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중국실용신경질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110
  • 国内刊号: 41-1381/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78
  • 曾用名: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李楠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双针正压逆向冲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韦树德

    目的:探讨采用双针正压逆向冲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 H )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45例采用双针正压逆向冲洗法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出院41例,4例由于效果不佳继续留院治疗,治愈率91.1%;对照组治愈出院36例,6例治疗效果不佳继续留院治疗,治愈率为85.7%。2组患者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42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3 d清除血肿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CSDH患者采用双针正压逆向冲洗法疗效确切,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提高血肿清除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且安全性好。

  • 抗菌药物输注时间与剂量对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的影响

    作者:彭方霖;贾年新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输注时间与剂量对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180例,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剂量和输注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大剂量30 min输注治疗组(A组)、大剂量3 h输注治疗组(B组)和小剂量3 h输注治疗组(C组),每组均60例,观察并分析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给药72 h后白细胞计数变化值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C组体温变化值均小于B组,其中C组的体温变化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当天A组和C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2.07%、52.54%,均低于B组的8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C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76%、64.41%,均明显低于B组的9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效果佳,而小剂量的给药方式对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效果劣。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间及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辜十庆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间及方式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超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接受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手术情况、炎症应激指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间、ACTH、Cor、NE、CRP、TNF‐α、CS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炎症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是高血压脑出血理想的手术方式。

  • 多层螺旋 CTA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罗英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经CT 平扫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16层 CTA检查以明确病因。结果 CTA显示18例自发性SAH ,9例为动脉瘤,3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脑动脉硬化,1例烟雾病,2例阴性。阳性病例中5例经DSA、2例经手术证实,表现与CTA一致,2例CTA表现正常病例行DSA检查阴性1例,CTA 漏诊动脉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T2WI-TSE 及 SWI 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作用比较

    作者:丁晓灿

    目的:探讨T2 WI‐TSE及SWI序列在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7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或MRI常规检查,对可疑患者依次进行T2WI‐TSE及SWI序列扫描。结果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3D‐GRE SWI)序列上CA病灶数为94,明显多于TSE T2 WI扫描,且CA铁环征及幕上病灶检出数均较TSE T2 WI扫描多;3D‐GRE SWI序列对CA单发及多发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7.06%,均高于 TSE T2WI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序列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对显示CA的能力明显优于TSE序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含维生素组合定痫胶囊与定痫胶囊加服维生素组合控制癫痫的疗效

    作者:常晓波

    目的:比较含维生素组合定痫胶囊与定痫胶囊加服维生素组合用于控制癫痫的疗效。方法选用6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作为实验材料,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A 组12只不注射 PTX和抗癫痫药物,B~ E组的48只大鼠均应用PTZ构建癫痫大鼠模型,C组大鼠灌服丙戊酸钠,D组灌服菖连定痫胶囊和维生素,E组灌服含维生素组合菖连定痫胶囊。比较大鼠的惊厥发生率、病死率、癫痫发作级别、惊厥持续时间、体质量和Bcl‐2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4周后4组大鼠的惊厥发生率、病死率、癫痫发作级别、体质量和惊厥发作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用药前相比,C~E组大鼠的惊厥发生率、病死率、癫痫发作级别、体质量和惊厥发作时间均明显好转( P<0.05)。5组大鼠海马区的Bcl‐2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维生素组合定痫胶囊与定痫胶囊加服维生素组合用于癫痫控制的疗效均较明显,二者无明显差异。

  • 帕利哌酮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阳前军;刘冰;丁凡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常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比较2组PANSS评分、TESS评分和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以及12周的PANSS和 TE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是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类药物,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研究

    作者:李巧薇;李丽娟;林耀波;谭少华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60例,3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他汀、神经营养剂,根据病情调整血压、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3组疗程14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监测3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4、90 d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并评估90 d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B组CRP降低较治疗A组及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B组14 d、90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 d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均优于治疗A组及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

  •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影响

    作者:李伟强;李胜华;毛晓莲;邹铮途;范业喜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脱水、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内科治疗,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实验组则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11%、13.33%,与对照组的75.00%、37.50%比较差异显著( P<0.05)。2组术后1 d、1周、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6个月,2组 ADL 分级Ⅰ级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郑世茹;程宝仓;白宏英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 )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18例患者中,常见的症状是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MSA好发于成年,以缓慢起病为主,逐渐进展;直立倾斜实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磁共振(MRI)检查阳性率高;临床定位以双侧小脑半球、延髓腹外侧面、脑桥小脑受累常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直立倾斜试验、肌电图、影像学等检查能大大提高MSA的临床诊断率。

  • 尿激酶联合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景伟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 OB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T OB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抗凝、扩张血管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亚低温治疗,连续治疗21 d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NI HS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治疗21 d后治疗组愈显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T OBS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李婉仪;陈仰昆;李伟;袁伟杰;翁汉育;刘勇林;屈剑锋;林显仙;肖卫民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失眠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失眠的评估采用标准的失眠问卷,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焦虑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比较失眠及非失眠2组间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29.8%)存在失眠。失眠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 HDS评分较非失眠者更高(P<0.05),卒中前失眠更常见(52.2% vs.12.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前失眠症状(OR=2.729,95% CI=1.550~4.804,P=0.001)及 HDS (OR=1.240,95% CI=1.158~1.327,P<0.001)均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十分常见。卒中前存在失眠症状以及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伴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脑卒中 失眠 抑郁
  • 他汀类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良反应及病死率影响的 Meta分析

    作者:卢璐;娄季宇;白宏英;曾志磊;刘月华;王一凡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对SAH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EDLINE、PUBMED、中国知网全面检索关于SA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语言为中、英文。结局指标为不良预后及病死率。使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1篇文章入选,他汀治疗SAH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8,95% CI=0.66~1.45),80 mg辛伐他汀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OR=1.06,95% CI=0.44~2.52)。他汀药治疗SAH病死率(OR=0.77,95% CI=0.52~1.12),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后病死率(OR=0.31,95% CI=0.07~1.36)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尚未发现他汀药治疗SA H后有增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或病死率的风险。

  • 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文静;陈敏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相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疗程、单双耳、听力损伤曲线、听力损伤程度以及是否伴眩晕等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以及疗程与预后无关(P>0.05);就诊时间、单双耳、听力损伤程度和曲线以及是否伴眩晕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损伤较程度轻、单耳患病及损失曲线为上升型的患者治疗效果佳,伴眩晕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应尽早就医。

  • 灯盏花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 hs-CRP 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吴修华;杜杰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83例A IS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抗血小板、降血脂、控制血糖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盏花素注射液40 mL+0.9% NS 250 mL ivggt 2周,后改口服灯盏花素片40 mg tid ,连用6周。治疗2个月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及致残量表(mRS)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 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较入组时均明显下降( P<0.05),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45.0%和23.3%,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显著改善A 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和致残率。

  • 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默海霞;相巧丽;孙月;杨会欣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T IA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泰嘉(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同时对比2组治疗1a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后的 CD62p和 CD63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D62p和CD6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 a内再次TIA脑出血、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TIA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脑卒中患者 Hcy 水平表达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徐进亮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 H cy水平的表达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1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观察不同程度缺损患者 Hcy表达水平变化。同时选取320例非脑卒中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清 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血糖(GLU)、总胆固醇(TC)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的差异;并将上述指标与NIH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患者HCy表达水平亦呈递增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的血清 Hcy、FIB、TG、GLU、TC、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TC、FIB与NIHSS呈正相关(r=0.675,P<0.05;r=0.042,P<0.05;r=0.039,P<0.05);HDL‐C、LDL‐C、GLU、TG与NIHSS无显著相关性(r=0.006,P>0.05;r=0.012,P>0.05;r=0.008,P>0.05;r=0.009,P>0.05)。结论血浆HCy 水平表达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

  •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

    作者:苏跃康;李勤;孙建玮;何静;黄和林;朱致娟;杨国平

    目的:探讨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进行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超声诊断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以上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给予危险因素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a进行微栓子监测,随访期1a。观察2组随访时微栓子阳性率及1 a内累计微栓子阳性率和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研究组13例(30.95%)、对照组17例(40.48%)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时研究组7例(16.67%)、对照组18例(42.86%)监测到微栓子信号,1 a时研究组4例(9.52%)、对照组13例(30.92%)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 a内研究组累计13例(30.95%)、对照组累计24例(57.14%)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随访期内,2组共发生同侧脑缺血事件10例,其中研究组3例(T IA 1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7例(T IA 3例,脑梗死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斑块脱落的危险,微栓子信号的出现提示脑缺血事件的风险增高,积极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其微栓子信号的发生率,并有降低1a内脑缺血事件的趋势。

  • 足月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孕期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昀晖;胡晋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孕期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方法分别选取有神经损伤足月新生儿173例和无神经损伤的足月新生儿18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新生儿及产妇临床基本资料和孕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有神经损伤的足月新生儿产妇妊娠期有先兆流产、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孕期居住于农村者、羊水粪染者、脐带绕颈者以及羊水过少者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无神经损伤的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有先兆流产、产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居住于农村、羊水粪染、脐带绕颈以及羊水过少都是导致足月新生儿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孕期因素较多,但普遍与发生胎儿窘迫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发现可能引起胎儿窘迫的因素,并加强对孕妇的孕前和产前教育,培养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降低足月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 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刘月华;娄季宇;白宏英;卢璐;王一凡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 )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AD患者76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就诊非痴呆患者76例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AD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和简易精神状态调查表(MMSE)调查,然后采用单因素条件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血管病史、低运动量、家族史、无业、高血压5项与AD发生有相关性(P<0.05),相应 OR(95% CI)分别为4.087(1.186~14.087)、2.928(1.260~6.804)、7.975(1.781~35.714)、8.375(1.692~41.459)、3.096(1.217~7.873)。结论脑血管病史、低运动量、无业、家族史或高血压是AD的危险因素,在AD的防治方面要加强危险因素的预防。

  •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

    作者:王一凡;娄季宇;杨霄鹏;白宏英;刘月华;卢璐

    目的:探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40 mg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滴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治疗,2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计算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89±4.97分vs15.83±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5)。结论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患者预后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鼻胃管与鼻肠管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营养支持的对比

    作者:姜翠凤;毕玉燕

    目的对比分析鼻胃管与鼻肠管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根据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鼻胃管给予营养,观察组采用鼻肠管给予营养,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有效率、常见并发症等。结果2组治疗前的ALB、Hb水平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 d、14 d后ALB、Hb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脑卒中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9%、93.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0.8%、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鼻胃管相比,鼻肠管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指标,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治疗过程中腹泻、反流等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值得临床应用。

  • LPA 水平测定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洁瑜;牛建民;邓慧升

    目的:观察L PA水平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入选近年来就诊于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观察A组,同期选取3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观察B组,未孕健康妇女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LPA水平,探讨LPA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3组LPA水平。结果健康未孕妇女血浆LPA水均正常,正常晚期妊娠孕妇血浆LPA水平明显大于临界值,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浆LPA更高(P<0.05)。血浆LPA水平随妊娠期高血压病情程度不断升高(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LPA水平明显升高,随病情程度进展不断升高,LPA可能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够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临床指标。

  • 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杨蔚;宋怡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48例脑卒中患者,查阅病例资料,归纳总结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泌尿道感染7例(11.5%),呼吸道感染35例(57.4%),胃肠道感染10例(16.4%),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8.2%),其他部位感染4例(6.6%);培养出真菌47株(60.3%),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23.1%),热带念珠菌13例(16.7%),其他真菌16例(20.5%)。革兰阴性菌25例(32.1%),其中,产气杆菌11例(14.1%),绿脓杆菌5例(6.4%),流感杆菌9例(11.6%)。革兰阳性菌6例(7.6%);不同血糖水平感染发生率不同,<10 mmol/L者院内感染率3.8%,10~15 mmol/L者院内感染率为11.8%,≥15 mmol/L者院内感染率为9.4%。院内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使用过2种或以上种类抗生素的患者,其院内感染率高于只使用1种或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与血糖水平、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需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

  • 佩梅病及佩梅样病6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伟中;李素云;辛晶;钱旭光

    目的:总结佩梅病及佩梅样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佩梅病或佩梅样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诱发电位等资料。结果所有6例患儿均于6个月前出现首发症状;眼球震颤、运动智力发育落后、脑白质髓鞘化延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为其共有特点。结论佩梅病及佩梅样病表现典型,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可早期临床确诊。

    关键词: 佩梅病 佩梅样病
  • 不同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林邹卿;汪苑苗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83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95例,给予齐拉西酮治疗,B组88例,给予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1周、2周、6周末时采用HAMD量表和HAMA量表对2组抑郁及焦虑程度进行评价,计算两项指标减分率,评价2组治疗效果;采用TESS量表对2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周、2周和6周末2组HAMD减分率、HAMA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和6周末2组 TES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但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更小,可作为首选药物应用。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家红

    目的: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滴,14 d为一疗程。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比较,判定疗程疗效,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未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观察组治疗前NDS评分为22.09±1.246,治疗后 NDS评分为12.25±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NDS评分为14.20±0.72,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东;陈昌荣

    目的:探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6例和对照组88例,对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病史,白细胞计数、血糖、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以及NIHSS评分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46例患者出现END ;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史,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D‐二聚体含量、凝血酶原时间以及NIHSS评分等显著相关(P<0.05);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到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且预后较差,因此应该积极地对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等EN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 帕金森病异质性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潘晓波;卓文燕;杜中立;杨建豪;陈超;凃宇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 RS )技术研究不同运动亚型原发性帕金森病(IPD )患者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的变化,并比较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研究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ND )患者海马区的变化,探讨1 H‐M RS在IPD诊断及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0例IPD患者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评分,并进行临床分型,依据主要运动症状分为震颤为主型IPD 38例、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 )型IPD 32例,同时对各运动亚型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MOCA),选出MOCA<26分的 PD‐CIND患者共27例,无认知障碍IPD(MOCA≥26分)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HC)30例,对各组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海马区行1 H‐MRS检测,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的比值。结果震颤为主型IPD伴发认知障碍10例。PIGD型IPD伴发认知障碍17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PD组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NAA/CR比值较 HC组明显下降(P<0.05),震颤为主型IPD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NAA/CR比值高于 PIGD型 IPD(P<0.05),PD‐CIND组海马区 NAA/CR比值低于 IPD组及 HC组(P<0.05)。而各组CHO/C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D患者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 NAA/CR比值降低,尤以PIGD型IPD下降明显,同时震颤为主型PD认知障碍伴发率低于PIGD型,而IPD患者海马区NAA/CR比值降低,尤以PD‐CIND患者下降明显,1 H‐M RS有助于IPD的诊断及分型诊断。

  • 不同血栓治疗方案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作者:张燕

    目的:评价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应用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率80.1%,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与碎栓组血管相当。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多发性硬化 SF-36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珂;张晓明;赵淑霞;李新立;文进;刘燕;左新阳;潘更毅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比分析MS 不同间歇期、发作期、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评分及病程等SF‐36各维度,如生理功能(PF)、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生理职能(RP)、精力(VT)、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等参数,提出MS者SF‐36的影响因素。结果 MS患者间歇期越缩短、发作期及病程越延长、SDS及SAS 和EDSS评分越高,SF‐36各维度评分越降低(P<0.05或 P<0.01)。结论间歇期、发作期、SDS评分指数、SAS及EDSS评分、病程等直接影响MS患者的生活质量。

  • 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 CT 对脑出血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杨磊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组均行头颅M RI与C T检查。对比分析2组M RI与C 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鉴别诊断要点及价值。结果 CT影像学表现下,2组病灶密度、CT值、病灶形态、血肿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征。M RI影像学表现,急性脑出血组病灶DWI信号特征以混杂信号(69.2%)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高信号(90%)为主(P<0.05)。急性脑出血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的发生率84.6%,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的14.0%(P<0.05)。同时,急性脑出血组病灶部位及形状分布以基底节区(86.54%)、类圆形(88.5%)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小脑及顶额、颞叶区(72.0%)、不规则形(84.0%)为主(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诊断中,MRI与CT均能发挥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MRI CT DWI
  • 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比研究

    作者:方嘉阳;陈贞君;李华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 mg )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 mg/kg ),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 h、24 h、3 d 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14 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 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浆凝血酶及 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王序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活化脑细胞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同时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另外,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d、1周及2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血浆凝血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观察组血浆凝血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1周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减轻脑组织损害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旭煌;范建华;杨玉琳;邹萍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治疗,研究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和颅内压下降率、预后情况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头痛、呕吐、心电图异常、意识障碍、呼吸异常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颅内压的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9.5%、7.1%,与对照组的38.1%、2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研究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用开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呼吸康复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机依赖患者成功脱机中的应用

    作者:刘英;刘小军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康复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成功率和脱机时间的影响。方法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机依赖患者26例分为呼吸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脱机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脱机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呼吸康复治疗。2组均于治疗3周后观察脱机成功率及脱机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相关生理指标及动脉血气测定结果。结果对照组和呼吸康复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60.0%和81.3%,脱机时间分别为(16.4±3.6)d和(7.8±4.3)d ,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RR、HR、SBP均明显下降(P<0.05),血气分析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呼吸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成功率和缩短脱机时间,改善患者相关生理指标及动脉血气测定结果。

  • 血糖水平控制对重症脑梗死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胡晓琴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控制对重症脑梗死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血糖水平控制在8~11.1 mmol/L ,观察组控制在4.4~8 mmol/L。观察并比较2组在年龄、意识状态、延髓性麻痹、既往史、肺部感染以及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血糖水平可有效降低重症脑梗死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与丙二醛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颜玮茹;廖春梅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丙二醛(MD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健康对照组60例,测定并比较各组IL‐18和MDA水平。脑梗死患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按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中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IL‐18和MDA水平均增高,且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IL‐18和MDA水平高于中、面积小脑梗死组,中面积脑梗死组IL‐18和MDA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3) IL‐18和MDA水平重度脑梗死组均高于中度、轻度脑梗死组,中度脑梗死组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4)血清IL‐18和MDA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IL‐18和MDA水平变化,且与病程、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监测指标。

  • hTfR 基因在体外神经干细胞的表达研究

    作者:岳四海;郭永坤

    目的:将人转铁蛋白受体(hTfR)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鉴定其正确性,体外感染小鼠神经干细胞并检测其表达,为活体神经干细胞(NSCs)MR分子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hT‐fR基因,并克隆到pLENTI6.3载体;通过菌落PCR初步筛选、BamH1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构建的pLENTI6.3‐hTfR‐IRES‐EGFP重组载体,利用Lipofectin2000试剂将PLP1、PLP2、PLP‐VSVG和pLenti6.3‐hTfR‐IRES‐EGFP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48 h后收集病毒上清。体外感染NSCs ,Western bolt检测hTfR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hTfR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的慢病毒颗粒成功感染NSCs ,Western bolt鉴定hTfR在NSCs过表达。结论 pLENTI6.3‐hTfR‐IRES‐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建立其慢病毒表达系统,为下一步进行活体干细胞M R分子成像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 10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钟晓闵;蒋晗

    目的:观察10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4‐01—10收治的10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 T和(或)磁共振成像(M RI )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对比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103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62例,异常率60.2%;其中49例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25例(51.0%),46例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30例(65.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7例(87.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P<0.0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 改变、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心肌缺血、T波改变、异常Q波、明显U波等。心电图异常与病变部位有关,病变位于丘脑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心电图异常患者死亡8例(12.9%),心电图正常患者死亡2例(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意识障碍36例,心电图异常率83.33%(30/36),无意识障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47.76%(3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救治脑血管病患者时,应加强心电图异常的认识,采取有效综合治疗措施,改善脑血管病预后。

  • 美金刚与喹硫平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对照研究

    作者:杨靖;张勇;徐东;马闯胜;王秀丽

    目的:探讨美金刚与喹硫平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BPSD患者随机分为美金刚组与喹硫平组,每组39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质量,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美金刚组BEHAVE‐AD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及嗜睡方面均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金刚可有效控制BPSD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 胸腔镜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崔新征;张清勇;李月菡;吉庆春;杨鲲鹏;吉文仲;宋宣克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01—2014‐07行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有效率83.3%。结论电视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秀芬;林楠

    癫痫为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神经元的阵发性放电,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癫痫发病率每年约23/10万,患病率3.5‰~4.8‰。

  • 老年精神病人诊治分析

    作者:胡惜岚;熊海兵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精神病人诊疗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采取定点调查法,于2014‐07‐23记录在我院住院的105例老年精神病人当日用药与康复等治疗情况。结果诊断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占39.05%,老年痴呆占42.86%,老年性情感障碍占16.19%;合并躯体疾病者65例(61.90%)。105例患者均参与康复治疗,其中单一用药69例,合并用药36例。以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83例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1例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结论加强老年性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关注合并躯体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可改善老年患者的各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超声诊断胎儿小脑延髓池扩张7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娟;杨会杰;骆战辉

    产前超声检查是目前筛查胎儿畸形的好检查方法,神经系统畸形在胎儿畸形中比较常见,可造成严重后果,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死亡儿童占1岁以内儿童的40%,后颅窝发育异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本文回顾性分析79例胎儿小脑延髓池扩张病例的临床资料,希望对今后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 不同消毒时机对颅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作者:陈清华;金晓英

    目的:探讨不同消毒时机对颅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创伤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65例,C组66例,3组均给予抗休克、清创止血、缝合包扎、输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必要时及时手术处理等对症治疗,分别选择患者入院后2h、4h、6h内给予抗感染无菌消毒处理措施,出院时观察3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率、病死率等指标。结果3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2%、53.8%、56.1%,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发生各种院内感染率及混合感染率均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院内感染发生时间晚于B组和C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和C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低于B组和C组,有效率和病死率均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选择入院后2 h内对颅脑创患者实施抗感染消毒处理,可降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康复治疗分析

    作者:陈红敏;屈富玲;罗晶

    目的:总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康复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同于同龄儿童,3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肢体运动障碍仍在康复治疗中。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关键。

  • 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耿新贞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8例神经内科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分析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昏迷程度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昏迷、不册留置导尿管时间发生尿路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发生尿路感染与患者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昏迷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应该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减少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不同吸痰方式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魏飞升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早期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收治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分别给予优化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观察分析2组血气变化及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动脉血压分压、氧合指数较对照组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吸痰方式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的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树民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123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发病6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后6~24 h手术)以及延期组(发病24 h后手术),对比3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37.0%,显著高于早期组的14.3%及延期组的5.9%(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速度较快且出血量较大患者应行超早期手术,对于出血速度相对较慢、出血量相对较小者,在无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可选择早期或延期手术治疗。

  • 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5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海丽

    肺性脑病是由长期慢性胸肺疾病引起,主要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造成体内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并存,引发以精神障碍、中枢神经紊乱为主的一种综合征,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一种危重并发症,其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病死率较高[1‐2],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本文回顾分析本院诊治的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肺性脑病的诊疗措施。

    关键词: 肺心病 肺性脑病
  • 黄石地区多中心妇产科围绝经期植物神经失调的诊治分析

    作者:邵玉婷;殷旭光

    目的:分析黄石地区多中心妇产科围绝经期植物神经失调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石地区5家综合性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5例,分别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和植物神经调节药物联合镇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88.6%,B组为81.0%,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安静时皮肤电位电压和冷刺激的皮肤电位电压均明显较B组低,上肢和下肢潜伏期均较B组低,VM A颔联和cAM P含量均较B组高,心电图R‐R间期的标准差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植物神经失调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

  • 老年早发型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连永红;刘艳红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早发型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确诊病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调查老年患者SAP的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SAP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SAP发生率为60.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SAP组和非SAP组糖尿病、房颤、意识障碍、吞咽困难、NIHSS评分>15分SAP组和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房颤、意识障碍、吞咽困难、NIHSS评分>15分均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近远期疗效

    作者:黄钦辉;阙镇如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另选取同期持续性变应性鼻炎6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术前、术后6个月、1 a和3 a的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1 a、3 a后的RQLQ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同期RQL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 a相比术后6个月的RQLQ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肌电诱发电位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

    作者:于若琳;王建华;王晓冰

    目的:探讨肌电图动态监测在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6例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康复治疗,在肌电图仪的持续监测下分析2组相应神经在刺激前后的电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桡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尺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2组运动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大;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患儿应用肌电图仪的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75例治疗体会

    作者:侯前亮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脑实质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性出血,多发生在50~60岁左右的高血压病人。通常在长期高血压或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基础上出现情绪激动、过度兴奋、排便、屏气用力或精神紧张时发病。脑出血发病前多无预感,突然发生,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随着现在影像学的发展,高血压脑出血在头部C T的辅助下即可明确诊断。我院2012‐06—2014‐06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晓静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与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3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7例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a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更适合于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赵珺

    中枢神经系统是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转移的主要部位之一,超过1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CNS),超过4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由于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患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 ,NSCLC)的患者存活时间不断延长,因此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概率也不断增加。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并对其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 微创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付君民;王立平;韩艳君;张玉平;贺永军;任凤;张宝顺;陈桂军

    目的:探讨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 ,MT)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呼吸障碍患者167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微创气管切开术(M T ),另一组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 T ),对比2组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M T组比OT组手术所需时间短,出血量小,切口微小,切口愈合时间短,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MT组并发症发生率2.8%,OT 组为14.0%,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 MT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可优先选用解决患者的呼吸障碍。

  •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作者:李少珂;张鹃鹃;王立成;边涛;朱方涛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精神障碍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预后及原因。结果冠脉旁路移植术死亡9例,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5.14%(96/634),余均痊愈出院。同期心脏外科手术共4429例,术后精神障碍共337例,发生率为7.61%(337/4429)。冠心病组精神障碍发生率高于总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41,P<0.01)。结论合并颈动脉狭窄、术中的脑部低灌注、常温下的内环境紊乱等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特有的高危因素。冠脉旁路移植术前正确评估脑血管风险,避免或减少高危因素。

  • 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分析

    作者:刘郑和

    目的:分析急诊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方法及结果,总结急诊外科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开颅手术治疗和非开颅手术治疗各25例,回顾分析2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开颅手术组基本病愈16例,残疾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非开颅手术组病愈9例,残疾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4例。结论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预防及控制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时长的重要手段。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

    作者:叶劲弦

    研究显示[1],脑积水的发生多因颅脑外部(颅脑损伤等)或颅脑内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发生障碍导致脑脊液在生成或循环中出现异常致其含量升高,造成正常时期占用的颅内体积增大而诱发颅内压力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3],近年来随着空间发展以及交通工具增多等因素影响,颅脑外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脑积水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目前已高达1.50%~2.20%。笔者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双侧去骨瓣术在抢救重型颅脑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张著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术在抢救重型颅脑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65例重度颅脑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n=35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 )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2组的预后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仅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所有患者术后成功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21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4例,总良好率为60%,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1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急性脑膨出1例,迟发性血肿2例,癫痫3例,其他7例,总发生率为3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术减压术在保持颅内结构稳定的同时,可彻底降低颅内压,解除对脑干的压迫和预防二次损伤,在抢救重型颅脑闭合性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 特发性震颤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杨芬;张英谦;吕强;张卫清;赵发国;王姮;宋琛;胡文娟;石进

    目的:探讨特发性震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震颤患者120例,依据个体化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6周。治疗前后进行震颤分级量表评分,同时使用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因震颤轻微未治疗;21例患者因震颤仅影响工作,予以临时性治疗(其中应用小剂量酒精4例,普萘洛尔11例,阿罗洛尔6例);53例因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其中应用普萘洛尔14例,阿罗洛尔18例,普拉克索9例,托吡酯12例)。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治疗后震颤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低血压,1例出现幻觉,药物减量后消失。结论根据不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具体因素,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满意。

  • 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起搏器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小红;黄鑫涛

    安装起搏器是治疗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术后生活质量[1‐2]。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起搏器安装效果具有突出的意义。我院近年来对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在起搏器安装中采取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伽玛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护理效果

    作者:周毅娟;刘东英;朱艳;孙晓文

    目的探究全身心临床护理干预对伽玛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影响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3‐03—2014‐11收治的接受伽玛刀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进行抽样,选取5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身心临床护理干预,探讨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护理后7、14、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社会支持度评分:实验组社会支持度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心理、躯体、信仰、社会等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心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乳腺癌脑转移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情绪的恢复,对患者有积极的影响,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有临床应用价值。

  • 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张清华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DSA脑血管疾病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术依从性80.82%(5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68%(37/73),但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55%(15/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79%(4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脑血管造影术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外科手术患者脑卒中自我效能感的临床调查分析

    作者:刘淑训

    目的:分析老年外科手术患者脑卒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方法选择206例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神经功能护理过程中采用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增强自我效能的干预治疗,观察2组自我效能感的评分情况。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GSES评分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配偶患者的GSES评分显著高于无配偶患者;GSES评分随文化程度的升高逐渐上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GSE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自我效能感评分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1 d、15 d、30 d后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有无配偶以及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是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采用干预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术后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

    作者:修晓青;庞恒元;刘晓娟;鲍秋丽

    目的:观察与分析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者,分为对照组与个体化干预组各45例,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及日常活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P<0.05)。干预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 P<0.05)。结论于手术治疗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 心理护理在脑瘫患儿静脉穿刺中的作用

    作者:田果

    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1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致的综合征[1]。目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两种方法,而由于患儿的特殊性,家属对静脉穿刺成功率要求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儿科护士既要具备娴熟精湛的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更好的完成临床工作。2014我科共收治34例脑瘫患儿,在静脉穿刺时进行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妊娠高血压患者围产期的护理干预

    作者:张泳

    妊娠高血压是产妇在妊娠期间较常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容易对妊娠妇女的重要脏器产生一定的伤害,同时会因为血压的不稳定,血管痉挛引起子宫胎盘灌流异常等并发症,造成胎儿宫内缺氧缺血而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有可能引起胎儿停止发育和死亡[1]。因此,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对围产期护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我们在妊娠高血压患者围产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魏蕤荭;王宏茹;王路平;沈娟

    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吸入食物、口咽分泌物及其他物质引起的炎症。吸入性肺炎是脑血管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急性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而吞咽障碍导致误吸是脑卒中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2]。我们针对吸入性肺炎的形成原因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作者:任艳霞

    目的:评价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脑炎患儿的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80例重型脑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降温、止痉、镇静、脱水、抗病毒、脑生素与激素治疗、抗结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疗法。比较2组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和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存活38例(95.0%),其中恢复良好34例(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高热、尿崩症、消化道出血、低血钾、高血糖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疗法,亚低温疗法可提高重型脑炎患儿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 舒适护理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峰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1]。随着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脑卒中昏迷患者日益增多。我科2013‐01—2014‐12对98例脑卒中昏迷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 优质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尹华;赵晓艳;谢俊霞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6例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并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在症状和不良反应、动力和精力、社会心理3大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不良反应、动力和精力、社会心理等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理护理干预对轻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慧玲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轻型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选择轻型脑损伤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护理和健康教育宣传,实验组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干预,2组入院及出院时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8.3%(57/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4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轻型脑损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 心理护理干预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康复的意义

    作者:马红霞;朱永会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9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在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前、术后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护理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干预后第7天,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康复。

  • 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

    作者:史新艳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2组A2组(对照组)55例行常规护理,A1组(观察组)5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比2组在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A1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及运动能力恢复方面均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临床致残率,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刘丹;谭宁红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经摄食‐吞咽功能训练后吞咽障碍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在摄食‐吞咽障碍程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误咽、误吸、食管反流以及肺部感染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功能训练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出现误咽、误吸、食管反流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综合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的影响

    作者:陕海丽;武化云;王妮娜;支楠;乔书航;武楠;黎秋月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1—2013‐12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FM A评分(50.86±5.24)分,BI评分(56.06±6.87)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吞咽功能达到Ⅰ级标准占61.67%(37/60),较干预前明显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的恢复均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

  • 差异性护理方案对不同术式清除硬膜外血肿的对比分析

    作者:胡颖青;陈朝群

    目的:研究手术室护士经差异性护理方案对不同术式清除硬膜外血肿的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接受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观察组予以“十”字型开窗减压术式及配套护理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开颅术式及配套护理措施。对比2组手术护理相关指标、恢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恢复效果、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通过将差异性护理方案应用于硬膜外血肿的清除,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颅脑外伤患者优质护理体会

    作者:陈海燕

    目的:比较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颅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哦观察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各53例,分析对比2组的总有效率及总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56%,高于对照组的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6,P<0.05);总满意率为88.67%,高于对照组的6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6,P<0.05);观察组未出现后遗症,对照组出现3例脑外伤后失语,1例脑外伤后癫痫。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提升颅脑外伤患者总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药物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

    作者:熊静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儿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患儿采用药物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I、PD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药物联合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疗效,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力,促进患儿预后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蒋雷;兰艳丽

    目的:对比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抑郁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末评分,神经功能康复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在2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治疗2、4、8周末帕罗西汀组 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后帕罗西汀组SSS、BI评分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阿米替林。

  • 阿托伐他汀促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魏丽红;郑献召

    1病历资料
      患者,女,50岁。主因“反复肢体无力21个月、右眼视力下降19个月,再发双眼视力下降半个月”于2013‐04‐24入院,明确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由于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给予周期性“米托蒽醌”治疗,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大片脱屑,为干燥样鳞屑,面部弥漫性红斑肿胀,未见丘疹、水泡及糜烂渗液。请皮肤科会诊考虑剥脱性皮炎。入院前因反复的肢体抽搐伴疼痛,为减轻痛性痉挛症状,2013‐01‐24加用卡马西平0.05 g治疗,3次/d ,口服,用药1个月余,无特殊并发症,2013‐03初因检验血脂高(甘油三酯2.92 mmol/L ,总胆固醇6.80 mmol/L),肝功能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 I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0 IU/L ),后为降血脂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口服。用药7周左右患者自诉皮肤瘙痒,未予重视。入院后2013‐04初因白天四肢痛性痉挛仍反复发作,调整卡马西平剂量,改为早0.05 g ,午0.1g,晚0.05g,同时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调整卡马西平1周后,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红肿,此时查肝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2 I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0 IU/L ),故考虑是他汀类药物的肝损害、皮疹,并停用阿托伐他汀丁,卡马西平继续口服,全身皮肤症状未见好转,并开始出现全身包括颜面部皮肤脱屑,无高热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就诊当地皮肤科曾给予口服多维片、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症状未再进行性加重,无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胸腹部皮肤脱屑症状减轻,但四肢、面部及背部皮肤仍大量脱屑,请皮肤科会诊,诊断“剥脱性皮炎”,请药剂科会诊,明确为卡马西平所致剥脱性皮炎,并停用卡马西平,患者皮肤红肿、干裂,为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感染,给予3%硼酸水湿敷,继续口服激素及多维片、维生素C,维生素E应用,患者此次因剥脱性皮炎而延期应用米托蒽醌治疗,考虑患者皮肤症状在恢复,建议其院外继续用药,并办理出院手续,随访1个月,病情明显好转。

  •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贾文杰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出血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或鼻饲辛伐他25 m g?d‐1。所有患者在住院当日及住院后1周时使用欧洲卒中量表来测量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3周及1个月评定生活自理能力(ADL ),记录ADL评分时采用Barthel Index。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效果明显,可有效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肖本利;骆高明;吴境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脑梗死的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

  • 脑梗死溶栓后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方法探讨

    作者:张海军;郑光明;黄利娜;张圣旭;李革军;闫妍;曹培超

    目的:探讨脑梗死溶栓后继发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不同部位脑梗死溶栓后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其中早期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8例,单纯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5例,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再开颅9例。结果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8例患者全部死亡,单纯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例全部存活,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再开颅9例患者,6例存活,死亡3例。结论早期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经积极纠正凝血后,再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脑梗死溶栓后大量基底节脑出血良好方法。

  • 疏血通对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脑梗死再发的影响

    作者:魏巍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对患者纤溶系统及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疏血通,观察2组纤溶系统及脑梗死再发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PA和PAI‐1含量、活性以及APTT、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检测指标改善程度也明显升高(P<0.05)。随访期间脑梗死再发间隔时间、再发率及病死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疏血通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纤溶系统,降低再发率,对促进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宋淑芳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无症状性脑梗赛的老年患者70例,对其行CT和MRI检查,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以确定病因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经影像学分析证实腔隙性梗死者58例,小梗死者12例,未发现无症状的中梗死及大梗死,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动脉狭窄以及糖尿病等并发症。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和侧旁脑室,而小梗死病灶多见于脑叶;MRI检出率优于CT。结论影像学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诊疗中有重要价值。

  • 阿加曲班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玉华

    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治疗时间窗较窄,时刻危及生命,所以在临床治疗以溶栓治疗为主。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已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1],而银杏达莫则是一种银杏叶提取物质,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现报道如下。

  • 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文华;牛玉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分析甲状腺功能与复发性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1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初发组308例,复发组892,分别检查2组病人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T3、T4、TSH)、颈动脉B超,尽量动员病人行头颅M RI、M RA及头颈部C TA ,记录吸烟史、高血压史及房颤病史、发病时的感染史等。分析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平均年龄大于初发组,烟龄长于初发组,复发组糖尿病发生率及血糖水平高于初发组,且患病时间长于初发组,复发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高血压发生率,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颈动脉B超、M RA、C TA 阳性率复发组与初发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复发组T T3、FT3减低,与初发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临床发现糖尿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低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是脑梗死复发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急性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玲;黄廷富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61例,按照病情分为进展组(98例)和非进展组(163例),于入院后的第1、3、7天空腹下采集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铁蛋白水平,采用重复数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铁蛋白水平在不同检测时间的临床意义。结果进展组第1、3、7天铁蛋白分别为191.2±35.0、282.5±32.1、142.0±30.1,明显高于非进展组(94.2±26.7、99.7±48.2、83.2±15.4);与第1天铁蛋白水平比较,第2天明显上升,第7天下降并低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趋势卡方检验显示,铁蛋白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时,急性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上升趋势,发生危险度亦不断增高;脑梗死面积越大,则铁蛋白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急性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指标,随着早期铁蛋白水平升高,发生急性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强。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P-9与 S-100B 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新彩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蛋白)与S‐100B蛋白在急性脑梗死(ACI)病理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65例 ACI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 MMP‐9和S‐100B蛋白浓度并与35例健康对照比较;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 ACI患者在急性期血清 MMP‐9和 S‐100B浓度的差异;分析急性期 ACI患者MMP‐9和S‐100B的相关性。结果 ACI 患者急性期血清 MMP‐9和S‐100B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 P<0.01);急性期脑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血清 MMP‐9和 S‐100B蛋白浓度高于脑梗死面积较小的患者(P<0.01);急性期MMP‐9与S‐100B蛋白呈正相关性(r=0.413,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MMP‐9和S‐100B蛋白浓度随病程、梗死面积的大小而变化,并且在急性期时MMP‐9和 S‐100B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ACI患者血清MMP‐9和 S‐100B蛋白浓度对ACI的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 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江爱民;龚媛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观察对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评价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同期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血清AP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有利于提高血清APN水平。

  •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作者:马艳品;张虎平

    目的:探讨神经节昔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70例老年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昔脂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昔脂联合依达拉奉应用于老年ACI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提高治疗的效果。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黄丹翊;刘向娇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降纤酶首次、第2次、第3次剂量分别为10 U、5 U、5 U ,发病24 h内,治疗组进行降纤酶治疗,对照组则按相同方式予以安慰剂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PT及PA及发病3个月和1 a后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复发率等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9%和54.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治疗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a后随访,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卒中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5.10 g/L下降至治疗后的2.57 g/L(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降纤酶是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安全、有效的药物,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大永

    目的:探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吡拉西坦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评价一疗程后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02%)显著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指导下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作者:王慧敏;王慧玲;车振勇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对指导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起病6~7h的脑梗死病人30例,均为大脑中动脉区域病变,治疗前后行NIHSS、BI指数评分。缺血半暗带分别用PDM、CDM表示。结果4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BI指数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较前3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早期CDM 可以预测缺血半暗带,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超出常规时间窗的部分病人溶栓。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