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替格瑞洛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李志华;张亚臣;解玉泉;张燚;徐琛华;相银;吴红;陈漫天;孟舒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ACS并行PCI的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600例)和替格瑞洛组(600例).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出血及一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口服负荷剂量药物后2、24、48 h,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大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1个月:0比0.2%,P=0.816;3个月:10.5%比13.1%,P=0.506;6个月:6.9%比9.8%,P=0.447),出血率稍高于氯吡格雷组(1个月:13.5%比12.8%,P=0.836;3个月:12.8%比11.5%,P=0.825;6个月:11.6%比11.4%,P=0.818).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稍高于氯吡格雷组(4.3%比3.3%,P=0.310),两组术后3、6个月呼吸困难例数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1、3、6个月的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在ACS患者PCI术后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起效更快更强,且两者的安全性相当.

  • 改良mini-Crush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伟;王效增;荆全民;马颖艳;徐凯;王耿;关绍义;赵昕;邓捷

    目的 探讨改良mini-Crush(MMC)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叉病变患者的可行性及12个月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2月至2014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共纳入311例,其中169例接受MMC支架术治疗(MMC组),142例接受裙裤(Culotte)支架术治疗(Culotte组).观察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手术操作特征及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主支及分支均成功置入支架.MMC组患者的主支及分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Culotte组[(83.60±10.11)%比(79.20±8.80)%,(77.60±14.03)%比(72.60±9.42)%,均P<0.001],术中使用指引导丝及球囊的数量均明显少于Culotte组[2(2,3)根比3(2,3)根,3(3,3)枚比3(3,4)枚,均P<0.001],终球囊对吻后扩张成功率明显高于Culotte组[165例(97.6%)比130例(91.5%),P=0.02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Culotte组患者相比,MMC组患者分支口部再狭窄的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4例(2.4%)比9例(6.3%),P=0.081].结论 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MMC支架术操作更为简化,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可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之一.

  • 介入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申强;朱永芝;邓婷婷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9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儿心肌肌钙蛋白I(cTnⅠ)的水平,并以此判断患儿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根据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心肌损害的关系.结果 9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cTnI<0.1 ng/ml有24例,cTnI≥0.1 ng/ml有75例.分析介入治疗对患儿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发现,年龄[(8.2±2.0)岁比(6.2±1.4)岁,P =0.008]、体重[(8.9±3.0) kg比(6.0 ±3.0)kg,P=0.025]、手术时间[(45.3±16.8)min比(m5.2±37.1)min,P<0.001]、封堵器大小[(5.3±3.3)mm比(9.0 ±6.1)mm,P<0.001]、血红蛋白差值[(8.0±2.9)g/L比(6.6±1.4)g/L,P=0.009]、封堵器释放次数[(1.3±1.2)次比(3.0±0.8)次,P<0.001]、肺动脉压力[(30.6±10.2) mmHg比(35.4±12.4) mmHg,P=0.004](1 mmHg =0.133 kPa)及对比剂总量[(1.2 ±0.6)ml/kg比(2.6±1.0) ml/kg,P<0.001]能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肌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体重、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封堵器释放次数和对比剂总量与心肌损伤相关,OR值分别为2.250、1.629、1.704、3.579(P均<0.05).结论 体重、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封堵器释放次数和对比剂总量是介入治疗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脉搏血氧仪在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

    作者:吕学祥;金志刚;何望安;许应杰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急性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的发生率,并探讨脉搏血氧仪监测在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于华润武钢总医院心内科病房经桡动脉入径行PCI的患者502例,将术后常规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加压止血患者作为常规组(250例),在桡动脉压迫止血同时使用脉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患者作为监测组(252例).所有患者72 h内通过多普勒超声确诊有无RAO.结果 所有患者中经超声检测证实发生急性RAOt4例(2.8%),其中常规组13例(5.2%),监测组1例(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监测组中2例提前将桡动脉压迫器中气囊减压放气时,穿刺处出血,再次加压后脉搏血氧仪监测显示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下(<95%),退出监测组,进行直接纱布加压包扎止血,术后经超声检测未发生急性RAO.结论 使用脉搏血氧仪监测下的压迫止血方法能显著降低RAO的发生率.

  • 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唐良秋;张晓静;陈云宪;徐新;马绍椿;陈宝峰;陈锦峰;梁家荣;孙维倩

    目的 比较经抽吸导管超选择至罪犯血管病变闭塞处前注射替罗非班后行血栓抽吸治疗与经指引导管于罪犯血管开口处注射替罗非班后行血栓抽吸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靶血管肉眼可见(两位手术医师同时判断)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6例,经指引导管于罪犯冠状动脉开口注射替罗非班再行血栓抽吸术;B组56例,经抽吸导管于罪犯冠状动脉闭塞处前注射替罗非班再行血栓抽吸术.A组又分A1组26例、A2组30例,B组又分B1组31例、B2组25例,A1、B1指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或回旋支,A2、B2指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且为分叉前闭塞.比较各组患者血栓抽吸后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出血情况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的病变血管支数和罪犯血管分布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1组行血栓抽吸1 min后[19例(73.1%)比27例(87.1%),P=0.04]和支架释放后即刻[22例(84.6%)比30例(96.8%),P<0.01]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Ⅲ级占比高于A1组.A2组和B2组给药前、血栓抽吸1 min后、支架释放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中度出血和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住院期间[4例(15.4%)比2例(6.5%),P=0.03]及术后3个月[3例(11.5%)比1例(3.2%),P<0.01]的MACE发生率高于B1组,而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和B2组住院期间、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病变血管为左冠状动脉的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超选择至病变闭塞处前给药对预防慢血流/无复流及减少患者短期(3个月内)MACE发生率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对于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且为分叉前闭塞的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或经指引导管给药,效果可能无明显差异.

  • “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贺行巍;曾和松;李柱锡;严江涛;周强;蒋建刚;郭小梅;马业新;魏翔

    目的 探索“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一站式”Hybrid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共33例,其中男31例,平均年龄(51.3±11.5)岁.33例患者中A型夹层4例、B型夹层累及主动脉弓部27例及主动脉弓瘤2例.A型夹层采取非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置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余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之后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入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围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其余均无偏瘫、截瘫、脑肺功能障碍、凝血障碍及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13.5(3.7,24.7)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后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旁路人工血管及支架血流均通畅,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结论 “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在简化手术复杂程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植入起搏器的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汪洋;李松南;金达;刘念;白融;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 分析植入起搏器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合并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5例作为起搏器+房颤组;从同期在本中心因房颤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非起搏器状态患者中,按照1∶4比例进行性别、年龄、房颤类型匹配选取260例患者作为房颤组.结果 起搏器+房颤组与房颤组共325例,平均随访(36.6±20.3)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起搏器+房颤组患者复发率为60.5%,房颤组患者复发率为38.8%,Kaplan-Meier分析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植入起搏器、左心房前后径为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肖融术后复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起搏器+房颤组患者复发率为55.6%,房颤组患者复发率为58.3%,Kaplan-Meier分析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25);分析持续性房颤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发现,仅左心房前后径与远期预后有关,是否植入起搏器并不影响手术成功率.结论 导管消融术对于植入起搏器的房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然而不同类型房颤消融效果受起搏器影响不同,植入起搏器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远期窦性心律维持率或与非起搏器状态患者相当,植入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远期预后则较非起搏器状态患者差.

  • 三尖瓣置换术后获得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策略

    作者:战吟戈;刘刚

    三尖瓣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目前临床上对于病变严重者多首选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ue replacement,TVR)治疗.行TVR的患者多数心功能较差,需同期处理心脏合并病变,因此,术后治疗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于三尖瓣解剖位置原因,TVR术中极有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或冠状动脉等结构,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其总体发生率约为21.9%[1].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并不罕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后,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时必须植入心室起搏电极,而临床上常应用的金属瓣膜造成术后行常规右心室心内膜电极植入存在困难,必须采用特殊的心室电极植入策略.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各种心室电极植入文献,总结不同的心室电极植入策略.

  • 植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在慢性心力衰竭家庭管理的应用

    作者:张骞;康俊萍;刘小慧;董建增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数据表明CHF患者30 d和6个月的再住院率分别高达20% ~ 30%和50%[1].尽管药物和器械装置等治疗方法已有很大的进展,CHF再住院率并未降低,因此,对院外CHF患者进行主动管理来防止CHF急性发作或恶化,以减少再住院率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通过远程管理将CHF患者在院外的监测数据传输给医师,从而对CHF患者的状态进行多次评估,早期发现并干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减少CHF恶化事件的发生.随着无线装置及远程传递技术的发展,院外CHF患者接受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已应用于临床研究.本文将对植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相关的新技术进行阐述.

  • 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电子植入装置患者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解玉泉;李毅刚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中国近年来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pacemaker,PM)、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等心脏电子装置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临床上为观察其效果及预后评估,随访工作日益繁重.既往由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随着生物信号远程监测技术、信号工程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及心脏植入器械的远程心电监测功能的发展,远程监测已成为趋势.本文对心脏电子植入装置中的PM/ICD家庭监测系统在临床随访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心力衰竭新型器械治疗进展

    作者:邹彤;杨杰孚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常见综合征.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日益增长.流行病学统计,美国人群的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5%~2.0%,约有450万患者[1];中国成人的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0.9%,估计约有585万患者[2].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与严重程度相关,中、重度心力衰竭的5年病死率分别约为30%和50%.目前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塑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心力衰竭和阻断心肌重塑的关键是阻断过分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逆转心肌重塑,目前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3-4].然而,对部分电重构的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仍难以奏效.近年来一些器械治疗的更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转机.本文对新型器械治疗心力衰竭的进展作一综述.

  • 羟苯磺酸钙对对比剂肾病大鼠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芬芬;季文萱;单文红;孙艳;刘桂美;黄俊彦

    目的 探讨羟苯磺酸钙对对比剂肾病(CIN)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羟苯磺酸钙干预组(C组).B组和C组分别注射吲哚美辛(INDO)、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和76%泛影葡胺建立CIN大鼠模型;A组注射等量INDO+ L-NAME+生理盐水;C组于造模前3d及造模当天给予羟苯磺酸钙[100 mg/(kg·d)]灌胃,A组及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造模后24 h、48 h、72 h分别处死大鼠(每组7只),取血和肾组织,测定血尿素氮(BUN)、肌酸酐(Scr),HE染色观察肾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TUNEL染色检测肾细胞凋亡.结果 B组和C组48 h血清BUN、Scr、MDA表达高于A组,但C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5);B组48 h血清SOD、GSH-Px表达较A组显著降低,C组SOD、GSH-Px表达显著高于B组(P<0.05),但仍低于A组;C组相同时间段病理改变较B组显著减轻,但仍重于A组;造模后48hC组细胞凋亡较B组显著减轻(P<0.05),但仍重于A组.结论 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大鼠CIN的发生发展,而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减轻CIN大鼠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 问题案例分析——差别性检验不能完成疗效等同的验证

    作者:李雪迎

    研究设计问题案例:研究目的:验证抗高血压新药A与经典抗高血压药物B具有相同的降压效果.研究方法:入选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化方法进入试验组(A药物)和对照组(B药物)接受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周期为12周.在治疗开始前及终止时测量患者血压进而计算降压幅度.采用t检验对两组的降压幅度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以及合并疾病特征,人组时血压水平均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舒张压下降幅度采用成组£检验完成组间比较,两组舒张压下降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抗高血压新药A与经典抗高血压药物B具有相同的降血压能力.

    关键词: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参数程控与优化

    作者:胡宇才;白融

    自1983年De Teresa首次提出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概念以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治疗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方法,已经列入2013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1] Ⅰ A类推荐.多项研究均证实,CRT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心衰患者住院率与死亡率[2-6].但仍有约30%的患者在CRT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甚至心功能恶化,即所谓的CRT“无应答(non-response)”或“应答不良”.影响向CRT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基础心脏疾病、心室运动不同步程度、术中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起搏部位瘢痕负荷或纤维化以及术后CRT起搏参数设置等[2-5].联合采用优化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和优化CRT程控参数技术,被认为是提高CRT反应率的佳策略[6].近期的临床研究更多关注CRT装置植入后的参数优化,特别是对于非佳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若在术后恰当优化其房室(atrioventricular,AV)间期和心室间(interventricular,VV)间期,仍可进一步提高CRT治疗的应答率,大限度地实现房室、室间收缩的同步性,减少二尖瓣反流,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增加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的贡献,协调左心室向心运动以提高心脏的排血效率,同时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7-11].在临床实际程控操作中,通常先尝试优化房室AV间期,再优化室间VV间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