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沈天真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PC-MRI对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ROC分析

    作者:张向群;许乙凯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发生上消化道出血(EVB)的风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风险因素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相位对比磁共振定量血流测定技术(PC-MRI)法获得的34例PHT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资料,包括门静脉直径(Dpv)、门静脉平均流速(Vpvm)、峰值流速(Vpvx)、平均流量(Qpv)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资料,按照是否有EVB病史将病例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计量资料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法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行EVB的风险多因素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风险因素的预测能力,包括预测EVB的阈值以及该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①出血组与非出血组f检验及秩和检验显示:指标Qpv (t=0.019,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t=0.012,P<0.05),指标Dpv、Vpvm、Vpvx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二分类法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Qpv、Child-Pugh分别是EVB的危险因素.Qpv值越高出血的可能性越大(OR=1.41:1.00~1.97)、Child-Pugh分级越高出血的可能性越大(OR=7.16:1.12~45.66).③ROC曲线分析:13.7cm3/s的Qpv值是预测出血较好的阈值、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9.3%,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7,约登指数为0.61.结论:Qpv、Child-Pugh分别是EVB的危险因素,13.7cm3/s的Qpv值是预测PHT合并EVB较好的阈值,有助于PHT合并EVB的有针对性筛查、早期干预.

  • MR背景抑制DWI与CT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俊;詹松华;龚志刚;朱琼;王国年;谭文莉;姚明荣;李晨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及对比研究.方法:59名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于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将肿瘤分化程度与N分期进行对照,CT和MR的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BS检测淋巴结的敏感性为100%,DWIBS和CT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54.2%和69.5%.CT术前N分期与病理N分期相关性尚好,Kappa值为0.387 (P<0.05),而普通MRI术前N分期则与病理N分期无明显相关性,Kappa值为0.102 (P>0.05).CT和MRI评估淋巴结边缘的N分期总体符合率分别为59.3%和61%.结论:DWIBS评估结直肠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对分期及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对发现小淋巴结有很大的价值.

  •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A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敖炜群;曾蒙苏;吴东;孙静;刘军;丁景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IDSMA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多种重组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并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例SIDSMA患者均显示破口,夹层破口距离肠系膜起始部距离0.4~4.3cm不等;17例显示内膜片,20例病变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有不同程度增粗,其中2例伴SMA动脉瘤形成;4例患者清楚显示SMA分支受累,3例患者SMA远端分支闭塞,2例患者局部肠道可见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有助于SIDSMA的诊断,并能准确地对夹层进行评估,给临床提供有治疗价值的信息.

  • 健康成年人肾脏不同部位的DTI研究

    作者:冯强;马智军;伍建林;张万伟;辛毅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及肾脏不同部位对DTI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正常志愿者行MR DTI成像检查,男女性各占30例,年龄分三组(40岁以下)、(40~60岁)、(60岁以上),每组20例,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及肾脏部位对ADC值、FA值的影响.结果:肾实质与肾皮质、髓质的ADC值存在相关性(r=0.91和0.92,P<0.01);肾实质与肾皮质、髓质的FA值存在相关性(r=0.90和0.88,P<0.01);不同性别、年龄段之间肾实质ADC、FA值比较均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但肾实质ADC值随年龄段的增大逐渐减小,FA值随年龄段增大而逐渐增大;肾脏皮、髓质的上、中、下极ADC值、FA值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正常人肾脏ADC、FA值的变化特点,为今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 多排螺旋CT三维肠道成像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影像价值

    作者:宋涛;生晶;刘敬禹;黄俊;陆建平

    目的:回顾性分析肠管炎性增厚征、肠周间隙模糊征及病灶多节段征在诊断克罗恩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64层螺旋CT对29例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肠道CT成像,并三维重建获取多平面重建MPR图、结肠aysum图及腹盆腔动脉VR图.结合原始薄层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肠镜及病理对照.结果:29例肠镜诊断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肠道病变部位管壁明显强化并持续强化者为27例,敏感度为93.10%;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者为20例,敏感度为68.97%; 25例患者病灶呈多节段性,敏感度为86.21%.肠壁炎性增厚与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共同诊断克罗恩病为20例,敏感性为68.97%,兼具肠壁炎性增厚与病灶多节段性分布的患者为24例,敏感性为82.76%,肠周脂肪间隙模糊与病灶多节段性分布都具有的患者为18例,敏感性为62.07%,三因素共同诊断克罗恩病的敏感性为62.07%.结论:肠管炎性增厚征、肠周间隙模糊征及病灶多节段征在诊断克罗恩病中均具有提示作用,其中肠管炎性增厚征、病灶多节段征价值较高.

  • 肝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康素海;谢伟;张辉;刘起旺;张政

    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各型肝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共11例患者:全部做螺旋CT、MRI平扫,10例做CT三期增强扫描,2例做MRI三期增强扫描,该组病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结果:①浆膜型:2例,分为结节性及囊性.囊性分为渗出型和纤维愈合型,前者囊壁无钙化,后者囊壁有钙化;前者邻近肝实质为稍低密度或稍长T2信号影,后者为等密度或正常肝实质信号.②肝实质型:9例.粟粒型,5例,肉芽肿小结节可分为三种类型,有干酪样坏死、无干酪样坏死及愈合钙化性小结节.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肿大,伴少量可被检出的融合性小结节.结节型,4例,可分为增生性和愈合性结节.结论:CT增强与MRI联合应用可为诊断各型肝结核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 阿尔茨海默病CT血流灌注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作者:施玲华;蒋伟;陈克敏;唐震;付红梅;瞿正万

    目的:探讨CT血流灌注对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的51例AD,31例VD,采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灌注扫描,随后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上作后处理,并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颞叶皮质、双侧海马、双侧额叶皮质、双侧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组两侧颞叶CBF分别为,左侧23.96±11.52,右侧27.19+17.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D组两侧基底节CBF分别为,左侧51.17+31.11,右侧41.28+21.5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D组与VD组比较,基底节CBV,AD组3.03±1.03 VD组3.94±2.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结果表明CBF及CBV在AD与VD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 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孙琳琳;李克;付玏;汤伟军;谭德炎;付建辉;巴哈提.哈立亚;米娜瓦尔.依米提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手术的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35例及其他类型病变39例.行常规MRI、增强T1 FLAIR及GEESWAN序列扫描,根据各种肿瘤内ITSS数目将其分级.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ITSS分级具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肿瘤级别增高,ITSS分级增高,提示星形细胞肿瘤随着级别的增高,其血管增殖及微出血相应增多.高ITSS分级(3级)可用于鉴别诊断GBM/HAT与淋巴瘤,但是不能鉴别GBM/HAT与颅内孤立性转移瘤.结论:通过ESWAN序列扫描,经ITSS分级检测,对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鉴别GBM/HAT和颅内孤立性淋巴瘤.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脑视放射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顾静;倪建明;张追阳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探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是否存在视放射区的白质异常.方法:眼底镜检查证实的18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DR组),21例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者(NDR组)和15例非糖尿病对照患者采用3.0T MR进行头颅DTI成像.采用ROI法对两侧视放射纤维束弥散各项异性分数(FA值)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FA值的差异及其与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R组视放射白质平均FA值为0.53+0.04,显著低于NDR组(0.58±0.03)和正常对照(0.61±0.04),而NDR组视放射白质FA值与正常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7.80,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视放射平均FA值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负相关(r=-0.41,p=0.001),而糖尿病病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1,P=0.06).结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视放射白质异常,进一步证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脑损害有关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探测脑组织内微结构的改变,对了解糖尿病的脑内视觉通路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韦明珠;顾雅佳;肖勤;彭卫军;张胜箭;王伯胤;赵振华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26个分叶状肿瘤中良性7个,交界性11个,恶性8个.肿瘤形态、大小、位置在各病理亚型间分布无差异.X线检查显示肿块多为密度增高(22/26),良性和交界性多为类圆形,恶性多呈分叶状形态(P=0.033);交界性与恶性分叶状肿瘤边界不清晰,良性边界清晰(P=0.012).17个肿瘤行MRI检查,T2WI上肿瘤为高信号(12/17),并能见其中更高亮的囊变裂隙区(8/12).交界性和恶性分叶状肿瘤在T2WI上易出现低信号分隔(P=0.021),增强扫描后也显示低信号分隔(P=0.028).结论:分叶状肿瘤的X线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MR-T2WI及增强扫描对判断分叶状肿瘤的病理亚型有一定的价值.

  • HIV/AIDS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

    作者:杨冰;孙希文;江森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CT表现.结果:17例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男性1 1例,女性6例,年龄24~57岁,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咳痰、低热等呼吸道症状.CT表现肺内病灶呈多样性,其中结节影6例,斑片、片块样实变影4例,空洞3例,树芽征8例,磨玻璃影4例.全部病例肺内病变可分布于各个肺叶,无显著好发部位,13例为肺内多种病变共存.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增强后出现环状强化.胸腔积液4例,其中合并心包积液1例.结论:HIV/AIDS合并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多样,但更多见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胸腔积液,具有一定特征性.

  • DWI在肺癌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晰;邢伟;陈杰;丁玖乐;高晓玉;沈楠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肺癌纵隔及肺门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肺癌患者,在术前行肺部MRI常规和DWI扫描(b=0 s/mm2,800s/mm2),获取ADC图,并测量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的ADC值.根据术后病理,将由ADC图检出的78枚淋巴结分为两组:非转移性淋巴结43枚,转移性淋巴结35枚.用t检验比较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ADC值鉴别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小于非转移性淋巴结(t0.800=5.888,P<0.05).取ADC=2.210×10-3mm2/s作为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阈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69.8%、69.0%、83.3%.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对肺癌患者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禹;骆祥伟;朱友志;胡勇;王星星

    目的:提高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20例经病理确诊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6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平扫和常规增强;4例平扫和三期增强;2例仅平扫.7例行MR平扫和增强,其中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男8例女12例,80%在50岁以上.多位于胸膜(8/20),其次为腹盆腔(6/20).4例为组织学恶性、其中3例大于l0cm.肿瘤在CT[上多数轮廓分叶(15/16);多边界清楚(13/16);多以实性为主(10/16);可伴钙化(6/16)、多位于肿瘤边缘且大多呈斑点/短弧形;14例增强者均呈不均匀强化、4例动态增强者均早期并持续强化;非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呈现旋涡状(5/14)、斑片状(5/14)、地图样(4/14);可见滋养血管征(5/16).在MRI上肿瘤轮廓多分叶(6/7);多边界清楚(4/7);多以实性为主(6/7);T2WI上肿瘤实质均夹杂低信号;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动态增强者呈早期并持续强化.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发病部位广泛,50岁以上好发,各部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相似,多为实性,终靠病理确诊,完全切除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后长期影像学随访必不可少.

  • 骨干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02例影像学分析

    作者:赵海南;姚伟武;杨世勋

    目的:探讨发生于长骨骨干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总结经病理证实的102例骨干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析其发病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02例骨干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男56例,女46例,平均年龄33岁.良性肿瘤53例(其中包括肿瘤样病变33例),恶性肿瘤49例,良恶性之比约为1.08:1.位于股骨29例,肱骨39例,胫骨33例,腓骨5例,桡骨6例,尺骨4例.病种纤维结构不良常见,其次是转移瘤.结论:骨干肿瘤及肿瘤样发病率较低,但是病变种类繁多,其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除具备与发生在长骨其他部位类似的共性外,也有其不同的个性,充分了解其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 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卫忠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对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肋骨FDB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及三维重建,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1例中单骨型7例(63.6%),多骨型4例(36.4%);且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整体观;病灶内CT表现主要分3种:囊状低密度改变、磨玻璃样改变、斑块状硬化改变,5例(45.4%)三种表现混合存在,单纯囊状低密度改变3例(27.3%),单纯磨玻璃样改变3例(27.3%);3例增强扫描中l例未见明显强化,2例见轻度强化.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肋骨FDB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及比邻关系,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的深入研究

    作者:胡蓉菲;许萍;陈洁;汪晓虹;张海春;王怡

    目的:将研究病例按绝经前后进行分组分析,对应变率比值在乳腺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作进一步研究.方法:分别取与病灶同层正常腺体及病灶旁皮下脂肪为参照组织,对300个乳腺病灶(绝经前组192个,绝经后组108个)进行应变率比值SR1和SR2测定,对照其术后病理结果(恶性120个,良性180个),按绝经前后分组界定其临界值并对其诊断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0个病灶分别以绝经前组SRl=2.35和绝经后组SRl=2.52为临界值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9.2%、90%、85.7%,较未分组前(64.2%、84.4%、77.3%)明显提高,P<0.05.分别以绝经前组SR2=2.6和绝经后组SR2=2.67为临界值对300个乳腺病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9.2%、77.8%、70.3%,较未分组前(70%,73.9%,72.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绝经前后进行分组诊断,弹性成像参数SR1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显著提高.

  • 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睿;薛玉;张歆;许建萍;唐艳林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多参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63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度较高的造影参数,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进入模型的5个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增强速度、增强不均匀、造影剂渡越时间、造影剂消退速度、肿块增强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重要价值.

  • 无心畸胎序列征实时三维超声的诊断价值及预后

    作者:贺宇凡;刘纯红;向红

    目的:探讨无心畸胎序列征实时三维超声的诊断价值及其预后.方法:对7例产后随访证实的无心畸胎序列征的实时三维超声诊断结果、尸检与产后随访及其预后进行专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心畸胎序列征实时三维超声图像有其特证表现,7例经尸检及产后证实为无心畸胎序列征病例与产前系统超声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其大多预后不良.结论:实时三维超声有助于诊断无心畸胎序列征,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应用类同轴技术评价小鼠肾脏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屹峰;赵泽华;田静丽;陈岳声;肖体乔;徐洪杰;杜国浩;朱佩平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肾脏组织成像及研究病变模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上海光源BL13W1线站,取经过甲醛溶液固定后的小鼠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比较不同年龄的肾脏的形态、结构差异.结果: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cm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年龄在10个月、18个月与年龄24个月小鼠肾脏的形态及血管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而对于适龄和老龄的肾脏之间存在着的血管模式、形态上的差异对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肾脏的老化特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腰椎站立位摄片可行性探讨

    作者:龚海霞;汪静;洪泳

    目的:随着临床对骨科脊柱患者影像检查的要求和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合临床拍摄了分别为站立位和卧位的2组腰椎片进行对比,探讨站立位与卧位的优劣,并寻求一种简单易行,能更好地显示腰椎阳性征象的检查方法.方法:数字化X线摄影机,50例站立位拍摄的腰椎片与50例卧位拍摄的腰椎片,患者平均年龄为43岁(24~72岁),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立位片平均用时94s,卧位片平均用时166s.结果:站立位拍摄的腰椎片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在摄片质量上减少了体位不正的概率,提高了一级片率,拍摄时间平均减少72s.结论:在患者能配合摆放标准体位的情况下,站立位腰椎拍摄可以替代部分卧位腰椎拍摄.

  • 超声弹性成像及新技术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夏珊;许萍;王怡

    超声弹性成像及新技术(声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定性及定量评估组织的弹性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本文将此技术在乳腺肿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18F-FDG PET/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娜;赵晋华;乔文礼;邢岩;宋建华;汪太松;刘长存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53例,30例初诊疑似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用于诊断分期和术前评估,23例既往接受过手术、化疗和(或)放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检查用于随访监测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果:18F-FDG PET/CT诊断初诊组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6%、33.3%和86.7%;诊断随访监测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2.3%和95.7%.结论:18F-FDG PET/CT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随访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并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残余和远处转移.

  • 先天性小肠膜式闭锁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徐慧;唐文伟;张新荣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先天性小肠膜式闭锁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011年后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小肠膜式闭锁患儿的影像学资料.4例行腹部X线检查;3例行腹部CT加GI;8例行腹部X线加GI;1例行腹部X线、CT;1例行腹部X线、CT及GI.结果:主要X线检查示单泡征2例,双泡征7例,三泡征2例,多个小液平面3例;闭锁端呈盲袋样8例;肠旋转不良1例;主要CT表现:闭锁处呈截断样5例,门静脉及肠壁积气1例.手术结果示十二指肠降段闭锁7例,水平段起始部闭锁2例,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闭锁2例,空肠闭锁5例,回肠闭锁1例;伴肠旋转不良2例.有孔隔膜4例.结论:腹部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 儿童鞍区毛细胞和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

    作者:杜业业;李美蓉;李玉华

    目的:分析儿童鞍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和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A和13例PA的MRI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PMA平均就诊年龄1.73岁,PA3.28岁.3例PMA MRI表现为下丘脑视交叉区实质性肿瘤显著均匀强化、无瘤周无水肿;1例表现为视路实质性肿瘤显著不均匀强化,轻度瘤周水肿.13例PA的MRI表现多样性,3例为鞍区实质性肿瘤显著均匀强化;6例为实质性肿瘤为主伴周边或中央小囊性成分,实质部分显著强化;3例实质性肿瘤轻度强化且不均匀;1例实质性肿瘤不强化;2例轻度瘤周水肿.PA组2例合并神经纤维瘤1型.结论:儿童鞍区PMA和PA均以实质性肿瘤为主,PMA好发于婴幼儿,增强后大多表现显著强化,而PA发病年龄大干PMA,增强后表现多样性.当PA发生在婴幼儿、同时表现为实质性肿瘤显著强化时,两者无法鉴别.

  •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小ADC值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周智;邢伟;邱建国;俞胜男;陈杰;丁玖乐

    目的:探讨小表观弥散系数(ADCmin)值在淋巴结定量分析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地分析低分化鼻咽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的弥散成像,以短径1.5~2.5 cm为感兴趣淋巴结,分为未化疗组(31枚)和化疗组(16枚),分别统计两组淋巴结的短径和坏死率;同时用Image J软件分别测量淋巴结实质部分的ADCmin值和平均ADC (ADCmean)值.结果:两组淋巴结的小径分别为(2.23±0.24) cm和(2.14+0.44)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7,P>0.05);两组淋巴结的囊变坏死率分别为6.45%和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7,P<0.05);两组的ADCmin值分别为(0.417+0.083)×103mm2/s和(0.433± 0.758)×103mm2/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667,P>0.05);但是ADCmean值分别为(0.745+0.112)×103mm2/s和(0.838+0.140)×l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结论:在放射性治疗后,ADCmin表达的临床意义可能与ADCmean不同,两者联合可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