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중국미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2.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6604
  • 国内刊号: 11-45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仲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良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37例

    作者:赵桂彬;曹守强;张凯;辛衍忠;董庆;韩敬泉;崔键

    目的 探讨剑突下小切口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2012年4月,37例4~12岁的漏斗胸患儿采用剑突下1个纵行小切口、侧方2个切口完成Nuss手术. 结果 3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9.3±14.5) min,术中出血量(6.1±2.3)ml,住院时间(4.7±1.2)d.术中无心脏穿孔和大血管损伤.术后2例右侧气胸,1例钢板末端两侧切口因感染裂开.37例随访10 ~51个月,术后6个月评定35例矫形效果为优,2例为良好,无复发二次手术,术后2年钢板取出. 结论 利用剑突下切口手指辅助改良Nuss手术,减少了心脏损伤;剑突下切口引导简单、安全,易于掌握.

  • 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遂;陈椿;郑炜;郭朝晖;朱勇

    目的 总结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 2011年2月82例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78例常规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的胸腹部各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度、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清扫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1±3.4)枚及(1.1±1.7)枚,上纵隔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8±5.0)枚及(4.9±4.0)枚,腔镜组均多于开放组(P<0.05).腔镜组3年生存率(65.4%)与开放组(62.3%)相似(log-rank检验,x2=0.022,P=0.886). 结论 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疗效肯定,尤其是清扫上纵隔及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方面,更为有效及彻底.

  • 联合不同口径多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作者:俞蔚文;张大宏;何翔;章越龙;茅夏娃;毛祖杰;王旭亮;廖国栋;水冰

    目的 探讨联合微通道及标准通道进行多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2月,采用联合微通道及标准通道进行多通道PCNL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121例.包括鹿角形肾结石73例,肾多发结石48例.合并脓肾31例. 结果 121例共建立281个通道.其中一期单通道36例,双通道70例,三通道15例;二期手术56例,其中49例新建通道60个.手术时间34~127 min,平均72 min.结石总清除率90.9% (110/121).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联合不同口径多通道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安全有效,清石率高,并发症低,住院周期短,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术式.

  • 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作者:李智;陈咏玫;王爱军

    目的 评价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术中采用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128例(挤压法),传统方法剔除子宫肌瘤179例(传统法)为对照组.挤压法组用纱布称重法测量剔除肌瘤的出血量.比较2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产后发热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的出血量为(6.57±3.68)ml.其中≥5 cm肌瘤40例出血量(6.98±4.62)ml,<5 cm肌瘤88例出血量(6.39±3.17)ml;剔除浆膜下肌瘤101例出血量(6.39±3.33)ml,肌壁间肌瘤27例出血量(7.26±4.76) m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挤压法产后出血量(233.59±58.90) ml,对照组(256.70±158.68) ml,差异无显著性(P>0.05).挤压法产后出血率为0%,对照组2.8%(5/179),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红蛋白下降值挤压法(6.17±2.83) g/L明显小于传统法(7.11±4.76)g/L(t=-1.996,P=0.047).在较大肌瘤(直径≥5 cm)剔除时,挤压法40例产后出血量(265.00±79.42) ml,显著低于对照组44例(341.59±215.25) ml(t=-2.122,P=0.037).2组产后发热、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较传统方法剔除子宫肌瘤能减少产后出血量,特别是在较大肌瘤剔除时更具有优势,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 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波;陈平忍;吴小华;吴艳霞;杨红玉;赵婷婷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0年10月~ 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按入院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剔除子宫肌瘤前先行阻断子宫动脉,对照组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 IU.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子宫肌瘤复发和月经改善情况. 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观察组手术时间(65.3±16.3)min,显著少于对照组(78.7±20.4) min(t=-2.857,P=0.006);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3.2±21.7)ml,显著少于对照组(75.2±26.3)ml(t=-3.576,P=0.000).2组随访12个月,肌瘤复发率[3.2% (1/31) vs.9.7%(3/31),x2 =0.267,P=0.605]和月经改善率[80.6% (25/31) vs.77.4%(24/31),x2 =0.097,P=0.755]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于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寻找肌瘤更容易.

  •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曹强;王启;许瑞彬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07年11月~2011年8月20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和20例标准开胸手术(标准开胸组)行纵隔肿瘤切除的开胸时间、开胸出血量、实际手术时间、关胸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肺部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 结果 VATS组1例胸腔粘连较重,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moty,VAMT).与开胸组相比,VATS组开胸时间短[(12.1±2.0) min vs.(18.1±2.4) min,t=-8.589,P=0.000],关胸时间短[(11.4±1.7)min vs.(21.4±2.7) min,t=-14.017,P=0.000],开胸出血量少[(13.2±4.3)ml vs.(25.2±ll.4)ml,t=-4.405,P=0.000],术后引流量少[(355.6±ll0.8)ml vs.(655.6±135.8) ml,t=-7.655,P=0.000],带管时间短[(3.2±0.5)d vs.(4.5 ±1.1)d,t=-4.812,P =0.000].2组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5% (1/20) vs.25% (5/20),P=0.182].40例随访8~1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 结论 VATS对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大部分囊性病变及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较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 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6例报告

    作者:许世广;童向东;刘博;李博;徐惟;王述民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12年3~7月,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6例.全麻,健侧卧位,折刀位.trocar位置根据病变位置适当调整.右肺切除:腋后线第8肋间为进镜孔,肩胛线第8肋间、腋前线与锁中线第5肋间为器械孔,腋中线第7肋间为辅助口,手术开始时先建立8 mm Hg人工气胸,松解下肺韧带后延长切口至3 cm左右并用切口保护套保护.左肺切除:可将上述切口依次下移一个肋间.按照刘伦旭介绍的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顺序进行,病理证实为肺癌者依次清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 结果 右肺上叶切除5例,右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下叶切除6例.2例良性病变直接行肺叶切除术,术中出血均为50 ml,胸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40、60min,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4、7d.14例肺癌术中出血30~ 200 ml,(68.6±46.2) ml,未输血;胸腔内操作时间:79 ~ 190min,(110.7±34.3) min.术后带引流管时间3~16d,(8.8±4.1)d,所有患者均顺利拔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诊断:非小细胞肺癌14例,其中腺癌9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分期:ⅠA期6例,ⅠB期3例,ⅡA期2例,ⅡB期3例,清扫淋巴结2 ~33枚,(14.4±10.4)枚,中位数11.5枚;支气管扩张1例,肺囊肿合并曲霉菌球1例.截止2013年5月31日,14例肺癌术后随访10~15个月,(12.9±1.4)月,1例A期腺鳞癌术后2个月出现多发骨转移,12个月时死于恶病质、呼吸衰竭;1例ⅠA期腺癌术后12个月胸部CT及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给予静脉化疗;其余患者无复发和病情进展. 结论 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选择合适的孔位和切口位置对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在机器人手术中助手在胸腔镜手术中的经验和技术非常重要.

  •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小华

    切口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在欧美发生率为3% ~ 13%[1].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近年来切口疝的发病有增多趋势[2].切口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术后切口感染、缝合材料和技术以及病人的胶原代谢障碍[3~5].传统的切口疝治疗方法是采用腹部开放手术,在腹壁的不同层次进行广泛分离,然后采用直接缝合或用补片植入材料与腹壁缝合加固[6,7].单纯缝合复发率高达12% ~54%,补片加强修补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但仍在2%~36%,开放手术有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弊端[8].

  •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现状

    作者:张强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因可根治性切除肿瘤和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而成为食管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自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首例食管癌成功切除以来[1],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从单纯的食管癌切除到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从常规开放手术到腔镜微创手术的演进过程.因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食管癌的微创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及应用,出现了多种食管癌微创手术方法,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meta分析表明,胸、腹腔镜联合术式显示出了微创方面的优势[2].本文就这一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消化道的重建、淋巴结清扫、并发症、疗效及预后、学习曲线以及优缺点综述如下.

  • 舒芬太尼及其靶控输注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作者:吴琼

    舒芬太尼为主的复合麻醉以及术后自控镇痛广泛应用于外科、妇科,微创手术的观念,更体现在围术期细致的手术策略制定、麻醉方案选择、术后调控等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的理念上,使患者更加安全和舒适,术后尽快功能康复[1~3].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应维持平稳的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重要脏器,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应激反应,根据手术和病情需要精确地调控麻醉深度和术后苏醒.新型麻醉药物、新技术的涌现,有利于微创理念的实施,必将造福于患者.

  • 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附7例报告)

    作者:周鑫;谢海艇;谢凌铎;孙涛;修典荣;傅卫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 2007年1月~ 2011年12月对7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游离肠管周围间隙后,肿瘤下缘2 cm以远断直肠,距肿瘤近侧端10 cm处断结肠,端端吻合器腹腔内吻合乙状结肠及直肠断端. 结果 腹腔镜下切除6例,中转开腹1例.2例内镜下切除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后病理标本内均未见癌灶残留;余5例中,4例病理诊断为类癌,1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肿瘤Ⅱ级.3例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7例随访12~58个月,平均25.3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直肠腺癌肝转移,再次行腹腔镜下肝转移灶切除术;1例射频消融肝转移灶后11个月复查发现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再次行射频消融术;余5例无复发、转移. 结论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潜能,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肿瘤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或密切随诊.

  • 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

    作者:颜璟;罗涛;岳晓林;吴艳军;蔺原;杨映弘

    目的 探讨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可行性. 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2月对18例消化性溃疡穿孔行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脐上缘做一长约2.5 cm弧形切口,分别置入5、5、10 mm trocar,腹腔镜下完成溃疡穿孔修补术. 结果 17例顺利完成穿孔修补;1例术中探查发现穿孔位于胃窦部,直径达1.2 cm,周缘胃壁组织菲薄,修补困难,改三孔法手术穿孔处胃窦前壁部分切除及修补.17例单纯行穿孔修补手术时间95~ 110 min,平均103 min;1例行胃窦前壁部分切除及修补手术时间145 min.1例发生右膈下脓肿,经彩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发热时间28~ 36 h,体温高达38.1℃.术后未使用镇痛药物.无穿孔再发,无切口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6~14 d,平均7.2d.13例随访2~4个月,复查胃镜提示溃疡愈合. 结论 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安全可行.

  • 鼻内镜下切除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5例报告

    作者:关兵;徐丽;徐英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NEC)的疗效. 方法 2004年8月~2011年9月采用鼻内镜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鼻窦PNEC 5例,术中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开放相应的鼻窦,去除肿瘤及周围破坏的骨质.术中行颅底修补1例. 结果 手术时间40~ 18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240 ml.术后颅内感染1例,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静点及椎管内注射后感染控制.5例随访4~ 34个月,平均20.8月,1例蝶窦肿瘤术后3个月侧颅底及颅内复发,术后4个月死亡,余4例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鼻窦PNEC疗效确切.

  •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切除鞍区Rathke囊肿

    作者:姜之全;张少军;张亚卓;宗绪毅;娄飞云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和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2月1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鞍区Rathke囊肿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均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 结果 10例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术后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均消失,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6d.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切除鞍区Rathke囊肿创伤小,术野清晰,能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理想治疗方法.

  • 可折断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许胤;贺常仁;谌思萍

    目的 探讨可折断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的疗效. 方法 1997年7月~2010年7月使用可折断螺钉采用肩关节外侧切口行肩锁关节间内固定治疗25例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 结果 手术时间45 ~ 9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30~ 50 ml,平均45 ml.未发生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术后住院7~12d,平均9d.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按照Lazzcano标准优25例.25例随访6~23个月,平均11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可折断螺钉取出后肩锁关节无再次脱位. 结论 可折断螺钉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老年性子宫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例

    作者:孙祥雷;黄奕江;龚兵

    子宫穿孔多因医源性损伤、外伤、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老年性子宫积脓穿孔虽然少见,但近年来时有报道.由于我国老年妇女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较为薄弱,常在疾病较为严重时才来就诊,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此外,子宫积脓穿孔可加重本身合并的老年性疾病而危及生命,诊断往往需要急诊手术探查而确诊.2011年11月我院以"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收治老年女性患者1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证实为子宫穿孔,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3例报告

    作者:汪灶昆;顾继礼;徐小军;张锦;钱涛;戴雨梅

    浸润性中晚期膀胱癌需要行全膀胱切除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日渐成熟,2012年12月~2013年2月我们开展3例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68、73岁.3例分别因无痛性肉眼血尿5、6、8个月就诊.CT检查示:单侧肾积水,膀胱顶壁及左右侧壁占位性病变,直径分别为3.0、4.5、5.0 cm.膀胱镜检查:膀胱顶壁及左右侧壁肿瘤,基底部较宽或多发,单侧输尿管开口未见.活检后病理证实:均为移行细胞癌,其中Ⅱ级1例,Ⅲ级2例;TNM分期:T2N0M0 1例,T3bN0M02例.ECG、胸片、腹部B超均正常,未发现远处和盆腔淋巴结转移.

  • 单切口腔镜辅助技术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贺建业;侯迎晨;宋玲;李华志

    目的 探讨单切口腔镜辅助技术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5月,以腔镜辅助乳腺手术(video-assisted breast surgery,VABS)治疗20 ~40岁女性可触及乳腺纤维瘤12例,观察切口长度、病灶大小和距离切口长度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影响,记录皮下淤血、瘀斑、皮下积液和皮肤灼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常规手术病例.12例共切除病灶13枚,病灶大小1.0~3.9 cm,(2.53±0.82)cm.切口长度2.0~3.0 cm,(2.56±0.34) cm.切口距离病灶远端长度(距离)4.5~12.5 cm,(8.14±2.55) cm.手术时间11 ~58 min,(28.5±14.9)min,出血量0.5~70.0 g,中位数5.0g.住院时间3~6d,(3.8±1.1)d.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与病灶大小和切口距离肿物远端的长度成正相关(R2 =0.785). 结论 VABS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达到了微创和美观的效果.其手术难度取决于病灶的大小和距离切口的长度.

  • 改良三孔法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作者:徐刚;刘奇;陈德兴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效果及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完成的26例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三孔法,术中使用自制简易拉钩,行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观察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随访. 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 ~260 min,平均110.6 min.出血量25~100 ml,平均53.2 ml.术后住院时间3~7d,平均5.8d.1例术中食管黏膜破裂,修补后无食管漏.术后随访18 ~72个月,平均34.7月,无复发,饮食无明显不适. 结论 三孔法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手术部位显露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病人腹部美观,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良好微创途径.

  • 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 Ⅳ级下肢动脉缺血

    作者:纪东华;张涛;李城;丁荣;刘剑飞;高石鑫;武寒冰;刘永晟;王峰

    目的 探讨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20例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Ⅳ级缺血(ABI:0.10 ~0.22,平均0.15),按照Angiosome概念评价足部破损区域的靶血管并开通,其中胫前动脉7例,胫后动脉10例,胫前后动脉3例.患肢股浅动脉顺行穿刺,应用V18导丝及Reekross 18球囊导管开通闭塞的靶血管,Amphirion Deep球囊行成形术.术后即时测定患肢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术后1、3、6个月采用血管多普勒和CTA/NCMRA以及局部切口愈合情况评价血管开通、通畅性和创面修复情况,同时记录有无截肢事件发生. 结果 20例均成功开通靶血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即时ABI 0.86±0.06,较术前0.15±0.03显著提高(t=45.603,P=0.000).术后1、3、6个月时靶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100% (20/20)、95%(19/20)、75%(15/20).术后6个月保肢率为100%,85%(17/20)的患肢6个月时完全愈合. 结论 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Ⅳ级缺血安全可行,有助于保肢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

  • 急性肠道血管源性缺血的腔内治疗

    作者:辛世杰;李禄增

    急性肠道血管源性缺血(即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血流灌注不良而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其临床特征往往并不显著,确诊时间较晚,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852年Dr R.Virchow第一次描述了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按病因主要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AMAE)、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AMAT)、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四大类.现就AMI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适应证——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

    作者:刘暴;刘昌伟

    自从1991年阿根廷Parodi医生首先采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以来,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006年在美国首次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病例数超过手术治疗,达到历史性的21 725例[1],这一方面标志着EVAR的技术和方法已广为掌握和熟练,另一方面也和腔内治疗材料(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密不可分.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复杂、困难腹主动脉瘤的EVAR病例不断涌现,这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指征——到底什么样的腹主动脉瘤适合EVAR?

  • 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溃疡的腔内激光治疗(附89例报告)

    作者:孙春亮;徐涛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的疗效. 方法 2004年7月~ 2011年12月使用激光烧灼闭合溃疡周围和基底部异常静脉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溃疡89例94条肢体. 结果 手术时间35 ~130 min,平均52 min.溃疡全部愈合,溃疡愈合时间术后16 ~72 d,平均29.3 d.12例术后溃疡面积较术前一过性扩大,溃疡加深,分泌物增加,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压痛,经静脉滴注抗生素、紫归长皮膏2号换药等处理,溃疡逐渐缩小直至愈合.9例术后溃疡部位出现较严重的疼痛,4~6周疼痛逐渐消失.75例随访2~6年,平均3.4年,未见溃疡复发. 结论 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具有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完全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郭连瑞;谷涌泉;齐立行;李学锋;佟铸;崔世军;吴英锋;武欣;郭建明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完全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连续治疗7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7例均为男性,年龄52~ 70岁,平均60.6岁.Rutherford分级3级5例,4级1例,5级1例.主、髂病变TASC分级C级2例,D级5例.全麻,先用完全腹腔镜技术经左侧结肠后肾后入路游离肾下腹主动脉,再将“Y”形涤纶人工血管近端与之行端侧吻合,人工血管远端经腹膜后隧道引出至相应侧腹股沟,直视下分别与双侧股动脉吻合. 结果 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2例中转开腹(肠系膜下动脉断端的钛夹脱落出血1例,结肠损伤l例).手术时间420 ~ 840 min(中位数585 min),主动脉吻合时间40 ~150 min(中位数65 min),术中出血量400 ~1500 ml(中位数800 ml).未中转的5例均在术后12~ 40 h恢复进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结肠损伤患者术后结肠漏二次开腹手术,结肠漏治愈,术后46天死于呼吸衰竭.一过性左肾积水1例,治愈.吻合口近端腹主动脉残留重度狭窄1例行支架治疗治愈.无症状的部分左肾梗死1例.6例随访2 ~51个月,平均11.2月,均健在,超声随访移植物均通畅,静息痛和间歇跛行症状均消失. 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可行的.在学习曲线中及时中转保证手术安全是必要的.

  • 1%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

    作者:侯乐伟;梅志军;邓国瑜;梁清;景在平

    目的 探讨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 方法 2010年9月~ 2011年7月,运用1%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治疗108例下肢毛细血管扩张,一次治疗总剂量2 ~10 ml,治疗1~2次,治疗后使用长统弹力袜(压力20 ~ 30 mm Hg)至少4周.随访1年,记录毛细血管消退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随访1 ~12个月,(7.8±2.5)月.97例(90%)扩张毛细血管全部消退,11例(10%)部分消退.57例有症状患者中,28例症状消失,29例症状改善.2例聚桂醇过敏,5例头痛,54例皮下硬结,60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其中10例6个月后仍残留皮肤色素沉着),1例局部皮肤点状坏死. 结论 聚桂醇硬化注射是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并极好地解决美容问题.

  • 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作者:陈宇;刘昌伟;吴巍巍;曾嵘;宋小军;刘暴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 方法 2009年1月~ 2012年3月,126例腹主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其中33例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27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 <25 mm,选择合适口径的髂腿移植物完成传统EVAR;6例因一侧髂总动脉直径≥25 mm,选择该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髂内动脉栓塞术. 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15±36)min,出血量(173±65) ml.术中发现即刻内漏7例(21.2%):Ⅰ型内漏3例(近端1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Ⅲ型内漏1例,经扩张后内漏消失;Ⅱ型内漏2例,Ⅳ型内漏1例,经随访瘤体直径未增大,未予处理.33例术后随访6 ~39个月,平均15.3月,无动脉瘤破裂,无远端迟发型Ⅰ型内漏发生,髂动脉直径无明显扩张. 结论 对于部分合并双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期效果满意.

  • 糖尿病对股腘动脉腔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宋希涛;刘暴;叶炜;郑月宏;李拥军;刘昌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脉节段)腔内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2009年1月1日~2012年8月1日,对我院接受股、胭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其中糖尿病组94例(109条肢体),非糖尿病组84例(94条肢体).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一期通畅率,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一期通畅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围手术期局部并发症发生率[3.7%(4/109) vs.3.2% (3/94),P=1.000]、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9% (4/103) vs.3.4% (3/88),P=1.000]均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3、6、12、24、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2.5)%,(80.7±4.2)%,(71.7±5.1)%,(66.0±5.7)%,(66.0±5.7)%;非糖尿病组3、6、12、24、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7.6±1.6)%,(89.1±3.4)%,(84.5±4.2)%,(79.8±5.1)%,(75.6±6.4)%,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x2=3.052,P=0.081).COX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RR=2.182,95%CI:1.13~4.22)、高脂血症(RR=1.904,95%CI:1.02 ~3.56)及TASCⅡC、D级病变(RR =2.322,95% CI:1.20~4.49)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糖尿病是影响股、胭动脉腔内介入治疗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其他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包括TASCⅡC、D级病变及高脂血症.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作者:田然;谭正力;郁正亚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5月~2012年3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89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内科情况、股胭动脉TASC(泛大西洋协作组)Ⅱ分级、流出道评分、Rutherford分期以及术后30天并发症.随访计算一期通畅率(Kaplan-Meier)、分级情况、保肢率,观察其疗效. 结果 共89例108条患肢.年龄(70.5±8.6)岁.术前踝肱指数(ABl)中位数0.36(0 ~0.73),术后1个月0.79(0.33~1.15,Z=-3.276,P=0.001).术前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中位数7.5分(3.5 ~10分),术后即刻中位数6.0分(1.5~9分,Z=-2.948,P=0.003).股胭及膝下胫腓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7.2% (105/108)和93.3%(98/105).随访患者86例105条患肢.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5~ 4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随访率90.7% (78/86).术后1年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67.3%,胫腓动脉为56.3%,1年保肢率91.9% (34/37),1年时症状缓解率83.3% (90/108). 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症状缓解明显,有较高的保肢率,可以作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特别是膝下病变治疗的首选,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下肢重症肢体缺血腔内治疗思路及血管灌注区段(Angiosome)概念的应用

    作者:包俊敏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症状可分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两大症候群,尤以后者对患者的肢体乃至生命威胁巨大.所谓CLI,其严格定义为:①肢体静息痛持续发作2周以上,且需应用止痛剂,踝部动脉收缩压≤50mm 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 mm Hg;或②溃疡形成、坏疽且踝部动脉收缩压≤50 mm 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 mm Hg.简言之,CLI的主要表现就是静息痛、溃疡形成或坏疽[1].如果不给予有效治疗,按照CLI的自然病程,1年内将有30%的患者需截肢,25%患者将面临死亡[1].在出现CLI症状的患者中,尤其是伴有糖尿病者,肢体远端即膝下动脉闭塞的几率甚高.

  • 国际胃袖状切除专家共识:基于>12000手术病例的佳操作指南

    作者:Rosenthal RJ;International Sleeve Gastrectomy Expert Panel;Diaz AA;Arvidsson D;Baker RS;Basso N;Bellanger D;Boza C;El Mourad H

中国微创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