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11 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对大鼠肝细胞的毒作用

    作者:施畅;廖明阳;王和枚;郭巧珍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与异环磷酰胺(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并进行混悬培养.CP与Ifo分别以20mmol染毒,观察染毒后30、60、120和180 min肝细胞的存活率、胞内酶泄漏情况以及肝细胞巯基状态、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对肝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两药均引起肝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胞内酶泄漏加重,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逐渐增高,同时肝细胞总巯基(TSH)、非蛋白巯基(NPSH)、蛋白巯基(PSH)逐渐下降,其中PSH下降在TSH耗竭中起主要作用.两药引起的这些改变CP有比Ifo重的趋势.两药染毒期间肝细胞MDA含量均未发现有显著增高.形态学检查发现CP与Ifo 20mmol染毒180 min均使肝细胞表面出现"大疱”,胞内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部分脱颗粒,内腔模糊.结论 CP与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有损伤作用,巯基物质的降低在两药肝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 榄仁叶提取物对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汤新慧;高静;窦环;王燕萍;徐力致;祝增荣;徐强

    目的:研究榄仁叶提取物(TCE)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在体实验,建立小鼠D-氨基半乳糖(D-GalN)肝损伤模型,检测TCE对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影响,观察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肝线粒体肿胀度.离体实验,建立原代小鼠肝细胞D-GalN损伤模型,运用MTT法检测TCE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测定细胞上清AS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结果:在体实验,一定剂量TCE能有效抑制D-GalN引起的小鼠血清AST及ALT活性的显著上升(2.95,3.35倍),明显减轻D-GalN损伤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并抑制线粒体对外加Ca2+诱发肿胀敏感性的下降.离体实验,不同浓度TCE可剂量依赖性抑制D-GalN引起的MTT下降,抑制甚至完全对抗D-GalN引起的原代肝细胞上清AST的显著上升(1.9倍)及SOD的明显下降(48.0%).结论:TCE对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效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对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线粒体及肝细胞有关.

  • 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NO含量变化的意义

    作者:仝巧云;罗和生;陈敏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变化,探讨NO在慢性应激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应激+氨基胍组.应激组和应激+氨基胍组大鼠每天置于束缚笼内2 h.氨基胍组腹腔注射氨基胍150 me/kg,持续14 d处死动物.化学比色法测定肠黏膜组织NO、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含量,组织切片观察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电镜观察结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应激组结肠黏膜中NO、iNOS含量高于对照组(N0:47.5±7.9 vs32.3±4.7 μmol/g,P<0.0l;iNOS 6.7±1.0vs 4.0±0.6 nkat/g,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目增加(N:70±12 vs 30±6/mm2P<0.0l;M:52±9 vs26±8/mm2,P<0.01),并出现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加大等超微结构的变化氨基呱组结肠黏膜NO、iNOS含量低于应激组(N0:27.7±12.4vs47.8±7.9 μmol/g,P<0.05;iNOS3.8±0.8vs6.7±1.0 nkat/g,P<0.01),炎性细胞浸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较轻.结论: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NO含量增加,可能参与了应激诱导的肠黏膜损伤.氨基胍对应激诱导的肠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可洲;李宁;黎介寿;鲍扬;李幼生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s)对大鼠移植小肠萎缩及功能低下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SCFAs组(n=10)行常规TPN支持并加用SCFAs,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结果:SCFAs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肠上皮细胞偶见线粒体肿大及部分线粒体嵴紊乱、变短变小,超微结构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SCFAs组小肠移植大鼠血浆15N-甘氨酸丰度在1 h、2 h、3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链脂肪酸(SCFAs)能维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形态,减轻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能改善移植肠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 NRG-1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安涛;张宇辉;张健

    目的:阿霉素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容易损伤机体组织的正常细胞。人们发现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与细胞凋亡密切的关系。动物实验证实,经过阿霉素处理的小鼠心肌组织中发现了凋亡的心肌细胞。更直接的证据是,对应用了首剂量阿霉素的肿瘤患者进行心内膜活检,取活检组织进行电镜分析,发现了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聚集。Popelová等发现阿霉素治疗的辅助用药右雷佐生,之所以能够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根本原因是因为其能够完全抑制阿霉素所致的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该药的抗凋亡能力比其抗氧化能力更强。这些证据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来调控细胞调亡水平达到防治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的目的。NRG-1与心脏发育和功能维持有密切关系,研究报道,阿霉素可以降低体外实验中心肌组织NRG-1mRNA表达水平致使NRG-1/ErbB信号系统活性降低。rhNRG-1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验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与NRG-1相关的药物制剂。研究报道rhNRG-1改善阿霉素所致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和预后,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PI3K/Akt途径是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信号通路。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体内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环境,建立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模型,并假设rhNRG-1能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凋亡而保护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

  • 羟基红花黄色素A缓解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作用研究

    作者:吴伟;李金荣;朴永哲;董宁宁;金鸣

    目的 研究红花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低温离心法制备大鼠心肌线粒体;比浊法检测线粒体肿胀;荧光偏振法测量线粒体膜流动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观察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 HSYA可明显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P<0.05)、缓解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P<0.001)、抑制羟自由基诱导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P<0.001).结论 HSYA可减轻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损伤.

  • 1,6-二磷酸果糖镁盐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线粒体损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晶;姚全胜;高静;赵晓宁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镁盐(FDP-Mg)对由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线粒体缺血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皮下多点注射Iso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静脉分别予FDP-Mg 100mg·kg-1及FDP-Na 120mg·kg-1和MgSO430 mg·kg-1进行治疗,观察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药物对缺血损伤的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及对线粒体肿胀的抑制率.同时利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和CuSO4/细胞色素C羟自由基发生系统分别检测药物对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结果FDP-Mg可以显著改善由Iso所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异常改变,抑制线粒体肿胀.且对·OH和O2-有较高的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电镜显示FDP-Mg对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形态有明显作用.结论FDP-Mg可有效保护由Iso所致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实验性缺血损伤.

  • 杭白菊总黄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损伤大脑的保护作用

    作者:林琳;马鑫;吴莉萍;沈磊;龚洁芹;沈俊;蒋惠娣;夏强

    目的 观察杭白菊总黄酮(total flavones extracted from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M)对大鼠缺血/再灌损伤大脑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梗塞法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22h后,以盐酸2,3,5-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比色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cle,MDA)含量,采用"10分法"进行神经症状评分.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测定分离脑线粒体540 nm处吸光度.结果 TFCM(50,100,200 mg·kg-1,ip)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后大鼠神经症状,明显减小梗死面积与全脑面积之比,提高缺血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并减少脑组织ROS的生成.TFCM减轻Ca2+诱导的脑线粒体肿胀,此作用可被苍术苷所拮抗.结论 TFCM对大鼠缺血/再灌损伤大脑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FCM抗氧化作用进而抑制线粒体肿胀有关.

  • 犬脑室内出血动物模型脑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作者:刘玉光;孙春兰;王灿东;冷冰;王宏伟;张庆林;吴承远;朱树干

    目的:研究脑室内出血后脑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只杂种家犬采用脑室内注血法建立脑室内出血动物模型,电镜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大脑、小脑及脑干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及染色质边集、内质网肿胀是其主要病理变化.结论:脑室内注血法是建立犬脑室内出血模型的简单、可靠的方法.脑室内出血后脑细胞受损的超微病理改变主要是线粒体肿胀及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导致ATP产生受抑,脑细胞能量不足,从而表现为临床神经功能障碍;染色质边集导致脑细胞死亡,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

  • Caspase与细胞凋亡

    作者:李莉

    细胞凋亡的原词Apoptosis由两个拉丁字组成.Apo指离开,ptosis是落下,意思是细胞凋亡有如秋天落叶,到一定时候即失去生命力,遂即脱落.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是细胞内由基因编码调控的,按严格程序执行的细胞自杀过程,通常需要30~60分钟.细胞凋亡形态学上的变化主要有DNA破碎、染色质凝集、细胞皱缩、线粒体肿胀和凋亡小体形成,而整个过程的结束以凋亡小体被吞噬为标志.多数类型细胞在凋亡的后阶段发生细胞核DNA的降解:DNA降解成180~200bP或其倍数的片段,因此,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到有特征性的梯形图谱.目前对凋亡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发现多种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cine aspartase)在细胞凋亡中发挥着作用.

  • T-2毒素在低硒条件下致大鼠心肌损伤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作者:万汇涓;张卫星;迟月明;刘红;曾宪惠

    用低硒饲料喂养大鼠,造成低硒状态后用T-2毒素亚急性损伤心肌.低硒4周加T-2毒素2周可使大鼠心肌损伤1OO%.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坏死灶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大小不等,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呈空泡变.结果提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低硒加T-2毒素损伤大鼠心肌的实验模型,对深化克山病病因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

  • 病毒性心肌炎的3个感染期、转归、治疗

    作者:张淼;李亚芹;范丽颖;张学玲

    各种病毒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均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VMC),其中肠道病毒(EV)和柯 萨奇B3病毒(CVB 3)是引起VMC常见的感染因子,在急性病毒感染期大约有5%的人群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 肌炎性病变。VMC的感染过程因人而异,可有3个期:即病毒感染早期、病毒感染后期、病毒 持续感染期。1 病毒感染早期  病毒感染后第1周嗜心肌病毒直接溶解、损伤心肌细胞,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 。动物试验证明:大鼠心肌感染病毒后2~5天内心肌细胞搏动逐渐减慢以至停止搏 动,细胞变圆、团缩崩解;感染后48小时心肌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释放明显增 加;电镜下见肌纤维排列不规则,细胞畸变,线粒体肿胀、嵴不清,膜破裂,内容物外溢等 超微结 构损伤;心肌电生理异常。Chow等[1]发现:CVB3感染小鼠2天有单个或多个心肌 细胞空泡变性;3~5天病变细胞明显增加,收缩带凝固性坏死;6~8天单核细胞浸润以至于 出现心肌 坏死等典型心肌炎病理改变。大体解剖,心肌炎病变比较广泛者,心肌非常松驰,呈灰色或 黄色,心腔扩张,心包渗液,心内膜、心瓣膜赘生物形成或溃疡性变化。

  • 070 健胎液、川芎嗪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光英;蒋德菊

    目的: 通过观察健胎液和川芎嗪对缺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的影响, 以及对缺氧HUVEC形态结构的保护作用, 探讨健胎液防治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的机理. 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实验. 首先制备含健胎液兔血清, 然后将HUVEC分为五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正常组(HUVEC+DMEM)、缺氧组(HUVEC+DMEM)、血清组(HUVEC+正常血清+DMEM)、健胎液组(HUVEC+含健胎液血清+DMEM)、川芎嗪组(HUVEC+川芎嗪+DMEM), 将正常组放入37 ℃、 5% CO2培养箱内培养, 其余各组放入37 ℃、 95% N2、 5% CO2培养箱内培养. 检测培养2、 4、 6 h时的细胞上清液ET、 PGI2、 NO水平, 并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改变. 结果: 健胎液能显著抑制缺氧HUVEC合成分泌ET(P 4 h<0.05), 提高缺氧HUVEC合成分泌PGI2(P 6 h<0.05)、 NO(P 4 h<0.05, P 6 h<0.01); 川芎嗪对ET作用不显著(P>0.05), 但能显著提高缺氧HUVEC合成分泌PGI2(P 2、 4、 6 h<0.05)、 NO(P 6 h<0.05). 细胞形态观察示: 正常组光镜下细胞呈单层铺路石状排列, 形态呈梭形或多角形, 透明度好, 电镜下细胞排列致密, 从胞浆伸出许多细长突起, 细胞表面有许多呈"蜂窝状”的小凹, 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正常, 清晰可见; 缺氧组与血清组光镜下均可见大片细胞变形坏死, 呈团状漂浮, 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分散零星, 很多细胞崩解成碎片, 残存的细胞浓缩变小, 无突起或突起肿胀粗大, 部分细胞有小凹, 线粒体严重肿胀呈空泡, 内质网扩张, 突起很少或没有, 少数细胞核碎裂; 健胎液组光镜下细胞贴壁生长良好, 仅有极少数透明度减弱, 电镜下细胞排列较正常组略疏, 有"蜂窝状”小凹, 极少数突起轻度水肿, 大部分线粒体正常, 极少数轻度肿胀, 内质网和细胞核正常, 有少量小空泡, 突起正常; 川芎嗪组光镜下细胞有极少数单个漂浮, 电镜下部分细胞坏死, 残存的细胞浓缩变小, 部分线粒体肿胀成空泡, 极少数内质网扩张, 细胞核正常. 结论: 健胎液对缺氧HUVEC保护作用优于川芎嗪, 健胎液通过增强HUVEC对缺氧的耐受性, 提高内皮源性舒血管物质(PGI2、 NO)的合成分泌, 抑制缩血管物质(ET)的释放, 是健胎液防治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机制之一.

  • 006 20例糖尿病胃粘膜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张盛忠;卢志地;洪敏理;崔云;王雁

    目的: 通过对胃粘膜超微结构观察, 了解糖尿病人胃粘膜微血管及胃固有腺体的变化特点, 探讨胃粘膜微血管的变化与糖尿病胃病及其它重要合并症的联系. 方法: 选择20例临床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的NIDDM(Non-Insulin-Dependent disease)病人, 4例无糖尿病及胃病的志愿者作对照组, 取胃窦部及胃体部粘膜组织各二份, 分别进行常规的病理组织学HE染色、组织化学PAS及Warthin-Starry染色; 另一份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全部被观察病例微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轻度变化2例, 中度变化16例, 重度变化2例. 12例有壁细胞的标本中, 壁细胞内线粒体数目不同程度的减少, 部分线粒体肿胀, 少数线粒体高度肿胀、脊断裂, 线粒体内电子致密度较低, 粗面内织网高尔基氏器少, 线粒体轻度肿胀. 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 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例, 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例, 无明显异常1例. 固有膜有轻度水肿4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hlori, HP)检出15例, 占75%. 光镜下HE染色微血管无显著变化. 经PAS染色, 20例在微血管周围均有PAS阳性物质沉着. 4例对照无明显变化. 10例有1种以上合并症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微血管损伤均在中度以上. 结论: 糖尿病胃粘膜微血管的损伤是糖尿病性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 应用传感针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氧分压的变化

    作者:冯彦博;陈安民;任恕

    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缺血、缺氧是脊髓继发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用中医传感针测定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病理变化及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脊髓损伤模型制作:SD大鼠56只,雌雄不限,重(220±20) g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伤后30 min、1、3、6、24、72、168 h共8组。体积分数为1.0%戊巴比妥钠30 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按改良的Allen打击法[1],以10×10 gcm能量致伤脊髓。对照组除不致伤外,余处理均相同。  2.脊髓氧分压的测定:应用中医传感针测定脊髓组织氧分压,该设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研制[2]。先将氧分压测试仪接电源预热,将232型饱和甘汞电极、传感针末端分别与之连接,调零后将测试仪置于测试状态,将待测大鼠的尾巴置于生理盐水烧杯中(甘汞电极一端先已置入其中)。在显微镜监视下,将氧分压传感针尖端(直径0.1 mm)沿脊髓背侧中线旁开0.5 mm处插入固定,深度0.5 mm。待显示屏上数值稳定后记录读数,此即脊髓组织氧分压值(kPa,1 kPa=7.5 mm Hg)。  3.脊髓组织学检查:每组动物各取1只处死,快速取出损伤中心段脊髓标本,常规方法固定、包埋、切片,层厚10 μm,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每组再另取1只处死,立即取伤段脊髓置于4 ℃体积分数为0.025%戊二醛液中固定、磷酸液冲洗,0.1%锇酸固定,制作电镜包埋胶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4.运动功能评定:按Rivlin斜板法[3],于麻醉苏醒后开始检查。在一长方形有纹橡胶垫覆盖的斜板上,将大鼠头朝前、身体纵轴与斜板纵轴垂直放置,测试角度从0开始渐增大,至其刚好可以维持5 s时,记录此临界角度。  5.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氧分压值(kPa)为4.80±0.5 2,伤后30 min、1、3、6、24、72、168 h分别为4.80±0.52、2.49±0.22(与对照组比较,下同,P<0.01)、1.16±0.10(P<0.01)、0.97±0.08(P<0.01)、0.77 ±0.06(P<0.01)、0.93±0.08(P<0.01)、1.28±0.12(P<0.01)、2.87±0.24(P<0.01)。  2.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1)HE染色:伤后30 min开始出现病理改变,至1 h脊髓灰质灶性出血,神经细胞变性;6 h神经细胞固缩、坏死,白质出血、水肿,轴索肿胀;24 h 神经细胞大部消失,白质部分溶解,脊髓大部分坏死,残留轴索肿胀,髓鞘破裂。(2)透射电镜观察:伤后30 min神经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至1 h较为明显,6 h神经细胞膜破裂,核膜不完整,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髓鞘板层结构松散、断裂,24 h上述变化更为明显,至1周时仍未恢复。  3.运动功能评分:对照组大鼠斜板试验结果为(71.4±10.7)度;损伤组伤后6 h降至(24 .3±3.2)度,以后逐渐回升,24?h为(26.1±3.8)度,1周时为(31.9±4.5)度, 至伤后4周达(35.0±5.6)度,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

  • 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与表达的研究

    作者:武凡;陆松敏;李伟文;柏干荣;刘建仓;李萍

    目的: 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线粒体形态学变化 .用PCR扩增与PUCm-T质粒重组、转入JM109大肠杆菌、Pst 1酶切、提取.用PCR扩增、纯化后测序,进行正常与休克组大鼠线粒体突变分析.用RT-PCR检测正常与休克组大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观察证明在正常组未见大鼠小肠细胞线粒体的异常改变,休克组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髓样结构出现.线粒体ATPase-8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参照"Rattus norvegicus,Wistar r at” mtDNA分析,正常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第7868位碱基A突变为G(A7868G,)占2/6;C7871T ,6/6;7767-7768之间插入G, 1/6.失血性休克5 h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突变分析:C7 871T,2/3;T7772C, 占2/3;T7863C, 占1/3.7772位氨基酸不变,仍为苯丙氨酸;编码的第786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丙氨酸.RT-PCR显示休克5 h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8基因 mRNA表达比正常大鼠显著减弱(P<0.01).讨论:近年文献报导,肠道是休克的重要靶器官,休克时肠道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但其分子机制尚需探讨.本研究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提示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是肠道细胞损伤的关键.AT Pase6-8基因是F1F0-ATPase 复合物的编码基因,本文检测了6 个转化菌落的肠道线粒体正常DNA ATPase-8的突变点及突变率,证明本Wistar大鼠和Rattus norvegicus,Wistar rat 存在差异,7871位C变为T,7868位存在中性突变,本结果为探讨缺血缺氧时ATPase-8基因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本文报告了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基因及基因表达的改变,证明失血性休克5 h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 8基因的多点突变,及由此突变引起的氨基酸的改变.此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使ATPase-8功能降低.研究还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mRNA 表达显著下降.提示休克时AT P下降、ATP酶活性下降与ATPase-8基因改变和基因表达显著减少有关.结论: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 8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时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改变及表达水平的下降是导致ATPase 酶的质和量发生改变以及能量合成下降的重要原因.

  • 羟基喜树碱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目的:为研究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的影响,探索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方法:2~3月龄健康家兔2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96孔酶标板;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心机.(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置入CO2孵箱中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2)将传代的RLECs接种于96孔板中,立即加入HCPT(浓度为小于半效抑制量的1/10,因该浓度对细胞无杀伤作用)24 h后取出,加入MTT在酶标仪上比色;(3)将传代的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HCPT,作用72 h后,用多聚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RLECs的形态变化.(4)将浓度为1.34 μg/mL的HCPT作用于2~3代的RLECs 24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两次,离心弃上清液,戊二醛固定,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另设未加药组为对照).结果:HCP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的增殖.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0 μg/mL;且HCPT对RLECs贴壁有影响,使部分RLECs不能贴壁.光镜下可见HCPT主要引起细胞核固缩、碎裂等病理变化,其胞浆的改变表现为空泡及深染的粗颗粒.电镜下见经HCPT处理的RLECs线粒体肿胀,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落小体的形成.结论:HCPT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其作用靶是拓朴异构酶Ⅰ(Topo Ⅰ).其低剂量、长时间作用于RLECs,抑制效果明显,该药不仅抑制细胞增殖,还影响细胞贴壁.因此是一种有潜力的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侯选药物.

  • 实验性RDS时PaO2下降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中分子物质和NO及ET动态变化关系探讨

    作者:欧晓鹏;张建龙

    目的:探讨油酸(OA)肺损伤RDS时进行性氧分压下降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中分子物质(MMS)和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单纯性肺损伤对其它脏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家兔静脉注射油酸0.1 mL/kg体重造成RDS模型,并分为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 4组,检测平均动脉血压(MABP)、血气和血浆及脑组织GSH-Px、MDA、MMS、NO和ET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实验组随着PaO2的进行性下降MABP也进行性下降,两者呈正相关(r=0.88,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组织GSH-Px含量逐渐降低(P<0.01),并与PaO2下降呈正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逐渐增加(P<0.01),并与PaO2下降呈负相关(r=-0.90,P<0.01);GSH-Px含量变化和MD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OA组90 min和120 min时脑组织的MMS逐渐增加(P<0.05-0.01),PaO2变化与之呈负相关(r=-0.89,P<0.01).脑组织MMS含量与脑组织MD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91,P<0.01),而从60 min后逐渐下降,与30 min相比P<0.01.脑组织ET含量在OA 30 min时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NO含量在注入油酸后30 min代偿性增加(P<0.01),而从60 min后又逐渐上升,与30 min相比P<0.05.电镜下可见,对照组脑结构正常.OA 90 min和OA 120 min实验动物脑细胞髓鞘有改变,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嵴断裂;高尔基复合体大泡;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胞浆中可见坏死灶.结论:油酸所致的单纯性肺损伤过程可伴发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脑组织中分子物质的增加,同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也有改变,提示油酸肺RDS时的PaO2和MABP的进行性下降可影响脑的功能、代谢和超微结构.

  • 熊胆冻干粉针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朴英实;朴日龙;金京春;李永淳

    目的:观察18 mg/kg熊胆冻干粉针剂(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平均动脉血压(MABp)和存活时间. 方法:取Wistar系大鼠270~320 g,20%乌拉坦皮下麻醉,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60 min后开始给药抢救.动物随机分3组(n=8):(1)正常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后取材;(2)休克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后取材;(3)给药组:此组又分2组,即①实验组(BBI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静脉滴注18 mg/kg BBI 36 mL/kg后取材;②对照组(NS组);方法同BBI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后取材;给药组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同时描记MABp和存活时间.结果:休克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足细胞肿胀,部分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空泡化,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断裂;给药后NS组内皮细胞肿胀明显,足细胞肿胀,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高度空泡化,线粒体嵴紊乱、断裂,有的线粒体膜破裂;给药后BBI组基本接近正常,足细胞突起排列整齐,线粒体多呈圆或椭圆形,线粒体嵴清晰、排列整齐,与NS组比较,BBI组保护细胞结构作用显著.休克时给药组MABP显著降低,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BBI组与NS组比较回升血压作用显著,给药抢救30 min、60 min时分别为P<0.05、P<0.01;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P<0.01.结论:18 mg/kg 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缺血性损伤,并能使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明显回升,延长其存活时间.

  •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丽;黄启福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初步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0 min,松开丝线复灌15 min,来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结扎的同时经股静脉缓慢推注参麦注射液,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SOD的活力、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此外,还通过光镜和电镜来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再灌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8.9%,持续时间为(142.8±73.4) s,参麦注射液可以使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至33.3%,持续时间缩短至(31.7±20.1) s,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心肌组织匀浆SOD的活力为(27.287±3.449)×103 NU/g protein,参麦注射液治疗后SOD活力升高至(30.791±1.676)×103 NU/g protein,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MDA的含量为(0.319±0.0515) μmol/g protein,参麦注射液治疗组为(0.262±0.0472) μmol/g protein, 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3)模型组Na+,K+-ATP酶的活性为(0.3420±0.0391) mmol Pi*g-1protein*h-1,参麦注射液治疗后其活性升高至(0.3950±0.0265) mmol Pi*g-1protein*h-1,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Ca2+-ATP酶的活性为(0.3450±0.0438) mmol Pi*g-1protein*h-1,参麦注射液治疗组为(0.4270±0.0624) mmol Pi*g-1protein*h-1,其活性明显升高(P<0.01).(4)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光镜显示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横纹清晰,结构正常,电镜显示肌原纤维清晰,排列整齐,线粒体无肿胀,嵴密集,排列规则.模型组光镜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横纹不清晰,胞浆嗜酸性变,有明显的空泡变性,间质严重水肿,毛细血管内有红细胞淤积,电镜显示肌原纤维模糊不清,线粒体肿胀明显,嵴稀疏,排列紊乱.经参麦注射液治疗后,光镜显示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横纹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电镜显示肌原纤维清晰,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肿胀减轻,嵴排列也较规则.结论:参麦注射液能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心肌组织中SOD的活力,降低MDA的含量,提高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参麦注射液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拮抗自由基的毒性作用,维持离子泵的正常转运,减轻钙超载,从而维持了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的正常功能有关.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