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遗传性血浆蛋白C缺陷症致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李佳;叶祖森;王汉旻;徐惠琴;郑荣远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四肢抽搐1d余"于2011年8月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d在工作时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有头痛.数分钟后出现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继而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症状持续2 min后缓解;发病1h后至外院摄头颅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诊治(具体不详)过程中再发上述发作1次.发病4h后收住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75 mm Hg(1 mm Hg =0.133 kPa);意识模糊,双侧瞳孔对称等大,对光反射灵敏,肌力、痛觉检查欠配合.腱反射双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既往体健,发病前半个月曾有间断服用避孕药物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入院诊断考虑:(1)脑出血,右侧顶叶;(2)症状性痫性发作.入院后查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造影示两额顶叶多发脑肿胀及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图1).予低分子质量肝素抗凝等治疗后复查磁共振静脉成像示上矢状窦前部显示良好.

    关键词:
  •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一例

    作者:唐一麟;朱雯华;乔凯;程忻;赵重波;陈嬿;王亮;卢家红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又称FOSMN综合征)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起病,继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国内尚未查阅到相关文献,现将我院近来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唇周、口腔内麻木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年余"于2012年7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唇周及口腔内麻木、发干,以上颚为著,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病情渐进加重.予甲钴胺、泼尼松、利鲁唑治疗,症状无好转.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语言流利但构音欠清.双侧角膜反射减弱.闭目埋睫不全,双侧鼻唇沟对称,闭唇肌力Ⅳ+级,鼓腮漏气.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减弱.伸舌居中,舌抵颊V-级,可见轻度舌肌颤动.屈颈肌力Ⅲ+级,四肢肌力V级.

    关键词:
  • 表现为一侧纯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的延髓外侧梗死一例

    作者:夏程;王齐;陈会生

    延髓外侧梗死是一种较常见的脑干梗死类型,但表现为一侧纯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的延髓外侧梗死尚属罕见,在此,我们将l例表现为病灶对侧胸3水平以下痛温觉缺失,而不伴其他延髓体征的延髓外侧梗死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因"左下肢麻木4d,左躯干麻木、头晕伴恶心、呕吐3d"于2013年2月21日入院.既往糖尿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5年.于2013年2月18日晨8时做饭时突发左下肢麻木,次日麻木感扩展至左侧躯干部,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数次胃内容物,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病后第3天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同日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示右侧延髓外侧梗死(图1).入科体检:左侧胸3水平以下痛温觉缺失.余神经系统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稍高于正常;余项均正常.颈胸段脊髓MRI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改善循环等治疗.住院半个月,头晕、恶心症状消失出院,遗留左侧胸3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

    关键词: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幻肢痛一例

    作者:潘有贵;靳令经;张小龙;刘务朝;邓冰;聂志余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3岁,因"左下肢截肢后幻肢痛22年"于2012年7月12日入院.患者24年前因左小腿前外侧区发现一10 cm×10 cm大小皮下肿块,不可推动,行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纤维瘤.术后1个月余刀口无法愈合,为安全起见行左股骨近端截肢术,术后2年左右出现左下肢幻肢感伴有幻肢疼痛,疼痛部位多在幻肢膝关节、小腿前区、足背及足趾,多呈针刺样疼痛.平均每天剧烈疼痛数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需服药才能有所缓解,曾先后服用"卡马西平、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等多种药物,疗效欠佳.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心肺腹无异常,左下肢股骨中段以下缺如,残端可见弧形手术瘢痕,局部皮肤僵硬.神经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1)左下肢截肢后幻肢痛;(2)2型糖尿病.

    关键词:
  • 基于复杂度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电特点

    作者:徐梅松;陶华英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健康老年人的脑电复杂度(Lemple-Zie complexity,LZC)特点,以及LZC值在鉴别AD、MCI以及健康老年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AD患者、30例MCI患者及20名健康老年对照者进行安静闭目状态下的脑电监测,用Matlab自编软件计算各组不同导联及脑区的LZC值.结果 (1) AD组、MCI组、对照组全部导联平均值依次是0.396±0.036、0.470±0.051、0.523±0.055,AD组和MCI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092,P=0.000).(2)AD组的LZC值在各导联处[(0.373±0.042) ~(0.430±0.083)]、全部导联均值、左右半球、双侧额颞区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498±0.067) ~(0.566±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2 ~ 8.747,P=0.000 ~0.010);且在双侧前中颞、双侧额区、左顶区具有较大降幅,均大于23%.(3)除导联T6外,AD组的LZC值在各导联处[(0.373±0.042) ~ (0.418±0.063)]、全部导联均值、左右半球及双侧额颞区均低于MCI组[(0.455±0.072) ~ (0.489±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5导联处,t =2.038、P=0.041,其余t=4.178 ~7.424,均P=0.000).(4) MCI组的LZC值在全部导联均值、左右半球、双侧颞区、左额、双侧顶区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认知功能的降低,脑电信号复杂度值可出现同向改变,说明LZ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变化;出现额、颞区复杂度异常的MCI患者与AD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 卷曲蛋白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儿童神经管缺陷的相关性

    作者:蔡春泉;石鸥燕;沈永明;马骁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儿童卷曲蛋白6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对135例NTDs患儿和135例对照者卷曲蛋白6基因编码区3个错义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827528,rs3808553,rs12549394)进行基因分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rs3808553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TT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和TT基因型儿童发生NTDs的危险性分别是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的1.575倍(OR=1.575,95%CI1.112 ~2.230,P=0.010)和2.811倍(OR =2.811,95%CI 1.325~5.967,P=0.023);其余2个多态位点在两组间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SNPs位点间的单体型A-G-C在病例-对照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OR =0.560,95%CI0.378~0.830,P=0.004),而单体型A-T-C在病例-对照组间分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OR=1.670,95%CI 1.126 ~2.475,P=0.011).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儿童中卷曲蛋白6基因rs3808553位点多态性与NTDs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基因型TT使NTDs发生的危险度增加,而rs827528和rs 12549394位点多态性与NTDs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尤寿江;曹勇军;肖国栋;韩侨;章春园;王万华;孔岩;张霞;卢涛声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 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闫凯旋;赵少坤;张恒柱;甄勇;申林海;佘磊;王晓东;何亮;许恩喜

    目的 对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IAR)后影响手术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间连续入选的135例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48个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动脉瘤位置、术中临时阻断夹的应用及内镜辅助观察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有31例患者的30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的22.22%,占患者的20.95%),终对所有接受治疗患者在术后1、3及6个月进行随访得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94例,4分23例,3分9例,2分2例,1分8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的选择(OR=0.063,P=0.019)、术前Hunt-Hess评级(OR=12.667,P=0.031)以及是否有高血压病(OR=0.143,P=0.045)都是影响IAR患者预后的因素,而动脉瘤的位置、术中是否使用临时阻断夹以及术中是否使用辅助观察夹闭效果等不是IAR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IAR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 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以及高血压病史都是影响IAR患者预后的因素,动脉瘤的位置、临时阻断夹的使用以及术中是否使用辅助观察等不是IAR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IAR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 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一家系的临床、基因特点

    作者:陈涓涓;曾振兴;吴军;童晓欣;易黎

    目的 报道1个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的家系,分析其临床、基因特点.方法 收集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余4名健康家系成员进行肌萎缩蛋白-1(atrophin-1,ATN1)基因5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检测.将先证者的PCR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结果 该家系共有患者5例,成年发病4例,儿童发病1例.先证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其余成年患者则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1例2岁发病的患者表现为肌阵挛性癫痫.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显示先证者DNA链CAG拷贝数为61次,而TA克隆检测发现患者存在61和64次两种不同CAG拷贝数.结论 DRPLA存在显著的临床异质性,个别患者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ATN1基因的CAG重复次数检测对于诊断DRPLA非常重要,我国患者可能也存在体细胞嵌合现象.

  •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乔珊;韩涛;位坤坤;刘学伍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缺陷,家族性患者常为多发性病变,而散发病例多为单发病变[1].根据磁共振成像,CCMs发病率0.4% ~0.9%,占所有脑血管病变的10% ~ 20%,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临床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20 ~ 40岁.其中散发病例占50%~80%,这部分患者多无阳性家族史,而家族性患者占8%~9% [1-2].CCMs发生出血性卒中(占15%,其中儿童占20%)、癫痫(约30%)、癫痫性发作、非特异性头痛(约5%)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肢体或视力障碍,平衡、记忆、注意力障碍,约占25%)的积累危险度为1% ~5%(终生危险度50%~70%)[3].多数患者CCMs症状具有高度个体差异,而一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患者的症状取决于CCMs的发病位置及其病变程度.

    关键词:
  • 耐药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海马组织中γ-氨基丁酸受体表达变化

    作者:伍国锋;史静;洪震;周凤

    目的 建立多药耐药性癫痫模型,观察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表达变化从而探讨其在耐药性杏仁核点燃癫痫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100只制作慢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模型制作成功(n=52)后用经典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进行筛选,根据大鼠对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的反应区别出耐药癫痫大鼠(n=8)及药物敏感大鼠(n=8),然后处死动物留取脑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海马组织内GABAA受体表达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BAA受体含量,观察耐药癫痫大鼠和药物敏感大鼠之间的不同.结果 耐药癫痫性颞叶大鼠海马细胞变性坏死,排列紊乱,结构特征消失;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内GABAA受体阳性表达细胞的灰度值(141.15±14.72)比药物敏感大鼠增高(92.56 ±5.17;t =3.380,P=0.006);蛋白质印迹方法提示受体条带变淡变窄,蛋白含量明显减少(0.38 ±0.08),与药物敏感大鼠(0.88 ±0.1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20,P=0.002);但两组间GABAA受体阳性细胞数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内GABA受体表达明显减少,这可能在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部分作用.

  • 与帕金森病预防和治疗相关的饮食研究

    作者:刘宋云;熊念;王涛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可能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饮食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帕金森病特有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自起病起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在衡量和评价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面均至关重要.因此,应早期进行帕金森病患者恰当的饮食营养管理:饮食状态评估应该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常规病情检查的一部分,饮食教育应该成为改善患者整体情况的治疗措施之一,营养干预应该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策略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阐述饮食营养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
  •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运动障碍中心的一种简易规范的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检查方法

    作者:孟莉;王培芝;王铭维;Stanley Fahn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体格检查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则要通过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以及Hoehn-Yahr分期来判断,需要占用相当长的专人检查时间.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数量较多,门诊压力较大,现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运动障碍及相关疾病中心Fahn教授所原创并在门诊检查中使用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检查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后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统一规范的简易运动功能检查方法,快速诊断帕金森病,同时也可以通过该检查来判断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已经得到了正确的用药,剂量得当与否.

    关键词:
  • 应全方位关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生弟;周海燕

    回眸帕金森病将近200年的研究历程,历数其一个又一个的阶梯式跨越,在重温历史经典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在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临床上对于帕金森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对于它的诊治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提高?

    关键词:
  •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DJ-1基因突变及启动子区g.168_185del多态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作者:蔡苗;殷鑫桢;欧阳志远;张宝荣

    目的 探讨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中DJ-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1号内含子上g.168_185del多态类型是否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90例EOPD患者进行DJ-1基因7个外显子突变分析.针对1号内含子的g.168_185del多态性,比较EOPD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在90例EOPD患者中没有筛查出DJ-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但发现位于1号外显子上g.5027G>A(rs17523802)、g.5065T>C(rs226249)、g.5094C >T (rs11121064)及位于1号内含子的g.168 185del 4种多态类型.(2)针对g.168_185del分析,EOPD组与健康对照组插入/缺失频率分别为11.1% (10/90)和13.3%(14/105),插入/插入频率分别为88.9%(80/90)和86.7%(91/105),比较基因型频率x2值为0.222,P值为0.669;EOPD组与对照组插入型频率分别为94.4%(170/180)和93.3% (196/210),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6% (10/180)和6.7% (14/210),比较等位基因频率x2值为0.207,P值为0.679;家族性EOPD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散发性EOPD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EOPD患者中DJ-1基因的突变率较低,不是常见致病因素;g.168_185del多态位点与EOPD患者可能无直接致病关系.

  • 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客观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

    作者:沈赟;毛成洁;熊康平;龚艳;韩菲;胡伟东;黄隽英;刘春风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的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并探讨其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在我院睡眠中心进行睡眠监测的39例帕金森病合并RBD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1例原发性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及37例不合并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整夜睡眠监测以定量睡眠相关参数,并且于监测当天使用蒙特利尔(MoCA)评估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量表得分与睡眠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帕金森病合并RBD患者的睡眠效率(60.9%±16.9%)、总睡眠时间[(329.7±96.5)min]、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时间[(127.6±67.6) min]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45.3 ±33.2) min]较iRBD组的相应值[77.8%±16.9%以及(397.1 ±88.9)、(188.0±94.7)、(70.6 ±25.9) min]比较明显减少(均P<0.05),较不合并RBD的PD组的相应值[61.3%±21.7%以及(324.9 ±134.6)、(132.6 ±65.6)、(47.1±31.9)min]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睡眠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1期,慢波睡眠比例、氧减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帕金森病合并RBD患者认知功能差,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得分[(3.8±1.1)分]较iRBD组[(4.4±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6,P<0.05).(3)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帕金森病合并RBD患者的RBD病程、睡眠效率和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得分有相关性.结论 帕金森病合并RBD患者的睡眠效率、总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和认知功能均明显下降,认知功能的改变与睡眠结构的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璟洁;吴平;王坚;左传涛

    近年来,帕金森病的认知功能障碍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1].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的发病率约为30%[2].尽管认知功能障碍不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会间接导致病死率的增加;同时,该症状具有进展性和致残性,会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并长期增加家庭护理的投入和社会的经济负担[3-4].因此,寻找可以用于早期评估、诊断及监测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方法,为疾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关键词:
  • 对神经性耳聋的几点思考

    作者:尹世富

    读者来信(尹世富*)拜读了贵刊2012年8月第45卷第8期《以双侧突发耳聋为主要表现的双侧颞叶梗死一例》一文,深受教益,同时也想谈一下自己对突发性耳聋这种疾病的一些看法.首先,突发性耳聋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故又称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通常指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之内(一般在12h左右)患者听力下降至低点,至少在相连的频率听力下降大于20 dB.其病因复杂,得到比较普遍认可的有细菌病毒感染学说及内耳供血障碍学说等.而该文中的神经性耳聋的主要病因当属后者.其次,该文中提到"内听动脉主要由大脑前下动脉或者小脑上动脉发出……"笔者经过查阅书籍,找到了关于内听动脉解剖关系的更明确的论述:内耳的血液主要由内听动脉供应,间有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分支分布于半规管.

    关键词: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