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刘彤;李志忠;许尚栋;张京梅;王苏;杜欣;陶英;李勇;孙涛;宋艳东;阴成茜;高玉龙;陈玄祖;卢欣;聂绍平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78例.男性7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7±12.3岁(31~80岁),DeBakey Ⅲ型76例,DeBakey Ⅰ型2例.分析术中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特点.结果 78例患者共发生并发症15例,包括升主动脉夹层3例,发生率3.8%(3/78),分别在术中、术后第1天、第7天时发生,其中2例死于夹层破裂,心包填塞;急性肾衰2例,发生率2.6%(2/78),其中死亡1例;支架近端内漏5例,发生率6.4%(5/78);术中脑梗塞1例,发生率1.3%(1/78);术后脑出血1例,发生率1.3%(1/78),死亡;股动脉损伤1例,发生率1.3%(1/78);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左上肢一过性缺血各1例.其中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为5.1%(4/78).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 西洛他唑与噻氯匹定预防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效果对比

    作者:洪斌;钱菊英;樊冰;金雪娟;葛均波

    目的评价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15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试验组)和噻氯匹定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于术前48 h开始服用西洛他唑200 mg/d或噻氯匹定500 mg/d,西洛他唑组术后持续服药6个月,噻氯匹定组服药4周,并分别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术后6个月.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随访中,试验组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严重药物副反应较对照组少.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支架术后6个月造影中小管径(2.24±1.16 mm比2.04±1.24 mm)、实际管径获得(2.73±0.45 mm比2.78±0.46 mm)、终管径丢失(0.90±1.05 mm比1.06±1.14 mm)、丢失指数(0.34±0.40比0.38±0.40)和再狭窄率(28.0%比3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洛他唑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预防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和降低晚期再狭窄率与噻氯匹定具有接近的作用,对于不能耐受噻氯匹定的患者,西洛他唑可以作为替代药物.

  • 纤维蛋白原和血尿酸含量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淑莲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含量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44例(A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42例(B组),同时选择45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分别测定其FIB和SUA的含量,并分析二者与AMI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 AMI组FIB和SU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FIB和SU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含量的高低与发生AMI时的病情、梗死面积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

    作者:曹绪芬;卢清龙;韩立宪;袁琛;王钢;赵荣诚;王娟;程晓明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n=45)和对照组(n=4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1.10%(5/45),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8.90%(4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6.66%(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AMI急诊PCI围术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变桥血管的介入治疗

    作者:郭金成;Dick RON;马长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CABG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对66例患者的74支病变桥血管(83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造影成功率为96.97%(64/66),临床成功率95.45%(63/66).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2例,1例经处理恢复血流,1例处理无效.远端栓塞1例,D型夹层造成血管急性闭塞1例,重新置入支架后成功.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64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临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1.3%(20/64).37例患者接受了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5%(13/40).结论桥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

    作者:张永春;黄陆力;娄婷叶;上官海娟;李红军;吕风华;张素荣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内皮素(endothelin,ET)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关系,探讨斑块发生破裂的原因,进而为临床上防治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的2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及230例CAG正常者的血清TNF-α,ET和IL-6水平,并比较其与不同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ET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斑块组血清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1型、3型斑块组,且3型斑块组明显高于1型斑块组.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炎症反应参与,炎症因子TNF-α,ET和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斑块形态均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

  • 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血友病A一例

    作者:靳有鹏;王玉林;韩波;刘廷亮;张建军;庄建新;公培娟

    患儿男,12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为行介入治疗于2005年2月入我院.体检:生长发育迟缓,身高98 cm,体重33 kg,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明显减弱,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既往有磕碰后易皮下出血及关节腔血肿的病史.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孙林;光雪峰;李易;孙强明;张戈;杨锋;张光明;吕云

    目的探讨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pcDNA3-bFGF)对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实验猪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n=6)、bFGF基因左冠状动脉注射组(n=6)和bFGF基因右冠状动脉注射组(n=6).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后2周,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pcDNA3-bFGF 2?000 μg.给药后2周,再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并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血管计数,观察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1)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术后4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侧支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左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侧支血管多于右冠状动脉基因注射组.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bFGF基因能促进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

  • 经右心途径消融室间隔心肌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占全;金元哲;刘莹;刘莉;赵红岩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是近年出现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比较有前途的方法[1],但在部分HOCM中无明显疗效[2].本实验采用经右心途径消融小型猪室间隔心肌,观察手术前后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为该方法用于治疗HOCM进行初步探索.

  • 新试验结果显示Endeavor药物洗脱支架具有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徐欣

    ENDEAVOR临床项目的新结果显示美敦力公司的Endeavor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具有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2006 PCR会议上Ian Meredith教授(ENDEAVOR Ⅰ的主要研究者、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医学中心医学教授)公布了ENDEAVOR Ⅰ、ENDEAVOR Ⅱ临床试验的新结果.此二试验的随访率均在97%,结果显示Endeavor再狭窄率低、安全性卓越,令人印象深刻.ENDEAVOR Ⅰ 3年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仅3%,意味着接受Endeavor支架治疗的患者中,97%的人3年后原发灶无需进一步治疗或重建血运.ENDEAVOR Ⅱ 2年TLR率6.5%.

  • 欧洲及亚洲Coroflex(R) Blue注册研究的临床随访结果

    作者:杨军生

    欧洲及亚洲Coroflex(R) Blue注册研究的目的是证实Coroflex(R) Blue钴铬合金支架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迄今为止,Coroflex(R) Blue全球注册研究是B.Braun血管部门历史上大的注册研究.

  • 局部阻滞肾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作者:戴启明;马根山;冯毅

    目的观察局部阻滞肾神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入选标准:心功能分级达Ⅲ~Ⅳ级并伴有难治性容量负荷过重,排除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10例患者年龄在55~75岁,平均64±11岁,男性8例,女性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于CT定位下用0.7 mm(22 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右侧肾动脉附近,注入局部麻醉药0.25%盐酸罗哌卡因15 mL,以阻滞肾神经.在肾神经阻滞前后24 h分别测定血、尿电解质、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肾神经阻滞前和后的24 h总尿量,计算尿钠排泄率.并连续监测肾神经阻滞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和呼吸困难、浮肿等心衰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肾神经阻滞后,心衰患者的24 h总尿量和尿钠排泄率明显增加,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较肾神经阻滞前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呼吸困难、浮肿等心衰症状改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局部阻滞肾神经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方法是安全、有效并且是可行的,临床可用于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心衰.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紧急介入治疗

    作者:万征;林青;李晓春;张文娟;蔡衡;于向东;王清;徐绍鹏;张殿芬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早期应用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3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 d内(233例,紧急介入组)或3~14 d(152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 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紧急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8.1%和95.5%(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 d和(6.0±3.6) 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 d随访期间紧急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9%和14.1%(P<0.01).结论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紧急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 1057例肾动脉造影的影像解剖学分析

    作者:洪涛;刘立刚;李建平;陈明;霍勇

    目的分析中国人肾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肾动脉造影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05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其中男性702例,女性355例,年龄25~87岁,平均59.3±8.3岁.采用股动脉穿刺路径,2.0 mm(6 F)JR4造影导管分别插入左、右肾动脉开口,手推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3~5 mL,选取前后位记录电影图像.结果单支型肾动脉左侧87.23%,右侧89.97%.少数国人一侧肾动脉分为两支甚至更多支独立自腹主动脉发出.左、右肾动脉分别有87.79%和91.20%开口位于第1腰椎上1/3水平与第2腰椎上1/3水平间高度,有45.13%右肾动脉开口高于左肾动脉,有45.41%双侧肾动脉开口在同一水平.结论肾动脉支数、开口位置的变异并不鲜见,介入医师在进行肾动脉造影操作时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 肺静脉在犬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维持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玉堂;国建萍;单兆亮;周俊彦;苑洪涛;王卫华;时向民

    目的研究单纯肺静脉隔离在阵发性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迷走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杂种犬10只,分别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干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在心外膜进行肺静脉隔离,分别比较消融前后左、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AERP),房颤的诱发率、持续时间和房颤波周长(AFCL)的变化.结果肺静脉隔离后,左、右心房AERP较消融前明显延长,AFCL明显延长,左、右心房AERP的差异明显缩短,房颤仍持续直至停止迷走神经刺激.结论肺静脉在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上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 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结丛建立持续局灶性心房颤动动物模型

    作者:耿宁;孙英贤;Sunny PO;Benjammine J.Scherlag

    目的探讨一种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结丛来建立持续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共选取20只雄性杂交狗,随机分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组(10只)和卡巴胆碱(Carbachol)组(10只).用苯巴比妥钠麻醉,行右侧开胸及心包切开手术,暴露出右肺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脂肪垫,将一注射针插入该脂肪垫中,以备注入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将多电极导管(Cordis Webster公司,美国)缝合在右上肺静脉、右心房、左心房上.分别在给药前后(乙酰胆碱组:10 mmol/L乙酰胆碱0.5 mL;卡巴胆碱组:10 mmol/L卡巴胆碱0.5 mL),于右心房处行程序期前刺激,来测定有效不应期及诱发房颤,刺激强度分别采用2倍、4倍、10倍及20倍起搏域值,如出现房颤,则记录房颤持续长时间及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平均周期.结果向右心房脂肪垫注射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后可明显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增加诱发房颤大与小偶联间期之差,延长房颤持续的时间,缩短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平均周期.乙酰胆碱组,未注射乙酰胆碱时,在刺激强度为2倍、4倍、10倍及20倍起搏域值时,在右心房处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分别为(116.3±17.8)ms,(102.3±22.7)ms,(91.7±21.9)ms和(80.0±23.0)ms,注入乙酰胆碱后则分别缩短为(103.8±26.1)ms(P>0.05),(94.7±21.9)ms(P<0.05),(74.3±20.0)ms(P<0.01)和(65.5±17.8)ms(P<0.05).未注射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时,所诱发房颤均为短阵性房颤,持续时间为(9.7±6.0) s(乙酰胆碱组)和(10.4±8.0)s(卡巴胆碱组),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为(122.0±9.0) ms(乙酰胆碱组)和(120.0±8.0) ms(卡巴胆碱组);注入乙酰胆碱后持续时间延长为(596.7±281.0) s(P<0.01),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缩短为(76.0±32.0) ms(P<0.05); 注入卡巴胆碱后则诱发出频率极快、持续时间更长的房颤,持续时间延长为(2?364.0±1?169.0) s(P<0.01),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缩短为(39.0±12.0) ms(P<0.01).结论向狗右心房脂肪垫注射卡巴胆碱可成功建立持续性房颤的动物模型.

  • 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新华;刘旭;顾佳宁;周立;高东升;胡伟;邱建华

    目的评价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60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2±13.6(39~77)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6年(6个月~24年).左心房内径43.2±6.4(42~58)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并进行左心房后壁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结果 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34(150~240)min,X线透视时间23±10(12~45)min.环左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83.3%,环右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终止房颤7例;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5例,其中2例消融终止.48例电转复成功,术后房扑/房速10例(16.7%),8例自愈,2例再次消融成功.术后平均随访6.5±3.2(4~11)个月,43例(71.7%)无房颤发作(其中18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安全性好,疗效可以接受.

  •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作者:崔松;吴惠玲;何国祥;刘建平;冉擘力;李永华;涂爱华;文玲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SA及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102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冠脉造影(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SA组,25例;UA组,4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AG检查,均测定血浆hs-CRP水平.对其中的9例SA患者、31例UA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 SA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组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血浆hs-CRP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SA组与对照组类似.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结论 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水平有望成为预测冠脉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作者:宋现涛;陈韵岱;吕树铮;苑飞;金泽宁;田锐;陈欣;柳弘;孟康

    目的评价在真实临床环境下,对于复杂病变置入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我院自2002年到2005年3月,连续有796名不同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患者完全置入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有否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平均临床随访6~9个月,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1)在796例患者中,有8例(1%,8/796)患者发生了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亚急性血栓,其中1例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1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2)上述8例患者中有3例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4例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1例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高度怀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ECG表现为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患者中有1例(12.5%,1/8)在30 d内死亡,其余7例患者给予积极治疗后6个月临床随访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6个月冠脉造影随访支架内没有发生再狭窄;(3)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及长病变支架置入是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2和8.6,95%CI分别为4.1~30.8和1.9~17.2,P<0.001.结论在真实临床环境下,在没有经过严格入选标准筛选的复杂冠脉病变中置入SES支架后30 d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在1%(8/796)左右,略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分叉病变双支架及长病变支架是术后支架内发生血栓的高危因素.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非诺贝特对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干预作用

    作者:孙国举;谢秀梅;陈晓彬;巫相宏;余国龙;蒲晓群

    目的建立再狭窄内皮细胞模型并探讨非诺贝特对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1)正常对照组,(2)溶血卵磷脂(LPC)组,(3)低浓度非诺贝特组(10 μmol/L),(4)中浓度非诺贝特组(50 μmol/L),(5)高浓度非诺贝特组(100 μmol/L).分别观测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上清液一氧化氮(NO)浓度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C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降低NO浓度.非诺贝特可干预LPC对内皮细胞的作用,使内皮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凋亡减少,NO浓度升高.结论非诺贝特可改善LPC对HUVECs的影响,使内皮细胞增殖增强,凋亡减少,升高NO浓度,从而起到防治PCI后再狭窄的作用.

  • 在二尖瓣环成功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周菁;丁燕生;杨俊娟;苏加林;盛琴惠;张钧华

    目的分析需要在二尖瓣环消融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重整标测方法(resetting)在二尖瓣环判断慢径位置并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在二尖瓣环消融成功的AVNRT相关的电生理参数.结果 3例既往消融失败的AVNRT患者在右侧常规慢径区域消融仍不成功,在消融中仅1例偶尔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改在二尖瓣环行重整标测可以确定慢径位置,在消融中均间断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且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对于难治性AVNRT,可能需要在二尖瓣环消融,重整标测有助于确定慢径位置.

  • 经桡动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作者:李为民;李悦;盛力;薛竞宜;杨树森;周立君;刘丕栋

    目的观察给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发病均在12 h内.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女性患者88例,平均年龄(55.8±10.9)岁,分为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组142例与经股动脉介入(transfemor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FI)组147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时间、术后与穿刺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TRI组142例患者,包括单支病变的患者82例,多支病变的患者60例,其中完全闭塞病变患者47例.TFI组147例患者,包括单支病变的患者85例,多支病变的患者62例,其中完全闭塞病变患者50例.两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I组与TFI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6%比99.3%,P>0.05).罪犯血管TIMI 3级开通率,TRI组与TF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比93.9%,P>0.05).从麻醉到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TRI组为(29.1±6.2) min,TFI组为(27.5±7.0) min,P>0.05,从麻醉到指引导管撤出时间,TRI组为(47.3±16.0) min,TFI组为(43.0±17.1) min,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TRI组出现严重桡动脉痉挛3例,局部血肿2例.TFI组出现局部血肿7例,迷走反射12例,假性动脉瘤2例,排尿困难10例,腰痛5例.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PCI治疗AMI同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而术后与穿刺血管及其他因素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桡动脉组却明显少于经股动脉组.因此桡动脉可作为给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之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