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侯君;纪元;谭云山;施达仁;刘亚岚;徐晨;曾海英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病理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0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病例进行病理形态观察,EnVision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行网状纤维染色和PAS染色,1例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有其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内皮细胞异质性表达,即小叶状分布毛细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31~+/CD8~-,窦岸样细胞免疫表型为CD8~+/CD31~+/CD34~-,小静脉样血管免疫表型为CD31~+/CD8~-/CD34~-,结节内梭形细胞混合表达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混合表达SMA和CD68.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结节轮廓和结节内血管,PAS染色显示结节周围胶原沉积物.电镜显示淋巴窦扩大,胶原丰富等特征.结论 该病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能是一种反应性病变,与血管瘤出血坏死机化关系密切.尤其需要与脾脏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毕成峰;蒋莉莉;李征;刘卫平

    目的 研究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本质.方法 对17例脾脏LCA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等,并进行了多种抗原标记的免疫表型检测,以正常脾脏、淤血性脾肿大、脾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作为对照.结果 (1)17例脾脏LCA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即脾脏肿大伴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5例伴肝囊肿,1例伴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大体病理改变为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切面见单个或多个暗褐色结节,结节的直径为0.2~6.0 cm不等.(3)镜下改变主要为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常形成乳头状突起或呈囊性扩张,其中可见两类细胞,一类是衬在腔隙内表面的体积较小的细胞,形似窦岸细胞;另一类是脱落于窦状腔隙内的大细胞,两类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4)免疫表型检测:17例标本中的小细胞均呈CD31、多克隆第八因子相关抗原阳性,CD34阴性,1例呈CD8阳性,1例呈CD21阳性,均不表达组织细胞分化抗原;大细胞均表达各种组织细胞抗原,包括CD68(KPl和PG-M1)、CDl63和溶菌酶等,各例中均有少数大细胞表达CD31抗原,但均不表达CD34,且相关抗原的表达模式与对照组的三类脾脏良性病变有所不同;大、小细胞均不表达S-100蛋白.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脾血窦扩张并相互吻合而形成的局部血管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以及CD31和组织细胞相关抗原的检测有助于该疾病的病理诊断.

  • 急性白血病继发肝脾念珠菌病的CT表现

    作者:姚金晓;周亚兰;魏旭东;马海龙;杨如玉

    肝脾念珠菌病(hepatosplenic candidosis,HSC)指真菌侵及肝、脾、肾等深部组织并造成组织损害.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因肿瘤性疾病本身、放化疗、黏膜屏障的破坏及广谱抗生素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HS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是AL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然而,HSC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且抗真菌治疗疗程长,经济代价大.如何早期诊断HSC、准确评估其治疗效果及决定停止抗真菌治疗的时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及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例AL合并HSC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增强CT扫描在AL合并HSC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在脾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黎明;李春伶;高永艳

    脾局灶性病变相对少见,脾肿瘤发病率仅占全部肿瘤的0.03%,脾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1].对于低密度的不典型的脾局灶性病变,尤其是边界不清、有实性成分、增强部分衰减增加的病变,CT有时难以鉴别,而且当CT图像表现为一些实体器官的重叠显示时,有时不能准确地诊断病变 [2].当较大的脾良性病变合并出血或血栓形成时,在增强MRI中会出现多种增强模式,此时仅仅依靠图像的显示,很难与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还需要结合病史 [3].

  • 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对脾创伤的止血作用

    作者:钟渝;区文财;封建立;柳建华;刘政

    目的 超声空化治疗犬脾破裂出血效果较差,本研究拟探讨采用改进声学参数的超声联合微泡实现快速脾创伤止血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15只家犬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和假照组,每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均开腹暴露脾区行超声造影,建立脾切割伤模型,测量初始出血速度后立即开始治疗,超声微泡组经股静脉推注微泡联合超声辐照,单纯超声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微泡,假照组为超声假照.治疗后记录各组实验动物10 min总出血量,再次行超声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5只实验动物均成功建立脾切割伤模型.治疗前各组实验动物出血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超声微泡组实验动物脾切口干燥,无渗血,出血速度显著低于单纯超声组和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微泡组造影示辐照脾区几乎无造影剂灌注,充盈缺损明显;单纯超声组、超声微泡组血流灌注良好,未见明显充盈缺损;病理见超声微泡组脾窦扩张充血、出血,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单纯超声组、超声微泡组脾窦大小均匀,脾索结构清楚、排列整齐.结论 优化参数的超声空化有效实现了犬脾破裂止血.

  • 超声及CT导向下经皮穿刺治疗脾脓肿

    作者:李邦莹;龚红萍;张娟;沈汉斌;龚小军

    脾脓肿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疾病,常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非特异性,而使诊断困难并延误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如使用恰当的影像学检查,并密切结合临床可以作出早期诊断,此病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1,2].以往脾切除术和抗生素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脾脓肿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深入,特别是对其抗感染、抗肿瘤及切脾术后可能爆发凶险感染的认识,保脾治疗即在超声及CT 导向下经皮穿刺引流微创介入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脾脓肿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年老、体弱的危重患者.

  • 脾原发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

    作者:李洪林;郝玉芝;朱利;黄苏里;牛丽娟;王勇

    目的总结原发脾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以提高对脾脏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脾肿瘤19例和肿瘤样病变11例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表现对照.结果5例原发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脾脏增大,脾内有低回声肿物或结节,边界不规则,脾门淋巴结受侵;4例脾血管肉瘤表现为脾内肿物,边界不规则,回声不一.2例脾结核表现为脾内多发边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其余10例良性肿瘤和9例肿瘤样病变均表现为边界光整的肿物或(和)结节.结论超声在鉴别脾脏原发良、恶性病变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肿物边界光整提示良性病变.

  • 部分脾切除术的有关技术

    作者:麻勇;姜洪池

    部分脾切除术作为脾保留手术的一项重要术式,它既切除了病损的脾组织,又有效地保留了脾脏功能,在治疗脾外伤及某些非外伤性良性脾疾病方面具有极大的临床实用价值.自1962年巴西外科医生Christo首次系统报道部分脾切除术至今,该术式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并积累了新的经验和创建了新的术式.现就近5年来部分脾切除术有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腹腔镜脾切除4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先法;蔡秀军;虞洪;王跃东;梁宵;李伟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例(包括10例肝硬化及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有2例中转开腹,39例成功完成腹腔镜切脾.该39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38 min、术中失血318 ml、粉碎脾脏重量389 g,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为12~24 h,平均住院时间为4 d.发生并发症3例,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腹壁静脉刺破出血.结论在经过选择的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的,尤其适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中需行脾切除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

  • 脾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体会

    作者:徐协群;李秉璐;刘卫;郑朝纪;廖泉;赵玉沛

    目的 了解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89年4月至2007年7月间21例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左上腹部包块、左上腹不适、腹痛等.检查手段包括B超、CT、MRI、血管造影等.脾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脾切除.结论 脾海绵状血管瘤瘤体较大(直径>4 cm)或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脾手术切除,术式可以开腹脾切除,也可以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没有临床症状、肿瘤较小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的观察随访.

  • 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治疗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作者:孙旭;袁文斌;岑峰;童利会;严强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湖州市中心医院行腔镜治疗的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22例,其中行LPS 7例,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splenectomy,LTS) 15例.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无一中转开腹,且LPS组无患者中转为LTS.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PS组术后并发症较LTS组明显减少(x2=17.679,P=0.000),LPS组无患者出现术后血小板增多症;LPS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亦显著缩短(5.7±2.3)d比(15.3 ±3.4)d(=6.741,P=0.000 1),住院费用显著减少(19 288 ±2 760)元比(27 737±4626)元(=4.442,P=0.000 3),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远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论 LPS保留了脾脏及其功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符合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理念.

  • 复杂性脾切除126例

    作者:周光文

    目的 探讨复杂性脾切除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6例复杂性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26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胰漏和胃结肠损伤.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腹腔内出血5例;肺部并发症7例,其中6例左胸腔积液,有2例合并左膈下脓肿;脾静脉栓塞性静脉炎11例;大量腹水10例.经再次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后脾静脉门静脉主干栓塞率7% (6/84),而血吸虫肝硬化则为50%(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P<0.01).结论 认真仔细的术前评估、精细轻柔的手术操作、脾蒂的正确处理和创面的腹膜化,是降低复杂性脾切除手术风险的重要环节.

  • 腹腔镜下二级脾蒂游离原位脾切除术20例分析

    作者:张勇;郭子健;曹华祥;周俊晶;戴赛民;赵长勇;鱼海峰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游离在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对2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原位游离二级脾蒂切除脾脏。结果19例患者成功游离二级脾蒂行原位脾切除术,1例患者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行原位脾切除术。19例患者术中出血(310±11) ml。术后未出现继发感染、胰漏、再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68±21) min。术后72 h内拔除脾窝引流管。术后9~15 d出院,住院时间(10.8±1.2) 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0例出现血小板增高,予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二级脾蒂游离法在腹腔镜下原位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单孔与多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马尔旦·马合木提;米尔夏提·阿不都热西提;吐尔洪江·吐逊;赵晋名;曹俊;谷昊;张金辉

    目的 系统评价单孔腹腔镜( SILS )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安全及可行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WanFang Data 和 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单孔与多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检索时限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RevMan 5.0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纳入 4 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 104 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两组手术时间 ( MD = -1.08;95%CI = -37.24 to 35.07;P = 0.95 ),术中出血量( MD = -88.57;95% CI = -211.48 to 34.33;P = 0.16 ),住院天数( MD = -0.10;95% CI = -0.69 to 0.49;P = 0.73 )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 RCT 进一步验证.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红威;王华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脾脏LC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大体呈暗红色结节.显微镜下可见病灶由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内可见两种细胞,一种是体积较小的内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8+、CD+31,而CD-34;另一种细胞体积较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GM-1+、lysozyme+;两种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Ki-67阳性<2%.结论 脾脏LCA是一种少见肿瘤,多为良性;结合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附三例报告)

    作者:李洪林;石木兰;郝玉芝

    目的报道3例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复习3例脾脏炎性假瘤的超声、CT扫描和1例MRI表现,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B超表现为单发球形病变,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其中1例见环状强回声伴后方声影。3例CT平扫见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例见周边蛋壳样环状钙化;2例作增强扫描,1例静脉期略有增强,另1例延迟扫描病变强化程度与脾实质接近;1例又作MR平扫,T1、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脾脏炎性假瘤应列入脾单发肿物的鉴别诊断,其影像表现与肿块内纤维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的多少有关。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回声不均的肿块;CT增强扫描以病变延迟强化为特点;MR T2WI常以低信号为主。

  • 腹腔镜脾切除术86例治疗体会

    作者:胡旭光;郑成竹;印慨;李际辉;柯重伟;陈丹磊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手术成功,1例儿童巨脾患者因操作空间太小而中转开腹.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急诊行腹腔镜脾切除术;3例脾囊肿患者中2例行开窗术,另1例因囊肿较大,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3 h,平均(1.5±0.5)h.手术失血量20~500 ml,平均(150±20)ml.术后住院4~8 d.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明显的优势.

  • 脾囊肿1例

    作者:剧红娟;邢恒国;牛福英

    患者,男,22岁,主因体检发现脾占位性病变5个月于2012年5月10日收住我院.患者既往体健,无明显外伤史,无传染病史.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超声所见:脾肋下可探及,脾内回声不均匀,厚约4.9 cm,长径约13.0 cm,脾门静脉直径约0.5cm,脾内探及大小约7.9 cm×6.7 cm团状等回声,部分向脾外凸出,周边可见环状强回声(图1),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周边及内部均未见血流信号.

  • 异位脾一例误诊为后纵隔肿瘤

    作者:朱中权;唐开维;潘禹辰

    [病例] 女,1岁.因发现左侧胸部肿物4天入院.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野呼吸音清晰,左下肺野后部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6/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败血症并多发细菌性脑栓塞、脾脓肿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李博;陈瑨

    [病例]男,37岁.因发热2周.加重伴意识障碍、左侧肢体麻痹1天入院.3周前出现皮肤感染,致头枕部脓肿,于当地医院就诊,因家属及本人拒行切开引流术,仅予局部外敷拔毒膏及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汤剂治疗.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