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10例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置入带膜支架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王耿;韩雅玲;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王斌

    目的 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 ±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 (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 (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 (2/10),MACE发生率为40% (4/10).结论 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 冠状动脉直径≤3.0mm病变介入治疗特点及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何晨;唐晓芳;袁晋青;杨跃进;陈珏;尤士杰;吴元;李健军;刘海波;吴永建;姚民;秦学文;乔树宾;高润霖;陈纪林

    目的 评估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直径≤3.0 mm病变的介入治疗特点及中期预后.方法 入选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收住阜外医院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共计1350例(1702处治疗病变),介入治疗血管为参照血管直径<3.0 mm的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其中男性1073例(79.6%),女性277例(20.5%).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结果 与既往研究相比,临床特征与既往研究基本相符.造影结果,男性术后和随访狭窄程度略高,同时支架释放成功率略低.其余造影结果并未明显差异.平均随访(181.1 ±9.6)d后,男女两组患者之间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3.1%比22.9%,x2 =0.02,P=0.87),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死亡因女性样本量太小原因得出差异外,包括急性心肌梗死(0.37%比0.36%,x2 =0.003,P=0.95),再狭窄(16.6%比15.6%,x2 =0.68,P=0.41),晚期支架内血栓(0.56%比0.36%,x2=1.15,P=0.28),再次血管重建(11.8%比13.4%x2=2.55,P=0.11)等各亚项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女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直径相同和病变特点相似情况下,PCI术后女性和男性的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的差异,可能对PCI术后预后的性别差异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血运重建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薛增明;马长生;刘新民;康俊萍;聂绍平;董建增

    目的 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63例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PCI和CABG)的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定义为LVEF≥50%)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920例)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LVEF< 50%,243例),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48天,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147),在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统计值2.134,P=0.161).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HR 1.093,95% CI 1.040 ~1.148,P<0.001)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影响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年龄;在这些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

  • 重视临床研究数据收集过程

    作者:李雪迎

    对于临床研究而言,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数据质量而言,临床研究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对研究数据的质量构成重要影响.其中,临床数据收集过程是影响数据质量主要的环节之一.

  • 普罗布考预防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害及光抑素C早期诊断价值的随机化临床研究

    作者:尹力;李广平;刘彤;袁如玉;郑心田;许纲;刘恩照;徐延敏;车京津;刘相丽;李飞雪;马向红;陈欣;吴雷;樊振旺;阮艳;何梅;李一丁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C)在早期诊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方面的价值及普罗布考预防急诊PCI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作用.方法 本项前瞻性、随机化临床试验共纳入204例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其中普罗布考组96例,对照组108例).在术前及术后1、2、3天分别取血测定CyC及血清肌酐(Scr)水平.结果 以术后CyC增高大于或等于10%作为早期诊断CIAKI的切线值,其敏感性为96.3%,特异性为67.23%;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30.32%.以Scr为测定值的CIAKI的发生率是13.24%,其中普罗布考组4.17%,对照组21.30%(x2=11.53,P<0.001).以CyC为测定值的CIAKI的发生率是41.18%,其中普罗布考组29.16%,对照组51.85%(x2=10.79,P<0.001).结论 CyC是早期排除CIAKI的可靠指标.在急诊PCI治疗术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布考能降低CIAKI发生的风险.

  • 入院肾小球滤过率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赵林;张宇晨;郭成军;王雷

    目的 评价入院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因STEMI而在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495例.根据患者入院时eGFR分为两组:eGFR≥60 ml·min-1·1.73 m-2组和eGFR <60 ml·min-1·1.73 m-2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手术资料和1年随访资料.结果 eGFR< 60 ml·min-1·1.73 m-2组96例,eGFR≥60 ml·min-1·1.73 m-2组399例.与eGFR≥60 ml·min-1 ·1.73 m-2组相比,eGFR <60 ml·min-1·1.73 m-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更大,男性患者更多,多支病变患者更多,高血压患者更多,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增加,入院及出院eGFR更低,Killip's分级更高.eGFR <60 ml·min-1 ·1.73 m-2组校正TIMI计帧数比eGFR≥60 ml·min-1 ·1.73 m-2组更高,并且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0 ~1级患者更多(5.0%比14.6%).入院eGFR< 60 ml· min-1·1.73 m-2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心肌灌注不良(校正相对危险度OR=3.95,95%CI:1.23 ~ 6.89)和1年死亡率(校正OR=1.48,95% CI:1.21 ~ 2.97)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入院eGFR下降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心肌灌注不良和预后不良相关.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1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林琼;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目的 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 (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 5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于扬;张宝娓;童琳;丁文惠;霍勇

    目的 探讨5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04例患者(年龄≤55岁),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肢体的baPWV,并以baPWV≥14 m/s为动脉僵硬度增高.统计患者动脉僵硬度异常的检出率,应用多因素分析筛选baPWV的影响因素.结果 动脉僵硬度增高检出率58.3%,baPWV增高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baPWV正常组患者(t=3.016,P<0.01),女性患者baPWV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患者(t=2.188,P<0.05).baPWV与收缩压(r=0.343,P<0.001)、舒张压(r=0.194,P<0.05)、三酰甘油(r=0.166,P<0.05)、总胆固醇(r=0.188,P<0.05)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5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异常率较高,女性、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是5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ba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 国产封堵器封堵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51例分析

    作者:孟庆智;徐东进;陈维;葛小蔚;刘艳云

    目的 探讨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缺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和临床策略.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51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年龄2~ 36岁.封堵前常规行左心室造影,并测量左室面破口直径为4 ~ 14 mm,平均为(8.7±4.5)mm;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大破口直径4 ~12 mm平均为(6.8±3.5) 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置入不同类型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于术后1、6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4种类型,其中51例多破口的菜花型和囊袋型VSD患者中,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其中3例48小时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由封堵前的(13.4±4.3) mmHg下降为封堵后的(8.6±3.3)mmHg,下降明显(t=5.34,P<0.001).左室舒张末经(LVEDD)由封堵前的(48.1±5.3)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7±5.3)mm,下降明显(t=3.85,P <0.05).结论 经导管采用国产VSD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及膜部瘤组织牢固程度判断封堵部位及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 经桡动脉无鞘技术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其勇;贺勇;刘忠贵;黄德嘉

    目的 评估经桡动脉无鞘技术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0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采用经桡动脉无鞘技术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左主干病变累及前三叉,3例累及左主干开口;全部10例患者均选用7F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无鞘技术成功完成手术,对8例累及左主干前三叉病变分别采用了 cullote 或crossover术式,7例患者终进行了球囊对吻扩张;部分患者使用了血管内超声或切割球囊.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桡动脉穿刺并发症或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论 经桡动脉无鞘技术可作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应用于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中.

  •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伴多发巨大体肺侧支一例

    作者:孙保;张刚成

    内科介入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近我们为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4岁.以"活动后喘憋11年,口唇紫绀10年余"入院.查体:口唇及指趾末端紫绀,杵状指(趾);心界扩大,胸骨左缘二肋间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较局限.

  •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并发机械性溶血一例

    作者:孙琦;徐健;何浩;苏浩;黄向阳;袁奇;杨冬妹;李卫红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月余"入院.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24年前(1988年)首次行VSD修补术,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UCG)发现残余分流.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复查UCG仍有残余分流.复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二联律.2012年1月初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mmHg,嘴唇无紫绀.

  • 心肌桥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陈鸿武;马礼坤;余华;冯克福;胡昊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是冠状动脉造影中比较常见的征像,且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经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明显的症状.但近期我们救治1例因心肌桥导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79岁,体重62 kg,退休.因"用力排便时突发胸痛1小时"转入我科.患者因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阑尾脓肿入我院急诊外科行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入院常规心电图见:窦性心律(图1)

  •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远程随访与监测

    作者:程姝娟;柳景华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起搏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往,医生只能在程控仪上获得这些数据,不但工作负荷日趋加重,而且患者复查成本较高,会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无线发射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远程随访和监测成为新一代器械植入术后患者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国外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以下对目前远程随访和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今后国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 分次介入治疗策略在多支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俭强;李悦;赵继义;李为民

    多支血管病变(多支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极富挑战性,其复杂程度和手术风险远高于单支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也存有争议.研究表明,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相比,完全性血运重建显著提高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是介入治疗的首选策略[1].但对于完全性血运重建,是选择一次性PCI还是分次PCI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 药物洗脱支架串联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彭红玉;柳景华

    冠状动脉串联支架置入是指同期在同一血管内连续置入2枚以上支架、支架之间相互重叠少许的一种PCI术式.当串联支架的总长度≥60 mm时,该术式则被命名为"全金属外壳(full-metal jacket)"技术[1].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药物洗脱支架串联置入(overlapping drug-eluting stent,ODS)术式常用来处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其优势在于可完全、充分地覆盖病变;同时,它与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串联置入相比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然而,新近发表的多个研究则显示,处理弥漫性长病变时采用ODS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优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单个置入[2-3].因此,ODS术式可能并不是一种完美的PCI策略,其存在的问题、真实的临床表现仍值得临床医师加以关注.

  •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操作与技巧

    作者:徐泽升;霍勇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的成功开通,可以降低死亡率,避免或延迟冠状动脉搭桥.专用器械的研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使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多数CTO病变可以通过前向导丝技术(antegrade technique)完成,近期报道的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technique),可以提高复杂CTO病变的开通率.

  • 前降支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后置入Resolute支架一例

    作者:马玉良;王伟民

    严重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多,被称为介入治疗的"坚硬的堡垒".有选择地对严重钙化病变患者进行旋磨治疗,可以改变血管内膜结构、改善血管的顺应性,从而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经桡动脉途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作者:刘祖秋;傅国胜;周斌全;翁少翔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颈动脉支架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邵逸夫医院心内科行颈动脉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70%患者12例通过桡动脉途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探讨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行颈动脉支架12例,左侧颈内动脉6例,右侧颈内动脉6例,均成功置入.平均手术时间(45 ± 11) min.1例术中出现TIA,2小时后恢复,2例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予对症处理后,立即恢复,无桡动脉闭塞及前臂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颈动脉支架治疗初步证明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 颈动脉 支架 桡动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