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沈天真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脏淋巴瘤CT和MRI表现

    作者:丁建辉;彭卫军;周良平;严福华;朱雄增;许玲辉;张帅;钟国民;唐峰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及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淋巴瘤,其中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2例原发性肝NHL分别为手术及穿刺证实,另22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2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①病变表现形式:肝脏单发病灶8例(33%),多发病灶15例(63%),肝脏弥漫性浸润1例(4%).②CT表现:平扫肝脏病变绝大多数呈低密度(13/14),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明显强化(11/21)或仅表现为轻度强化(10/21).③MRI表现:T1WI肝脏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大多数(6/8)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无明显强化(3/8)或轻度强化(5/8).④本组有6例血管穿过病灶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结论:肝脏淋巴瘤多数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T1WI),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大多数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病灶内有血管穿过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肝脏病灶特点,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认识.

  •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乔中伟;缪飞;朱延波;李卫侠;施卫平;董海鹏;吴志远;徐学勤

    目的:研究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对于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和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组肾上腺病变的多层CT灌注成像,GE ADW4.2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其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与临床实验室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嗜铬细胞瘤BF和PS明显大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嗜铬细胞瘤PS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增生、功能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功能性肾上腺病变的BF、BV和PS高于肾上腺淋巴瘤、结核和转移瘤等功能下降的肾上腺病变.富脂类腺瘤和乏脂类腺瘤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肾上腺病变的灌注参数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结论:多层CT、灌注成像反映了肾上腺微血管状况,灌注参数的差异可作为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PS值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邓丽萍;裘敏剑;章士正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1WI显示不明显,T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作者:宋彬;龚怡;张蓓;徐晶晶;朱杰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水平部5例,升部5例.17例中恶性9例,伴转移2例,低度恶性6例,良性2例.17例中腔外生长14例,腔内外生长3例,肿块大径3~20cm,其中≥5cm者16例,<5cm者1例.肿物密度不均匀伴中心坏死13例,伴破溃5例,分叶状10例,增强动脉期周边强化15例,16例肿块边缘可见尖角征.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腔外生长不均质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尖角征.掌握这些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及MSCT表现特征

    作者:陈刚;韦璐;覃绍超;曹治婷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及MSCT表现特征,提高对CCF的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3例CCF病人进行扫描,图像后处理分别行MPR、MIP及VR成像,其中10例外伤性CCF还采用骨窗重建.结果:CCF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结膜充血、血管杂音等,MSCT的直接征象为海绵窦扩大13例(100%),眼上静脉扩张13例(100%),瘘口显示6例(46.2%),大脑中、浅静脉早显8例(61.5%).间接征象为眼突、眼肌肥厚、眶内软组织肿胀、颅面部骨折等.MSCT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以对外伤性CCF作出准确的诊断,自发性CCF临床表现不典型,需与炎性假瘤、眼眶肿瘤、Craves眼病、血管畸形等眼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组采用MSCT.对CCF的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MSCT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检查优势,多种成像技术结合使用,能清楚显示CClF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临床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气功入静时前扣带回自发低频活动变化的fMRI研究

    作者:郁伟林;汤伟军;李小青;冯晓源;李克;陈宜张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在气功入静过程中大脑前扣带回的低频信号变化,探讨前扣带回在气功活动中的潜在调节机制.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6位.研究采用GESigna VH/i 3.0T磁共振扫描机,EPI-BOLD序列.在入静前、入静早期、入静后期和结束入静后分4次进行静息fMRI扫描.图像处理采用AFNI软件,计算大脑前扣带回频率在0.01~0.8Hz间的低频活动功率谱的优势频率和平均振幅.对不同入静状态时这两个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大脑前扣带回在入静时的优势频率(0.0167Hz)要高于入静前和结束入静后(0.0125Hz);功率谱的平均振幅在入静早期高,而在入静后期有所下降,仍高于人静前和结束人静后.结论:前扣带回在不同入静状态时低频活动的动态变化,提示它在入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频活动的功率谱可以作为气功入静状态的一个潜在指标.

  • CT灌注在颅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凌华威;丁蓓;江泓;柴维敏;江浩;陈克敏

    目的:CT灌注成像评估颅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材料和方法:对40例重度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18.8岁)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4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C3、灌注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狭窄动脉供血范围选择适当的扫描层面,计算并测量缺血区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结果:5例病例CT灌注未见明显异常,而其余35例病人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按照缺血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组:MTT延长,CBF下降,CBV正常;Ⅱ组:MTT延长,CBF下降,CBV轻度升高;Ⅲ组:MTT延长,CBV、CBF均下降,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缺血分布区域分为4种类型:动脉直接供血型,盗血型,分水岭型和混合型.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缺血分布类型,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气管支气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俞胜男;生晶;邢伟;郝强;王敏杰;张长宝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气管支气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MDCT)影像资料,探讨MD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自2006年5至2007年8月共41例气管支气管病变的MDCT资料,常规横断面为6mm层厚,回顾性重建为1mm层厚、1mm层间隔,并于同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包括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E)、多层面/曲面成像(MPP/CPR)、大/,小密度投影(MIP,MinIP)、表面遮盖成像(SSD))和容积重组(VR).结果:MDCT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可以很好地显示气管支气管的正常和异常,肺癌、支气管结核、支气管腔内占位以及邻近病变所致气道狭窄各有特点.三维重建对狭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确定显示很好.结论:MDCT结合多种后处理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的各种类型病变有较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与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蔡庆;沈玉英;许传虓;徐建良;黄振健;施增儒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评价两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与X线摄影,MRI分别采用自旋回波(FSE)序列加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SPIR)、减影技术及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X线摄影采用常规方法摄片.结果:乳腺MRI在显示肿块形态、边缘、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乳内淋巴结方面优于X线摄影;X线摄影在显示钙化方面占绝对优势,检出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MRI93%(47/50),X线摄影82%(41/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种方法结合检查的敏感性为98%,(49/50).结论:MRI、X线摄影各有优势和限度,检查乳腺癌敏感性MRI较X线摄影高,而当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时,可减少乳腺癌的漏诊率,从而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 CT灌注和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陆健;陈克敏;周庆华;王忠敏;刘琳;伍超贤

    目的:分析乳腺疾病的CT灌注和X线摄影影像学表现,评价CT灌注和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58例乳腺病变均行X线摄影和CT灌注检查,与病理结果做对照.结果:X线摄影诊断正确率75.86%(44/58),CT灌注诊断正确率89.66%(52/58),综合x线摄影和CT定性诊断正确率96.55%(56/58).三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T灌注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BF、BV、PS的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病变范同、乳腺癌坏死灶的判别,CT灌注优于摄影(P<0.05);对钙化灶的定性,摄影优于CT灌注(P<0.05),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CT灌注具有比X线摄影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一项可以选择使用的诊断技术.

  • 慢性肩袖病变的MR特点——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对照研究

    作者:邓霞;许建荣;李磊;朱建善

    目的:与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对照,探讨慢性肩袖损伤的MR影像特点.材料和方法:采用Philjps Gyroscant 1.0-NT磁共振扫描仪.对20只人离体肩关节标本进行MR成像.结果:肌腱变性表现为T1w/PDW信号增高,无明显形态改变.依据组织学结果,我们将慢性肌腱部分撕裂分为三型:典型撕裂口(Ⅰ型)表现为肌腱撕裂口T2WI水样高信号;瘢痕型(Ⅱ型)信号表现多样,常表现为T2序列稍高信号伴肌腱显著增粗,多见于慢性肩袖损伤;肌腱内撕裂(Ⅲ型)与肌腱变性难以区分.肌腱完全撕裂包括"隧道征"、宽大裂口伴或不伴肌腱断端退缩三种表现.结论:慢性肩袖损伤尤其是肩袖部分撕裂的MR表现较为复杂,必须将信号和形态特点相结合慎重诊断.

  • 颈椎过屈位磁共振成像在平山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尹波;耿道颖;李郁欣;刘莉;刘树永

    目的:研究颈椎过屈位MRI对平山病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和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椎过屈位MRI矢状面和轴面扫描,观察低位脊髓萎缩、变扁、C6椎体上缘水平颈髓前后径及硬膜外异常信号.结果:①低位颈髓的萎缩:病例组9例(69%),对照组1例(10%).②低位脊髓变扁:仅见于病例组11例(84%),其中有10例(77%)为不对称变扁,脊髓呈"梨形",1例(7%)呈三角形变扁.对照组未出现脊髓变扁的表现.③C6水平颈髓前后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5).④低位颈椎椎管内硬膜后方T2WI异常信号:仅见于患者组的10例(77%).结论:颈椎过屈位MRI对诊断平山病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 高频超声及64层螺旋CT在诊断滑膜软骨瘤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修莉;李雪晶;张蔚;么刚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及64层螺旋CT诊断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软骨瘤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1~54岁,平均36岁.对受检者行64层CT连续容积扫描,以CT轴位薄切图像,然后应用EB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超声检查采用直接检查法观察:结果:病变累及膝关节22例,肩关节7例,髋关节2例,肘关节1例,踝火节1例,舣侧膝关节对称性发病5例,CT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周围见人小小等的小结节样钙化或骨化影.高频超声表现滑膜不同程度增厚,火节囊腔扩张,关节腔内积液.结论:关节游离体钙化是影像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多排CT及高频超声是确诊本病的有效方法.

  • 应用磁共振软骨T2图成像定量测定退变兔膝关节软骨

    作者:陆志华;姚伟武;胡曙光;瞿楠;杨世勋

    目的:探讨T2图成像技术在检测关节软骨退变早期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左膝关节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束后即刻处死,取股骨髁软骨行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阿利辛兰染色(A B)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乙、丙、丁各组每只兔左膝关节内注射0.2ml(10U)木瓜蛋门酶.乙、丙、丁各组于注射木瓜蛋白酶前及注射后分别于24h、48h、72h先行相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T2图成像,取感必趣点,测定火节软骨T2弛豫时间值并取平均值,对每组数据进行t检验.扫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左膝股骨髁部软骨行大体观察、HE、AB染色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注射术瓜蛋白酶后24h、48h,蛋白多糖含量与甲组比较,统汁学均有筹异(JP=0.048和0.045,P<0.05),注射后72h,统计学没有差异(P=0.455,P>0.05):T:图像软骨色阶,由注射前的黄红色转为注射后的红色,注射术瓜蛋白酶后24h、48h、72h的T2弛豫率分别升高了30.14ms,20.92ms和16.17ms:经t检验后,注射后24h与注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T2图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定量检测T2弛豫时间值反映软骨退变早期软骨内的生化改变.

  • 18F-FDG PET/CT在探测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

    作者:陈香;赵晋华;宋建华;邢岩;汪太松;乔文礼;郭李雷;车文军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在探测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并与单独的PET和CT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对20例头颈部肿瘤病人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灶为观察对象分析PET/CT、PET及CT对头颈部肿瘤复发转移灶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行卡方检验比较诊断差异.结果:20例病人中11例有复发转移,共有105个复发转移灶,其中PET/CT检出102个,遗漏3个病灶;PET检出77个;CT检出68个;PET/CT、PET及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100%、97.6%;73.3%、60%、71.2%;64.8%、40%、60.8%.20例病人中的4例因PET/CT的结果而改变治疗方案.结论:PET/CT对治疗后头颈部肿瘤的复发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单独的PET或CT,尤其对术后解剖结构紊乱和不愿行活检的病人.PET/CT还能指导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 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MRI表现

    作者:王平仲;余强

    目的:探讨和描述颞下颌关节(TMJ)滑膜软骨瘤病的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观察和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MJ区滑膜软骨瘤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闭口矢状面和冠状面PDWI、开口矢状面T2WI检查.结果:所有滑膜软骨瘤病均发生于TMJ上腔.病变的MRI表现:关节上腔异常积液(13例,100%);关节囊明显扩张(11例,84.6%);关节腔内有多发软骨样小体的形成(11例,84.6%);关节囊或滑膜组织增厚(8例,61.5%)和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4例,30.8%).MRI未显示病变有下颌髁突侵蚀、关节囊外软组织侵犯、大脑颞叶脑膜和脑实质侵犯.结论: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主要表现为关节上腔异常积液,伴关节囊扩张、多发软骨样结节小体形成和滑膜组织增厚.

  • 3T TOF MRA在颅内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与DSA对照

    作者:张鹤;李明华;方淳;李文彬;吴春根;程英升

    目的:评价3T TOF-MRA在颅内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7例临床上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前瞻性行3T TOF-MRA及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3.5±13.5(21~74)岁.MRA图像分别由2位神经影像医师阅读,DSA图像由神经介入医师阅读,其结论与前两者有分歧的地方,经讨论确立一致观点.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评价3T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DSA检查14例15个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3例3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4例未见明显异常.TOF-MRA准确显示了其中的22处病变(14个动脉瘤,4个动静脉畸形及4处血管狭窄),但误诊1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2例;其总体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75%和为85%.结论:3.0T TOF-MRA能够很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是一种可靠的无创评价方法.

  • 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进展

    作者:詹松华;陈星荣

    数字化技术正给医学影像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x线成像的数字化,从CR、DR、数字钼靶摄片,到DSA技术,都正在经历从发展到成熟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本文阐述了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的分类,对CR和DB.技术的新进展、乳腺数字成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综述了新的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发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