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解剖学报杂志

解剖学报

解剖学报杂志

Acta Anatomica Sinica 해부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1356
  • 国内刊号: 11-222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解剖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章静波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SA-30抗原在小鼠睾丸、附睾、精子及早期胚的定位

    作者:孙秉贵;周占祥;邓泽沛

    目的检测SA-30(sperm antigen-30)抗原在小鼠精子发生、成熟、获能及受精后的分布变化.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 结果 SA-30在小鼠睾丸内的各级生精上皮均有分布,尤其是靠近管腔的精子细胞染色深;附睾各段的上皮细胞也有SA-30存在,而且主要集中在核上区;在附睾头和附睾尾的精子,SA-30主要分布在顶体区,两者无明显区别,获能后的精子除在顶体区有阳性染色外,尾部和顶体后区也出现了阳性反应.妊娠d3的小鼠胚泡表面有SA-30存在,而妊娠d6的胚胎上则未检测到SA-30. 结论 SA-30出现在小鼠精子发生的早期,附睾内精子成熟过程中,其表面SA-30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在获能后仍然存在,早期小鼠胚上也有SA-30的分布,从而提示SA-30可能参与受精过程及早期胚胎的发育.

  • 人胎盘脱氢表雄酮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蒲若蕾;孙岚;黄威权;吕葆真

    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在人胎盘的定位及其含量的周龄变化.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定量方法. 结果人胎盘两层滋养层细胞和基质细胞均呈DHEA免疫反应性,反应物质分布于胞质,胞核无免疫反应.在人胎盘绒毛的不同发育阶段中,DHEA的相对含量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 DHEA对胚胎及胎盘的发育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 二甲基甘氨酸对脊髓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

    N, N-dimethyl glycine(DMG),a food supplement, is claimed to be non-toxic and is known for its immunoprotective and stamina building property. It improves CNS functions,mainly speech in autistic children, causes behavioral improvement and decreases seizures. To study its effect on the neurons on the ventral half of the cervical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DMG dissolved in distilled water was given to 21 day old albino mice at a dose of 20mg/kg body weight per day for 30 days. The ventral half of the cervical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was studied morpholog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neuron count in the 15-25 micron range in the DMG-treated mice.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gray matter or white matter or total area. Neurons having a diameter of more than 25 microns showed no change in the cell count.These results suggest a cytotoxic damage caused by DMG.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臂旁核-丘脑间接联系的研究

    作者:陶发胜;高蓉;李云庆

    目的观察臂旁核(PBN)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神经元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向臂旁核投射纤维和终末的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突触联系. 方法 HRP逆行追踪与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技术,标记结果分别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 结果将HRP注入VPM后,在光镜下可见HRP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的臂旁外侧核、Klliker-Fuse(KF)核和臂旁内侧核.将BDA注入Vc后,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也主要见于同侧臂旁外侧核、KF核和臂旁内侧核,对侧丘脑VPM、丘脑后核和丘脑胶状质核也有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但臂旁核内的BDA顺标纤维和终末明显多于丘脑诸核团.在臂旁核内,HRP逆标神经元的主要分布区与BDA顺标纤维和终末的主要分布区重叠.电镜下在臂旁核内可见,Vc向臂旁核投射的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与臂旁核向丘脑VPM投射的HRP逆标神经元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轴-树和轴-体突触. 结论大鼠中枢内存在Vc-PBN-VPM间接联系通路,该通路在面口部躯体感觉信息(包括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模拟失重大鼠脑血管周围肽能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

    作者:毛秦雯;张立藩;马进;张远强;黄威权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是否可引起动脉血管周围神经支配发生可塑性变化. 方法以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时的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免疫组织化学(ABC-GDN)方法,观察对照(CON)、尾部悬吊4周(SUS-4)和恢复1周(REC-1)大鼠脑血管周围肽能神经的变化. 结果与CON组比较,脑动脉上述神经在SUS-4组变得更清晰、染色更深,而在REC-1组纤维变得模糊且不连续.定量观察表明,上述几种神经纤维的密度在SUS-4组显著升高,以大脑前动脉为例,含NPY、含CGRP及含SP神经纤维的密度较CON组分别升高70%、78%及111%(P<0.01);而REC-1组各段血管,则有降低的趋势,但多未达到显著程度. 结论脑动脉周围肽能神经对模拟失重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颇为敏感,可发生支配增强的适应性变化;解除后,则先经历支配减弱阶段,再恢复至正常水平.

  • 正常鞍区冠状面CT断层解剖学研究

    作者:于富华;许建荣;陈松果;刘延平;王海燕;马勇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鞍区冠状面CT断层解剖学特征. 方法利用全身CT设备,对167例正常成人进行了鞍区冠状面薄层CT增强扫描,层厚1.5~2mm. 结果正常垂体高度为2.6~8.4mm,平均4.6±2.1mm,宽度为8~21mm,平均13.8±4.1mm,50岁以后垂体高度稍有降低;垂体上缘形态以凹陷型居多(43%)、平坦型次之(36%),隆起型较少(21%);26%正常垂体柄有轻度倾斜;海绵窦大小、形态变化较大,增强后其密度高于垂体;鞍底有51%呈凹陷型,45%呈平坦型,4%呈隆起型,有50例(30%)正常鞍底骨质变薄、密度减低. 结论冠状面薄层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鞍区的解剖结构,正常鞍区解剖变异较大,须综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关键词: 鞍区 垂体 断层解剖 CT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形成前后肾内小动脉的重建

    作者:杨向群;陈尔瑜;姜宗来;章建梁;沙继宏;冀凯宏

    目的探讨肾内小动脉形态学重建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 方法 4周龄和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使肾内小动脉处于大舒张状态后,用光镜和电镜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在肾组织切片上测量肾内小动脉的几何形态、中膜平滑肌及其间隙的宽度. 结果与同龄WKY相比,4周SHR肾内小动脉未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16周SHR外径在20~50μm之间的小动脉壁厚、壁厚内径比增加,但壁面积未增加,外径在50~200μm之间者3项都显著增加;肾内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间隙都显著增加. 结论 SHR肾内小动脉的重建发生在高血压形成之后,外径小于50μm的小动脉的重建可能由于中膜平滑肌细胞的重排所引起的,而外径大于50μm的小动脉的重建则存在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加.

  • 体外培养的施万细胞在平面和聚乙醇酸纤维网架上的迁移

    作者:王晓冬;顾晓松;张沛云;张天一;张裕东;杨柳

    目的观察培养的施万细胞(SCS)在平面或聚乙醇酸(PGA)纤维的立体网架上迁移特性. 方法用光、电镜技术观察在不同培养环境和培养时间中,SCS在平面或立体网架上的形态变化. 结果平面上SCS一般为长梭形,同群细胞间以突起相连接;同群细胞迁移有方向和速率一致的特征.立体网架上细胞有球形和长橄榄形两种,细胞间也互相接触;细胞迁移速度快于平面,纤维上的长橄榄形细胞快于球形细胞;长橄榄形细胞长轴往往与纤维呈一定夹角,有包裹纤维的趋势. 结论 PGA在SCS生长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平面相比SCS更易在立体网架的纤维上迁移,长橄榄形的SCS有包裹纤维的趋势.

  • 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作者:黄其林;蔡文琴;张可成

    目的构建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评价其对培养正常及损伤星形胶质细胞(Ast)形态及GFAP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定向克隆技术,将1.1kb的GFAP基因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上,获得重组体PLBskG,经病毒包装、抗性克隆筛选、滴度测定等,挑选滴度高的抗性克隆细胞株扩展培养,收获病毒上清液感染体外培养的Ast,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RT-PCR、South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研究PLBskG对正常及损伤Ast的生长、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形态结构、GFAP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插入PLBskG中的GFAPcDNA片段序列、方向完全正确,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析表明,PLBskG成功整合入PA317细胞中,并实现了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PLBskG使正常及反应性Ast生长抑制,G1期阻滞,Ast胞体变圆、胞浆减少、突起变细、回缩,核浆比例增大.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减弱;GFAP mRNA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获得了构建正确的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证实其对正常及反应性Ast形态结构、GFAP表达水平等均有明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st反应及GFAP基因的功能创造了条件.

  • 建立阿尔茨海默症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作者:常洋;秦川;尹红星;朱华;蔡有余

    目的建立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为病因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 方法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外源DNA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移植到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仔鼠出生后,经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阳性小鼠. 结果共注射887枚受精卵,存活482枚,移卵后产仔35只,阳性3只.阳性鼠分别传代,在F2代获得纯合子后建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大脑皮层、小脑及海马的神经细胞有Aβ沉淀形成. 结论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已建立与人类发病机理相似的阿尔茨海默症转基因动物模型.

  • 内皮素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杨向群;陈尔瑜;姜宗来;章建梁;沙继宏;冀凯宏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高血压肾内小动脉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4周龄SHR,给予口服型内皮素A型受体拮抗剂BMS-182874至16周,在肾组织切片上分别用光镜和电镜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观测肾内小动脉的几何形态学指标和小动脉平滑肌及其间隙,离体肾脏灌流法测定小肾血管阻力. 结果 BMS-182874在没有降低SHR血压的情况下,使外径在100~200μm之间的小动脉管壁厚、壁面积、壁厚内径比和SMC宽度都显著减小. 结论内源性内皮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SHR肾内小动脉的重建.

  • α-二氢麦角隐亭在大鼠缺血性脊髓损伤中作用的探讨

    作者:杨松;周长满;鄂玲玲;王雪岷

    目的探讨α-二氢麦角隐亭DHEC对脊髓损伤后由血管痉挛造成2次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对72只Wistar大鼠行阻断腹主动脉25min后再灌流,制备成缺血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成:α-二氢麦角隐亭、海得静、尼莫地平和盐水对照组,分别于药物治疗的3d、7d、14d处死动物,进行CNTF抗体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反应. 结果脊髓横切片的CNTF免疫反应结果经图像分析和SAS软件处理后表明,在综合对比中,3种药物与对照组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α-二氢麦角隐亭组与海得静组和尼莫地平组的比较也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而海得静组与尼莫地平组间的比较的差异无显著性(P=0.2631). 结论α-二氢麦角隐亭、海得静、尼莫地平都有增强脊髓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CNTF免疫反应性,而α-二氢麦角隐亭的作用又强于海得静和尼莫地平.

  • 煤尘致肺泡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的细胞化学研究

    作者:高俊玲;田艳霞;张宇新;崔建忠;孙树勋

    目的探讨煤尘致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损伤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氧化损伤机制. 方法应用细胞化学法显示煤尘作用于AM产生的和H2O2、并做定量测定及相关分析,以Mg2+-ATPase组织化学染色作为检测膜变化的指标. 结果煤尘致AM产生的氧自由基较矽尘的少,同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膜酶的损伤程度也较低. 结论 (1)应用抗氧化剂可减弱煤尘对AM所致的损伤,进而预防肺成纤维细胞增殖;(2)与矽尘相比,煤尘致AM氧化损伤的程度较弱;(3)形态学方法定位显示自由基较之自由基总体测定技术更能直观、具体地阐明细胞损伤的实际状况.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大鼠背根节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苏剑斌;白秉学;鄂玲玲;周长满;李继硕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成年大鼠背根节中的分布. 方法用GDN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 结果 GDNF免疫反应主要存在于背根节的小神经细胞中,背根节的大神经细胞呈弱阳性反应,与背根节相连的感觉神经纤维呈免疫反应性. 结论 GDNF在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中有一定量的分布.

  •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抑制腹腔给予LPS诱导的延髓内脏带内Fos表达

    作者:杨志军;饶志仁;邱建勇;鞠躬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MVZ)通路中的可能性.方法对雄性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或假切断手术,存活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刺激剂脂多糖(L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3h后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MVZ进行Fos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可发现大量Fos表达;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内的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论迷走神经参与外周免疫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外周免疫信息可经迷走神经传至MVZ,MVZ是"免疫-脑通讯"的中继站,机体内存在"迷走神经→MVZ"神经免疫调节通路.

  • 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曾庆富;钱仲棐;孙去病;蒋海鹰;苏涛

    目的探讨EGF、TGFα、TGFβ1、PDGF、bFGF对肺泡Ⅱ型细胞增生的影响. 方法在原代培养的成年大鼠肺泡Ⅱ型细胞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生长因子,作用48h,测定3H-TdR掺入、细胞数量和Ki-67标记指数. 结果 EGF、TGFα均促进肺泡Ⅱ型细胞3H-TdR掺入量、细胞数量及Ki-67阳性标记率增加,TGFα比EGF的作用更强;TGFβ1的作用与EGF、TGFα相反.EGF、TGFα和TGFβ1对肺泡Ⅱ型细胞增生的影响均呈明显量效关系.PDGF和bFGF对肺泡Ⅱ型细胞增生的影响未显示出明确的量效规律.同时或先后加入TGFα和TGFβ1,肺泡Ⅱ型细胞的增生反应不同. 结论 EGF、TGFα和TGFβ1对培养的成年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增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TGFα和TGFβ1共同作用于细胞时,其生物效应与加入不同因子的时序有关.

  • HPV16E6E7转导的卵巢癌细胞系顺铂耐药性的变化

    作者:曹善津;钱和年;冯捷;付天云;叶雪;刘蓓;姚煜;刘广芝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区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转导人上皮细胞,使之获得永生化特性的作用.为建立卵巢癌永生细胞系,我们对HPV16E6E7转导卵巢癌细胞的方法及转导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 方法采用脂质体方法,将含有HPV16E6E7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16E6E7,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T67,经G418筛选,病毒滴度测定,筛选出1株高滴度(1.9×107/ml)的产病毒克隆,将之转导卵巢癌细胞系SKOV3、3AO,各筛选出1株稳定表达HPV16E6E7的克隆,SKOV3/E6E7、3AO/E6E7.经RT-PCR、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HPV16E6E7的表达,之后采用MTT法检测了HPV16E6E7转导的卵巢癌细胞系对顺铂耐药性的变化.结果 HPV16E6E7转导的卵巢癌细胞系SKOV3/E6E7、3AO/E6E7对顺铂的耐药性无改变. 结论 HPV16E6E7转导的卵巢癌细胞没有发生顺铂耐药性的改变.本研究为采用此法建立卵巢癌永生细胞系,特别是建立耐药卵巢癌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 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腹部内脏器官的代表区

    作者:佟晓杰;陈光浩;于频

    目的探讨支配腹部内脏器官的交感节后神经元在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的代表区. 方法用HRP逆行标记法,显微镜描图仪做连续切片描图记录,计数标记细胞的面数密度,并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猫脾、胰、肾、十二指肠和空回肠交感节后神经元在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具有各自的集中分布区和分散分布区,亦即各自的局部定位区.支配脾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左侧上部;支配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两侧的上中后部;支配左、右肾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中下部的两侧;支配十二指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右侧后上部;支配空回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两侧中下部.支配上述各器官的交感节后神经元的分散区则分别位于其各自集中区的周围. 结论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存在上述器官各自的功能代表区.

  • 大鼠去卵巢前后血清雌二醇浓度变化及其对输卵管粘膜上皮的影响

    作者:刘爱军;罗善云;孟运莲

    目的研究哺乳动物血清雌二醇与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高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据阴道涂片检查将动物分为:动情间期(DE)组,动情前期(PE)组,动情期(E)组,动情后期(ME)组和去卵巢(OVX)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同时在光镜下对输卵管壶腹部、峡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依次为:动情期组>动情前期组>动情后期组>动情间期组>去卵巢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输卵管粘膜上皮高度在动情周期中变化为:动情期组>动情前期组>动情间期组>动情后期组;去卵巢后,输卵管粘膜上皮萎缩. 结论上述两项检测结果经回归分析发现,从动情间期至动情前期再至动情期两者呈正相关.

  • 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亚单位-1在大鼠第三脑室室管膜细胞上的表达

    作者:张琳;杨诺;王淑玲;NAN Yan;YU En-hua;SHEN Li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亚单位-1(NMDAR1)在大鼠第三脑室室管膜细胞上的表达.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1)NMDAR1在第三脑室室管膜细胞中的表达呈强阳性;(2)NMDAR1阳性室管膜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在雌、雄大鼠间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结论为脑脊液中的谷氨酸可通过NMDA受体介导调节室管膜细胞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 雷公滕及铅、镉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马文领;张峰;刘卫;张朝欣;张兴和;樊宇兵;邵新玺

    目的探讨雷公藤及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对睾丸间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 方法用NADPH-d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给予氯化镉、醋酸铅、雷公藤1、2、3、4周后,小鼠睾丸间质NOS活性的变化. 结果正常组间质细胞呈NOS强阳性反应,而曲精小管生精细胞均呈NOS阴性反应.给予雷公藤2周内NOS反应无变化,第3和第4周后,NOS阳性的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但NOS活性稍降低.给予醋酸铅和氯化镉1周后,NOS阳性的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加重,NOS活性逐渐降低,给药4周后NOS阳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几乎不着色. 结论雷公藤虽然具有明显抗生育作用,但对NOS阳性的睾丸间质细胞数量及NOS活性无明显影响;而铅、镉等对睾丸有毒理作用的重金属元素,不但可使NOS阳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减少,NOS活性也明显降低.

  • 大鼠睾丸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cDNA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作者:李臻;刘新平;张远强

    目的研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TRH)及其受体(TRH receptor,TRH-R)在大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和在生殖发育调节中的作用. 方法以大鼠睾丸组织总RNA为模板,依据大鼠下丘脑中的前TRH和垂体中的TRH-R cDNA设计引物,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对特异性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从大鼠睾丸组织中获得了前TRH和TRH-R的cDNA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大鼠下丘脑中的前TRH和垂体中的TRH-R cDNA序列完全一致. 结论首次用RT-PCR的方法从大鼠睾丸组织中获得了前TRH和TRH-R的cDNA克隆.

  • 大鼠Fas配体基因的克隆

    作者:孙成三;段德义;于凤山;于恩华;徐群渊

    目的研究Fas配体(Fas ligand, FasL)在移植免疫方面的作用,克隆其编码的全部cDNA序列,并添加Kozak序列,以便在真核细胞高效表达大鼠FasL. 方法从大鼠的睾丸组织中提取总RNA,设计上、下游引物以RT-PCR的方法扩增出一931bp的DNA片段,将这一片段重组于pBK-RSV载体中,酶切鉴定插入片段正确后进行全序列分析. 结果证实该研究所克隆的cDNA是编码正确的大鼠FasL基因,与发表于GeneBank上的序列相比,完全正确.已构建成用于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pBK-RSV/rFasL. 结论克隆到了编码正确的大鼠FasL的cDNA全序列,对移植免疫和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

    作者:侯敏;陈元方;柯杨;孔燕国;陆国钧

    目的完成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建立能够体外长期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 方法用含有胶原酶IA型的消化液消化分离胎儿胰腺组织为细小、均匀的细胞团进行接种,接种的细胞团用含10%胎牛血清、4.0mmol/L谷氨酰胺、0.01%大豆胰酶抑制剂、0.02%牛血清白蛋白、5.0mg/L牛脑垂体提取物、2.5×10-3mg/L表皮生长因子、25.0×10-2mg/L霍乱毒素、5.0mg/L胰岛素、10.0mg/L转铁蛋白、1.0mg/L地塞米松、50mg/L庆大霉素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4h后,换含2%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在细胞团达到80%~90%的细胞汇合时,1∶2传代培养. 结果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不含有淀粉酶,表达细胞角蛋白,可初步认定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已传代培养到第3代. 结论我们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条件适宜于胰腺导管上皮体外细胞培养.

  • 造血生长因子与红细胞的生成

    作者:陈思颖;周明华

    哺乳动物的血细胞生成是在骨髓腔复杂的造血环境中进行的,其各有形成分是由造血组织的干细胞和祖细胞(progenitor cell)增殖、分化而成的.但成熟的各类血细胞(淋巴细胞除外)只有几小时到几天的寿命.适应这种特性的骨髓造血细胞,以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方式每小时生成1010红细胞和108~109白细胞,以保持血液各有形成分的动态平衡.

  • 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组织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测定

    作者:张缓缓;曾园山;顾熊飞;陈穗君

    我室新近的研究发现,部分去传入纤维支配的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含有神经营养活性组份,其分子量约在40kD~78kD之间,但尚不清楚是哪种分子量的蛋白质具有神经营养活性作用.为了寻找这种物质,本研究用Superdex G-75 prep grade凝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层析和细胞培养等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备用根大鼠部分去传入纤维支配(手术侧)的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以期获得某种神经营养活性物质.

  • 层粘连蛋白受体在滋养层细胞肿瘤和正常绒毛血管内皮的定位意义

    作者:王琳;段明星;张友忠;孔北华;李少玲;高英茂;昌增益

    在滋养层细胞转化为滋养层肿瘤和良性肿瘤转化为恶性肿瘤的过程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是研究肿瘤发生的重要方面.出于这些考虑,我们对正常人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不明原因流产、增殖型和侵蚀型葡萄胎内皮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受体(LNR)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定位,比较不同定位与滋养上皮增殖、生长、分化、凋亡、迁移和浸润的关系.

  • 蛋白激酶C在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中的作用

    作者:杨萍;殷玉芹;李振强;宋林;刘光久

    为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对培养神经元生长规律与PKC活性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观察PKC活性改变对原代培养的脊髓前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状态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5-Fu)抑制有丝分裂代替免疫淘汰法提高神经元的纯度进行胎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 千禧之年迎喜讯齐心协力再创新--编辑部的话

    作者:

    关键词: 创新
解剖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