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중국미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2.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6604
  • 国内刊号: 11-45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仲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恒柱;兰青;武永康;张伟中;申林海;张宪;许存林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方法采用相应锁孔入路对鞍区占位13例,脑膜瘤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胼胝体区胶质瘤2例,听神经瘤2例,脑转移瘤、硬膜外血肿和C2椎管内占位各1例实施手术. 结果 25例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6例;脑出血5例和硬膜外血肿1例均彻底清除.1例听神经瘤术后第3天因瘤腔再次出血死亡,切口下皮下积液2例,一过性尿崩3例. 结论锁孔手术具有脑暴露少,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腹腔镜技术诊治小儿腹部实体肿瘤12例报告

    作者:吕志葆;肖现民;高解春;董岿然;王歧宏;刘江斌;沈淳;李凯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诊治小儿腹部实体肿瘤的价值. 方法 1999年8月~2004年4月,12例腹部实体肿瘤患儿(平均年龄6岁2个月)B超、CT、MRI和IVP等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和24小时尿VMA、NSE、血AFP等肿瘤标记物检测均未能明确诊断,均接受腹腔镜手术. 结果 11例腹腔镜下成功切取组织做出病理诊断, 其中4例改开放手术切除肿瘤.1例卵巢癌术后二次探查为阴性发现. 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小儿腹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可切除性判断和肿瘤复发与转移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腹腔镜 小儿 肿瘤 诊断
  • 镜下甲状腺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的经验

    作者:刁守志;朱安东;陈德兴;韩雪立

    目的总结预防镜下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经验. 方法双侧病变12例经前胸入路,单侧病变41例经腋下入路,用自制的器械做从切口到甲状腺的皮下隧道,宽约5 cm,充CO2压力4 mm Hg,用腹腔镜器械与超声刀完成病灶的分离、切除.结果腺瘤41例(单侧34例,双侧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单侧7例,双侧5例).术后1例出现皮下隧道血肿,保守治愈,无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刀及持续系统低腔隙压是预防并发症有效方法.

  •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导管内镜探查与扩张灌注治疗

    作者:冼淡;陈巨峰;潘瑞琳;劳均平;方溢云;王光护

    目的探讨内镜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表现和导管扩张、药物灌注治疗疗效. 方法应用乳管镜对12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的导管进行观察,1周后做导管扩张及用庆大霉素灌注.结果导管炎11例[其中伴狭窄7例(狭窄伴炎性增生4例、狭窄伴粘液栓2例),单纯导管炎4例],单纯导管狭窄1例.术后4周随访,优4例,良7例,差1例.结论内镜检查结合扩张和灌注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有一定近期疗效.

  • 电视腹腔镜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萍;王鸣;顾茂胜;张秋琴;林丽娅;王磊;刘娟;邵淑芹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下输卵管配子移植术(game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GIFT)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促性腺激素促超排卵,上游法处理精液,电视腹腔镜下穿刺取卵,输卵管插管移植配子. 结果 19例中妊娠4例,妊娠率21.1%(4/19),3例足月分娩,1例妊娠流产,无严重并发症.15例未孕者中术后6月内自然妊娠5例,周期妊娠率5.6%(5/89). 结论电视腹腔镜下GIFT是一种获得较高妊娠率的辅助生育技术,同时治疗了导致不孕的其它盆腔疾患,为以后自然受孕创造了条件.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81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桂红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81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中出血量(50.5±42.3)ml,手术时间(65.2±28.5) min.术后住院(4.6±0.5)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术后病率.单发肌壁间肌瘤越大(直径≥5 cm),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单发浆膜下肌瘤和阔韧带肌瘤大小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

  •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放置交通引流管的临床体会

    作者:韩雪松;秦兴陆;徐琳;江敏

    目的探讨盆腔交通引流术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组48例均采用一次性输液塑料管,长60~80 cm,在其中段剪孔8~9个,术毕时置于盆腔底部,两端于双侧麦氏点戳孔引出,构成交通引流. 结果 1例引流血性液体, 50 ml/h,经引流管灌注凝血酶1 000 U,闭管4 h后放开,转为淡血性,<20 ml/ h,48 h后拔管.其余47例引流液为淡红色,量20~120 ml,24~36 h后拔管. 结论盆腔交通引流具有畅流无阻的优势,可有效观察出血、渗血;并可经引流管注药治疗,具有观察、治疗双重临床意义.

    关键词: 引流术 妇科 腹腔镜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合并附件囊肿扭转12例分析

    作者:吴德明

    目的探讨孕期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1997~2002年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例妊娠合并附件肿物急腹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均经腹腔镜手术诊断为妊娠合并附件肿物扭转或坏死,实施了扭转附件复位卵巢冠囊肿剥除术2例,肿瘤剥除术3例,附件切除术7例,均治愈.未发生流产及胎儿畸形,随访11名婴儿8~12个月,发育正常.结论孕期腹腔镜手术属于相对禁忌证,选择性使用疗效满意.

  • 腹腔镜保留输卵管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56例报告

    作者:刘正蓉;杨淑华;高华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输卵管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因创面出血经电凝止血无效而行输卵管切除术,余48例保留输卵管成功,其中3例因持续性宫外孕行MTX治疗一疗程.术后1~2个月47例保留输卵管成功者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患侧通畅36例,通而不畅8例,不通3例;对侧(3例已手术切除)通畅34例,通而不畅7例,不通3例.结论腹腔镜保留输卵管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在适宜条件下疗效确定.

  • 宫腔镜电切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良性病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站清;夏恩兰;张玉华;刘爱萍;贾兰云;崔晓宁

    目的比较宫腔镜电切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良性病变58例为宫腔镜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和治愈率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8.4±20.6) min,宫腔镜组为(55.2±19.7)min(t=-3.555,P=0.000);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2±1.8)d,(4.5±1.5)d (t=-8.836,P=0.000); 对照组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为(64.4±25.3) d,宫腔镜组为(37.2±7.8) d(t=-7.835,P=0.000);对照组治愈率为100%(60/60),宫腔镜组为94.7% (54/57)(χ2=1.477,P=0.224). 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近期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在部分病例可替代子宫切除治疗子宫内良性病变.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7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小苑;郭素清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3年6月腹腔镜手术治疗72例卵巢良性畸胎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卵巢囊肿剥除65例,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7例.结果 72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 19例(26.4%)囊肿发生破裂,经大量温盐水冲洗,无一例发生腹膜炎.手术时间15~124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15~250 ml,平均70 ml.无并发症.随访64例,随访时间3~40个月,平均11个月,1例(1.6%)术后3年同侧发生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手术效果好,可成为首选的手术模式.

    关键词: 腹腔镜 卵巢 畸胎瘤
  •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壁间大肌瘤切除术比较

    作者:王彦;王璇;张丽华;宋志云;侯建青;姜学强

    目的评价腹腔镜子宫肌壁间大肌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42例直径6~10 cm单发子宫肌壁间肌瘤病例:腹腔镜组24例,开腹组18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腹腔镜组(89.0±26.9)min显著长于开腹组(63.3±20.1)min(t=3.400,P=0.002);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93.6±65.9)ml与开腹组(100.0±48.7)ml无统计学差别(t=-0.347,P=0.731);镇痛剂使用例数腹腔镜组(2/24)显著低于开腹组(9/18)(χ2=7.208,P=0.007);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腹腔镜组(23.5±11.3)h显著低于开腹组(32.0±13.6)h(t=-2.211,P=0.033);术后病率腹腔镜组(2/24)明显低于开腹组(7/18)(χ2=4.033,P=0.04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壁间大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相比,术后恢复快,术后病率低,术中出血量并未增加,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与肌瘤较大取出费时有关.

  •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李健;朱文雄;程立明;肖祥池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kectomy,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2年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3.6年,优36例,良40例,无变化15例;优良率83.5%. 结论 PCD治疗颈椎病中椎间盘突出所致肩、上肢疼痛、麻木等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显著.

  • 应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技术进行前路脊柱侧弯矫形临床比较学研究

    作者:王冰;吕国华;马泽民;李晶;邓幼文;刘伟东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应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进行脊柱侧弯前路矫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6例. 结果胸腔镜组出血量 (260±40.0)ml少于开胸组(390±57.3)ml,(t=-4.557,P=0.001).术后上肢功能评分:胸腔镜组(术后1.3±0.3,3个月1.1±0.1)优于开胸组(术后2.1±0.2,3个月 1.5±0.3)(t=-5.435,-3.098;P=0.000,0.001).术后脊柱侧弯平均矫正率: 胸腔镜组平均矫正率59%,开胸组平均矫正率62%,P=0.628.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均获得良好骨融合. 结论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技术进行前路脊柱侧弯矫形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以内的临床评估,胸腔镜技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胸痛和上肢功能障碍等方面有优势.

  • 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体会

    作者:贾卫斗;李素红;刘振利;郑铁钢;许英杰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方法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9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突出平面L3~4 12例,L4~5 52例,L5~S1 34例;中央型27例,旁中央型71例;单个椎间盘69例,2个椎间盘21例,3个椎间盘8例. 结果术中出血量10~40 ml.手术时间34~70 min,平均44 min.1例因椎板骨质增生严重改开放手术,2例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术后住院时间4~5 d.98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按Nakai分级,优72例,良2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4.9%(93/98). 结论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出血少,组织剥离少,康复快,视野清晰,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两代人同患膝外侧盘状半月板

    作者:温宏;张宇;刘忠堂

    目的探讨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是否有遗传性,两代人盘状半月板的手术疗效. 方法 6个家庭两代人共12例膝外侧盘状半月板,均经关节镜检查证实,同时在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全切术,大部切除术和成形术. 结果 Watanabe分型:I型9例,II型3例.盘状半月板全切术2例,大部切除术3例,成形术7例.根据Ikeuchi评估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第一代患者中良3例,可2例,差1例;第二代患者中优5例,良1例. 结论盘状半月板可能有遗传倾向.

    关键词: 膝关节 盘状半月板
  • 脊柱压缩骨折微创治疗的初步报告

    作者:杨惠林;Hansen A.Yuan;陆俭;陈亮;倪才方;唐天驷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00年5月~2002年10月分别采用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脊柱压缩骨折43例69椎,分别为椎体后壁完整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及椎体血管瘤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先经双侧椎弓根或椎弓根旁置入导针或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然后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分析并发症. 结果 43例手术均顺利,疼痛于术后48 h内均明显缓解.VP组椎体高度无明显改变,KP组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的丢失分别由术前的(13.6±2.3)mm和(9.2±1.4)mm减少至(4.7±1.5)mm和(3.4±1.1)mm(t=2.85,3.27;P<0.01),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4.4°±5.2°矫正至9.5°±4.7°(t=3.21,P<0.01).1例一侧术中穿刺管内出现脑脊液,该侧当即停止手术.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3~28个月,平均13个月,SF-36评分由术前(187.5±10.3)分恢复至术后(376.4±15.9)分(t=4.36,P<0.01). 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可迅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更有效地恢复脊柱序列.

  • 双胆囊管1例报告

    作者:钱小权;杨进

    患者男性,42岁.因反复右上腹痛3年于2002年12月28日入院.查体:右上腹深压痛,肝区叩击痛阴性,Murphy征阳性.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不扩张.入院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后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作者:智绪亭;张翠生;胡三元

    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首创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在LC实践中,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注意到LC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并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本文拟就此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张力性气腹及皮下气肿1例报告

    作者:范长青;亢文;胡荣生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右上腹不适1个月,饮食及大小便无明显改变,既往无严重器质性疾病,B超示: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采取CO2人工气腹(压力12 mm Hg,1 mm Hg=0.133 kPa),三孔法LC,手术顺利,拔出trocar前将腹内CO2气体放净.

  • 肝内胆管结石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15例长期随访报告

    作者:凌晓锋;徐智;张能维;王立新;侯纯升;周孝思

    目的评价Oddi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内胆管结石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的15例长期随访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胆管炎和重症胆管炎发生率差异.结果 15例随访3~22年,平均11.5年,术后残余结石4例(4/15,26.7%),胆管狭窄未纠正者3例(3/11,27.3%),结石复发4例(4/15,26.7%),死亡1例(1/15,6.7%).手术后胆管炎复发率为86.7% (13/15),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χ2=0.5,P>0.05);手术后重症胆管炎发生率为26.7% (4/15),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χ2=1.33,P>0.05). 结论处理肝内胆管结石必须彻底处理胆道上游的病变.在不了解肝内胆管是否伴有胆管狭窄等病变时,EST不应作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选择.

  • 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作者:王忠振;吴慧丽;石伟;尹宁伟;季春勇;张大鹏

    目的评价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价值. 方法选择性2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E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后,在11~12点位将乳头切开1.0~2.0 cm,<1.0 cm的结石用取石网或球囊取出;>1.0 cm的结石用碎石器粉碎后取出.ERCP术后3~7 d行LC. 结果 ERCP成功25例,其中胆囊管低汇流2例,乳头炎性狭窄6例.发现胆总管下段癌1例,1例EST后取石网篮取石嵌顿不能拖出,余23例经EST一次取石成功,并行LC手术成功.ERCP 2例失败,为十二指肠乳头严重水肿插管失败.ERCP+EST术后轻型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4例,对症治愈. 结论内镜ERCP与LC的联合应用对进一步明确胆石症诊断、选择手术方式、预防LC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 腹腔镜辅助下经腹壁小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

    作者:张学功;李洪波;张传平;张学玲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腹壁小切口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可行性. 方法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用腹腔镜进行胆总管定位,在对应部位做腹壁小切口.经此切口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结果 17例中16例成功,1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120 min.每例取出结石1~4枚,大结石2.5 cm.结石均一次取净.术后3~4周造影证实胆道无残余结石.随诊8~3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炎发作.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腹壁小切口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可行,易于在基层医院普及.

  • 谈谈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防治问题

    作者:祝学光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部外科手术中的严重问题.它作为一个手术并发症,虽然可发生于各种上腹部手术中(如肝、胆、胃、胰手术),但多见的是单纯胆囊切除或合并胆总管探查术.医源性胆管损伤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首先,这种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其次,损伤一旦发生,不但会给病人带来远较其原来疾病(如胆结石、溃疡病)更大的痛苦,而且还可能导致极为严重和难以恢复的终身性致残(如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约占11.3%),甚至不幸致死的结局(8.3%);第三,损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往往使病情更加恶化,手术失败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差;第四,据近年的报道,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还在上升,例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之前,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损伤发生率在0.2%左右,LC开展之后,上升至0.5%~1%.

  • 胆管损伤早期发现的重要意义

    作者:石景森

    胆囊切除术一旦发生胆管损伤,就改变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从而造成难以估计的预后.胆管损伤发生后,胆汁不断流入腹腔,将带来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愈发严重.由于胆管损伤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病人死亡的教训并非罕见.百余年累积的经验和教训已经使我们认识到,胆管损伤发生后的早期发现对处理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胆道损伤

    作者:刘允怡

    胆道损伤的原因很多,医源性胆道损伤是常见的原因,而其中主要的是胆囊切除所引致的胆道损伤.近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渐渐取代剖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囊结石.这种微创手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不少好处,很不幸的是,胆道损伤的病例亦因此而相应增多,同时病人的临床表现也有所改变.

  • 关于胆管损伤的分类

    作者:黄志强

    不论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他种类手术所造成的胆管损伤,其结果不外是部分性伤、横断伤、胆管缺失、纤维化及狭窄(无明确的损伤史);损伤部位可能发生在胆树的不同平面,它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因此,从实际上需要,可将胆管损伤和狭窄的分类简化: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研究进展

    作者:巩鹏;王忠裕;李克军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8%~72%[1].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4 h内发生1~5次干呕或呕吐,少数病人可长达48 h[1].目前防治LC的PONV的措施较多.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保红平;高瑞岗;方登华;杨浩雷;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03年7月行LC的13 27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生并发症110例(0.83%).其中胆管损伤19例(0.14%),胆漏37例(0.28%),胆总管残余结石31例(0.23%),腹腔出血4例(0.03%),胃肠道损伤5例(0.04%),腹腔内脓肿3例(0.02%),切口感染及切口疝6例(0.05%),严重皮下气肿5例(0.04%).死亡5例(0.04%). 结论胆管损伤、胆漏和胆总管残余结石是LC的主要并发症,绝大部分并发症是能够预防和治愈的.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

    作者:姚英民;王小娟;耿智敏;刘青光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资料. 结果中转开腹手术15例(1.5%);并发症6例(0.6%),其中胆总管损伤3例,胃穿刺损伤1例,腹壁刺口出血1例,胆漏1例.无远期并发症. 结论胆道牵拉成角是胆管损伤常见原因.

  • 胆道损伤的分类--我的建议

    作者:陈训如

    文献报道的胆道损伤发生率差异很大,虽然原因很多,但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个科学的胆道损伤分类,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胆道损伤,而且可以指导不同类型胆道损伤治疗方案的确定,评估预后和用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目前胆道损伤的分类大多以损伤部位为主,也有少数是按损伤的原因分类的,本人赞同采用以损伤部位为主的综合分类法.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16例诊治分析

    作者:张威;邹寿椿;王跃东;施敦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遇到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 031例LC术中遇到的16例(0.26%)UGC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中发现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C)9例,另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0.3月.原发肿瘤为T2以上的15例中,确诊后行开腹手术者10例,未开腹手术者5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9.9±4.9)月及(9.8±2.8)月;行根治及扩大根治术者9例,未行根治术者6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1.6±5.3)月及 (7.8±2.6)月. 结论行LC前应加强对GC的警惕与认识,术中应常规检查胆囊标本,有怀疑者及时行冰冻切片检查.UGC确诊后宜尽早开腹行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肿瘤种植转移.

  • 腹腔镜下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和胃肠道损伤

    作者:尹思能;张明哲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和胃肠道损伤. 方法 1991年10月~2002年12月,完成连续无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道探查9 016例,其中发生胆道损伤14例(0.15%),胃肠道损伤3例(0.03%).其中1例胆管横断伤、10例胆管部分损伤、1例胃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均在腹腔镜下修补. 结果 1例胆道损伤腹腔镜下修补术后胆漏,1年后发生胆道狭窄,其余均痊愈出院. 结论胆道部分损伤及胃肠道损伤可在腹腔镜下处理,对于胆道横断伤的腹腔镜处理,需进一步探讨.

  • 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

    作者:刘国礼

    医源性胆管损伤一直与胆囊切除手术密切相关,约占各种手术引起的胆管损伤的80%.一旦损伤的胆管未得到恰当处理,有可能反复发生胆管炎,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所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一直是普通外科大夫共同关心的课题,对此展开讨论、引起重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谈三点看法:①胆管损伤的原因和预防;②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胆管损伤的特点;③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所致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郭国徽;舒秉俊;金鑫;周启旭;王平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回顾性总结902例LC并发症种类、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结果 902例中发生胆总管损伤2例,胆总管结石残留2例,阴囊气肿4例.胆管损伤和胆总管残留结石均经再次手术治愈,阴囊气肿自行吸收.中转开腹手术31例,全组病例均获治愈.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重在预防,适时主动中转开腹是降低LC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与防治

    作者:郭绍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0%~60%,发生恶心呕吐一方面影响病人对手术的满意度,也影响LC术后早期出院.为了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研究人员报道很多,现综述如下.

  • 应用腔镜技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亚进;曹铭辉;徐国权;陈积圣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合理应用. 方法应用腹腔镜结合十二指肠镜和纤维胆道镜治疗9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72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6例,左肝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主要术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EST(3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54例)、腹腔镜下左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胆管探查术(5例). 结果 96例中,93例术后复查无残留结石.4例出现少量胆漏,平均10天内自愈,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2例由于存在高位胆管狭窄,1例由于肝门部严重粘连水肿. 结论腔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可行,合理应用多种腔镜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可以达到安全、有效和微创的目的.

    关键词: 胆石症 内镜 肝切除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56例无中转开腹的体会

    作者:刘立明;王秋生;刘平;刘隆;徐宏建;樊连国

    2001年6月~2003年7月,我们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56例,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联合手术中不增加切口只改变切口位置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增双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手术中不另增加切口数目,只改变切口位置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在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联合胆总管结石取出术、阑尾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及肠粘连松解术中,改变切口位置顺利完成手术. 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另加切口,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结论腹腔镜联合手术中改变切口位置,不另增加切口数目,更加体现了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优势.

  • 消瘢醑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宇明;李生;李建宁;黄辉;惠博生;陈东明

    目的探讨复方消瘢醑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中药治疗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氢化可的松为实验对照,在体外培养的6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消瘢醑,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12 h,24 h,48 h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增殖活性.结果 10、100、1 000 μg/ml消瘢醑和1×10-7 mol/L氢化可的松在12、24、48 h均可抑制NFB和KFB的增殖,P<0.05.氢化可的松对KFB的抑制作用与NFB相似.10 μg/ml和100 μg/ml消瘢醑对NFB和KFB增殖的抑制与氢化可的松相似. 结论消瘢醑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可能起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 手助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部外科疾病应用的进展

    作者:陈小伍;方驰华

    在过去的10年中,电视腹腔镜的使用是普通外科技术发展上重要的进步.但是由于腔镜器械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外科医生失去操作的深度感和手的触觉感,影响了外科医生的手眼协调性.另外,在腹腔镜下对较大的实质器官进行手术操作、暴露解剖区域、意外的大出血等的处理较为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的进一步应用.为此,一些作者提出手助腹腔镜外科技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起初,该技术被认为违背了微创外科的基本原则,同时由于没有密封材料的协助来保持气腹状态,以及术者的手要和伤口直接接触,因此被认为是不现实的.随着一种在手伸入腹腔的同时可以维持气腹状态的手助器的出现,人们对于HALS的观念开始改变.目前的争论在于HALS技术是否能够继承传统腹腔镜外科的微创优点以及是否有助于腹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此,许多学者在腹部外科领域展开了HALS技术的应用研究.

  • 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结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左永祥;刘宝华;张连阳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结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经腹腔镜施行结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17例,其中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3例,乙状结肠根治性切除3例,直肠癌行Dixon术7例、Mile术2例、Park术2例.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6例,腹腔镜辅助手术8例,手助腹腔镜手术3例. 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20~300 ml,平均55 ml,术后平均住院9.6 d,有6例使用镇痛剂,术后近期随访1~6个月无复发. 结论经腹腔镜结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 介入与腹腔镜诊治Meckel憩室大出血的应用

    作者:潘凯;窦永充;夏利刚;林烈文;钟克力

    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小肠出血是难点,特别是当出血量大,来势凶猛,部位一时难以确定,病情危重,患者手术耐受性差时.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但对小肠出血病变的诊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1].2003年3月,我们收治1例小肠Meckel憩室大出血,应用介入放射血管造影、栓塞和腹腔镜手术技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33例临床及随访总结

    作者:陈平康;孙春雷;史俊峰

    目的评价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对1996年11月~2002年5月完成的33例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病人进行随访,与同期有可比性的39例病人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与开腹手术比,腹腔镜组前15例手术时间较长(202 vs. 151 min,P=0.002),16例以后与开腹手术时间相当(141 vs. 151 min,P=0.377),术中出血量较少(143 vs. 228 ml,P=0.002),术后肠功能恢复快(64.1 vs. 74.9 h,P=0.000)、住院时间短(12.8 vs. 16.2 d,P=0.002),止痛剂用量少(0.55 vs. 1.49次/人),手术并发症相近(4/33 vs. 8/39,P=0.341),1、3、5年生存率两组相似(32/33 vs. 38/39,17/20 vs. 20/24,7/9 vs. 9/12;P=1.000),但清扫淋巴结数量少于开腹组(7.4 vs.9.8个,P=0.002),且费用较高(23 800 vs. 18 400元,P=0.000). 结论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安全,创伤小,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效果,但费用较高,淋巴结清扫有待于加强.

  • LigaSure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瑾;张雪峰;王希泽;吴国强;宗修锟

    目的探讨LigaSure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运用腹腔镜结合LigaSure行胃肠道手术45例,其中结肠癌手术14例,直肠癌手术19例,胃癌手术6例,小肠癌1例,胃大部切除5例.均在全麻下实施腹腔镜手术. 结果 4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0~220 min,出血量 50~198 ml.淋巴结清扫数量5~18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腺癌,上下切缘无癌组织残留. 结论 LigaSure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中不仅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更具有良好的分离解剖的功能.

    关键词: 腹腔镜 LigaSure 手术
  •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40例

    作者:朱安东;刁守志;郭焕菊;陈德兴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经验. 方法经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根治术40例,Dukes A期21例,B期16例,C期3例.其中盲肠癌2例,升结肠癌4例,乙状结肠癌13例,直肠癌21例. 结果 40例均完成腹腔镜辅助手术,手术时间(110.8±23.5)min,术中出血量(150.4±23.2)ml.术后(12.2±3.8)h离床活动,(39.3±4.2)h肛门排气,随访2~72个月,平均38.5个月,除1例拒绝化疗,1年后肿瘤复发外,其余均未见肿瘤转移、局部复发、trocar处及小切口处肿瘤种植. 结论 Dukes分期A、B、C期的结直肠癌可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廓清.

中国微创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