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方威;汪露祥;范钦和;蒋振;吴献忠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及相关性、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2 例脾 LCA 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分析,进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 例脾 LCA 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脾大、脾功能亢进),CT示脾实质内多发及单发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对比增强表现.2 例大体病理均为脾不同程度增大,例 1 脾实质内有多个暗红色结节;例 2 为单发结节,并伴多发性肾囊肿病、肝囊肿.2 例镜下改变均为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窦样腔隙构成,腔壁向腔内形成乳头状结构,少数呈囊状扩张,内衬单层内皮样细胞.这些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类内衬细胞呈高柱状,具有巨噬细胞/组织细胞样形态,体积较大,部分游离在腔内呈稀疏片状;另一类内衬细胞形似正常窦岸细胞,体积较小;两类细胞无明显异型.2 例 LCA 大细胞 CD68/kp1、CD163 和溶菌酶(+),少数大细胞CD31(+),CD34(-);2 例小细胞 CD31、多克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21(+),CD8 弱(+)/(-),CD34(-),组织细胞抗原均(-).大、小细胞 S-100、单克隆 FⅧ Ag 均(-).结论 LCA 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病变,特征性的病理形态改变及 CD31、多克隆FⅧ抗原和组织细胞抗原的检测有利于诊断,应密切随访,以除外肿瘤复发及伴发恶性肿瘤可能.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报道

    作者: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近年才被认识的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脾窦岸细胞的血管源性肿瘤.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郝华;徐芬;邬黎青;曾磊;李里香;戴华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衬细胞血管瘤,是仅发生于脾脏的一种较为罕见的、具有特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学特征的良性肿瘤.该肿瘤来源于脾窦岸细胞,而窦岸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因此,它具有向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双向分化特点.LCA于1991年由Falk[1]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个案[2],因此,对该肿瘤了解不多,病理诊断工作中容易与脾的其他脉管源性肿瘤及错构瘤等疾病混淆.本文就我院诊治的2例LCA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以增强对该肿瘤的认识.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毕成峰;蒋莉莉;李征;刘卫平

    目的 研究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本质.方法 对17例脾脏LCA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等,并进行了多种抗原标记的免疫表型检测,以正常脾脏、淤血性脾肿大、脾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作为对照.结果 (1)17例脾脏LCA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即脾脏肿大伴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5例伴肝囊肿,1例伴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大体病理改变为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切面见单个或多个暗褐色结节,结节的直径为0.2~6.0 cm不等.(3)镜下改变主要为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常形成乳头状突起或呈囊性扩张,其中可见两类细胞,一类是衬在腔隙内表面的体积较小的细胞,形似窦岸细胞;另一类是脱落于窦状腔隙内的大细胞,两类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4)免疫表型检测:17例标本中的小细胞均呈CD31、多克隆第八因子相关抗原阳性,CD34阴性,1例呈CD8阳性,1例呈CD21阳性,均不表达组织细胞分化抗原;大细胞均表达各种组织细胞抗原,包括CD68(KPl和PG-M1)、CDl63和溶菌酶等,各例中均有少数大细胞表达CD31抗原,但均不表达CD34,且相关抗原的表达模式与对照组的三类脾脏良性病变有所不同;大、小细胞均不表达S-100蛋白.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脾血窦扩张并相互吻合而形成的局部血管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以及CD31和组织细胞相关抗原的检测有助于该疾病的病理诊断.

  • 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严玺德;王金锐;张华斌

    患者女,27岁.因反复上腹闷痛,体检发现:肝,脾多发实性叶位入院.查体仅见:脾左肋下可触及1.5cm.超声检查:脾大小13.0 cm×4.7cm.左肋下2.0 cm;肝,脾分别可见多个实性低回声团,较大者直径4.3 cm,边界清.形态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中心可见少量不规则液化坏死区, (图1、2);CDFI:结节周边低回声区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 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曹阳;白人驹;付强;王新允

    患者女,54岁.左上腹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过敏史.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发育、营养中等,无黄疸,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脊柱等无异常.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顺利;陆孝禹;殷于磊;肖立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LCA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可见嗜伊红小体,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8阴性(-)、CD31阳性(+)、CD34阴性(-)、溶菌酶(Lys)阳性(+).结论:脾脏LCA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邓丽萍;裘敏剑;章士正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1WI显示不明显,T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断的探讨(附一例报告)

    作者:张妲;郑建明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其与内脏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对1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分析及光镜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肿瘤由窦样腔隙构成,腔壁见乳头状结构,内衬单层内皮样细胞,高柱状,无异型,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中LCA常合并恶性肿瘤.结论:LCA是脾脏特有的来源于脾窦岸细胞的血管源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LCA与恶性肿瘤相关,应密切随访和严密观察有无继发内脏肿瘤.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作者:李桂梅;乐美兆;张佃乾

    1 病案摘要患者女,60岁,因头昏、头痛伴乏力1年就诊,无发热、咳嗽、盗汗、心慌、胸闷、气喘、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门诊血常规检查结果:WBC 1.9×109/L,RBC 2.63×1012/L,Hb 88g/L,PLT 49×109/L,拟"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入院进一步检查.患者1年前因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手术.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

    作者:费阳;刘绪舜;王峰;宗光全;王伟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鉴别诊断的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的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胞质内常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提示:FⅧRAg、CD34、CD68、CD31、Lyso均为(+),患者手术切除脾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主要是手术行脾脏切除,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 腹腔镜规则性脾部分切除术5例临床体会

    作者:於敏;俞世安;许龙堂;吴晓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实施的5例脾脏良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规则性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术中出血量14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 d.术后无腹腔出血、胰漏、腹腔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脾脏良性肿瘤施行腹腔镜规则性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且创伤小.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作者:韩铠泽;王树鹏;管清春;蒋培强;刘松阳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极罕见的特发于脾脏的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起源为脾脏红髓的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由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易误诊.本文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脾LCA进行报道与探讨.

  • 多层螺旋CT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慧;李延静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y cell angioma,LCA)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间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3例LCA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例平扫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表现均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平扫;延迟期病灶填充,与周围脾脏实质强化一致.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多层螺旋CT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应用于临床上该类患者的诊断及脾脏的切除术式的指导.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病理分析

    作者:陈建月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 3例LCA组织学病变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立方形,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阳性表达.其中1例伴有降结肠息肉.另1例伴有胰体尾部高分化腺癌.结论 LCA是较少见的脾血管性肿瘤,其发现主要是通过CT、B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在临床上可伴有其它内脏肿瘤.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进;袁键群;许敬尧;朱涛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LCA与内脏恶性肿瘤的关系. 方法对2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 结果 2例LCA组织学上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无异型性,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均呈阳性表达.其中1例伴胃未分化癌和食管平滑肌瘤,另1例伴头皮皮内痣.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中有1/3伴内脏恶性肿瘤. 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临床上可存在一种综合征,对LCA病例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以除外内脏恶性肿瘤.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郁敏;李小强;黄坊;孙和国;孙静;宋梦圆;侯英勇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LCA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CA镜下主要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单层内皮样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1、FⅧAg、CD8、CD68、CD163、Lysozyme均(+),CD34(-).结论 LCA临床罕见,仅发生于脾的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CT和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LCA常伴其他内脏肿瘤,因而对LCA患者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红凯;邓洪兵;易永芬;何莉

    脾窦岸细胞瘤是1991年Falk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较少,国内迄今报道2例[2,3],国外已经报道44例[4],病人的发病年龄1~74岁,平均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笔者于2002年10月遇到1例,现报道并复习文献如下.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何剑;沈健;周玮;祝跃明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CT和MRI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其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9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上腹部M 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9例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2例为单发病灶,病灶较大,边界清楚;其余7例为多发病灶,为多发类圆形小结节状,边界欠清。病灶CT平扫呈现低密度,MRI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 T2 WI上呈高信号,结节病灶内见散在细小 T2低信号影,呈现“雀斑”样。DWI病灶呈现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在CT 和M RI上均呈现缓慢向心性强化。组织学上病灶由迷路样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构成,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肿瘤呈现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抗原双重表达。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学能够较准确反映其病理学特点,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作者:冯伟;朱家胜;姚凯;胡凯峰;计艳

    患者 男,43岁.体质量78 kg.2012年2月12日因"饮酒后出现左上腹痛16h"入急诊内科.长期饮酒约500 g/d已20年,有高血压病3年,糖尿病3年,高血脂3年.10年前有"胃穿孔 "病史,经保守治疗治愈,既往无手术病史.体检:意识清晰,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及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左上腹部有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及,未触及腹部包块,Murphy征㈠.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102 U/L,白细胞15.8×109/L,中性粒细胞70.9%,红细胞5.1×1012/L,血红蛋白188 g/L,血 小板458×109/L.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