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研究

    作者:谭洁;张萍;肖明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轻度认知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概率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收治的87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可能影响其认知功能水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起病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数量、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影响患者发病后出现轻度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神经缺损程度和病灶数量是危险暴露因子,高血压和糖屎病病史则是保护因子.结论 建立的认知功能损害概率预测模型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轻度认知损害的治疗和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50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通;张春惠;吕光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止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或梗死,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各种症状和体征[1].现有研究表明,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年8月至2003年5月应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50例,旨在观察早期溶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作者:李惠芳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治愈率低。常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出血风险大且治疗时间窗窄。大多数患者入院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不能接受溶栓治疗。因此,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阿斯匹林临床新用途

    作者:张世春;蒋桂荣

    近年研究表明阿斯匹林的药理作用广范,现介绍几种临床新用途。 1 治疗脑梗塞 应用不同剂量(50mg,100mg,500mg)阿斯匹林顿服,连续使用14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治疗一周后,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 血清中氨基酸测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临床研究

    作者:孙怀玉;吴贻清;卢霞;孙敏耀;韦兴光;满晓

    目的研究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塞体积大小的关系.确定它们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6h以内的AICVD患者80例,其中CI组57例,TIA组23例,CI组中大体积梗塞19例,中体积梗塞22例,小体积梗塞16例,各取血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 TIA组的超早期血清中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低于CI组;CI组超早期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和TIA组;超早期梗塞灶体积大小与血清中Glu、GABA含量呈正相关,含量越高,梗塞灶体积越大.结论患者血清中Glu、GABA的含量高低,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刘学祥;郑艳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 CT颅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姚柳

    目的:总结CT颅脑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8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病例均执行CTP检查,并通过2~3名高年资医师完成数据中4cm、16cm Z轴覆盖图像展开分析.结果:16cm Z轴覆盖病灶检出数明显高于4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cmZ轴覆盖动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4c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并的诊断中确可获得满意效果,相比较4cm而言,16cm Z轴覆盖更利于明确病灶位置与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视频脑电图观察分析

    作者:王平;陈红梅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视频脑电图资料,并与头颅磁共振作对比研究.结果 72 h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异常率70.4%,而头颅磁共振异常率52.2%,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视频脑电图检查较磁共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敏感性更高,且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 GE0.35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思路构建

    作者:孙爽;赵丽波

    目的:探讨GE0.35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MRI、DWI和PWI扫描。结果在180例患者中,有20例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160例属于急性的脑梗塞。在这160例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有120例患者是在6 h内发作的,还有40例患者则是在6~12 h发病的。在6 h以内发病的120例患者中的,PWI扫描结果大于DWI扫描结果的有54例,PWI扫描结果和DWI扫描结果相等的有0例。在6~12 h之间发病的40例患者中,有24例PWI扫描结果大于DWI扫描结果,还有8例PWI扫描结果和DWI扫描结果相等。结论 GE0.35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是一种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显示率的简便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

    作者:方明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1例,研究组10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脑部CT诊断,研究组患者使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进行诊断,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测准确率.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费用及疗效分析

    作者:苗莉;马志晖;刘晓勤;刘丕岩

    对我院收治的参加医疗保险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及疗效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其它支付方式的患者进行了比较,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医院的管理者评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一、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我院1999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收治的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第一诊断的住院病例共36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

  • "贺氏三通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的影响

    作者:温庆祥;宣雅波

    目的 观察"贺氏三通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影响.方法 对5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基础输液联合"贺氏三通法"治疗,运用放射免疫方法 检测血清NSE含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SE的变化,同时与正常人做对照.结果 治疗后患者NSE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贺氏三通法"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损伤状态.

  • 化瘀解毒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多时相临床症状的评价

    作者:钟利群;孙塑伦;贾建平;高利;王硕仁;高颖;邹忆怀;李宁;徐娟

    目的:观察比较中西医量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和疗效差异.方法:将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急性期的14 d分成4段,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组方化瘀解毒汤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斯堪迪纳维亚研究组制定))(SCAND)和<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三个量表分别评价各段的临床症状及疗效,分析各量表的特点.结果: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量表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都呈现共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中医中风证候量表和NIHSS表现相同的趋势,治疗组11~14 d的NIHSS分值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0~72 hNIHSS分值不同:治疗组11~14 d的中风证候量表分值与0~7 d的得分不同;对照组11~14 d中风证候量表分值与对照组0~72 h不同,得到统计学的验证.从总体水平来说,中医证候分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干预有效.结论:与SCAND比较,NIHSS更能全面反映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变化.中医中风证候量表与NIHSS类似,可以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工具,化瘀解毒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沈海清;肖晶;朱学芳;王蓓

    目的:探究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反应因子、NO、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NO和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纤维蛋白原(FIB)、ET-1、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 头穴针刺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κB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金海;张婷卓;赵敏;鲍英存;鄢琦;张振昶;杜小正;姜华;田亮;袁博;李兴兰

    目的:观察头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核因子(NF)-κB p 65 mRNA、IκB mRNA及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针刺调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药物组腹腔注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盐(100 mg·kg-1·d-1),1次/d,共7 d.头针组取双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行快速捻转透刺治疗,每次30 min,1次/d,共7 d.干预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行为学评分.RT-PCR法检测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κB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旁回IL-1β、T N 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P<0.01),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L-1β、TNF-α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I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和药物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L-1β、TNF-α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IκB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上调缺血后脑组织IκB的表达,抑制NF-κB的解离,进而降低炎性因子IL-1β、T N F-α的表达是头穴针刺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刘宏斌;陈丽莉;孙兴元;尹璐;金立;范秀玉;张艳蕉

    目的:分析脉络宁注射液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间住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所属中医证型将所有患者分4类,均给予常规西医结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后临床疗效、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的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不一,对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的疗效较其他类型差.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云卿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36例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治愈77例,占56.61%,好转48例,占35.29%,末愈2例,占1.47%,死亡9例,占6.62%.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加强功能锻练有利于病症的康复.

  • 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纤溶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庆春;马济顺;孙宁玲

    目的:研究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经抗凝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及蛋白C系统的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7例AICVD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肝素及血栓通干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化蛋白C(APC)。结果:肝素组临床愈显率69.2%,血栓通组愈显率67.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素组治疗后PT及APTT均延长,FIB水平下降,t-PA活性增加,PAI活性下降,APC无显著变化。血栓通组治疗后FIB水平下降,t-PA活性增加,PAI活性下降,APC活性增加,而PT及APTT无显著变化。结论:肝素及血栓通对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均有良好的抗凝及临床疗效。

  • 三通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及IL-1 β的影响

    作者:季杰;刘慧林;程金莲;王麟鹏

    目的观察三通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三通组采用三通法治疗,手足针组采用针刺手足穴位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和28天TNF-α、IL-1β含量,同时观察比较针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三通组、手足针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28天三通组与手足针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接近健康人组水平;三通组与手足针组比较,TNF-α、IL-1β含量水平下降趋势更明显(P<0.05).与手足针组比较,三通组可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P<0.05).结论三通组可降低血清TNF-α、IL-1β含量水平,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作用优于手足针组.

  • 清开灵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

    作者:班勇;谢汝萍;孙庆利

    2001年9~12月,我们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35例作对照,现介绍如下.

282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