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杂志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의학전연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7372
  • 国内刊号: 11-9298/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霍勇、沈琳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作者: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已顺利结束。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领导下,各学部严格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科学、严谨的评审程序,2013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其中医药卫生学部7人当选。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即将更新

    作者:

    在近期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第十七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公布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新指南参考国外证据,依据近年来我国本土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多方面的更新。

  • 2014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 8)重磅发布

    作者:

    2013年12月18日JAMA在线发表了2014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 8),该指南历经10年才更新,可谓十年磨一剑,《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已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研究室王鸿懿教授摘译,孙宁玲教授点评,并将于2014年第1期(1月20日)正式发表,敬请留意www.yixueqianyan.cn。

  • 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将于兰州举行

    作者:

    2013年12月6日下午,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启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为明年论坛召开拉开了序幕。启动会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杨民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周玉杰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钲教授等10多位专家参会。

  • Medscape:盘点2013重大医学事件

    作者:

    2013年医学领域发生了很多改变医学实践的大事件,Medscape进行了精彩盘点。以下作简要介绍。
      1.过度检测和过度治疗:17个医学会公布了明智选择的列表,罗列了近90%常见但不必要的检测和手段,其中多数用于无症状患者。“明智选择”活动提醒医师,无症状患者可能不需要给予的治疗。

  • 中国科学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作者: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了53名新院士,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当选。

  • 我国确定用药十大原则

    作者: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12月10日公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 2014年《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12期重点号安排

    作者:《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关键词: 中国 医学前沿
  • 喉罩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立中;刘雪梅

    目的:探讨喉罩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8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SLIPA喉罩,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收缩压(SBP)在T1、T2、T3、T4四个时点均显著低于T0(P<0.01),且在T1、T2、T3、T4、T5五个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舒张压(DBP)在T1、T2、T3、T5四个时点均显著低于T0(P<0.01),且在T1、T2、T3、T4、T5五个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率(HR)在T2时点显著低于T0(P<0.01),在T3时点显著高于T0(P<0.01),且在T1、T3、T4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相同潮气量与通气方式的情况下,观察组在T1、T2、T3三个时点Pmean及Ppea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吸或反流等并发症,术后观察组咽喉部肿痛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喉罩可避免气管插管对患者口腔、喉部的刺激,在保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降低了心血管意外及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喉罩 腹腔镜 麻醉
  •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马兴明

    目的:应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接治的24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总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后侧内或外入路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在创伤关节镜的辅助下进行治疗,术后进行1~2年的随访,平均12个月,按HSS和Rasmussen的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和术后复位满意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价体系HSS评分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为86.73±4.3,对照组为91.21±3.8,且P<0.05,说明对照组较观察组恢复效果更好;根据Rasmussen的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进行骨骼复位满意程度调查,观察组优良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91.7%)。结论关节镜用于治疗特殊的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具有观看视野广阔、低损伤、实时监控等优点,并且术后对骨骼的复位效果较好,无不良并发症出现,因此是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良好方法。

  • 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观察

    作者:韩彬

    目的:对不同年龄段老年冠心病患者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后疗效进行探讨。方法从住院患者中筛选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两组均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结果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病变情况、支架置入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有效。

  • 六味五灵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作者:杜彬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六味五灵片和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只口服二甲双胍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下降幅度及血脂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二甲双胍能够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状况,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目标探索之我见

    作者:李建军

    降低胆固醇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脂异常的首要干预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他汀20余年的发展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其成为调脂治疗的基石和降LDL-C的首选药物[1,2]。他汀类药物的系列研究显示,LDL-C在一定范围内“低一点更好”。但人类至今尚未找到LDL-C安全而有效的确切靶目标,是否存在类似血压和血糖的“J”型曲线尚待阐明。因而学术界对降LDL-C治疗的目标值低下限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临床中LDL-C靶目标值的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简要叙述如何在临床上提高LDL-C的达标率。

  • 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

    作者:杨士伟;周玉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也是病死率高的心脏病。在所有瓣膜病中,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所占的比例高。我国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欧洲心脏调查的结果,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分别占34%、10%、10%和25%,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占20%,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疾病仅占1%。就病因学而论,西方国家以退行性变为主,尤其在主动脉瓣疾病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尤其如此,风湿性疾病在我国瓣膜病患者中仍占据较大比例。瓣膜病患者的实际生存率远低于理论生存率,合并冠心病是可能原因之一。以主动脉瓣疾病为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典型心绞痛患者中约有40%~50%合并冠心病,伴不典型胸痛患者中约25%合并冠心病,完全无胸痛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有20%合并冠心病。瓣膜病和冠心病之间在病理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复杂,当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时,常常使病情加重或相互掩盖症状。即使有些患者无明显症状,也常需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外科处理,以扭转这两种疾病的联合病理生理改变,维护围术期病理生理的稳定,改善术后远期效果。

  • 帕金森病传统治疗失败后的其他治疗选择

    作者:韩露;吴瑢;王晓平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左旋多巴等传统药物治疗为金标准,但临床上仍存在对传统治疗不敏感的案例,同时,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造成的运动并发症是治疗过程中更为棘手的问题。患者起病年龄、病程阶段以及用药剂量等都会影响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非左旋多巴类新型药物、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替代治疗已逐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相关的基础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P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的临床阶段需要结合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本文将综述目前常用PD非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进展。

  • 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马欣昕;苏闻;陈海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疾病,迄今为止,其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主要依赖于临床,缺少客观证据,虽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能提示PD患者黑质及基底节神经核团功能的异常,但对于结构改变的显示及其对早期诊断的提示意义不尽如人意,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危害,临床应用较为局限。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通过该手段,筛选适合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检测方法,为P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有效帮助。

  •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作者:沈赟;刘春风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并非罕见的异态睡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目前较多的研究认为约40%~65%的原发性RBD将发展成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为α-突触核蛋白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原发性RBD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一些早期临床特征存在重叠。RBD为疾病早期诊断和神经保护治疗提供了帮助。

  • 重视和提高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作者:樊东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起病平均年龄为55岁,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统计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近1%,65岁以上人群则增至1.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急剧发展, PD患者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迅速上升,是除阿尔茨海默病外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全球PD患者人数已超过400万,仅我国就已超过200万,每年有近10万人新发PD,已成为PD患者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虽然该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或缓解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但尚无根治方法,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因此,重视PD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努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神经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1]。

  • 2013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3.V2)要点介绍及解读

    作者:郭仁宏

    2013年3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2013.V1《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1个月之后又发布了V2版指南,相对于V1版指南,V2版指南仅仅在版面上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讨论部分的目录。在内容上,2013.V2版指南与2012.V2版指南相比,在胃癌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

  • 2013年AHA/ACC/CDC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科学建议解读

    作者:张宇清

    由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共同制定的《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科学建议》[1](以下简称《建议》)于2013年11月15日在高血压杂志(Hypertension)在线发表。这是第一次由这3个学术和疾病预防组织在高血压的防控方面提出联合的建议。

  • 2013版ACC/AHA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的解读

    作者:刘梅林;陈夏欢

    2001年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颁布了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测、评估及治疗的专家委员会第三次报告(ATPⅢ),至今已有10余年,距2004年指南的更新也已经过去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13年11月12日共同颁布了《2013版胆固醇治疗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1](以下简称新指南)。

  • 2014第一版NCCN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解读

    作者:曹子昂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肺癌的20%。其发病原因与吸烟密切相关,主要特征表现为恶性程度高,瘤体倍增时间短,转移早而广泛,初始治疗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缓解率高,但治疗后极易发生继发性耐药,容易复发[1,2]。迄今为止对小细胞肺癌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给众多学者针对具体临床诊治带来诸多困惑。虽然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小细胞肺癌作出了相对详细的治疗指南,但通过循证医学的调查,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NCCN在原有的2013第二版指南的基础上,重新做了修订和调整,定为2014第一版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2014版指南”),本文就此新修订的内容作一解读。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CN11-9298/R, ISSN 1674-7372,邮发代号:82-136。采取光盘版、印刷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2013年9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22例前向PCI失败但逆向成功CTO病例分析

    作者:李林锋;洪浪;王洪;尹秋林;蔡新勇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前向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2例冠心病患者,年龄51~68(59±7)岁,男15例,女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CTO,其中14例右冠状动脉CTO,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CTO。常规行前向导丝技术失败后,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20例患者行逆向导丝技术成功,成功率为90.9%,手术时间为112~226(162±35)分钟、X线曝光时间为54~98(72±20)分钟、造影剂用量为180~290(236±27)ml、无心源性死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随访3~36个月,2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为非靶血管狭窄。结论当前向导丝技术不能通过CTO时,应用逆行导丝技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 CD4+CD25highFoxP3+Treg与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后排斥反应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永波;沈楠

    目的:通过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的变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漂移,观察脑内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状况。以期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PD后,外周血中Treg的改变与脑内免疫排斥反应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干细胞移植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D组、(PD+PBS)组、(PD+BMSCs)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为完全空白对照;余下大鼠均通过脑内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mxydopamine,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成功建模后第3周,(PD+PBS)组大鼠脑内定向注射PBS缓冲液;(PD+BMSCs)组大鼠脑内定向注射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大鼠BMSCs悬液;PD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PBS缓冲液和BMSCs悬液注射2周后,各组大鼠均应用流式细胞术(lfow cytometry,FCM)检测其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Treg占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0和干扰素-γ(INF-γ)等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另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adaptor molecule-1, iba-1)阳性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分子的变化。同时,(PD+BMSCs)组大鼠采用EdU染色法监测移植后BMSCs的存活情况。结果脑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 3周后,部分大鼠腹腔注射阿扑吗啡可诱导出旋转行为,表现为向健侧旋转,呈首尾相接状,以210圈/30分钟为标准,建模成功率达65.45%,并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建模成功的PD大鼠偏侧TH阳性神经元毁损率可达90%以上。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至P4时,细胞形态良好且均一,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达95%以上。应用P4的BMSCs移植治疗PD大鼠2周后,BMSCs可在移植注射部位少量存活,但无法自我分化为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且(PD+BMSCs)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较PD组、(PD+PBS)组未见好转。另外,FCM示(PD+BMSCs)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Treg占T淋巴比例为(0.45±0.10)%,较正常对照组、PD组及(PD+PBS)组均显著减少(P<0.01)。ELISA示(PD+BMSCs)组大鼠外周血中IL-4、IL-10和INF-γ水平也较其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同时,(PD+BMSCs)组大鼠脑内iba-1阳性细胞在移植处增生激活,MHC-Ⅱ类抗原分子表达上调,且二者与正常对照组、PD组及(PD+PBS)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另外,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鼠外周血中Treg比例与iba-1阳性细胞增加率、MHC-Ⅱ类抗原分子表达量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立体定向注射6-OHDA建立PD的大鼠模型,并给予脑内注射体外培养至P4的BMSCs移植治疗。此为基础,笔者验证了体外未经诱导分化的BMSCs移植治疗PD大鼠后无法自我分化为DA能神经元,甚至还可引起脑内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终的治疗失败。另外,BMSCs移植治疗PD大鼠后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Treg比例显著降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也明显下降,并且这些改变与移植后脑内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

  • 帕金森病存在径向视空间忽视

    作者:杜危;李淑华;苏闻;陈海波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视空间功能。方法应用虚拟立体空间测试的方法分别对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在远一位置左侧肢体起病的PD(LPD)患者(90.31±9.12)与正常对照(97.66±1.92)相比存在明显缺陷,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7),且这种障碍与PD的严重侧、运动症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认知、情绪心理等无明确相关性。结论本组LPD患者存在径向视空间忽视。

  • 前降支钙化病变预防性旋磨2例

    作者:范例;殷兆芳;许左隽;王长谦

    1病例一
      1.1资料患者,女性,62岁,主因“活动后胸闷胸痛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不适,呈钝痛,位于心前区,持续2分钟左右,有左肩及左上肢放射痛,休息后可缓解,无气促,无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头晕、乏力,无黑矇、晕厥等不适。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及剖宫产手术史,否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窦性心率。心超提示: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左室前壁收缩活动略减退,左室松驰功能减退。

  •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影像学诊断--附48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栾丽娜;江泉;陈兰

    目的:探讨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随访本院1例漏诊的肺静脉异常的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回顾1979年至2008年国内42篇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院1例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疑诊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随访该患者于外院右心导管、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为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伴肺静脉异常,终经手术证实并纠治,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了1965年至2007年共482例经手术证实的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占88.51%(393/444例),异位引流至右房者占77.80%(347/446例),1支或2支肺静脉异位者分别占41.43%和52.94%(162/391例,207/39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占76.74%(363/473)。其中293例经胸超声确诊或疑诊(并进一步检查),20例经食管超声确诊,23例经CTA确诊,53例经右心导管确诊或疑诊,16例经心血管造影确诊。结论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常常伴有房间隔缺损,且以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至右房者居多。目前,CTA是诊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佳的无创检查手段,超声心动图则是诊断该病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两者合理互补将有助于提高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同时伴随的心内畸形的确诊率。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介绍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8年。建科以来,在著名神经内科学家曹天祥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逐渐成长壮大,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樊东升教授等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奋发进取和拼搏引领下,使学科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在,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和神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方面位居国内先进水平。学科拥有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周围神经与肌肉病、癫痫与睡眠障碍、头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等专业组,并具有独立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室、神经分子生物实验室和神经肌肉病理室。各专业组在学科发展中相互支撑,有序发展,既百花齐放,又特色突出,形成了一支队伍完整、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200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