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길림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587X
  • 国内刊号: 22-134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2-23
  • 曾用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吉林医科大学学报;长春医院学报
  • 创刊时间: 195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李玉林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人参二醇组皂苷对家兔急性酒精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晓琴;杜艳伟;闻乃研;褚红硕;李娜;朱必涛;鲁育铭;赵丽晶

    目的:探讨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家兔酒精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阐明 PDS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1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 PDS 组,每组5只。对照组家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0.2 g·mL-1,模型组家兔恒速静脉滴注20%酒精(0.1 g·kg-1·min-1),PDS 组家兔静脉滴注酒精前给予PDS 0.025 g·kg-1。心室内插管检测各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色法检测家兔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检测心肌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左心室内舒张末期压(LVEDP)在开始记录30 min时显著降低(P<0.05),血清 LDH、CK 和 CKMB水平升高(P<0.05),心肌组织匀浆中 MDA水平升高(P<0.05),T-SOD、GSH-Px和 CAT活性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PDS组家兔 LVEDP显著升高,血清 LDH、CK及CKMB水平下降(P<0.05),心肌组织匀浆中 MDA水平下降(P<0.05),T-SOD、GSH-Px及CAT活性升高(P<0.05)。结论:PDS对家兔急性酒精性心力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肌过氧化损伤有关。

  • EMMPRIN糖基化突变质粒的构建及功能检测

    作者:赵超悦;宋润敏;秦晖;王娜;杨柳;李江

    目的:构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探讨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定点诱变技术构建 EMMPRIN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突变成功后,对突变质粒进行功能检测,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 EMMPRIN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突变质粒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将 EMMPRIN序列中第44、152和186位的天冬酰胺突变成谷氨酰胺,成功构建 EMMPRIN/GFP(N44Q)、EMMPRIN/GFP(N152Q)和 EMMPRIN/GFP(N186Q)糖基化单点突变质粒;糖基化位点突变后,突变型细胞核分裂相显著减少,伪足数减少;MTT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野生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而 EMMPRIN 糖基化位点突变后,与野生型比较, EMMPRIN(N44Q)、EMMPRIN (N152Q)和 EMMPRIN (N186Q)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EMMPRIN突变型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且随作用时间增加,抑制作用减弱;EMMPRIN糖基化修饰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关联。

  • 术后早期进食对兔胃肠吻合口瘘的形成及愈合时间的影响

    作者:姜成毅;王超;郭新元;姜葳;王权

    目的:动态观察术后早期进食对兔胃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初步阐明胃肠道手术术后早期进食与兔胃肠吻合口瘘的形成及愈合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均行胃肠吻合术,实验组家兔于术后24 h进全流食,对照组家兔术后全程禁食水,予以静脉提供能量。分别于术后36 h、72h、5d、7d、10d和15d每组取2只家兔行剖腹探查,观察2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吻合口破裂压力、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和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为91.6%(22/24),实验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为95.8%(23/24),2组家兔吻合口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明显降低,为各自低值,术后5 d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明显上升,实验组破裂压力略低于对照组,术后7 d对照组达到峰值,术后10 d对照组破裂压力较术后7 d略微下降,实验组此时达到峰值,各时间点2组吻合口破裂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2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差异不明显,2组均达到低值。术后10 d 2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均显著上升,达到各自大值,各时间点2组间吻合口抗张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实验组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略低于对照组,术后7 d 2组均达到峰值,各时间点2组间吻合口羟脯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食不会延长吻合口的愈合时间,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的几率。

  • Cy5标记寡脱氧核苷酸MT01经大鼠牙龈黏膜局部注射后在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分布

    作者:张超;申玉芹;侯旭;裴瑾;孙晗;孙新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Cy5标记寡脱氧核苷酸(ODN)MT01在大鼠体内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分布的规律性。方法:选取6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大鼠牙龈黏膜局部注射Cy5标记的MT01,对照组大鼠牙龈黏膜局部注射未经标记的MT01;于注射后15 min、1 h、4 h、8h、16h、1d、2d、3d、4d和5d分别取大鼠肺、肝、脾、肾、心和脑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大鼠重要脏器组织中 MT01的荧光分布,以荧光阳性细胞率表示各脏器组织内 MT01进入各组织细胞量。结果:对照组大鼠重要脏器组织中未观察到荧光阳性细胞;实验组大鼠除心、脑组织外,肺、肝、脾和肾组织细胞中均可观察到荧光阳性细胞;肾组织中荧光阳性细胞呈片状分布,荧光主要集中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肝、脾和肾组织的荧光阳性细胞率呈规律性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注射后4、3和4d时,肺组织的荧光阳性细胞率未见明显规律性。结论:MT01经大鼠牙龈局部注射后可进入肺、肝、脾和肾组织,主要集中在肾脏组织中,且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 硫化氢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军杰;黄国雄;黎静;张星;谢露

    目的:探讨硫化氢(H 2 S)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阐明其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手术+硫氢化钠(NaHS)组,每组9只。行左肺切除术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饲养35 d后,分别测定3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体质量(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 S)]比值。检测各组大鼠血浆 H2 S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硫化氢还原酶(CSE)活性;测定线粒体总 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透视电镜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血浆 H2 S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CSE活性降低(P<0.01);肺动脉组织线粒体膜肿胀,线粒体活力下降(P<0.01);线粒体中 ATP 酶、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手术组比较,手术+NaHS组大鼠血浆 H2 S 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 CSE 活性均升高(P<0.01);线粒体膜肿胀度减轻,活力有所恢复;肺动脉组织中 ATP 酶、GSH-Px和 SOD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 MDA水平明显减少(P<0.01)。结论:H2 S可增强线粒体 ATP 酶、GSH-Px和 SOD的活性,降低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起到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的保护作用。

  • 二甲双胍对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Dami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长岭;蔺迪;邢思宁;赵松;陈惠鹏;周凡;马东初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 Dami细胞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二甲双胍抑制 Dami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Dami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2、4、8、16和32 mmol·L-1二甲双胍处理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后Dami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免疫印迹分析Cdc2和Cyclin B1蛋白的表达以及 Cdc2蛋白的磷酸化修饰。结果:MTT 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2 mmol·L-1二甲双胍处理组0、24、48、72和96 h Dami 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35.1±2.3)%、(49.7±5.1)%、(78.8±0.9)%、(79.1±3.0)%和(85.2±3.2)%](P<0.01);在二甲双胍处理72 h后,1、2、4、8、16和32 mmol· L-1处理组 Dami 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3.8±1.3)%、(51.9±2.2)%、(59.4±1.6)%、(65.5±2.0)%、(75.5±0.9%)和(79.1±3.0)%,二甲双胍对 Dami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2和4 mmol · L-1二甲双胍处理组 G2/M期细胞比例从(26.0±0.5)%升高至(38.5±1.5)%、(48.4±1.1)%和(58.2±2.7)%,4 mmol·L-1二甲双胍处理组 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印迹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 mmol·L-1二甲双胍处理组 Cdc2和Cyclin B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Cdc2在 Try15位点磷酸化明显上调,而在 Thr161位点的磷酸化明显下调。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Dami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 G2/M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Cdc2/Cyclin B1复合物的活化受到抑制有关。

  • 大鼠孤束核内谷氨酸受体亚型对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的调控作用

    作者:刘晓华;韩曼;杜剑青

    目的:探讨大鼠孤束核(NTS)内谷氨酸受体亚型对心包内注射辣椒素诱发的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影响,阐明 NTS对心脏伤害性信息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鹅膏蕈氨酸(IBO)组、谷氨酸组、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组、α-甲基,4-羧基苯丙氨酸(MCPG)组、MCPG联合MK-801组和6,7-二硝基喹喔啉-2,3-二酮(DNQX)组;各组大鼠孤束核内分别微量注射13 mmol·L-1 IBO 100 nL,100、200、500 mmol·L-1谷氨酸100 nL,NMDA受体拮抗剂40和60 mmol·100-1 MK-801100 nL,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25和50 mmol·L-1 MCPG 100 nL,25 mmol·L-1 MCPG 50 nL联合40 mmol·L-1 MK-80150 nL,非 NMDA 受体拮抗剂20和50 mmol · L-1 DNQX 100 nL;观察各组大鼠 CMR 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BO组大鼠CMR减少(P<0.05);谷氨酸组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大鼠CMR不断增加(P<0.05);MK-801和MCPG组CMR均减少(P<0.05);MCPG联合MK-801组CMR减少(P<0.05);DNQX组CMR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NTS对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有易化调控作用,这种易化调节作用主要由NMDA和mGluRs受体介导。

  • 瘦素对单核细胞THP1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曹红;王林;李矿发;庞雪利;苏敏;黄云秀;魏兰;陈婷梅

    目的:探讨瘦素促进单核细胞THP1分泌趋化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研究瘦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RT-PCR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 THP1细胞瘦素受体(Ob-Rb和Ob-Rt)表达。选取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0、50、100及200μg·L-1瘦素组,采用 Transwell实验检测各处理组穿膜细胞数。THP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00μg·L-1瘦素组,采用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信号通路关键分子 p-AKT、p-ERK 1/2和 p-STAT3表达水平。THP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0μg · L-1瘦素组、100μg·L-1瘦素+DMSO组、100μg·L-1瘦素+50μmol·L-1 AG490组、100μg·L-1瘦素+10μmol·L-1 LY294002组和100μg·L-1瘦素+10 mol·L-1 PD980590组,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 IL-8表达水平。结果:瘦素长受体 Ob-Rb和短受体 Ob-Rt在THP1细胞中均有高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100和200μg·L-1瘦素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μg·L-1瘦素组THP1细胞中 p-AKT、p-ERK 1/2和 p-STAT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100和200μg·L-1瘦素组THP1细胞中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100μg·L-1瘦素组比较,100μg·L-1瘦素+10μmol·L-1 LY294002组和100μg·L-1瘦素+10 mol·L-1 PD980590组 THP1细胞中 IL-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100μg·L-1瘦素+50μmol·L-1 AG490组 IL-8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瘦素能促进单核细胞THP1分泌趋化因子,其机制可能与 PI3K/AKT和MAPK/ERK 1/2信号通路有关。

  • 1-甲基海因对哮喘大鼠模型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韩冬;董雪莲;邱智东

    目的:探讨1-甲基海因(1-MH)对哮喘及咳嗽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 Wistar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诱发大鼠哮喘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MH 20、40、80 mg·kg-1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氨茶碱60 mg·kg-1),另取10只 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收集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选取40只引喘合格豚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MH 15、30和60 mg·kg-1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氨茶碱50 mg·kg-1),记录各组豚鼠哮喘发生潜伏期;选取豚鼠10只,取支气管放于 Krebs 液中,记录并计算0.25、0.50和1.00 g·L-11-MH 对抗磷酸组胺的解痉百分率;选取引咳合格小鼠50只,随机分成1-MH 25、50和100 mg·kg-1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可待因50 mg·kg-1),记录各组小鼠咳嗽潜伏期及3 min内的咳嗽次数;选取引咳合格豚鼠40只,随机分成1-MH 15、30和60 mg·kg-1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可待因20 mg·kg-1),记录各组豚鼠咳嗽潜伏期及5 min内的咳嗽次数。结果:与致敏模型对照组比较,1-MH 40和80 mg·kg-1剂量组大鼠BALF中 IL-5、Eotaxin水平及 EOS计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乙酰胆碱诱导哮喘模型对照组比较,1-MH 30和60 mg·kg-1剂量组豚鼠哮喘发生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MH 0.50和1.00 g·L-1剂量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解痉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与小鼠咳嗽模型对照组比较,1-MH 50和100 mg·kg-1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减少(P<0.05或P<0.01);与豚鼠咳嗽模型对照组比较,1-MH 30和60 mg·kg-1剂量组豚鼠咳嗽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减少(P<0.05或P<0.01)。结论:1-MH具有良好的平喘及镇咳作用,平喘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气道炎症和直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关。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作者:王树东;丁丽娟;耿嘉男;李特;刘全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阐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改善大鼠 AM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 Wistar大鼠结扎冠脉前降支建立 AMI模型,术后存活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小剂量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0.8 g· kg-1· d-1)、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大剂量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1.6 g· kg-1· d-1)、阳性药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5 mg· kg-1· d-1),每组12只,同时设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n=10),连续给药4周。HE和 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学表现;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的 DNA碎片,计算凋亡指数(AI);RT-PCR法检测非梗死区心肌中 OP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AI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 AI明显降低(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银丹心脑通大剂量组大鼠 A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丹心脑通小剂量组大鼠 AI无明显改变(P>0.05)。RT-PCR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 OP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 OP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银丹心脑通大剂量组大鼠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 OP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银丹心脑通小剂量组 OPN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降低左心室非梗死区OPN mRNA表达水平,提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大鼠 AMI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 OPN mRNA表达有关。

  • 肉苁蓉苯乙醇苷对环磷酰胺致小鼠生精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赵东海;张磊;张艳;齐玲;邹向明

    目的:探讨肉苁蓉苯乙醇苷对环磷酰胺致生精障碍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乙醇浸提法提取肉苁蓉苯乙醇苷。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肉苁蓉苯乙醇苷低剂量组(50 mg·kg-1)和高剂量组(100 mg· kg-1),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天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1)连续5 d,制备生精障碍小鼠模型。末次给药后,肉苁蓉苯乙醇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30 d。末次灌胃后24 h,取小鼠睾丸组织。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睾丸组织匀浆中睾酮水平,比较各组小鼠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及精子畸形率, 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P<0.01),精子畸形率升高(P<0.01),睾丸组织匀浆中睾酮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肉苁蓉苯乙醇苷各剂量组小鼠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明显升高(P<0.01),精子畸形率降低(P<0.01),睾丸组织匀浆中睾酮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小鼠睾丸生精小管萎缩、退化,生精上皮明显变薄、生精细胞排列紊乱,腔内精子数目减少;肉苁蓉苯乙醇苷组小鼠睾丸生精上皮层数明显增多,层次分明,生精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规则,管腔内可见精子。结论:肉苁蓉苯乙醇苷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生精障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睾丸组织中睾酮水平有关。

  • miR-205靶定YES1对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程远;甄永占;郝晓方;邬鹏宇;熊亚南;刘志勇;崔和勤

    目的:利用实时定量 RT-PCR技术和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析系统检测miR-205在肺癌组织及 A549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直接靶基因 YES1,探讨 miR-205抑制肺癌细胞 A549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实时定量 RT-PCR技术检测10例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 miR-205的表达水平;miR-205 mimics 和control mimics分别转染A549细胞,利用细胞计数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A549细胞的增殖情况。选取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 pcDNA3/EGFP,将 YES13′UTR的一段特异性序列、YES13′UTR(miR-205互补位点)点突变后的序列分别插入该质粒中,构建 YES1-3′UTR 和 mut-YES1-3′UTR 的绿色荧光表达质粒。实验分为YES1-3′UTR、YES1-3′UTR 与 miR-205 mimics、YES1-3′UTR 与 control mimics、mut-YES1-3′UTR、mut-YES1-3′UTR与 miR-205 mimics 和 mut-YES1-3′UTR 与 control mimics 共6组,均与表达红色荧光蛋白pDsRed2-N1共同转染肺癌细胞系 A549,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蛋白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miR-205在肺癌组织及 A549细胞中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205mimics 转染组 A549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转染 control mimics对照组(P<0.05);YES1-3′UTR与miR-205 mimics共转实验组荧光蛋白表达水平低于YES1-3′UTR与control mimics共转染组(P<0.01);YES1蛋白高表达组A549细胞细胞克隆形成数高于细胞对照组(P<0.05)。结论:miR-205可能通过靶定靶基因 YES1抑制了肺癌细胞 A549的增殖,提示 miR-205和YES1有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 赖氨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晓庆;甄永占;郝晓方;王梅梅;章广玲

    目的:探讨赖氨大黄酸(RHL)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阐明 RHL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25和50 mg·kg-1 RHL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联苯三酚自氧化法和 NADPH 偶联法分别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Nile red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脂肪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脂肪合成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低,血糖、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 SOD和 GSH-Px活性降低(P<0.05),肝脏组织出现大量脂肪空泡和脂肪蓄积。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肪合成信号通路 ERK1/2-SREBP-1c被激活;与模型组比较,25和50 mg·kg-1 RHL治疗组大鼠脂肪合成信号通路被抑制。与模型组比较,RHL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无显著变化,但血糖、TG和 TC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和 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RHL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脂肪空泡和脂肪蓄积明显减少。结论:RHL能抑制氧化应激、肝脏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从而发挥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及其脂质调节作用机制

    作者:蒋娟;黄学宽;曾志华;骆言;张超男;万磊;王玲

    目的:探讨电针对高脂高胆固醇造模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脂质调节作用,阐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以及肝 X受体α(LXR-α)和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 (SREBP-1 c)表达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44只雌性 SD大鼠适应性喂养7 d,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和电针组,每组11只。正常组大鼠用标准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大鼠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后电针组针刺“肝俞”、“脾俞”和“膈俞”进行治疗,电压9 V,电流强度1~3 mA,频率为1.5~2.0 Hz,疏密波,留针15 min,每天1次,连续28 d。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肝组织匀浆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 RBP4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 LXR-α和SREBP-1 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 FBG、FFA、肝组织匀浆中 TC和 TG以及血清 RBP4水平升高(P<0.01), LXR-α和 SREBP-1 c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宝肝泰组大鼠 FBG、FFA、肝组织匀浆TC和TG水平下降(P<0.05或P<0.01),血清 RBP4水平下降(P<0.01), LXR-α和 SREBP-1 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电针“肝俞”、“脾俞”、“膈俞”能降低 NAFLD大鼠血清 RBP4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脂质沉积,对 NAFL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组织中 LXR-α和 SREBP-1 c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 靶向CK2α基因的siRN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霞;张秀梅;肖建英

    目的:探讨RNA干扰酪蛋白激酶2(CK2α)基因表达后对 HCT11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针对CK2α的 mRNA序列设计 CK2α-siRNA序列,将体外培养的 HCT11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和CK2α-siRNA组(转染CK2α-siRNA),应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转染,利用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CK2α、cyclin H、P53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 MTT法检测各组 HCT116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CK2α-siRNA组 CK2α和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 H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53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21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MTT检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48和72 h,CK2α-siRNA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K2α-siRNA组 S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减少(P<0.01),G1期细胞则明显增加(P<0.01),细胞滞留在 G1期。结论:RNA干扰CK2α表达能够抑制 HCT116细胞增殖,发生 G1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 RNA干扰CK2α表达后 cyclin H表达下调及P53活性恢复有关。

  • UCA1a(CUD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膀胱癌UM-UC-2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宇;陈葳;李旭;张红;张晓芹;史迎莉

    目的:构建 UCA1 a(CUD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pcDNA-UCA1 a(CUDR),观察其在膀胱癌 UM-UC-2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 UCA1 a(CUDR)基因与膀胱癌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膀胱癌 BLZ-211细胞的5′-RACE-Ready cDNA 为模板,采用 PCR 法克隆 UCA1 a(CUDR)全基因,经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与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连接,构建 pcDNA-UCA1a(CUDR)重组质粒。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稳定转染至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 UM-UC-2细胞系,利用 RT-PCR法检测转染 pcDNA-UCA1 a(CUDR)的 UM-UC-2细胞和转染空质粒 pcDNA3.1(+)的 UM-UC-2细胞中 UCA1a(CUDR)基因的表达。结果:克隆的目的基因片段约为2200 bp,与预期结果相符,表明成功扩增 UCA1a(CUDR)基因;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DNA-UCA1 a(CUDR)。半定量 RT-PCR 法检测,与转染空质粒的细胞比较,转染表达载体 pcDNA-UCA1 a (CUDR)的UM-UC-2细胞中 UCA1 a(CUDR)基因表达量升高。结论:成功构建pcDNA-UCA1 a(CUDR)真核表达载体,且 UCA1 a(CUDR)基因在转染表达载体的 UM-UC-2细胞中高表达。

  • 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韩威;姜慧轶;魏胜男;孟昭杰;戴丽君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对 Bax和 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 h后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之后断头取脑,应用TUNEL染色及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组织梗死情况并检测 Bax和 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 Bax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大鼠脑细胞坏死严重,水肿明显;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坏死细胞数减少,水肿情况有所改善。结论: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Bax和上调Bcl-2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神经元凋亡实现的。

  • 眼针对MCAO/R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表达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

    作者:马贤德;侯殿东;张威

    目的:观察眼针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对缺血性脑病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1只)和模型复制组(40只)。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及眼针组(16只);眼针组大鼠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进行针刺干预。再灌注后2h即开始针刺,每8h 1次,连续针刺10次,末次干预后30 min,断髓处死大鼠,剥离缺血区域周围半暗带部位的脑组织,采用 RT-PCR和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 BDNF和 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 MCAO/R模型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 BDNF和 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可促进 BDNF及其受体 TrkB表达以对抗损伤。眼针可通过上调 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 盐霉素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欧仁杰;石爱平;杨红梅;王海明;许宁

    目的:探讨盐霉素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人膀胱癌563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15、30和60μmol·L-1)盐霉素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细胞凋亡率,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各组人膀胱癌5637细胞中 Wnt/β-catenin途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盐霉素组膀胱癌563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穿膜数目减少(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与低剂量(15μmol·L-1)盐霉素组比较,高剂量(60μmol·L-1)盐霉组人膀胱癌5637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穿膜数目减少(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盐霉素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生长有较明显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侵袭力,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 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的。

  • 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对体外培养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宋艳;宋颖;侯金利;张茂林

    目的:探讨狂犬病病毒街毒株(RV)感染神经细胞的形态学表现,揭示狂犬病病毒致神经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20只 C57/BL 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脑内接种30μL RV病毒液(10TCID50),对照组小鼠脑内接种等量细胞维持液,利用抗 RV抗体检测病毒抗原在小鼠脑组织的分布。体外实验,培养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培养1周后,感染狂犬病病毒,免疫荧光检测感染72、96和120 h后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体内实验,狂犬病病毒感染4 d后,在海马CA1区锥状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均能检测到狂犬病毒抗原;狂犬病病毒感染7 d后,仅在海马 CA1区胞体中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抗原。体外实验,狂犬病 RV感染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120 h后,感染的神经元数量多,且感染的神经元树突数量减少。结论:狂犬病 RV可感染、损伤海马CA1区树突,从而引起小鼠神经功能异常。

  • 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植入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白兔体内后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作者:刘瑞;李明贺;及昕;韩成敏

    目的:测定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CF/PEEK)的力学性能,评价其植入下颌骨后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方法:将27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18只),建立双侧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实验组白兔双侧下颌骨植入长条形CF/PEEK复合材料,对照组白兔左侧下颌骨植入自体骨(阳性对照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12和16周处死白兔(每组3只),截取缺损区颌骨,对标本的材料-骨界面进行大体、影像学和光镜观察,并进行局部组织学评分。结果:大体观察,白兔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二次骨折。影像学观察,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白兔颌骨缺损区有明显骨痂形成,修复效果好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学观察,与术后第8周比较,术后第12周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明显减小(P<0.01),第16周时小(P<0.05);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局部免疫细胞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周时实验组材料周围及阳性对照组缺损区有大量骨小梁形成和成骨细胞散布于骨小梁周围。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由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填充。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率增高,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CF/PEEK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植入白兔下颌骨后免疫反应小,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

  • FOXC2调控DLL4/Notch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MCF-7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刘红;谢佳;刘毫;郑曰勇;吴诚义;屈洪波;李聪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 FOXC2对乳腺癌 MCF-7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 FOXC2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 FOXC2慢病毒基因转染技术将 FOXC2基因和空载体基因分别转染至乳腺癌 MCF-7细胞株中,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实验分为未转染组、空载体组和过表达组。采用 Matrigel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成管能力和迁移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FOXC2、DLL4和 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比较,过表达组 MCF-7细胞上清诱导 HUVECs闭合小管数和迁移细胞数增加(P<0.05);FOXC2、DLL4和Notch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MCF-7细胞中过表达 FOXC2能显著增加HUVECs的成管能力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 Notch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 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复合组织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晓燕;李正强;孙莹;王冠勋;郑璐;韩冰

    目的:研究新型组织工程纳米材料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SF/PLLA)无纺网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作为生物植入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 SF/PLLA复合组织工程纳米材料,制备浸提液,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2周内小鼠的一般情况和不良反应;将材料植入小鼠背部,以3-0缝线作为对照,于术后1、2、3和4周分别取材, HE染色并拍照,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传代后接种至材料表面,在体外继续培养,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将关节软骨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培养液)、实验组(含材料的培养液)和阳性对照组(含苯酚培养液),不同组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24和48 h,MTT法检测材料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注射浸提液后小鼠的全身状况与注射生理盐水后无差别;材料植入小鼠背部后,开始有少量成纤维细胞长入材料中,伴随出现少量的淋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无明显增多,材料慢慢降解,直至第4周时材料出现明显的降解;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第2周时严重,然后逐渐减轻,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与缝线周围组织一致或略轻;将细胞接种于支架上24 h 后有细胞贴附于材料纤维上,48 h后贴附于纤维上的细胞数量增多。MTT法检测,实验组24和48 h细胞毒性均为Ⅰ级。除阳性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吸光度(A)值均增加;同一时间点,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 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 A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SF/PLLA无纺网支架材料属于安全植入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超滤技术去除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中内毒素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娟;谢飞;陈潭琇;孙霞霞;李琼书;台桂香

    目的:评价超滤技术去除纯化后重组 MUC1-MBP融合蛋白(MUC1-MBP)溶液中内毒素的效果,阐明超滤技术对去除内毒素的作用。方法:选取表达 MUC1-MBP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分别通过 CM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CM)(CM 组)、CM 联合 Phenyl Sepharose 6 FF 疏水层析(C6)(CM+C6组)、CM 加超滤(CM+超滤组)以及CM联合C6加超滤(CM+C6组+超滤)进行纯化,并去除内毒素;采用 SDS-PAGE 分析蛋白纯度;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表达水平。结果:SDS-PAGE分析,在预期相对分子质量62000处呈现单一条带, Quantity One分析纯度>96%;CM组与CM+C6组内毒素表达水平均较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CM 组比较, CM+超滤组内毒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 CM+C6组比较, CM+C6超滤组内毒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CM+超滤组与CM+C6+超滤组内毒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或 CM联合 C6均不能有效去除内毒素,其中 C6对去除内毒素几乎无作用;CM加超滤可有效去除内毒素,超滤技术在去除内毒素中发挥重要作用。

  • TAAR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性的Meta分析

    作者:俞琼;张瑞明姜媛;王猛;于雅琴;史杰萍

    目的:探讨人群中TAAR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阐明 TAAR6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ce、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 TAAR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94年1月-2013年5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筛查,选出合适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 5.1软件对各项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以及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有5篇文献符合条件,共选取了5个位点进行 Meta分析,rs8192625位点的等位基因合并 OR=0.93,95%CI=0.81~1.07,P=0.32;基因型合并 OR=0.88,95%CI=0.76~1.02,P=0.08。rs4305745等位基因合并 OR=0.96,95%CI=0.90~1.03,P=0.29;基因型合并 OR=1.03,95%CI=0.92~1.14,P=0.62。rs6903874位点的等位基因合并 OR=0.95,95%CI=0.86~1.04,P=0.27;基因型合并 OR=0.93,95%CI=0.84~1.04,P=0.20。rs6937506位点的等位基因合并 OR=0.95,95%CI=0.86~1.04, P=0.27;基因型合并 OR=0.93,95%CI=0.83~1.03,P=0.17。rs7772821位点的等位基因合并 OR=0.96,95%CI=0.87~1.05,P=0.35;基因型合并 OR=0.96,95%CI=0.86~1.07,P=0.47。结论:人群中TAAR6基因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提示 TAAR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 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海莉;李晓莹;韩笑;安丽萍;关晓辉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阐明 ASPP家族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45例、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20例。45例结肠癌组织分为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21例)和低分化组(13例);按 TNM分期分为 T1组(7例)、T2组(8例)、T3组(25例)和T4组(5例);有淋巴转移 N1组(19例)和无淋巴转移 N0组(2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 ASPP1、ASPP2和 iASPP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ASPP家族成员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 ASPP1和 ASPP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 iASPP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1)。②结肠癌组织中 ASPP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0.163,P>0.05);ASPP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s=0.454,P<0.01);结肠癌组织中 iASPP 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0.171,P>0.05)。③结肠癌组织中 ASPP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0.268,P>0.05);ASPP2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程度增加而递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s=-0.348,P<0.05);结肠癌组织中 iASPP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0.231,P>0.05)。④结肠癌组织中 ASPP1、ASPP2和 iASPP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s=0.089、rs=0.044和rs=0.210,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有可能成为良恶性结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指标;ASPP2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和分期有相关性,可以成为结肠癌的预后指标。

  • 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前后关节液中uPA、MMP-3、MMP-9、MMP-13和MMP-14表达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王维山;史晨辉;李长俊;张振东;陈安民;郭风劲

    目的:检测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前后关节液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MMP-13、MMP-14的表达水平,探讨关节清理手术对 uPA、MMP-3、MMP-9、MMP-13和 MMP-14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关节镜诊治的膝 OA患者关节液标本420份,术后半年随访时获取关节液标本350份,对符合本实验条件的228份标本应用 ELISA法检测 uPA、MMP-3、MMP-9、MMP-13和 MMP-14的表达水平,比较术前术后 uPA、MMP-3、MMP-9、MMP-13和 MMP-14表达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 uPA、MMP-3、MMP-9、MMP-13和 MMP-14与关节疼痛评分(VA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经临床随访6~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5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半年时 OA患者关节液中 uPA和 MM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MMP-9和 MMP-13略有下降(P<0.05),而 MMP-14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 uPA、MMP-3、MMP-9、MMP-13和 MMP-14表达水平与 VA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361、r=0.417、r=0.136、r=0.514和r=0.156,P<0.05);术后 uPA与 MMP-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14,P<0.05),uPA和 MMP-3表达水平与 VA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981、r=0.831, P<0.01),MMP-13表达水平与 VAS评分亦呈正相关关系(r=0.145,P<0.05),而 MMP-9和 MMP-14表达水平与 VA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能显著减轻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关节液中 uPA、MMP-3和 MMP-13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 TFPI-2和MMP-9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作者:张鲁川;王峰;樊青霞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2(TFPI-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1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采用过碘雪夫酸(PAS)和CD34双重染色法观察 V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TFPI-2和MMP-9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VM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以及 TFPI-2和 MMP-9表达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VM阳性率为20.37%。低分化组 VM阳性率(40.38%)高于中分化组(11.76%)和高分化组(7.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5,P<0.01)。TNM Ⅰ-Ⅱ期组 VM阳性率(11.59%)低于Ⅲ期组(26.88%)(χ2=5.707,P=0.017)。在低分化组中,TFPI-2在 VM(+)组的表达率[33.34%(7/21)]高于 VM(-)组[6.45%(2/31)](χ2=4.582,P=0.032);MMP-9在 VM(+)组的表达率[78.79%(26/33)]高于 VM(-)组[44.96%(58/129)](χ2=12.05,P=0.001);低分化组 TFPI-2的表达水平与VM呈正相关关系(r=0.166,P=0.032),MMP-9的表达水平与 VM呈正相关关系(r=0.183,P=0.018), VM(-)组5年生存率高于 VM(+)组(χ2=22.84,P<0.001)。结论:低分化及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易形成VM, VM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有关,且TFPI-2和 MMP-9对 VM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倩;亓传旺;张会;张鹏;吴瑞红;迟秀梅;于鸽;潘煜;牛俊奇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 H 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 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 <0.05);发生甲亢患者中 HCV 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 <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 尿乳酸/肌酐比值在新生儿窒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丹;高玉先;任静;张敏敏;严超英

    目的:探讨尿乳酸/肌酐比值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关系,阐明尿乳酸/肌酐比值在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选取4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患者为窒息组,40名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出生后1 d 新生儿尿乳酸/肌酐比值、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酐比值和 Apgar评分,分析窒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尿乳酸/肌酐比值、尿 NAG/肌酐比值与新生儿HIE发生的关系。结果:窒息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及尿 NAG/肌酐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与1-min和5-min 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636,P<0.01;r=-0.883,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与尿 NAG/肌酐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433,P<0.01)。结论:尿乳酸/肌酐比值对新生儿窒息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早期预测新生儿 HIE的重要依据。

  •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晨;徐长妍;李国东;迟宝荣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胆汁性肝硬化(PBC)与 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制定 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3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中 AIH 患者49例、PBC 患者43例、AIH/PBC 重叠综合征患者43例,检测各类型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并对 AIH/PBC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泼尼松及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生化指标, AIH/PBC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 IgM 水平显著高于 AIH 组(P<0.05), AIH/PBC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 IgG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自身抗体指标,与 AIH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 M2型线粒体抗体(AMA M2)检出率增高(P<0.05);与PBC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AIH/PBC组患者存在高发生率的碎屑样坏死(100.00%)、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83.72%)及胆管病变(69.77%)。对 AIH/PBC患者实施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各种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兼有 AIH 和 PBC患者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泼尼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 AIH/PBC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征稿简则

    作者:

    关键词: 吉林 大学 医学
  • 角膜成分移植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京;贾卉

    角膜移植手术是目前能使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有效手段。随着人们对角膜疾病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新技术和新器材的使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板层角膜移植术逐渐转向角膜成分移植,角膜成分移植是以组织成分移植置换角膜中有病变的部分,从而提高角膜供体材料的利用率,大大减少术后排斥反应和散光等并发症。本文对角膜成分移植的手术方式、适应证、并发症及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 富血小板血浆对牙髓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烨;李响;孙淑芬

    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和调控蛋白,可以参与细胞的迁移、分化及增殖等过程,促进牙髓损伤的修复。富血小板血浆作为一种易获得、无免疫原性的材料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用于促进成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牙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富血小板血浆的获取、对牙髓损伤修复作用机制及应用展望进行综述。

  • 吉林省农村成年居民膳食多样化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黎;梁明辉;苏影影;杨小莲;宋畅;刘婷;吴莹

    目的:以膳食多样化评分(DDS)为评价指标,了解吉林省18~65岁农村成年居民膳食多样化与超重和肥胖状况,并分析膳食多样化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2012年6~7月本课题组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吉林省选取674名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测量居民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计算DDS,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膳食多样化程度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危险性。结果:吉林省农村居民 DDS整体水平较低,62.4%的居民DDS在6分及以上,11.8%的农村居民DDS为3分及以下,肥胖检出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膳食多样化程度分级为适中和充足的居民,发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膳食多样化程度不足者的0.946和0.816倍。结论:目前吉林省农村成年居民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发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较高;随着膳食多样化程度增加,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降低。

  • 缺碘补碘地区与高水碘地区女性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的比较

    作者:赵仁成;刘丽香;申红梅;刘鹏;刘守军

    目的:通过对供应碘盐的缺碘地区与山西省停供碘盐的水源性高碘地区孕妇、哺乳妇女和育龄女性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的比较,分析2组人群在不同碘来源和碘营养水平下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为碘相关甲状腺疾病敏感人群的筛检提供依据。方法:在我国6个省份选择缺碘补碘地区,调查当地孕妇、哺乳妇女、18~45岁育龄妇女3类人群,共991名;孕妇碘营养水平按<150、150~249、250~499和≥500μg·L-1进行分组,哺乳妇女碘营养水平按<100和≥100μg·L-1进行分组;在山西省选择高水碘地区,按水碘水平选择50~99、100~149、150~299和≥300μg·L-14个地区,每个地区选择孕妇、哺乳妇女和育龄妇女各20名,共计241名。分别采集上述调查对象的血样和尿样,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学甲状腺功能指标,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方法测定尿碘水平。结果:在碘缺乏地区和高碘地区,女性人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和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并发率分别为2.32%和4.98%,亚临床甲减患者中甲状腺抗体阳性人群约占1/3~1/2。碘缺乏地区和高碘地区女性人群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7.55%和34.85%,约占总女性人群的1/3。高水碘地区孕妇、哺乳妇女、18~45岁育龄妇女亚临床甲减检出率明显高于碘缺乏地区(P<0.05);高水碘地区哺乳妇女甲状腺抗体阳性和亚临床甲减伴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碘缺乏地区(P<0.05)。不同碘来源下,当摄碘量适宜时,女性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碘暴露水平的增加,女性人群亚临床甲减和甲状腺抗体阳性患病率增加,二者的重合率也增加。孕妇碘营养<100μg·L-1组低T4血症和总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碘营养250~499μg·L-1组(P<0.05),哺乳妇女碘营养<100μg · L-1组低 T4血症和总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碘营养≥100μg·L-1组(P<0.05)。结论:在摄碘量适宜时,盐碘摄入碘与水碘摄入碘对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无影响;碘摄入量升高时,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发病随之升高。

  • 吉林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作者:纪瑞晓;陶育纯;钟磊;陈晓梅;俞琼;吕芳;姜停停;马永辉;张晶波;于雅琴

    目的:了解吉林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状况,阐明影响吉林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吉林省9个市(州)共32个区/市/县选取18~79岁的230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实际完成有效样本21435名,共筛选出女性样本11098名,其中已自然绝经女性4875名作为本次研究样本。采用复杂加权方法估计平均自然绝经年龄和自然绝经年龄中位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出生年份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结果:吉林省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11±4.19)岁,自然绝经年龄中位数为50.00岁,自然绝经者4881名,<40岁绝经者111名(2.27%),40~45岁绝经者643名(13.17%),46~53岁绝经者3513名(71.97%),54岁以上绝经者573名(11.74%),另有41名(0.85%)绝经年龄缺失。不同出生年份(70~79岁为1933-1942年、60~69岁为1943-1952年、57~59岁为1953-1955年)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显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33,P<0.001;F=7.400,P<0.001),未分地区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78,P<0.001),经 SNK法比较,3组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1953-1955年出生组50.38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51岁、1933-1942年出生组48.81岁;城市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33,P<0.001),经SNK-q检验比较,3组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任意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1953-1955年出生组50.77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73岁和1933-1942年出生组48.85岁;农村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0,P=0.001),经 SNK-q检验比较,1953-1955年出生组与另外2组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1953-1955年出生组50.09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33岁和1933-1942年出生组48.74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体育锻炼与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089, P<0.001;r=0.150,P=0.025),吸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257, P=0.002;r=-0.061,P=0.016)。饮食因素,例如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和肉类食用频率与自然绝经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吉林省不同出生年份的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有差异;BMI、吸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可能是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张力文;王宗润;吴秀丽;房明丽;张云峰

    目的:建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浓度的方法,为检测人肠道内菌群浓度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提取60例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总DNA。选择细菌种属的特异性基因16SrRNA作为扩增区,依据双歧杆菌的16 SrRNA序列共设计3条引物,以常规 PCR扩增出的16 SrRNA部分基因片段制作标准品,应用 SYBR Green Ⅰ双链嵌合染料,对连续稀释的标准品及待测样本进行分析,建立绝对定量的标准曲线,同时计算出待测样本双歧杆菌浓度;根据可检测到的标准品低拷贝数计算反应灵敏度;分析 PCR产物熔解曲线评价反应特异性;重复检测梯度稀释的标准品,用相同浓度标准品的Ct值变异系数(CV)评价反应稳定性。结果:常规PCR扩增出双歧杆菌16SrRNA部分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13 bp,测序结果正确,成功构建了双歧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中的标准品;生成的标准曲线R2=0.999,低检测限度为每个反应1.48×102个拷贝;实时荧光定量PCR产物的熔解曲线为单峰。对待测样本分批进行荧光定量 PCR检测,各组间每微升1.48×103~1.48×107个拷贝浓度标准品Ct值的变异系数为2.94%、3.39%、3.54%、3.08%和3.34%。60份儿童粪便样本双歧杆菌浓度对数值为7.77±0.86(拷贝数·g-1湿便)。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重复性好,适用于检测人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浓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