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天津医药杂志

天津医药

天津医药杂志

Tianjin Medical Journal 천진의약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9896
  • 国内刊号: 12-111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天津医药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贺胜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Synaptotagmin1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朱秀兰;徐丽清;阮建兴;唐婷;刘风华

    目的 探讨小鼠受精时卵母细胞皮质颗粒胞吐的动态变化以及Synaptotagmin1 (Syt1)对小鼠受精过程的影响.方法 活细胞实时拍摄系统观察小鼠卵母细胞受精时皮质颗粒发生胞吐的动态变化特点.利用Syt1-Morpholino干扰方法,并设立对照,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RT-PCR方法分析Syt1在小鼠受精和不同时期受精卵中的作用,并统计分析Syt1对小鼠受精率的影响.结果 活细胞实时拍摄系统成功显示了小鼠皮质颗粒胞吐的动态过程,未发现胞吐位置与纺锤体和染色体位置之间存在明确的位点关系,但是部分位置在卵母细胞极体附近.Syt1在小鼠受精后30 min~24 h不同时期受精卵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Syt1表达降调后影响了小鼠受精及皮质颗粒分布,降低了小鼠受精率.结论 用活细胞实时拍摄系统动态观察了小鼠皮质颗粒受精时胞吐的动态变化,Syt1直接参与了小鼠卵母细胞的受精过程.

  • 血必净对免疫抑制脓毒症模型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晶晶;孔宪斌;霍景瑞;王蕾;刘颖;陈锋;杨晓晖;田毅;孙世中;陈旭义;黄梦强;刘英富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免疫抑制脓毒症小鼠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免疫抑制组(IM)、免疫抑制脓毒症模型组(ISM)、血必净治疗组(XT),每组38只小鼠.IM组沿下腹正中线旁边腹腔注射环孢素A免疫抑制,25 mg/kg,隔日1次,共3次.ISM组免疫抑制后沿下腹正中线旁边腹腔注射300 μL浓度为1×109 CFU/mL的大肠杆菌44102;XT组免疫抑制脓毒症造模后30 min,沿下腹正中线旁边腹腔注射血必净4mL/kg,30 min后按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Control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造模8h,各组取4只小鼠,进行血细菌培养.(2)造模12h,各组取10只小鼠,使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3+CD8+.(3)造模12h,各组取10只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4)造模12h,各组取4只小鼠,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高迁移率蛋白(HMGB1).(5)造模12h,各组取10只小鼠,使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 与ISM组相比,XT组的CD3+CD4+/CD3+CD8+的比值明显升高,血细菌培养数量明显降低;肝肾功能指标ALT、AST、CR、BUN和炎症指标TNF-α、IL-6、HMGB1均明显下降.结论 血必净能够明显调节免疫抑制脓毒症小鼠的免疫系统,对抗细菌,抑制炎症反应,并对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庆贤;黄金旗;陈煌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对照组(35例)接受常规内科保守治疗,TIPS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IPS治疗.对比TIPS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指标.随访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再出血率、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75例行TIPS全部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未出现心脏压塞、腹腔积血、胆汁瘘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显著降低,门静脉流速明显加快(P<0.05).随访期间共有1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4.7%,TIPS分流道3、6、12、24、36个月累积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6%、90.1%、85.7%、79.0%、74.2%.术后6个月时,PLT、RBC、ALB较术前改善(P<0.05),而TBIL、ALT、AS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3、6、12、24、3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94.3%、91.3%、75.8%、71.0%、59.2%,TIPS组分别为98.7%、97.3%、95.7%、83.4%、70.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2.743,P=0.098).对照组3、6、12、24、36个月累积再出血率为5.7%、17.1%、23.5%、31.9%、43.2%,TIPS组分别为2.7%、4.0%、8.3%、14.4%、24.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4.608,P=0.032).与对照组比较,TIPS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与保守治疗相比,TIPS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颅骨板障内纤维鞘瘤伴左顶叶血管畸形一例

    作者:伍勇;胡胜;吕华荣

    颅骨板障内纤维鞘瘤伴左顶叶血管畸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相邻两部位同时发生病变的疾病,在临床较少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收治的1例颅骨板障内纤维鞘瘤伴左顶叶血管畸形患者的相关资料,对颅内肿瘤和血管畸形并存的这一现象进行报道.

  • BHMT和RFC1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儿童神经管缺陷的易感性研究

    作者:王懿征;舒剑波;方玉莲;蔡春泉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儿童中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BHMT)和还原叶酸载体1基因(RFC1,又称SLC19A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神经管缺陷(NTD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北方汉族152例NTDs患儿和169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Sequenom Mass-ARRAY分型技术对BHMT和RFC1两个基因的9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Haploview4.2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 BHMT基因rs373389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NTDs的发病存在显著关联,且携带A等位基因儿童发生NTDs风险高于G等位基因的儿童(OR=1.408,95%CI:1.013~ 1.956);RFC1基因rs1051266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NTDs的发病存在显著关联,且携带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的儿童患NTDs风险分别高于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儿童(OR=1.492,95%CI:1.089~ 2.044;OR=2.020,95%CI:1.081~ 3.780);RFC1基因rs378820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NTDs发病存在显著关联,携带G等位基因的儿童患NTDs风险高于携带A等位基因儿童(OR=1.368,95%CI:1.002~1.868).同时,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BHMT基因单体型C-A-A-A(rs567754-rs3733890-rs558133-rs585800)和RFC1基因单体型G-G-G-T (rs 1051296-rs3788200-rs1051266-rs4819130)可使NTDs发病风险增加,而BHMT基因单体型C-G-A-A可使NTDs发病风险降低.结论 BHMT基因rs3733890和RFC1基因rs1051266、rs3788200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儿童NTDs的易感性相关.

  • 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方;卢喜科;张逊

    目的 分析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328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叶切除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132例)和对照组(196例),对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肺叶切除术后房颤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术前肺部感染、术后氧分压等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FEV1%<70%、术前肺部感染、术后氧分压<100 mmHg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房颤组患者短期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叶切除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较多,如高龄、术前肺部感染、FEV1%下降、术后氧分压低等,临床上需要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预防,以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 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降低肠道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

    作者:陈高;张莉;李楚娟

    目的 对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降低肠道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不良反应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80例肠道肿瘤术后接受HIPEC患者,根据不同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法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镇静镇痛的基础上,HIPEC前10 min给予患者地佐辛5 mg肌内注射、生理盐水48 mL+右美托咪定200 μg以0.3 μg/(kg·h)持续泵入直至HIPEC结束,比较2组患者在HIPEC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2组进行对比发现,干预组患者在HIPEC过程中的心率[(83.34±8.25)次/min vs.(90.11±10.69)次/min]、体温[(37.33±0.42)℃ vs.(37.95±0.51)℃]均较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干预组的恶心呕吐、疼痛、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肠道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血炎性因子水平影响研究

    作者:翟虎;刘迎午;王禹;李鑫;李彤

    目的 分析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心肺功能变化以及血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53例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76例)及非感染组(77例),同时纳入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82例).采集感染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样本进行病原菌鉴定,比较3组患者心、肺功能和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76例感染组患者共分离致病菌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1(73.63%)株,革兰阳性菌27(24.55%)株,真菌2(1.82%)株.与对照组和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同时感染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心衰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且感染后患者心肺功能显著降低,其血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对判断感染程度具有辅助价值.

  • 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技术对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疗效评价的研究

    作者:耿书军;刘建玲;党萍;马清艳;侯莉莉;康冠楠;宋韬

    目的 探讨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技术在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化疗效果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62例.患者经标准化的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取痰标本分别经彭氏杯抗酸染色、BACTEC MGIT-960培养和菌种鉴定、SAT检测,以BACTECMGIT-960培养、菌种鉴定为金标准,评价SAT在抗结核治疗药物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结果 62例患者治疗后结核菌培养阳性49例,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4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7例;结核菌培养阴性13例.痰彭氏杯抗酸染色阳性32例,阴性30例.SAT检测阳性41例,阴性21例.SAT与痰培养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964),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2%、100%、100%、95.24%;彭氏杯抗酸染色与MGIT-960培养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86),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76%、55.00%、71.88%、36.67%.结论 SAT技术可用于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药物疗效的监测,可根据其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杨;杨宁;秦勤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NL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59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14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65例.比较3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NL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谱、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70例)、双支病变组(70例)和三支病变组(119例),比较不同病变支数组间炎性细胞的差异.同时绘制N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UA组、NSTEMI组及STEMI组间WBC、N、NLR、hs-CRP、cTnT、CK、CK-MB水平依次升高,STEMI组L值低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BC、NLR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仅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CI:0.814~0.916).当NLR-=4.22时,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高,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95.3%.结论 NLR水平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ACS患者病情的预测因素.

  • 高迁移率族警报素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刘婷;赵华;魏枫;王扬;任秀宝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和N1(HMGN1和HMGB1)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方法检测91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标本胞浆中HMGB1和HMGN1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分析HMGB1和HMGN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HMGB1和HMGN1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91例患者中HMGB1和HMGN1细胞胞浆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36/91)和31%(28/91),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319,P<0.001).晚期NSCLC(Ⅲ~Ⅳ期)的HMGN1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NSCLC(Ⅰ~Ⅱ期)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HMGN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HMGN1高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稍劣于低表达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MGN1可能成为一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Warden系列手术在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

    作者:白云鹏;江力;王强;张炜

    目的 明确Warden系列手术在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3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共诊治肺静脉引流至上腔静脉的PAPVC患者6例.全组患者皆行Warden系列手术,3例行Warden手术,3例行改良Warden手术,其中2例应用自体心包补片重建上腔-右房通道,1例运用Gor-Tax血管连接上腔静脉和右房.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超过1年每年复查1次),观察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上腔静脉及肺静脉回流通畅情况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2年,目前无死亡及再手术者.超声心动复查未见残余异常分流,且上腔静脉、肺静脉回流通畅.心电图提示皆为窦性心律,无明显异常.结论 Warden系列手术在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移植血管内植入两代药物支架的临床结局比较

    作者:李晓卫;刘寅;高静;高明东;肖健勇;张楠;王霁翔;赵海旺;豆静;李杰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静脉移植血管(SVG)病变内植入两代药物涂层支架(DES)的临床结局.方法 选取CABG术后因缺血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SVG内植入DES的患者共108例.其中第一代DES(涂层药物为西罗莫司)植入组69例,第二代DES(涂层药物为佐他莫司或依维莫司)植入组39例,对比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和住院期间手术成功率及病死率.对比2组患者出院2年全因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2组患者无MACE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SVG植入支架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年,共有37例发生MACE,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 vs.33.3%,P>0.05).第二代组较第一代组TVR比例较低(2.6% vs.13.0%,P<0.05).生存分析表明2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 vs.79.5%,Log-rank x2=0.029,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2.530,95%CI:1.008~ 6.345,P=0.041)和支架直径(HR=1.143,95%CI:1.043~1.253,P=0.004)为SVG病变植入支架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ABG后SVG内植入两代DES的院内病死率及2年随访MACE发生率相似,二代组TVR比例较低.合并糖尿病及植入大直径支架患者预后较差.

  • 非HIV感染患者肺孢子菌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16例诊疗分析

    作者:张会云;高红梅;王兵;林竹;李红洁;王勇强

    目的 提高对非HIV感染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6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肺孢子菌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特点、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 15例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史,均以发热和干咳、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后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均存在呼吸衰竭[氧合指数(85.8±16.8)mmHg],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1例,高流量氧疗5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阳性2例,肺孢子菌PCR检测阳性16例.16例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联合卡泊芬净与激素治疗,8例痊愈,7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入住ICU时间为3~29 d,平均(13.0±7.1)d.结论 PCP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患的机会性感染,对于重症PCP患者SMZco联合卡泊芬净与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 眼眶感染性病变34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亮;孙丰源;王丽娜;唐东润;吴桐;简天明

    目的 探讨眼眶感染性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1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4例眼眶感染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病因、感染类型、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21例患者伴有眼眶脓肿形成,13例为单纯眼眶蜂窝组织炎,未形成脓肿.眼眶感染性病变病因主要为副鼻窦炎症,其他包括皮肤疖肿、泪囊炎、外伤、眼内炎、牙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全身因素等.22例经手术联合抗感染治疗,12例单纯抗感染保守治疗.30例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1例因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视功能明显受损,3例因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视功能永久丧失.眼眶感染性病变CT表现为受累眼眶软组织肿胀、炎症弥散,边界不清,伴有脓肿形成者,占位效应明显,见低密度脓腔,MR一般显示炎症为长T1、长T2信号影.结论 眼眶感染性病变病因较多,病程进展迅速,借助影像学检查可准确定位感染位置、类型及范围.抗感染、对因治疗是关键,必要时手术及多科室联合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 鹿瓜多肽致Kounis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心慧;王明媚;卫晋菲;李莎;许玉莲

    鹿瓜多肽主要用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种类型骨折及腰腿疼痛等疾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鹿瓜多肽引发过敏性心肌缺血综合征(Kounis综合征)的报道罕见.本文中患者既往无冠心病病史,因骨性关节炎使用鹿瓜多肽,静脉滴注1 min后出现Kounis综合征,经抗过敏及急性心肌缺血处理后痊愈出院.鹿瓜多肽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在使用时如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表现,应警惕Kounis综合征可能,妥善处理.

  • 去上皮瓣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LASIK矫治中低度近视的比较

    作者:金颖;王雁;杨坤;王璐;赵金荣;耿维莉

    目的 比较去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近视矫正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3例(103眼),LASEK组51例(51眼),FS-LASIK组52例(52眼).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等效球镜度(SE)、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相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1、3个月2组UCVA、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LASEK组SE较FS-LASIK组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和FS-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FS-LASIK组彗差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彗差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1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彗差均较去上皮瓣LASEK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上皮瓣LASEK术式矫正近视术后早期可达到与FS-LASIK相近水平,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近视患者.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内脏脂肪组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夏晨曦;魏东;黄斌;周正阳;李宏宇

    目的 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与内脏脂肪组织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患者中招募满足入选标准的SCH患者68例及条件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比较2组性别、血压(SBP/DBP)、人体测量学指标、血脂、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面积(VA)的差异.分析各个变量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相关性,探讨各个变量对SCH的影响.结果 SCH组腰围(WC)、腰臀比(WHR)、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三酰甘油(TG)、TSH、LAP、V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WC、TG、nonHDL-C、LAP、V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BMI、WHR、T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是否发生SCH为因变量,以性别、WC、HDL-C、LAP、VA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水平HDL-C是发生SCH的危险因素,而VA、LAP对SCH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人群血脂异常、VA增大较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更严重,提示SCH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表达谱时序分析用于筛选相关靶点的研究

    作者:韩媛媛;李笑各;王书焕;刘戈力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ACT)潜在致病机制,并筛选出可能作为相关生物靶标的基因.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选取儿童ACT相关RNA芯片数据集(GSE75415),利用R语言的相关函数包对其中的18个ACT组织样本(实验组)以及7个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样本(对照组)中的mRNA表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差异表达分析,对ACT各分级(stage1~4)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重合差异基因(OLDEGs),采用功能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并筛选出中心基因.同时对TCGA数据库包括79个ACT样本的二代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对ACT患者生存时间有影响的基因.结果 Stage1~4分别有248、334、315和561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各分级样本组间存在73个重合基因(OLDEGs),中心基因HSPA13、GARS、STXBP1、AKIRIN1、TUBB3在各分级中均表达上调,中心基因ADH1B、DCN、RASSF2、PDGFRA、PLAT、C3、FOS在各分级中均表达下调,它们通过影响免疫反应、细胞周期、磷酸化、凝血及相应的信号通路,对ACT的发生与发展发挥作用.另外,OLDEGs在79个TCGA数据库ACT样本生存期分析发现,基因XPO1、RACGAP1、PDGFD、NR4A2、MXRA5、VPS51、TMED3、NDFIP1和CDKN1C与ACT的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 在各级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和生存期相关基因可以作为ACT治疗的新靶点,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肾上腺皮质癌的病因和预后治疗.

  • 飞燕草素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抑制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吴蔼林;韩彬;彭佳媛;朱彦锋;彭晓莉;欧愚;余小平

    目的 探讨飞燕草素(Dp)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抑制效应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MDA-MB-453和BT-474)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浓度Dp(10、20、40、80及160μmol/L)处理48 h,同等浓度的DMSO为溶剂对照(Control),采用CCK-8法检测Dp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确定后续实验浓度;以不同浓度Dp(20、40及80 μmol/L)处理细胞48 h,运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m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在10、20、40、80及160 μmol/L浓度范围内,Dp能抑制MDA-MB-453和BT-474的增殖,IC50分别为41.02和60.97 μmol/L;20、40及80μmol/L浓度范围内,与Control组相比,Dp处理组部分细胞脱落漂浮,裂解,细胞体积减小,G2/M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与Control组相比,40及80 μmol/L Dp处理组胞内p-NF-κB/p65、p-IκBα、p-IKKo/β、p-PKC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κBα、IKKα、IKKβ、PKCα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Dp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诱导MDA-MB-453、BT-474细胞G2/M期周期阻滞和凋亡,从而抑制乳腺癌增殖.

  • 双特异性磷酸酶2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师伟;李辉;张奇雪;蒋昭;赵秀娟;吴云丹

    目的 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2(DUSP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在线分析工具KM plotter分析876例胃癌患者DUSP2表达高低对其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并在多种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HGC-27、N-87)中检测DUSP2的表达.进一步构建DUSP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包装病毒感染MKN-45细胞,筛选出DUSP2稳定过表达的胃癌细胞株,以空载慢病毒转染并筛选后的胃癌细胞为对照.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USP2上调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USP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ERK(Thr202/Tyr204)、P38、p-P38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表达DUSP2的胃癌患者较低表达者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并且DUSP2在多株胃癌细胞中呈低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USP2稳定过表达的胃癌细胞(实验组)中DUSP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DUSP2稳定过表达的胃癌细胞株构建成功.MTS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中p-ERK(Thr202/Tyr204)及p-P38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结论 上调DUSP2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与DUSP2抑制了ERK、P38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IGF-1对6-OHDA诱导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董晓光;许孝飞;马江波;瞿宝明;扈燕来;张静;李涛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25、50、100、150、200 μmol/L的6-OHDA处理PC12细胞,在12、24、48 h用MTT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佳的实验浓度和观察时间.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6-OHDA组(150 μmol/L处理24 h)和IGF-1+6-OHDA组(IGF-1 100 nmol/L预处理2h,后加入150 μmol/L 6-OHDA处理24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Hoechst33342/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随6-OHDA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PC12细胞的活性呈梯度降低,150 μmol/L 6-OHDA浓度和处理后24 h作为本研究的佳的实验浓度和观察时间.与6-OHDA组比较,IGF-1+6-OHDA组PC12细胞活力增强、ROS水平下降、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IGF-1预处理能减少6-OHDA引起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增加细胞活性,为防治帕金森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

  • 代谢组学技术在乳腺癌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吴静;杨睿;刘树业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学”时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代谢组学对生物体系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内源性小分子物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目前,代谢组学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筛选、疾病诊断、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乳腺癌患者的代谢物轮廓特征,筛选出有价值的潜在标志物,为乳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文针对这些乳腺癌潜在代谢标志物进行综述.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松弛症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石武娟;薛珊珊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松弛症是遗传性皮肤松弛症的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其可能的致病基因功能及其下游信号通路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与皮肤松弛症相关的基因及相应的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不仅为明确其发病机制奠基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指导优生优育咨询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松弛症发病相关的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的新研究进展.

  •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慧英;杜立龙

    骨科医生主要通过X线片、CT和MR等影像学资料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治疗,往往依赖医生的经验,且缺乏立体的视触感.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其可将患者虚拟的影像迅速转换成三维实体物件,并且可实现材料结构的个性化定制以及与病变部位的解剖学匹配,已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另外,三维组装细胞和材料的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实现骨肌组织的再生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3D技术在骨科应用的前沿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

  • 缺乏维生素D受体激活及CYP27B1代谢调控在心肾综合征中的作用

    作者:王蕾;孙凤姣;李旭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受体(VDR)激活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循环血液中90%以上的活性维生素D,即1,25(OH)2D3必须经由肾脏25-羟基维生素D-1α-羟化酶(CYP27B1)的羟化作用产生,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心肾综合征时,CYP27B1酶受损,循环内分泌1,25(OH)2D3生成不足,其与心脏和肾脏VDR结合减少,从而加重心肾损伤.因此,CYP27B1和VDR可能成为联系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靶标.本文就维生素D/VDR和CYP27B1的代谢调控在心肾综合征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肾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骨髓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褚玉茹;于乃浩;阚建英

    目的 对骨髓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有关骨髓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5月.经过两名系统评价员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中的相关重要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系统筛选共纳入39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总计3 3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移植治疗1 879例,对照1 435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纳入的研究之间无明显异质性,Begg和Egger定量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也不存在发表偏倚(P>0.1).与对照组相比,输注骨髓来源干细胞能有效改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梗死面积(MIS)在输注骨髓来源干细胞之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的39项研究对于各结局指标合并效应量的影响程度较小,稳定性好,结果较为可信.7项研究报道了后期随访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死亡、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闭塞,这些不良反应是否与细胞输注相关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骨髓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助于抑制患者左心室重构,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多中心临床试验及长期随访加以评估.

天津医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