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的管理

    作者:邬庆莲

    临床资料收治行体外循环术后患者218例,男119例,女99例,年龄3个月~75岁.其中室间隔缺损56例,房间隔缺损61例,动脉导管未闭34例,瓣膜置换39例,法洛四联征12例,冠状动脉搭桥16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流降温至鼻咽温24~28℃(其中14例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未行降温),术毕复温至35℃,返回ICU病房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

  • 常温体外循环间断4∶1温血停跳液灌注的心肌保护

    作者:张云;肖锋;苏丕雄;耿博

    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不仅要提供有效的心肌保护,同时亦为了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当今心肌保护在于综合利用各种心肌保护方法,相互弥补[1]。1997年至1998年对106例冠脉搭桥患者采取不同的综合心肌保护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选1997年至1998年CABG术106例随机分为2组,温血组(W组)74例,冷血组(C组)32例。2组病人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区别(表1)。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右心房二级静脉插管,升主动脉根部动脉插管及顺行停跳液灌注管并接多头灌注管,体外循环装置包括Stockert-Ⅱ型心肺机、滚压式动脉泵非搏动灌注,膜肺、动脉微栓滤器、BCD(氧合血及晶体停跳液混合变温装置),转流前肝素化3 mg/kg,ACT>480秒,如使用抑肽酶,ACT>720秒,转中预充液内加入肝素1 mg/kg。中度血液稀释至HCT 20%~25%,转流中不进行全身降温及心表降温,病人肛温在室温下下降至33℃~36℃之间。4∶1含血停跳液通过BCD装置由4份氧合血与1份晶体停跳液(ST.Thomas'液15% KCl-20 ml/500 ml及15% KCl -10 ml/500 ml)混合获得。阻断升主动脉后,经主动脉根部灌注高钾4∶1含血停跳液1000 ml,灌注速度200~300 ml/min,灌注压力在158~210 mmHg(1 mmHg=0.133 kPa)之间,直至心脏完全停止电机械活动。以后每间隔一段时间(通常长约15 min)灌注1次低钾4∶1含血停跳液500 ml,速度200 ml/min左右,2次灌注间隔期间术者行桥—冠状动脉吻合。吻合完毕的大隐静脉上可以持续进行经桥灌注,灌注压力60 mmHg。桥-主动脉吻合依术者选择在阻断或开放升主动脉进行,开放升主动脉之前3 min左右,经主动脉根部及经桥灌注温血,流量100~200 ml/min。

  • 不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作者:赵萍;宋兵;高百顺

    临床资料患者46例,男16例,女30例,年龄4~37岁,体重14~72 kg,手术种类: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24例。全组在全麻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使用stocketⅢ心肺机,国产鼓泡式氧合器,采用胸骨正中小切口或右前外侧小切口,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血定安、全血及白蛋白等,全身肝素化后(4 mg/kg),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转前预充液加温至34℃左右,晶胶比例维持在0.4~0.6,体表采用变温毯保温,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血球压积维持在20%~25%,循环稳定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给予头低位,停止机械呼吸,维持心脏在窦性心率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转中采取高流量灌注2.2~3.2 L/m2/min,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5 mmHg(1mmHg=0.133 kPa)以上,过低者(<30 mmHg可给予少量的苯肾上腺素50~100ug),同时监测泵压血气及电解质,并维持静脉血氧饱和度在65%以上,心内操作完成后,开放上、下腔静脉,复温、利尿,病人循环稳定后停机,机血全部回输。

  • 妊娠期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围手术期策略

    作者:陈泽锐;郭惠明;黄焕雷

    目的:探讨妊娠期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围手术期策略及母婴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至2015-01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3例妊娠合并机械瓣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机械瓣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中位术后时间9(6~17)年,其中妊娠>28周、机械瓣重度梗阻、心功能Ⅳ级5例,同期进行剖宫产术和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术;妊娠>28周、机械瓣梗阻轻至中度、心功能Ⅱ~Ⅲ级4例,1例先行剖宫产,65 d后行机械瓣再次置换术,另3例只行剖宫产术,术后加强抗凝并随访。妊娠<28周、机械瓣重度梗阻、心功能Ⅳ级的4例患者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再次置换术(其中1例为主动脉根部扩大+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后17年,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附着血栓清除及瓣下血管翳切除),术中监测胎心。

  • 新型持续低温心肌灌注体外循环不降温模式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树松;谭伟;曹辉庆;冯源;刘涛;李林强

    目的 探讨心脏持续低温灌注体外循环(CPB)不降温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46例,低温组55例.对比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尿、乳酸水平、使用多巴胺时间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 常温组CPB时间、手术时间均比低温组短(P<0.05),术后引流量、使用多巴胺时间、血尿发生率、乳酸水平均较低温组低(P<0.05).结论 心脏持续低温灌注CPB不降温方法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心肌保护良好,提高手术成功率.

  • 常温体外循环在复杂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宽;朱志成;许日昊;续晋宇;李博;柳克祥;张曙东

    目的 总结常温体外循环(ECC)在复杂腹主动脉瘤(AAA)开放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自2011年09月至2016年09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12例,其中动脉瘤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或双侧肾动脉6例,限制型破裂性AAA 2例,开放型破裂性AAA 4例.记录手术时间、ECC时间、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2±1.4)h,ECC时间(107.5±30.9)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79.7±26.3) min,住院天数(20.8±4.9)d,4例利用ECC管路输血,术后1例患者因感染出现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常温ECC下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维持术中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手术效果良好.

  • 冷凝集阳性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1例

    作者:甘辉立;李香伟;周其文;董培青;任发成

    病人 男,24岁。心悸气促12年。查体:心尖区闻及4/VI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闻及3/VI级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心室扩大。交叉配血发现自体配血冷凝集温度阈值为35℃,冷凝素滴度为1∶256。  术中保持室温26℃左右,输液及输血均用温箱加热至37℃后再输入,麻醉成功后放自体血600 ml,体外循环无血预充,预充液以水箱加热至37℃,采用常温高流量体外循环维持流量2.4 L/min左右,鼻咽温度及肛温37℃。阻断循环后先经主动脉根部灌注37℃温血停搏液500 ml,使心脏在舒张期停搏,再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高钾温血灌注,全部灌注过程中均未见血凝块从冠状静脉窦口或冠状动脉口冲出。进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术毕心脏复苏前5 min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无钾温血灌注。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主动脉阻断91 min,体外循环120 min。术毕回输自体血,术后输入库血600 ml。  术中及术后均无血红蛋白尿。  讨论 冷凝集阳性病人暴露于低温环境时的主要并发症是溶血及溶血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病病人在术前确诊高滴度冷凝集阳性后,重要是确定其冷凝素滴度和冷凝集阈值温度;围术期保持病人的体温不低于冷凝集阈值温度。对于滴度低、阈值温度低的病人,中度低温体外循环较为安全。对于冷凝素滴度高,术前血浆置换法是较为安全的方法。而冷凝集阈值温度较高的病人,应避免低温,使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温晶体停搏液交替灌注或温血持续灌注。我们采用的常温高流量体外循环及温血顺行结合逆行灌注也取得良好效果。

  • 体外循环辅助下狭窄主气管成形术1例

    作者:马量;余国伟

    病人男,6岁.4个月前因车祸胸外伤致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左肩胛骨骨折、双侧气胸,经急救处理后病情稳定.1个月前突发胸闷、气促,两肺可闻及喘鸣音,经抗炎舒喘治疗,无效,呼吸困难日渐加重.CT检查显示气管隆凸上瘢痕性狭窄.因突发呼吸极度困难,急行气管插管,但皮球送气阻力很大,不能满意通气.紧急情况下速送手术室,全身肝素化(ACT 400~500 s)后右股动、静脉分别插管,常温体外循环下转流辅助,以2 L/min的流量维持氧饱和度稳定.

  • 常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良旭;吴良洪;孙芾;田家政;甄文俊;欧阳小康

    为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我们对20例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围术期凝血及纤溶机制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间断温血停跳液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地位

    作者:肖锋;苏丕雄;颜钧;耿博;张云;胡大一

    常温体外循环、持续温血灌注停跳液,经多方临床随机试验证明优于冷血灌注,但对间断温血灌注停跳液心肌保护结果的认识有较大的分歧.现将我们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 常温充氧晶体和氧合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高鸿;余志豪;喻田;刘兴奎;高振宇

    我们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常温体外循环(CPB)时,常温充氧晶体和氧合血停搏液持续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报告如下.方法健康犬15条,随机均分3组,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连接灌注装置后,对照组在低温CPB下灌注4℃ St.Thomas液(钾浓度16mmol/L)10ml/kg,20分钟复灌一次;温血组和温晶组参照Menasche方法[1]并加以改进,先快速推入10ml高钾液(K+=8mmol/10ml),继以常温(37℃)中度稀释的机内氧合血[PO2:300~401mm Hg(1mm Hg=0.133kPa)]或常温充氧低钾St.Thomas液(K+=4mmol/L,PO2 360~420mm Hg)每分钟2ml/kg,另管并行滴注上述高钾液每分钟0.5ml.循环共阻断60分钟.于阻断前、阻断15、50分钟、开放20分钟4个时点取心尖部心肌组织立即置于液氮保存,备测定各项指标用.

  •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60例

    作者:王文生;李树森;王占明;陈晓慨

    1998年12月至 1999 年12月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病人,男28例,女32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4.8±1.2)岁。体重9~32 kg,平均(15.3±4.4)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8例,房间隔缺损(ASD)2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VSD+RVOTS)4例,法洛四联症 (TOF)4例。病儿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三位像及心电图明确诊断。  手术应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取下1/2~2/3胸部正中切口,依据病儿体重及身高,切口在4~8 cm,切除剑突,纵劈下段胸骨至胸骨角水平,8岁以上病儿从胸骨角下方用胸骨锯横断右半胸骨,用撑开器撑开胸骨,心包切开、心脏显露及心内操作同常规正中切口。此切口心底部显露稍差,主动脉插管和阻断时应特别注意,需将升主动脉向足侧牵引,以提高显露效果。我们用带芯直插管(美敦力公司)行主动脉插管,效果满意。本组24例单纯ASD者中,直接缝合关闭缺损20例,其中16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涤纶片修补4例。28例VSD者均经右心房三尖瓣口修补缺损,直接缝合23例,其中20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修补;涤纶片修补 5例。VSD加RVOTS和TOF病儿均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片修补VSD,切除肥厚的隔束、壁束,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2例TOF因需跨环补片,故延长切口为常规切口完成手术。  结果 全组均于体外循环后4~12 h拔除气管插管,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发生。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手术切口在能满足心内操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长度;尽可能不破坏胸廓原有支架结构,以减轻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尽可能缩短心肌缺血时间等。许多学者〔2〕采用右外侧剖胸法完成了一些心脏手术〔1〕。但右侧剖胸法手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主动脉插管更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械,而且经该切口处理右室流出道非常困难,对术前诊断及心外科医师处理术中意外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右侧剖胸可引起右侧胸膜的广泛粘连,影响术后的呼吸功能。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切口小、胸骨后创面小、术后失血少、皮肤切口愈合美观;保存了胸锁关节以及胸骨上段完整,胸骨稳定性好、减轻了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鸡胸的发生率;术野浅、显露好,手术操作易于掌握,不延长手术时间。而且一旦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可随时延长切口成为常规正中切口,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本组多采用不阻断主动脉并行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由于不中断冠状动脉血流,保持心肌氧和能量的供应,避免了心脏停跳后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为心肌保护开拓了新的途径〔2〕。本组中16例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均在常温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修补术,未发生空气栓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由于不需要复温及降温,简化了手术程序,大大缩短了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时间,效果十分满意。

  • 常温心脏手术前急性放血等容性血液稀释对组织供氧与摄氧的影响

    作者:佟宏峰;甄文俊;马玉健;谭洁;黄文;吴良洪

    目的探讨急性放血等容性血液稀释对组织供氧和摄氧的影响.方法心脏直视手术肝素化前直接从右心房内放血,同时经颈内静脉输入等量代血浆,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放血前、后及体外循环期间监测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判断放血后及体外循环中机体组织氧供需是否平衡 .结果本组放血量为200~800ml ,平均为528±152ml;输入代血浆量400~800ml,平均606±182ml.放血前: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0.74±0.07,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为41.20±4.21mmHg,动静脉血氧差(Docta-v) 为(2.77±0.95)Vol%,动脉血氧含量(Octa)为(16.90±1.65)Vol%;放血后:SvO2为0.76±0.08,PvO2为42.40±7.60mmHg,Docta-v为(3.90±0.43)Vol%,Octa为(13.70±1.75)Vol%.放血后Octa降低(P≤0.01),Docta-v增大(P≤0.05),SvO2和PvO2无变化(P>0.05),体外循环中PvO2、SvO2及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肝素化前适量放血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的氧供给,但机体组织摄氧量增加,氧供需是平衡的.

  • 持续低温心肌灌注体外循环不降温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方海宁;谭伟;陆健君;李树松;罗又桥;文健乾;曹辉庆

    目的 探讨心脏持续低温灌注体外循环(CPB)不降温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温组和低温组各3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多巴胺使用情况、血尿、心包纵隔总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 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P<0.05),术后总引流量、使用多巴胺的量和时间以及血尿的发生较低温组低(P<0.05),手术时间较低温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心脏持续低温自体氧合血灌注体外循环不降温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心肌保护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 全身麻醉常温体外循环下右心室弹头取出术1例

    作者:王鑫;马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65kg.术前10小时被枪击伤.查体:T37℃,P 102 次/分,Bp 120/80 mmHg,Hb 11.5g/L,HCT 40.2%.左颈部、左胸壁、右下腹壁3处枪击伤.清醒,无呼吸困难,无声音嘶哑.听诊心前区双期杂音.

  • 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段大为;陈德凤;张铁柱;万明明

    目的观察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分析50例患者应用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转流过程中的血气变化情况,同时和10例应用3M膜肺的患者比较,了解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大于20%,采用中等以上的流量灌注时动、静脉血气均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能满足转流过程中机体氧的需求和膜肺相比转流过程中动、静脉血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安全可靠.

  • 吡那地尔预处理对家兔常温高钾停跳离体心脏的影响

    作者:阳世光;喻田;余志豪;刘兴奎;叶英

    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开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IP)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1].KATP通道开放剂能模拟IP开放KATP通道保护缺血的心肌[2],但KATP通道开放剂预处理在常温全心缺血与晶体心脏停搏液相结合的条件下是否发挥保护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拟应用离体兔心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心功能、心肌能量、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心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预处理对常温高钾停跳液灌注离体兔心肌的保护效果,为常温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提供依据.

  • 肝癌伴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癌栓1例的护理

    作者:张玉芬;顾潇;张月花

    我院于2004年11月27日为1例患者施行肝癌切除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癌栓摘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1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主因气喘、进行性呼吸困难1个月就诊,B超及CT示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及肝右叶实性占位.于2004年11月27日在全麻及常温体外循环下行肝癌切除术与下腔静脉和右房癌栓摘除术.腹部手术切除4 cm×3 cm×3cm肿瘤.腹部肿瘤位于近第二肝门之顶部.右房切除肿瘤为10 cm×8cm×8cm,与近下腔处侧壁粘连紧密,连同部分右房壁切除.手术顺利,术毕安返监护病房,回房血压90/55mm Hg,心率102次/min,末梢SaO2为100%.此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胸引)、肝上、肝下引流管均通畅,引流液均为血性暗红色.胸腔闭式引流液第1小时35ml,术毕回房后患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4 h,并给予心电监护,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呼吸监测及末梢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4 h监测1次血糖、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变化.静脉滴注白蛋白、血浆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术后12 d患者突然出现心房扑动,遵医嘱给予倍他乐克、地高辛、合心爽治疗后好转,于2004年12月14日出院.术后病理报告为结节性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心脏瘤栓为癌结节.

  • 常温体外循环在先心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严振球;贺端清;袁延才;袁钰鑫

    目的探讨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CPB)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10例)和低温组(1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胸腔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37.8±11.5)min与(50.6±11.9)min],P<0.05,手术时间也较低温组明显缩短[(2.3±0.5)h与(2.8±0.4)h],P<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前3 h 胸腔引流量和血细胞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83例儿童心脏直视术常温体外循环的管理

    作者:钮建宏;姜子非;刘斌;李晋德;施峥嵘;韩军;洪亚强;马剑平

    体外循环(CPB)灌注技术在心外科应用半个世纪以来,低温CPB已成为标准的灌注技术.但随着CPB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常温CPB作为另一种灌注技术,近年来又在心外科领域出现[1].我院1999年6月至今为83例儿童心脏直视手术采用了常温灌注技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