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右位主动脉弓并先天性左锁骨下动脉闭锁一例

    作者:王志强;李卫;郑俊;马向东;郭晓枫

    自从Contorn 1960年和Toole 1961年关于椎动脉逆向血流的报道以来,已有许多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例被报道,这些报道描述了解剖、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和心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我们报道1例先天性血管变异,经临床及辅助检查显示右位主动脉弓并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并发现由胸主动脉发出一变异动脉向左锁骨下动脉供血.临床资料28岁的男性患者,因"间歇性意识障碍5个月"于2009年8月26日收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贺波;靳玮;赵宝华;张和振;郭宗成;吕佩源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曾被称为偏头痛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假性偏头痛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1]),早由Bartleson于1981年提出.近年来,国外HaNDL综合征病例报道逐渐增多~([2-4]),但国内尚未见报道.

  • 感染性心内膜炎继发脑出血二例

    作者:柯绍发;王恩;金笑平

    例1 患者女性,23岁,因"间断发热、头顶部胀痛2个月"于2007年8月25日住院,患者于2个月前足月顺产后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2~38.6℃,多次短程使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治疗后仍反复头痛发热.入院时体检:体温38.5℃,神经系统体检未见异常,心前区可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脑脊液:浑浊,压力326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葡萄糖2.6 mmol/L,白细胞计数685×106/L,中性粒细胞0.96,淋巴细胞0.04,隐球菌未检出,氯化物为119 mmol/L,蛋白1.20 g/L.2007年8月26日头部MRI+磁共振血管造影示双额叶、右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右大脑中动脉细窄.

  •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二例

    作者:金善;曹霞;乔红波;曹秉振

    例1 患者女性,50岁,农民.因"发热、左侧肢体无力2周,四肢抽搐1 d"于2008年2月28日入院.2周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5 ℃,伴右侧头部胀痛,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患者曾在当地就诊,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及改善循环类药物治疗,但体温仍波动在38.0~38.5 ℃,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1 d前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持续约5 min后缓解.患者出现皮肤变黑,口干、眼干,全身乏力2年.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8.3 ℃,脉搏100次/min,全身皮肤黏膜色素沉着,甲状腺Ⅰ°弥漫性肿大.

  • 以听力下降及面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一例

    作者:王钦;董继宏;林豪杰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因"双耳耳鸣、听力下降1个月,头痛9 d,口角歪斜2 d"于2009年1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2月20日起出现双耳蛙鸣样耳鸣伴进行性听力下降,3周后出现双侧颞枕部持续性针刺样剧烈疼痛.2009年1月18日突发口角歪斜,进食时右口角漏液,无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及肢体麻木、乏力,拟诊"多脑神经病变"收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冶游史.入院体检:意识清楚,智能正常,右侧角膜反射迟钝,右侧周围性面瘫,双耳神经性聋,余脑神经及四肢运动共济、感觉检查均正常,颈软,脑膜刺激征(-).

  •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合并肠梗阻、急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林晓贞;陈万金;王柠;王志强;林珉婷;慕容慎行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主因"发作性不省人事、四肢抽搐9 d,反复呕吐7 d"于2009年4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体检:外观消瘦,心肺腹无明显异常.意识清楚,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下降,脑神经检查正常,颈屈肌力Ⅱ级,四肢肌力近端Ⅳ级,远端Ⅴ-级,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迟钝,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深浅感觉正常,共济运动尚稳.腰穿脑脊液压力8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生化、常规正常,乳酸3.5 mmol/L.肌酸激酶2422 U/L,血乳酸(L)3.18 μmol/L,丙酮酸(P)0.154μmol/L,比值(L/P)为20.6,血淀粉酶波动于258~602 U/L.脑电图示中度异常.颅脑MRI及颅脑CT见双侧豆状核异常信号.

  • 早期应用小剂量阿米替林干预首发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

    作者:卢瑞春;苗丹;王昊;谭兰

    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早期应用小剂量阿米替林对首发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123例首发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连续1个月以上每晚口服小剂量(12.5 mg)阿米替林,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调查患者的入院时及1个月后的基本情况、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干预治疗后,阿米替林干预组PSD的患病率为16.4%(10/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32/62).干预治疗结束时,阿米替林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为2.83±1.74,低于对照组(3.64±1.93);而阿米替林干顶组的ADL评分为93.0±16.1,高于对照组的87.0±37.1.为排除混杂因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DL评分前后变化与首次脑卒中患者PSD患病率明显相关(RR=3.01,P=0.04);NIHSS评分前后变化与首次脑卒中患者PSD患病率明显相关(RR=2.42,P=0.03);是否应用小剂量阿米替林与首次脑卒中患者PSD患病率明显相关(RR=3.11,P=0.01).结论 给予小剂量阿米替林干预性治疗能降低首次脑卒中患者PSD的患病率,并且使其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 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戴伟川;陈峻严;高宏志;周培萱;林泽涯

    目的 通过分析单侧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伤后1个月的认知功能变化特征,对其可能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应用第2版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维斯康星卡片分类量表(WCST)、蒙特利尔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MMSE分别评估45名健康对照和42例单侧额叶底部中度脑挫裂伤患者(病例组)伤后1个月的神经认知功能;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PR)仪测量认知功能电位P300内源性成分N2、P3的潜伏期及波幅;采用ELISA技术测定血清胆碱酯酶E(AChE)浓度及应用速率法测定其活性;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病例组整体认知功能与损伤部位、AChE浓度及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伤后1个月各项神经认知测试分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左侧额叶底部损伤患者(A组,23例)主要表现为句子复述能力、词语流畅性、阅读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认知转移能力等显著下降,而右侧额叶底部损伤患者(B组,19例)则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图形描绘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显著下降.病例组EPR P300内源性成分N2、P3潜伏期[A组:(322.4±17.0)、(410.1±19.9)ms,B组:(308.4±15.6)、(385.5±17.4)ms]较健康对照组[(268.6±14.7)、(369.2±15.4)ms]延长(F=4.084,P=0.018;F=3.467,P=0.038),波幅较对照组降低;A组N2、P3潜伏期较B组患者延长,波幅较其升高;病例组血清ACh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其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AChE水平及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整体认知水平与损伤部位、AChE浓度具有线性回归关系(rY1.2=0.584,P=0.039;rY21=0.726,P=0.017),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偏相关系数均表明AChE浓度对整体认知功能影响大(|Beta|=0.3601,rY2.1=0.726).结论 额叶底部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与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能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两种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随访比较

    作者:陈美蓉;郭起浩;周燕;赵倩华;丁玎;洪震

    目的 比较单纯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s)和多个认知领域损害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m)患者的2年随访转归结果并分析其神经心理学变化.方法 采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逻辑回忆测验(LMT)、连线测验(TMT)、Stroop色词测验(CWT)、Rey复杂图形测验(CFT)、五点连线测验(FPT)、画钟测验(CDT)、言语流畅性测验(VF)和临床痴呆量表(CDR)等一系列神经心理测验评估记忆障碍门诊13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MCI)就诊者(其中aMCI-s 66例和aMCI-m 64例),并进行平均2年的随访,MCI及AD的诊断标准分别参照美国Petersen等及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有关诊断标准.结果 aMCI的阿尔茨海默病(AD)总转化率为33.8%(44/130);aMCI-s和aMCI-m的AD转化率分别为26.2%(17/65)和42.9%(2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7,P=0.047).随着aMCI发展为AD,aMCI-s和aMCI-m组在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的减退幅度接近,aMCI-s组的视空间结构能力相对保留,语言和注意力的减退更快,aMCI-m组的视空间结构能力衰退更为显著.结论 aMCI-m比aMCI-s更容易发展为AD,aMCI分为aMCI-s和aMCI-m对判断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判断预后.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帕金森病早期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万赢;刘振国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而在我国65岁人群中有300万的PD患者,患病率达1.7%[1].左旋多巴至今仍然是PD治疗为有效的药物,但是继发的症状波动、异动症等并发症却不容忽视.这些症状不仅严重损害PD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而且在临床干预方面也是相当棘手.

  • 辅助T细胞17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杨丹;张晶;付锦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炎症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迄今为止病因不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为MS的动物模型.起初,研究者普遍认为由白细胞介素(IL)-12诱导的辅助T细胞1(Th1)是MS发生的主要原因.然而,近来一种新型的CD4+效应T细胞,即Th17细胞的发现动摇了Th1细胞在MS中的核心地位.

  • 肌营养不良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和对策

    作者:吴志英;陈雪娇

    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临床表型多样、基因分型复杂的遗传病,是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不仅基因定位迥异,研究及认识水平差别更大,如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国外研究重点已深入到基因治疗水平,而有些新发现的类型[如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1D~H]的基因尚未克隆,更多类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机制仍在探索之中.国内相关研究的水平整体上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不同研究单位间亦很不平衡.

  •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内蛋白质经淋巴引流的荧光示踪

    作者:孙保亮;贾莉;杨明峰;袁慧;张颜波;孙田歌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实质内大分子物质经淋巴引流的变化.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伊文思蓝标记白蛋白(EBA)组、SAH+EBA组.采用枕大池两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改良的脑实质微量注射技术将EBA注入大鼠左侧尾壳核,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代替EBA.于注射后0.5、1、2、3、5 d处死动物,观察并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EBA在脑内、颈总动脉壁、颈部淋巴结等部位的分布.结果 EBA组于注射后1 d荧光信号首先出现在左侧脑实质、侧脑室及其血管周围,并逐步到达对侧;双侧颈总动脉外膜有密集的荧光信号,颈部淋巴结可见荧光信号.2 d后脑内荧光信号明显减弱,嗅球内荧光信号逐渐增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内有点状荧光信号.各淋巴结内荧光均于3 d时强.SAH后脑内EBA引流至嗅球、颈部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量减少且速度减慢.于0.5、1、2、3、5 d,EBA组颈深淋巴结EBA荧光密度分别为14.5±3.2、27.5±7.4、60.3±12.3、138.0±12.0和108.1±13.4,SAH+EBA组分别为8.9±2.0、11.9±2.5、17.4±3.7、26.7±4.5和59.0±8.1,后组各时间点密度均低于前组(F=13.17、24.04、66.81、302.77、59.36,P<0.01);2、3、5 d,EBA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EBA荧光密度分别为26.3±5.9、47.5±9.6和41.0±9.3,SAH+EBA组分别为11.0±1.5、12.5±2.8、23.6±3.2,后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前组(F=38.17、72.52、19.01,P<0.01).结论 SAH可导致脑内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系统引流的功能障碍.

  •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一家系临床特征及线粒体基因A3243G位点点突变异质性水平

    作者:何振巍;张朝东

    目的 调查1个疑似患有母系遗传性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检测数据和影像学资料,并探索其与血细胞线粒体基因突变异质性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先证者和11位其母系家系成员的一般情况、抽搐及脑卒中样发作等病史,检测家系成员的血常规和运动前后血浆乳酸水平等生化指标,并做头颅磁共振检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和DNA测序法检测其成员是否存在线粒体基因组A3243G点突变,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定量该突变的水平.结果 该家系部分成员存在抽搐、脑卒中样发作和高乳酸血症等MELAS综合征典型症状,以及身材矮小、运动不耐受和发热、偏头痛等非典型症状.发作期头颅磁共振成像符合MELAS综合征的典型特点,且普遍存在小脑萎缩.母系亲属均存在线粒体基因的A3243G位点点突变,突变异质性水平越高,症状越典型且严重.结论 该调查家系确诊母系遗传性MELAS综合征,其致病基因为线粒体A3243G点突变.外周血血细胞线粒体基因突变异质性水平与亲缘关系、抽搐早现性和血乳酸值等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

  • 临床运动诱发试验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王悦;丁则昱;管宇宙;陈琳

    目的 通过观察运动诱发试验后小指外展幅度和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变化的特点,建立一种在非发作期诊断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新方法.方法 收集确诊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患者59例,以非周期性瘫痪患者38例作为对照,对小指展肌进行运动诱发试验测定(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选择发作间期),观察120 min,测定运动诱发前后肌电图CMAP波幅变化的百分比,同时观察小指展肌肌力的变化以及小指外展幅度的变化.结果 在运动结束后120 min,患者组和对照组CMAP波幅下降的百分比[M50(M25,M75)]分别为54.1%(43.1%,66.3%)和11.1%(2.0%,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31,P=0.000);小指外展幅度下降百分比[M50(M25,M75)]分别为39.4%(26.3%,48.9%)和7.8%(1.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19,P=0.000).运动后小指展肌肌力小于Ⅳ级者在两组分别为96.3%(52/54)和8.6%(3/35,x2=69.2,P=0.000).当采用小指外展幅度下降百分比>20%作为界值时,诊断周期性瘫痪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0.5%.结论 临床运动诱发试验有助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诊断.

  • 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致夏科-马里-图斯病1A亚型的临床变异性

    作者:段晓慧;顾卫红;王国相;郝莹;王康;汪仁斌;孙少杰;杨斯柳

    目的 探讨夏科-马里-图斯病(CMT)患者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特征及临床变异性.方法 联合应用改良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和基于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对45例临床拟诊CMT患者进行PMP22基因重复突变的检测,详细分析其中阳性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在45例拟诊CMT患者中共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病例21例,包括10例临床特征符合四肢远端萎缩无力的典型CMT1型患者和11例不典型的CMT患者,后者具有特殊表型:1例仅以轻度头晕就诊;1例合并听力障碍;2例以反复发作性肢体无力起病;2例伴有上肢姿势性震颤;4例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伴有癫(癎)发作.结论 PMP22基因重复突变为CMT病常见的病因,改良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并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同时,通过综合分析PMP22重复突变阳性的CMT1A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及病理特征,提示该组疾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变异性.

  •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45例临床及电生理回顾性分析

    作者:管宇宙;崔丽英;张俊保;刘明生;王含

    目的 通过对我院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a syndrome,LEMS)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分析此病的临床表现和伴发的神经电生理异常.方法 总结1993-2008年我院诊断的45例LEMS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和体征、伴发的内科和全身疾病的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和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部分患者行针极肌电图和皮肤交感反射(SSR)检查.结果 (1)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1.2±6.8)岁.常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35例),其后依次为双上肢无力(10例)、构音障碍(3例)和颈肌无力(2例).神经系统体征中常见为双下肢或上肢轻度力弱(40例),双下肢腱反射或跟反射减低或消失(38例)以及口干或便秘等自主神经症状(30例).(2)神经电生理检查:所有患者尺神经高频刺激递增达156% ~636%,其中29例同时出现低频递减.所有患者行NCV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或SCV合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者19例(42%).30例患者行针极肌电图检查,有异常发现者20例.25例行SSR的患者中发现13例异常.结论 LEMS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其次为自主神经症状.患者除了有重复神经电刺激的异常,还伴有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电生理异常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提示临床表现可能混杂有神经或肌肉病变的原因.

  • 分子病理确诊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型患者五例临床及病理特点

    作者:耿娜;李伟;李鸿皓;刘淑萍;戴廷军;吴金玲;焉传祝

    目的 通过总结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型(LGMD2A)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病理诊断排除LGMD2B(7例)之后的30例分型未明的LGMD患者的肌肉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钙激活蛋白酶-3(calpain-3)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30例患者肌肉标本中有5例calpain-3蛋白条带缺失或遗留痕迹,从而被确诊为钙蛋白酶肌病,即LGMD2A.该5例患者起病年龄10~45岁,病程2~10年.其中2例的同胞兄妹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而父母无异常,提示本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5例均以下肢近端肌无力起病,肌萎缩明显;血清肌酸激酶639~8237 U/L,平均2502 U/L,肌电图均为肌源性损害.5例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符合典型肌营养不良的病理特点,表现为肌纤维大小明显不等,可见坏死伴吞噬及再生,内核纤维增多,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染色2例见分叶状纤维.5例LGMD2A患者dystrophin、caveolin-3和α-、β-、γ-、δ-sarcoglyca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正常,2例dysferlin染色减低,余3例正常.结论 LGMD2A的临床表现和肌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均缺乏特异性,免疫印迹分析有助于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夏科-马里-图斯病2A2型一家系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乔晓会;李越星;洪道俊;袁云

    目的 报道一个早发型夏科-马里-图斯病(CMT)2A2家系,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该家系共有5例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为36岁女性,6岁开始出现下肢进行性无力,8岁出现双足内翻.家族中另有2例男性和2例女性发病,发病年龄3~7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四肢远端肌肉无力、萎缩,伴随四肢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退及关节挛缩.先证者和其儿子的上肢感觉神经、下肢感觉和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波幅不能引出.对先证者左侧腓肠神经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对先证者和其他4例家系患者、3名无症状家系成员行MFN2基因测序.结果 病理检查可见腓肠神经有髓纤维数目重度减少,以大有髓神经纤维减少为主,伴随个别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簇结构以及不典型的洋葱球样结构.电镜下可见轴索中线粒体聚集,未发现线粒体结构异常.5例患者存在MFN2基因R94W突变,无症状家系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我国存在早发型CMT2A2家系,患者周围神经缺乏有髓神经纤维再生改变,提示MFN2基因突变对神经元的损害更大.

  • 中国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多是由 ETFDH基因突变所致

    作者:温冰;焉传祝

    通过对一组中国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患者的研究来探讨该病的遗传代谢特征及其分子病理机制,这些LSM患者单用核黄素(维生素B2)治疗后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即核黄素反应性LSM).该论文于2009年9月15日由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and Psychiatry在线出版,并于2010年发表于该杂志上[1].

  • 第66例——进行性四肢力弱伴肌肉酸痛

    作者:洪道俊;张巍;王朝霞;袁云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2岁,主因"进行性四肢无力伴酸痛13年,加重3年"于2009年9月11日入院.患者13年前于活动后出现右上肢酸痛,此后间断出现行走时右小腿紧束感以及与活动相关的右侧肢体酸痛感,一般休息2~3 d逐渐缓解.6年前逐渐出现活动中双上肢力弱,活动后酸痛更明显,未伴有肌肉痉挛性疼痛.3年前出现双上肢平举和抬腿费力、行走摇摆,下蹲后站起困难,行走不足500 m即感明显下肢酸痛而需要休息.同时发现四肢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为著.近1个月来自觉左上肢间断肉跳感.发病以来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以及心慌胸闷等症状.大小便功能正常.

  •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