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作者:宋宪波;马培泽;高伟;徐向青;戴国华

    目的 建立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220~280 g成年雄性SD大鼠,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植块法培养结扎后24 h、3 d、7 d的心肌缺血模型大鼠CME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观察不同时间点缺血模型CMECs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CMECs特异性抗原.结果 镜下观察部分CMECs刚游离出组织块时呈星形或多边形,当细胞生长至亚融合状态呈短梭形并呈铺路石样,部分区域可见管腔样或血管网络状结构,具备典型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心肌缺血7 d时,缺血心肌组织CMECs密度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Ⅷ因子、CD31相关抗原均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1±1.2)%、(95.0±1.6)%.结论 本方法可获得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缺血CMECs,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奠定基础.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毛庆菊;陈邦国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组(n=32)、电针组(n=32),后两组再各分为再灌注后1d、2d、4d、8d4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于脑缺血0.5h再灌注1h后每天行1次电针治疗,取“百会”“水沟”“足三里”穴.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右侧大脑皮层微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损害明显,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 mRNA表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电针组大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大脑皮层VEGF mRNA表达水平与相应时相的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促使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合成;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形态学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电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并调控血管新生,帮助脑内微血管的功能重建是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 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影响机制

    作者:卢岩;王世军;刘红

    目的:通过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p-糖蛋白(P-gp)阻滞剂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是否通过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Glut-1和P-gp的表达,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缺血脑组织,为针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侧脑室微量注射5-硫D-葡萄糖、环孢菌素A后,观察电针内关穴(每天1次)7d后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Ca2+和谷氨酸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P-gp的表达.结果:针刺可提高脑组织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谷氨酸、Ca2+含量,促进Glut-1、P-gp表达.侧脑室注射Glut-1、P-gp阻滞剂后可抑制内皮细胞转运功能,减低针刺的上述效应.结论:针刺具有改善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针刺治疗脑缺血机制可能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有关.

  • 基于血管生物学的神阙穴特异性解析

    作者:姜劲峰;徐旺芳;俞兴根;吴晓静

    从血管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神阙穴的结构特异性.首先,从神阙穴的结构解剖、组织解剖、分子解剖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构解剖:神阙穴具有明确的血管结构,是唯一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膜的腧穴;神阙穴具有的血管联系和丰富微循环,是神阙治疗效应特异性的基础.组织解剖: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神阙穴治疗效应启动环节特异性的组织基础.分子解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家族(TRPV)通道、内皮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在神阙穴位结构功能中的作用.然后,根据神阙穴位的血管生物学特异性分析神阙隔盐灸"回阳救逆"的机制在于有效针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重复温热刺激方式获取大化灸量.后指出,神阙穴的血管生物学结构特征为以神阙作为治疗部位实现直接针对内皮细胞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 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地位探讨

    作者:张涛;穆祥;黄会岭;索占伟;刘易通;尹龙

    全楷体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以探索中医学中的未知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特性与中医学中几个概念相关性的比较,分析了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地位.

  • 小檗碱对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索占伟;胡格;段慧琴;许剑琴;张涛;尹龙;刘钟杰;穆祥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在培养3、6、9、12 h后,用比色法检测正常细胞与不同浓度小檗碱处理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比较各组细胞NO的分泌水平.结果 小檗碱处理组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5 μg/mL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 促进内源性NO释放,介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改善肠道局部微循环,是小檗碱一个重要的药理作用机制.

  • 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脑屏障损害及sICAM-1、TNF-α水平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军;吕洁

    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中,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受到破坏,淋巴细胞介导BBB损害继而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是MS发病特征之一,而炎症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是其由循环进入脑的第一步.研究表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表达增加与淋巴细胞黏附和穿越BBB有关,ICAM-1的水平的升高被认为是反映BBB遭到破坏[1]和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指标.

  • 大鼠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作者:苑晓晨;李炳蔚;秦伟伟;武清斌;荆瀛黎;李宏伟;刘淑英;修瑞娟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参与构成血脊髓屏障,其功能变化与多种脊髓相关疾病相关.目前分离SCMECs的文献很少.本研究拟基于分离多种原代内皮细胞的经验[1-2],建立分离纯化SCMECs的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试剂:DMEM(高糖)、胎牛血清(FBS)、Ⅱ型胶原蛋白酶、双抗、庆大霉素、谷氨酰胺和l×PBS(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胞中心);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胶原蛋白酶/分散酶(collagenase/dispase)(Roche公司);嘌呤霉素(Sigma公司);内皮细胞培养基(ECM)(Scien Cell公司);兔抗大鼠y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SantaCruz公司);抗GFAP抗体和抗α-SMA抗体(Abcam公司);FITC标记和TRITC标记的二抗(北京中衫金桥公司).

  •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索占伟;穆祥;许剑琴;王自力;王新;段慧琴;胡格;杨佐君;黄会岭

    目的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机械吹打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出肠绒毛固有层,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细胞鉴定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和硝酸银染色.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可传到18代以上. 结论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 乳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张涛;滕可导;田启超;田丽芳;穆祥

    目的 改进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取10~15d龄的SD大鼠,采用植块法培养原代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继代培养中通过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方法、结合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的观察进行继代培养和纯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培养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 成功培养了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或鹅卵石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显阳性.结论 改良了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获得了较高纯度的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 干扰素-γ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因子-1和干扰素-γ受体α

    作者:薛久洲;崔永勇;张涛;刘树强;段慧琴;杨佐君;胡格;穆祥

    目的 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MVECs)为研究对象,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于体外培养的RIMMVECs表达细胞黏附因子-1(ICAM-1)和IFN-γ受体α(IFN-γRα)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RIMMVECs,用不同浓度的IFN-γ对所培养的RIMMVECs进行诱导,通过荧光定量RT-PCR法和流式细胞术,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活化后的RIMMVECs表达ICAM-1和IFN-γRα的情况.结果 浓度为20 μg/L和40 μg/L的 IFN-γ可以激活RIMMVECs,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能提高ICAM-1的表达,并且6 h时达到高峰;20 μg/L的IFN-γ刺激RIMMVECs后,可使其上调表达IFN-γRα mRNA,但是蛋白表达量却随着刺激时间逐渐降低;而40 μg/L的IFN-γ刺激RIMMVECs 2 h后,IFN-γRα mRNA 达到峰值,6 h之后,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IFN-γRα蛋白浓度也随之逐渐降低;10 μg/L的IFN-γ对于ICAM-1和IFN-γRα的表达无影响.结论 IFN-γ可能是通过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s)表面IFN-γRα分子和ICAM-1的表达,从而调控和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 小鼠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糖萼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吴双;张涛;冯波;穆祥

    目的 建立可靠的小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糖萼显示方法,为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方法 取小鼠6只,分为对照组和心脏灌注组,每组3只.对小鼠行乙醚吸入麻醉,心脏灌注组使用梯度阿尔新蓝溶液心脏灌注固定后取空肠组织,对照组直接取空肠组织,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对其黏膜层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心脏灌注组小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有明显的糖萼结构,呈不连续型和连续型两种形态,不连续性糖萼厚度为50~ 100nm,连续型糖萼厚度为20 ~ 30nm;而对照组未能观察到明显的糖萼结构.结论 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处理方法,不能显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糖萼,而心脏灌注阿尔新蓝溶液进行前固定,能够较好地保存该结构,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研究方法.

  • 微波辐照诱导内质网应激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作者:屈小玲;李玉珍;刘秀华;宋治远

    目的 探讨微波辐照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内质网应激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培养3~4代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各组.1.分别采用10mW/cm2,30mW/cm2、50mW/cm2微波辐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辐照时间均为6min.于照射后24h收集细胞.2.细胞被暴露于30mW/cm2微波6 min,继续培养1h、3h或24 h之后,内皮细胞被收集,对照组于24 h结束实验.以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鬼笔环肽染色法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评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分子钙网蛋白(CRT)、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评价微波辐照是否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结果 内皮细胞凋亡率的量效研究发现,微波辐照之后,10mW/cm2、30mW/cm2、50mW/cm2照射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4±0.15)%、(2.72±0.96)%、(2.62±0.34)%,与对照组(0.88±0.32)%比较差异显著(P<0.05).时效研究则发现,30mW/cm2照射后1h、3h和24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2±0.15)%,(1.49±0.54)%和(1.85±0.45)%.与对照组(1.10%±0.28)%比较,照射后1h组差异不显著(P>0.05),照射后3h组和24h组差异显著(P<0.05);内质网应激分子的检测发现,30mW组CRT、GRP78、CHOP的蛋白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升高124%,76%,256%.50mW组CHOP的蛋白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升高52%,189%.与对照组相比,30mW组CRT、GRP78、CHOP GRP78、及50mW组GRP78、CHOP表达差异显著(P<0.05).10mW组CRT、GRP78、CHOP及50mW组CR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少的肌动蛋白纤维.内皮细胞暴露于微波引起的丝状肌动蛋白应力纤维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应力纤维的形成发生在内皮细胞受到照射后3h或照射功率为30mW.结论 微波辐照可诱导严重内质网应激反应,造成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糖尿病人为什么会出现靶器官损害?

    作者:

    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机制?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临床上表现为:视网膜病变、肾脏病与周围神经炎.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如下:细胞内高血糖引起血管通透性加大,NO减少,血管扩张减弱,血管收缩加强.AngⅡ、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加.时间越长,微血管内皮细胞丧失,血管外TGF-β生成增多,血管外基质蛋白沉积,毛细血管进行性闭塞.再加上局部组织水肿、缺血、缺O2引起视网膜血管新生,蛋白尿,肾小球膜扩张,肾小球硬化,周围神经退行性变.

  •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移植受者心脏病理学观察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分布

    作者:武迎;陈东;方微;商建峰;付稳;滕飞;崔亚艳;于玮;朱庆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脏移植受者心脏病理学特点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分布,初步探讨内皮细胞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例因DCM终末期行心脏移植患者的受者心脏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来自法医鉴定中心的非疾病死亡的正常成年人尸检心脏标本6例.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组织化学染色观察DCM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和α-SMA,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在DCM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光镜下,终末期DCM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心肌间质纤维化;②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终,末期DCM主要改变是心肌退行性变,心肌肌原纤维Z线排列不规则,部分心肌细胞核肥大,心肌肌原纤维灶性溶解,心肌间质水肿,线粒体增多,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可见髓鞘样结构,心肌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肿胀,细胞连接消失,吞饮小泡减少;③两组心肌组织中均有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布,DCM中CD34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α-SM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DCM中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其功能改变,内皮细胞可能通过内皮间质细胞转化参与了DCM中心肌纤维化.

  • 槲皮酮对糖化终产物诱导的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徐茂锦;邹大进;叶江洪;张军;冯正康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主要表达于细胞因子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EC)表面,介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EC的黏附.糖化终产物(AGEs)能够刺激微血管内皮细胞(MEC)VCAM-1表达[1].槲皮酮具有抑制非酶糖化、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槲皮酮对AGEs诱导的MEC VCAM-1表达的抑制作用.

  • 糖基化终末产物上调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和COX-2表达

    作者:柳爱华;杨向红;王跃中;张亚佳;刘政操

    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因子κB(NF-κB)和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间的关系.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至亚融和状态时,以不同浓度糖基化白蛋白BSA-AGEs与之作用不同时间后,检测内皮细胞NF-κB及COX-2蛋白的表达. 结果 25、50、100、200mg/L BSA-AGEs作用后,NF-κB和COX-2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多,100mg/L AGEs作用6、12、24、48h,NF-κB和COX-2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多. 结论 BSA- AGEs可促进体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和COX-2的表达,其作用可能与NF-κB的活化有关.

  • 糖尿病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明明;李爱玲;修瑞娟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β细胞进行性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近年研究表明微循环功能异常可能也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2]。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机体微循环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功能受损直接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笔者针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与靶器官靶组织的关系、糖尿病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代谢和分子机制、相关治疗药物等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组织块法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进;王海昌;刘源;金岩

  • 部分肝切除术后有关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调控肝再生的作用

    作者:

165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