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남방의과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254
  • 国内刊号: 44-162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0
  • 曾用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陈敏生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瘢痕疙瘩模型

    作者:汪海滨;罗盛康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并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瘢痕疙瘩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对人体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体外培养第6~8代的成纤维细胞,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形成体外复合体,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1周后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同体两侧对照,第4、8、16、24周取材,对获得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24w后,在裸鼠皮下形成的瘢痕疙瘩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特性保持不变.结论PLGA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PLG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形成瘢痕疙瘩,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 尾加压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肾上腺髓质素的机制

    作者:石向东;李志梁;吴宏超;王同汉;傅强;严全能;唐朝枢

    目的研究人尾加压素(UⅡ)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HVEC)分泌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UⅡ(10-10、10-9、10-8、10-7mol/L)刺激培养的HVEC,放射免疫法测定其分泌Adm的量,以及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阻滞剂(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阻断剂PD98059、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阻断剂W7、P38蛋白激酶抑制剂SB202190、钙通道阻断剂nicardipine、蛋白激酶C阻断剂H7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霉素)对其分泌的影响.结果UⅡ可促进HVEC分泌Adm,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D98059、W7、SB202190及nicardipine均能抑制UⅡ刺激的HVEC对Adm的分泌,其抑制率分别为67%(P<0.01)、77%(P<0.01)、23%(P<0.05)、24%(P<0.05).而H7、CsA对UⅡ刺激HVEC分泌Adm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UⅡ能刺激HVEC分泌Adm,其机制与Ca2+、MAPK、CaM PK及P38信号转导通路介导有关.

  • 肥大细胞的浸润对胃癌生长转移的影响

    作者:柳雅玲;赵苗青;侯刚;苗芳;刘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的浸润与胃癌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阿尔新兰-沙红染色与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对74例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进行显色、分类及定量计数.结果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交界区;以成熟型为主,功能活跃,释放浆内颗粒.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癌内间质区(t=9.11,P<.01),两者呈正相关性(r=0.303,P<.01).肥大细胞的数量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癌间质内肥大细胞的浸润具有抑制胃癌生长、转移的作用.可能与成熟型肥大细胞释放肝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有关.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目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 分离纯化大鼠肺泡Ⅱ型细胞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

    作者:刘琳;李涛平

    目的观察经分离纯化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方法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进行分离、纯化,经过特殊染色及电镜鉴定,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电镜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在该单细胞上的表达.结果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水通道蛋白-4呈强阳性,免疫电镜结果细胞膜上可见高电子密度阳性反应.结论水通道蛋白-4存在于分离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膜上,对呼吸系统水转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适合膜片钳试验的一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离法

    作者:周斌;蔡绍曦;赵海金;胡国栋

    目的建立一种从人群外周血中分离出适合膜片钳试验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分离方法,并在分离的细胞上观察其K+-ca2-通道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EOS,用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法记录K+-ca2-通道电流.结果外周血EOS的回收率为(48.2±6.9)%、存活率>99%、纯度为(90.5±1.6)%.EOS形态完整,可检测到其膜上的K+-ca2-通道.结论该法能短时间内从外周血中分离出高存活率、无细胞损伤的EOS,是一种适于膜片钳试验中分离外周血EOS的方法.

  • 雌二醇与雷洛昔芬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护骨素表达的调控

    作者:李娟;唐井钢;吴贺勇;吴伟康

    目的比较雌二醇与雷洛昔芬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对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新生SD大鼠头颅骨第二代成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雷洛昔芬,并设立雌二醇阳性对照及空白血清对照组;分别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半定量RT-PCR测定成骨细胞中OPG基因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在加入不同剂量的雷洛昔芬后,细胞增殖率(A570)、OPG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矿化结节数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且与雷洛昔芬浓度呈量效关系;雌二醇对成骨细胞的A570值、ALP活性、矿化结节数量、OPG表达等的影响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雌二醇对体外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并可上调OPG蛋白表达及表达量:雷洛昔芬对体外成骨细胞分化矿化均有影响,但对增殖影响不显著;对OPG表达也无明显影响.此结果提示雷洛昔芬影响骨代谢可能不通过OPG代谢途径,它对体外成骨细胞的作用机制与雌二醇不完全相同.

  • L-精氨酸致大鼠皮脂腺增生的机制

    作者:尹艳茹;柏林;王斐

    目的研究L-arg对大鼠皮脂腺增生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雌、雄性SD成年大鼠各20只,5周龄小雌、雄性SD鼠各20只,按照不同性别和鼠龄随机分组,每组10只,共8组.不同性别、年龄的4组大鼠每天以10 mg/kg L-arg灌胃14d,另外4组给予生理盐水.待大鼠皮肤出现被毛潮湿、油腻、黄染等病理现象时,取血进行性激素检测,取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L-arg灌胃7d左右,雄性成年大鼠组全部动物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其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组织学观察可见皮肤组织中皮脂腺异常丰富.雌性成年大鼠组用药时间至14 d,8例动物有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发生,组织学改变同样是皮脂腺异常增生.有皮脂腺增生改变的动物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未发生皮脂腺增生的动物.5周龄小鼠组雌雄动物需用药时间至14 d全部动物才出现背部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组织学改变也为皮脂腺异常增生,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L-arg可致大鼠正常皮肤皮脂腺异常增生,分泌增多,造成皮肤被毛潮湿、油腻、黄染发生,与L-arg及其体内产生的NO可使大鼠的雄激素分泌增多密切相关.

  • 体内原位电穿孔致雄性SPE KM小鼠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进;安靓;顾为望;黄吴健

    目的利用电穿孔仪对成年雄性SPF KM小鼠睾丸进行电穿孔实验,以观察电穿孔对成年雄性SPF KM小鼠睾丸的损伤,为体内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组不同的体内电穿孔参数,将SPFKM小鼠睾丸置于电穿孔仪上的钳型电极的两侧进行体内电穿孔,2周后处死动物,分离睾丸和附睾,将睾丸称重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将附睾置于M16培养基中分离其中精子,稀释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高压电穿孔2周后,附睾精子活力检查和睾丸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高压电穿孔可造成睾丸的不可逆损伤;其睾丸质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睾丸质量(P<.01).(2)低压电穿孔2周后,附睾精子活力检查和睾丸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低压电穿孔虽可造成睾丸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雄鼠仍具有生殖能力.并且电穿孔后的睾丸质量与对照组睾丸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地设计体内电穿孔参数,一方面不会对SPFKM雄鼠睾丸的生殖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它还可为外源基因导入到生殖细胞提供了一种可能.

  • 多功能瘢痕治疗仪的研制

    作者:徐月华;王甲汉;李志清

    目的介绍一种具有按摩、加压、温控等作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瘢痕治疗仪的研制方法.方法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和直线位移对瘢痕部位施加压力及按摩: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制热;利用单片机进行温度和压力的控制与显示.结果和结论该治疗仪使用方便,对机体瘢痕形成和增生可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 瘢痕 治疗仪
  • 胃癌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

    作者:李志伟;梁志鹏;高焱明;廖新波;张卓军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32例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有显著差异(P<.05);未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大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5).结论胃癌旁组织间质水肿导致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扩张,有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转移是通过浸润癌周围成熟的毛细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的.

  • 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FHIT与cyclinD1/CDK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殷操;沈丽佳;谢思明;阮萍;姚希

    目的通过检测cyclin D1/CDK4在口腔鳞癌(OSCC)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在口腔癌中的作用及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OSCC、39例口腔癌前病变、12例正常口腔粘膜中cyclinD1、CDK4蛋白表达的情况,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cyclin D1/CDK4在OSC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P<.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FHIT与cyclin D1、CDK4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而cyclin D1、CDK4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结论FHIT、cyclin D1、CDK4在OS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FHIT可能并不通过影响cyclin D1/CDK4来发挥其功能.

  • 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重度烧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森煌;王三明;李建文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1n)及两者合用(L-Arg+G1n)对重度烧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保护和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建立重度烧伤大鼠模型,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L-Arg组、G1n组和L-Arg+G1n组烧伤后8、16、24和48 h4个时间点的肝组织NO2-/NO3-含量和门静脉血内毒素的水平.结果(1)肝组织中NO2-/NO3-含量:L-Arg组、L-Arg+G1n组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NS组、G1n组(P<.001),NS组和G1n组又高于同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P<.05);(2)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对照组和NS组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L-Arg组、G1n组、L-Arg+G1n组(P<.001),G1n组低于L-Arg组(P<.001),L-Arg+G1n组又明显低于同时段的其他组(P<.001).结论在重度烧伤大鼠早期,采用L-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保护其肝脏功能及缓解内毒素血症有良好的效果.

  • 高盐对AngⅡ肾损伤SD大鼠血压、肾脏组织形态及骨调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勇;刘治全;叶涛;何岚;王毅;方园;李建宁;刘萍;叶枫

    目的研究高盐对AngⅡ肾脏损伤SD大鼠血压、肾脏组织形态、超微结构以及肾脏骨调素(OP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周龄正常盐饮食雄性SD大鼠36只制作AngⅡ(每分钟给予100 ng/kg·b.w.)肾脏损伤模型.之后随机分为高盐(4%NaCl)及正常盐(0.6%NaCl)饮食组(n=18)作为对照组.每2周测量大鼠鼠尾血压,分别于AngⅡ输注2周末及不同盐饮食第12周末每组处死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肾脏OPN、TGF-β1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肾脏OPN mRNA表达.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形态改变,电镜下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输注AngⅡ2周后大鼠血压显著升高,大鼠肾脏TGF-β1、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升高,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P<.05).停用AngⅡ后大鼠血压恢复正常.继续摄入高盐或正常盐饮食,两组大鼠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摄入高盐饮食12周后大鼠肾脏TGF-β1、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盐饮食及对照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P<.01).形态学观察发现输注AngⅡ对大鼠肾脏造成轻度损伤,继续摄入高盐加重大鼠的肾脏损伤.结论AngⅡ肾脏损伤基础之上,高盐摄入加重了大鼠肾脏损伤,高盐所致大鼠肾脏损伤不依赖于血压升高.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强是肾脏损伤的结果.

  • 紫杉醇、5-氟脲嘧啶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和诱导凋亡的比较

    作者:余元龙;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

    目的研究紫杉醇、5-氟脲嘧啶(5-Fu)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效果.方法采用ATP生物发光法检测肝癌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以流式细胞术、形态学方法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BEL-7402对紫杉醇高度敏感,对5-Fu低度敏感,抑制作用均存在剂量、时间效应.紫杉醇组3种浓度诱导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无药对照组(P<.05),但低于5-Fu组(P<.01);紫杉醇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5-Fu组(P<.05).紫杉醇诱导凋亡率随药物浓度降低而增加,而5-Fu诱导凋亡率随药物浓度降低而降低.结论紫杉醇可抑制BEL-7402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5-Fu抑癌以诱导细胞凋亡为主,紫杉醇则以引起细胞坏死为主.

  • 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作者:赵善超;姜勇;刘靖华;李志杰;邓鹏;张桂林;刘志强;张训;侯凡凡;郑少斌

    目的构建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hsRAGE)His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表达与纯化.方法PCR扩增hRAGE基因编码区的胞质外段,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其重组于pET-14b载体中.利用酶切、序列分析鉴定克隆正确性.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以尿素对获得的包涵体进行处理,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并进行复性.以Western印迹和ELISA法对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及与AGE的结合活性进行鉴定.结果克隆的hsRAGE完全正确,经过表达与纯化,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45 000的融合蛋白.纯化得到的变性蛋白经复性后可被相应抗体识别.所得到的hsRAGE具有与AGE相互结合的活性,并能够抑制AGE诱导的内皮细胞NF-kB的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sRAGE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且获得高效表达,得到大量的复性蛋白;该蛋白具有特异的免疫原性,保持与AGE的结合活性,并能够有效阻断AGE-RAGE相互作用.

  • 用乳酸脱氢酶为靶分子的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

    作者:吴英松;雷腊梅;李明

    目的建立一种免疫胶体金层析(GICA)法用于恶性疟原虫的检测.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f)单抗,利用筛选出来的单抗制成诊断恶性疟原虫的免疫层析条,以镜检和PCR法为对照,用GICA条检测门诊"四热"病人血样,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筛选出4株抗LDHpf单抗,间接ELISA表明4株单抗仅与恶性疟原虫发生反应,而与间日疟原虫、红细胞蛋白、刚地弓形虫和日本血吸虫不发生交叉反应.Western-blot结果显示4株单抗能识别恶性疟原虫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000处的虫源蛋白.以镜检法和PCR法为标准,GICA条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分别为88.37%和86.67%,GICA与镜检法的符合率均为91.55%.结论GICA检测恶性疟原虫简易快速、灵敏度高,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有望成为一种恶性疟原虫快速免疫诊断试剂盒.

  • 环孢霉素A对NIT-1胰岛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作者:贾志敏;徐伟;余乐;张嘉杰;吕琳;雷林生;吴曙光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对NIT-1胰岛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IT-1胰岛β细胞,以10μmol/L CsA处理24 h.应用基因芯片分别检测CsA处理24 h及空白对照组NIT-1胰岛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结果CsA作用于NIT-1胰岛β细胞24 h后,在4096条基因中,有38条基因表达上调,其中已知功能基因13条,主要是与应激反应、蛋白质合成及细胞生长相关的基因.有46条基因表达下调,其中已知功能基因25条,主要是与细胞生长发育、氧化磷酸化过程及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RT-PCR技术验证了Zfr、Tpi和Pax6 3个基因表达的变化.结论CsA作用于NIT-1胰岛β细胞24 h后,可影响NIT-1细胞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其中对细胞生长发育、氧化磷酸化等有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CsA抑制NIT-1细胞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机制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sA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周子权;曾晖;郭志勤;温步优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和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选取2003年~2004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病人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和药物敏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离出致病菌415株,革兰氏阴性菌占56.2%,真菌24.3%,革兰氏阳性菌19.5%.(2)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09株、白色念珠菌82株、鲍曼不动杆菌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22株.(3)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分别为96.2%和95.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敏感率高,为86.4%;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对夫西地酸、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敏感率都在90%以上;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高,为97.6%.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病人感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氟康唑分别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真菌中主要致病菌敏感率高.

  • 异丙酚和异氟醚对急性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变化的比较

    作者:甘国胜;王焱林;陈利民;沈七襄;余剑波;丘伟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外伤手术前和手术期间的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异丙酚和异氟醚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10例泌尿系统手术的非颅脑损伤患者为正常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术前血清NSE含量.急症颅脑外伤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2 h、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清NSE含量.对急症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并记录.结果脑外伤病人手术前NSE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1),哥拉斯哥评分越低的病人术前NSE越高(r=-0.494,P<.01);手术结束时异丙酚组NSE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5);开颅手术2 h和手术结束时两组NSE均较术前升高.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是升高的,颅脑损伤越重,血清NSE浓度越高.开颅手术期间持续静脉泵注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可减轻继发性脑损害,降低血清NSE浓度的升高,具有脑保护作用,是颅脑手术麻醉的理想药物.

  • 两种氨基修饰的基因芯片表面制备方法比较

    作者:吴清华;马文丽;王洪敏;毛向明;张宝;李凌;郑文岭

    目的探讨两种氨基化方法修饰玻片表面的过程及其在基因芯片制备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玻片经清洗、硅烷化后,一种用多组分多氨化合物包被,经次亚苯基二异硫氰酸盐表面活化;另一种方法采用的包被剂是丙烯酸-丙烯酰胺单体,活化剂是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亚胺酯官能团分子.将被修饰好的玻片用于λ噬菌体基因组DNA芯片的制备,并进行杂交检测分析.结果经两种方法修饰后玻片表面分别形成分支结构和聚合物涂层,与商业化的芯片比较发现,两种芯片杂交、扫描检测后显示所得点阵的杂交信号均匀、稳定、清晰,杂交点饱满、同一性好.结论两种方法修饰的玻片用于制备基因芯片均取得了成功,其中丙烯酸-丙烯酰胺聚合物包被法处理过程简单、成本低廉、能大规模生产,是一种较理想的芯片表面制备方法.

  • 蝶窦的解剖及其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的应用

    作者:林俊明;秦尚振;龚杰;徐国政;胡军民;李俊

    目的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安全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8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颅标本和50例成人MRI的蝶窦进行观察,正中矢状位下,鼻小柱根部为O点,蝶窦前壁下缘为B点,蝶窦前壁上缘为C点,鞍底中点为D点,OA线为通过O点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平行线,∠AOB'、∠AOC'、∠AOD'分别为∠AOB、∠AOC、∠AOD的补角,测量∠AOB'、∠AOC、∠AOD'、OB、BC.结果8例新鲜成人尸体头标本中,∠AOB'为(43.2±4.3)°,∠AOC'为(22.9±3.0)°,∠AOD'为(35.4±4.1)°,OB为(66.3±3.6)mm,BC为(20.9±1.5)mm,有2例出现蝶上筛房;50例成人MRI片中,∠AOB'为(44.1±5.5)°,∠AOC'为(25.7±6.4)°,∠AOD'为(34.2±5.9)°,OB为(68.7±4.9)mm,BC为(23.3±3.1)mm,有15例出现蝶上筛房;经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及两独立样本率x2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充分利用MRI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术中安全进行蝶窦前壁开窗及鞍底开窗,术中鼻牵开器纵轴与OA线的佳角度为39°.

  • 常规放疗剂量计算软件的实现与应用

    作者:洪文松;王顺官;蔡长青

    目的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具有非均匀组织校正功能的常规放射治疗的处方剂量计算.方法直接读取三维水箱软件里的PDD和OCR数据并将PDD转换为TMR表;采用面积-周长比法计算不规则野的剂量贡献;采用等效深度法完成非均匀组织校正功能.结果通过设计实验将本软件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整体误差小于2%.结论本软件计算精度较高,实用简单,可以完成日常放疗的处方剂量的计算.

  • 与海洛因有完全交叉反应的抗吗啡单抗的制备

    作者:李琳;刘洁;朱平;徐江平;富宁

    目的制备吗啡的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抗体的特性.方法6-琥珀酰化吗啡与Blue carrier(BC)载体蛋白交联制备6-琥珀酰化吗啡酯(M-6-S-BC),用其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经筛选和3次克隆化,从制备的腹水中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G1、G3、H4和B1,其分泌单抗的亚型均为IgG1型.经ELISA鉴定,该单克隆抗体可结合游离的吗啡、海洛因及可待因,而且对海洛因的结合优于吗啡,该单抗不与非阿片类药物结合.结论所制备的吗啡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吗啡等阿片类药,将为建立体外吗啡及海洛因的非同位素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 呼吸道合胞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作者:张其威;游上游;孙继民;吴旗;余春华;张楚瑜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诊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早期感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hRSV保守的N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两对特异的引物和一条TaqMan荧光探针,在LightCycler定量PCR检测仪上对9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hRSV RNA检测,并与病毒分离培养、常规PCR、巢式PCR方法和ELISA法相比较.结果以PCR模板浓度来定义,该方法线形范围为1×102~1×107 cDNA copies/μl,灵敏度达1×102cDNA copies/μl,和巢式PCR相同,比常规PCR高10倍.用人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柯萨奇病毒2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7型作对照,均无预期扩增产物和荧光的产生;该方法在LightCycler和Rotor-Gene两种仪器上的定量结果具有一致性;采用该法对93例患儿行FQ-PCR检测出阳性44例(43.9%),ELJSA方法检测阳性4例(4.3%),两者相关性不高.hRSV浓度的高低与患儿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结论该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定量检测hRSV,在hRS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小鼠中性粒细胞表达IL-1β和TNF-α的影响

    作者:宋卉;钱元恕;董红梅

    目的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le.p)感染对小鼠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热灭活的Kle.p感染小鼠肺部建立急性肺炎模型,分离并纯化中性粒细胞(PMN),用RT-PCR、Western blotting、ELISA等方法检测PMN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改变.结果Kle.p感染促进了早期小鼠中性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及分泌,TNF-αmRNA表达在感染6 h高,12 h后降低;IL-1β的mRNA表达在感染12 h强;24 h后两者表达均减弱,但仍显著强于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6 h后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量高,24 h后表达明显减少.ELISA结果显示,TNF-α分泌量在感染后6 h高,24h后明显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IL-1β分泌量峰值在感染12 h后出现.结论TNF-α可能主要参与小鼠感染热灭活Kle.p早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而IL-1β则主要参与感染中后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

  • 对比超声定量评价肾髓质血流灌注

    作者:谢文杰;肖文星;宾建平;谢晋国;查道刚;刘伊丽

    目的定量评价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对肾脏髓质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肾脏髓质内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分别在基础状态以及不同剂量DA和NE作用下,测量10只实验犬左肾动脉血流量,并进行对比超声(CEU)检查.CEU采用经静脉微泡连续输注法进行,评价肾皮质和髓质,以及外髓、中髓和内髓的平台声强度(A),造影剂再充填速率(β)和A*β.结果3种剂量DA作用时,肾髓质血流灌注各参数(A值、β值和A*β值)的变化与相应肾皮质血流灌注各参数的变化相似;各参数的肾皮质/肾髓质比值与静息状态时相应的各参数肾皮质/肾髓质比值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在不同剂量NE作用时,肾髓质血流灌注各参数与静息状态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参数的肾皮质/肾髓质比值均较静息状态时明显减少(P<0.05),且剂量越大该比值越小(P<0.05).在肾髓质内,血液流速显梯度分布,从外髓到内髓,血液流速逐步减慢(P<0.05);而血流容积从外髓到内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A作用下肾髓质和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一致;而在NE作用下,肾髓质血流灌注无明显变化.在肾髓质内,血液流速呈梯度分布,从外髓到内髓,流速逐步减慢.

  • 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的克隆和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刘志锋;邵紫韫;徐佳;刘靖华;邓鹏;姜勇

    目的表达和纯化带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mtTFA)融合蛋白,并制备mtTFA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正常BALB/c小鼠肝脏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无信号肽的mtTFA编码序列,克隆入经Kpn Ⅰ和BamH Ⅰ酶切后的pET14b.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用镍离子亲和树脂(Ni2+-NTA His·Bind Resin)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成功克隆出了mtTFA的编码序列,并构建了带His标记的小鼠mtTFA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pET14b/His-mtTFA.表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得到大量的高纯度目的蛋白,获得了高特异性兔抗血清.结论获得了His标记的小鼠mtTFA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目标蛋白,并制备出高特异性兔抗血清,对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节细胞核同线粒体之间功能协同性的信号通路有重要意义.

  • 水红花子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雷晓燕;许爱霞;高湘;葛斌

    目的研究水红花子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分别灌胃服用生药量0.8、1.6和3.2 g/kg·b.w.的水红花子水提物(n=10),每日1次,共7周.分别用TBA比色法、亚硝酸盐法、DTNB法及Sohal法测定心、肝、肾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脑中脂褐质(LF)含量.结果衰老小鼠心、肝、肾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及GSH-PX活性降低,脑组织中LF升高.上述3种剂量的EFPO,能不同程度抑制脑组织中LF升高及心、肝、肾组织中MDA升高,其量效关系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相关性检验P<.01)、-0.981(P<.01)、-0.966(P<.05)及-0.978(P<.01);能不同程度抑制心、肝、肾组织中SOD活力下降,其量效关系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P<.05)、0.990(P<.01)、0.985(P<.01);能不同程度抑制心、肝、肾组织中GSH-PX活力下降,其量效关系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P<.01)、0.956(P<.01)及0.957(P<.01).结论水红花子水提物可通过清除·OH,提高SOD及GSH-PX活力而发挥抗氧化活性.

  • 爆炸伤创面愈合过程中MMP-9和TGF-β所起的作用和重量的变化

    作者:朱新勇;方驰华;张丽芸;左大明;陈政良

    目的通过研究湿热环境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它们对创面愈合所起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湿热环境下战伤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湿热环境爆炸伤创面的动物模型,收集伤后4、24、48 h和5、7、14、21、28 d创面渗液.采用明胶酶谱法和ELISA法,分别对创面MMP-9和TGF-β进行检测.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MMP-9和TGF-β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48 h为高峰,TGF-β伤后7 d出现第二高峰,伤后2周两者水平下降,并且出现分离现象.创面给予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的干预,在早期无明显作用,但在后期,即伤后2周,可以降低MMP-9、上调TGF-β的水平.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早期MMP-9和TGF-β水平上升促进了创面细胞的迁移,有利于创面炎性坏死组织的清除,可能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而MMP-9水平的过度升高,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合理外用TIMP对促进延迟愈合创面的愈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 益元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辅助防护作用

    作者:骆苏芳;刘国章

    目的探讨益元口服液对小鼠辐射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口服高剂量(10ml/kg·b.w.)、中剂量(3.33ml/kg·b.w.)、低剂量(1.67 ml/kg·b.w.)益元口服液30 d后接受60Co-γ射线3 Gy照射,观察对小鼠一次性全身照射60Co-γ射线3 Gy引起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骨髓细胞微核率增加及血清溶血素降低等损伤指标的影响.结果益元口服液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经一次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结论益元口服液对小鼠辐射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支撑捆扎法低位吻合的价值

    作者:董文广;詹文华;韩方海;张肇达;周总光;吴凌云

    目的评价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低位吻合的价值.方法从929例低位直肠癌中选择629例实施保肛手术.手术方法有双吻合器吻合法(n=101)和经肛门支撑捆扎结肠-直肠(肛管)(n=528)吻合.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留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盲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结果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7.69%.根治术后584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吻合器组75%、支撑捆扎组76.59%.局部复发率:吻合器组5%、支撑捆扎组3.2%.手术合并症:吻合器组吻合口漏4%;支撑捆扎组吻合口漏2.5%.两种保肛方法5年生存、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中,在确保根治和术后排便功能,能完成口侧结肠-直肠(肛管)吻合者,可作为保肛适应症选择范围.保肛术式选择,吻合口在盆腔内者选择吻合器技术,在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者选择支撑捆扎吻合术.经肛门支撑捆扎吻合可以取代吻合器完成超低位及结肠-直肠(肛管)吻合,两种吻合方法之间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无差异.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

    作者:张应鹏;钟波;陈有生;黄卫;谭斌

    目的采用顺行或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方法顺行或逆行交锁髓内钉法.结果5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骨折全部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可用于各型肱骨骨折,尢其是骨不连和病理性骨折及多段粉碎性肱骨骨折的治疗.

  • 左旋精氨酸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静;庄洪兴;韩娟;赵延勇

    目的研究应用外源性左旋精氨酸提高大鼠岛状皮瓣皮瓣成活率的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对侧股动脉插管注射左旋精氨酸后,观测皮瓣微循环血量、局部组织MDA和NO水平及7 d后皮瓣成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皮瓣微循环血量增加,组织NO合成增多,MDA水平降低,7 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结论左旋精氨酸作为NO生成剂,可以通过增加组织NO含量而改善皮瓣微循环,进而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 活血开窍方-脑醒喷鼻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丽;杨开清

    目的探讨活血开窍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影响.方法遵循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原则,纳入9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患者,治疗组65例、对照组33例,分别给予活血开窍方和尼莫通治疗3周,观察疗效并检测血栓素/前列环素、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显效率为7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显效率为57.6%,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活血开窍方能可能通过纠正血栓素/前列环素、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的失衡,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缓解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对缺血性脑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脑钠肽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咏红;赖玉琼;林爱珍;孔耀中

    目的评价脑钠肽(BNP)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浓度的变化及其对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93例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BNP水平,并与52例正常人对照.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这93例透析患者透析前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透析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其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1)5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BNP中位数为3.35 pg/ml(1.00~9.73pg/ml),93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146.5 pg/ml(56.2~546.9 pg/ml)和90.0 pg/ml(18.3~310.5pg/ml),三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透析前合并心衰(LVEF<%)患者透析前后血浆BNP分别为686.0pg/ml(334.5~1319.3 pg/ml)和248.0pg/ml(80.3~814.5 pg/ml),均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LVEF≥50%)患者的62.8 pg/ml(22.0~321.6 pg/ml)和20.7 pg/ml(1.0~200.9 pg/ml)(P=0.002).(3)透析前左室增大(LVDd男性≥55 mm,女性≥50mm)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浆BNP分别为609.0 pg/ml(254.1~1152.0 pg/ml)和310.0pg/ml(28.3~839.6pg/ml),显著大于左室正常组患者的62.8pg/ml(23.2~192.5pg/ml)和22.4pg/ml(1.0~80.7pg/ml)(P<001).(4)对LVDd及LVEF与透析前血浆BNP水平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NP升高与左心室增大、左心功能减低有显著相关性(P<01).结论(1)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液透析可使血浆BNP显著减低,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左心室增大或左心功能不全者,其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左室或左心功能正常者,血浆BNP升高与左心室增大、左心功能减低有显著相关性.

  • 血清CEA、CA125、CYFRA21-1测定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梁建忠;黄国柱;谢裕达;苏毅

    目的探讨在肺癌诊断过程中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含量的变化、敏感程度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使用IRMA法测定92例肺癌及23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清CA125、CYFRA21-1的含量,使用IRA法测定血清CEA的含量,并探讨CEA、CA125、CYFRA21-1含量与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YFRA21-1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YFRA21-1在鳞癌组高,腺癌组次之,鳞癌组与腺癌组及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1),但腺癌组与其他组之间无差异.CEA在腺癌组中明显高于其他组(P<01).肺癌各组中CA125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的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CEA含量间差异无显著性,而Ⅲ期的血清CA125、CYFRA21-1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Ⅳ期的血清CA125、CYFRA21-1显著高于Ⅲ期.结论血清CEA、CA125、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并有助于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期评估.

  • 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相关性分析

    作者:崔建修;赵国栋;黄文起

    目的探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胸外科手术需行左侧DLT插管的成年病人10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测定病人隆突水平与左主支气管纵轴垂直平面的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插入左DLT,以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或引导插管、采用"气泡溢出法"和"主支气管套囊压力测定法"判断DLT型号的合适性和插管的准确性.结果合适的左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46.结论临床上,可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测量值指导选择左DLT.

  •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吴良平;黄宗海;王俊;周宏锋;张玉新

    目的比较静脉腔内激光(ELT)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LEV)的近期疗效,探讨ELT的适应症.方法对20例22条肢体行ELT和30例36条肢体行传统手术的LE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一年复发率六项指标的优劣.结果ELT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四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而手术并发症、一年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组无差异.结论ELT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疤痕的微创治疗LEV新方法,有望替代传统手术应用于LEV的治疗,ELT扩大了传统手术的适应症.

  •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

    作者:苏静君;黄宗海;苏国强;张逢吉;孔凡明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后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30例正常人和256例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下腔静脉及肝脾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介入治疗前,肝脾增大(P<0.005),肝尾状叶增大尤其明显(P<0.001);介入治疗后,治疗1周时肝脾较治疗前减小(P<0.005),与对照组相比脾脏仍较大(P<0.005);介入治疗后6月脾脏仍大于对照组(P<0.005).②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下腔静脉狭窄者可见局部高速血流,阻塞者局部无血流信号,肝静脉扩张,血流减慢,并可见肝内侧枝血管,门静脉入肝血流速度减慢;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病变处增宽(P<0.005),血流恢复,并可见支架回声,肝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速度加快(P<0.005).结论介入治疗解除了BCS患者肝脏血液回流受阻,改善了其血流动力学状态.

  • 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小儿常见阴囊睾丸疾病

    作者:唐莉;朱艺玲;杨小花;林颖虹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和鉴别小儿常见阴囊睾丸部肿块,探讨其声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对46例小儿常见阴囊睾丸部肿块和异常体征处进行多切面、双侧对比扫查.注意观察阴囊、睾丸、附睾、精索结构,其所在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必要时改变体位及充盈膀胱,扫查腹股沟和膀胱两侧.结果超声诊断小儿阴囊睾丸疾病45例,与临床表现及手术结果均相符合.1例单侧隐睾未能显示.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小儿常见阴囊睾丸疾病快捷、准确,为采取及时必要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姑息性肾动脉成形术用于严重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老年患者

    作者:耿庆山;周颖玲;黄文晖;罗建方;赵洪磊;陈纪言

    目的探讨对严重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老年病人姑息性单纯行肾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RA)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0年7月~2003年7月间严重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未行冠脉搭桥及经皮冠脉成形术且单纯行PTRA治疗的病人共34例(男23人、女11人),并对病人心肾功能、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SF-36调查表内容进行17~53个月[平均(35.0±9.3)月]的随访.结果随访中心绞痛发作次数由每周(14.0±3.9)次发展为6.5±3.3次(P<01),LVEF从(40.2±10.4)%发展为(45.3±7.8)%(P<05);SF-36调查表中评分总分由56.5±8.0好转为80.1±16.8(P<01),评分中的健康和日常活动、自我感觉、总的健康情况部分也有明显好转(P<01).结论严重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病人,如病人按目前条件不能行冠脉搭桥或冠脉成形术,姑息性单纯行PTRA是必要且可行的方法.

  • 鼻内镜手术结合鼻腔多部位射频技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作者:方朝新;甄少少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技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方法对63例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采用鼻内镜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射频点射两侧蝶腭孔和筛前神经及下鼻甲.结果术后1个月:显效92.1%(58/63),有效7.9%(5/63),总有效率100%;术后1年:显效88.9%(56/63),有效7.9%(5/63),无效3.2%(2/63),总有效率96.8%(61/63);术后2年:显效82.6%(52/63),有效12.7%(8/63),无效4.8%(3/63),总有效率95.2%(60/63).与单纯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对照组比较,术后1年、2年总有效率(显效+有效P<01)显著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结合加射频技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术区定位准确,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点.

  • 运动诱发无狭窄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心肌缺血

    作者:黄文晖;罗建方;周颖玲;赵洪磊;陈纪言

    目的探讨运动是否会引起冠脉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心肌缺血表现.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间41例(男36例,女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脉无明显狭窄但有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1例按性别、年龄等配对的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作为对照组,冠脉造影前进行临床调查及活动平板检查.结果研究组18例(43.9%)病人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而对照组仅2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X2=10.498,P=0.001);研究组32例(78%)活动平板阳性,与对照组5例(12.2%)阳性比差异有显著性(X2=35.903,P<0001).结论冠状动脉扩张症病人,虽然冠脉无明显狭窄,但可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运动可以诱发心肌缺血表现,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德强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其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区别.方法对54例VP及53例PD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上VP患者以偏瘫、强直、球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锥体束损害表现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PD患者则以震颤-齿轮样强直为主;影像学上VP患者可见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主要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部位可位于单侧、双侧基底节或额叶白质,此外部分病例在大脑脚、侧脑室旁可见缺血性改变.而PD组则未见可见的缺血性改变;抗PD药物治疗的疗效方面,PD组明显优于VP.结论VP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PD有所不同,其影像学改变也不同于PD;用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效果欠佳.

  • 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

    作者:谢楚平;吴泽建;叶伟坤;吴锡坤;莫燕霞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 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 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年龄≥61岁、直径≥2.0 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 6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经验

    作者:王得坤;姜海明;郑俊猛;梁毅;凌飞海;王旭广

    目的总结6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诊断5例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并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腱索断裂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亚急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均为终末期心脏病.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95±9.1)mm,射血分数(EF)为(25±9)%,肺动脉压(41±10)mmHg,其中1例受者麻醉后吸100%氧情况下测肺动脉压为80/56 mmHg.心脏移植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行双腔静脉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3~5 min,冷缺血时间140~260min.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105~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105 min,心脏均自动复跳.术后早期应用前列腺素E1,采用环抱素A或FK506、甲基强的松龙、骁悉三联抗排异药物治疗.应用心肌内心电图(IMEG)、心肌活检监测免疫排斥反应.结果5例患者存活,患者术后未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出院后随访2~9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恢复工作.1例死亡.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监测排斥反应的无创方法,IMEG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活检的次数.

  •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1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杰;栾萍;李湛全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分析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急性白血病患者、肺癌为主(70/12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78.89%,其次是口腔粘膜、胃肠道、皮肤及腹腔等.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G-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较敏感.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作好基础护理,肠道消毒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小肠憩室并发症临床病理分析:附32例报告

    作者:祝水平;李茂强;王建宇;祝鸣;代成甫

    目的总结小肠憩室几种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32例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不论小肠憩室出现何种并发症,手术切除的近、远期效果良好;腹部其他手术中意外发现的小肠憩室,倘若保留,则是存留隐患.小肠憩室常见并发症类型有:炎症、出血、结石、穿孔、肠梗阻等.憩室内容物的滞留、嵌入、摩擦或冗长型憩室粘连带的形成是引起常见并发症或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憩室壁的组织学特点、憩室粘膜异位组织类型、憩室形态和内容物的成分等因素有关.结论小肠憩室并发症是急腹症不常见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是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 隐孢子虫病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凌晓明;陈红

    目的探讨人隐孢子虫病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的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采集两类人群患急、慢性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580例涂片,用改良抗酸染色片后镜检,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同时做粪常规及粪细菌培养,并应用环丙沙星片加大蒜治疗.结果共检出隐孢子虫卵囊阳性54例,其中合并肠道细菌感染20例(占37%).经治疗后,单纯隐孢子虫组治愈率为14.7%,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组治愈率为30.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隐孢子虫病常合并或重叠其他肠道细菌感染,使部分腹泻病人病情迁延、治疗效果差.在慢性腹泻病人中,应将隐孢子虫卵囊镜检列为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 免缝拉链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侯贻招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无创性关闭甲状腺手术切口的方法.方法采用ATRAX公司生产12 cm长的MEDISIP皮肤免缝拉链关闭甲状腺手术切口,观察其效果.结果15例患者接受此法关闭手术切口,全部无感染,切口愈合美观,疤痕小,效果理想.结论免缝拉链方法值得在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中推广应用.

  • 选择性保脾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君久;覃谦

    目的为了避免免疫功能下降和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时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方法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16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Ⅰ度伤8例、Ⅱ度伤5例、Ⅲ度伤3例,其中1例合并有左膈肌破裂.结果本组16例保脾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结果,疗效满意.结论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术中必须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手术成功的关健在于适当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术式的选择.

  • 卵巢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治疗成人胡桃夹致盆腔瘀血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邵志强;郑少斌;陈彤;肖耀军;张辉见

    成人胡桃夹(ANCP)致盆腔瘀血综合征(PCS)临床罕见,我们收治1例,采用卵巢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治疗,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 CT诊断单侧双裂脑裂畸形1例

    作者:李政良;褚素霞;韩峰;王兆琪

    脑裂畸形是一种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颅脑先天发育畸形.临床症状缺少特异性,不易诊断.随着CT及MR的广泛使用,文献上报告的病例逐渐增多.但大多数为单侧或双侧一侧一裂,如本例单侧双裂,实属罕见,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CT 脑裂畸形
  • 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曾艾艾;陈清;曾楚华;湛柳华;曹基辉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1425名15岁及以上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高血压既往史和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体检获取血压值.结果2002年越秀区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3.86%,标准化患病率为12.7%;男,女患病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X2=0.80,P=0.37);年龄间差别显著,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明显;不同文化程度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文化程度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下降.高血压患者当中Ⅰ级、Ⅱ级和Ⅲ级高血压分别占65.95%、26.16%和7.89%.15岁及以上居民曾经测过血压的占76.34%,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9.71%、42.11%和17.95%.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不容乐观,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干预力度.

  •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综合干预研究

    作者:黎宝玲;刘小清;黄必留;邓木兰;李丽冰;邓兆球;陈伟伦;路洁;朱杰琳

    目的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干预和药物干预.结果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更正

    作者:

    关键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