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作者:吴伟刚;陈秀义;杨杜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 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艳城

    目的 本文对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进行T1WI、T2WI、DWI、MRA、PWI、MRS等,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本组96例患者就诊后,经DWI检验后全部发现病灶;在24h内,经T2WI扫描,发现部分病灶,48h内发现全部病灶;MRA发现梗死灶大于15mm的患者与梗死灶小于15mm的患者进行比较,梗死灶大于15mm的患者脑动脉异常的比率较高;MRS显示梗死区NAA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PWI血流灌注较对侧正常区少,同时可见不同程度Lac峰.结论 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多序列磁共振技术显示脑梗死灶,病灶周围会显示出缺血半暗带,通过此方法可使患者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 ABCD2结合 DWI 评估 TIA 短期预后

    作者:马微;许玫;宋海涛;齐敏;候丽芳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DWI)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178例首次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ABCD2评分法进行评估,并结合DWI检查结果,分析不同ABCD2评分、 DWI表现与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78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4.0%。 ABCD2评分与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786, P<0.0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WI阳性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与DWI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BCD2评分结合DWI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51)高于ABCD2评分法(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对TIA的分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

  • 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诊断分析

    作者:靳勇

    目的 提高脑梗死前期诊断水平,减少脑梗死疾病的病死率.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2-6月脑梗死患者19例,将其作为A组,同时选取非脑缺血患者18例作为B组,两组均使用MR脑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技术进行脑梗死前期的诊断.结果 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磁共振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等6项成像技术中,只有MR脑灌注成像可以检查出脑梗死前期的病理情况.结论 在脑梗死前期对患者进行MR脑灌注成像可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成像联合诊断肝癌的效果

    作者:陈博

    目的:探究3.0T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成像联合诊断肝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4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并与患者的MR平扫影像资料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其诊断价值.结果:48例患者进行MR平扫检查显示有59个病灶,病灶的直径大小在0.4 ~3cm,平均直径1.71cm;在增强扫描中显示病灶61个,其中速升速降的病灶37个,持续强化的病灶11个,缓升速降的病灶7个,无明显强化的病灶6个;在弥散成像诊断结果中ADC值为0.807×103/(s·mm2),在病灶部位周围的病灶诊断中ADC值为1.901×103/(s·mm2),ADC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的临床诊断中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成像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及磁共振表现

    作者:宋冬喜;王丽华

    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2例患者MRI均显示病灶为双侧大脑对称性分布,顶枕叶12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后部1例,脑干受累1例.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其中有4例大脑皮质也部分受累.3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1例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 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

    作者:方明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1例,研究组10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脑部CT诊断,研究组患者使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进行诊断,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测准确率.

  • 东软医疗NSM-S151.5T超导磁共振

    作者:

    全身临床应用MRI系统
      N S M-S151.5T超导磁共振是由东软医疗自主创新研发的国内首台1.5T超导磁共振。N S M-S15超导磁共振采用主流的高品质短腔体、大孔径磁体,配备有高效率梯度系统、高带宽射频系统和丰富的线圈配置,结合SENSE、ROKAR、SIMEX、fMRI、Perfusion、弥散成像等诸多先进技术,扫描速度快、有效降低运动伪影、应用广泛,能适应各种高级临床应用的需求,并可提供高级线圈升级包,进一步优化临床应用。

  • 慢性乙型肝炎磁共振扩散成像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作者:张里;杜富会;雷军强;张艺军;郭玉峰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肝炎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慢乙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1.5 T 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50、100、300及500、700 s/mm2.30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 不同分度的慢性乙型肝炎ADC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b值选700 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作者:董妍;孙玲玲;赵嫚;孙红彬;张丽娜

    目的 评价MR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及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MR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表现分为3种:扩张导管内或导管旁结节;乳腺内实性结节,不伴随导管扩张;单纯导管扩张,乳腺内无实性结节.MR的阳性率为88.9%.结论 MR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有望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诊断水平.

  • 肝脏常见病变弥散系数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雪辉;梁碧玲;赵继泉;钟镜联

    目的研究肝脏常见占位病变的弥散系数.方法对10例正常人29例肝脏占位病变病人行常规平扫和弥散成像,比较肝脏与病变的ADC、D值和f.结果随着b值的增大,肝脏及其病变的ADC值不断降低.血管瘤的ADC值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瘤.肝脏及其病变的ADC值高于D值.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三例

    作者:毕齐;张茁;李琴

    1临床资料例1,男,70岁.因左侧肢体麻木1天于2006年3月12日就诊,体检: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留观察室输液过程中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并进行性加重,重时左侧肢体肌力Ⅰ级.肢体无力后3 h常规MRI及功能MRI(f-MRI)未见异常.症状发生后6 h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 mg静脉溶栓,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至Ⅳ级.溶栓后4 h左侧肢体无力再次加重,肌力Ⅰ级.症状加重后复查MRI,弥散成像(DWI)见脑干新发梗塞,考虑肢体无力加重为再发梗塞所致.诊断脑干梗死.

  • 脑慢性缺血磁共振脑血流弥散成像和灌注成像诊断的比较

    作者:史浩;杨裕华;丁红宇

    脑梗死无有效治疗方法,预防本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对脑梗死前期病变--脑慢性缺血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预防脑梗死.我们利用磁共振脑血流灌注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慢性缺血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磁共振诊断率.

  • 低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梗死16例

    作者:刘淼;陈兴灿;潘永青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可以检测到脑缺血区极小的水分子弥散变化,从而发现超早期的脑梗死病灶.由于硬件条件所限,目前 DWI 多在高场磁共振才能实现.2003年3~11月,我们应用 Signa Profile Ⅱ 0.2 T 永磁型磁共振(GE 公司)在低场磁共振上实现了弥散成像技术,并对脑梗死16例同时应用传统的 MRI 成像序列与 DWI 成像序列扫描,提示早期诊断脑梗死 DWI 比 MRI 更具优势,现报告如下.

  • 作者:

    关键词:
  • 3.0 TMR动态增强并DWI在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吴耀贤;王友志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病,发病率高,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患者多因下腹部不适及排尿困难而前往医院就诊.前列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很多,现将信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经3.0TMR检查诊断后又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早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华盛

    目前,脑梗塞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3大杀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塞的发生率也正逐年升高。由于脑细胞对于缺血和缺氧非常敏感,若0.5 h内无法恢复脑部的正常供血,就会使脑部神经细胞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害,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的伤害。而且,缺血的时间越长,再灌注的损伤程度也越重[1]。正因为如此,对脑梗塞进行及时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MRI和CT平扫却无法对你早期脑梗塞进行及早诊断,耽误了佳治疗时机。为了探讨DWI在早期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122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素芳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 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 3.0 T磁共振DWI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忠军;刘胜;胡路女;李振华;许红雨;肖日海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前列腺病变患者的常规MR及DWI成像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良性组25例,恶性组25例,比较分析良、恶性前列腺病变的DWI信号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ADC佳诊断分界点.结果 良性前列腺病变组性质DWI呈等高信号,ADC稍减低;而前列腺癌DWI表现为高信号,ADC明显减低;良、恶性前列腺病变ADC值分别为(0.913±0.147)×10-3mm2/s、(0.573±0.160)×10-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C值判断前列腺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以0.779×10-3mm2/s为阈值,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6%.结论3.0 T磁共振DWI成像对良、恶性前列腺病变鉴别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塞超急性期急性期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明霞;付加真

    目的 阐明弥散成像技术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的优越性.方法 应用GE0.2T磁共振机,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的弥散成像技术,并结合传统MR成像技术(如T1WI、T2WI)分析115例早期脑梗塞患者的图像特点.结果 8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例中,弥散成像序列显示为高信号,而常规的T1WI、T2WI序列病变区信号无明显变化,107例急性期脑梗塞病例,弥散成像序列及T2WI序列显示为高信号、略高信号,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略低信号.结论 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核磁检查尤为必要,而弥散成像序列对脑缺血病变高度敏感,可发现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