字,而急又易乱这时说话、操作都应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勿忙中出乱。1.4 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树立患者为上帝思想。1.5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正确对待医疗这项特殊事业。2 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2.1 目前多数急诊科技术力量,医疗条件和抢救治疗设备薄弱,有的仅停留在分诊、收容阶段。2.2 不能立即有效地阻断严重危及患者支持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时甚至在急诊科逗留检查、办理住院手续不能及时获得抢救治疗,而贻误了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2.3 急诊工作要忙而不乱,确实按操作常规执行,按时登记抢救记录及各种医疗文件。家属不在场时,请第三者作证做好登记。2.4 多名患者同时抢救时,要保持冷静分清缓急,先重后轻,但需注意在处理好患者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做好家属的工作,以防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发生纠纷。2.5 急诊科医师急救技术差或考虑不全,知识面窄,遗漏复合伤,出现意外情况。

  • 浅析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

    作者:蓝顺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权利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医院的失误也不再是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渐成常规。如此一来势必导致医疗护理纠纷的增多。护理学又是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护理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在频繁的护患接触中,使得医疗护理纠纷产生的机率也大大增加。本文就医疗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进行探讨。1 医疗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1.1 职业道德素质差,护理工作不负责任 ①职业道德素质差,没有正确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首先,对急、危、重患者有一种见多不怪的思想,在行为上无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不重视他,缺乏同情心而不满。其次护理人员在收患者时,推诿患者。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语言生硬,态度不耐烦,行为不雅,使患者丧失信任感、安全感而不满;②擅离职守。护理人员不遵守值班制度,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延误了佳抢救时机。有些护理人员在值班时间不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遇有患者家属来找时又往往极不耐烦,不是埋怨家属,就是责怪患者,不能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和了解,以致常常延误诊治;③不仔细观察病情。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是护士的一项重要职责。临床上由于观察病情失误而造成事故并不少见。首先是从思想上轻视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而重技术操作;其次是工作粗心,麻痹大意,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再次是业务不熟识,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对已出现的征兆不能捕捉与认识,及时准确作出反应。临床观察失误所造成的事故,往往后果很严重。1.2 业务水平不高,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 如某青年因失恋而服用安定50片,同事发现送院抢救,医嘱立即洗胃,但由于从事洗胃操作的护士未认真记录出入量,出量小,入量多,患者感觉腹胀,疼痛难忍,经剖腹探查,发现患者出现急性胃扩张破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护理领域,尤其是专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医院还不能完全做到专科护理工作专业化,加之部分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发生失误而引致纠纷。

  • 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4030例分析

    作者:沈鄂

    乳房肿块是外科常见病征,很多疾病可出现乳房肿块。我们自1993-01/2000-06共诊治乳房肿块4030例。现将鉴别诊断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4030例,其中女3988例(99%),男42例(1%)。年龄15岁~82岁,平均32岁。本组乳腺囊性增生病2980例,纤维腺瘤602例,乳腺癌90例,乳房结核5例,外伤性脂肪坏死29例,其他324例。单纯肿块切除术661例,乳癌根治术76例,非手术治疗3293例。2 讨论2.1 外伤性脂肪坏死 该病可出现乳房肿块、皮肤粘连、乳头内陷及腋淋巴结肿大,有时需与乳腺癌鉴别。外伤性脂肪坏死患者常有明确外伤史,伤后早期有局部皮肤充血或淤斑,后于受伤部位出现轻度疼痛或无痛肿块。X线检查可发现含脂囊肿或片状钙化。病理活检或细针穿刺检查,可发现脂质血性或坏死组织,部分病例镜下可见泡沫细胞。而乳腺癌肿块呈进行性生长,可出现远处转移,病理活检及细针穿刺可发现癌细胞。2.2 乳腺癌 该病发病年龄常>40岁,早期常无疼痛,多数肿块生长较快,呈分叶状,质较硬,与周围组织常有粘连,腋窝可发现转移性淋巴结。CT及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对鉴别诊断困难病例有较大意义。作者行B超引导肿块细针穿刺28例,乳腺癌诊断符合率约55%。

  • 小儿肛门闭锁治疗7例分析

    作者:贾肇明

    为总结既往在无肛(或伴有尿路瘘)患儿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我们对1994年以来的7例患儿进行了随访,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3例,伴有前庭瘘3例,尿道瘘1例,高位闭锁1例,中低位闭锁共6例。手术时间:24h内3例(经会阴肛门成形),其中的各1例会阴瘘、尿道瘘均未结扎;1~15d内3例,1例行肛门成形,2例行骶会阴肛门成形,1例并发前庭瘘者瘘管未结扎;7月龄会阴瘘者1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1.2 方法 对复诊者除系统了解手术时间、畸形类型、手术方式、出院时间、出院时情况、扩肛情况、扩肛时间、原瘘口情况外,常规行肛门指检,了解肛门狭窄情况,必要时行尿路或直肠造影,及各种辅助检查。1.3 结果 3例污粪(大便失禁),3例有肛门狭窄,1例有排尿后滴尿,并有尿流变细,1例有瘘复发。

  • 非典型脑脓肿9例分析

    作者:张铭

    脑脓肿是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常依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神经放射学表现而确诊,但有些非典型的病例临床诊断则较困难。笔者自1990年/2000年共收治脑脓肿53例,其中非典型脑脓肿9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5例,女4例,年龄在19岁~64岁,平均37.2岁。首发症状为癫痫8例,头痛1例,其他临床表现:肢体无力3例,实体感觉障碍2例,肢体麻木2例。所有病例均无发热及项强。其中有2例行腰穿结果正常。病程在9d~2个月,平均15.6d。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位于右侧半球5例,左侧半球4例;位于顶叶5例,额叶1例,额顶叶2例,丘脑1例,无幕下病例。CT显示多数为不规则的圆形结节或斑点状结节,有强化效应,同时有片状的低密度区,所有病例均无环状强化影。本组有2例行MRI检查,均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白质的不规则的略低信号区,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T1像上呈现不规则的轻度强化。在术前诊断有8例为胶质瘤,有1例为脑血吸虫病,仅1例在诊断为胶质瘤的同时怀疑为脑脓肿。  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手术切除脓肿,术中见脓肿均位于脑皮质下,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大的26 ml,小的仅5 ml,另1例为丘脑病变,在行立体定向术准备取活检时,抽出8ml脓液而确诊,所有病例均为单发。

    关键词: 脑肿瘤/诊断 分析
  • 青少年急性心肌梗塞62例分析

    作者:朱英

    青少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由于对其缺乏认识漏诊、误诊极为常见。笔者复习我院收治的青少年AMI 10例,并结合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青少年AMI 52例有关资料,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2岁,女10例,年龄13岁~40岁,高脂血症15例,高血压12例,吸烟31例,喝酒10例,冠心病家族史5例,有心绞痛史3例。1.2 发病诱因 48例有明显诱因,其中大量饮酒(>250ml/次)10例,大量饮酒后吸烟(≥30支)6例,外伤3例,剧烈活动(打蓝球、游泳、跑步)8例,过度劳累12例,情绪激动9例。1.3 临床表现 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剧痛48例,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例,血压低于正常,脉细、口唇轻度发绀、心音低钝3例,运动后猝死4例,睡眠中死去2例。1.4 梗塞部位 其中57例有完整的ECG演变过程资料,下壁19例,前间壁11例,广泛前壁9例,前壁6例,高侧壁4例,下壁+正后壁5例,前壁+下壁2例,广泛前壁+侧壁1例。1.5 转归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扩冠、解除冠脉痉挛、抗凝,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提供缺氧心肌无氧代谢的底物、促进无氧代谢、抗心律失常、维持泵功等相应措施治疗,62例中睡眠中死去2例,急性期死亡12例,其中8例猝死;存活的病例于入院后12h剧烈胸痛消失,无梗塞后心绞痛再发,多数患者于0.5a~8个月内恢复工作。

  • 外伤性颅内血肿98例分析

    作者:杜伟

    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疾病,颅脑损伤往往导致颅内血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996-01/1999-12,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观察外伤性颅内血肿98例,现将各种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3岁~14岁6例,15岁~20岁13例;21岁~30岁35例;31岁~40岁23例,41岁~50岁14例,51岁~60岁5例,61岁~72岁2例。1.2 受伤原因 车祸64例,机械损伤18例,坠落9例,步行跌倒3例,头殴5例。1.3 临床症状 有原发昏迷者81例,无原发昏迷者17例,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查体:神志清楚者58例,嗜睡者21例,昏迷者19例;单侧瞳孔散大者18例,双侧瞳孔散大者7例,有局部神经定位体征者21例,出现Cushing三主征者41例。1.4 CT扫描 首次检查(伤后1~6h)有颅骨骨折者81例,无颅骨骨折者17例,有明显颅内血肿者62例,未见颅内血肿者36例,再次CT复查(伤后6~72h)均发现有血肿。1.5 血肿部位及血肿大小 幕上硬膜外血肿47例,硬膜下血肿29例,硬脑膜外、下混合血肿11例,脑内血肿8例,侧脑室血肿3例,其中伴有脑挫裂伤者38例。  血肿内出血量:12ml~20ml 10例,20ml~50ml 35例,50ml~70ml 28例,70ml~100ml 18例,100ml以上7例。1.6 伤后与手术时间关系 伤后0.5~6h手术42例,治愈41例,治愈率97%;6~12h手术21例,治愈20例,治愈率95%;12~24h手术19例,治愈16例,治愈率84%;24~48h手术4例,治愈2例,治愈率50%。1.7 治疗效果 86例开颅探查,外减压22例,内外减压64例,治愈79例,偏瘫2例,死亡5例。非手术治疗12例,其中入院晚失去手术机会2例,家属因患者年龄大拒绝手术1例,治愈7例,偏瘫1例,死亡4例。

  • 交通事故导致腹部外伤诊治98例分析

    作者:张运气;王继良

    1985-01/1997-01我院外科收治交通事故导致腹部闭合性损伤98例,救治成功率91.84%(90/98)。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72例,女26例。年龄3岁~75岁,16岁~35岁83例。1.2 损伤分类 肝破裂30例(30.61%),脾破裂36例(36.73%),肠损伤31例(31.63%),肠系膜、腹膜后血肿15例(15.31%),胰腺损伤1例,胆囊、胆总管损伤各1例,合并颅脑、胸部、泌尿系统损伤20例。1.3 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痛、恶心、呕吐、出汗,表情淡漠,意识障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弱。68例伴有休克,80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1.4 治疗结果 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80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系多发伤,3例在完成剖腹手术后死于脑疝,2例因血源缺乏休克致死,1例因延误手术而失去救治良机,2例分别于伤后14d、22d死于MOF。

  • 老年风湿性心脏病45例分析

    作者:张特力;戴玉琴

    近年来,风心病的发病率随我国风湿热发病率下降而下降。患者高发年龄逐渐后移,但对老年人的大样本临床报道尚少。本文对45例老年风心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1 临床资料  本文搜集1987年/1998年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风心病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2∶1),小年龄60岁,大年龄85岁(平均75.5岁),病程按首次就诊时间计算长为30a,短仅10d。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病状、体征、ECG、X线、二维UCG检查等综合分析,其临床类型为单纯二尖瓣狭窄10例(其中哑型二尖瓣狭窄2例,并发左上肢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而致无脉搏及血压1例),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16例(其中并发高血压4例,脑血栓2例,冠心病1例,血尿休克1例);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瓣狭窄6例(其中并发肺气肿2例,高血压1例);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狭窄13例(其中并发高血压3例,肺气肿2例)。本组资料中有风湿病史的仅9例,入院初期根据心悸、胸闷、气短及心律失常等误诊为冠心病9例,根据血压高、眼底动脉变化等误诊为高心病2例,根据咳嗽、咳痰、气短、发绀等误诊为肺心病2例,根据心界扩大、心肌肥厚等误诊为心肌病2例,根据一侧上肢测不到血压误诊为休克1例。本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其中心房纤颤38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心力衰竭41例,其中Ⅰ度心衰9例,Ⅱ度心衰18例,Ⅲ度心衰14例。

中国误诊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