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再灌注的相关性

    作者:楼敏;严余清;陈智才;孙建忠;胡海涛;吴继敏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前的灌注加权成像( 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模式对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以及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集的具有溶栓前和溶栓后24h多模式MRI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PWI-DWI目标不匹配定义为同时满足:①PWI/DWI≥1.2;②PWI和DWI体积差≥10 ml;③DWI体积<70 ml;④PWI体积<140 ml.DW1和PWI都<10 ml为小梗死灶;其余为非目标不匹配.将再灌注定义为溶栓后24h内PWI体积较溶栓前下降≥30%,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发病后1周NIHSS评分为0~4分或l周时NIHSS评分较基线改善≥6分.结果 共有45例患者纳入分析,19例(41%)患者存在目标不匹配,其中有8例溶栓时间超过4.5h.溶栓后24h,目标不匹配组的再灌注率较非目标不匹配组显著增加(16/19和5/12,x2=6.092,P<0.05),神经功能改善的比例也显著提高(13/19和2/12,x2=7.888,P<0.05),但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标不匹配组获得再灌注的OR =6.4,95% CI1.156 ~ 35.437,P=0.034,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OR=21.7,95% CI2.234~210.110,P=0.008.16例获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13例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而未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无一例获神经功能改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4.5h内溶栓和4.5h后溶栓者血管再通、再灌注以及神经功能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前存在PWI-DWI不匹配模式的患者较无不匹配者溶栓后再灌注率高,而且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高,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溶栓受益患者.

  • 全睡眠剥夺30小时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

    作者:常大川;赵忠新;包旭芳;郑良成;张鹏;张琳;李雁鹏;吴惠涓;庄建华;王文昭;贺斌

    目的 研究全睡眠剥夺(30 h)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的睡眠结构差异以及对随后睡眠惯性期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0.8±2.1)岁,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性试验研究.试验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 h全睡眠剥夺后进行20 min小睡(20 min小睡组),第二阶段为30 h睡眠剥夺后进行2h小睡(2h小睡组),两个阶段试验之间正常作息1周.小睡期间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观察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分别在唤醒后5、30、50 min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持续注意试验、Stroop词色干扰试验、数字相加试验.结果 (1)睡眠剥夺后,两组均可见睡眠潜伏期缩短.20 min小睡组的睡眠结构主要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中的1期和2期;而与健康人睡眠结构比较,2h小睡组睡眠结构中慢波睡眠比例增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比例减少.(2)睡眠惯性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与基线值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期均出现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的下降[ CPT正确反应数(次/3 min):371.8±21.3与334.4±22.4、373.2±19.0与323.7±23.8,t=10.443、7.774,均P<0.01;Stroop词色干扰试验干扰分(分):20.3±1.5与17.3±1.0、21.5±0.8与16.1±1.4,t=8.478、4.934,均P<0.05;数字相加试验完成时间(s):222.2±13.2与266.6±23.7、226.3±10.9与267.6±23.4,t =5.748、6.685,均P<0.01].与20 min小睡组比较,2h小睡组虽然在睡眠惯性早期(唤醒后5 min)认知功能受损更重,但恢复更快(唤醒后30 min即完全恢复).结论 (1)青年男性在经历30 h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的恢复性小睡,在其睡眠结构、唤醒时的睡眠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对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产生负性影响.(3)过分片段化的睡眠并不利于机体的恢复.

  •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作者:王奕琪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5.6% (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8% (8/68)与0,x2=8.250,P=0.004;20.6%(14/68)与7.6% (5/66),x2=4.660,P =0.031];两组的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7/8) PICA梗死患者梗死侧在椎动脉优势对侧.6例(6/14)基底动脉区梗死患者梗死侧与优势侧同侧.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34/68)与9.1% (6/66),x2=26.768,P=0.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9% (18/34)与38.2% (13/34),x2=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 (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 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孙旭文;高晓玉;李冰;刘传玉;吴洪亮;张惠龙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侧支循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来看,侧支循环分为初级及次级侧支代偿.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对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 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

    作者:胡崇宇;高小平;肖波;刘楚娟;胡凯;谢颖;解媛媛;刘晓云

    目的 应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改变.方法 对60例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患者组)和60名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使用3.0T磁共振采集两组的静息状态下fMRI数据,采用功能连接方法分析计算脑区的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利用SPM5软件分析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患者组的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主要包括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和角回、扣带回;对照组的功能连接主要包括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右侧角回,双侧内侧额叶和颞叶;患者组的左侧顶下小叶[坐标值(x,y,z):-57,-39,48;t=4.90,P<0.01]、左侧缘上回[坐标值(x,y,z):-63,- 48,33;t=4.25,P<0.01]、左侧海马旁回[坐标值(x,y,z):-30,-6,-21;t =4.05,P<0.01]、左侧颞上回[坐标值(x,y,z):-48,-39,6;t=3.72,P<0.01],左侧钩回[坐标值(x,y,z):-24,6,- 36;=4.56,P<0.01]及右侧钩回[坐标值(x,y,z):33,-15,- 36;t=4.00,P<0.01]的默认模式网络功能连接较对照组降低;未发现功能连接升高的脑区.结论 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区的功能连接改变,可能是部分性发作癫痫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静息状态fMRI能发现常规MRI正常的癫痫患者的广泛脑功能异常,是一种无创的研究癫痫患者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 颅内自膨胀支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范红星;张素平;何锐;杜德坤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疾病之一[1].药物溶栓是目前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经典方法[2].然而,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药物溶栓对颅内大血管闭塞作用均有限,其治疗时间长,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率高,出血风险也相对增加.机械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部位,快速开通血流,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3-5].颅内自膨胀支架由于其较好的柔韧性和可操控性,可以到达颅内多数血管,已被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我们回顾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应用颅内自膨胀支架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其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施万细胞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慧;梁庆成;吴云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BDNF与相应受体p75神经营养蛋白受体(p75NTR)/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B)结合,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脂酶Cγ1(PLCγ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3条通路调节神经元行为[1].施万细胞是周围神经中主要的大神经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失神经的施万细胞开始分化,选择性地进行基因表达,并在损伤后4d达到增殖高峰并形成bungner带,为再生的神经元提供支持[2].近些年来,有学者已经开始进行施万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而利用因子辅助施万细胞发挥功能更是目前研究热点.我们回顾了近期相关研究,对BDNF如何影响施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综述.

  •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淑;贾建平;秦伟;周春奎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典型病理改变是β-淀粉样蛋白(arnyloid-β,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异常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然而至今,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NA甲基化与AD关系密切.其中与早发家族性AD相关的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素l、早老素2[1]及迄今为止惟一一个在多个不同种群中被证实了的主要AD风险因子ApoE等位基因(e)4[2]均在AD中发生了异常甲基化改变.异常的DNA甲基化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相应蛋白的表达,产生相关病理变化.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A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个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明确AD的病理机制对未来AD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AD发病机制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 重复神经电刺激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作者:张洁;崔丽英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MND)中常见的一种,成人发病,选择性地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常在发病后3~5年内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LS患者神经肌肉接头也有受累,但机制尚不肯定.电生理对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和单纤维肌电图(SFEMG)两种技术.众所周知,RNS对神经肌肉病变的诊断有着肯定意义,虽然SFEMG被认为是目前研究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敏感的技术,但有损伤性大、耗时长、特异度较低、技术要求也较高且需要患者主动配合的特点,而RNS有其特定的优势:患者无损伤且耐受性好,并且可方便地研究无力肌肉、近远端肌肉.

  • 散发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诊断

    作者:刘新建;唐北沙

    共济失调是一种表现为肢体、躯干及语言运动不协调的临床症状.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但主要可分为遗传性及散发性两大类.遗传性共济失调是指具有明显家族史或遗传突变的共济失调.而散发性共济失调是指散在发病的、没有明确家族史的共济失调.散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1)获得性原因,由内源或者外源性的非遗传因素引起;(2)遗传性原因,一些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基因变异也可出现在散发患者中;(3)非遗传的退行性共济失调[1].本文所述的散发性共济失调主要指的是成年发病的、没有明确家族史的进展性共济失调.脑血管病或急性颅内感染等也可表现为共济失调,但其多为急性病程,且共济失调只是其诸多症状之一,故不包括在内.儿童起病的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先天的、代谢性的或者继发性的原因引起[2],在这里也不做阐述.

  • 直面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早期诊断:从临床研究出发

    作者:沈定国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累及脊髓、脑干、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由于发病模式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症状群组合不同,又缺乏生物学标志,其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本期发表的"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治疗指南"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以规范ALS的诊断和治疗[1];刘明生等[2]明确了ALS诊断中电生理指标的正确应用和解释;徐迎胜等[3]的研究有助于认识ALS亚型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张华纲等[4]为国人过氧化物歧化酶1(SOD1)相关的家族性ALS(FALS)的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廖琴和樊东升[5]总结了4例ALS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上述文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ALS正确诊断、早期诊断的几个核心问题.

  •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变

    作者:姜帅;梁直厚;魏桂荣;刘郁东

    目的 探讨Wnt/β-连环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变中的信号调节机制.方法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分别处理转染人tau441的人胚肾293细胞(HEK293/tau)和野生型的人胚肾293细胞(HEK293/wt),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CCK-8)法检测DEX对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研究两组细胞tau蛋白磷酸化(p-T205,Tau-1)、β-catenin、p-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及其上游激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ps9-GSK-3β水平的变化,并加用GSK-3β的抑制剂氯化锂(LiCI),观察其对相关蛋白相应的逆转作用.结果 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1μmol/L DEX处理细胞48h,HEK293/wt组细胞活力(存活率)下降到95.5%±3.2%,HEK293/tau组下降到77.8%±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60,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μmoL/L DEX处理两组细胞48 h,使得HEK293/tau细胞ps9-GSK3β、Tau -I、β-catenin、Bcl-2水平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47.8%±10.4%、53.9%±11.7%、50.9%±7.6%、48.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3.86、7.09、7.30,均P<0.05),而p-T205、p-β-catenin相对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到对照组的180.5%±22.2%、201.3%±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5.27,均P<0.05);LiCI可以相应逆转上述改变.结论 在人tau存在的前提下,GC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了HEK293/tau细胞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变.

  • 17-β雌二醇抑制过氧化氢诱导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作者:曹菁菁;徐德友;皇丽丽;孙波;黄素素;沈华超;朱金;丁新生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模型,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排序的方法分为5组:对照组、过氧化氢组、l7-β雌二醇+过氧化氢组、17-β雌二醇组、二甲基亚砜溶剂组.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0.401±0.043)比较,过氧化氢处理后(0.172 ±0.018)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q’=-1.450,P =0.001),可反映细胞生存率、活力降低,而17-β雌二醇预处理后(0.312±0.023),A值增加(q’=7.025,P=0.0025),提示细胞生存率增加及细胞活力上升,各组间比较A值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TEN蛋白表达降低、Bcl-2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降低、p-Akt表达上调.结论 17-β雌二醇有可能通过下调PTEN蛋白,促进p-Akt、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因此,脊髓损伤时早期应用17-β雌二醇有助于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失眠是临床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1].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2].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4种临床类型.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以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生存期通常3~5年.ALS的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的生物学确诊指标.详细的病史、细致的体检和规范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影像学等其他辅助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临床诊断过程中,确定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范围是诊断的关键步骤,根据患者所出现症状、体征的解剖部位,通常将受累范围分为脑干、颈段、胸段和腰骶段4个区域.

  • 舒马普坦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下调三叉神经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

    作者:罗国刚;袁博博;樊文静;袁兴运;霍康;吕社民;曹永孝;徐仓宝

    目的 探讨舒马普坦对大鼠三叉神经节(TG)离体培养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TG离体培养模型,按数字随机表法将54个TG随机分为新鲜组(6个)、对照组(6个)和实验组(7个亚组,每亚组6个,共42个).实验组TG培养液中分别加入4种不同浓度舒马普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信号通路阻滞剂U0126和PD98059,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阻滞剂SP600125,孵育24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GRP免疫反应(CGRP-ir)阳性细胞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CGRP-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定量磷酸化ERK1/2( pERK1/2)和JNK (pJNK)蛋白水平.结果 离体培养24h后,TG内CGRP-ir(+)细胞表达明显增高,0.1和0.5 mg/ml舒马普坦组CGRP-ir(+)细胞百分比、阳性面积、累积吸光度、平均吸光度、CGRP-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PCP=8.652、26.382,tares=6.220、13.917,tIA=5.606、15.904,tM14=2.661、21.748,tmRNA=8.032、15.675,均P<0.05);而0.02和2.50 mg/ml舒马普坦与对照组CGR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50 mg/ml浓度舒马普坦显著降低TG内pERKl/2、pJNK水平,降低程度分别接近于10μmol/L的U0126、PD98059和SP600125.结论 一定浓度舒马普坦通过细胞内ERKl/2、JNK信号通路下调大鼠TG离体培养后CGRP的过度表达.

  • 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

    作者:张华纲;唐璐;张楠;樊东升

    目的 通过对43个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中国FAIS患者SOD1基因的突变分布谱及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集2008-2011年确诊的43个FALS家系的临床资料.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进一步与临床表型做关联分析.结果 43个FALS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女比例为1∶0.6,起病年龄(48.1±11.8)岁,上肢起病23例,占53.5%,下肢起病18例,占41.9%,延髓部起病2例,占4.6%.在10例先证者中共发现9种SOD1突变类型,其中2种为未报道的新突变.9种突变类型中8种为错义突变,1种为缺失突变.SOD1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23.3%.结论 中国FALS患者SOD1基因突变类型由原来的11种增加到19种.具有SOD1突变的FALS患者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大多数SOD1突变的临床表型在不同的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中变异均较大.

  • 肌萎缩侧索硬化伴干燥综合征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廖琴;樊东升

    目的 分析4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合并干燥综合征的病例特点.方法 通过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结果分析ALS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 4例患者均为中老年女性,进行性病程,3例符合临床拟诊ALS,1例符合实验室支持-临床拟诊ALS.所有患者肌电图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伤.2例患者经免疫调节治疗后运动症状一过性改善.结论 对于ALS患者应注意排查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可能,以利于及早对可治性疾病进行治疗.

  •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

    作者:徐迎胜;张楠;唐璐;樊东升

    目的 探讨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 UMN-D ALS)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6例UMN-D ALS患者及19例原发性侧索硬化(PL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延髓、颈、胸、腰骶4个区的肌肉肌电图检测,每隔6个月复查1次.结果 8例初诊为PLS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转入UMN-D ALS组,此组患者增为84例.>40岁的UMN-D ALS患者中女性更多(男:女=1∶1.37).32例(38.1%)延髓部起病,从首发症状到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平均为30个月,77例(91.6%)在病程4年内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随访4年时,UMN-D ALS组修改版ALS神经功能评分(分)由40±3下降为32±4(t=1.83,P<0.05);UMN-D ALS组与PLS组第一骨间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时限相比[(1003.7±25.2) μV和(353.5±21.5) μV,t=2.34,P<0.05;(19.8±2.3)ms和(9.6±1.3)ms,t=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MN-D ALS患者中女性、以延髓部起病患者比例较高,比PLS进展快,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局限.

  • 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管宇宙;李本红;杜华

    目的 探讨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运动神经元疾病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疾病种类,总结ALS患者首次就诊时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的分布区域和随诊后的结果,并对影响ALS初诊时肌电图表现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在首次就诊时,共有298例患者的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其中ALS 192例(64.4%),进行性肌萎缩36例(12.1%),肯尼迪病13例(4.4%),平山病10例(3.4%),颈椎病或腰椎病9例(3.0%),脊髓性肌萎缩6例(1.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5例(1.7%),ALS叠加综合征5例(1.7%),肌病4例(1.3%),遗传性运动神经病3例(1.0%),运动轴索性周围神经病3例(1.0%),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0.7%),未能确定诊断者10例(3.4%).本数据库中,共有213例患者后确诊为ALS,其中第1次肌电图检查时,8例(3.8%)表现为2个区域神经源性损害,13例(6.1%)表现为1个区域神经源性损害,经随诊3~24个月后,均发展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S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与病程、起病部位、发病年龄以及性别无关.结论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肌电图改变并非仅见于ALS;在疾病发生后一定时期内,ALS也可以仅有1个或2个区域的神经源性损害.

  • 以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例

    作者:唐宇平;褚鹤龄;赵重波;卢家红;董强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6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个月余"于2010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4日出现双侧颞部持续性胀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发热,体温39℃左右.病程中无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肢体无力、抽搐等症状.症状反复发作,发作时体检可见颈项强直.于外院行脑脊液检查5次,压力为190~230mm H2O(1mmH20=0.0098kPa),白细胞数为(6~108)×106/L,单核细胞0.60~0.90,其余指标正常;压力及白细胞数均于症状发作时升高.曾按"病毒性脑膜炎",予阿昔洛韦、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停药后仍可复发.既往体健,无口干、眼干、反复腮腺炎、龋齿、关节炎、雷诺现象等.入院后体检:双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腮腺无肿大,无龋齿.颈项强直约3指.

  • 脑干脑炎恢复期伴发急性脊髓炎一例

    作者:彭静华;张鸿日;张育德;黄丽娜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因"头痛10d,发热、疱疹5d,伴意识障碍1d"于2010年10月17日入院.入院10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5d前出现发热,高达38.5℃,右侧眼睑及前额出现疱疹,在当地医院应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1d前出现烦躁、胡言乱语、嗜睡.既往"高血压病"病史.体检:体温36.6℃,心率10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90/70mmHg(1mmHg=0.133kPa),右侧眼睑及前额可见疱疹,右侧结膜红肿、充血.心、肺、腹无异常.

  •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异常表现为拔毛症一例

    作者:丁勇民;涂江龙;丁卫江;余求龙;汪洁;邓丽影

    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导致不可抗拒的行为,表现为拔出自己的体毛.拔毛部位包括头皮、眉毛、睫毛、阴毛和手臂毛发[1].国内外报道中患者大多在清醒时发病,在睡眠状态下的拔毛症报道甚少.我院收治了1例经视频多导睡眠图监测诊断的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拔毛症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睡眠时拔毛10年余"于2011年6月2日前来就诊.患者10年前中考时期父母发现其睡眠中偶出现不自主手指卷发,第2天早上起床后可发现枕头旁边有数根至数十余根头发,发作时无意识,呈间断性发作,发作间隔不定,一直未引起重视.

  • 子痫性脑病一例

    作者:龙健中;冯兵

    子痫性脑病(eclamptic encephalopathy,EE)是孕产妇临床常见的子痫或先兆子痫综合征进展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是一种血压急剧升高而引发的急性全面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现将我院收治的EE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8岁,因停经37周+,头痛、抽搐、昏迷3h余于2010年4月18日入院.患者妊娠约8周时出现恶心、呕吐,常有厌食.妊娠约30周时出现双下肢浮肿,自双足逐渐蔓延至大腿,血压160/95mmHg(1mmHg=0.133kPa),未予治疗.妊娠约34周时进食明显减少,常出现健忘,偶有虚构,但未就医治疗.患者为首次妊娠,停经后未定期行产前检查,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前3h突然出现头部剧烈胀痛,约30min后意识丧失,反复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共发作5次,每次持续约5min,入院后予输氧、快速静滴硫酸镁、甘露醇、静脉注射地西泮等处理后抽搐停止,但患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 平山病一例

    作者:汪飞;倪初源;胡仲昊;程小华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左利手,缝纫工,因"颈后痛半年余、左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3个月"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半年多前无诱因感颈后疼痛不适、左上肢发凉,3个月前出现左手小指无力,后波及其余4指,寒冷时加重,发现左手及前臂肌肉萎缩.病程中无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否认颈椎外伤、脊髓灰质炎、毒物接触史.曾在外院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生长发育史: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身高由158cm增至171cm.神经系统体检:脑神经无异常,左肘以下肌肉萎缩,以尺侧屈肌群明显,前臂呈现"斜坡"状,左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右骨间肌、小鱼际肌欠丰满,伸展双手见震颤,肱二、三头肌反射及桡反射均左(++)>右(±),双Hoffmann征、Babinski征未引出,左上肢肌力近端V级、远端Ⅱ~Ⅲ-级,余肢体肌力Ⅴ级,深、浅感觉正常.肌电图:双上肢神经源性损害(左C6~T1、右C8~T1脊髓前角或神经根受损).

  • 白塞病合并烟雾病一例

    作者:马召玺;曹勇军;张慧;肖国栋;赵合庆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发作性肢体麻木伴口齿不清2周"于2011年7月28日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手指及足尖发麻伴讲话不清,症状持续2h后消失,后出现头部胀痛,以枕部为著,3d后再发肢体麻木、口齿不清1次,症状基本同前,无肢体乏力,无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既往5年前因反复口腔溃疡、视物不清,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白塞病,葡萄膜炎",长期服用"泼尼松,7.5mg/d";有吸烟病史20年.入院体检:口腔可见大小不一溃疡斑块,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未见明显异常.

  • 白塞病并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王慧梅;李淮玉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系头痛2个月伴双下肢无力1个月余于2011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突发右下肢肿痛在浙江某医院行B超检查,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不明.2011年3月患者出现左下肢肿痛,在某市立医院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华法林口服.2011年11月患者自觉头痛不适,双侧颞部呈持续性胀痛伴有视物模糊,12月患者晨起突发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四肢无力、活动受限,同时出现生殖器溃疡,自行停用华法林.追问病史,患者已有反复口腔溃疡2~3年,每年发作3~5次,背部反复出现皮疹数月.体检: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双眼球外展稍受限,余活动正常,颈抵抗,克布征(+),双手握力差,双上肢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肢肌力V-,四肢腱反射迟钝~消失,背部可见毛囊炎样丘疹,腹部针刺反应阳性,阴囊可见溃疡瘢痕.

  •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有效方法.此疗法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至今已十余年,DBS疗法明显地改善了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以及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