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双侧对称性小脑中脚梗死一例

    作者:沈遥遥;戴庭敏;陈蕊;吴伟

    小脑中脚(MCP)亦称桥臂,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CA)供应[1].桥臂梗死分别占急性脑梗死的0.9%和椎-基底动脉卒中的5.2%[2],而孤立性的双侧梗死临床罕见[3-4].目前双侧MCP梗死报道仅限于个案病例,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表现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眩晕常见,MRI检查可见双侧MCP对称性类圆形信号改变,血管检查大多存在椎-基底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

    关键词:
  •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一例

    作者:周佳佳;徐子奇;罗本燕

    目前认为抗γ-氨基丁酸B(GABA-B)受体脑炎是边缘性脑炎的一种,主要与细胞膜抗原抗体有关.GABA-B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抑制性突触蛋白,对神经递质传递和维持突触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以海马、丘脑和小脑的浓度高[1].动物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或者基因剔除GABA-B受体或使该受体缺失会造成癫痫,引起记忆、学习以及行为障碍[2].临床上,多数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以癫痫为主要起病症状,伴发记忆障碍、意识行为混乱、定向障碍等边缘性脑炎的症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眼震、肢体阵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通气障碍以及幻视觉等精神症状[3-6].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表现为病毒性脑炎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一例

    作者:肖伏龙;高培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为罕见的原发于颅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往往以进展性脑病或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体征为表现,影像学上增强扫描可发现病灶强化.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以病毒性脑炎为主要表现的PCNSL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5岁.主因“反应迟钝20余天,加重伴意识不清4d”于2014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与人交流减少,能认识家人,生活基本自理,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示全脑广泛明显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关键词:
  • 肥厚性硬脑膜炎伴双眼眶炎性假瘤一例

    作者:王霜晴;肖波;李蜀渝;周文斌;何欣源;肖文彪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gitis,HCP)是以硬脑膜局灶性或弥散性炎性、纤维性、增生肥厚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头痛、多脑神经麻痹等.该病同时合并双眼眶炎性假瘤(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OIP)罕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刘帅;石志鸿;蔡莉;刘淑玲;卢昊;韩彤;王颖;周玉颖;高硕

    目的 分析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初诊,经随访临床诊断的进行性非流利型失语(PNFA) 15例(23%)、语义性痴呆(SD)16例(13%)、logopenic型进行性失语(LPA)1例患者的临床、神经心理量表及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40~69(59.6±7.0)岁,发病年龄<65岁24例(75%),男女比例17∶15,有阳性家族史7例(22%).SD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PNFA患者轻,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士顿命名及语言流畅性检测有很高的敏感度,SD患者较PNFA患者得分更低.其中23例患者伴有记忆力下降.SD患者MRI表现主要为双颞叶萎缩、左颞叶萎缩,PFNA患者MRI主要表现为左额颞、双额颞萎缩.5例患者头颅MRI显示无明显萎缩,核素18氟标记的2-(氟-18)-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显示3例PNFA患者中1例表现为左额、左丘脑、左前扣带回代谢减低;2例表现为双额岛、尾状核丘脑、前扣带回、左颞代谢减低.2例SD患者中1例左颞、左尾状核代谢减低;1例双颞、左额、左岛、左枕代谢减低,左颞为著.1例LPA患者右颞顶、右岛及左顶代谢减低.LPA患者显示皮质淀粉样蛋白沉积.结论 PPA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数患者伴有记忆力下降,脑萎缩及代谢减低主要在左额颞叶.LPA患者显示有淀粉样蛋白沉积.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良津;唐向阳;陈祚胜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21例前额叶损伤的患者,对所有受试者均予常规治疗作为背景治疗.同时给予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rTMS治疗后P300潜伏期[分别为(367.38±9.79)、(345.43±11.31)ms]明显缩短(t=5.33,P<0.05)、波幅[分别为(4.79±1.02)、(7.84±1.40) μV]明显增高(t=-8.08,P<0.05),MoCA总分[分别为(19.57±2.06)、(23.91±1.30)分]、记忆测试得分[分别为(2.19±0.81)、(4.10±0.89)分]和执行能力[分别为(2.52±1.08)、(3.57±0.93)分]明显增高(t=-8.14、-7.24、-3.38,均P<0.05);且左、右侧额叶损伤的患者治疗前的MoCA总分[分别为(18.22±1.56)、(20.58±1.83)分]、记忆测试得分[分别为(1.89±0.78)、(2.42±0.79)分]和执行能力[分别为(1.56±0.53)、(3.25±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26、-5.76,均P<0.05),其余各项测试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能改善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且是安全的.

  • 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属性变化的静息态功能MRI

    作者:李顺利;钱若兵;傅先明;彭楠;亢志强;林彬;魏祥品;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利用图论的方法,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属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癫痫门诊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20名;采集两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SPM8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通过脑功能网络构建得到脑网络的功能连接矩阵,再通过阈值的限制计算得到脑网络小世界属性,经双样本t检验比较难治性癫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相关脑区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以连接矩阵稀疏度为阈值,在0.05 ~0.40范围内,难治性癫痫组和健康对照组均符合小世界属性,两组对象的γ值(代表脑网络局部信息处理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34±0.323比2.182 ±0.199,t=-2.795,P<0.05);λ值(代表脑网络整体信息处理能力)在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通过对90个脑区的节点λ值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丘脑(左3.093 ±3.224,右3.084±3.233)、双侧苍白球(左1.120±0.777,右1.234 ±0.880)及双侧海马(左0.930±0.269,右1.041±0.357)λ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970 ±0.500,t=2.413;0.965 ±4.891,t=2.405;0.679±0.075,t=2.253;0.662±0.073,t =2.333;0.695 ±0.101,t=2.808;0.615 ±0.036,t =4.251;均P<0.05).结论 难治性癫痫患者仍具有小世界网络属性,但其局部信息处理效率和部分脑区的功能已经受损.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

    作者:李振光;于占彩;于成勇;张金彪;王鹏飞;孙超;张勇;张江山

    目的 观察新诊断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非运动症状(NM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共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158例早期PD患者及102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纳入本研究.应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调查问卷(NMSQuest)筛查NMS.其他的评价包括运动障碍疾病协会修订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Hoehn-Yahr分级、老年抑郁量表及全面认知功能测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NMS总个数显著升高[8.6(4.1)比2.7(2.4),Z=-9.87,P<0.01].帕金森病组常见的NMS包括:流涎、遗忘、尿急、嗅觉减退和便秘.帕金森病组中MDS-UPDRS第Ⅲ部分评分较高的患者,NMS数量随之增加(Spearman ρ=0.352,P<0.01).与不确定型相比,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优势型具有更多数量的NMS(9.5±4.0比7.3±4.1,95% CI6.3~8.5,P=0.003);与震颤优势型相比,PIGD优势型具有更多数量的NMS(9.5±4.0比6.7±3.8,95% CI5.8 ~7.8,P=0.002).PIGD优势型PD患者MMSE评分[(27.12±1.42)分]及MoCA评分[(23.85±2.31)分]均低于震颤优势型[分别为(28.95±1.38)、(25.11±2.40)分,t=-5.03、-4.65,均P<0.01].结论 NMS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较常见,提示帕金森病是累及多系统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即使对于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NMS仍可影响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

  • 月经相关性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红丽;安星凯;马琪林

    2013年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第三版(ICHD-3)中的偏头痛分类将月经性偏头痛作为无先兆偏头痛的一个亚型.这是由于育龄期女性在整个月经周期雌孕激素水平的不同,所出现的与月经具有时间关系的一个头痛亚型.它有着不同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上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与其强相关.尽管偏头痛与性激素间的关系已被反复验证,但其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1].

    关键词: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经皮内镜胃造瘘研究进展

    作者:王婧冉;樊东升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大多确诊后3~5年内死亡.研究证实ALS患者的营养状态也是影响预后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1-2].除早期呼吸肌受累以外,ALS早期也已存在能量代谢受损.通过胃肠造瘘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特别是解决因延髓部受累导致吞咽困难的摄入不足,是干预能量代谢受损,维持患者营养,进而延长其生存时间的重要措施之一[3-4].

    关键词:
  • 早发型帕金森病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陈慧敏;李芳菲;冯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以黑质神经细胞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以运动迟缓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一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但临床发现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早,且具有相对独特的疾病表型.因此,根据发病年龄早晚,可将帕金森病分为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和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arkinson's disease,LOPD).EOPD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帕金森病的10%.EOPD相对于LOPD,在起病症状、多巴胺治疗反应、病程、认知障碍发生率等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现状与反思

    作者:胡勇博;任汝静;王刚

    动物模型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动物模型的不断涌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M].动物模型为探索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的筛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能够完全模拟人类老年痴呆病理过程和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依然难以实现,每一种动物模型只能展现人类疾病病理特征或临床特点的某些方面.此外,模型实验作为一种间接性研究,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能够完全适用于解释人类自身的疾病过程,这种由动物实验所得出的理论及其转化应用的效果终还需要在人体上得到验证.我们旨在总结当前AD动物模型的进展,并探讨其在AD研究中的转化效用和价值,以期对今后有关AD动物模型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

    作者:李文君;刘俊艳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有关.其中,动脉-动脉栓塞的病理基础主要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以富含脂质坏死核心、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为特征[2].体积微小未导致动脉明显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亦可为不稳定斑块.而传统血管成像技术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低等特点,且不能显示动脉壁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结构特征,难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不利于卒中风险的判断.

    关键词:
  • 副肿瘤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作者:贺电;蔡刚;楚兰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自从NMO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 IgG抗体被发现后[1],NMO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疾病实体.抗AQP4-IgG抗体参与了NMO的免疫致病机制,应用现有的检测手段,大约88%的NMO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AQP4-IgG抗体[2].因此,抗AQP4-IgG抗体又被称为NMO-IgG,并作为一项支持标准被纳入2006年Wingerchuk等[3]修订的NMO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要求必须具备视神经炎和急性脊髓炎,并同时满足3项支持标准中的至少2项:(1)脊髓MRI病灶≥3个椎体节段;(2)头颅MRI不符合MS诊断标准;(3)血清NMO-IgG阳性.

    关键词:
  • 进一步开展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斌;刘鸣;蒲传强

    颈部动脉夹层是脑血管病的少见病因.颈部动脉夹层导致的脑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但在青年脑卒中人群中比例则高达8%~25%[1-2],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前,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辅助检查方法有限,颈部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也导致了治疗方法、水平的参差不齐.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师对颈部动脉夹层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颈部动脉夹层患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 临床医生应多关注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作者:王文志;孙海欣

    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脑卒中发病率在高收入国家下降了42%,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则增加了约100%,目前,中低收入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超过高收入国家[1].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2004-2005年原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上升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2].

    关键词:
  • 抑郁模型大鼠的海马动态变化研究

    作者:陈芸;李月峰;王冬青;赵天;蔡小威;孙美芳

    目的 对抑郁模型大鼠脑血管、海马组织及细胞形态进行动态分析,揭示三者间变化的潜在关系.方法 将30只SD大鼠按体重匹配原则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各15只.对照组不处理,模型组按制备抑郁模型处理.分别于第0、2、4、6、8周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后摘取海马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各区细胞形态,同时采用Mimics软件勾画受试大鼠脑血管及海马.分析不同应激时间、脑血管变化与海马组织及细胞形态变化的潜在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周龄增加,模型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管径及长度逐渐变细缩短,于第8周时为显著[左侧:对照组(0.31±0.04)、(5.53±0.62)mm,抑郁组(0.25±0.02)、(4.64±0.61) mm,t=5.20、5.48,均P<0.01;右侧:对照组(0.30±0.03)、(5.59±0.64) mm,抑郁组(0.24±0.03)、(4.72±0.67) mm,t=3.96、4.85,均P<O.01].与此同时,海马细胞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受试大鼠周龄增加,海马DG区、CA1区及CA3区的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体积逐渐缩小,核染色加深,排列紊乱、疏松.另外海马体积随着周龄增加亦发生相应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体积逐渐缩小,于第8周时为显著[左侧:对照组(40.62±2.32) mm3,抑郁组(34.18±2.25) mm3,t=7.72,P<0.01;右侧:对照组(40.47±2.25) mm3,抑郁组(35.63±2.48) mm3,t=5.60,P<0.01].结论 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抑郁模型大鼠脑血管、海马组织及细胞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且三者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慢病毒介导artemi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凯;阴晓峰;相恒伟;邓文帅;孙鹏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artemin(ART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潜在性治疗作用及对脑内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携带ARTN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SCs;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帕金森病组、移植MSCs(MSCs)组、移植空病毒转染的MSCs(LV-MSCs)组、移植慢病毒介导的ARTN基因修饰的MSCs (LV-ARTN-MSCs)组,对帕金森病大鼠左侧纹状体进行细胞移植;术后2、4、6、8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变化,移植ARTN修饰的MSCs在大鼠脑组织内表达;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二羟基苯乙酸、高香草酸含量.结果 LV-ARTN-MSCs组在阿扑吗啡诱发下30 min内旋转圈数(179.33±18.74)明显低于帕金森病组、MSCs组和LV-MSCs组(235.83±18.95、203.67±11.50和206.33±11.86;q=8.828,P<0.01;q=3.802,P<0.05;q=4.219,P<0.05).LV-ARTN-MSCs组大鼠黑质TH阳性细胞百分比(64.05%±5.49%)显著高于帕金森病组(34.18%±3.35%)、MSCs组(52.59%±4.48%)和LV-MSCs组(50.57%±4.41%;q=13.280、5.135、6.028,均P<0.01),黑质TH蛋白表达也明显提高,同时慢病毒介导ARTN修饰的MSCs可以在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存活至少6周,主要集中在移植侧的纹状体区.细胞移植8周后,MSCs组(2.34±0.54)、LV-MSCs组(2.28±0.45)、LV-ARTN-MSCs组(6.54±0.51)与帕金森病组(0.87±0.07)大鼠相比,纹状体多巴胺表达明显提高(q =5.233,P<0.05;q=5.020,P<0.01;q=20.190,P<0.01),以LV-ARTN-MSCs组明显.结论 纹状体移植慢病毒介导ARTN基因修饰的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彭斌;蒲传强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14年9月18-2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和福建省神经病学分会承办,大会吸引了国内3 760多名神经内科及相关学科的医师踊跃报名参加,共收到3 567篇论文;参会人数和稿件均为历届年会之.年会充分展示了国内外神经病学领域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同时,恰逢今年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大会还特别邀请了世界神经病学会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精神科分会与医学遗传病学分会的主席与主委们参加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华医学会的相关领导也莅临祝庆.

    关键词:
  • 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4会议纪要

    作者:肖波;刘鸣

    2014年3月27-29日,中国脑血管病大会(CCCD)2014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南大学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协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波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刘鸣教授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蒲传强教授致开幕辞,湖南省医学会会长刘家望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教授也分别代表湖南省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致贺辞.

    关键词:
  • 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预测缺血性卒中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作者:张锦凤;刘国荣;李月春;王宝军;张京芬;梁芙茹;张天佑;李锐铭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用于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2010-2013年连续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53例,均在入院时完成头颅磁共振平扫及弥散成像,并于发病4.5h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0.6 mg/kg).记录患者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等信息.DWI-ASPECTS评分为弥散图像前循环被标注的10个区域,总分10分,每累及1个区域减去1分.将患者分为3组:0~5分16例,6~7分17例,8~10分20例.症状性颅内出血为溶栓治疗后36 h经CT或磁共振证实的颅内出血,同时NIHSS评分升高4分以上.结果 53例患者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10例(18.8%),DWI-ASPECTS评分分别是0~5分6例(37.5%),6~7分3例(17.6%),8~10分1例(5.0%).与6~7分组、8~10分组比较,0~5分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x2 =7.861,P=0.005).DWI-ASPECTS评分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具有良好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矫正年龄、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等因素后,DWI-ASPECTS评分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DWI-ASPECTS能预测缺血性卒中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可作为溶栓前快速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方法.

  • 急性脑梗死患者贫血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慎军;王树才;唐吉刚;郭洪伟;谷明明;曹秉振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贫血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11月到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8例,记录其年龄、性别、血肌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基线资料,并记录住院期间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根据国内贫血诊断标准诊断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其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贫血、入院血红蛋白、入院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低值、红细胞比积低值等对预后不良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入院时血红蛋白降低1 g/dl,预后不良的风险比为1.013(95% CI 1.001 ~1.024,P=0.027).入院时贫血(OR=2.417,95% CI 1.202~4.859,P=0.013)是病死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血红蛋白低值降低1g/dl,病死的风险比为1.016(95% CI1.002 ~1.030,P=0.026);红细胞比积低值降低1个百分点,病死的风险比为1.047(95% CI1.003 ~1.093,P=0.037).结论 入院时血红蛋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入院时贫血、血红蛋白低值、红细胞比积低值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

  • 心房颤动对不同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结局的影响

    作者:娄一萍;张圣;严慎强;万锦平;楼敏

    目的 分析不同发病-溶栓时间窗内,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本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根据时间窗分为3组[≤3.0 h(A)、>3.0h且≤4.5 h(B)和>4.5 h(C)组,通过多因素分析3组患者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及良好神经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2分]的影响.结果 共3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组101例(29.3%),B组157例(45.5%),C组87例(25.2%).3组患者中,心房颤动分别占51/101 (50.5%)、59/157(37.6%)和35/87 (40.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62,P=0.113);HI型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17/101(16.8%)、35/157(22.3%)和18/87(20.7%);PH型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5/101(5.0%)、16/157(10.2%)和9/87(10.3%),出血转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78,P=0.370);3组间良好神经功能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101(51.5%),84/157(53.5%),41/87(47.1%),x2=0.913,P=0.633].经多因素校正后发现:C组心房颤动可增加HI型出血风险(OR=1.208,95% CI0.498~2.930,P=0.677),并发现心房颤动增加B组PH型出血风险(OR=3.757,95% CI1.133~12.457,P=0.030).心房颤动对神经功能结局无独立影响.结论 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结局,但增加时间窗>3.0h且≤4.5 h溶栓患者的PH型出血风险.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例脑动脉微栓子检测研究

    作者:孙丽丽;章璐;朱秀静;郭静;姚雪燕;薛爽;王国春;焦劲松

    1982年,Rune Aaslid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应用于临床,TCD逐渐成为诊断脑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而TCD微栓子监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Spencer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术中监测时发现固体栓子信号[1],随后发现心房颤动、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等均可检测到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MES是预测脑卒中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报道称结缔组织病患者颅内血管也可出现MES,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白塞病、Takayasu动脉炎等[2],这对结缔组织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相关的病因机制提出了探讨,同时拓宽了TCD微栓子监测的临床应用范围,对于这类MES产生的机制及临床意义尚未明确.我们应用TCD技术检测我院SLE患者的脑动脉MES,探讨SLE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信号特点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 中国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15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指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其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继而引起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样改变,主要为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和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CAD发生率约(2.6~3.0)/10万人年,其中ICAD发生率(2.5 ~3.0)/10万人年,VAD发生率(1.0~1.5)/10万人年,约13% ~16%患者存在多条动脉夹层[1-2].尽管发生率较低,但CAD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国外资料显示CAD导致卒中约为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在小于45岁的青年中的比例可高达8% ~25%[3-4].我国一组小样本研究显示,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同期该年龄段缺血性卒中的7.49%[5].

    关键词:
  •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1].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