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沈天真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心率对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分析

    作者:陈明;周瑞珏;邢伟;杨玲;丁玖乐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90例患者,根据扫描时患者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心率65~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9,P<0.01),A组平均辐射剂量(ED)分别比B组低25.78%、71.53%.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ED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较高,在相同心率条件下,图像质量较多排螺旋CT更高,患者辐射剂量较多排螺旋CT显著减低.

  • 胎儿和新生儿MRI检查适应证与禁忌证

    作者:董素贞;朱铭

    MRI具有无创伤、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视野大的优点,随着快速MR技术的发展,它逐渐成为胎儿超声的补充手段和新生儿CT的替代手段,本文旨在介绍胎儿和新生儿MRI检查的安全性、检查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介入操作流程设计对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作者:倪志华;孙荣跃;宋恬;殷士蒙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作为微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实施介入治疗的综合配套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需要正规的场所并且手术室化管理,在场地布局、人员配合、医疗设备、医疗安全、一次性医用耗材等方面的管理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介入操作流程不合理会对医疗质量和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总结.

  • 放射科主要指标的PACS/RIS监控

    作者:王嵩;赵秋枫

    PACS/RIS系统为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科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仅是放射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也是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旨在介绍PACS/RIS系统在放射科主要指标监控中的应用及价值.

  • 数字化教学片库建设与质控问题

    作者:萧毅;范丽;刘士远

    医学影像学经历了由传统影像学向现代影像学的转变,影像学教学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传统胶片式影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基于现代数字影像学的特点,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片库建设的框架,并根据临床教学实际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片库相关的质量控制问题.数字化教学片库的构建将会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低剂量CT在肺结节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法云;付克广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健康人群中进行肺结节筛查的价值.方法:将7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肺CT扫描或低剂量肺CT扫描,对比其得到的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率和患者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常规剂量组检出肺结节32例37个,病理证实早期肺癌2例;低剂量组检出肺结节29例32个,病理证实早期肺癌1例,二者在检出率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辐射剂量方面,常规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512.64±43.96) mGy·cm、(115±9.76) mAs、(3210±143.34) mAs和(10.53±2.63) mGy.低剂量组分别为(173±18.45) mGy·cm、(52±3.43) mAs、(1178±40.87) mAs和(5.73±1.73) mGy,两组相比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显示及检出与常规剂量相同,且辐射剂量更小,更适合健康群体中肺结节的筛查.

  • CT后处理在低剂量CT乳腺导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张霞;付立平;蓝孝全;孙丽莎;李永胜;张玉光;黄维站

    目的:探讨CT后处理技术在低剂量CT乳腺导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成功行乳腺导管造影患者32例,行乳腺X线检查和低剂量CT扫描,分析CT各种后处理技术的优劣.结果:CT检查管电流减少至150mA,CT剂量指数为11.6mGy,辐射剂量减少39.9%.乳腺X线检查、容积重组(CVR)和横轴位大密度投影(AXI-MIP)图像显示主导管无明显差异,优于冠状位MIP (COR-MIP)图像(P<0.005).对二三级导管的显示,乳腺X线检查优于各种CT重组图像(P<0.005),需结合横断图像诊断疾病.对四级以上乳腺导管的显示,乳腺X线检查与COR-MIP图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0),优于CVR、AXI-MIP及SAG-MIP图像(P<0.005).结论:低剂量CT乳腺导管造影作为乳腺X线检查的补充检查方法,对溢液性导管疾病具有诊断价值,能够提高乳腺导管疾病,特别时早期病变和四级以上导管内小病变的检出率.

  • 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志奎;王胜林;崔志新;葛伟;杨玉萍;吴永奎;宋静阳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简称隔期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隔期联合诊断的53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采用常规剂量,提示创伤4周后复查.复查预扫描错位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密度较低者以50mA、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不明显者2周后以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由2名放射科医师评估低剂量图像诊断可接受率、主观噪声,通过对比观察首次及骨性骨痂形成期薄层图像确定骨折数.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次(首次及隔期联合诊断)诊断结果的差异,以Kappa检验评价两位医师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首次诊断肋骨骨折234处、疑似骨折26处,隔期联合诊断诊断肋骨骨折313处.64.15%的患者两次诊断不一致,首次有34处不完全性、28处无错位完全性、2处隐性骨内骨折未显示,26处疑似骨折经复查诊断骨折15处、排除骨折11处.两次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5.018,P<0.01).清晰可见的骨性骨痂发现于4周末~5周41例,4周末未发现6周清晰可见11例,5周未发现7周清晰可见1例.两位医师评估结果获得近乎完美的一致(Kappa值为0.863、0.826、0.838、0.826).结论:隔期联合诊断可良好把握肋骨骨折复查时机,避免首次MSCT有可能发生的漏诊,降低患者辐射量.

  • MRI设备整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作者:贺强;贺丰收

    超导磁共振设备是一套复杂的医疗设备系统,优越的图像质量和良好的系统稳定性,除了依赖产品设计的水平之外,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也格外的严格.本文旨在从5M1E的角度介绍医疗MRI批量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

  • 新型阴性口服对比剂在MRCP质量控制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叶涛;梁宗辉;尉轶旻;张士玉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绿茶及葡萄糖酸亚铁糖浆(FGS)用于MRCP检查,旨在探索将绿茶作为一种阴性口服对比剂用于MRC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受检者随机分为绿茶组(n=20)和FGS组(n=20),分别采集对比剂口服前、口服后5min及口服后15min的MRCP图像,对胰胆管系统、胃和十二指肠内信号丢失情况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远端胆总管显示情况,绿茶组口服前后与口服后2组图像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309),且口服前与口服后5min、15min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绿茶组:P=0.008及0.013).对于胃及十二指肠各段内液体信号的消除程度,2组口服前后评分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且口服后5、15min均高于未服组(P<0.05).口服对比剂5min后,2组仅对肝内胆管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3.632.茶叶较FGS组好,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茶可作为MRCP的口服胃肠道阴性对比剂.MRCP佳采集图像时间为口服绿茶后5min,绿茶作为口服对比剂用于MRCP检查值得推广.

  • 320排CT下肢动脉造影中对比剂用量的合理选择

    作者:丁忠;张雷;吴文娟;高巍

    目的:探讨320排CT下肢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6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每组20例,而后行320排螺旋CT下肢动脉CTA检查.每组分别测量髂总动脉、股深动脉及胫后动脉CT值进行比较;并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三组各相同动脉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下肢动脉显像在三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 (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846,P=0.154).结论:320排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70ml),采用合理的对比剂注射方法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既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减轻对比剂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同时也可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 归一化互相关算法在MRI灌注软件的质量稳定性比较中的应用

    作者:付玏;李克;孙琳琳;汤伟军;张卫国

    目的:探讨归一化互相关算法在评价不同后处理软件包得到MR脑灌注图像的稳定性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分析T2/T2*加权动态磁化率对比度成像的患者10例.将各个患者的原始图像数据资料送至三种不同后处理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应用归一化互相关匹配算法评价各个灌注参数图像的稳定性.结果:同源数据经Syngo Verio3.0、UIH SW001.001、PMA Ver.3.4.0.6后处理软件包所测得的各个灌注参数图像,经过归一化互相关匹配算法得到结果分别为:对于CBF,其UIH and PMA,UIH and Syngo结果为“Good”,PMA and Syngo结果为“Fair”;对于CBV,其UIH and PMA,UIH and Syngo结果为“Fair”,而PMA and Syngo结果为“Poor”;对于MTT,其UIHand Syngo结果为“Good”,UIH and PMA结果为“Fair”,PMA and Syngo结果为“Poor”;对于TTP,其UIH andSyngo结果为“Good”,UIH and PMA以及PMAand Syngo结果为“Fair”.结论:三种后处理软件包得到的各个灌注参数图像有良好的稳定性,但UIH软件与Syngo,PMA的稳定性要高于Syngo和PMA之间的稳定性.

  • 提高全数字化乳腺X检查质量及疾病检出率

    作者:杨皓;黄惠茹;沈岚;王飞;毕正宏

    全数字乳腺X线检查(FFDM)被广泛的应用于乳腺疾病的筛查中,为提高检查质量和检出率,必须要重视各个环节.本文旨在技师和医师共同协作从投照体位,成像参数,压迫力,设备的检测保养及患者的体格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

  • 迭代算法对腹部CT图像影响及降低剂量的研究

    作者:赵英明;邓克学;韦炜;何峰;罗英姿;姜莉

    目的:探讨CT不同重建算法对不同层厚腹部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迭代重建算法在降低腹部辐射剂量的潜能.方法:利用GE 64排能谱CT (Discovery CT750 HD) 对68例病人前瞻性地行腹部CT平扫,将原始数据保存并分别用滤波反投影重组(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技术(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组技术(MBiR)三种重建算法重组成0.625mm、1.25mm、2.5mm和5mm不同层厚的CT图像.对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对四种不同层厚腹部CT图像利用FBP、50%ASiR和MBiR 三种重组算法的图像数据显示,MBiR重组算法图像噪声相对于50%ASiR和FBP重组图像要低(P<0.01);图像评分均分别明显好于相同层厚50%ASiR和FBP重组的图像;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50%ASiR和FBP重组图像的CNR(P<0.01).结论:MBiR重组的0.625mm层厚图像大大降低了图像噪声、提高了对比噪声比CNR,能代替传统的FBP重组的5mm图像,进一步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并能降低辐射剂量.

  • 不同对比剂浓度对能谱CT冠脉成像的影响

    作者:黄仁军;朱静芬;李勇刚

    目的:探讨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冠状动脉管腔内CT值、冠脉显示图像质量以及斑块局部显示质量.方法:51名怀疑或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病人被分为A、B、C三组,每组17人;所有病人都用能谱CT进行CTCA检查,A组对比剂浓度为320mgI/ml,B组为350mgI/ml,C组为370mgI/ml.通过能谱后处理工作站分析每个病人冠脉显示的佳对比噪声比(CNR),得到佳单能量点(keV);分别在佳单能量图像上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以及右侧冠状动脉近段的三个不同水平及斑块局部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以上各位置管腔内平均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以及斑块局部显示质量(SNR、CNR),并对各主要冠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51例患者共663个冠脉节段纳入图像质量评分,其中满足诊断要求者658段(99.2%),共检出不同斑块成分51处(A组20处,B组14处,C组17处),其中钙化22处(A组7处,B组6处,C组9处),非钙化19处(A组8处,B组6处,C组5处);与B、C组相比,A组的对比剂浓度分别降低了9%、14%;三组间佳单能量点、佳CNR、管腔CT值、SD、SNR、图像质量评分、斑块局部显示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能谱成像时,应用320mgI/ml对比剂具有相对较低的浓度,并且不会降低冠脉管腔增强效果以及冠脉图像质量.

  • 会诊影像资料的基本质量要求

    作者:詹松华;成建明;龚志刚

    针对于影像学资料的会诊,在临床门诊中越来越普遍.本文旨在阐明影像学会诊的重要性,以胶片、光盘为载体提供的影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传输获得的影像资料,应该达到应有的质量水平,以保证诊断结论的可靠性.

  • 应用DQE评价数字X线探测器的成像性能

    作者:曹厚德;杨燕敏

    随着平板型DR成为数字化X线摄影的主流技术以来,量子检测效率(DQE)作为其成像质量的综合表征参数被普遍采用.临床影像专业人员熟悉该参数的技术内涵,有助于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 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

    作者:盛伟华;詹松华;宋黎涛;黄松;蔡榆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442例接受CT增强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加温组(n=1734)和对照组(n=1708).加温组在CT增强检查前将非离子型CT对比剂加温到37℃再进行静脉注射,对照组为常温状态(18~20℃)下直接进行静脉注射.结果:注射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00)后,加温组过敏反应发生率(0.61%)和外渗率(0.57%)与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0.44%)和外渗率(0.48%)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注射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50)后,加热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0.81%)和外渗率(0.32%)明显较对照组(2.46%和1.59%)低(P<0.05).结论:使用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00)体外加温到37℃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无影响,但用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50)造影时体外加温到37℃能降低过敏反应和外渗的发生率.

  • 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在后门控CT冠脉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承中;刘涵;王强;王庆国;冯艳;张在先;周志国;张贵祥;李康安

    目的:比较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和常规高浓度对比剂与高管电压在后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中的图像质量.方法:2014年2月11日至2014年5月9日,对150名心率超过65次/min的患者行64排容积后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扫描,根据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分成3组(A组:n=50,BMI<23kg/m2,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l,管电压为80kV;B组:n=50,23kg/m2≤BMI<28kg/m2,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l,管电压为100kV;C组:n=50,BMI<28kg/m2,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管电压为120kV),其中C组为常规剂量对照组.所有患者的对比剂的用量为70~80ml,注射速率为4.5~5ml/s.测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以及右主干的平均CT值,并根据下述的公式计算对比噪声比和信噪比.记录辐射剂量并且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所有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结果:三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左主干以及右主干的对比噪声比和信噪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所吸收的辐射剂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低管电压组辐射剂量分别下降68%和44%,三组患者之间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技术不会降低CTCA的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可以运用于后门控CTCA.

  • 磁共振检查以及体内植入物的安全性

    作者:陈克敏;潘自来;姚侃敏;宋琦;杨燕敏

    随着磁共振设备和技术的进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较前明显增加,体内植入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已相当常见,磁共振检查和体内植入物的安全性已更多地受到了关注.本文就磁共振检查和对比剂使用的安全性及体内植入物,如支架、弹簧圈、滤器、动脉夹、骨科植入物、输液泵、起搏器等的安全性及相关事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能谱CT双低剂量在主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吕仁锋;刘超;闵南;薛继蔚

    目的:评估能谱CT使用低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270mgI/ml等渗对比剂(双低)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主动脉CTA的患者7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A组:使用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图像重建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算法(ASiR),其他扫描参数不变.记录图像对比噪声比,噪声值和主动脉主干各段及各分支CT值,辐射剂量值及平均碘摄入量并以24小时血清肌酐绝对值大于44μmol/L为对比剂肾病,由两位放射医师用4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对比噪声比(26.23±4.11)高于B组(21.4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01).两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4.05±1.52和3.53±0.45分,13.68±1.47和3.48±0.43分,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降低约38% (8.04±1.72mGy和13.62±2.31mGy,t=11.87,P<0.001)).两组主动脉主干及各分支血管CT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01).A组人均对比剂碘摄入量(290.42±10.04mgI/kg)低于B组(363.34± 12.34mgI/kg) (t=28.04,P<0.001).血清肌酐绝对值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49±1.54μmol/L和8.81±1.67μmol/L,P<0.05).结论:主动脉CTA使用管电压100kVp及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对比噪声比,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地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 放射检查剂量实时动态监测

    作者:李克;谷守欣;张国福;张鹤;王雪珍

    放射检查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由此导致的电离辐射安全和潜在致癌风险引起了学术界普遍关注.临床实践工作中,降低患者的医源性辐射剂量,已经成为放射检查技术质量控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致力于优化放射性检查的研究越来越多,放射性测量软件对患者进行辐射剂量实时监测,为扫描技术人员管理控制扫描剂量、优化扫描参数提供帮助,是受检者放射防护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 电离辐射 质量控制
  • 双盲法影像检查质量电子化评价的实践

    作者:龚志刚;詹松华

    目的:评价双盲法影像检查质量电子化评价在放射科日常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主开发的质量评价软件管理系统,由质量控制小组人员对放射科普放、CT、MRI的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双盲法电脑评价,统计每一位影像检查技师的甲乙丙废级别的影像的百分比.结果:通过24个月的评片管理软件系统的实践应用,评片时间明显缩短,评片效率提高.双盲法电脑评价影像质量后,普放、CT、MR甲级片率明显提高,减少丙级片和废片率.每月影像质量分析报表准确,科室每月进行质量讲评,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明显提高.结论:采用双盲法电脑评价法进行评片有助于提高放射科摄片质量和质量控制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