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艾滋病继发肺结核及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作者:蒙志好;李勇;肖文;张家俊

    患者男性,54岁.因咳嗽、咳痰、午后发热1个月于2003年1月29日入院.20d前曾在当地医院用阿洛西林、华蟾素等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既往身体健康,有吸烟史30年.否认吸毒、输血、性乱史.查体:体温3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6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叩诊、听诊未见异常,心率80次/min,节律整齐,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0.882,血小板342×109/L,红细胞沉降率90 mm/1 h,胆红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2 U/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1.3,癌胚抗原0.7 ng/L,丙型肝炎抗体阴性,痰涂片抗酸杆菌(AFB)阴性,痰普通菌培养阴性.X线胸片(图1)示右肺门阴影增宽,右下肺见直径约1.0 cm结节影,侧位片位于右肺下叶背段,考虑右下肺叶背段结核;胸部CT(图2)示右肺下叶背段结节状软组织影,边缘清楚,直径约1.8 cm,右肺中叶胸膜下类结节影,右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 原发性呼吸道淀粉样变一例

    作者:牟振华;周冬梅;张蔚蔚;李丰环

    患者男性,37岁,因活动后胸闷、憋气 2年,加重伴发热、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20天,于2000年12月27日入院.20天前X线胸片示:"右上肺大片密度增高影",诊为"右上肺炎,肺结核待排除".先后给予抗感染、抗结核药物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而入我院.病程中无胸痛、咯血、盗汗、消瘦及关节疼痛,大小便正常.以往体健,亲属中无类似病史.吸烟指数:360.体格检查:呼吸21次/min,体温36.5℃,脉搏82次/min,血压120/78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平稳,外周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口唇无紫绀,舌体无肥大.双肺叩清音,右上肺野呼吸音及语音震颤略低,两肺均未闻及干湿音及异常呼吸音,心脏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关节无红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03×109/L,中性粒细胞 0.66,红细胞 5.34×1012/L,血红蛋白156 g/L,血小板24.7×109/L,红细胞沉降率3 mm/1 h,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正常,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蛋白电泳、抗核抗体、C3、C4及抗ENA抗体正常,尿本周蛋白阴性,1:2 000 PPD试验(+),痰抗酸杆菌、病理细胞阴性,血清癌胚抗原阴性.血气分析:pH 7.38,动脉血氧分压(PaO2)97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9 mm Hg,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15 mm Hg.肺功能检查:大、小气道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中度).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胸部螺旋CT示:右肺上叶后段肺组织可见片状高密度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内见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其CT值为273 Hu,右肺上叶气管内后壁、后段支气管内壁不规则,并可见高密度钙化影,管腔明显狭窄(图1~4).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左右各叶段支气管粘膜水肿、增生性肥厚、分嵴增宽,并有大小不等之光滑无蒂结节突向管腔,结节呈白色、质脆,触之极易出血,右上叶、右中叶、左舌叶支气管管腔呈明显不规则狭窄,以右上叶为严重.毛刷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及癌细胞.支气管粘膜活检:粘膜下层组织见大量嗜伊红染色无定形物质并有不规则钙盐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偏光显微镜下为亮绿色,具有双折光性(图5,6).病理诊断:支气管粘膜下淀粉样物质沉积.临床诊断:原发性呼吸道淀粉样变.给予泼尼松30 mg /d口服及其他对症处理.治疗半个月症状稍缓解出院.

  •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伴肺毛霉菌病一例

    作者:曹敏;孟繁青;陈华尧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热、咳嗽、咳痰、口干、多尿20 d于2000年9月18日入院.体温:体检38.5℃,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底可闻湿性哕音及少量干哕音.心脏(-),腹部(-),双下肢非可凹性水肿.患者既往有"贫血”13年,"慢性胃炎”10年.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6×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红蛋白76g/L;尿糖(++++),尿酮体(+++),血糖>2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9%.甲状腺功能(FLISA法):促甲状腺激素(TSH)16.90 mU/L(正常值O.6~4.5 m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0.20 ng/L(正常值1.21~4.18 ng/L),游离甲状腺素(FT4)3.50ng/L(正常值7.2~17.2 ng/L);红细胞沉降率110 mm/1 h,PPID(1:2 000)(-);血皮质醇(0、8、16 h)、血醛固酮、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Ⅰ、Ⅱ、自身抗体全套、免疫5项均正常.

  • 第50例--双肺多发阴影

    作者:张力;沈建中;李龙芸;宋伟

    患者女性,48岁.1995年查体时胸片发现双肺多发阴影,无自觉症状,曾用青霉素治疗无效.2000年8月复查胸片(图1,2)及胸部 CT(图3,4)发现,双肺阴影增多.以肺部阴影于2001年月日收住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中、下肺可闻及湿音,肝肋下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9×109/L,中性粒细胞0.52,血红蛋白136 g/L,血小板 44×109/L,尿、粪常规(-),红细胞沉降率78 mm/1 h,血IgM 23 g/L,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κ 2.46×10-1μg /L,δ5.03×10-2μg/L,腹部B超示脾大,肋下2 cm.骨髓涂片发现,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于2001年月日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示:淋巴细胞高度增生,诊断: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右肺).既往史,患者发现肺部阴影6年.1986年患子宫肌瘤,1989年患子宫内膜异位症,1996年曾行子宫及单侧卵巢及巧克力囊肿切除术.讨论中年女性患者,病程6年,胸片及CT发现双肺多发阴影,病变进展缓慢,临床无症状,查体:左、中下肺可闻及湿罗音,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IgM 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KAP增高,组织活检诊断示: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综合上述特点,本例符合惰性淋巴瘤(indolent lymphoma)的诊断,惰性淋巴瘤属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程长,自然病程4~6年,治疗后可达7~12年,病变生长缓慢,对治疗敏感,但难获长期缓解及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至少有20% 累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淋巴瘤累及肺部多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直接侵犯所致[1],但近几年文献报道有原发于肺的淋巴瘤[2].本例考虑为肺原发淋巴瘤.但肺内原发淋巴瘤在肺内阴影待查的患者中应属少见,并且本例患者的X表现除多发阴影外,还有渗出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出现,非常容易与感染性疾病相混淆,临床上应予以鉴别,从本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感染的证据不充分.

  • 第74例--双肺多发性球形病灶

    作者:刘华;王金穗;蔡曦光;马慧;张书盛

    患者男性,26岁,因间断胸部隐痛2个月于2003年2月19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针刺样隐痛,每次疼痛时间不等,常可自行缓解,同时伴有轻咳,基本无痰,无发热、咯血、气短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摄X线胸片示:两肺多发球形病灶(图1)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体温36.4℃,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状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唇、甲无发绀,胸廓对称,双侧语颤正常,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正常.X线胸片(图1)及胸部CT(图2)示:双肺多个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球形病灶,其中1个位于左下近膈处(图3),CT值为49.3 Hu,初步诊断为肺转移瘤.后行甲状腺核素扫描、前列腺B超、腹部、肾脏和肝脏CT扫描、全消化道钡透、骨ECT扫描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于2003年2月2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下肺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左肺多个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硬、胸腔无积液,遂将左肺下叶前段一约2.5 cm×2.5 cm大小的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肺类癌(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泛角蛋白(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阳性,嗜铬酸A(CgA)、S-100蛋白散在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HMB4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膜抗原(EMA)、结蛋白(Desmin)阴性;其结果支持肺类癌诊断.本例患者因双肺多发,手术及放疗均有一定难度,故采用卡铂加依托泊苷进行联合化疗.该患者现已完成4个周期化疗,至目前已观察近18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肺部病灶未见增大和增多.

  • 第75例--右下肺后类圆形肿块

    作者:丁礼仁;罗发满;王苹莉;徐志豪;李秀珍;汪慧英;沈华浩

    患者女性,22岁,因高考体检发现右肺肿块2个月于2004年6月入院.追问病史患者2个多月前偶感活动后气急,伴轻微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无胸痛不适及无发热,不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体检时摄X线胸片示:右下肺后近心缘处有一团块影.心脏超声示:无异常.胸部CT示:右下后纵隔囊性占位性病变,考虑纵隔肿瘤.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Ⅱ°肿大,未触及结节,未闻及血管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腹部体检无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生化、血清肿瘤标记物指标均正常,血抗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抗体、PPD皮试、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和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均阴性.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肿大,无结节.

  • 第103例——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曹红元;王毅;张靖;张伟国

    患者男,23岁,因反复肺部感染及复发性气胸于2008年3月8日收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呼吸科.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总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 第98例——肺内巨大囊性畸胎瘤

    作者:陈金勇;朱露林;陈渊辉

    患者女,56岁,因胸闷不适20年,加重伴咳嗽、咳痰1个月于2006年1月3日入院.20余年前曾因咳嗽、咳痰,在当地防疫站诊断肺结核病,间断抗结核治疗1年余,病情好转,但时常感胸闷不适,长期服用中药治疗,胸闷有时好转.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未触及包块,右下肺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I罗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血气分析:pH值7.48、二氧化碳分压47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血剩余碱10.6 mmol/L 及标准碳酸氢盐(SB)34.3 mmol/L、实际碳酸氢盐(AB)34.7 mmol/L.均高于正常值,呼吸指数0.2、红细胞压积(33.0%)及氧容量(16.2 ml/DI)均低于正常值.

  • 重置DAS28CRP临界值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评价的影响

    作者:梁娜娜;张莉芸;张改连;许珂;王小静

    目的 评价用C反应蛋白计算的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C-reactive protein,DAS28CRP)、用红细胞沉降率计算的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DAS28ESR)、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SDA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评估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13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计算DAS28CRP、DAS28ESR、SDAI、CDAI、HAQ及SF-36指数,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用Pearson相关分析上述任意两种方法及DAS28CRP与DAS28ESR独有成分[0.36×ln(CRP+1)+0.96]和[0.70×ln(ESR)]间的相关性,并用Bland altam plot分析DAS28CRP与DAS28ESR的一致性,进一步用Kappa值描述DAS28CRP、DAS28CRP1分别与DAS28ESR及SDAI内部的一致性.结果 四种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的结果相关性较好,其与HAQ呈负相关(均r<0.00, P<0.001),与SF-36呈正相关(均r>0.00, P<0.001).DAS28CRP与DAS28ESR独有成分(r=0.618,P<0.001)相关性较其本身(r=0.948,P<0.001)相关性低,在Bland altam plot分析中,虽然有97.7%的点落在差值95%的一致性范围内,但其错误百分率33%超过临床上可接受范围30%.而采用Fleiscmann等提出的DAS28CRP临界值与DAS28ESR及SDAI进行一致性分析时,其Kappa值分别从0.543和0.346提高到0.602和0.448,一致率分别从68.7%和54.96%提高到86.26%和81.70%.结论 临床病情评估时,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对患者进行实时评估,通过重置DAS28CRP评估临界值,可以提高其与DAS28ESR间的一致性,以便进一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 自体三尖瓣真菌性心内膜炎复发一例

    作者:胡海强;蔡思宇;陈鹏

    患者男,32岁,因"发热10余天"于2000年8月28日入院.起病初期为低热,后出现高热、畏寒、肌肉酸痛、咳嗽咯痰.入院体格检查:右下肺底少量细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辅助检查:白细胞13.2×109/L,中性粒细胞0.76,C反应蛋白143 mg/L,红细胞沉降率95 mm/1 h.

  • PCT、CRP及ESR检验诊断小儿发热疾病的作用分析

    作者:谢福生;赵莲;汪红;王敏;程成全

    目的 分析采用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小儿发热疾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发热疾病患儿130例,再抽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资料130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魏氏血沉测定法、胶乳增强比浊法三种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对比测定结果和阳性例数.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项指标检测结果阳性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疾病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对小儿发热疾病进行诊断重要参考标准.

  • IL-6、ESR、CRP在腹主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慈红波;方青波;杨建平;朱锋;唐加热克;管圣;朱兵;戈小虎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在腹主动脉瘤疾病中的诊治意义.方法 检测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6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在合并症组(n=35)与无合并症组(n=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证实为正相关.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特殊类型组(n=3)[(187.6±110.4) pg/ml]明显高于非特殊类型组(n=8)[(48.0±34.2) pg/ml].结论 术前完善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测,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病因、选择手术方式、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CRP和ESR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峰;许晓军;姚强;贾长青

    目的 测定TKA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并寻找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进行单或双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选病例术前及术后1、2、5、7、14、42、90d的CRP和ESR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侧TKA组和双侧TKA组的术前术后CRP和ESR变化模式相似,CRP第2天达到高峰(P<0.05),术后在42 d后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术后90 d后大致恢复到术前水平(P >0.05);ESR术后第2天升高后,术后第5天到达高峰(P<0.05),而后逐渐下降,术后90 d ESR下降到正常范围并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熟练掌握TKA术后CRP和ESR的变化规律,结合术后时间轴,有助于TKA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CRP较ESR更加具有临床意义.

  • 动态监测PCT、WBC、ESR、hsCRP诊断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

    作者:向忠;贺建军;唐长友;刘洪;李浩波;周贤超;凌旻;李智勇;段晓明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血清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连续监测在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骨科内固定术后疑似切口感染者54例,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33例),术前1d及术后第1、2、3、5、7天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PCT、WBC、ESR、hsCRP.结果 感染组术后第3、5、7天PCT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2、3天ESR、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第5、7天ESR、hsCRP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PCT、WBC、ESR、hsCRP可以明确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

  • 血清降钙素检测在诊断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意义

    作者:梁其彬;黄枫;刘华桢

    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PCT)水平与感染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比较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28例(感染组)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未感染28例(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同时检测比较2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结果 感染组血清PCT在术后第3天开始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术后3、7d血清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Gustilo Ⅲ型骨折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GustiloⅡ型骨折患者,Gustilo Ⅳ型骨折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Gustilo Ⅱ型及Gustilo Ⅲ型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的检测较CRP、ESR更能反映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临床上在术后第3天即可较为明确地判断出感染,并可作为开放性骨折分型系统的参考指标.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作者:陈少安;刘凌云;孟慧林

    患者因“查体发现双肾错构瘤10余天”入院。患者7岁时开始出现鼻翼局部皮疹,结节样、咖啡色,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扩展至鼻翼两侧并呈蝶形分布,质硬,直径1~5 mm不等,压之不褪色。四肢及胸背部等躯干部位未见明显皮损。自诉青春期间出现若干次四肢屈曲并一过性意识不清表现,高度怀疑有癫痫病史。患者自诉其母亲、姐姐及舅舅患有面部类似结节性硬化症( TSC )表现及双肾多发错构瘤。结合全美TSC协会修订的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标准[1],该患者诊断TSC基本明确。专科查体及辅助检查:神清、语利,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及判断力均正常,四肢及肌张力正常,深浅反射无异常。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右肾区明显膨隆,上极可触及一巨大包块,大小约10cm ×8cm,边界尚清,质中等硬,叩痛明显。辅助检查:肝功生化示:肌酐311.58μmol/L,红细胞沉降率示64 mm/h。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重度);大呼气流速降低;残比值增大;重度弥散功能障碍;通气储量百分比77%”。双肾 ECT示“左肾 GFR 15.14 ml/min、右肾 GFR 12.88 ml/min,双肾功能重度受损”。影像学检查结果:胸部CT(图1):本例患者双肺囊泡性及薄壁肺大泡,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大片高密度灶,内不均匀,邻近胸膜肥厚、粘连。 CT可见双肺大小不一的囊腔,直径多小于2cm,壁厚不一,约1.5~2mm,部分可见小结节影,未见钙化灶,边界不清,本例患者曾因局部较大肺大泡破裂造成气胸而于当地医院行肺大泡切除术。肝脏彩超示肝实质内探及多个高回声结节,较大者约0.7cm ×0.7cm,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图2);CT示“肝内见多发脂肪密度影,腹膜后可见多发小淋巴结影”。双肾彩超示“右肾体积明显增大,左肾大小约8.2cm ×4.5cm,双肾实质内探及多个高回声结节(较大者约13.5 cm ×8.7cm,左肾2.5cm ×1.8cm),高回声结节互相连接,右肾内较大高回声结节内可见强回声斑伴声影,部分结界内可见囊性区,双肾轮廓欠清,几乎难以探及正常肾实质,超声提示双肾肝脏多发错构瘤(图3、图4)。 CT示右肾前方见巨大混杂密度肿块,CT值-90HU~39HU,轴位截面积11.7cm ×7.7cm,大部分凸向肾外,边界尚清,双肾实质内见多发小结节状混杂密度影(图5)。

  •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宣力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检测与多发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晓娜;王晓芳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 ESR)和C-反应蛋白( CRP)检测与多发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在骨折术后康复过程中发生感染,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感染组,而另93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的ESR和CRP值。结果:感染组术后第1天的ESR为(66±4)mm/h、CRP为(46±8)mg/L,第3天分别为(73±9)mm/h、(46±3)mg/L,第7天分别为(70±6)mm/h、(29±4)mg/L,第14天分别为(56±6)mm/h、(11±7)mg/L,第21天分别为(25±5)mm/h、(3±1)mg/L,各时间的ESR、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会发生异常变化,动态监测这2个指标可为临床早期积极防治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

  • 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预防术后感染的意义

    作者:方冬青

    目的:探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术后早期感染的预防意义.方法:检测本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48小时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跟踪患者,将术后患者分为术后感染组和术后非感染组,比较2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人有无差异.结果:术后感染组红细胞沉降率为54.94±18.9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127.5±41.1mg/L,显著高于术后非感染组(红细胞沉降率为24.94±12.31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31.5±9.76mg/L)和健康人群(红细胞沉降率为7.91±3.78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2.54±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预防术后感染.

  • 重症新生儿水痘的护理案例

    作者:张娟;李娟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出疹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好发于冬春季节,传染性强,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儿童普遍易感,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1临床资料:患儿张某,男,22天,因“皮疹3天”入院,患儿母亲1周前有明确“水痘”病史。病例特点:患儿于3天前面部出现散在大小不一疱疹,初期胞浆清亮,渐变浑浊,继而蔓延至全身,伴纳乳减少,阵发性烦躁、哭闹,未测体温,亦未就医。3天后入院发现患儿全身皮疹明显增多,精神反应极差,出现抽搐,查体:头面部、发际、四肢躯干可见散在丘疱疹、呼吸稍促,前囟稍紧张,颈稍抵抗,双肺闻及痰鸣音,心、腹未查及异常体征,双上肢肌张力稍高,双侧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以淋巴细胞数增高为主。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值明显增高。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胸部CT提示支气管肺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无色、清亮,潘氏试验(+)。脑脊液生化:葡萄糖2.16mmol/L,氯化物122.2mmol/L,蛋白998mg/L,初步诊断:(1)新生儿水痘(2)败血症(3)病毒性脑炎(4)支气管肺炎(5)心肌损伤(6)贫血(轻度)。诊疗计划: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免疫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结果:综合治疗15天后,患儿痊愈出院。

808 条记录 6/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