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淋病菌流行株耐药与耐药与耐药质粒谱的研究

    作者:李国明;陈群;邵圣文

    目的了解淋球菌流行株的耐药状况,并对耐药表型及质粒谱进行分型。方法 1998~ 1999年从广东省湛江地区分离出 98株淋球菌流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应用碘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并对耐药表型进行分型;应用碱裂解法提取相应菌株的质粒,对质粒谱进行分型。结果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22.44%、 45.94%和 55.12%;β-内酰胺酶阳性淋球菌占 6.12%( 6/98);耐药表型以 SusceptiblePT、 CMRNGT、 CMRNGPT、 TRNG四型为主,分别占 43.86%、 23.46%、 10.20%和 10.20%; 98株淋球菌流行株,质粒总检出率为 91.84%, 42.5kb、 39.5kb、 7.4kb、 4.2kb质粒分别占 11.22%、 41.82%、 59.16%和 67.32%;质粒谱型 12型,以 7.4 kb+ 4.2 kb、 39.5 kb+ 7.4 kb+ 4.2 kb为主,分别占 21.42%和 17.34%。结论湛江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耐药表型和质粒谱型各有其分布特点。

  • 男性同性性接触者高危性行为与性病的调查研究

    作者:李秀芳;张北川;胡铁中;刘殿昌;周晓彬

    目的调查男性同性性接触者 (MSM)性病( STD)流行状况 ,并探讨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对 337例 MSM不记名问卷调查,包括 57例深入访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 25.8%) MSM曾患 STD,近 1年 STD发病率为 7.7%。曾患 STD者同性性伴数多于未曾患 STD者 (

  • 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梅毒螺旋体重组抗原的研究

    作者:尹跃平;吴勤学;张良芬;余艳华;龚匡隆;尤永燕

    目的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梅毒螺旋体特异蛋白抗原,以解决梅毒螺旋体不能体外培养而难以获得足量的纯梅毒螺旋体特异蛋白抗原的难题。方法以 PCR技术克隆出目的基因,重组后通过 DNA序列测定验证重组质粒中连结有目的基因片段;以 pMALTM- c2为质粒载体, TB1大肠杆菌为宿主菌进行目的基因的转化、诱导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印迹试验检测其血清学活性。结果 PCR克隆出梅毒螺旋体 15 000、 17 000以及 47 000蛋白的基因克隆,其中梅毒螺旋体 17 000以及 47 000在 TB1大肠杆菌中得到稳定的表达,且表达产物显示与梅毒患者血清有非常特异的血清学反应。结论梅毒螺旋体之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成功表达,并具特异的血清学活性,从而为建立国产化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 1993~ 1998年中国十城市分离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监测

    作者:

    目的研究我国 1993~ 1998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作为制定治疗方案和防治对策的参考依据。方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用纸片酸度法。结果 6年来,共检测了 3 186株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青霉素的耐药菌百分率为 66.70%,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占 8.14%;对四环素的耐药菌株占 93.02% ,高度耐药的四环素耐药淋球菌菌株占 4.65%。结论我国近 6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菌百分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

  • 基底细胞癌 Bcl- 2、 Bax、 Bcl- xl 蛋白免疫组化表达的定量研究

    作者:邓列华;赵刚;陆涛;林泽;夏潮;黄中新

    目的通过对基底细胞癌 Bcl- 2、 Bax、 Bcl- xl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 3种蛋白在基底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按病理亚型将 46例基底细胞癌分为非侵袭组( 21例)和侵袭组( 25例),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Bcl- 2、 Bax、 Bcl- xl蛋白在石蜡切片上的表达,并对组化结果进行图像分析以获得平均光密度和 Bcl- 2/Bax 的比值。结果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组 Bcl- 2蛋白表达水平和 Bcl- 2/Bax的比值高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组, P值分别为 0.005和 0.044; 两组间 Bcl- xl、 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 P值分别为 0.097和 0.979。结论 Bcl- 2 、 Bcl- xl、 Bax蛋白可能参与了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男性尿标本中沙眼衣原体

    作者:彭学标;曾抗;周再高;于娜莎;王宗发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 (LCR)检测男性尿标本中沙眼衣原体 (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取性病专科门诊 162例男性就诊者尿道拭子作 CT培养;同时取患者晨起或较长时间 (2 h以上 )不排尿后的首次尿 (FVU)标本,用质粒 LCR检测 CT。对培养和质粒 LCR结果相异的标本,用另一针对 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的 LCR进行确证,参照“扩大的金标准”来确定检测结果。结果质粒 L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100%和 99.2%,而培养法分别为 82.8%和 100%。讨论 LCR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 CT诊断方法。用尿标本作检测对象,可避免取尿道标本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作为筛检男性 CT感染的一种非损伤性方法。

  • 豚鼠生殖器疱疹模型及细胞培养法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的抗病毒作用

    作者:范瑞强;李红毅;谢长才;国维;朱宇同

    目的探讨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理。方法用雌性豚鼠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 HSV) 2型感染的模型,采取抗病毒胶囊内服,观察豚鼠阴道内病毒滴度、外阴症状;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抗病毒胶囊对 HSV- 2的直接灭活和三种给药途径下对 HSV- 2的抑制作用。结果抗病毒胶囊组豚鼠阴道内病毒滴度与阿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外阴症状评分在第 2、 3、 5、 7、 8天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0.05);细胞培养结果:抗病毒胶囊 1号、 2号对 HSV- 2的低有效抑制浓度分别 0.390625 mg/mL和 1.5625 mg/mL。结论中药抗病毒胶囊在动物体内和体外对 HSV- 2均有抑制作用。

  • 拭子培养、尿沉渣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杂交梳检测淋球菌

    作者:苏敬泽;汤全贵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取材的尿沉渣培养和尿沉渣聚合酶链反应 (PCR)-杂交梳法检测淋球菌在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①以金标准的拭子培养法与以上 2种方法相对照;②同一患者的标本用以上 3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3种淋球菌的检测方法均有较高检出率,其符合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男性分别为 94.80%、 94.81%和 95.35%;女性分别为 94.35%、 96.97%和 84.10%)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而且同一患者的标本拭子培养与尿沉渣 PCR-杂交梳法之间(符合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94.76%、 96.02%和 91.17%)亦无差异( P >0.05)。结论非侵入性取材的尿沉渣及 PCR-杂交梳法或可取代拭子培养,可广泛用于性病防治工作、临床诊断与治疗; PCR-杂交梳法可能更具优点,但鉴于我国国情,目前更应推广尿沉渣培养法检测出淋球菌。

  • 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王文清;刘玉峰;赵小东;马翠玲

    目的探索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经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作用于不同浓度的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活性,免疫组化检测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结果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二者的增殖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对二者 P53、 C- myc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而对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则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系通过调节细胞中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 燃煤污染引起慢性砷中毒临床分析及组织病理观察

    作者:魏羽佳;宋守荣;凌淑清;廖跃;周建可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引起慢性砷中毒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我省某地区因误采燃用高砷煤引起慢性砷中毒进行现场调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共调查 7 069人,发现患者 200例,患病率为 2.83%。在资料完整的 177例中 ,男 110例 ,女 67例 ,轻度 93例 ,中度 59例 ,重度 25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异常及角化 ,癌变 3例。结论本组病例具有慢性砷中毒典型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组织病理改变,符合燃煤污染引起慢性砷中毒的诊断。

    关键词: 中毒
  •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 CD3+ 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作者:钱起丰;郭红卫

    目的研究 Th1/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RGH)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20例 RGH患者外周血 CD3+ T细胞内 5种细胞因子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RGH患者 CD3+总 T细胞百分率比正常人对照明显降低( P0.05)。结论 RGH患者存在着因 Th1与 Th2细胞间的交互异常调节所致的有关细胞因子产生失衡,表现为 Th2型细胞因子( IL- 10)产生过多,而 Th1型细胞因子( IL- 2、 IFN-γ)产生过少,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免疫反应抑制效应在 RGH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细胞培养、连接酶链反应和六种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宝玺;倪安平;郑和义;朱学骏;秦俭;叶顺章;王千秋;乐嘉豫;汤全贵;刘全中

    目的与细胞培养和连接酶链反应 (LCR)比较考察 6种国产聚合酶链反应 (PCR)试剂盒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 5家临床医院性病门诊收集到 673份尿道 /宫颈拭子标本,分别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 PCR检测,对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 LCR复检,将各种 PCR检测结果分别与培养、 LCR以及综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合格病例 616例,培养法检测阳性率 6.3%, 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23.5%~ 28.7%。与培养结果比较,各种 PCR检测的敏感性均在 90%以上,其中 PCR1、 PCR2和 PCR5均达到 100%。 LCR复核标本 200份,与之相比, PCR检测的敏感性为 83.9%~ 98.6%,特异性 66.7%~ 94.7%, YI指数 0.523~ 0.881。其中 PCR2结果符合性好,其它依次为 PCR4、 PCR1、 PCR5、 PCR3及 PCR6。综合分析证明国产 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均在 85%以上,特异性均在 95%以上。 YI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 PCR2、 PCR1、 PCR3、 PCR5、 PCR4、 PCR6。结论国产 PCR检测尿道 /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 二期梅毒误诊二例

    作者:金晶

    例 1 男, 27岁,未婚。因臀部鳞屑性红斑伴破溃半月余,于 2000年 3月就诊。患者诉约半个月前右侧臀部发现一块红斑,表面有少量鳞屑,中央破损,有少量渗液,微痒,无痛感。曾在外院按皮炎给予皮炎平、皮康霜外用,因皮疹未愈而来我院就诊。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臀部横纹线下方内侧见一 2.0 cm× 2.5 cm大小椭圆形玫瑰色斑疹,表面附有少量鳞屑,中央破损,有少量分泌物渗出。龟头处有片状暗红色斑块。掌跖部未见皮疹。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 ),滴度 1∶ 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 )。诊断:二期皮肤粘膜梅毒。进行抗梅毒治疗 2周后皮疹消退, 1个月后复查 RPR滴度为 1∶ 4, 2个月后复查为阴性。 例 2 女, 32岁。患者因肛周起皮疹,在外院诊断为尖锐湿疣而给予外用药和 CO2激光治疗,创面长期不愈。 2000年 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痛苦病容,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肛周 CO2激光手术后创面未愈,有渗出,创面呈星状分布,齿状线下 3点和 6点处各有一皮下硬结,活动,外阴部位未见皮损。患者否认婚外性交史和外生殖器溃疡史。实验室检查: RPR(+ ),滴度 1∶ 64; TPPA(+ ); HIV抗体 (- )。诊断:肛周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 )。给予抗梅毒治疗有效, 1个月后 RPR滴度为 1∶ 8, 3个月后转为阴性。

  • 晚期心血管梅毒一例

    作者:殷文浩;盛桂芳;于月明

    患者男, 50岁,已婚,以反复胸闷气促半年,加重 8 d于 1999年 11月 1日入院。患者半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快步行走尤为明显,登楼困难,有时夜间端坐,无下肢浮肿,无胸痛、晕厥。曾在外院按心衰给予地高辛、利尿剂、扩血管药等治疗好转。 8 d前胸闷气促加重,呈持续性端坐呼吸、咳嗽,无胸痛、发热。患者无肝炎、伤寒、结核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1985~ 1992年在南方沿海地区经商,有非婚性交史,曾有龟头溃疡史,后自愈,无躯干四肢皮疹史。患者已婚,妻儿均健康。 体检:体温 36.8 ℃,脉搏 110次,呼吸 26次,血压 16/8 kPa(120/60 mmHg)。神清,唇紫绀,端坐位。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眼鼻未见损害。颈静脉无怒张,两肺中下野中等量湿音,心界向左下扩大,无震颤。心率 110次,律齐, P2 >A2,主动脉瓣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和哈气样舒张期杂音,以胸骨右缘第 2肋间为明显,并向心尖区传导。心尖区Ⅱ级舒张期杂音。腹软,肝肋下 3 cm,质中,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周围血管征:毛细血管搏动明显,股动脉枪击音(+),并可闻及 Duroziez双重杂音(轻压股动脉可听到收缩期及舒张期皆出现的杂音)。四肢、关节无压痛、无结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肝肾功能均正常。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1∶ 8,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HIV抗体初筛试验(-),脑脊液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ST段轻度压低,电轴中度左偏。 X线胸片:两肺野纹理增粗,心影向左下扩大; X线长骨、骨盆未见骨质病变,脑 CT检查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左室扩大,主动脉瓣钙化挛缩,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诊断:梅毒性心血管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心衰Ⅲ度。 治疗经过:经强心、利尿、扩血管 [地高辛、米力农、速尿、螺内酯 (安替舒通 )、贝那普利 (洛汀新 )、硝酸甘油 ]等抗心衰治疗后,心衰控制,即予普鲁卡因青霉素 G 80万 U肌内注射,日 1次, 20 d,共 2个疗程,中间间隔 2周,驱梅治疗前一天始服泼尼松 10 mg,每日 3次,连服 5 d,未发生 Jarisch- Herxheimer反应。 3个月后 RPR 1∶ 4,其间心衰曾发作 2次,目前尚在随访中。

  • 以头面部脓皮病为表现的儿童艾滋病一例

    作者:李卉;杨森;林达;王培光;何立群

    患者女, 11岁,面部反复出现皮疹 2年,于 2000年 8月 31日入院。 2年前颜面、右耳、眉间、内眦、鼻前庭下方反复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脓疱,经抗感染治疗后消退,部分留下浅瘢痕。 5个月前上唇、左耳廓及左颞部出现较多绿豆至甲盖大小红斑,表面有脓疱,脓疱相互融合并破溃糜烂,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伴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 39.0 ℃。 5年前因车祸有输血史。父母均为农民,母亲在 5年前车祸中身亡。体检:体重 18 kg,神清,体型消瘦。双颌下及腹股沟均触及 2~ 4枚樱桃大小淋巴结,质韧,活动,无压痛,表面无破溃。左下肢外伤畸形,其它无异常。皮肤科情况:上唇、左耳廓、颞部浅溃疡,边缘清,有红晕,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部分表面覆盖厚痂。上唇及左耳廓肿胀。右侧鼻唇沟及面颊之间有一陈旧性浅瘢痕。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 11.5× 109/L,中性粒细胞 0.8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1.7× 109/L,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皮肤浸润四例

    作者:李艳;翟明;陈宗胜;李霞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皮肤浸润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近年来诊治了 4例,现报道如下。 例 1 男, 46岁,因全身骨痛、乏力 2个月余于 1992年 2月入院。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 ,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胸骨压痛阳性 ,肝肋缘下触及 1 cm ,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100 g/L, 白细胞 4.80× 109/L, 血小板 150× 109/L,血沉 35 mm/1 h;血清总蛋白 100.80 g/L,白蛋白 34.10 g/L,球蛋白 66.70 g/L;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 36.20% ,α 1球蛋白 3.40% ,α 2球蛋白 7.30% ,β球蛋白 7. 40% ,γ球蛋白 45.70%;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IgG 75.30 g/L,IgA 410 mg/L,IgM 2 500 mg/L,IgE 1.35 IU/mL;血清钙 3.10 mmol/L,血尿酸 209.00 μ mol/L。肝肾功能正常。尿本周蛋白阳性。血清和尿免疫球蛋白电泳分型为 IgG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原始浆细胞 0.08,幼稚浆细胞 0.16,浆细胞 0.15,可见双核、三核浆细胞。颅骨、肋骨 X 线检查见多处溶骨性改变。全身骨骼核素显像示颅骨、肋骨、骨盆多处异常核素浓集区。临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IgG型。

  • 掌跖角化病一家系九例

    作者:魏羽佳;宋守荣;凌淑清;王亮

    掌跖角化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以掌跖皮肤角化过度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近期我们见到一个家系中共有 9人患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随访调查,现报道如下。 先证者( IV2)女, 11岁。出生即发现手掌、足跖脱屑,病情较重。皮肤科情况:双手掌、足跖明显角化过度,表面光滑,呈亮黄色,皮损区与正常皮肤隔以狭窄的红斑,边界清楚,并有皲裂及手足多汗,且指、趾甲板明显增厚、浑浊。既往曾用过多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家系调查:见家系图,除先证者外,该家系尚有 8人患类似疾病。Ⅱ 5,男, 70岁;Ⅱ 7,女, 67岁;Ⅱ 9,男, 65岁;Ⅲ 1,女, 38岁;Ⅲ 3,男, 37岁;Ⅲ 5,女, 34岁;Ⅲ 9,女, 30岁;Ⅲ 13,男, 28岁。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掌跖角化、皲裂、甲板增厚、浑

  • 口唇单纯疱疹合并硬下疳一例

    作者:熊春萍;卢浩锵;黄卓辉

    患者,男, 25岁。因上唇部皮疹 1个月而就诊。患者于 1个月前上唇中部稍偏右起水疱,轻度痒痛,约 1周左右,水疱干枯结痂,但基底仍红并逐渐增大、变硬,无不适。剥去痂皮,基底少许糜烂渗液,反复不愈。近半年来,上述部位及附近唇部经常起水疱,痒痛,一般均于 7~ 10 d左右自愈而无需服药。共发生 4次左右,每次间隔约 1个月余。患者有非婚性接触史及口交史,既往无外阴溃烂史及可疑梅毒皮疹史。体检:上唇中部稍偏右见一约 1 cm稍隆起的结节,上覆黄色痂,触之硬而无痛;右颌下可触及 2个分别约鹌鹑蛋和乒乓球大的淋巴结,质硬界清,无触痛,尚活动,表面皮肤正常;外阴及全身其他部位无皮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检测 1∶ 8 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 )阳性。诊断:①单纯疱疹,②一期梅毒。配偶体检正常, RPR阴性。两人均给予苄星青霉素 240万 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 1周 1次,共 3周。治疗 2周后皮疹变平变软,仅见红褐色斑疹,但淋巴结缩小不明显, 3个月后复查,唇部恢复正常,颌下淋巴结仍有鹌鹑蛋大, RPR阴性。 1年后复查,临床体检及 RPR检测均正常。 讨论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时隐时显,并可与多种性病伴发,易于误诊或漏诊。黎兆军等 [1]检测了 95例梅毒患者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26.3%阳性,但为隐性感染,未见典型的梅毒与单纯疱疹同时伴发的病例报道,尤其是位于口唇部。此患者有多次单纯疱疹发作自愈史,在就诊前一次发作未愈基础上发生硬下疳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RPR和 TPHA均阳性而确诊,苄星青霉素治疗有效,为典型的单纯疱疹与梅毒感染并发病例。因而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可疑病例应进行筛查,减少误诊和漏诊。

  • 大面积丹毒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

    作者:陈懿德

    患者女, 68岁。因右上肢红肿、起水疱、发热 5 d,气急 3 d,于 1999年 2月 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5 d右上肢红肿,起水疱,发热,体温 38.5 ℃,在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外用药,注射聚肌胞,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必理通 )治疗,皮损无改善。于入院前 3 d突然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由内科收住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史 20多年。 入院后检查:神清合作,喘息状态,体温 38.9 ℃,脉搏 110次,呼吸 34次,血压 170/70 mmHg(22.64/9.31 kPa)。心率 110次,律齐,未闻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糙。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皮肤科情况:右臂、肩、颈、胸大片红斑,肿胀明显,有压痛,右臂有多量水疱、血疱,融合成大片状,部分水疱破溃、糜烂、渗液,双下肢皮肤青紫色。 入院当日病情迅速恶化,喘憋加重,躁动不安,尿少,双下肢水肿,心率 156次,血压 156/90 mmHg(20.75/11.97 kPa)。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1.4× 109/ L,中性粒细胞 0.94,胞浆内有中毒颗粒,红细胞 3.84× 1012/L,血红蛋白 114 g/L,血小板 74× 109/L。尿常规:蛋白 ( ),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 ( )。丙氨酸转氨酶 43 IU/L,肌酸激酶 215 IU/L,乳酸脱氢酶 457 IU/L,尿素氮 30.7 mol/L,肌酐 468.5 μ mol/L。凝血酶原时间 15 s,纤维蛋白原 280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40 mg/L(正常值在治疗期间,给予泰能及头孢拉定抗感染,机械通气,多巴胺改善肾血流、肝素治疗 DIC,并给予对症疗法及支持疗法。于入院后第 3天,患者出现黑便,大便潜血阳性,胃内容物潜血阳性,间断给予冰盐水加凝血酶 2 000 U由胃管注入止血。至入院第 6天,消化道出血控制,喘憋及浮肿减轻,各项生化指标改善,体温正常。在呼吸 ICU治疗 12 d,病情逐渐稳定后转入内科病房,继续抗感染治疗及右上肢创面换药,于 3月 31日痊愈出院,共住院 48 d。

  • 红皮病型结节病一例

    作者:杨如学;王琳;魏发荣;冉玉平

    患儿女, 8岁,因皮肤红斑、丘疹半年,加重 1个月于 1999年 10月 15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患儿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红色斑丘疹,上覆少许鳞屑,未引起重视 ,后皮疹逐渐向全身发展伴轻微瘙痒,在当地诊断为银屑病,给予药物口服及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皮损逐渐增多,融合成片。 1个月前全身皮肤弥漫潮红,双侧腹股沟及颈项部出现包块,无畏寒、发热。在当地医院住院做骨髓穿刺示“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偏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结核”,右前臂皮损活检示“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先后给予青霉素类抗炎及抗结核治疗,病情无好转遂入我院。

  • 多发性硬下疳早期梅毒一例

    作者:叶兴东

    患者男, 26岁,阴茎包皮瘙痒,溃烂 3 d于 2000年 5月 20日入院。自诉在 10 d前有非婚性生活,未戴安全套。 3 d前出现阴茎包皮持续性瘙痒,搔抓后包皮出现小片状硬块,数天来,皮疹越来越多,广泛分布在阴茎包皮表面和包皮内板,且在硬块表面出现潮湿感,有少许渗液、出血。发病以来,一直无尿道不适,无发热,未用药治疗。 体检:一般情况好。皮肤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包皮过长,无包茎,包皮表面见 4个直径 1 cm左右的糜烂性斑块,表面光滑潮红,无分泌物,斑块边界清楚,基底部略有浸润,呈软骨样硬度;包皮内板见直径 1 cm左右的糜烂性斑块 9个 (图 1),散在分布,表面光滑,潮红。

  • 早期胎传梅毒合并梅毒性肾病综合征一例

    作者:朱国兴;陆春;万苗坚;黄怀球

    早期胎传梅毒可以合并系统性损害,但合并肾病综合征者较为少见。我科于 1999年 8月收治 1例早期胎传梅毒合并梅毒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 1999年 7月 22日在当地医院足月顺产,出生体重仅 1.95 kg,出生后即以新生儿轻度窒息、吸入综合征住新生儿科,同时检查尿蛋白(), 24 h尿蛋白定量 0.33 g,血清白蛋白 20.3 g/L,当地医院考虑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于 8月 5日查梅毒沉淀试验 (康氏反应 )(+),同时嘱其父母查康氏反应均阳性,即以早期胎传梅毒转入我科进一步诊

  • 皮肤无色素型恶性黑素瘤一例

    作者:刘随;蔓小红;汪晨;潘德海

    患者男, 79岁。因左足跟部肿块 2年余,于 2000年 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 2年前该患者无明显原因偶然发现左足跟部有一绿豆大小的丘疹,无自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寻常疣,予手术切除。术后 2周左右在手术部位出现一暗红色核桃大肿块,无糜烂渗液,质地较软,无明显自觉症状,又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以抗感染和局部换药治疗数日(具体用药不详),皮损无好转, 2年来肿块逐渐扩大至鸡蛋大小,无破溃糜烂,伴少量渗液,自觉轻压痛,患者发病以来无明显消瘦、发热、咳嗽、腹痛等不适。精神饮食可,睡眠好,大小便无异常。既往史:冠心病 10余年,糖尿病 2年,否认药物过敏和类似本病家族史。 体检:体温 36.8 ℃,脉搏 84次,呼吸 22次,血压 23/14 kPa(172/105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皮肤损害位于左足跟部,为 3.5 cm× 2.5 cm× 0.3 cm半球形隆起红色肿块,形状不规则,糜烂,表面有少量渗液,质中等(图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X线胸片、肝肾功能无异常,心电图示偶发性室性早搏。皮肤组织病理示: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厚,肿瘤细胞自真表皮交界处向表皮或真皮下部呈散在或弥漫浸润。在真表皮交界处的细胞有成巢的趋势,但未见色素颗粒。其浸润细胞有明显的异形性,如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图 2)。 S100免疫细胞染色显示真表皮内浸润的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棕色的阳性颗粒(图 3)。诊断:皮肤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三例

    作者:刘小军;黄池清

    1936年 Marchionini等报道 1例“苔藓样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 1959年 R ckl命名为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 (poikiloderma like cutaneous amyloidosis,简称 PCA综合征 )。我们曾遇 3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 22~ 31岁,平均 27岁;病程 8~ 13年,平均 10年;其中 2例为兄弟同患。均表现为灰色或褐色色素沉着,间有乳白色的色素减退斑 (图 1),并有苔藓样丘疹,可见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异色病样改变,分布于面、颈、躯干及四肢,轻度瘙痒或不痒,病情发展慢。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正常。 B超:肝胆正常。组织病理学:轻度角化过度,表皮可见不规则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明显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真皮乳头层及部分血管周围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结晶紫染色呈阳性,有血管扩张、充血,并见血管外红细胞 (图 2)。 治疗:异维 A酸胶囊口服 10 mg,每日 3次;外搽祛斑美容增白霜(本院制剂)。 2个月后苔藓样丘疹变平,色素沉着斑开始变淡,但患者皮肤干燥,外搽复方维生素 E霜后缓解。 讨论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属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之一型,因具有皮肤异色病样表现而较特殊,在临床上易与皮肤异色病等相混淆。但前者有呈“波纹型”排列的苔藓样丘疹和水疱等具诊断意义的皮损,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即可鉴别。

  • 尖锐湿疣患者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及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 1的表达

    作者:冯永山;梁再赋;王瑛珏;顾绍裘

    为了探讨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 leuk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 1,LFA- 1)及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在尖锐湿疣( CA)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LFA- 1及 ICAM- 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咪唑斯汀和四种常用 H1受体阻滞剂的实验抗组胺强度比较

    作者:朱大勋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商品名皿治林 ),化学名称为 2- [[[1- [(4-氟苯基 )甲基〗- 1氢-苯并咪唑- 2-基 ]- 4-哌啶基 ]甲基-氨基 ]- 4(3氨 )-嘧啶酮;是新一代苯并咪唑类 H1受体阻滞剂,起效迅速,抗组胺作用强,能持续 24 h,且伴有阻滞变态反应炎症介质生成的双重作用。 1997年获欧共体批准上市,迄今已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我们研究了咪唑斯汀的抗组胺强度、作用特点与时效关系,为合理评价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HLA- DQ基因与自身抗体及肾脏受累的研究

    作者:施为;刘稚然;谢红付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在不同的人种都存在着其易感的 HLA-Ⅱ类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 HLA-Ⅱ类基因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较与疾病本身更强,且认为其中 HLA- DQ基因的相关性较 DR基因更重要 [1]。罕见基因 DQB1* 0502的出现与 SLE肾损相关 [2]。我们采用 PCR- SSO技术对红斑狼疮患者中抗 Sm抗体、抗 RNP抗体、抗 ds- DNA抗体阳性者及有肾脏受累者进行了 HLA- DQA1、 DQB1分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关系的探讨

    作者:曾三武;李珊山;张林

    1998年 7月至 1999年 7月我们对淋球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检测阴性,仍有尿道炎症状的 66例男性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了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HSV-Ⅱ )感染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 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尖锐湿疣损害中的表达

    作者:刘彤;赵恩兵;顾伟程;瞿佩华

    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具有诱导组织细胞生长及转化作用。为了探讨 TGF-β 1在尖锐湿疣 (CA)发病中致细胞增生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30例 CA患者皮损中 TGF-β 1的原位表达,并以 20例健康男性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

  • 尖锐湿疣患者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

    作者:涂亚庭;林能兴;刘厚君;黄长征;刘志香;李家文

    尖锐湿疣 (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病, CA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 [1],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凋亡状况关系密切 [2]。我们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了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C)凋亡调控蛋白 (Fas、 Fas- L、 Bcl- 2)的表达,旨在从凋亡角度探讨 CA的免疫发病机制。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

    作者:肖嵘;李干群;张桂英;周怡新;苏玉文;文海泉;颜兰香;王松

    有学者发现尖锐湿疣 (C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转归密切相关 [1,2],我们曾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 PSN)在体外对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实验研究 [3],发现它能调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用于治疗 CA患者,观察其免疫调节和治疗作用。

  • 四例 Ki- 1阳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免疫组化特点

    作者:于锦香;肖卫国;翟明;刘世洲;陈洪铎

    Ki- 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来源于活化淋巴细胞的一种大细胞淋巴瘤。 1985年由 Stein等首先提出 ,并于 1988年编入 Kiel分类。它是非 Hodgkin淋巴瘤( NHL)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 2%,易累及淋巴结外部位如皮肤、肺、肝、脾及软组织等。关于 Ki- 1阳性皮肤 ALCL,国外已有报道 [1]。我们收集了 4例 Ki- 1阳性皮肤 ALCL,现报道如下。

  • 一期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检测

    作者:龚匡隆;尤永燕;邵长庚;张津萍;沙仲;孙厚华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快速血浆环状卡片反应素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 (TP)等已作为常规试验检查梅毒患者。由于梅毒患者感染时间和就诊时间的差别及其他因素影响试验,使结果的敏感性不同。我们根据临床诊断,对 TPPA、 RPR和 TP 3项试验检测一期梅毒硬下疳患者血清和梅毒螺旋体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 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相关研究

    作者:黄玲;雷观鲁;周光平;张谊之

    为了解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中 P16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恶黑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用免疫组化法对 49例恶黑及对照组 19例黑素细胞痣进行了检测。

  • Peutz- Jeghers综合征 60例

    作者:刘俊礼;辛淑珍;周宝华

    Peutz- Jeghers综合征亦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多数患者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我们在 15年间共诊治 60例此病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患者,男 28例,女 32例; 1~ 10岁 8例, 11~ 20岁 16例, 21~ 30岁 17例, 31~ 40岁 9例, 41~ 50岁 4例, 51~ 60岁 4例, 61~ 70岁 2例。 50例自诉 3~ 5岁发生色素沉着斑,另 9例 15~ 18岁出现色素斑, 1例无皮肤粘膜黑斑,有家族黑斑史,因便血、肠梗阻手术,组织病理证实为息肉癌变。 31例患者 4~ 10岁出现持续性腹痛、腹泻等症状,另 29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 淋病潜伏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金如钧;葛邦友;朱俊波

    淋病潜伏期系指淋球菌侵入机体到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一般说来,性生活过度、酗酒、身体虚弱等因素可缩短潜伏期,而服用抗生素可延长潜伏期。我们观察了男性淋病患者的潜伏期及其酗酒、服药对其的影响。 一、病例和方法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所 1992~ 1999年间性病专科门诊,其中资料记录齐全、并且有明确的潜伏期的共有 273例。

  • 乳癌根治术后致患侧上肢复发性丹毒 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显平;姚贵申;杜明;姜斌;韩建军;陈金良

    1994年 2月至 1999年 10月我院共收治 23例乳癌根治术后引起复发性丹毒患者,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资料: 23例均为乳癌术后女性患者,年龄 41~ 59岁(平均 46.9± 11.8岁)。单纯复发性丹毒 18例( 78.3%),合并象皮肿者 5例( 21.7%),其中 1例( 4.3%)并发皮肌炎。术后首次发病在 1年以内者 10例( 43.5%), 2~ 3年者 8例( 34.8%), 4~ 5年者 5例( 21.7%),平均 (2.3± 1.2)年。引起象皮肿者均在 2~ 5年之间,平均 (3.5± 1.4)年。 23例均发生于患侧上肢。

  • 平阳霉素与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比较

    作者:冯峥;李恒进;王建平;史云玲;虞瑞尧

    我们从 1996年 6月开始,比较了平阳霉素与干扰素单独皮损内注射及与 CO2激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20例尖锐湿疣患者均为门诊就诊者,皮损典型,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无严重肝、肾、肺疾病, 4周内未接受任何局部及系统治疗。其中男 101例,女 19例(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以及阴道内、宫颈有皮损者除外);年龄 20~ 55岁,平均 33.2岁;病程 2周至 6个月,平均 2.1个月。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各组均为 30例患者,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皮损的数目、大小均有可比性,其中 A组为平阳霉素注射组; B组为干扰素注射组; C组为平阳霉素+激光治疗组; D组为干扰素+激光治疗组。

  • 药疹 567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晖;许益汉;单海东;许爱娥

    随着临床药物不断发展,药疹的皮疹类型及致病药物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对 567例药疹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资料来源:本组病例资料来源于 1997年 7月至 2000年 6月间住院病例,共 567例。其中男 261例,女 306例,男女之比为 1∶ 1.17;年龄 4个月至 89岁,平均 36.4岁。

  • 90Sr治疗皮肤血管瘤 65例

    作者:邱陵;张春银;陈跃;叶玉森

    血管瘤是一种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我们观察了 90Sr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确诊为皮肤单纯性血管瘤患者 65例,有手术禁忌或经冷冻、激光、硬化剂等治疗效果不理想者。男 37 例,女 28例,平均年龄 12岁,小 6个月,大 18岁。鲜红斑痣 40 例,毛细血管瘤 25 例。发病部位:面颈部 24例,躯干 21例,四肢 20例。

  • 三种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春银;邱陵;陈跃

    我们从 1985年起使用 90Sr敷贴器治疗增生性瘢痕,并与单纯手术疗法、手术加 90Sr治疗作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27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增生性瘢痕患者,男 40例,女 230例;年龄 8~ 66岁,病程 0.5~ 8年。分为 3组:单纯手术组 60例,瘢痕厚度 1 cm者 40例; 90Sr治疗组 80例,瘢痕厚度 1 cm者 20例;手术加 90Sr组 130例,瘢痕厚度 1 cm者 90例。 治疗方法:单纯手术组:门诊手术,手术时尽可能轻柔,细致,定期拆线。 90Sr治疗组:治疗时将敷贴器表面对准被照射部位,病损区小于工作面者,周围用 2~ 3 mm厚的橡皮片保护正常皮肤;病损区大于工作面者,将病损区划分为与工作面等大面积数块,依次敷贴照射,照射时敷贴器应与患处密切接触。治疗时采用分次法,每次 2~ 3 Gy,每日 1次或隔日 1次, 1个疗程总剂量 15~ 20 Gy,

  • 以阴茎水肿为主要表现的 56例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查旭山;范瑞强;国维

    在性病门诊,常见以阴茎水肿为主要表现前来就诊的患者,由于水肿发生在生殖器上,处理不当又可导致生殖器畸形,因此,认识其病因并给以正确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例及方法 1.临床资料: 1995年 9月至 2000年 9月在性病门诊以阴茎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56例,年龄 3~ 70岁。

  • 自体疣组织植入治疗尖锐湿疣

    作者:苗青;于建斌;尹光文;傅世珍;苗薇

    自体疣组织植入是一种免疫疗法,据报道该疗法治疗尖锐湿疣能够降低复发率 [1]。为进一步研究该疗法的免疫学机制,我们对 20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免疫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与方法 1.临床资料: 42例尖锐湿疣患者来自本院皮肤性病科及妇科门诊,临床表现典型,病理诊断明确。采用随机单盲法将 42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自体疣组织植入加 CO2激光治疗组 20例,其中男 17例,女 3例;年龄 21~ 43岁,平均 33岁;病程 1~ 10个月,平均 3.7个月。对照组:单用 CO2激光治疗 22例,其中男 15例,女 7例;年龄 23~ 42岁,平均 32岁;病程 1个月至 1年,平均 4.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发病部位男性在包皮内外板、冠状沟、尿道口、肛周及股内侧等;女性在大小阴唇、阴道口及尿道口。皮损数目 4~ 20个,米粒至蚕豆大小。所有患者在本研究前至少 1个月内未接受免疫制剂治疗,且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系统性疾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

  • 胸腺五肽与 CO2激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

    作者:栗晓虹;王怀劬

    尖锐湿疣( 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常见的性病之一,治疗方法虽然比较多,但易复发。我科从 1999年 8~ 12月对 85例 CA患者单用 CO2激光和 CO2激光与胸腺五肽联合治疗,后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85例 CA患者均来自于我院性病门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0例,男 30例,女 10例,年龄 20~ 45岁,平均 (28.3± 5.3)岁。对照组 45例,男 25例,女 20例,年龄 23~ 40岁 ,平均 (29.1± 5.2)岁。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男性皮疹部位以冠状沟、龟头、包皮、系带、阴茎体及肛周为主,女性则以大小阴唇、阴道口以及会阴为主。皮疹为大小不等的菜花状增生。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和醋酸白试验进行诊断。

  • CO2激光与干扰素和氟脲嘧啶联合治疗儿童尖锐湿疣

    作者:谷玉琴;曹德生;王海香;陈蕾;王琳琳;李杰

    我科自 1996年 12月至 2000年 9月,应用 CO2激光与干扰素和氟脲嘧啶联合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45例儿童肛周尖锐湿疣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其中男 16例,女 29例,年龄 3~ 14岁,平均 7.9岁;病程 1~ 12个月。临床症状:肛周可见 1~ 20个粉红色、红色增生物,约 0.2~ 1 cm大小,形如乳头瘤样、菜花样或鸡冠状,有蒂,表面灰白色、污灰色,触之易出血,颗粒间偶有脓液,所有患者醋酸白试验均阳性。其中 12例将用 CO2激光切割下的肿物做病理检查,符合尖锐湿疣病理改变。半数患者自诉肛周瘙痒, 14例曾在外院应用冷冻疗法、尤脱欣治疗,因复发来诊,其余均为首诊患者。 二、治疗方法 45例患者分为 3组,第 1组为三联疗法组, 16例,男 5例,女 11例,治疗方法:①应用北京双桥激光医疗器械厂生产的 YJZ- 3型 CO2激光治疗机,局麻下将疣体及醋酸白试验阳性处皮肤一并用激光切割或汽化,深度达 2~ 3 mm,周边

  • 外生殖器传染性软疣 60例

    作者:范文葛

    1998年 5月至 2000年 3月我科共收治外生殖器传染性软疣 60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外生殖器传染性软疣 57例,其中男 47例,女 10例,另有儿童患者 3例。发病年龄 5~ 70岁,平均 32岁。病程长 8个月,短 3 d。 47例成年男性均承认有非婚性接触史; 7例成年女性也承认有非婚性接触史, 3例为配偶传染; 3例儿童发病原因不明。皮疹仅发生于男女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男性尤好发于阴茎体、阴茎根及阴阜部,女性则好发于阴阜、大阴唇及股上部。皮疹表现为菜籽至黄豆大半球形丘疹,呈乳白色、微红或正常肤色,中心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皮疹多 25个,少 2个。 60例患者共计 978个。 6例患者( 10%)误诊为生殖器疱疹 3例,皮脂腺囊肿 2例,带状疱疹 1例。就诊时有 9例( 15%)伴发其它皮肤病,包括阴虱 3例,念珠菌性龟头炎 2例,梅毒 2例,尖锐湿疣 1例,衣原体性尿道炎 1例。 二、治疗与结果 安尔碘局部消毒,用血管钳将软疣中的软疣小体完全挤出,再外涂安尔碘。 60例均一次性治愈。有其它性病者同时治疗。 1个月后有 39例复诊,仅 2例传染性软疣复发,这 2例患者分别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视神经炎而同时服用泼尼松。再次治疗后随访 2个月无复发。

  • 国产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作者:薛华忠;龚向东;韩国柱;邵长庚;伍忠东

    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用国产苄星青霉素对 30例早期梅毒进行了为期 2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入选标准:按卫生部 1991年公布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暂行)进行诊断,入选病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首诊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阳性或暗视野查见梅毒螺旋体;首诊时 RPR阴性者, TPHA必须为阳性或暗视野查见梅毒螺旋体。②病期短于 2年的早期梅毒。 二、治疗药物及观察方法 苄星青霉素 (由江西江中集团东风制药厂提供 )每瓶 120万 U。符合入选对象的早期梅毒患者确诊后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 240万 U,以后每周 1次,共 3次。 观察指标与随访:首诊时按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并记录实验室检测结果( RPR、 TPHA、暗视野检查,其中 RPR要求测定滴度)、 Jarisch- Herxheimer反应 (注明症状、发现时间、程度、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情况等。要求患者定期复诊,复诊时间为治疗结束后第 1个月、第 4个月、第 7个月、 1年半、第 2年,共复查 5次,每次复查时均要求检测 RPR滴度。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血清治愈和血清固定: RPR由阳性转为阴性;或者 RPR持续阳性,但疗后 2年 RPR在低滴度范围内 (≤ 1∶ 8)无变化,此时为血清固定,不影响判愈。血清复发或无效:经治疗后 (1年内 )临床症状再出现或 RPR滴度升高 4倍,并除外再感染。统计分析:配对 t检验

  • 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儿童真菌性皮肤病

    作者:贾虹;弓娟琴;陈敏

    我们于 2000年 5~ 11月,采用开放性临床试验对 1%联苯苄唑乳膏 (孚琪乳膏,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治疗儿童皮肤癣菌病,包括面癣、手足癣及体股癣,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凡是临床表现及真菌镜检确诊的手足癣、体股癣及面癣的患儿。要求年龄在 12岁以下,无论是未经治疗或经过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但无效的患者均可入选。本组选择病例,年龄小的 17个月,大的 12岁,平均年龄 6 72岁,病程短的 3 d,长的 2年,平均 4 52个月。其中面癣 6例,体股癣 11例,手足癣 13例。

  • 1%环吡酮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美娜;金玲;柴宝;王傲雪;孙令

    我们在 2000年 4~ 7月间,应用环利软膏 (1%环吡酮,由北京万辉药业集团提供 )治疗浅部真菌病 3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例与方法 (一 )病例选择:①入选标准:皮肤科门诊体癣、面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患者,经真菌镜检和 (或 )真菌培养阳性者;年龄、性别不限; 1个月内无口服抗真菌药物及 1周内无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者;本人同意参加临床观察,遵守医嘱。②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部位合并细菌感染者;对环吡酮过敏者;有系统性疾病者。③淘汰标准:试验期间合用其它抗真菌药物;不遵医嘱,中断治疗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 (不计疗效,但计不良反应 )。 (二 )用药方法:环利软膏每支 15 g,每日早、晚各 1次外涂药于患处,轻揉片刻,促进药物吸收,用至皮损痊愈。每周复诊 1次,总疗程不超过 4周。 (三 )观察方法及指标:①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疗后 1周、 2周、 3周及 4周对患者分别做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症状和体征包括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渗出、浸渍、糜烂、脱屑、角化、皲裂、瘙痒或疼痛。症状和体征按 4级评分法进行, 0=无、 1=轻、 2=中、 3=重。②真菌学疗效评价:治疗前均做真菌镜检和用含氯霉素的沙堡培养基做真菌培养,治疗后 1周、 2周、 3周及 4周均做真菌镜检,阳性者再次做真菌培养。

  • 包皮环切术减少男性生殖器尖锐湿疣的复发

    作者:朱东辉

    使用 CO2激光、电灼及外用疣必治等方法治疗男性生殖器尖锐湿疣( CA)都有一定的复发率,为降低复发率,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术切除过长及病变包皮以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 152例门诊男性患者,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经临床检查证实为 CA, 5%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年龄 20~ 64岁,平均 32岁;病程 1周至 11个月,其中 150例合并包皮过长,其皮损分布在包皮外板 40例,内板 146例,冠状沟和系带 35例,龟头 15例。 二、治疗方法 病例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包皮环切组,共 54例,均合并包皮过长,具有包皮环切的手术适应证,一律行包皮环切术,尽量切除过长及病变包皮,实在不能切除或合并龟头尖锐湿疣者给予电灼法辅助治疗。 B组为单纯电灼治疗组共 50例。 C组用电灼去除疣体后臀部肌内注

  • 梅毒螺旋体抗体 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作者:郭兑山;郭津津;张劲东;谢爱武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FTA- ABS)、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试剂昂贵,操作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现不用于筛查而用于确证。为探讨既可用于筛查又可用于确证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我们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梅毒螺旋体蛋白( Treponema pallidum protein,Tp) 17和 Tp44.5为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鼠抗人 IgG单克隆抗体为酶结合物,建立了梅毒螺旋体抗体 IgG的间接 ELISA法( ELISA- Tp- IgG),经临床观察和献血员筛查,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条件的改进

    作者:钟铭英;王千秋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性病之一。目前在诸多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细胞培养仍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为可靠的方法。然而,该方法耗时、繁琐,且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我们就细胞培养中标本保存温度、盲传是否明显增加检出率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一种新的标本接种方法,观察这种方法是否可用于临床。

  • 我国两城市部分医生性病病例处理水平调查

    作者:韦晓宇;夏强;杨凭;朱成斌;余美文;张君炎

    为性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性病服务是有效控制性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有效的性病服务不仅包括治愈性病,还包括利用患者到性病门诊就诊的机会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咨询,促进性病患者减少高危行为,预防再次感染性病。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性病服务取决于医生处理性病病例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控制 AIDS项目( WHO/GPA)于 1994年制订了一套方案以评价医生处理性病病例的水平 [1]。为了解目前我国医生处理性病病例的水平,我们于 1999年 10~ 12月对南方两城市公立医疗机构的部分医生做了调查。

  • 评介《红斑狼疮现代诊疗》

    作者:吴绍熙

    世纪之末,有幸看到由毕志刚教授等撰写、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医师提高系列丛书之一《红斑狼疮现代诊疗》,耳目一新。虽然近来类似专著屡见不鲜,但本书作为继续医学教育丛书,有下列几个特色:①选题好:随化学工业等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红斑狼疮有增无减,这个跨学科的疾病,既日益被重视,但又欠全面的研究。本书作者中有内科、妇科、儿科及皮肤科。既有西医,又有中医。博采众长,集思广益,适合有关学科医师参考。②内容新:本书除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外,还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妊娠、 SLE与感染、抗磷脂综合征、 SLE急症以及 LE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均有新进展。书中所引用的文献,均为近 10年新发表的,其中还有刚见诸文献的。③重实用:对广大临床医师而言,更实用的首推 LE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治疗。本书用大量篇幅进行介绍。尤其是我国独创的中药雷公藤,单列一节进行介绍,很有特色。 玉不琢,不成器,用辩证的观点,虽然优点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本书还有一些不足,希望作者在再版时作修改,如第 278页上所介绍的环孢素相似的免疫抑制剂,只介绍了他克罗姆 (tacrolimus,我国药典委员会已译成他克莫司 ),实际还有更新的药物如拉派霉素 (rapamycin)、子囊霉素 (ascomycin)等,建议再版时可适当介绍

  • 加强性病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作者:王千秋

    性病实验室的质控对于保证临床正确诊断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质控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各种实验项目、方法、仪器和试剂带来的误差。实验方法的统一有助于各实验室结果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医生参考和积累科研数据,也有利于保证试剂质量。性病实验室不同于一般实验室,有其特殊性。首先,性病的诊断牵涉到个人声誉,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均有影响,因此应特别慎重;其次,性病实验综合了细菌学、免疫学、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方法,这对实验室的软件及硬件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后,性病的种类多,每种性病都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繁多,试剂的来源复杂,尤其需要加强质控。

  • 性传播疾病对妊娠的危害

    作者:徐文严

    随着性传播疾病 (STD)病谱的增宽,发病率的增高, STD给妊娠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STD病原体在宫外孕、自发流产、死产、早产、不育、先天性和围产期感染以及母亲产褥期感染等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病因作用,认识这些问题并正确采取防治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 STD对妊娠的影响,着重对梅毒、淋病、衣原体感染、生殖道支原体、生殖器疱疹、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和 HIV感染等 7种 STD对妊娠的危害介绍如下。 一、 STD对妊娠的影响 (一 )产褥期感染:产褥期子宫内膜炎是常见的产后感染,它可分为早期感染 (发生于产后 48 h内 )和晚期感染 (发生于产后 2 d至 6周 )。剖宫产大大增加了早期产后感染的危险性,在未用抗生素作预防的情况下, 36%~ 65%作非选择性剖宫的孕妇可发生感染,剖宫产孕妇产褥期感染率比从阴道分娩的孕妇要高 20倍。其原因可能是在剖宫术操作过程中羊膜腔中的病原微生物直接污染了子宫肌层和腹膜。分娩前增加子宫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有:产程长、羊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及多次阴道检查。这些都增加了产后子宫内膜炎及产褥期败血症的危险性。

  • 缅怀恩师教诲永记

    作者:叶干运

    恩师胡传揆教授离开我们已经 15年了,每当我想起胡教授时,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在眼前。今天,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胡传揆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心潮澎湃,思忆良多。

    关键词: 授时 诞辰
  • 缅怀恩师胡传揆教授

    作者:王光超

    的恩师胡传揆教授,原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生于湖北省江陵县。他自幼受其父在农村执业中医治病救人的优良医德的熏陶,立志学医。作为一个青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长大成人后,他考入北京私立协和医学院。他一贯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对皮肤病和性病学深入研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 20世纪 20~ 30年代,军阀政客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生活中疫病流行。儿童营养不良,患皮肤病及夜盲的儿童很多,其中尤以孤儿院中收容的遗弃儿童发病多。对此情况,胡传揆教授深表同情。与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美藉教授付瑞士合作,证明此病系因当时人民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儿童正在身体发育之期,营养不良影响的临床表现当然会表现在皮肤和眼睛视力不良上面。对这些儿童予以维生素 A治疗,疗效显著。研究结果在文献及杂志发表后,在国内外皮肤科学界得到承认,至今仍被国内外文献所引用。

  • 学习胡传揆教授爱国爱民热心教育防病治病的精神

    作者:钱信忠

    回忆 1986年 3月 26日下午,我们在八宝山送别胡传揆教授至今,转眼之间已 15年。胡传揆是我国成就卓著、驰名中外的皮肤性病学家、德高望重的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用精湛的医术积极为人民防病治病,数十年如一日热心医学教育,桃李满天下,后还献出自己的组织器官和骨架以利教学。他的这种爱国爱民热心教育事业的高尚精神至今仍时常为人们所缅怀

  • 右颈部红斑七个月

    作者: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

    患者女, 40岁,家庭妇女。主诉右颈发生红斑 7个月。患者 7个月前颈部发生指甲大红斑,此后 1个月皮损迅速扩大至 3.0 cm× 3.5 cm。在外院病理诊断为“类肉瘤”。口服泼尼松 15~ 40 mg/d 2个月,皮疹明显好转。停药后 7~ 10 d皮损重新出现,隆起,并扩大 1倍。皮疹处从无任何感觉障碍。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及接触史。家族中无麻风病患者。 体检:一般情况好。全身淋巴结无肿大,浅神经无粗大,胸部 X线片正常。皮疹位于颈右侧,为境界清楚的 6.5 cm× 4.5 cm中度隆起性红斑,无丘疹、结节及鳞屑等 (图 1)。局部温度觉、触觉及痛觉正常。真菌学检查阴性。于皮损部皮内注射 1%毛果芸香碱不发汗,而皮损边缘正常皮肤则呈发汗反应。切口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组织病理学检查见本文讨论部分。诊断为早期麻风,结核样型。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