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국제검험의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30
  • 国内刊号: 50-117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26
  • 曾用名: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基因siRN A 对裸鼠移植人肺腺癌的体内抗癌机制研究

    作者:隋玉飞;刘乃政;司磊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基因小片段干扰RNA(siRNA)对裸鼠移植人肺腺癌的体内抑瘤活性。方法制备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构建裸鼠移植人肺腺癌模型,将裸鼠分为空白组(PC组)、空白载体组(NC组)、实验组(RNAi组)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病毒载体和siRNA ;siRNA组肿瘤组织局部注射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观察肿瘤体积及其随时间的生长变化曲线;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 T‐PC R )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信史RNA(mRNA)及其表达的蛋白水平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组方图变化。结果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siRNA对裸鼠肺腺癌的抑瘤率为46.07%;siRNA组瘤重与NC组和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组与PC组瘤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NA组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较NC组和PC组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72.00%、53.0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减少。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 A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人肺腺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效激发细胞凋亡。

  • 基于W S/T 405-2012行标的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验证

    作者:魏红璐;王萍

    目的:探讨《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简称WS/T 405‐2012)是否适用于该实验室所在区域人群及实验室检测系统。方法根据《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简称WS/T 402‐2012)与WS/T 405‐2012文件要求,选择健康参考个体40例(男、女各20例),采用性能评价符合要求的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对WS/T 405‐2012中血细胞分析项目的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参与验证的血细胞分析项目测定结果均符合WS/T 402‐2012要求。结论 WS/T 405‐2012规定的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可用于该实验室。

  • 海洋创伤弧菌LAM P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张丽娜;王明义;杨小蕾;曹源;张萍萍;胡成进

    目的: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 P)技术,建立海洋创伤弧菌快速、简便、特异且敏感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海洋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基因作为靶基因,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对47株细菌(包括20株弧菌属细菌)进行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做特异性比较;对创伤弧菌M06株增菌液10倍倍比稀释,提取DNA后进行灵敏度的检测,并与常规PCR作比较;构建含vvh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LAM P反应体系的标准阳性对照。结果常规PCR实验出现假阳性结果,而LAM P实验只有海洋创伤弧菌出现阳性扩增,其他样品均为阴性,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表明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加入钙黄绿素和电泳结果相一致;针对vvhA基因建立的LAMP技术其低检测下限为每个反应4×10 CFU ,是常规PCR(每个反应4×102 CFU )的10倍,呈现较好的灵敏度。重复实验过程两遍,PCR和LAMP技术检测结果稳定。结论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海洋创伤弧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特别适合用于现场和床旁的快速检测。

  • N-端脑钠素前体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控的优势性研究

    作者:唐敏儿

    目的:研究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2014年2~12月因胸部疼痛或不适感明显在该院心内科就诊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7例,其中34例非ACS患者纳入对照组,63例ACS患者分别纳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NT‐proBNP等指标。结果各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而血脂、血压、NT‐proBNP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且NT‐proBNP水平远高于预后良好的标准(NT‐proBNP<200 pg/mL)。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的各治疗阶段血脂、NT‐proBNP水平及血压均明显降低。结论心肌标志物NT‐proBNP在ACS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临床疗效监测,指导合理地选择治疗策略。

  • C 13呼气试验、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癌相关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健康体检的价值

    作者: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目的:明确健康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 )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利用Luminex 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检测958例体检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同时对各体检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分析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中男性血清PGⅠ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逐渐升高,而PGR缓慢下降。该人群中男性C13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呼气试验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阴性者,PGR低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PG的分布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的作用有限。

  • 普洱市小儿 TORC H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周春红;高向阳;张晓阳;罗丹

    目的:对云南省普洱市小儿TORCH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小儿 TORCH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于该院就诊的1194例患儿,并分为5个年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患儿血清中TORCH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M (IgM )、免疫球蛋白 G (IgG)抗体,分析比较 TORCH 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和 TORCH 感染率。结果患儿TORCH特异性抗体IgM 阳性率明显低于IgG ,IgM 阳性率为0.00%~3.10%,IgG阳性率为10.13%~82.24%, TORCH总感染率为96.98%;各年龄组单项TORCH感染率及TORCH总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年龄组间各单项感染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 TORCH感染率及各单项感染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小儿TORCH感染以CMV为主,其次为RV和 HSV ,TOX感染少见;TORCH感染率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且各年龄小儿TORCH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 自然杀伤 T 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实验研究

    作者:黄建敏;师煜博;陈忠华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 K T细胞)在细胞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B16F10‐luc‐G5细胞作为靶细胞,以总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1)调节效应实验以NKT细胞或CD4+CD25+ T淋巴细胞为调节细胞,分为3组:NKT组、CD4+CD25+ T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另设有1640空白对照组(RPMI1640溶液)。(2)杀伤效应实验以NKT或自然杀伤(NK)细胞为效应细胞,分为3组:NKT组、NK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混合培养24、48、72 h后,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该培养系统的靶细胞生物发光,以监测NKT细胞的调节及杀伤效应。结果(1)调节效应实验:NKT组及CD4+CD25+ T组测定光子数分别与两空白对照组比较,以及N K T组内培养24 h与72 h时测得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杀伤效应实验:NKT组及NK组与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所测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培养24、72 h时NKT组与NK组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T细胞具有抑制总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且抑制效应具有时间性,其调节作用较CD4+ CD25+ T 淋巴细胞强。NKT 细胞具有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但较NK细胞弱。

  •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

    作者:李慧源;徐克前;汤郡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方法采用ICP‐MS法检测湖南地区474例健康儿童(6个月至12岁)末梢血标本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水平,并建立各元素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且男女儿童末梢血各元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参考区间分别为57.30~81.40 mg/L、30.40~44.80 mg/L、361.20~531.40 mg/L、848.10~1469.20μg/L、2.68~6.54 mg/L和0.00~100.00μg/L。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的IC P‐M S法,以及各元素的参考区间。

  • 白细胞、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军;邹明祥;豆清娅;胡咏梅;王海晨;晏群;刘文恩

    目的:探索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BS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血液培养阳性患者(血培养阳性组)与50例血液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阴性组)WBC、PCT和CRP测定结果,比较两组及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各指标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3项指标预测血培养阳性的作用大小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仅 PCT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CT和CRP的AUC分别为0.579、0.746和0.62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仅PCT 对预测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三者联合预测诊断的阳性率为71.4%。结论三者均可作为BSI的早期诊断指标,而PCT 和CRP较WBC有更重要的意义,并且PC T能较好地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

  • 过敏原检测在儿童反复哮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满玲;蒋最明;顾敏;纪青;李娟;胡卫;周志霖

    目的:探讨过敏原检测在反复哮喘儿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24例反复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婴儿组(0~<1岁)250例,幼儿组(1~<3岁)150例,儿童组(≥3岁)124例。3组患儿均予以过敏原检测,比较其过敏原阳性率及过敏源的分布情况。结果患儿过敏原检测总阳性率为39.69%(208/524),其中儿童组过敏原阳性率(66.13%)高,婴儿组(24.00%)低,3组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牛奶、户尘螨及猫毛皮屑过敏原的阳性率位于前3位,且儿童组户尘螨和屋尘阳性率高,婴儿组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原检测对反复哮喘儿童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快速找到哮喘的病因,而且能够更早地识别可能发展为哮喘的儿童,为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某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LVA 基因分型及流行状况研究

    作者:陈扬;胡大春;崔颖;王林;刘德华;邵剑春;穆士杰

    目的:通过构建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菌株同源性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法,建立昆明地区临床分离MRSA菌株的MLVA基因分型基础数据库,分析医院MRSA感染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分离的111株M RS A菌株,对7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产物电泳分析,归类各菌株的基因型别。结果 VNTR09‐01位点测序结果显示9 bp的重复子,重复规律性不强、易突变;111株分离株被分为25个基因型别(A~Y ),其中G、A、B为主要型别,分别占47.7%、13.5%、8.1%;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和乳腺科存在MRSA集中流行趋势。结论 MLVA分型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本研究中7个VNTR位点多态性检测,部分科室存在MRSA同源菌集中流行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 近红外荧光标记-免疫磁珠偶联法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ESAT-6蛋白

    作者:陈晨;周艳容;明宏艳;王小晋;廖凤兰;朱云枫;王劲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的近红外荧光标记‐免疫磁珠偶联法。方法以近红外荧光染料(Dylight 800)标记靶向ESAT‐6的单克隆抗体,靶向ESAT‐6的多克隆抗体包被在纳米磁珠表面。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磁性分离结合物和游离物,采用便携式高灵敏度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检测仪检测磁性结合物的荧光强度,从而检测待检样品中ESAT‐6水平。结果该方法的检测线性范围为2.4~750.0 ng/mL ,低检测限为0.48 ng/mL ;10 ng/mL水平加样回收率为96%,50 ng/mL水平加样回收率为95%;批间变异系数(CV)为5.8%,批内 CV为4.3%。该方法检测胸腔积液标本ESAT‐6的特异度为80%,灵敏度为95%。结论该方法检测ES A T‐6的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 婴幼儿血培养分离细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晓明;钟华敏;关小珊;容莉莉;谢永强;刘海英;庞舒尹

    目的:分析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疑似血流感染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病原菌299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的29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69株(占56.5%),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5株(占31.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9.4%);革兰阴性杆菌120株(占40.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3株(占17.7%);真菌8株(占2.7%);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0.7%)。药敏结果显示,除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外,革兰阳性球菌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呈现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除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外,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真菌对所有抗真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住院婴幼儿血液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情况严峻,临床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两种方法对献血前血液筛查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叶杨芹;包裕杰;马珂;张雯雁;奚婷;陈芳莹;宗明;范列英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分析其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患者血标本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62株,采用生物膜形成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利用生物膜形成试验检出生物膜阳性菌株23株,检出率为37.1%;PCR扩增试验检出icaA基因27株,检出率为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阳性的菌株为14株。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其中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均敏感。结论两种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生物膜阳性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

  • 3种抗双链DNA抗体检测方法比较及其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杨育红;田卫花;张邦能;周思彤;邢福军;马文媛;杨邵华

    目的: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差异,以及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SLE患者50例,以及同期其他自身免疫病(AID)患者100例和体检健康者100例。分别采用3种方法检测其血清抗dsDNA抗体,比较3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分析3种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IIF法特异度(99.5%)高,ELISA 法灵敏度(74.0%)高。IIF与ELISA法、IIF与IBT法、ELISA与IBT法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35、13.994、4.539,P<0.05);且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κ)分别为0.411、0.522、0.278。3种方法串联检测特异度提高到99.5%,并联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82.0%。结论3种检测抗dsDNA抗体的方法中,IIF特异度高,ELISA灵敏度高,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

  • 3种缺血修饰清蛋白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试验

    作者:何谦;杨锐华;王琪

    目的:验证3种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检测试剂盒的主要分析性能。方法在Olympus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上海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比色法IM A试剂(试剂A、B、C)进行性能验证,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6‐A、EP15‐A、EP7‐A文件和《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要求对3种试剂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正确度、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试剂A、B、C的批内变异系数(CV )分别为0.59%~0.82%,0.27%~0.54%,0.62%~0.69%,批间 CV分别为0.98%~1.74%,0.99%~1.01%,0.71%~0.78%,均小于试剂盒声明的不精密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1~142 U/m L (相关系数 r2=0.993)、10~120 U/m L ( r2=0.996)、14~123 U/mL(r2=0.992),试剂A、B、C的线性范围均良好。当干扰物维生素C小于或等于10 mg/dL ,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200 mg/dL ,总胆红素小于或等于40 mg/dL ,三酰甘油小于或等于500 mg/dL 时,3种 IM A 试剂检测结果偏差均不超过±10%,对3种试剂无明显干扰。结论3种IM A检测试剂盒均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可满足临床要求,但抗干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 医院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李光荣;卢灵峰;向成玉;杨葵;邓正华;刘靳波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鲍曼不动杆菌(Ab)98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DR‐Ab携带相关耐药基因 OXA‐23、OXA‐24、IMP、VIM、TEM、SHV ;并对耐药基因扩增阳性的产物进行 DNA 序列分析。结果98株MDR‐Ab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73.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1%和54.1%,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和87.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8%、91.8%和77.6%,对磺胺甲噁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91.8%和100.0%,对多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1.2%,对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1%、4.1%;98株MDR‐Ab耐药基因检测,各有70株携带OXA‐23和 TEM 基因,53株携带VIM 基因,41株携带IMP基因,未检测到OXA‐24、SHV基因;DNA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XA‐23、TEM、IMP和 VIM 4种基因分别与 NCBI序列的同源性为98%、98%、99%和99%。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MDR‐Ab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的携带以OXA‐23和 TEM 为主,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 MDR‐Ab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对Ab感染患者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a转肽酶区的克隆、表达及纯化鉴定

    作者:马洪玉;兰小鹏;陈敏

    目的:构建编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及鉴定蛋白。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M RSA ,设计针对编码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双酶切鉴定并测序,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株;用0.7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目的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法(WB)鉴定重组蛋白。结果重组表达载体经BamHⅠ、EcoRⅠ酶切,产物在预期大小处出现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有两个碱基突变,无移码突变。所表达的PBP2a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B鉴定,在相对分子质量38×103处可见一新生蛋白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PBP2a转肽酶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效表达,制备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

  • 4种检测方法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喻容;胡发莉;石国民;彭雪峰;马小华;石燕;聂英;陈拥军;吴佳玲;向延根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免疫球蛋白M (IgM )与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检测,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初次诊断为结核病,且尚未用药的住院患者516例,对所有患者行T‐S PO T .T 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 IgM 与 IgG 联合检测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测,计算并比较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T‐SPOT .TB的灵敏度(88.76%)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45.74%)、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 与 IgG联合检测(72.87%)、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S PO T .T 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联合其他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研究

    作者:赵应飞;李晗;钱成荣;银广悦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ACR)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T2DM 患者111例和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测定其血清GG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尿清蛋白、尿肌酐,计算AC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MOA‐IR)。并按照尿 ACR将 T2DM 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组)、微量清蛋白尿组(MA组)、显性清蛋白尿组(CA组),分析各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各 T2DM 疾病组 ACR、GGT、FPG、FINS、TG、HO‐MA2‐IR均高于对照组,LD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和CA组ACR、GGT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 HOMA2‐IR、FINS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 患者 HOMA2‐IR与 ACR、GGT、TG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值分别为0.592、0.402、0.411,P<0.05)。结论 T2DM 患者随着IR的加剧,血清GGT 水平及尿ACR随之升高,血清GGT和尿ACR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观察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罗京资;胡汉斌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脑外伤组和心肌梗死组,各50例,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C K水平升高者47例,其灵敏度为94.0%;脑外伤组C K水平升高者50例,其灵敏度为100.0%。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升高,且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诊检验中采用心肌酶谱检测,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临床意义较大,可考虑将其列为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

  • 4项目混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室内质控品的应用探讨

    作者:刘玉强

    目的:探讨4项混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质控品的应用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ELISA每板加入一孔室内质控品,对4项混合质控品与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更适合该实验室的质控品类别。结果4项混合质控品的每个项目检测结果变异系数(CV )值浮动范围均低于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 CV值浮动范围,4项混合质控品比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结果更稳定。结论选择4项混合质控品更适合该实验室血液筛查4项的室内质量控制。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光彦;高冬花;龚丽坤;慕晓琼;胡玉;张翰月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4例(观察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8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免疫球蛋白M 型 RF(IgM‐RF)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与 IgM‐RF联合检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15%、98.25%,Youden指数为0.944,符合率为97.19%。结论抗‐CCP抗体与RF分型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腰椎内固定术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荣玲;田秀峰;阮慧慧;贺毅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 d达到峰值,14 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 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 ,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 不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探讨

    作者:李琳;何超;张磊;李伟;李燕平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及光学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总结出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收集300例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及手工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直方图,同时推制血片染色,人工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以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为金标准,比较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果300例患者血液标本中,检出血小板形态异常86例(28.67%),主要为大血小板共检出81例,占94.19%;血小板异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9,P=0.00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8,P=0.5638)。检出血小板形态正常214例,占71.33%;血小板正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与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66,P=0.5715;t=1.379,P=0.1630)。结论血小板形态正常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计数血小板与手工法结果基本一致,当血小板形态异常时,电阻抗法计数结果较手工法低,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无明显差异,因此,当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直方图提示异常时,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

  • 不孕妇女锌铜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唐钧;陈善昌

    目的:分析妊娠妇女和不孕妇女锌、铜两种微量元素的水平及比值,为不孕症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广济妇产医院与贺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不孕症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于门诊进行产前保健的孕妇(孕3~12周)1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微分电位溶出法检测两组妇女全血铜和锌水平及比值。结果观察组铜元素和锌元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铜/锌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孕妇女与妊娠妇女锌和铜水平及比值有明显差异,但仍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

    关键词: 不孕妇女
  • 统计资料类型

    作者: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
      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 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舒铭;王燕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 BL )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该院50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17例纳入糖尿病肾病组,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但尿蛋白正常者纳入尿蛋白正常糖尿病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化学发光法检测MBL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MB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MBL水平也高于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BL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正能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水平的关系,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各51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IL‐6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37,P=0.013)。结论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2)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与丙型肝炎的炎性反应相关。

  • 免疫球蛋白G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魏刚(综述);胡志东(审校)

    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百分含量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蛋白的10%~20%,并且是人类5种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 (Ig M )、Ig G、免疫球蛋白 A (Ig A )、免疫球蛋白D (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中主要的类型。这些密切相关的糖蛋白,由82%~96%蛋白质和4%~18%碳水化合物组成,其重链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Ig G可以进一步分为4种高度保守的亚型,根据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 IgG1、IgG2、IgG3和IgG4[1],虽然它们在氨基酸水平上超过90%是相同的,但Ig G各亚型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差异。Ig G各亚型的恒定区不同,特别是铰链区和C H2结构域,这些区域都参与IgG和IgG‐Fc受体(FcγR)与补体C1q的结合。本文就IgG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分类及反应特点,各亚型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作者:李镇顺;黄皓(综述);赵先英(审校)

    骨性关节炎(O A )是一种由于老年及可能的其他创伤引起的非炎症性退行性疾病,目前在全球属于常见疾病,患者分布广泛。该病致病因素繁杂,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多种,其确切致病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现将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锌离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理论机制作一综述。

  • 葡萄膜炎患者检查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的重要性

    作者:刘薇;李嘉(综述);吴振彪(审校)

    部分出现葡萄膜炎的患者其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检测为阳性,对于眼部疾病症状先于脊柱关节病变症状出现的患者,在临床诊断时 H L A‐B27应当作为一项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的筛查指标,从而可以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并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眼部病变先于脊柱病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检测 H L A‐B27的重要性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IgG4与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杨(综述);管世鹤(审校)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全身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器官组织中大量淋巴浆细胞归巢及 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1]。由于目前IgG4‐RD在我国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就国内外IgG4‐RD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PC R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万人以上患有 RA ,其发病率为0.3%~0.6%。RA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 )检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自身抗体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以及其RF分型(IgG、IgM、IgA)。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的临床诊断依据。

  • CA125、CA724、HE4和CEA 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白珊珊(综述);何雅军(审校)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增加,近年来卵巢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卵巢癌是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并且其病死率位居妇科肿瘤之首。主要原因是卵巢癌早期症状与卵巢良性病变相似,且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仅有不到25%的患者就诊时属于早期[1]。卵巢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20%~30%,且术后复发率高达70%,而早期发现卵巢癌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化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0%[2],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改善卵巢癌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盆腔检查、宫腔镜、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和血清肿瘤标志物(T M )对卵巢癌进行诊断,可是至今仍没有高灵敏度的特异指标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发现复发、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由于附件在盆腔内的位置较深,频繁卵巢外扩散使盆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卵巢癌患者在亚临床阶段有一些相关基因的变异,产生一些相应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即为 TM ,近年来发现其出现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并可以被检测用以协助诊断。此外,TM 在影像学改变及出现临床症状前数月即升高[3],因此早期 T M 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目前, TM已广泛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常用标志物有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等,几种标志物诊断价值并不完全重叠。本文就卵巢癌常用标志物CA125、HE4、CEA及CA724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作者:杨旭颖;高飞(综述);刘彦虹(审校)

    同型半胱氨酸(H cy )是一种含硫非必需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的活性受损,叶酸、维生素B6、B12的缺乏等因素使人体内 Hcy 水平升高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Hcy升高可以激活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炎性反应可能导致H Hcy ,其可以促进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A是一种导致多关节功能障碍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发现,因心血管疾病(CVD)引起RA患者的死亡数占RA患者总死亡数的50%~60%[1]。有效控制 H Hcy ,可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降低RA患者的病死率。本文主要对 Hcy的生物学活性,以及H Hcy与RA的关系做一综述。

  • 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 TPO-Ab及 TG-Ab的实验室性能验证

    作者:耿伏生;张卫庆;苏丽霞;李艳宁

    目的:对A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性能进行实验室评价,从而验证该仪器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可靠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的要求,对仪器检测TG‐Ab及TPO‐Ab的参数进行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的评价分析。结果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精密度、准确度、样本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 TG‐Ab及T PO‐A b的性能符合质量要求,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对批量标本实现快速处理,基本上满足实验室需要。

  • 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石建新;朱岩;蒋英;向莹君;林惠玲;蔡应木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环境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室温度(25℃)恒定,在实验室湿度分别为38%、58%和78%的条件下,将Hcy质控血清加入样品杯内,分别检测其在保存1、2、3、4 h后的水平,观察各时间段 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25℃,湿度分别为58%和78%的条件下,与放置1 h时比较,其余各时间段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度38%的条件下,放置3、4 h后Hcy水平与放置1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25℃,湿度58%或78%时,保存时间在4 h以内对 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湿度在38%时,保存时间在2 h以内对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而保存3 h及以上将会有明显影响,临床上应重视实验室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的关系。

  • 妊娠期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衡旭民

    目的:分析妊娠期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妇女(观察组)与行健康体检的20名妇女(对照组),并按照孕期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比较分析TBA水平。结果对比发现,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孕妇血清TB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妇及对照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96,P<0.05)。结论 TBA水平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胎儿有影响,所以妊娠期妇女应定期到医院做TBA测定。

  • 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与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黄晓燕;范晴;唐群力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该院确诊的斑秃患者86例,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 淋巴细胞与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40例(100.00%)IL‐17百分含量均小于1%,斑秃组仅44例(51.16%)小于1%,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斑秃患者反映体内总淋巴水平的CD3+ T 淋巴细胞低于健康人群,局限性斑秃以CD4+ 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由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

  • 西门子 ADVIA 212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性能验证及评价

    作者:赵威;田笑;赵丽菲;李美言;邱广斌

    目的:对校准后的西门子ADVIA 212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方法学性能验证。方法对西门子AD‐VIA 212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进行不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临床可报告范围、仪器模式间比对、生物参考区间及仪器分类与人工分类比对等性能指标的验证。结果该仪器不精密度、可比性、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携带污染率、生物参考区间、不同进样模式间比对、仪器分类与手工分类比对等指标均通过验证。结论该仪器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是一种较理想的全血细胞分析仪。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 T 淋巴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勇军;李龙平;王新华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 r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确诊宫颈癌患者60例(宫颈癌组)和查体的健康女性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细胞数量及占CD4+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Foxp3+ T r、T r、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Foxp3+ T r/T r、T r/CD4+ T 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IL‐17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17/T r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 T r细胞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 r=0.768,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L‐17与T r细胞比值失衡可能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 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作者:何莉莉;张兴旺;王平;张哲梅;居军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技术对300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 HBV基因分型。结果在300份血清标本中,279份标本被成功分型,其中基因型B 59份,占19.7%;基因型C 169份,占56.3%;混合基因型B/C 47份,占15.7%;混合基因型C/D 4份,占1.3%;未确定型别21份,占7.0%。不同基因型 HBV感染患者间性别、年龄分布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HBV感染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40.7%)略高于C型患者(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地区HBV基因型包括B、C、B/C、C/D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价值

    作者:汤希凡;秦辛玲

    目的: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RBP4与Hcy在PI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PIH患者40例纳入PIH组,另选取孕检健康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在孕20~24周、孕36~40周及产后第4周分别检测其血清RBP4与 Hcy水平,RBP4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cy采用酶循环法测定。结果 PIH组血清RBP4与 Hcy水平在孕20~24周、孕36~40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H组孕36~40周血清RBP4和Hcy水平均高于孕20~24周及产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与 Hcy水平升高,可作为PIH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 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伍玉;高向阳;张晓阳;刘萍;苏芳芳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2526例该院住院患者进行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32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占1.27%。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 (EBVCA‐IgA)、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G(EBVEA‐IgG)、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BVEA‐IgA)阳性共18例,阳性率为56.25%;EBVCA‐IgA、EBVEA‐IgG阳性10例,阳性率为31.25%;EBVCA‐IgA、EBVEA‐IgA阳性3例,阳性率为9.38%。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52例为儿童患者,上述3种抗体阳性模式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疾病,且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7.7%),但均未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EB病毒抗体阳性模式中 EBVCA‐IgA、EBVEA‐IgG、EBVEA‐IgA阳性或EBVCA‐IgA、EBVEA‐IgG阳性或EBVCA‐IgA、EBVEA‐IgA阳性在成年人中可诊断为鼻咽癌,而在儿童中出现以上检测结果,则不一定能诊断为鼻咽癌。但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 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朱梅;张前春;陈磊;王春娥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血浆D‐二聚体(DD )水平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RA患者80例,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将患者分为缓解组(20例)、中度活动组(30例)、高度活动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DD、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分析DD与CRP、ESR及RF的相关性。结果各RA患者组血浆DD、CRP、RF水平及ES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A中度组患者及重度组患者DD水平与CRP、ESR、RF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评价病情活动度的敏感指标呈正相关,提示DD水平与RA密切相关。

  • ALA-PDT 联合口服茶多酚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 HIF-1α和 VEG F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广悦;李艳;曹庆生;李志超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茶多酚对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其对CA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玉田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A患者102例,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激光治疗组)、B组(单纯ALA‐PDT治疗组)、C组(ALA‐PDT联合茶多酚治疗组)。另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对比分析各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治疗前,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A、B、C组间血清 HIF‐1α和 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茶多酚治愈CA并防止其复发的机制可能与降低 HIF‐1α和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彦明;曹越;张健;吴良银;吴勤如;何凤屏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再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5例A M I患者(A M I组)及16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另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心绞痛组及AMI组患者发病后0~<4、4~<8、8~<10 h的血清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并分析 HFABP与cTn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HFABP的诊断效能。结果心绞痛组及 AMI组患者各检测时间段HFABP与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各检测时间段 HFABP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生后0~<4、4~<8、8~<10 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nI。AMI发生后8~<10 h若 HFABP>68.6 ng/mL ,再梗死的发生与 HFABP水平呈良好的相关性(r=0.86,P<0.05)。结论检测 HFABP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及预测再梗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脱落细胞学检查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安志斌;陈飞;安雯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00例(良性组)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10例(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同时比较恶性组中检出和未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结果良性组患者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未检出恶性细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结果分析

    作者:白洁;李桂霞;罗传霞;赵红斌;张全华

    目的:探讨3种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12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430例门诊体检者和350例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分析法(CLIA )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下简称“胶体金法”)分别进行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和 HBV前S1蛋白检测,比较分析3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ELISA法、CLIA法及胶体金法检出 HBV血清标志物一项以上阳性者分别为634、663、553例,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35,P<0.05);CLIA法检出不同模式HBV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高于ELISA法,但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在不同方法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的检测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ELISA法,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的3种检测方法中,ELISA和CLIA法都极具优势,且CLIA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其检测结果对临床医生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作者:包翔宁;陈涛;张宗权

    目的:探讨了血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岷县人民医院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85例(急性阑尾炎组),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其分为4个亚组:A组(22例)为急性化脓性患者,B组(20例)为穿孔性及坏疽性患者,C组(18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D组(25例)为急性单纯性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 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者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D‐D、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理类型的阑尾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种病理类型患者组间PCT、D‐D、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hs‐CRP增高不足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是 hs‐CRP水平可区分化脓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D‐D、hs‐CRP、WBC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疗。

  • 2014年某市婴幼儿腹泻A 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朱中华;张茂海;张斌

    目的:分析大冶市2014年婴幼儿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并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014年1~12月3459例门诊腹泻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阳性775例,阳性率为22.40%;其中6个月至小于2岁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阳性率为35.77%;1、4、10~12月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男女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于6个月腹泻婴幼儿中,母乳喂养者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85%)低于人工喂养者(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的发生以6个月至小于2岁婴幼儿为主,应根据其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流行时间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林琳;陈丽平;刘爽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血流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6月338例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T、CRP检测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血培养阳性组(61例)及血培养阴性组(277例),其中血培养阳性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一步分为革兰阴性菌组(24例)与革兰阳性菌组(3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PCT 与 CRP水平。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与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 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均可以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PCT较CRP更具有临床意义。

  • 酶标仪与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抗低渗休克反应的比较分析

    作者:甘新宇;杨洋;赵景岚;于丽君

    目的:通过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建立用酶标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方法分别用酶标仪和血小板聚集仪对含不同比例新鲜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进行HSR检测,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重复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测得HSR分别为(65±24)%和(69±20)%,灵敏度均为20%;采用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对分别含75%、50%、25%球形血小板样品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CV )分别为10.3%、5.2%、3.5%和11.0%、6.2%、4.1%;HSR测定值准确度与球形血小板百分比相关,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598和0.9684。结论酶标仪法与血小板聚集仪法对 HSR的测定无明显差异,酶标仪可用于 HSR的标准化检测。

  • p53和K i-67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景华

    目的:分析p53、K 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 P法)检测58份乳腺癌组织标本中p53、K i‐67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53表达阳性率为60.3%,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Ki‐67表达的阳性率为53.4%,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 TNM 肿瘤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 p53、Ki‐67阳性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肺心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

    作者:王向臣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慢性肺心病患者咽拭子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回顾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098例老年肺心病伴RRI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细菌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97株、肺炎克雷伯菌156株,其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4.16%、30.77%。产ESBLs菌株较非产ESBLs菌株有更强的耐药性,两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对三代以下头孢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RRI患者产ESBLs病原菌检出率较高,该类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呈较高耐药性,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进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黄芪颗粒对哮喘患儿 Treg和 Th17细胞的影响作用

    作者:余德豹;周国忠;吴云路;卢韬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哮喘患儿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影响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典型初发哮喘患儿60例,随机分为黄芪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米克都保治疗,黄芪组在普米克都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和外周血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reg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 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T h17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黄芪组与对照组T reg细胞及T h17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黄芪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有着调节Th17细胞和Treg细胞平衡的作用,对哮喘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黄芪颗粒和西药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

  • 高效价Rh系统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研究

    作者:贺坤华;马丽琼;崔会芬;沈俊;胡映峰

    目的:调查Rh系统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的抗体特异性和效价,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血清学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对新生儿鉴定母婴血型,做HDN三项试验(DA T、游离抗体试验和放散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并检测母婴红细胞放散液中可致敏新生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特异性和效价。结果2例新生儿DAT均呈强阳性;患儿1 IA T阳性、患儿2阴性。2例新生儿均检出高效价致敏红细胞的抗体,分别为:患儿1检出抗‐Ce ,其中抗‐C效价为128,抗‐e为64;患儿2检出抗‐D ,效价为256。结论 DAT阳性对确诊新生儿Rh溶血病具有决定性作用,对 HDN试验的后续展开分析具有方向性作用。

  • 尿液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和培章

    目的:分析该院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该院734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送检尿培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分析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病原菌4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7株、革兰阳性菌77株,真菌14株,分别占79.7%、17.2%和3.1%。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59株,占57.8%)、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49株,占10.9%)、粪肠球菌(36株,占8.0%)、屎肠球菌(25株,占5.6%)。病原菌的耐药性差异较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其次是阿米卡星和青霉素类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结论该院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该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性较低,故不建议经验性使用上述抗菌药物。

  • 降钙素原检测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习海;魏立平;金宁娟;王刚;陈海娅;胡健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抗菌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响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4例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将其中行PC T检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行 PC T 检测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PCT≥0.5 ng/mL者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3±0.2)d,对照组为(6.3±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8%)低于对照组(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对心脏介入患者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 甲状腺球蛋白与降钙素检测改善甲状腺癌患者诊疗

    作者:

    随着临床研究进展,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Calcitonin)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等鉴别诊断、治疗监测、术后评估及随访中的重要价值已被逐渐认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肿瘤标志物大师班交流会上,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生化实验室癌症研究中心主任Rafael Molina教授分别就 Tg和Calcitonin在DTC与MTC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享交流。

  • 某市一起诺如病毒引起多个旅游团暴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

    作者:黄春梅;邓瑶;李冬梅;吴南卫

    2015年7月7日至2015年7月9日,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收到8个旅游团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疫情初步判定为诺如病毒G2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作者:盛大专

    血常规由于检查方便、快捷是住院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师先获得的患者检查资料,需要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经验积累。但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血细胞的检测,从而使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和错误结果。现报道本科室近发现的1例患者冷凝集素对末梢血血常规测定产生的影响,以提醒同行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注意。

  • 浅谈上海市临床PC R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

    作者:杨德平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由美国Kary 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1]。它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还有快速、简便、特异等优点,能将研究所需要的基因在试管内迅速扩增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由于PCR技术优点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医学领域,很多医疗机构相继建立了临床 PCR实验室。因业务需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也建立了 PCR实验室,笔者参与了从PCR实验室的建立到接受上海市专家审核组审核,再到正常运行的全过程,在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上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上海市需要开展PCR实验室的医疗机构参考。

  • 浅谈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下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作者:马晓露;李士军

    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12)中,人员是技术要求中的第一要素,是构成实验室的基本要素。人员既是实验室相关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环境、设施和设备的维护者[1]。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2]。

  • 信息化建设在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随着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临床医疗的应用,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急值报告管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本文针对信息化建设在500例重症监护室(IC U )患者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作者:徐艳;张绍基;刘福慧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习和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具有重大意义,必须落实在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制度的建立上。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作者: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王静;肖忠华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学生毕业素质和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生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医院对实习生的带教及管理情况等,有助于促进实习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帮助学校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 检验医师何去何从

    作者:张竹君;粟薇;邹丽琴

    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需要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来指导项目的选择、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检验结果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但是检验医师的概念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鲜事物,配套的教育培养模式、准入、职责、待遇和晋升等相关制度还处于空白或不成熟阶段,检验医师发展举步维艰,本文拟对我国检验医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检验医师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 影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段立中;陈俊明;陶臣;杨玉萍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诸多学科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和任务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程监控提供准确、迅速的数据及分析评价。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加上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诊疗不可或缺的有力依据和证据。为此,临床对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检验学生从书本走向医院,从理论走向实际操作的桥梁阶段,如何通过临床实习和专业实践帮助医学检验学生从学校成功地走进医院,从学生转变成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他们热爱专业、自觉钻研专业、努力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使其成为专业技术水平合格、职业信念坚定的检验人才是教学人员必须不断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专业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经验,就目前医学检验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可行的方法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国际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