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以双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部分闭塞一例

    作者:刘丽君;周畅;王雁;张晨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职员.因"双耳听力丧失伴头晕10 d"于2009年9月30日入院.患者10 d前于工作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耳鸣,数小时后双耳听力丧失,无恶心,无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耳鼻喉科,纯音测听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收入我科.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杜鹃;廖书胜;胡雅岑;陈冲;罗莹莹;王银光;江泓;唐北沙;沈璐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ll)基因突变频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家系先证者和14例散发痉挛性截瘫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进行SPG1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共确诊10例SPG11家系,其中7个为ARHSP家系,3例为散发患者,共携带有13个SPG11基因新突变:c.5977C>T/p.Q1993X、c.4668T>A/p.Y1556X、c.6898_6899delCT/p.L2300AfsX23.38、c.3719_3720delTA/p.11240VfsX263、c.733_734delAT/p.M245VfsX246、c.7088_7089insATTA/p.Y2363X、c.2163_2164insT/p.1722Yfsx731、c.7101-7102insT/p.K2368X、c.6790_6791insC/p.12264PfsX2339、c.654_655delinsG/p.S218RfsX219、c.7151+4_7151+7delAGTA/p.K2384fsX2386、c.6355-21_6355-18delTCT、c.3004C>T/p.G1002X.SPG11在ARHSP家系的发病率约为25.0%(7/28),在ARHSP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ARHSP-TCC)家系的发病率为6/6,在散发HSP-TCC患者中突变率为3/14.结论 对于中国人群而言,复杂型ARHSP和散发HSP-TCC患者应首先排除SPG11基因突变.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移位的改变

    作者:孙莉;徐艳炜;梁浩;孙国敏;程焱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移位的改变,并初步探讨该改变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4、8、24 h.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PPARγ核移位的改变以及PPARγ激动剂和拮抗剂对PPARγ核移位的影响;同时,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的改变.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4 h即引起PPARγ核蛋白增加,同时胞质蛋白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PPARγ核移位呈时间依赖性增强.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与假手术组48.3%相比,缺血再灌注24 h胞核PPARγ阳性增加到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0).(2)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PARγ激动剂进一步增加PPARγ核蛋白表达,同时减少胞质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PPARγ抑制剂GW9662则降低核蛋白水平而增加胞质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经TTC染色显示,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PARγ激动剂使脑梗死体积减少了48.40%(15.46±4.94与29.96 ±3.39,t=5.93,P=0.00);而PPARγ抑制剂则使脑梗死体积增加了58.95%(47.62±4.93与29.96±3.39,t=7.23,P=0.00).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大鼠PPARγ核移位增加,该改变可能是脑组织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 多发性硬化急性期与缓解期的治疗对策

    作者:王维治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常见的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和CNS经典的自身免疫病,青壮年尤易罹患,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欧美国家MS发病率较高,估计全球有200万例患者,美国有35万~40万例,我国尚无统计数字.

  • 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相关,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部分可有轴突及神经细胞受损.

  • 癫(癎)手术前后抗癫(癎)药物应用共识(试行)

    作者:中国抗癫(癎)协会专家组

    近年来,癫疴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相关基础研究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癫(癎)学"(epileptology)已经成为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目前,抗癫(癎)药物仍然是治疗癫(癎)的主要手段.

  • 耐药性癫(癎)的定义:国际抗癫(癎)联盟治疗策略委员会专项工作组统一提案

    作者:洪桢;洪震;周东

    为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临床研究,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专项小组达成了对耐药性癫(癎)的统一定义.此定义包含2个层面的意义:(1)抗癫(癎)药物的疗效分类;(2)耐药性癫痫的核心定义为:2种正确选择、可耐受的抗癫(癎)药物经足够疗程及剂量的单药或联合用药仍未能控制发作的癫(癎).

  •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唑尼沙胺添加用药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吴逊;吴立文;王玉平;洪震;赵忠新;黄远桂;周东;王学峰

    目的 评价唑尼沙胺(ZNS)作为添加用药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添加治疗设计.240例确诊为癫(癎)部分性发作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ZNS治疗组或安慰剂组.在前4周加鼋期内受试者自100 mg/d逐渐加量至300 mg/d,随后进入12周的稳定治疗期.在稳定期内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减量,或加量至大剂量400 mg/d.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为稳定期部分性癫(癎)发作频率较基线值减少百分数的中位值,重要的次要评价指标为有效率,即部分性癫(癎)发作次数减少≥50%者的比例.同时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ZNS组受试者稳定期部分性癫(癎)发作频率较基线期减少百分数(48.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6.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04,P=0.028);ZNS组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有效率(48.6%)高于安慰剂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6,P=0.044),其中以复杂部分性癫(癎)的组间差异为显著(分别为52.2%和33.3%,X2=5.607,P=0.018).ZNS组与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与ZNS相关的不良事件多为头晕、头痛、嗜睡、食欲下降、恶心等.结论 ZNS能有效治疗部分性癫(癎),降低癫(癎)发作频率,对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治疗效果尤为突出.ZNS耐受性良好,受试者用药安全性较高.

  • 多药耐药基因1位点C3435T多态与难治性癫(癎)的相关性

    作者:余年;狄晴

    脑内P-糖蛋白(P-glyeoprotein,P-gp)过度表达是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重要的发生机制之一[1].人类P-gp由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和MDR3编码,前者起主导作用.

  • 关于抗癫(癎)药物治疗靶点的探讨

    作者:吴立文;刘慧

    癫(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癫痫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自1912年苯巴比妥被发现,直到1936年出现了苯妥英,1964年丙戊酸钠问世,这几种抗癫(癎)药物(AEDs)至今仍在使用.

  • 迷走神经、躯体神经与运动皮质电刺激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

    作者:苏彧;刘玉玺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躯体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与运动皮质电刺激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分别剥离大鼠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不予以剥离)和建立运动皮质电刺激模型,给予上述4种电刺激后腹腔注射戊四氮50 mg/kg,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注射戊四氮后9只大鼠(9/10)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惊厥发作,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刺激后大鼠惊厥发作均不同程度减轻(Ⅰ~Ⅲ级发作大鼠分别为5、6、5只),但给运动皮质电刺激后大鼠无惊厥行为.当实验鼠的皮质、海马出现病理改变(实验鼠已成为癫(癎)模型)时,再给同剂量戊四氮点燃时,相同参数的运动皮质电刺激则不能抑制大鼠的惊厥行为,反而出现Ⅳ~Ⅴ级发作(10/10).结论 在生理性状态下4种电刺激方法在行为学上均可不同程度抑制戊四氮诱发的惊厥发作,以皮质电刺激效果好,然而当鼠脑内的癫(癎)灶形成且处于病理状态下时此种效果消失.

  • 替尼达普对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内向整流钾通道2.3亚单位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岚;吴洵昳;唐兴华;王剑虹;洪震

    目的 观察慢性颞叶癫(癎)(TEE)大鼠致(癎)后不同时点海马组织中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3亚单位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及通道特异性开放剂替尼达普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3通道与TLE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钾通道开放剂作为抗癫(癎)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匹罗卡品诱导大鼠产生癫(癎)持续状态(SE),持续观察2周,成模为慢性TLE大鼠.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及致(癎)组大鼠SE终止后0、6、72 h和2周后海马组织中Kit2.3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趋势;随后以慢性期2周作为观察时间点,检测替尼达普对大鼠海马Kir2.3通道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致(癎)组SE终止后0、6、72 h和2周时Kir2.3 mRNA/β-actin比值分别为0.080±0.030、0.103±0.045、0.164±0.026、0.132±0.024和0.011±0.008(F:23.684,P<0.01);各时间点Kir2.3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比值分别为0.305±0.030、0.263±0.028、0.767±0.167、0.498±0.077和0.176±0.026(F=44.183,P<0.05),其表达呈现急性期增高、慢性期明显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慢性期,替尼达普给药组大鼠Kir2.3 mRNA/β-actin与Kir2.3蛋白/GAPDH比值分别为0.021±0.006和0.636±0.140,与未给药组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16、47.355,P<0.05、0.01).结论 Kir2.3通道mRNA和蛋白在慢性期表达下调,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替尼达普通过增加Kir2.3通道的表达,终可能减少(癎)样放电的产生.

  • 难治性癫(癎):临床界定的难题

    作者:张燕芳;狄晴

    癫(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脑部疾病,其预后不尽相同.大多数癫(癎)患者的发作可获得满意的控制,但有30%~40%的癫(癎)患者经适当的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在一定时期后仍未达到无发作,即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

  •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

    作者:刘心洁;孙若鹏;刘华卫;董辉

    目的 探讨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件癫(癎)(BECT)患儿的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状况,研究各种因素对BECT患儿智力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及多重评估法对47例BECT患儿进行韦氏智力测验,语音意识测验和语素意识测验,并与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与之相匹配的30名健康儿童作对照比较,同时分析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放电部位和棘慢波指数等临床因素对BECT患儿智力和智力结构的影响.结果 47例BECT患儿平均总智商为104.20±12.34,较对照组(109.45±15.01)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的操作智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仅语言智商(90.67±18.40)与对照组(98.17±13.18)相比显著降低(t=3.431,P<0.05);在语言智商各子项分析中,2组受试者之间"词汇"和"类同"项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BECT组:5.97±2.95、4.85±3.02,健康对照组:8.51±3.67、6.95±3.07,t=2.365、2.096,均P<0.05);BECT患儿的语音意识得分为12.56±2.34,语素意识得分为22.35±3.25,健康儿童分别为16.78±3.72和24.15±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8、2.770,P<0.05);语言智商、"类同"、"词汇"、语音意识及语素意识与非快动眼睡眠(NREM)期棘慢波指数呈负相关(r=-0.305~-0.838,P<0.05),与起病年龄、病程和发作频率无相关性.左侧、右侧和双侧病灶者患儿间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组之间智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ECT患儿有正常的智力,但其智力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语言功能滞后于健康儿童.棘波指数影响BECT患儿的语言功能,而起病年龄、发作类型和放电部位对语言功能影响不大.

  • 难治性癫(癎)相关耐药蛋白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脑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王玮;朴月善;卢德宏;陈莉;隗立峰;杨虹

    目的 通过对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肺耐药相关蛋白在难治性癫痫相关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脑组织中表达部位的初步研究,以及对其在不同程度病变脑组织中表达量的比较,进一步阐明难治性癫疴的耐药机制,为癫(癎)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6例难治性癫(癎)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作为患者组(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Ⅰ型和Ⅱ型患者各8例),5例无癫(癎)发作病史的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的非病灶区域作为对照组.应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3种耐药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度;应用Western blot法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种耐药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糖蛋白主要表达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主要表达于脑组织内的神经元成分,肺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则涌盖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气球细胞及病灶区域部分基质.3种耐药蛋白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脑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组织(P-糖蛋白:0.520±0.121,多药耐药蛋白:0.132±0.018,肺耐药相关蛋白:0.092 4-0.018,U=0.000,P<0.01),其中P-糖蛋白和肺耐药相关蛋白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型患者的病灶区域(3.809±0.842、0.655±0.303)表达高于病灶周围区域(2.636 4±0.622、0.290±0.096,U=6.000、4.500,P<0.01).结论 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肺耐药相关蛋白在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脑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提示其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有所差异.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