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脊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

    作者:梁建华

    脊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少见,本文报告1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47岁.1999年7月7日入院.入院前10 d出现发热、头痛、面红,体温38~39.5℃.4天前出现面部及双下肢浮肿,1天前突然出现颈痛,并迅速出现双下肢瘫痪,小便潴留,体检:神清,颅神经(-).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力0度,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胸5~6脊髓平面以下各种感觉消失.化验检查:血常规:WBC13.2×109/L,RBCA38×1012/L,血小板62×109/L.尿常规:蛋白+++,RBC++.两次血清抗EHF抗体(+).腰穿:脑脊液呈血性,潘氏+++,蛋白定量10.89g/L,WBC182×109/L,RBC布满视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脑脊液抗EHF抗体(+).MR:椎管内颈2~6髓外硬膜下附于脊髓表面长条形高T1高T2信号,脊髓无受压,髓内正常,提示脊蛛网膜下腔出血.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出血灶发生在脊髓.凭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腰穿见有血性脑脊液可确诊.本例临床表现、腰穿及MR结果符合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合颈痛前10 d发热、头痛、面红病史,血小板减低,尿蛋白+++,血清及脑脊液抗EHF抗体阳性,可确诊EHF.EHF引起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可能为:①病毒直接损害脊髓血管,引起脊髓血管充血、出血、渗血.②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③高氮质血症.

  • IVIG在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

    作者:刘玉昆;张建平

    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称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率约为5%.复发性自然流产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内分泌、解剖、感染等因素,但仍有50%~60%以上的患者原因不明,近来研究发现,在这部分患者中免疫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自身免疫异常(主要为抗磷脂抗体阳性)和同种免疫异常.

  • 新类风湿因子检测阈值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及其应用价值

    作者:申丽盈;王文红;张继岭;史连义;银广悦;张龙

    目的 确定类风湿因子(RF)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新检测阈值,结合 anti-CCP、AKA等抗体检测提高诊断效率.方法 252例(早期RA 129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83例及正常对照40例)血清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ELlSA方法检测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确定RF早期RA诊断阈值,并对RF、CCP及AKA抗体结果与患者的骨侵蚀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ROC曲线中得到当RF对早期RA诊断阈值为40 U/ml,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96.4%,当RF≥40 U/ml与骨侵蚀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RF<40U/ml但CCP抗体阳性时与骨侵蚀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RF<40 U/ml且CCP抗体阴性但AKA阳性时发生骨侵蚀的可能性大.结论 在RF关于早期RA的诊断阈值为40 U/ml时,顺序检测CCP、AKA抗体可以节约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能.

  • Budd-Chiari综合征2例

    作者:肖芝豹;刘源;庄儒耀

    [例1]男性,39岁.4个月来反复血便.慢性肝病面容,肝掌明显.内镜:食道重度静脉曲张.查血: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轻度肝功能损害.临床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T平扫 + 增强:肝尾叶明显肿大,其它肝叶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弥漫性降低,强化延迟(图1).

  • Colti病毒性脑炎8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陈林兴;陈慎仁;谢若男;向晓光;包满珍;杨育芳;翁陈华

    早在半个世纪前,Florio L等[1,2]就描述了一种由落矶山森林蜱-安德逊革蜱叮咬所引起的蜱媒病,称为Colorado蜱传热(CTF),并从这种革蜱中分离出其病原体:CTF病毒.由于国内尚未见Colti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报道,为此,我们在1994年6月~1998年9月收集了粤东地区六所综合性医院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标本177份,检出Colti病毒抗体阳性(ELISA滴度≥1∶100)者23例.现就此23例中8例临床资料较完整者进行分析,并与国外迄今大组的Colorado蜱传热病人[3]作比较,以了解蚊传Colti病毒性脑炎与西方蜱传Colti病毒性感染的异同,以便医学同仁提高对这类新的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和警惕.

  •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

    作者:高小娟;肖征宇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肿瘤,临床并不少见,但JM出现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极易被误诊为风湿疾病.现将我科收治的加MM伴自身抗体的而误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报道如下.

  • 以脑梗死为表现的Evans综合征1例

    作者:陈斗佳

    患者,女,30岁,因排茶色尿伴头昏、乏力1个月,言语不清5 d,于2013年10月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发现排茶色尿,渐感觉头昏、乏力,无发热、腰痛及皮肤出血表现;未引起重视故未就诊;近5d来家人发现患者交谈时言语不清,思维混乱,定向力障碍;无发热、呕吐、抽搐和大小便失禁。既往10年前因全身皮肤瘀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后未再发病。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12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Hg。发育正常,重度贫血貌,面色黄染,体格检查欠合作,吐字不清;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未见异常,肝脏不大,脾脏肋下2 cm,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散在出血点。辅助检查:入院多次血常规WBC (7~9)×109· L-1, Hb 30~50 g/L, MCV 116.5 fL,MCH 45.1 pg,MCHC 387 g/L,Plt(3~21)×109· L-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85.3×109· L-1,网织红细胞百分比39%。红细胞抗体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骨髓像:红系增生旺盛,晚幼红细胞比例49%,中幼红细胞0.5%,易见炭核样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件较多球形红细胞约占5%,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可见点彩红细胞;巨核细胞320只,有成熟停滞现象,产板巨核细胞比例减少。外周涂片:计数100个白细胞见98个有核红细胞;未见破碎红细胞碎片。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阳性。血小板相关抗体 IgG 阳性。总胆红素50.4μmol/L,间接胆红素41.8μmol/L,直接胆红素8.6μmol/L。抗核抗体谱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头颅CT提示左额叶脑梗死。腹部B超提示脾大。诊断为Evans 综合征并脑梗死。确诊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次/d,1周后复查血小板升至50×109· L-1,血红蛋白稳定在80 g/L,针对脑梗死在神经内科会诊协助诊治下神志渐恢复,患者病情稳定带激素(泼尼松)出院随诊,目前患者规律随访中。

  • 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作者:林昌松;毛海琴;吴莹;刘风震

    例1.女,14岁,因皮下出血点2年于2013年11月22日就诊。患者2011年11月洗澡时发现膝前皮肤数个针尖样出血点。否认有外伤史。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血液科,血液分析检查:白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血小板60×109· L-1,生化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始口服泼尼松20 mg/次,1次/d;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地榆升血片与紫癜灵片治疗。患者病情逐步得到控制,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泼尼松用量随着病情改善逐渐减量至5 mg/次,2次/d。血液科门诊定期复诊。1周前患者因容易疲倦,复诊于血液科,血液分析检查:血小板158×109· L-1,白细胞3.28×1012· L-1,红细胞3.02×1012· L-1。进一步查自免6项及抗ENA抗体谱, C3降低, C4降低,总补体降低, ANA阳性,抗ds-D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抗rRNP抗体阳性,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其余抗体均阴性。转诊至风湿科门诊。经询问,患者近期脱发明显,易疲倦,右手第4、5近端指间关节疼痛,无红肿,小便色黄,无泡沫,无口腔溃疡、皮疹及光过敏。体格检查见面色痿黄,双下肢可见少许网状青斑。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理化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给予泼尼松20 mg/次,1次/d(晨起顿服);硫酸羟氯喹0.1 g/次,2次/d 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 mg/次,1次/d,骨化三醇胶丸0.25μg/次,1次/d,碳酸钙D3片600 mg/次,1次/d。查尿液分析,建议1周后复诊。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

    作者:林瑞珠;刘丽;盛慧英;徐翼;李秀珍;程静;蔡燕娜;尹曦;樊春;梅慧芬;卢致琨;黄永兰

    患儿,女,2岁,湖南籍,汉族,因反复皮肤黄染2年于2013年4月23日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G2P2,孕37周,因“第一胎行剖宫产”故行剖宫产产出,出生体重2.4 kg,身长不详,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治疗3 d 后(具体不详),黄染消退出院。3月龄时再次出现皮肤黄染,逐渐加重,伴皮肤瘙痒、腹泻、烦躁,易激惹、夜间睡眠差,无呕吐、胃纳好,大小便色黄。患儿4月龄抬头,8月龄独坐,至2013年12月仍不能独站,1岁龄发双音。体格检查:神志清,反应好,身高74.3 cm,体重7.5 kg,均低于正常水平2个标准差。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双手频繁抓挠面部、躯干皮肤,皮肤粗糙,面部、四肢及躯干均见明显破损渗血抓痕,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7 cm,质中,表面光滑,边锐,脾未触及。血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62 U/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64 U/ L,碱性磷酸酶400 U/ L,γ-谷氨酰转移酶(γ- GT)14 U/ L,总蛋白63.9 g/ L,白蛋白39.1 g/L,总胆红素268.9μmol/ L,直接胆红素244.8μmol/ L,钙2.51 mmol/ L,磷1.78 mmol/ L,总胆固醇5.23 mmol/ L,三酰甘油3.42 mmol/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36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5 mmol/ L,总胆汁酸357.2μmol/ L,前白蛋白228.7 mg/ L,葡萄糖4.41 mmol/ L;甲胎蛋白16.6 ng/ mL;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 e 抗体阳性,余乙肝相关抗体检查均阴性;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胸片均未见异常;血浆氨基酸分析提示苏氨酸、色氨酸、鸟氨酸含量略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异常。肝活检病理结果:镜下见肝细胞明显水肿变性,内有胆汁淤积,肝窦变窄,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未见肝细胞坏死和嗜酸性变,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及胆管未见明显增生。胰胆管造影磁共振结果:肝大,脾脏稍大,肝内胆管显示细小,左右肝管汇合远端、肝总管及胆总管可见,胆囊大小正常。给予苦参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颗粒、熊去氧胆酸片、复方甘草酸苷等护肝利胆退黄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进行性加重,血胆红素、ALT、AST 持续升高,但γ- GT 正常,分析患儿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性大,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后,检测了患儿 ATP8B1基因,结果发现1个错义突变 c.1351G > A(p. G446R)和1个缺失突变 c.15871589delCTT( p. F529delF)。母亲为 c.1351G > A( p. G446R.)错义突变携带者,父亲及同胞姐姐为 c.15871589delCTT(p. F529del)缺失突变携带者。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终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1,PFIC1)。

  • 狼疮性肾炎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宋星慧

    患者,女,15岁,因反复水肿7年余、右胸背痛1 d于2012年1月6日急诊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急双下肢水肿,伴尿少,在我院儿科住院,ANA(+),抗SM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开始激素及不规则环磷酰胺治疗.至2011年10月因突发无尿、水肿、血小板减少入院,行肾穿病理活检提示:狼疮性肾炎[Ⅳ-G(A/C)],并可见部分小动脉管壁中-重度增厚,部分入球小动脉洋葱皮样增厚,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部分入球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性.

  •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重叠综合征1例

    作者:张良鹏;汤绍辉

    患者,女,31岁,因四肢关节酸痛伴口干1个月余,加重5 d于2011年10月5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四肢关节酸痛,以指间关节、腕关节、踝关节为主,伴双颊红斑,伴口干和口腔溃疡,伴眼睛干涩和异物感,大便干结,1次/d.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自身抗体检测显示: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考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泼尼松等治疗(具体剂量不详),服药7 d后颊部红斑消退,患者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近5 d四肢关节酸痛及口干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患者无晨僵、光过敏,无畏寒、发热,无便血.患者自发病以来,睡眠精神欠佳,胃纳差,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

  • ABO血型不合并抗E-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作者:潘敏仪

    患儿,女,2.5 d.因皮肤黄染2 d入院.患儿系第4胎第2产,胎龄39-2周,单胎,顺产,生后12 h开始出现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母29岁,有胆囊炎,自然流产、宫外孕病史;其姐新生儿期无明显黄疸病史.入院检查:反应差,皮肤重度黄染,无水肿,HR 160次/min,R 36次/min,肺(-).肝右肋下1.5 cm,质软,脾肋下未触及,各原始反射存在.入院后予蓝光照射等治疗无效,黄疸进行性加重,并尖叫.辅助检查:血常规示ABO血型为“AB”型,RBC 3.8×1012/L,Hb 160 g/L;Rh(D)阳性;TBil 421.6 μmol/L,DBil 36.6 μmol/L,IBil 385.0 μmol/L;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6%.血清学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抗体筛选试验阳性,抗E抗体及IgG抗B抗体阳性.母ABO血型“A”型,Rh(D)型阳性,父ABO血型“B”型,Rh(D)型阳性.入院后9 h TBil升至454.6 μmol/L,IBil 410.5 μmol/L,DBil 44.1 μmol/L,Hb 78 g/L,立即给予换血治疗,选用“O”型Rh(-)红细胞混悬液加AB型血浆(分别为 240,160 ml),换血后TBil降至280.2 μmol/L,Hb 92.7 g/L,RBC 3.22×1012/L,继续蓝光照射,输“O”型Rh(-)红细胞悬液、激素、白蛋白等综合治疗,反应逐渐好转,无尖叫,吃奶好.第14天黄疸消退,第22天治愈出院.出院诊断:ABO血型不合并Rh抗E溶血病、溶血性贫血.

  •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魏华;余晓琳;陈红霞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I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亚型,其早期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相似,胰岛β细胞所受的免疫损伤呈缓慢性,数年后需胰岛素治疗.本病具有低C肽水平、低体重指数等趋向于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多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近年来对于其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 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的围产期护理

    作者:孔碧华

    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已经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目前以吸毒途径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但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我院自2004年~2005年12月在孕妇产前检查时就发现了5例孕妇的血液检查HIV-抗体阳性,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HIV感染.现将5例孕妇在围产期的处理、管理以及护理报道如下.

  • 肝硬化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作者:詹东昂

    患者男,58岁,因双下肢水肿2个月,低热伴头痛2周于2013年7月23日入院。入院前1周在当地诊所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改善。患者有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史13年,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6年。入院查体:T 38.0℃,BP 98/64 mmHg, R 20次/min,P 86次/min,神智清楚,颈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略饱满,肝未及,脾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入院诊断: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7月24日查血示:白细胞7.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3%,红细胞4.53×1012/L,血红蛋白153 g/L ,血小板87×109/L;碱性磷酸酶93 U/L,总胆红素40.8μmol/L,白蛋白30.3 g/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4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9 U/L;钾3.27 mmol/L,钠131.8 mmol/L,氯97.8 mmol/L,钙1.98 mmol/L,葡萄糖4.79 mmol/L,尿素4.5 mmol/L,肌酐76.3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HBV DNA<1000 IU/mL。上腹彩超检查示: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不均匀;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腹腔少量积液。胸片检查示:右侧胸腔积液。疑诊病毒性感染,给热毒宁注射液治疗2 d。7月25日患者发热持续,头痛加重,遂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7月27日患者体温较入院时上升,达39.3℃,伴寒战、肢冷、肌肉酸痛,头痛剧烈。无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查血示:白细胞7.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7%,红细胞4.57×1012/L,血红蛋白155 g/L,血小板70×109/L。胸腔彩超检查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量少不宜定位。颅脑MRI 检查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加用左氧氟沙星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联系做 PPD 试验。患者仍持续发热、头痛,体温呈上升趋势。请神经内科会诊,考虑诊断:头痛待查:颅内感染待排?血管性头痛?建议行头部MRA加MRV检查、脑电图、腰穿细胞学生化检查助诊。7月29日查结核抗体阴性,PPD 试验阴性;免疫全套检查示:抗核抗体阴性(<1∶100),抗双链 DNA 阴性,抗核提取物抗体(nRNP/SM)阴性,SM 阴性,SSA阴性,R0-52阴性,SSB 阴性,scl-70阴性,JO-1阴性,着丝点 B 蛋白阴性,核小体阴性,组蛋白阴性,核糖体 P 蛋白阴性。无伴发结核、结缔组织性疾病证据。7月30日查血示:白细胞7.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9%,红细胞4.11×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64×109/L;钾3.06 mmol/L,钠127.8 mmol/L,氯94.2 mmol/L,钙2.02 mmol/L,葡萄糖5.26 mmol/L,尿素6.4 mmol/L,肌酐83.9μmol/L。患者仍持续发热伴头痛、寒战,体温高达38℃以上。患者联系转上级医院诊治。出院诊断:(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发热待查:颅内感染待排。跟踪随访,患者转院后查脑脊液常规:透明无色,不凝固,脑脊液pH 值8.4,密度1.022,细胞数1.7×108/L,总蛋白1.61 g/L,白蛋白1.53 g/L,球蛋白0.11g/L,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4.92 U/L,乳酸脱氢酶37.0 U/L,葡萄糖2.84 mmol/L,肌酸激酶4.1 U/L,胆碱酯酶108.0 U/L,乳酸4.79 mmol/L,腺苷脱氢酶4.50 U/L,钾2.56 mmol/L,钠145.7 mmol/L,氯108.9 mmol/L。脑脊液抗酸染色未检出结核杆菌,墨汁染色阴性。脑脊液真菌培养报告发现新型隐球菌。遂给两性霉素 B 治疗后获病情控制,其后给氟康唑治疗至临床治愈。

  • 以肺间质纤维化起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1例

    作者:张瑛;唐群科;王玉孝;张冬天

    患者女,35岁,务农,因咳嗽、发热、气促2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2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间断无规律发热,体温高达“41℃”,活动后气促。在当地医院拍胸部CT:右肺及左肺下叶不规则条片状高密度影,以胸膜下为著,双肺散在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双侧胸膜下局部小叶间隔及间质增厚,纵膈内可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涂(-)初治、双肺多发肺大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予抗结核(2HRZE/8HR)治疗后患者热退,后经10个月治疗,患者咳嗽、气促症状仍反复且进行性加重,面部出现色斑,皮肤干燥、脱屑,双眼干涩、泪少,砂粒感、怕光,每日不定时使用各种滴眼液。口舌干燥,进食干性食物需饮水帮助。大便干结,每周1~2次。牙齿变黑、剥脱。四肢关节疼痛,劳动能力丧失,卧床。遂在第二家医院复查胸部CT,原病灶未见吸收好转,双肺纤维化、肺大泡较前加重。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双肺多发肺大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予抗感染治疗2周,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入我院前2周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咯少量黄脓痰,不能平卧,精神、食欲差,懒言。发病2年来患者体重下降近20 kg。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入院时体温36.8℃,消瘦,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颜面部对称性大片状色斑并雀斑密布。口唇紫绀,干燥脱皮,舌苔干燥。牙齿呈灰黑色,牙釉质小片状脱落致齿面凹凸不平。双肺可闻及吸气末Velcro啰音。
      杵状指,指端紫绀。四肢关节无红肿、变形。查红细胞沉降率53 mm/h。自身抗体:抗 ENA-SSA 阳性,抗 ENA-SSB 阳性,抗 ENA-RO-52阳性,抗核抗体(ANA)为核均质型(1∶1000)(参考值:<1∶100),抗AnuA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AMA-M2抗体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型(P-ANCA)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胞浆型( C-ANCA )阴性。痰液结核杆菌(TB-DNA)检测<500拷贝/mL。外周血 T 细胞亚群:CD370.5%(参考值60%~85%),CD3+CD+417.8%(参考值24.5%~48.8%),CD3+CD8+47.3%(参考值18.5%~42.1%),CD4/CD80.38%(参考值1.02%~1.94%)。肺功能测定示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VC 0.91 L,占预计值30%,FEV10.89 L,占预计值35%,FEV1%98.9%。唾液流率(+):15 min内未收集到自然流出唾液(正常人>1.5 mL)。外周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脂、心肌酶谱均无异常。腹部超声:胆囊结石伴炎症。肝脏、肾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再次复查胸部CT:双肺小叶间隔、间质增厚,周围不规则浅淡模糊影,以两下肺叶为著,余肺叶见多发大小不等薄壁类圆形透亮影。气管、支气管通畅,纵膈内肿大淋巴结。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自身抗体及胸部CT检查结果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确诊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减少且转为白色粘痰,可平卧位休息,进食量增加,精神好转。复查肺功能测定较入院时好转:FVC 1.16 L,占预计值39%,FEV11.12 L,占预计值44%, FEV1%96.6%。带药出院。

  • 干燥综合征合并多发肺大泡1例

    作者:祝家彬;王雅岩;朴红梅

    患者,女,57岁,以“呼吸困难6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该患者6年前起出现活动性呼吸困难,经抗感染治疗可缓解,此后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出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抗感染、对症等治疗2周,效果欠佳。既往1975年曾出现双侧上肢多形性红斑,治疗后好转;1982年起出现牙齿呈小片状脱落,至1985年只留残根;1986年患腮腺炎,治疗后好转;1995年发现哭时无泪;1997年因眼干、无泪,在我院诊断为“角结膜炎”;口干多年(具体不详),进食固体食物时需伴以流质送下。高血压病史8年,高血压160/100 mmHg。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80 mmHg。猖獗性龋齿。双肺底可闻及Velcro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25×109/L,N%35%,L%571%, PLT 80×109/L。抗核抗体(核型)阳性(斑点型)。抗核抗体滴度1∶1000。抗SSA、SSB抗体阳性。 ESR 27.4 mm/H。胸部 CT (2008年11月24日):双肺弥漫性多发肺大泡,以双肺下叶为主(图1)。胸部CT(2014年2月20日):双肺弥漫性多发肺大泡,以双肺下叶为主,与2008年比较,病灶扩大(图2)。心脏彩超示:心脏射血分数正常。肺功能:VC 70%预计值,FVC 74%预计值, FEV1/FVC%71%预计值,弥散功能异常。经风湿免疫科会诊后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以发热、呕吐为首要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2例分析

    作者:孙涛;王倩

    例1:男 35岁,因寒战、发热6d,呕吐5d入院,查体:T38.1℃,双眼结膜充血,腹平软,上腹、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肾区叩击痛.血常规:PLT 58.1G/L,血生化:Urea 12.1 mmol/L,Cr 202μmol/L,Alb 34.2 g/L,ALT 178 IU/L,AST 281 IU/L,尿常规示:Pro(++).泌尿系B超示:双肾形态饱满,皮质回声略强.广东省疾控中心查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IgG抗体阳性.予抗病毒、护肝肾、补液、补充蛋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后痊愈出院.

  • 新生儿感染丙肝误诊1例

    作者:肖传宇;侯文华;李雪莲

    患儿男,出生5 d,其母亲为丙肝病毒感染者(15年前因大出血曾输过血),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主治医生考虑到丙肝病毒除了血液、性接触传播外,母婴传播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对新生儿进行了HCV抗体检测,结果HCV抗体阳性,随后诊断该名患儿为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1个月后来我院进行诊断治疗,身体发育状况良好,HCV 抗体阳性,HCV-RNA检测阴性,因考虑到新生儿的HCV抗体有可能来自于其母亲,建议新生儿1岁左右再来复查.10个月后该患儿再次来我院复检,HCV抗体阴性,HCV-RNA检测阴性,排除了该名新生儿感染丙肝病毒的可能.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

    作者:马林浩;林兆奋;单红卫

    患者男,18岁,因"发热、乏力、腹泻、泡沫尿40余天,呼吸困难3 d"于2007年5月22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4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泻、泡沫尿,伴发热,高达38.9℃,1周后出现眼睑水肿,查血白细胞2.36×109/L,尿蛋白(++++),狼疮抗体阳性,抗Smith抗体阳性,4月23日行肾脏穿刺活检,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甲强龙80 mg静滴治疗21 d后,5月15日出现茶色尿、巩膜黄染,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9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75 U/L,给予甲强龙0.5g冲击治疗3天无明显好转,5月19日出现呼吸困难,给予BiPAP辅助通气.

644 条记录 27/33 页 « 12...24252627282930...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